首页 男生 其他 话亦有道

说话与听话的艺术 邵洵美

话亦有道 鲁迅 2685 2021-04-06 02:00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话亦有道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说话与听话的艺术 邵洵美

  最近读到杨绛女士的《听话的艺术》,真是一篇不易多觏的优秀散文。杨女士和钱钟书先生,这一对夫妇,有修养,有才情,而最难得的是两人都有浓厚的幽默感。他们会写引经据典的论文,会写俏皮活泼的喜剧,会写曲折缠绵的小说,又会写短小精致的散文。而杨女士的笔调却比她丈夫,更自然,更天真。正像是戴着一滴水般透明的玻璃翠戒指洗手,你要依旧能不受拘束,不慌张;你要依旧能随随便便地动作。这篇小文章却在无意间长进了智慧。

  事情真凑巧,杨女士这篇文章发表的时候,我们正好在谈论说话的艺术与听话的艺术。这谈论和我在上期的编辑随笔里,重读舒白香《游山日记》而得到的感想,是有相当关系的。

  其实这些感想,在此次读《游山日记》以前早就有了;而此次重读《游山日记》以后的感想也不止这一些。那天忽然有兴写了下来,恰好是《论语》发稿最后一天,就拿来代了编辑随笔。事实上,那“代”字尽可以不必加上。我当初把这栏目题作随笔,那么,写些编辑的分内话可以,写些对时局的印象也可以,或是写些对于一本书一篇文章的意见也可以;总之想到什么写什么,就说把自己的日记信札抄上几段,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我决定把这些感想当编辑随笔来发表,一半是想为读者换些口味;一半乃是因为国民大会正在嘘声打声中,总统副总统正在竞选退选中,宣布的宪法正在要改不改中,我们做百姓的正似懂非懂中,所以也没有什么别的感想。我根本没有想到这些感想会发生什么作用,因为我根本不想要它发生什么作用。谁知那期《论语》出版以后的第三天,有一位好久不见的老朋友却给了我一封信,里面说:

  ……回忆十余年前,在壬林兄处大醉,深夜来到府上;足下拖了鞋皮,雪中为我开门。深悔此后即各奔前程,难得亲近也。足下近日为文,感人之深如此……

  看到这些话,当然很得意。万想不到那些冲淡了的私人感想会叫老朋友热烈地怀起旧来;觉得我们应当更亲切,而埋怨自己太疏远。这种人类的同情性的流露原是最可宝贵的。一篇东西能引起这般的感应,还希望有什么更大的酬报吗?

  又隔了一天,那篇随笔里所提起的那位长辈也来了一封信。他的感应和那位老朋友的却完全不同了。他将我连嘲带讥的骂了一大顿。

  这便是所谓“说话的艺术与听话的艺术”了。同一篇文章,读的人会发生完全两样的感应。第一,当然是说话的艺术不够高明。因为说的人没有本领使听的人明了他的目的;同时他的技巧也不够传达他的心境,而使大家都有同感。第二,那么听话的艺术也有了问题。因为对于一件和你有关系的事情,你所得到的感应,多少会掺杂着主观的成分。你只要在百货公司里留心一般太太小姐们,她们假使看见了一块新样的衣料,准会用了惊奇的口吻来赞美。可是当她们决定要买这块衣料时,她们便要开始详细检视这块衣料有没有毛病,有没有脱色,有没有抽丝。原来客观的欣赏已变为主观的查看了。所以我们欣赏一篇讲别人的幽默文章,比欣赏一篇关于自己的幽默文章,要容易得多;可能使人大笑的东西会叫你发怒。

  其实我在那篇随笔里,假使说有什么说话的艺术,那么,我是运用着一个最启蒙的幽默方式:“粗暴自己的弱点来引人发笑”,使人能原谅人家对于他的误会,更对被人误会的人发生同情。

  我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有一位极漂亮的太太,到了美国不多天,便轰动了当地的社交界,大家都希望和她往来。一家著名的香水厂女主人,又特地为她配合了一种香水送给她。她带了这瓶香水到好莱坞。当晚要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预备和人跳舞,于是在面颊上及耳朵后面都洒上些香水。谁知主人派汽车来迎接她的时候,她的面部已肿得比平常大了一倍。原来她的皮肤不能碰到某种化学品,而那瓶香水里却正好含着这种成分。

  我们读了这段记载,假使有什么好笑的地方,那只有这位太太的弱点。她要是不把香水洒到肉上去,面部也许可以不肿,就肿也不至于肿得那样大。我们决不会笑那瓶香水或是香水厂的那位女主人。但那位香水厂的女主人读了,也许会懊悔送了这瓶香水,同时更也许会跟了一般人笑那位太太洒香水洒得太热心,不过她绝对不会感觉到,或者怀疑到,这段记载是在埋怨她与讥笑她。因为这段记载的目的是在那位太太身上,而不在那瓶香水身上。所以听话的艺术的确值得研究,把逻辑弄清楚了,既免对人误会,自己也可少受冤枉气。

  希望那位长辈看了这段解释,自己也会笑起来。因为他在我那篇随笔里,正像是这段记载里的那瓶香水。爱香水的人多着呢。就有毛病,也因为是乱洒的关系,那么,毛病还是在那位太太,不在香水本身。那位太太就是我。

  (原载1948年《论语》半月刊第152期)

  邵洵美(1906—1968),原名邵云龙,浙江余姚人。1923年毕业于上海南洋路矿学校,同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927年回国,先后创办金屋书店、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狮吼》《金屋》《论语》《十日谈》《时代漫画》《人言周刊》《万象》《时代电影》《声色画报》《文学时代》《自由谭》等报刊。著有《天堂与五月》《花一般的罪恶》《诗二十五首》等,译有《一朵朵玫瑰》《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麦布女王》《家庭与世界》《我的死了的生活的回忆》等。 话亦有道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