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驿站常态化运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十二五”广州大事纪实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志愿驿站常态化运行
新生活驿站(昵称西关小屋)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城市志愿服务的一线窗口和创建城市文明志愿服务的活动阵地及有形载体,志愿者们依托“西关小屋”向广大市民及各方来客提供便利的语言翻译、信息查询、交通指引、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亚运会、亚残运会结束后,2011年4月,经过市民、志愿者、媒体讨论,全市“西关小屋”保留150间,分布于广州各商圈、文化广场、公园、社区、交通枢纽、体育场馆、旅游景点和校园周边,作为全市志愿者志愿服务的阵地。2012年3月5日,“新生活驿站”正式更名为“志愿驿站”。志愿驿站以“循序渐进、一站一特色,深化服务、孵化自组织,立足驿站、服务走出去”为基础,承载着“广州城市形象的推广中心”“政府公共服务的便民窗口”“市民奉献爱心的集散平台”和“青年社会参与的实践基地”的功能定位。志愿驿站突破了以往志愿服务依靠单位进行组织化发动的“运动式”,建立了市民可随时随地参与的志愿服务终端。通过志愿时系统科学报名、排班、配岗,推动社会组织、市民积极抱团参与志愿服务。志愿驿站也成为志愿服务常驻的根据地,成为维系志愿者、组织开展活动的载体,从根本上解决志愿者松散型的难题。
2012年3月,天河区摩登百货站爱心义演
2013年3月,广州志愿驿站联合会(简称联合会)成立。借鉴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模式,联合会采用“三会合一”新型化管理形式,设立理事会、执委会和监事会三大组织架构,志愿者以理事、监事、委员等身份参与驿站管理,强化每位志愿者“主人翁”意识,推动驿站实现自我管理监督、自主运行发展。同时依据地域划分原则,成立12个区(县级市)联络处,由志愿者牵头运行,联络处可参照联合会注册登记,独立管理本区域志愿驿站。联合会为联结社会组织提供志愿服务阵地,倡导社会组织根据驿站周边社区及本身特性设计贴近市民需求的志愿服务。截至2015年年底,广州志愿驿站已有团体会员145个,其中综合类社会组织117个、扶老类社会组织13个、助残类社会组织9个、理念推广类组织6个;个人会员621名。
志愿驿站背靠社区,面向街头,服务领域包括扶贫助学、环保宣传、敬老爱幼、文明礼仪等,服务对象涵盖儿童、家长、青年、老人各个年龄层次。各志愿服务队针对自己所在驿站周边特点、居民需求,开展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项目。如2013年3月在花城广场志愿驿站开展联合会首个品牌活动——“妈妈私房菜”社区长者关爱行动,每周走进社区为孤寡、残疾老人送爱心营养餐,受到驿站志愿者和媒体的关注,并迅速成立联合会长者关爱行动联盟,聚合全市开展长者关爱行动的社会组织,抱团开展活动。此项目得到社会关注,获得美国UPS速递公司华南总部3万元项目支持,以及许多社会热心人士捐资捐物。
志愿驿站是广州在全国率先建立“组织化动员、社会化参与、项目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事业化发展”志愿服务体系的坚实阵地,也是广州成为志愿服务时时可为、人人可为、处处可为的“志愿之城”的“公益便利店”。截至2015年12月,全市志愿驿站注册志愿者7.5万名,累计组织了52.1万人次志愿者上岗。由志愿者自发组建队伍对接服务,平均开放率85%,其中98个站点志愿者活跃人数在40人以上。除提供日常的咨询服务外,还开展助残探访、山区助学、迎春祝福各类主题活动310多次,贡献超过250万志愿时,服务市民超过280万人次;志愿驿站“微日报”发布400余期,凝聚活跃粉丝3万多人。以“冬日暖阳”主题活动为例,2013年至2015年年底,全市累计140多个站点、8900多名志愿者参与,捐赠衣服86138件、被子251条,服务流浪人员、环卫工人、外来工子女约53400人。
(撰稿:何淑莹叶莉婷;编辑:李玉平) “十二五”广州大事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