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食品药品监管体制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十二五”广州大事纪实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改革食品药品监管体制
2013年12月11日,广州市政府印发《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12月19日,广州市召开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工作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要求,广州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理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优化资源配置,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强化和落实监管责任,围绕中心城市的定位,积极构建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形成市、区(县级市)、街(镇)、村居四级管理网络。
广州市坚持以“理顺职责、整合资源、加强基层、打牢基础、强化监管”为原则,以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效能为目标,构建以“统一监管、两级执法、三级机构、四层网络、五个强化”为主要特点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
统一监管。整合分散在食安办、工商部门、质监部门、经贸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市、区均独立设置食品药品监管局,保持全市相对统一的监管体制,对全市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相对统一监管。2014年3月4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设立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划入市经贸委酒类流通市场监管职责、市工商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含肉品和使用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职责、市质监局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化妆品质量监管有关职责、原市食安办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职责,加挂广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两级执法。建立市、区两级监管执法机构,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分别设立食品监管执法分局(支队)和药品监管执法分局(支队);各区、县级市局设置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大队。市、区两级监管执法机构共核定人员编制超过400名,监管执法力量、资源得到统一和加强。
三级机构。除市、区均组建独立设置的食品药品监管局外,全市170个街(镇),除沙面街因区域小、人口少与相邻的岭南街合并设置一个监管所外,其余169条街镇均设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作为各区、县级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派出机构,街(镇)监管所设置率达到99.4%,建立市、区、街(镇)三级监管机构。全市系统共核定行政编制和行政执法专项编制2025名,是改革前的1.75倍。其中,各街镇监管所共核定执法人员编制1030名,平均每所核定编制6.1名。
四层网络。此次改革,广州市明确要求在农村行政村和城市居委会(社区)配备专职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承担辅助执法任务,所需经费由各区、县级市财政解决,形成市、区、街镇、社区(村、居)四层管理网络。全市2614条社区(村、居),已落实专职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配备计划1358名,到位836名。通过改革,逐步夯实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基础,筑牢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五个强化。不断强化检验检测、人员队伍、专业培训、经费支持、基础设施等5个方面的基础保障。在强化技术支撑建设方面,整合技术资源,率先组建市食品检验所,核定人员编制105名,实现检验检测机构“一步到位”。将原属市质监局的食品生产许可审评中心成建制划入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审评认证中心。各区局所属的检验检测机构也得到保留。在强化人员队伍建设方面,从市工商、质监、卫生、经贸等部门划转在编人员超1千名,为监管工作的承接转续提供人才支持。在强化专业监管方面,投入培训经费200多万元,组织全员业务班3期、业务骨干班11期、街镇监管所长班2期、协管员班2期、处级领导班2期、国外高级研修班1期,共培训干部3000多人次。在强化经费支持方面,市、区财政共划转、追加经费超过1亿元。各区还积极为监管部门配备执法车辆,计划购买(租赁、划转、借用)执法车辆250多辆,初步具备一所一车的条件。在强化基础设施方面,各街镇监管所办公场地基本落实,平均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市食品检验所新办公场地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列入2015至2016年广州社会民生建设项目,正加紧推进。
完成机构改革后,广州市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较好地适应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系统性、统一性和权威性逐步显现,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食得放心”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累计创建餐饮服务省级示范单位92家、市级示范单位1810家、省级示范街5条、市级示范街40条、市级示范镇1个,提前超额完成广州市“十件民生实事”任务。在2014年度广东省食品安全考核评价工作中,广州市取得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撰稿:李小翠谢剑锋;编辑:刘德敏) “十二五”广州大事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