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十二五”广州大事纪实

中山大道BRT项目获“灯塔奖”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十二五”广州大事纪实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中山大道BRT项目获“灯塔奖”

  2011年1月24日,在美国交通运输研究委员会(TRB)年度会议上,广州由于在中山大道快速公交(BRT)系统、公共自行车系统、绿道系统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获得“2011年可持续交通奖”,这是中国城市首次获得该项荣誉。2012年12月4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暨“2012年应对气候变化灯塔项目”颁奖典礼上,广州BRT公交项目也因此荣获“灯塔奖”。

  2004年12月,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简称市住建委)规划建设广州BRT项目。历经前期研究、备选线路设计竞赛、国外专家咨询研究等多个阶段,2005年至2006年间,广州BRT项目取得《BRT概念设计》《天河黄埔区BRT网络研究》《广州市近期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整体协调发展方案》和《中山大道BRT试验线方案设计(三种运营模式)》等研究成果。2007年1月,广州市委、市政府把中山大道BRT试验线确定为“惠民66条”的实施内容,并正式启动建设。

  经过近一年半的设计和论证、两次国内专家评审,2009年3月,中山大道快速公交(BRT)试验线正式施工,2010年2月初基本建成。该项目西起天河路—广州大道路口,东至黄埔区夏园,全长22.9千米,全线路宽60米(蟹山—文园段约75米)。路中央设双向2条BRT公交专用道(车站处是4条,含2条停车道),外侧设双向6条社会车道。新建车站26对;新(改)建天桥23座、人行隧道6座;新建车行道7万平方米,改建车行道71.3万平方米;新建人行道18万平方米,非机动车道6.3万平方米;增加护栏3.9万米;新建绿化面积5.8万平方米;新建通信、监控管线3.5万米;安装高压箱变52台,各类交通监控、运营设备1300余处(套),智能交通、票务、安全门三大营运系统;全线更换可调式防沉降井盖1280套。

  BRT项目征地拆迁和管线迁改面广量大,为最大限度地缩短征拆和迁改周期,建设方采用“边征拆,边施工”的办法,2008年12月全面开展征拆,至2009年11月基本完成。征地拆迁和管线迁移涉及沿线逾100家单位,共征地16公顷多,拆迁房屋590多平方米、简易结构房屋及各种构筑物2.6万平方米,迁移煤气管线3.6千米、自来水管线12.7千米、电力管线13.2万米和各类通讯管线111.3万米,还涉及路灯、消防栓等临时迁移、通信管道、电缆沟、供水井的沉降保护等工作。

  BRT试验线选址于商住物业密集、车流人流巨大、公交线路众多、交通异常拥挤的中山大道。为避免对市民生活和出行造成不利影响,建设方按照“边施工、边疏解”、分阶段推进的原则组织工程,施工期间不作交通封闭。BRT工程先后有36家施工队伍先后进场,专业纷繁,工序交叉。施工过程采取流水作业办法。市住建委统筹工程整体建设进度、标准,确保工程平行、快速、有序地推进;动工前26对站点平行作业,分5个土建施工标段,要求“一个站台、一座天桥绝对工期3个月”,明确对参建单位的分工和层级管理制度,设计、施工、监理、质监及代建管理责任明晰,各尽其责、分头落实。建设过程中,建设方与市交委、交警支队、广州供电局、路灯所等单位密切联系,为BRT运营提供了先进而完备的运营调度系统。在工程关键阶段,市政府每周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双回路供电”、52台专用变压器的选型、选址等难题。

  中山大道快速公交(BRT)系统采用“干线(专用)走廊+灵活线路运营”模式,并配合沿线同步实施的行人过街系统来完善工程和养护大中修工程。这种多项功能的整合体现了“绿色交通”的建设理念,改善了沿线交通状况,并推动了广州市东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据市交通部门统计,中山大道BRT试运营以来,日发送乘客最高突破71万人次。通道内车辆运营平均时速超过23千米,比BRT开通前中山大道沿线公交车速度提高了84%,并带动社会车辆通行速度提高28%。而且,同向免费换乘的BRT车辆可到达全市1/7的公交站点,平均每天可减少市民车费支出148万元,有效落实了公交优先、民生为重策略。

  (撰稿:廖丽萍;编辑:赖剑颖) “十二五”广州大事纪实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