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20)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人才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20)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人才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十三五”期间,张江全面落实上海市“人才20条”“人才30条”“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以及浦东“人才35条”等人才创新政策,通过国际化、市场化的人才发展机制创新,集聚了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产业化能力的领军人才。同时,张江集中布局和规划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设施建设与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提升科技企业规模,推动科技人才产出不断提高。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张江示范区”)2018年拥有各类人才约37万,比2015年增加2万人。在人才促进经济发展规模方面,张江示范区2018年每万人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72.48亿元,每万人高新技术企业18家;在人才促进科技产出方面,张江示范区2018年每万人新增发明专利授权57件,每万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7亿元。“十四五”时期,张江肩负着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多重国家战略使命。为此,园区科创人才发展战略要更好服务上海全面建成“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打造对接国际的国家级人才改革试验区,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张江示范区科技人才发展总体状况

  (一)张江示范区人才发展环境

  张江高科技园区创建于1992年,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张江示范区自201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以来,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取得跨越式发展。截至2019年,张江示范区包括分布在全市16个行政区的22个分园,集聚了7万余家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68家,上市挂牌企业973家,高新技术企业4 300余家,独角兽企业37家。研发机构近2 000个,包括高校40余所、国家级研发机构158家,聚集了全市80%以上的高端人才,其中海归、外籍专家近5万人,拥有院士168人,占整个上海市比重的95%左右。张江示范区已成为国际人才聚集的“乐园”,为高科技园区实施国家战略、推动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2018年张江拥有示范区的人才约37万,人才中,博士6 200余人,硕士5万余人,分别比2015年增长11%和26.9%。在高端人才集聚方面,诺贝尔奖4人,海外院士8人,浦东新区“百人计划”专家54人。

  (二)张江示范区人才园区分布

  2018年,张江示范区共有从业人员233.06万人,从业人员分布最多的是张江核心园、漕河泾园和金桥园,总量均在20万人以上;宝山园、嘉定园和杨浦园从业人数相当,在17万~19万人之间。闵行园、黄浦园和虹口园从业人数也在10万以上。从业人数较少的是临港园、崇明园和世博园,均在2万人以下(见图2-20)。

  (三)张江示范区人才科技产出

  一是不断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截至2019年,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上海光源2期等光子科学设施建设不断展开;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初步成型;李政道研究所开工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装置、海底科学观测网可研报告获批,转化医学设施已投入试运行;张江科学城所属的国家实验室片区等8个重点区域规划调整有序推进。

  图2-20 2018年张江示范区从业人员园区分布

  二是张江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张江实验室围绕生命科学、量子通信、海洋科学等上海优势领域,聚焦集成电路和生命科学两个主要方向,进一步优化建设方案。张江药物实验室、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集聚。

  三是高水平科研院所加快集聚。李政道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张江科学园、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开工建设,上海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正式落户,国际人类表型组创新中心、量子创新中心、医学功能与分子影像中心等研究机构建设加速推进。

  四是加快各类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十三五”期间,已设立2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4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215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同时,积极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拓展布局,在美国(硅谷)、以色列(贝尔谢巴)、芬兰(赫尔辛基)等地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为海外人才携带技术、项目到张江创新创业搭建“直通车”。张江科学城现有158家外资研发机构和5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充分发挥了外资研发中心人才溢出效应。

  表2-20 2018年张江示范区22个分园人才科技产出情况

  从表2-20可以得出,在人才促进经济发展规模方面,2018年张江示范区每万人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72.48亿元,世博园、临港园和嘉定园居前三位,分别高出张江示范区平均数的3.26倍、2.37倍和2.23倍;2018年张江示范区每万人高新技术企业18家,临港园、长宁园和金山园居前三位,分别高出张江示范区平均数的2.39倍、1.06倍和94.4%。在人才促进科技产出方面,2018年张江示范区每万人新增发明专利授权57件,临港园、松江园和长宁园居前三位,分别高出张江示范区平均数的2.38倍、1.77倍和1.12倍;2018年张江示范区每万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7亿元,黄浦园、徐汇园和长宁园居前三位,分别高出张江示范区平均数的3.94倍、2.99倍和1.22倍。

  二、张江示范区重点产业人才发展状况

  (一)产业集群型人才

  “十三五”期间,张江加大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重点聚焦“3+3”产业,即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三大主导产业,以及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配套、低碳环保三大新兴产业。张江示范区在量子通信、干细胞、太赫兹、大数据等11个重大项目集聚国内外院士、领军人才400余人。从产业来看,集中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软件三大主导产业的人员超过50%,其中不乏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另外,“十三五”期间,张江继续推出“张江人才”评选,秉承“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国籍,充分尊重人才、尊重市场,用市场化的角度、企业家的眼光评价人才”的方式。参评人才来自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低碳新能源、文化创意、先进制造五大产业分组。现已举办五届,共计评选产生了110名“张江人才”(其中包括30名“卓越人才”和80名“优秀人才”)。

  从22个分园看,“十三五”期间,从业人员规模20万以上的张江核心园、漕河泾园、金桥园,主要布局在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宝山园、嘉定园和杨浦园从业人数相当,在17万~19万之间,主要布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闵行园、黄浦园和虹口园从业人数也在10万以上,主要布局在机器人产业、军民融合产业和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和数字电视产业;而从业人数较少的是临港园、崇明园和世博园,均在2万人以下,主要布局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大健康产业和创意产业(见表2-21)。

  表2-21 “十三五”期间张江22个分园人员规模及重点产业布局

  (续表)

  (二)集成电路产业人才

  一方面,设计产业园集聚集成电路产业人才。2018年11月,在上海张江科学城成立了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是上海市重点建设的唯一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在这个产业园落户的180多家设计企业中,涵盖了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新兴企业等。其中,全球芯片设计10强有6家在张江科学城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中国芯片设计企业10强中有3家总部在张江科学城,3家在张江科学城设立了分支机构。同时,产业园围绕人工智能、5G、智能驾驶、物联网等重点应用领域,在国产处理器、存储器、安全芯片、FPGA(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光通信、架构(RISC V)等“卡脖子”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了重点布局。其中,芯片设计领域拥有100余项国内领先产品。“十三五”期间,张江科学城高层次人才集聚度为上海最高,张江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

  另一方面,服务子平台建设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张江核心区内集聚了一些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等,为企业搭建专业平台,汇聚多方资源。2019年6月,国家“芯火”双创平台(张江)基地在张江科学城正式启动运营。基地重点关注物联网、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等领域,重点建设芯片整机对接服务、智能硬件产学研合作服务、“双创”孵化服务、共性技术转化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功能性服务五大子平台,推动上海乃至全国集成电路相关产业的升级与发展,进一步巩固上海在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领先地位。

  (三)人工智能产业人才

  作为国家第一批高科技产业园,张江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聚集了大批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金融、工业制造、互联网企业,成熟的企业积淀了丰富多样的区域人才储备,因此成为AI初创企业眼中的人才高地。

  一是汇集顶级研发人才。浦东人才港、张江实验室、李政道研究所、国家量子中心、中国科学院高等研究所等重点科研平台已在张江聚集,并将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复旦脑科学研究院和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引入域内。而毗邻的上海科技大学新校区以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三大学院而闻名。

  二是人才“聚能”集聚AI企业。“十三五”期间,森亿智能、小佩宠物、七牛云、叠境科技等百余家AI初创企业落户张江。企业的聚集与成长得益于张江着力打造的人才“聚能”计划,让不断集聚的优质人才成为AI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保证人才供给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张江示范区从机械电子、计算机到算法、大数据都能找到各类优质人才。

  三是搭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2018年4月,张江人工智能岛启幕,为新一轮发展注入持续的活力和源泉。岛内依托张江创新学院开展人工智能专项研究,汇聚数字产业领域高端专家、杰出企业家和重要行业协会资源,为企业提供信息对接与智力支持。并以张江中区在建的浦东国际人才港为依托,结合浦东“人才新政35条”,为入驻企业的各类人才就近提供一站式服务。人工智能岛里的AI体验中心已集成了70家公司,逾10项技术业界领先,涉及AI+家居、AI+校园、AI+医疗、AI+金融、AI+安防、AI+交通、AI+园区管理七个大类、30多种应用场景。按照计划,未来人工智能岛将集聚超过8 000名人工智能领域的工程师和研发人员。另外,2019年5月,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启动建设,未来将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企业最集聚、类型最丰富、人才最密集的地方。

  (四)生物医药产业人才

  张江示范区涵盖医学、医药、医械、医疗“四医”产业,以“创新成本最低,产研环境最佳”的形象为海内外优秀企业和创业团队所熟知。

  一方面,优质企业集聚科创人才。“十三五”期间,张江示范区集聚了600多家生命健康创新企业,超过400个在研药物品种,超过130个项目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国家级研发机构近150家,超过1 000多项专利授权,具备1 000万份生物样品存储能力。截至2019年,全球排名前10位的制药公司,已有8家在张江建立了研发中心,诺华、罗氏、西门子医疗、葛兰素史克、强生、默克等知名企业培养的优秀人才汇聚张江,共同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国内17家大型制药集团扎根张江,创诺、天士力、扬子江药业、齐鲁制药、罗欣制药等一批企业共同构成中国生物制药研发的主体。张江药谷逐步建立起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体系。“十三五”期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有5万人左右。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4万人左右,硕士8 000多人,博士近3 000人;国家级专家100余人,研发(R&D)人员1万余人。

  另一方面,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聚集,促进产业生长。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已形成60多家科研院校、近20家跨国药企研发中心、近百个公共服务平台组成的创新产业集群。完善的公共配套服务吸引更多高质量的企业入驻,同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又为企业输送人才和科研项目,使企业能够继续创新发展,促进产业价值不断提升。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交大医学院、复旦药学院、上海科技大学、中国中医药大学、医工总院、上海健康医学院等优秀的科研平台也在不断输出优秀人才和科研项目。

  三、张江示范区科技人才发展政策举措

  “十三五”期间,依托自贸区优势,张江全面落实上海市“人才20条”“人才30条”“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以及浦东“人才新政35条”等人才创新政策,通过国际化、市场化的人才发展机制创新,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产业化能力的领军人才“创梦”张江,打造对接国际的国家级人才改革试验区,推进人才政策先行先试,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创新海外人才引进政策

  一方面,张江示范区不断突破人才体制机制。先后推出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出入境政策措施,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包括赋予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对外籍高层次人才申办永久居留的推荐权,以及对外籍华人在张江示范区创新创业满4年后申办永久居留的认定权等(见表2-22)。以上先行先试政策实施,为张江外籍人才入出境和申办永久居留提供便利。截至2019年,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已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外籍华人出具永久居留推荐函和证明函165份,其中,外籍高层次人才占75%。凭借推荐函,已有130名外籍高层次人才获得中国绿卡(含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表2-22 “十三五”期间张江吸引海外人才特色政策

  (续表)

  另一方面,建设海外人才工作站。在深入推进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留学生产业园建设的同时,设立张江波士顿企业园、硅谷研发孵化基地和海外人才工作站等海外项目。探索建立企业对接国际高端人才新模式,支持上海敬元集团在1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张江示范区海外人才工作站。实施人才、技术、项目、资本的一体化整合及先期孵化。“十三五”期间,已成功引进带项目的人才团队230余个。例如,服务张江示范区闵行园的上海翔鸿无人飞行器导航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引进海外技术团队;生物活性组织工程皮肤项目落地张江示范区临港园;有机薄膜显示屏项目落地张江示范区金山园等。

  (二)创新科技人才管理服务

  一是设立科创人才服务中心支持产业发展。2019年4月,在张江科学城设立“上海市国际科创人才服务中心”,为国内外人才提供包括人才落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人才居住证办理在内的17项便捷服务,并探索人才服务改革试点。2019年7月,上海国际科创人才服务中心(市人才服务中心科创人才分中心)以“一门式”受理形式,正式揭牌对外运行。上海国际科创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以线上一网通办,线下精准服务织起了一张不断拓宽的人才服务网。已能正常办理的业务包括人才引进、留学生落户、夫妻分居、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海外人才居住证、人才发展资金申请等18项公共人事业务。全力支持“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重点产业的集聚发展。

  二是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计划体系。针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需求,着力构建完善层次分明、梯次衔接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体系。包括扬帆计划(面向32周岁以下科技人员,每年资助150个,侧重创新潜力)、启明星计划(面向35周岁以下科技人员,每年资助100个,侧重基础能力)、浦江计划(面向50周岁以下归国留学人员,每年资助150个)、学术/技术带头计划(面向50周岁以下人员,每年资助100个,侧重团队培养)。积极探索大小同行评议、分类评价、“一带一”培养、跟踪培养等评议和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性、透明性;建立启明星联谊会、留学生联谊会浦江分会等,促进人才间交流合作。

  三是优化科技人才发展机制。针对创新人才成长的需求,放开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浦江创新人才等计划申请的职称限制。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加大对人才的资助力度。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出台《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条例》《上海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7—2020)》,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交通大学等21所高校、科研机构涌现出一批优秀成果转化案例。

  (三)创新科技人才保障机制

  一是浦东人才新政提供全方位服务。2018年4月,发布《浦东新区关于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人才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在人才住房安居方面,提出由实物配租为主调整为租金补贴为主,实现补房至补人的机制转化。在张江科学城建设9 000套以上国际人才公寓。统筹社会租赁房和代理经租房等,未来三年推出15万套(间)以上人才住房。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面,将探索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实验学校,未来三年国际学校和设有国际部或教学点学校发展到18家,张江科学城及周边区域学校发展到70所以上。在提升人才医疗服务水平方面,未来三年外资医疗机构发展到10家以上。支持社会力量建立第三方国际医疗保险服务平台,可提供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服务的医疗机构发展到25家以上。另外,为进一步完善人才投入保障机制,未来三年浦东新区每年将安排不低于20亿元的人才扶持政策资金。

  二是加大科创人才资助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上海科创办制定下发了《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使用和管理实施细则(修订)》(沪科创办〔2019〕20号)和《上海市张江科学城专项发展资金支持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实施细则》(沪张江科建办〔2019〕12号),对聘用高级专家、优秀青年的单位,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和在国际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的青年人才给予资助;支持研发创新及成果应用、企业研发创新,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国家级、市级重大项目、人才公寓供应体系等建设。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支持用人单位引进诺贝尔奖等全球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对于引进单位最高给予150万元奖励,用于支持高端人才科研、团队建设、生活保障等方面。

  三是系统建立科创人才住房支持机制。2018年出台《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对高峰人才及其团队建立住房支持机制,综合发挥用人单位、各区政策、行业主管部门、市级支持资金的多方作用,采取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人才公寓等多种形式,系统解决他们在沪工作期间的长期稳定居留需求。“十三五”期间,已陆续出台人才租房补贴政策及配套人才公寓政策,政策享受期限一般在2~6年。积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公共租赁住房和市场化租赁住房,作为人才安居实物房源使用。2017—2019年,大力推进市场化租赁住房发展,完成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21.2万套,新增代理经租房源14.6万套。

  四是给予高端型引进人才子女教育便利或优惠。例如,对符合相关高端人才引进政策的,按引进人员的意愿为其子女安排进入本市各级公办学校,学生入学后与本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对属于持《上海居住证》(海外证)人员,其子女在本市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收费标准等同于本市户籍学生;接受完高中阶段教育符合条件的部分人员子女还可在本市参加高考或教育部统一组织的港澳台侨高考。对引进高端人才子女如属于外籍或是持中国护照获国外永久居留许可并已在境外学校连续就读两年的,亦可选择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就读,学费按学校收费标准收取,此类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为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国际课程或国别课程。

  四、高科技园区科技人才发展趋势建议

  “十四五”时期,高科技园区科技人才发展要进一步与园区制度安排、园区开发模式以及园区自身禀赋相匹配。张江肩负着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多重国家战略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人才、需要人才。为此,园区科创人才发展战略要更好地服务于上海全面建成“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并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一)突出要素禀赋特征,优化科技人才生态

  一是要集聚各类资源要素,特别是对接中国制造2025关键期,集聚各级大科学设施、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工程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应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前沿科技新兴领域研发总部等要素。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集聚一批全球顶尖人才。“十四五”期间,园区要参照国际标准,继续支持张江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李政道研究所、张江药物实验室、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硬X射线、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等高水平创新机构、大科学设施建设。创造软硬件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环境,建立面向全球的引进创新人才绿色通道,努力集聚一批全球知名科学家、高端人才和核心科研团队。

  二是通过集聚国内、国际创新资源,加强与国内外创新渠道和生态的密切合作,吸引各方力量,建设智慧技术创新中心、人才高地。“十四五”期间,要大力引进院士工作站、建立产学研基地等,鼓励支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生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并引入优秀智库机构,系统分析区域产业发展脉络,统筹城市规划及城市功能配套,为园区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三是注重双创时代蓬勃兴起的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通过创业活力提升园区活力,形成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新型孵化器,构建连接全球的孵化创新网络。“十四五”期间,园区要借助新媒体与政务信息公开平台等多种方式,打通政策宣传渠道,精准培训;与孵化器等平台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充分了解企业实际情况与需求;充分发挥专项资金支持作用,对接示范区内创新创业孵化器;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政策文件和信息资源“上网”。

  (二)实现“产、城、人”一体化,促进科技人才发展

  一是以园区特色产业、重点规划发展方向为基础,重点建设产业交流中心平台。促进产业信息交流,建立各类合作研究机构,吸引产业知名机构、集团总部入驻合作,并形成产业聚集和辐射。“十四五”期间,园区要聚焦产业优势,集聚千家企业,形成千亿规模,汇聚十万人才,打造百万空间,力争成为世界先进水平的集成电路专业园区;建设“5G+AI”示范园区,打造“AI+5G”产业生态圈,以人工智能岛为基础,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产业项目;生物医药产业不仅聚焦研发,也重视生产制造,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真正形成闭环。

  二是通过完善园区的城市功能,优化区域环境。园区要建设智慧城市功能体系,提高城市功能协调度,推动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入大数据服务商,提升智慧城市的感知、分析、重构、创新能力。“十四五”期间,园区要把人才留住,生活环境宜居成为重要因素。要合理规划轨道交通线路、走向、站点设置,保障高峰运能,衔接好“最后一公里”;规划提出的人才租赁房应加快推进,要与人才的引进时间窗口相衔接。同时,商娱布局应与科学城规划、从业人员的集中度相适应,形成符合科学城特点的生活圈。要加快推进张江科学城建设,实现从园区向城区的转变。

  三是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重点开设教育培训与资质认证课程,建设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依托高端化、专业型技能人才的高端培训中心,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十四五”期间,在上海继续执行人口调控的大背景下,要合理统筹全市落户名额,加大向园区科创人才倾斜力度,并努力降低科创人才的生活居住成本。大力推进政府主导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积极强化科创集聚区及相关区域的人才公寓建设,并积极探索乡村人才公寓、厂房改建人才公寓等多种居住形式。

  (三)创新制度设计,集聚园区科技人才

  一是要以全球视野精准定位,积极投身国际人力资源市场,打造人才高地。同时,也要积极融入国际人才市场,构筑国际化人才引进平台。“十四五”期间,要重点支持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人才管理服务创新机制,围绕整合园区政策资源、区域资源、平台资源、产业资源、创新资源、人才资源,开展人才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人才政策评估绩效,促进人才政策的落实生效。并探索建立人才管理队伍的国际化培训机制,组织开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活动,全面推进国际人才试验区的建设发展。

  二是侧重点在于能否及时抢到人才资源,未来随着园区人才总量的不断积累,标准化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十四五”期间,要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对基础科学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议为主,大力推行细分领域的小同行评议。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以同行专家和用户评价为主,注重市场评价。对从事实验技术和科研条件保障人才,以行业专家和服务对象评价为主,注重社会评价。

  三是依托自身优势,建立人才引进需求服务平台,满足不同人才的服务需求。同时,细化人才服务方案,打造更多事业平台。“十四五”期间,要全力推进国家科学中心和功能型平台建设,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布局攻关,主动融入长三角乃至全球创新网络,为人才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进一步加大对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继续扩大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资助数量并适度提高经费额度,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多机会。 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20)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