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潜伏的革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7章
潜伏的革命
The Looming Revolution
王后的圣域——小特里亚农宫/负面宣传的风暴/价值160万里弗的项链/致命的“项链事件”
王后的圣域——小特里亚农宫
在拥有广阔用地的凡尔赛,以绚烂豪华的宫殿为起点步行二三十分钟的距离,有两个大小不一的行宫(贵族们把中间的路程叫作“旅行”)——大小特里亚农宫。后者为路易十五为情妇蓬帕杜所建,但她没能目睹竣工就病逝了。下一代国王路易十六在自己继位之时,将其作为礼物赐给了安托瓦内特,后来成为她的专用城堡——未经安托瓦内特本人允许,就算是国王都无法踏入一步的圣域。
对于安托瓦内特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改造小特里亚农宫及其周边区域,她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例如行宫阶梯扶手上设计有组合了M和A字样的装饰,改建室内、庭园,建设小剧场、小村庄等,花费了好几年才初见雏形。如果革命没有爆发,可能这里的工程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看来筑城的梦想,并非只是男人的专属特权。
作者不详,《汉斯·阿克塞尔·菲尔森》(1755—1810,瑞典名门贵族,安托瓦内特的情人;(诺尔雪平,东约特兰美术馆馆藏)
以美貌受赞的菲尔森,生前由知名画家所画的肖像画连一张都没有,很可惜
本馆小而紧凑。正方形的两层建筑,正立面只有五扇窗户。除了大客厅,房间有七八间。但是内部空间以纤美的洛可可风格装点,而且也优先考虑到了居于其中舒适的家居感。这里正是安托瓦内特需要放松身心的空间的一个证明。不管怎么说,凡尔赛宫以路易太阳王的政治意图为出发点,展现出豪奢、庞大、金碧辉煌,是一处用来威慑观者的地方,根本不适合人每天居住在里面。安托瓦内特光是为了习惯就很辛苦。她经常到小特里亚农宫度过自由的时光,不时回忆起娘家的温暖。由于还挂了许多幅亲兄弟们的肖像画,因此这里才会有“小美泉宫”的外号(这一点也变成了敌人们的话柄)。
小特里亚农宫之“爱之神殿”
安热-雅克·加布里埃尔(Angé-Jacques Gabriel,1698—1782,法国建筑师)设计(凡尔赛)
在这里,能够“做自己”
1.据传是模仿菲尔森容貌雕刻的这张天使之颜。由于菲尔森本身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肖像画,如果说这张天使面孔真的模仿的是他的话,那可是何等的美貌啊
2.竖列着古代罗马风格圆柱的圆形凉亭——“爱之神殿”。圆周围绕有六七级台阶,内部挑高,景致甚好
3.通向宫殿的这条小路沿河而建,蜿蜒曲行
4.安托瓦内特专用小城堡——小特里亚农宫。她经常说:“只有在这儿,我才能做我自己。”
安托瓦内特的卧房位于二楼,从窗户望出去能看见庭园里的“爱之神殿”。古代罗马风格的白色圆柱式凉亭,是她自己要求建在小河旁的。其内部竖立着一个巨大的丘比特像,据说是模仿菲尔森的容貌雕刻的,这个说法不见得是虚构,因为这是现存于卢浮宫美术馆馆藏的布沙东(埃德姆·布沙东,Edmé Bouchardon,1698—1762)作品的复制品,但是上面丘比特的脸完全不同。“爱之神殿”于1778年竣工,那时她与菲尔森之间的恋曲已经拉开序幕。
在同一时期,庭园中也建起了剧场。虽说只是个提供给贵族自演自赏的小剧场,但二楼看台座位也设计得十分正式,热爱戏剧的安托瓦内特自然也会喜不自禁地走上舞台表演一番。据说她演的是博马舍 《塞维勒的理发师》中的女主角罗西娜。关于演技方面,她的侍女康庞夫人(Jeanne-Louise-Henriette Campan,1752—1822,安托瓦内特的第一贴身侍女)曾写过这样的话:“就算是恭维,也说不上有多好。”关于音乐方面也是同样,被她邀约一同唱歌的维热·勒布伦曾如此评价:“安托瓦内特的乐感不是很好。”由于她们都是狂热的亲王后派,这些评价还是很值得相信的。无论如何,因为都是些类似“文士剧”(文人当演员演出的业余戏剧)的表演,观赏时才会有这样的乐趣吧。
克劳德·约瑟夫·韦尔内(Claude Joseph Vernet,1714—1789,法国风景画画家),《小特里亚农宫的村落》(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
画面左侧就是马尔堡塔
1783年,小村落的建设工程开工。两年后,诺曼底风格的小型农村落成了。由水车磨坊、研磨场、厩舍、鸟屋、马尔堡塔(垂钓小屋兼展望台之用)等12处设施组成。房子都是稻草葺房顶,以木材、灰泥所造。只有“王后的房子”那幢稍大些的两层建筑是瓦屋顶。这里有水池、桥、农田、草地。农田里种着大麦、蔬菜,还饲养着牛、猪、山羊、兔子等。为此,也雇用了不少农夫。
当时,卢梭“回归自然”的理念在贵族中间大为流行。因此,原本对大自然没有任何兴趣的安托瓦内特,也享受起了在“模拟农村”里的生活。当然,都是玩玩的“大型过家家”。即便屋顶上灰泥剥落、墙壁开裂,原本最初就是这样造起来的。而且“王后的房子”内部,与其外观截然不同,放着豪华家具,甚至还有台球桌。一部分农夫原本职业是演员,把自己捯饬得特别干净,村子里的家畜竟然也都喷上了香水。
这里是富翁们的主题乐园,与农民们没有任何干系。在寒风凛冽的贫瘠之地诺曼底,农民能活下来都很不容易。革命爆发后,贫民发现了这片小村庄的存在,当然又再次燃起了对王后的痛恨之火。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英国著名小说家)的科幻小说《时间机器》中,有一位梦幻般美丽动人的地上人登场。故事开头,主人公——一位时间旅行者,认为到达的地方就是未来的乌托邦,而后终于知道了真相。为了供养地上人,存在着其他长相丑陋、接受重体力劳动的地下人。他们变身为食人族,一到夜里便出来袭击地上人,以家畜为食物……
负面宣传的风暴
安托瓦内特的作风还是一如既往,只邀请自己喜欢的人去小特里亚农宫。对于没有收到邀请的贵族们的嫉妒也好愤懑也好,她毫不在乎。刚开始她还会被中伤她的宣传单、戏谑小曲感到伤心,但没过多久,她便开始认为,也向外界解释道:“法国人是刀子嘴豆腐心。”由于身边都是些会这样安慰自己的溜须拍马之辈,她这样想也无可厚非。
渐渐地,安托瓦内特自己也变成了“法国风格”。她叫国王的姑姑们(路易十五的女儿)为“老古董”,看不起她们,这就是个典型例子。
她的这种行为,终于遭到了报应。安托瓦内特除了有“赤字夫人”的绰号之外,“奥地利女人”的外号也很有名,好像是其中一个叫阿德莱达的姑姑给取的。在法语中,“奥地利女人”与“鸵鸟”的发音很像,因此立刻能联系在一起。而且,安托瓦内特正好喜欢在帽子和头发上,用些鸵鸟羽毛做装饰。
虽说鸵鸟羽毛象征着“正义”,但鸵鸟本身绝不是什么好词。这种长着翅膀却不会飞的鸟,伴随有伪善、言行不一、被神明抛弃之类的负面印象。最经典的就是关于鸵鸟的寓言:鸵鸟面临危机时从不逃跑,而是将头埋进沙地里,以为这样就能藏起来。被取了这样一个外号,谁都不会开心吧。然而,大家也许都觉得这个外号和安托瓦内特太配了,很快便传遍了法国,一时间出现了许多讽刺画。可以说,安托瓦内特的一生都被这些讽刺所围绕。讨人嫌大抵就是如此吧。
安托瓦内特生下二儿子路易·夏尔的时候是1785年春天。她终于发觉自己有多不受欢迎了。举行了献祭仪式之后的巴黎,一般来说,在王室诞生了第二个男丁应该充满欢呼雀跃的气氛才是。然而,她所真切感受到的,只有民众们因愤怒而“鸦雀无声”的气氛。这件事让她大受打击,不禁自语:“我到底对那些人干了什么呢?”她会说出这种话,本身也说明她把好不容易抬起的头又埋进了沙子里……
价值160万里弗的项链
“项链事件”发生于同年夏天。
这是一起欺诈事件。如果安托瓦内特本身没有恶评,这次罪案也不会成功。所以在此意义上,她也绝对是有过错的。至少玛丽亚·特蕾西亚、蓬帕杜夫人是绝不可能被卷入这种事情中去的。
让我们回到10年前。对于宝石的狂热一点儿不输于安托瓦内特的杜巴利夫人,下了一个耸人听闻的项链订单:总额达160万里弗,上面镶嵌有550粒钻石。可是没等到项链制作完成,路易十五便驾鹤仙去,杜巴利夫人更是被逐出宫廷。于是宝石商人找到安托瓦内特,要求她买下这条项链。也许是觉得这条项链的品位实在太差,她拒绝了。
时光如梭,如果再不快点儿解决,宝石商人将会面临破产,因而焦急万分。有一天,罗昂枢机主教给宝石商人带去了好消息。
小特里亚农宫里的座钟。皮埃尔·菲利普·托米尔,《通称“雕有两只雏鹫的”座钟》(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
透雕工艺的台座,令人联想到格子的造型
说是王后决定买下宝石,他来作为中间人。宝石商人从枢机主教那里看到了有安托瓦内特签名的文件后,彻底放下心来,把项链交给了枢机主教。不可思议的是,没过多久,项链竟然不翼而飞了!罗昂说是已经转交给王后。宝石商人前去王后官邸拜访,王后却说什么都不知道,还把宝石商人轰了出去。
让我们来看看真相是什么。原来,愚蠢的罗昂被德拉莫特伯爵夫人这个骗子彻底欺骗了。德拉莫特伯爵夫人自称与安托瓦内特关系要好,于是罗昂把项链交给了她,连签名也是伪造的。居心不轨的罗昂,夜里在庭园中与“安托瓦内特”密会,然而那只是假扮成王后的妓女,后来她被抓住了。虽然德拉莫特伯爵夫人也被捕了,但是她的同伙已经把宝石带去英国,分赃分得一点儿不剩,如今早已去向不明。被骗的罗昂枢机主教也被逮捕,虽被判无罪,但被下令必须付钱给宝石商人(托他的福,枢机主教子子孙孙香火甚旺,时间跨度达百年,一直在偿还欠款)。
这次事件被揭露后,安托瓦内特写信给哥哥约瑟夫二世,告诉他文件上的签名与自己的笔迹不符,而且名字后面写“de France”也绝不是她的习惯。她冷静地在信中写道:“希望您能帮我查明事件真相。”但是,罗昂被判无罪这一结果使她慌了阵脚,因为这样一来,世人就会觉得连法官都在怀疑王后。于是,安托瓦内特给好朋友勃利夫人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表示自己已绝望到泪流不止,希望勃利夫人快点儿过来安慰她。
即使在人们“清楚了解了事件真相全貌”之后,他们对安托瓦内特依然残存着怀疑的念头。就连报纸上也绘声绘色地刊载这样的内容:“她这么淫荡的女人,甭管和谁,都挺享受逍遥的夜生活吧。肯定就是她骗了罗昂,拿到项链后现在一定藏在某个地方。”
安托瓦内特立刻成为法国第一讨人厌的人物。此时,革命的苗头越来越近。
COLUMN专栏
偶然·剧变·预料之外
致命的“项链事件”
毫无疑问,国王夫妇对“项链事件”的处理不当成了致命伤。安托瓦内特没有听从大臣认为应该采取秘密处理措施的谏言,而是逮捕了罗昂枢机主教。巧的是,还是在圣母升天节他马上要主持弥撒仪式之前,在人满为患的凡尔赛宫内采取的行动。这下,这个事件立马天下皆知。由于这个故事有如三流小说一般,报纸都进行了配图报道,闹得整个巴黎沸沸扬扬。
最后,法院查明了事件真相。主犯德拉莫特伯爵夫人被公开鞭刑之后,被判终身监禁。而枢机主教因为只是被她欺骗,判决其无罪释放。
国王夫妇却坚信是枢机主教单独作案,通过大臣向法庭施加压力。结果发现,自己作为国王的神通之力早已归零。之后,路易解聘了“无罪的”枢机主教,招致更激烈的反抗。再加上德拉莫特伯爵夫人越狱,在英国出版了一本荒唐的《回忆录》。安托瓦内特不用说解除舆论疑惑了,这下彻底沦为绯闻主角。
夏尔·奥古斯特·贝梅尔与保罗·巴桑鸠共同完成的写实临摹作品,《王后的项链》(巴黎,卡纳瓦雷美术馆馆藏)。过度装饰的差品位,并不是安托瓦内特的喜好 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