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战略的底层是认知革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球战略思想研究合集(套装共8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四模块
学习视角
通过认知升级快速迭代战略
第10章 战略的底层是认知革命
在动荡的时代,动荡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延续过去的逻辑。
——彼得·德鲁克
“科学革命”的实质,一言以蔽之,就是“范式转换”。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 托马斯·库恩
索尼的慢战略:“醒得早、起得晚”
早在1996年,一家著名公司就进行了一场伟大的战略规划——OIAV战略:Operation(便捷操作、体验)、Integrated(整合硬件和内容)、Audio(一流音响效果)、Video(一流视频效果)。该公司高管层坚信:
如今,娱乐硬件和软件市场正在被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力量重新定义。我们的行动路线非常清晰,我们仍会继续推动公司硬件和软件业务之间数字技术的整合。创新能力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依然是!我们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将硬件终端和音乐、电影、游戏等内容彻底融合起来!
“OIAV战略”的确非常富有远见,早在1996年就预见到了10年之后的现实,这可谓是一份伟大的战略规划。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是哪一家企业?
令人惋惜不已的是,这家企业是索尼(索尼是世界上拥有音乐版权数量最大的公司之一)!索尼“有战略”,这个战略也是个“好战略”,同时也是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庞大资源支撑的“实战略”。
在苹果推出iPod之前,索尼就推出了自己的数字音乐播放器,并在1999年的世界计算机博览会上展览过,同时它还可以和电脑共享音乐。既然如此,为什么索尼还是失败了呢?
杀死索尼的“隐形杀手”是索尼高管层的心智模式。什么是心智模式呢?心智模式是一种认知,基于过去经历和经验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归纳、迁移、投射”,它决定了我们对外界的理解方法和决策导向。
逻辑学家通常将过去规律应用于未来情景的过程称为“归纳”,心理学家称之为“迁移”,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则提出了更形象的术语“投射”。不管是什么术语,其涵义就是将先前的经验作为未来的指引。
每一位企业家都会对过往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并提取出其潜在规律,再将这些规律投射到未来,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因此,构建战略的基础是董事长或CEO们对外部世界的自我认知。但遗憾的是,面对波澜壮阔、动荡巨变的未来,先前的经验在很多时候是一种误导,过去和将来并非互为镜像!
其实,通俗地讲,心智模式就是你对行规的认定。每一位高管层对其所在的行业都非常熟悉,对这个行业的基本模式和基本规则,该如何生存和如何经营,都有深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你对这些行规产生了“认定”,认定其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和客观规律,这就形成了你的心智模式。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们的理论决定了观测的结果”。心智模式会影响我们所“看见”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是在“看见事物”,而是用我们的认知去“投射事物”。
在索尼音乐部门眼中,歌曲应该是打包销售的,这是“行规”!不管你需不需要,必须要买下一张专辑,不论你想听的是全部的内容抑或仅仅是其中的一首音乐。因此,索尼音乐部门的高管拒绝和播放器硬件部门合作,加速音乐数字化和一首一首地定价歌曲。
而在乔布斯眼中,歌曲完全可以一首一首地销售。通过允许顾客单独购买一首歌曲的策略性定价,iTunes改变了用户的一大“痛点”:当他们只想要其中一首或两首歌时,却不得不把整张CD买下来。基于此,后来者居上,苹果的iPod远远超越了创新先行者的索尼。
到了2004年,索尼终于看到了自己才是最具优势的,自己是便携式数字音乐播放器的首创者,同时手中又拥有庞大的音乐资源,于是快速推出了一款和iPod相似的产品Net-Walkman(网络随身听)。
但是,最佳的市场窗口期已经错过了,索尼的战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慢战略”:醒得早、起得晚、走得慢,创新的巨人成了行动的矮子!
战略升级的基础是认知升级
心智模式来自哪里?来源于过往的成功。很多高管层会从过往的成功中提炼经验、总结规律和形成理论,尽管这些仅仅是“假设”并非“真理”。
心智模式的问题也不在于它是对还是错,而在于我们经常忘记了心智模式不过是“一种假设”,以及它隐藏在人们的脑海之中,不易被察觉与检视。
正如,美国大型汽车公司不会说“我们有一个基于人智模式的假设,所有的人都在乎款式、不关心油耗”;他们会说“所有人都在乎款式,不在乎油耗”。因为他们从未觉察到自己的心智模式,所以这些模式一直未受到审视;因为未受到审视,这些模式也就一直没有改变。在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产业转型新时代,传统的燃油汽车制造商有什么心智模式在妨碍着他们的战略转型呢?
很遗憾的是,改变心智模式的主体往往不是自己,而几乎都是在竞争对手的推动下才幡然醒悟:这不过是个假设而已。鸡蛋从外部打破时,是一盘食物;鸡蛋从内部打破时,是一个生命。
在固有心智模式的作祟下,索尼音乐部门坚决抵制音乐内容数字化的建议,由于害怕MP3的流行会危害其大量的音乐版权,索尼一直拒绝支持绝大多数公司都认可的MP3;同时,一首一首地销售歌曲,势必会大大降低销售额。
尽管索尼几乎拥有了所有的成功要素,但是却走错步、下错棋,失去了赢得MP3市场的大好机会。在自己搭好的舞台上,索尼成了一个配角。在20世纪,因为索尼公司的创新能力超前,很多媒体都喜欢把索尼尊称为“21世纪型企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进入21世纪后,索尼反而退化成了“20世纪型企业”。
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其《人类简史》一书中提出了“认知革命”一词,七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对人类而言是一条分界线,它将生物学与历史划分开来:认知革命之前,人其实只是一种普通的动物,所有发生在人身上的事都可以用生物模型和理论来解释;然而从认知革命开始,人类可以虚构故事、概念和想象,生物模型已经无法解释人类行为。
认知,是人和动物之间的本质差别。其实,认知也是人和人之间的本质差别。人和人一旦产生认知差别,就会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定,比如索尼的负责人和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企业家的认知边界是企业的真正边界,如果无法自我突破,就会形成遮蔽性,过去的成功法则将是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
猎豹创始人傅盛非常认同这一点,他讲道:“企业卓越的核心是一家公司和一群人的认知升级,否则不可能真的迈上新台阶。认知不统一,事情推不动。推不动的本质是大家没有建立对这件事重要性的认知。”企业家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兵力和财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身的心智模式以及认知升级的速度。
大数据时代的心智模式扫描仪
如果你还是微小公司,正处于创业起步阶段,最好学习诺和的策略。发动侧翼战对创业者来说也是比较好的战略。创业者的“破坏性创新”一定来自于那些行业领先者不屑一顾的事情,看不见、看不起和看不懂的事情,甚至是一些巨头们嘲笑的事情。360董事长周鸿祎分享到:“真正的颠覆力来自于微观的地方,来自于侧翼,来自于边缘,来自于把你的资源聚焦在一点,追求极致。”
战略规划的核心任务不是输入一份战略规划报告,而是要重塑企业决策者的心智模式,加速整个组织的认知升级!
任正非在2013年12月的新年讲话中提到:“这个时代前进得太快了,若我们自满自足,只要停留三个月,就会注定从历史上被抹掉。正因为我们长期坚持自我批判不动摇,才活到了今天。”
华为始终处于战略发展状态,这其中的缘由就是以任正非为首的管理层具有强大的深层学习能力,他们的自我批判就是推动华为管理层不断改善心智模式、不断调整“假设”,防止被“假设和经验”绑架。
现在,我来介绍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这个方法叫作“心智模式扫描仪”,一共分为4个步骤,如图10-1所示。
图10-1 “心智模式扫描仪”的实施步骤
比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内部也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心智模式,就是进攻中心城市,毛泽东就开始思考这种心智模式的起源,其实就是盲目地模仿苏联模式。那这种心智模式存在的条件还存在吗?当然不存在,中国和苏联的实际情况差别太大了。因此需要重新设计心智模式,就是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心智模式扫描仪就是要让我们“悬挂假设”,先将曾经的“成功经验和制胜法则”当成假设,悬挂在眼前,然后不断地进行质询:这些假设的起源是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当初成功的条件还存在吗?
如果不能克服头脑中的组织防卫,我们就会习惯性地进行“跳跃式推断”:在大脑里不断“下载”过去的心智模式,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我们的注意力是放在过去的,不是放在未来的,无法“向正在生成的未来学习”。
研究表明,在心智模式扫描仪中使用大数据,可以加速改变心智模式。在客观的大数据面前,一些假设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在心智模式的深层学习中,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因果规律上的连续性,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现实之间往往并没有因果关系。
当大量客观的数据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会知道“尿布”和“啤酒”竟然是有关系的,我们的心智模式才会启动,去寻找其中的原因,来推动我们树立一个新的心智模式。
事物的发展常常出乎我们的想象力和既有心智模式之外。当AT&T(American Telephone&Telegraph,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向麦肯锡公司咨询向手机市场发展的建议时,麦肯锡的结论是,全球潜在的市场规模是90万部。而现在,90万这个数字仅仅是每三天新增的手机用户数量。因此,当我们紧握拳头对某一事实说“唉,我明白了”的瞬间时,这一事实就像沙子从手掌中散落一样,已成为过去了。
企业家的意义在于打破行规
既然我们把心智模式简单地定位为“对既有行规的认定”,那么改变心智模式的最佳方法无疑就是“打破行规”。打破行规,你就是在开展“破坏性创新”,这也是作为企业家的职责所在。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1942年出版的经典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一种从内部不断变革经济结构、不断破坏旧结构,又不断创建新结构的产业突变过程。”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唯一的职责就是“破坏性创新”,他们颠覆了旧的市场统治格局,废弃了旧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家这个称谓往往不是永远的,而是暂时的。也许你通过破坏式创新成为企业家,但是一旦你停下创新的脚步,你就不再是企业家了,只是一名执行日常管理职能的管理者了。”
借助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破坏性创新的战略实践:没有一家酒店的爱彼迎却成了全球最大的酒店公司;没有一辆出租车的优步却成了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谷歌公司或者百度公司借助无人驾驶技术,未来有可能成为全球新一代的汽车制造商;IBM借助人工智能,可能会颠覆医生的铁饭碗……今天我们介绍一个另类案例,这家企业既不靠新兴的技术,也不靠创新的商业模式,仅仅靠打破头脑里的“行规”就创造了一个战略传奇!
这是一家非常传统的葡萄酒企业,名为黄尾(Yellow Tail),其创始人约翰·卡塞拉一直在思考,为何葡萄酒不可以做得像啤酒、鸡尾酒那样好喝易饮,于是他开始不断地挑战葡萄酒行业的行规。
他打破行规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葡萄酒的密封一定要用橡木塞?橡木塞不容易开启,所以这家葡萄酒企业开始用锡盖螺旋塞,一拧就开。黄尾还简化了葡萄酒的品种,只推出了两种酒:莎当妮白葡萄酒和雪瑞芝红酒,并将红酒和白酒装在同一式样的瓶子里。这极大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使得生产、物流和购买更加简便。黄尾还对传统葡萄酒进行了口味改造,减少苦涩、加重甜味,使那些从不喜欢葡萄酒的消费者也能接受这种口味。
这家公司做了这么多打破行规的事情,他们的葡萄酒能卖出去吗?事实上黄尾葡萄酒的销量非常惊人,2007年的销量已经达到850万箱,世界百强葡萄酒品牌中黄尾葡萄酒位居第5。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黄尾葡萄酒打破行规的方法,这个模型叫“战略布局图”,就是把既有行业的战略布局打乱,重新布局一次,其核心举措就是“加、减、创、除”。
·加,就是将既有的某些行规标准加高,哪些因素应拉高到远高于行业标准?黄尾葡萄酒的价格高于经济型葡萄酒,同时在销售环节还让零售商充分参与进来。黄尾让零售商店的员工穿上澳洲特色服装,打扮成黄尾的形象大使。
·减,就是大幅度降低某些既有的行规标准,哪些因素应降低至远低于行业标准?比如,黄尾大幅度降低了葡萄酒行业一贯注重的丹宁工艺、橡木发酵、年份品质、庄园声望等。同时,黄尾葡萄酒也大大减少了葡萄酒的种类,刚开始只有2款产品。
·创,就是创造些新的行规,从别的行业引入哪些行规到目前的行业中来?黄尾创造了行业的3个新因素:易饮、易选、刺激有趣,在营销上把鸡尾酒的消费内涵植入到了葡萄酒中。
·除,就是去除某些行规,行业内哪些习以为常的行规应该消除?黄尾在包装上非常简单,去除了传统葡萄酒的形象标识,瓶子上也没有注明葡萄原产地,包括酿酒工艺术语和荣誉奖项。
跨界创新和跨界打劫
总体上说,黄尾葡萄酒还是在产业内打破行规,并没有跳出产业之外,而更多打破行规的经典案例来自于行业之外:一种是比较温和的跨界创新,另一种是比较激烈的跨界打劫。
2006年,我帮助碧桂园做上市前的战略规划。走进其创始人杨国强的办公室,你根本无法相信这就是他的办公室,装修得很简陋,他和女儿杨惠妍共用一个办公室,他的老板桌很小,也许只能算是个办公桌。书柜很大,摆满了书,办公室里有一个很小的卧室和卫生间。
除了简陋之外,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有一点:他的卫生间里堆了很多书。我和杨国强面对面坐下,他开始与我分享他的创业历程,我发现杨国强是位跨界创新的高手。
1992年,碧桂园成立,杨国强从他过世的兄长手中接下了一个烂尾项目,便开始了跨界创新:过去,教育是教育,地产是地产,而杨国强在地产项目里面盖学校,开创了教育地产的先河。后来,他又尝试在地产中融入更多其他产业,如五星级酒店等,这也是“碧桂园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的关键所在。
杨国强的实践非常符合经济学家熊彼特所描述的企业家特质。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打造新组合。
除了跨界创新之外,还有跨界打劫,一个行业发生的创新摧毁了另一个行业:柯达胶卷被奥林巴斯等数码相机打劫了;正当数码相机企业刚刚享受胜利时,他们的厄运却来得如此突然,很多人开始用智能手机拍照。
2007年,我被邀请到中国银行讲战略,我向他们提出的一个研讨题目是“如果谷歌也做银行,你们该怎么办?”几乎所有的学员都认为我是个疯子讲师,谷歌怎么可能去做银行?谷歌也许不会去做银行,但是这代表着互联网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如果谷歌直接把存款人和贷款人联系在一起呢?
2013年7月,我再次被中国银行邀请讲战略,我依然出了同样的研讨题目,学员们的讨论简直热烈极了!因为我过去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尽管谷歌没有做,但是现在IT企业都在做互联网金融,最典型的就是蚂蚁金服、众安保险和京东金融。
为什么说是“跨界打劫”呢?这些“跨界者”袭击邻近产业的手法就是直接捣毁对方企业的主要利润源和利润池,就像古代打仗时直接把对方的粮草补给线切断一样。它们往往直接以高补贴甚至是完全免费的战略来破坏对方的利润池,就像腾讯用微信直击中国移动的利润池一样。微信是免费的,腾讯不靠微信来赚钱养家,而中国移动却需要短信和通话来盈利糊口。一旦盈利通道被截断,利润池中的水被吸干,企业就只能缴械投降。
在跨界创新和跨界打劫的趋势下,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创新也具有“光波二象性”,它既像科技创新,又像商业模式创新;既像本行业的自然逻辑延伸,又像是不相关的多元化,两者相互迭代,成对出现。比如谷歌大力研发无人驾驶技术、IBM积极转型人工智能等等。
在一定程度上,行规是大家的假设,行业的边界也不过是大家思维的产物,并不是大自然客观界定的。我们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传统的产业概念,你完全可以没有产业边界,自定义或者没有定义。到如今,你该如何定义亚马逊处于什么行业呢,尤其是在亚马逊发展了AWS云计算业务,以及并购了全食超市之后? 全球战略思想研究合集(套装共8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