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全球战略思想研究合集(套装共8册)

04 竞争力的启动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球战略思想研究合集(套装共8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04 竞争力的启动

  迈克尔·波特

  在竞争优势中,最重要的部分并不是静态的效率,而是企业充沛的活力。

  在前一章,我们描述了钻石体系中的各个关键要素如何互相强化、限制,或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消长。钻石体系当中,单一要素所能达成的效果通常与其他要素在发展当时的状态有关。 例如,国内的人力资源如果不能支持企业创新,空有挑剔型客户未必就能成为企业发展高品质产品的动力。国家优势的关键要素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在体系内,国家的各种特征会影响到竞争的成功。这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其中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牵动。产业要保持既有的竞争优势,同样有赖于关键要素的互动、强化,方能形成其他国家难以仿效的产业环境。在国家优势上,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远比产业的片面表现重要。

  本章将进一步讨论各个关键要素如何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动力系统。在钻石体系各关键要素的互动中,“国内市场竞争”和“地域上的产业集中”这两大现象对启动钻石体系的影响尤其深远;前者的重要性在于它会推动整个钻石体系的升级,后者的重要性在于它加速了钻石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

  在国家经济中,钻石体系会形成笔者所称的“产业集群”,也就是一国之内的优势产业以组群的方式,借助各式各样的环节而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平均分散在经济体中。产业集群是相关产业的紧密结合。例如,意大利有四成以上的出口是靠食品、服装和家用品等三大类产业集群,而运输、林业产品、金属等产业集群则占了瑞典总出口的五成以上。由于各个关键要素的运作和互动,我们可以看到强有力的产业集群是如何发展的。同时,这个架构也可以解释各个产业的盛衰存亡之道。

  钻石体系内的关系线

  产业的竞争优势,是国内各关键要素彼此长时间强化而衍生出来的。在此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逐渐模糊,如果一定要用图形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许可以用箭头表现。但在现实中,它们之间很少只是单向关系。

  生产要素的培养模式

  当国家的生产要素与国家竞争优势关系密切时,通常特别容易受到其他关键要素的影响。例如,每个国家在运输系统、中学教育等方面的情形都不同,这与政府公共政策走向、投资比重、预期标准,以及研发机构的参与程度都有关系。这类一般性生产要素虽然不足以创造一个国家的高级产业,但是高级和专业性的生产要素却不得不以它们为基础。因此,持续投资一般性要素是国家经济进步最基本的条件。

  不过,真正重要的竞争优势必须借由高级、专业性、具有创造和提升动力的生产要素才能达成,例如拥有世界一流的复合材料研究机构。

  要拥有这样的生产要素,投资过程会变得很复杂。如同一般性生产要素,各国经济对专业性生产要素并非均衡投资,而是随社会或个人的关注形成产业间的明显差距。例如,人口不过500万的丹麦竟然有11家农业大学、在发酵技术和生物科技举世闻名的嘉士伯研究中心,以及好几个专业家具设计机构。 当德国化工业在19世纪后半叶与20世纪前半叶建立它的优势时,举国上下对化工领域的关注也超过其他产业领域。直到今天,德国在化工方面的大学课程仍然是最经典的,拥有威廉皇帝学会,就是后来的马普学会,还有最顶尖的化工科学期刊。企业界制定了无数的职业技术训练计划,对这方面的生产要素也有不少贡献。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前一章所介绍的荷兰花卉业。比起其他产业,荷兰在花卉培育、包装和运输等方面的专业研究机构数量几乎可以说是“多如过江之鲫”。

  国家应该从哪里着手来创造、提升它的高级和专业性生产要素呢?这涉及其他要素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影响程度。图4-1显示了各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

  观点一:国内的同业竞争不可忽视 从图4-1中可以看出,也许是国内竞争对手的影响力是最大的。一群本地企业彼此激烈竞争,往往会带动专业基础建设、加速流通的市场信息,而相关科技与专业人力资源也会快速发展。企业因为害怕落后,必然会单独或以同业公会的方式进行专业条件的投资。本地企业竞争也会带动当地学校和大学开设专业的课程,政府也会投资支持设立技术学院和培训中心,实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计划,创立专业的产业经济期刊、市场情报组织,以及政府和其他机构的相关投资。丹麦的农业大学、专业家具设计项目与德国在化工部门的大幅投资,都说明了这种产业活动趋势。此外,当企业在本国市场上捉对厮杀时,本地谋职者会主动在更专业或更高级的培训中自我充电。整个社会,从个人、机构到政府部门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此,这个产业本身便成为代表国家实力或优先发展目标的结果,产业的生产要素也加快了创造的速度。

  图4-1 影响生产要素创造的情况

  当所有的竞争对手主要集中在某一城市或区域时,生产要素的效应会更显著。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纽约市环绕华尔街的大学、资料库和研究机构的密集程度。德国南部应汽车工业需求,产业所在地有4所大学研究所专门研究汽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处于加州酿酒业的心脏位置,它的情况亦如此。由于与酿酒企业密切联系和沟通,戴维斯分校成了世界最顶尖的酿酒研究学府,这种组合使当地近年来不断出现创新的酿酒技术。

  独大的企业固然对地方的贡献颇大,不过,如果能有一群企业相互竞争,对地方产生的刺激更大。因为本地企业间的竞争会产生扩散效应,与当地学校、研究机构和信息媒介、信息产业建立关系。竞争会推动生产优势,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但凸显了这个产业的重要和潜力,也引来更多人的关心,还将降低对更专业的设备和技术的投资风险。 企业竞争激烈,自然会产生支持者,以及对高级人才、专业设备、计划和信息的需求,企业在寻求更专业的生产要素时,同业竞争会使彼此讨价还价的空间减少,上游的供应来源也会扩增。产业界的竞争也会提升政治力量对相关产业的支持,凝聚共识,投资于相关的重大项目。

  激烈的国内竞争组群对生产要素的建立很重要,且时时可见,但绝不是自动形成的。本地企业必须经常察觉提升各种生产要素的需要,积极投资,刺激它们的形成。有活力的国内市场竞争可以鼓励企业不断体验环境,客户所施加的压力也会逐渐升高。

  观点二:相关产业相辅相成 相关产业则会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的结构和形成的比重。相关产业的运作会刺激专业性生产要素的创造和升级,这些因素通常是可以转换的。例如丹麦食品工业和酿造工业的训练课程、专业人员、对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能力,同时也是形成该国胰岛素、工业酵粉和食品添加剂等产业的优势来源。

  当几种产业组成产业集群时形成的共同的供应、技术和环境条件,也会促使政府、教育机构、企业和个人对生产要素和产业动力投入更多的资金。专业化的环境建设被扩大、形成扩散效应时,又会进一步造成供应增加与生产要素的质量提升。有时候,随着产业集群专业化基础建设的逐渐完备,一些全新的产业因此而发达蓬勃。美国就有这种相互强化的例子。美国拥有世界最强的大型电脑、迷你电脑、个人计算机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这种相辅相成的情况造成公私立研究机构群起,争夺软件人才和研发课程的市场。大量的优秀人才、知识和技术中心,以及环境条件会提升信息产业的竞争力,甚至带动其他产业对信息科技的重视。

  观点三:需求条件 需求状况是另一个影响专业性生产要素的来源。当国家或地方市场对某项产品具有大量超额的需求或需求态度特别挑剔时,往往会导致社会或民间对相关领域的投资。应运而生的就是高级而专业化的生产要素。例如瑞典、挪威等依赖海运的国家,自然而然地会充分发展海洋地理学和船舶学方面的专业研究机构和教育课程。像在美国,国防相关科技本质上是政府和民间投资的一大重心。本地的精细需求会使政府主动投资创造相关的生产要素,也会集中个人和企业投资的注意力。

  国家的生产要素需要经过很长的投资时间才能看出效果。但是其他关键要素会对教育、研究等领域发展专业生产要素有延续和加乘的效果。假以时日,各国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额上的差异,会扩大为同一产业生产要素的差异。

  需求组合,千变万化

  一个产业的国内市场需求条件会反映该国的人口、气候、社会规范以及经济体内其他产业的性质。它与其他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见图4-2)。

  这其中,对需求影响最大的可能还是本地竞争形式。前文提过,企业投入了高度的忠诚和注意力在国内市场中,竞相在营销上砸钱,而且凭借产品价格来争取或维持市场占有率,产品必须抢先上市,还要有系统地延伸以提供多样选择。这些国内市场竞争基本上是建立产业自发性的不二法门。当国内市场的基本需求被挑起,其不但会迅速扩张,随之而来的市场饱和又会引发更具攻击力的国际化活动。酿酒工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意大利和法国因为拥有挑剔的饮酒民族和庞大的国内需求,自然成为重要的产酒国家。产业与需求的关系,也可以从饮料业看出。美国的人均饮料消耗量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七喜等企业是驱动主力。这些企业虽然也在世界各国竞争,但是最激烈的战场还是在美国本土。这种现象的形成,部分原因是前一章提过的地缘性和范围因素。不过,企业斥资打广告,抢先在国内市场推出新产品,连带扩展了市场的需求。由饮料工业和其他产业的情况可以看出,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不但刺激了国内市场需求,同时也通过产品和营销的创新,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

  图4-2 国内需求条件的影响力

  活跃的国内市场竞争也会提升国内市场的水平,当地企业彼此激烈竞争,会产生教育客户的效果。客户因此更敢于开条件、要求更高,他们的角色也更明显。以家具和制鞋业为例,意大利的国内市场的品位不断提高,原因是几百家意大利企业不断以飞快的速度推出新产品,这些产品不见得都会出口,更少有厂家在海外设厂的情形。但是由于它们在本国市场厮杀竞技,意大利的消费者眼界更宽,绝不迷信名牌;在其他国家,竞争较温和的制造商则只能提供少数几个选择,质量也不够高。同样,由于意大利本地企业的产品大多铺货到零售渠道,高水准而专业的零售商又使制造商之间的竞争提前引爆,不待最终的消费者来反映。在意大利,零售商为了争取顾客而教育消费者、提供完整的产品系列,同业竞争至此已经白热化。这样的产业一旦走上国际竞争,本地市场的优势会马上反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上面。

  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也会吸引国外市场的需求。一国的产业在国内市场激烈竞争时,会为该国在国际上打出名声。其他国家的客户必然将该国的相关产品列为可以考虑的采购品种。毕竟,该国企业的厮杀竞争将会降低外国客户采购时选择不足的风险。彩妆笔就是一个好例子。一般国家的化妆品企业要找新的眉笔时,往往会到德国纽伦堡考察,因为当地拥有一群世界级的铅笔制造商。

  相关产业也会强化一个产业的产品国际化需求,方式之一就是利用品牌知名度的转嫁。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瑞士表,赋予了其他瑞士产品精致化的形象。而80年代的消费电子产品中,“日本制造”(Made in Japan)的字样几乎就是质量和精致的象征。当有竞争力的产业“提升”相关产业的产品时,同样可以改善内需市场的条件。

  生产要素——特别是可以创造出生产要素的动力——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当国家能把高水准的生产要素力量和一些产业结合,往往会吸引外国学生和企业前来学习,也顺道带来产品和服务的外国需求。前一章曾提到外国医生到美国受训就是最佳例证。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发展

  国家要有雄厚、具国际实力的相关产业,同样需要其他竞争要素的表现配合,图4-3说明了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

  一个产业的生产要素——尤其是能创造出生产要素的动力——会影响到相关的产业发展。因为生产要素所创造的技术、知识和科技具有扩散效应,与它相关的产业也会获得好处。

  关联产业的专业化、深度化程度必须凭借产品在国内市场需求的成长与规模来提高。 如果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关联产业必然会蓬勃发展,以填补产品发展的需要,取代进口,产业内部的组织和运作也更有效率,更切合实际。讲求效率的本国上游供应商通常是尾随着下游产业一同成长。

  发展相关产业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本国的市场竞争。对国家而言,一群营销全球、在国际上有充分竞争力的企业会带动上游供应商的国际化。像世界级的日本半导体企业就是日本制作半导体生产设备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动力。

  图4-3 相关产业发展时的影响力

  当企业缺乏竞争者时,它们必须大费力气才能引起设备、仪器、服务等方面的供应商的注意。因为这些供应商通常也是其他产业的关联产业,若产业的国内市场出现竞争,上游的产业也会主动配合,创造符合下游产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一旦上游供应商增加,它们还会发展更专业的服务项目。以美国好莱坞为例,由于当地的电影和电视传播业比较发达,使得特技效果、道具服装及财产保险等行业云集,这些关联产业的质量和地缘优势又使得影城更有竞争力。

  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也会挑战并推动本国供应商的进步。供应商的下游客户竞争激烈,他们在供应商身上施加压力,所以供应商必须不断创新和进步,否则将被取代。另外,供应商借助地缘之便,促进研发合作与信息交流,从而跟随客户在海外经营的步伐,加速自己的国际化。

  强有力的国内市场竞争,不但有助于上游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还会带动上游产业之间的竞争。当企业拥有国际竞争力时,通常会打入上游供应商的产业。而且当员工离职、出去创业、自行生产零部件、机器或发展服务活动时,又会形成产业的扩散效应。

  国内的市场竞争可以提升本国上游产业的表现,若只是一家企业独大,是无法达成这种效应的。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会降低供应商与下游活动之间的风险,提高它与客户的谈判空间,进而导致更多新企业跃跃欲试、投入更多资金、迈向更专业的境地。 此外,每个客户的需求必然有所不同,这又扩大了供应商的技术领域,并激发它们的潜力、加快创新的步伐。最后,国内客户中,有人进行逆向整合,有人发动一波波攻势,扩散效应不断出现,不断地在创造新的竞争形式。

  下游产业带动上游产业国际化的例子比比皆是。以丹麦为例,出口导向的奶酪品与渔业带动了至少包括食品加工设备、渔船、船体维修业、无线电通信等几十种产业的发展。它们当中不少在国际上已有竞争实力。顶尖的德国化工业则引导出与化工相关的泵、量表和控制设备等世界级产业。在美国,电子业早期在全球独领风骚,使得上游的测试仪器产业迄今仍在世界称王。

  积极的国内市场竞争也会引发相关的产业活动并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位置。以日本照相机企业为例,小型复印机产业是它们多元化的起步,这种转换凭借的是光学技术以及现成的国际营销网络,并且缩短了登上新产业世界盟主的过程。其他像意大利的机床制造商转战工厂自动化领域,韩国电视机企业则走入录像机领域,都是基于相同的理由。

  国内同业竞争的影响

  国内产业结构同样受到其他关键要素的影响,比较会受影响的是国内竞争企业的数目、技巧和战略(见图4-4)。

  当国内客户寻求多样化的产品来源并愿意尝试新公司时,这种需求条件会刺激国内市场竞争。若上游技术不难克服,上游表现又关系到本身发展,一些高度挑剔的客户会基于战略因素而亲自加入竞争,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就是很好的例子。川崎、松下等许多日本早期领先的工业机器人竞争企业,本身也是使用机器人的主要客户,它们一开始设计机器人,目的是为了自己的使用需要,随着经验日趋成熟,它们自制自用的产品便进一步走进了市场。

  这个例子显示,挑剔的客户一旦进入市场,可将原先挑剔的客户态度、使用经验转化为竞争优势。要回应这样的竞争对手,原本的企业必须更加努力,这也会使整个产业升级。挑剔型客户、离职员工也会带来相同的扩散效应。另外,当一个产品能很快掀起市场旋风时,它也会刺激客户、新加入的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采取应对措施。

  相关产业的表现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新产业的出现。当下游企业或相关产业往上游发展时,它会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投资和创新。成功的上游供应商则常常进入下游产业。以瑞典为例,山特维克公司是由特殊钢材转攻上游采矿业,而斯凯孚是由特殊钢材进入下游的滚柱轴承产业。基础好的上游企业往下游发展时,可以凭借技术、资源、品牌知名度、营销网络和技术经验等竞争优势,使得下游产业的竞争态势大变。

  图4-4 国内市场竞争的影响力

  上游供应商进入下游产业时,也会为新产业带来竞争优势所需的垂直整合。同样是产业的新加入者,垂直整合的本国企业对新产业的忠诚度较高,若它们在其他国家创业,也许就不会这么投入。垂直整合后的企业之所以为了战略考虑向上下游扩张,是因为上下游的产业与本身息息相关,它们甚至把既有的品牌形象也拿来作为赌注。因此,整合后的企业决策谨慎,不太会计较短期获利能力。

  成功的上游供应商即使自己不进入下游产业,也仍然是扩散效应或产业新鲜血液的主要来源。因为当上游产业的员工发现新机会和新技术时,往往会辞去原职,自己跳入下游领域竞争。他们成为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转包商,降低了产业之间的门槛。像日本强劲的零件供应商就使得缝纫机、汽车音响等产业的新人辈出。

  同样的理由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会引来新面孔加入该产业。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通常会时时留心相关产业的动态。以意大利为例,集中在蒙特贝卢纳区域的雪靴产业,是当地登山鞋产业的原动力。某一产业要踏入相关产业的时机绝非凑巧,它的多元化通常是在产业本身出现饱和或走下坡之际,因为这类趋势使所有竞争者同时面对相同的问题,因此一大批企业不约而同地往相关产业转进,模仿只是整个过程的附带动作。

  由其他相关产业跨行而来的产业新鲜血液,正如由上游供应商或下游客户转进的企业,因为本身已有独到而且可供转换的技术班底,对国家发展出竞争优势有格外重大的意义。以日本为例,日本的许多电脑企业是由消费电子领域转入的。这些企业也许在台式电脑的表现上并不起眼,但在最近兴起的轻薄小巧、液晶显示的笔记本电脑上却大有收获。因为日本的消费电子企业本身具有独特又可转换的技术,而这些领域并不是美国或欧洲竞争者所擅长的。

  当种类不同的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纷纷加入一个新产业时,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最为惊人。它们会带来各种新的竞争方式,表现精彩纷呈。因为无论是上游供应商还是相关产业,一旦投入新领域,就等于是以既有的成就孤注一掷。当日本办公用品企业进入传真机产业时,它们为了保护品牌形象和利用既有营销网络,一开始就提供一系列的传真机型供客户选购,以期击出漂亮的商场安打。

  由专业性生产要素的运作所吸引到的产业新面孔,多半为不曾创业过的人,并不是旧产业的延伸。他们大多是从世界顶尖的研究所、学校和教育机构中出来,自组企业。像美国的生物科技产业就是由顶尖大学的科学家自组公司所建立起来的。

  独享“外部经济”

  前一章提过,国内企业的竞争越普及,越能使国家在相关产业上形成国际竞争优势。敌我过招是进行改进和创新的唯一方式,当企业卷入竞争大战之后,会自然而然地被刺激去创造像挑剔型客户、精明型供应商等关键要素,因为唯有如此,才可能建立竞争优势。本章也将进一步理清国内市场竞争的扩散效应对其他关键要素的影响,如:

  • 凭借扩散效应刺激新的竞争。

  • 创造、吸引生产要素。

  • 扩张并提升国内需求。

  • 带动并促进上游和相关产业升级。

  • 引导政府政策提高效率。

  广义的国内竞争与一个相当重要但常被忽略的经济学概念有关,这个概念就是“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所谓外部经济指的是,由产业环境或一群企业活动所产生的利益。在古典经济理论中,科技扩散、专业化利益会导致外部经济出现。因此,每一个企业的规模可以很小,但是整个产业的实力却很坚强。

  一国若能形成外部经济,最核心的力量就是竞争。竞争的重要性也远超过一般的想象。外部经济是在创新和竞争优势的升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于企业投入某个产业进行竞争,加上个人、相关产业在相关领域的投资和研发,将改善整个国家环境,促成企业多元化,提供诱因鼓励产业进一步加速创新。 外部经济不是只对某单一产业有影响,它会延伸到这个产业的关联产业中。另外,地理位置的邻近也对外部经济的强度有所影响。绝大多数的外部经济效益是无法跨越国界的,这又使得外国企业想要获取这种外部经济更是困难重重,即使外商在当地国家另设子公司都未必有效。

  组成动态系统

  国家能不能创造国际竞争优势,与它是否能在钻石体系内占得优势有关。由于每种产业的成功条件都不一样,资源的有限也使国家不可能朝各种产业全面发展。正常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可能在某些产业上大有斩获,却在其他产业上一筹莫展,甚至在同一个产业中,国家也可能只在某个环节中特别强势,却在另一个环节上毫无竞争力可言。

  在解释一个国家的某些产业为什么最成功时,很难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因为各个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它们既会相互作用,又有自我强化的效果,导致因果关系模糊。当钻石体系重新建构时,原本有利于某类产业发展的环境可能转而对另一类产业有利。钻石体系是动态的,产业因此也需要持续进化以回应环境中的改变。如果产业不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它走下坡路的开始。

  钻石体系的重要性也随产业性质而有所不同。原材料加工、标准化或低技术导向的产业对钻石体系的依赖,就不如高级、精密型产业。对天然资源加工或低技术层次的产业而言,单凭生产成本就可以决定它们的成败。标准化、以价格为导向的产业部门,也因为产品的规格和面貌已经定型,只要能通过专利授权取得所需技术或直接引进国外设备,竞争能力也不会比别人差。这样的产业情况对一个国家刚起步的产业发展而言,往往具有相当不错的竞争前景。

  但强调改善与创新能力的高级、精密型的产业,很少是依赖单单一项竞争优势就能成功的。这种类型的产业通常需要好几种关键要素彼此作用、自我强化,才能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一国的企业如果缺少了挑剔型客户、强有力的供应商,它在创新的步伐上就远不如拥有这些条件或其他获得有利关键要素协助的外国竞争者。同样,如前一章所强调的,每一个关键要素的表现通常与其他要素的状态有关。日本的消费电子企业能满足挑剔型客户的需求,与该国高纪律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与工程师、持续的大量投资、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等因素有关。此外,最好能在钻石体系中多找到几项优势,因为在关键要素的互动过程中,产业竞争会产生新信息、新技术和新的竞争对手,进而导致创新的步伐加快,竞争形态也会更上一层楼。如果企业只靠一项关键要素竞争,除非能由此衍生出其他关键要素,否则连维持经营都会有困难。

  不过,国家的国际竞争优势倒也不需要具备所有的关键要素,即使在高级、精密型产业中也不例外。像日本的打印机产业,其国内市场的需求事实上很低。而瑞士的瑟伯勒斯公司(Cerberus)在没有国内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照样是火警侦测系统中的赢家,在国际上数一数二。当国家明显缺乏某一类型的竞争要素时,还是有可能成功,因为通常其他的竞争要素可能特别杰出,产生补偿作用。再以日本打印机产业为例,兄弟公司(Brother)当初就是从缝纫机产业走向多元化经营的。该企业一开始就具有可转移的技术、有效率的零件供应商、高质量但廉价的劳动力、已然建立的营销网络。随后有一些消费电子企业加入了缝纫机产业,其中几个还同时有意发展办公室自动化产品,结果导致国内竞争更加白热化。与日本企业的情况相比,美国和欧洲的竞争对手情况正好相反。欧美的竞争者数目有限,生产技术离自动化还有一段距离,嗅不出竞争的火药味。因此,尽管欧美国家具有国内市场的优势,结果却让在相关产业有专业优势的日本打印机企业打赢了这场战争。

  这不是说国内市场需求不重要。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由于缺乏外汇,所以把有限的外汇都用在进口粮食和原料上面,根本没有多余的外汇进口外国打印机。不过,日本企业可不能没有外文打印机来处理国际贸易信函、与驻日美军进行书面沟通。这类需求的数量虽然不算大,却是日本打印机产业发展的契机。结果证明,惯于制造精密机械的兄弟公司等缝纫机企业就是利用这个角度切入打印机产业的。不过,日本打印机能成为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仍少不了其他四个关键要素相互紧密的作用。

  瑟伯勒斯公司的例子则说明关键要素的相互补充效果。瑟伯勒斯公司的创办人原本是苏黎世理工学院的物理研究人员,他自行创业后,重点就放在了电离子的烟雾侦测器上。尽管这一行并没有国内竞争对手,瑟伯勒斯公司仍然努力创造市场压力以激励自身的进步。瑞士的民族性以保守出名,而瑞士的银行、旅馆、化工等产业也相当重视防火设备,这使得瑞士成为全世界防火设施最普及的国家,于是与防火相关的器材(如自动灭火系统、保全警卫、各种性质的火警侦测器)组成了这个产业的国内竞争动力。瑟伯勒斯公司因此加强了产品的市场营销,拉近了产品与客户需求的关系,游说地方政府加强防火管制,争取保险公司将防火设备列为保费评估的标准之一。

  小国因为缺乏国内市场,往往也会开放市场而引来国外竞争对手,或以全球化战略诱导本国企业到其他国家挑战外国竞争对手。这两种条件,瑟伯勒斯都具备。但是在国内市场完全没有竞争的情形下,若想让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并不容易。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企业会努力成为相关产品领域的国际盟主,来补偿国内市场竞争不足的问题。这时,企业可以选择借重外国更有利的生产要素,或吸引国外客户、供应商的支持与注意等全球化战略。

  有些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如某产品的挑剔型客户或是某个相关产业),往往只与特定的产业需求有关。但也有一些关键要素适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像瑞士人的语言能力、日本过于挑剔的客户、美国在软件方面的优势,这些情形对产业竞争优势就有普遍的正向推动效果。如果一个国家确有其优越地位,而那些应用广泛的要素普遍存在于许多产业中,那么任何单一关键要素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就显得很小,没有特别的意义。甚至,如果国家所具备的都是这些泛泛的竞争条件,它的优势可能还不如集中力量在某些专门、专业化产业环境的表现上。

  国家如果要在绝大多数的产业上成功,不但需要应用广泛的关键要素并将其充分组合,这些关键要素还必须落实到一些专业化的产业领域中。以传真机为例,日本企业不但具有高质量、重纪律的劳动力和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能力等广义的优势条件,还必须加上它本身对传真机产品的独特需求(例如日本的电报通信发展较迟,而且跨国公司对国际通信有强大需求),攸关这个产业存活的相关产业(例如小型马达、照相机、复印机、办公自动化设备等)。美国虽然具有一般技术的基础研究优势,但是相关研究成果却因为其他关键要素不存在,无法变成竞争优势,市场也就一再受挫。

  资源升级,优势持续

  竞争优势能够持续,靠的是资源的扩大和升级。在关键要素中,有些对持续力的影响比较大。例如在生产要素的创造上,传统生产要素就不如专业、卓越的研究机构来得重要。另外,像快速创新、抢先行动、加大压力等形成优势的动力条件,往往比生产成本、大规模国内市场等静态优势更有价值。因此,需求的内容往往比需求的规模更重要,密集的国内市场竞争也比企业是否具有国际观更迫切。

  国家缺少两个关键要素,尚不会妨碍它寻求竞争优势,但是要建立最强韧的竞争优势,各关键要素之间就必须相互联结和强化。在国际竞争中,每种关键要素都是可以被复制的;例如,外国竞争对手可以通过在海外生产发挥生产成本上的优势,或凭借开拓其他国家战场,以建立市场规模,无须受限于母国市场。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个国家能拥有独一无二的关键要素。不过,一旦各关键要素联结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国家的竞争优势就将锐不可当,因为要组成系统化的竞争优势不但耗时,而且困难重重,但之后就绝无被复制仿效之虞。系统内部各关键要素之间的互相依存与强化更是升级的来源,这样的系统很难被移植到其他国家运作。一个国家建立了系统性的竞争优势后,还会有继续延伸的效果。系统性竞争优势一旦出现,国家整体产业的进步速度往往比竞争对手快很多。

  关键要素之间的互动,使得仅依赖部分关键要素的个别产业,及需要完整关键要素的国家都能建立并保持竞争优势。产业有竞争力,国家自然会有竞争力。企业竞争能否快速带动供应商自我提升?教育机构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创造动力能否应对产业界出现的挑战?客户的挑剔态度需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养成?可以创造出生产要素的机构、供应商和客户又将催生多少新秀?

  系统互动的效率也与关键要素的状况有关。例如,国家形成新企业的能力,离不开个人、机构和企业对变化的回应能力。企业、客户、供应商和研究机构因地域而集中,所造成的影响力更是不言而喻。

  这个道理也表现在国家长期扩大、提升产业的能力上。各国拥有的关键要素其实都差不多,谁能抢先发动整个钻石体系和效能,它的竞争优势就比其他国家多。

  跨国企业的主战场如果是在母国以外的国家,即使已完成海外据点的建立,并且有一套运作良好的全球战略,也并不表示它就能轻易在该国复制母国的钻石体系。因为外国跨国公司必须面临协调成本和信息偏差的赌注,远不及当地企业就近应变的灵活。相形之下,当地企业的主战场在母国市场,更能具体地感受市场变化的压力,对当地客户的感觉也更敏锐,这种优势还可以延伸到它和该国供应商的沟通上面,形成更有利的生产动力,吸引更多当地企业加入竞争。面对这种内战的外国跨国公司,不但必须以海外子公司的市场当做核心市场,还要调整它的全球战略、研发方向,全面配合海外子公司的需求。

  产业的集群现象

  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有竞争力的产业通常不是均衡分布的,它们的产生将在第三篇详细说明。钻石体系的基本目的就是推动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趋向集群式分布,呈现由客户到供应商的垂直关系,或由市场、技术到营销网络的水平关联。

  丹麦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图4-5显示了丹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之间有何关联。该国其他没有列出的产业,如家庭用品产业(日用品到家具)与医疗保健产业(药品、维生素、医疗器材等),其实也同样呈现集群的现象。通过技术和原材料的关系,医疗保健产业集群事实上又和农业产业集群产生联系。

  瑞典的化工产业虽然不突出,但是从纸浆、造纸、木料加工、锅炉、传送带、纸浆制造机、控制设备、造纸机和纸张烘干机等一系列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竞争力,又使得它成为应用纸浆和造纸所需化工材料的高手。意大利最重要的产业集群则在时装、家具和食品等领域。每个国家的产业集群数目也许随国家的大小而有不同,但是产业集群并不因此画地自限。以德国为例,它的重要产业集群在化工、金属加工、运输和印刷机等领域。当产业集群形成时,一个国家无论在最终产品、生产设备、上游供应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会有国际竞争的实力。这种产业集群的现象每个国家都有。以不在本书研究范围的以色列为例,它的主要产业集群是在农业(谷物、化学肥料、灌溉系统及相关农机设备)和国防两方面。

  将在本书第三篇详细讨论的各国竞争优势形态,都是以产业集群的面貌出现的。这种相关产业集聚一起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显示出它是产业发达国家的核心特征。

  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会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形成产业集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一个互动的过程中,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带动并创造了另一个产业的竞争力。这样的过程离不开挑剔型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面对这样的形势,产业会把压力转嫁给上游供应商,并带动上游企业的竞争优势。 美国能够在消费日用品上称雄,必须回溯到它在广告业上的卓越成绩;日本有坚强的半导体产业做基础,因此它的消费电子产品能快速应用各种集成电路,形成产品的竞争特色。同样,美国因为掌握了逻辑芯片的竞争优势,下游产业如电脑工业、电信器材工业和国防电子工业等的竞争优势亦稳如泰山。近年来,日本汽车工业在全球市场告捷,连带使得日本的汽车零件业在国际上迈开脚步。当本国市场拥有一流的下游产业时,它不但对本国的上游供应商形成帮助,也会带动上游产业向海外发展。今天,日本汽车零件企业就随着汽车产业到国外设厂,并建立起海外零件工厂的体系。

  说明: A. 大麦、麦芽和酵母是培养液,培养发酵后的胰岛素和酶

  B. 清洁剂酵粉的最初需求来自屠宰场

  C. 胰岛素和酵素制造商由乳品产业取得技术熟练的劳动力

  实线 = 供应关系 虚线 = 一般技术或元件

  图4-5 丹麦经济中具有竞争力的一部分产业集群

  一个国家上游产业的竞争优势,同样有助于它的下游产业发展国际竞争力。上游产业所提供的技术,可以转化成下游的创造力,它本身也可能跳进来加入下游产业的竞争。当一个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时,它的技术转移,通过与现有企业联手,或因扩散效应的关系,还会创造新的相关产业。

  一旦产业集群形成,集群内部的产业之间就形成互助关系。它的效应是向上下左右、四处展现的。凭借新的谈判筹码、扩散效应及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激烈的产业竞争气氛往往会由一个产业扩散到另一个产业。产业集群中,当产业转入另一个产业时,其研究发展观念的刺激、新战略、新技巧的移植,都会激发这个产业的升级。由于信息的流通更顺畅,创新的气氛随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快速地扩散,自然形成了产业集群内的关联,因此也带来新的竞争观念和新的机会。新人与新智慧出现新的组合,硅谷的崛起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产业集群也帮助产业克服内在的惯性与僵化、破解竞争过于沉寂的危机,进而将这些现象转为升级的竞争。它会使产业不断进行多元化尝试,使信息流通的速度加快,使新的思考观点不断冒出,而上游、下游或相关产业的扩散效应则不断产生。产业集群的角色是促使一个国家内部的“外行人”跳入产业内发展新形态竞争。经过这些新加入者的刺激,这个国家的产业才不会在国际的创新竞争中落后。

  完整的产业集群也会放大或加速国内市场竞争对生产要素的创造力。当一群企业在彼此互相牵连的关系中,目标一致地投资于科技、信息、基础建设和人力资源,就必然会产生外溢效应。产业集群本身就有鼓励专业化和投资的效果。不同产业的企业通过同业公会的撮合而共同进行开发,是很平常的事,政府和大学对相关领域的注意力也会提高。随着产业受重视的程度增加,更多有才华的人士会被吸引而加入进来,壮大产业集群的实力,而整个国家在相关产业的国际知名度也将开始上扬。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大于各个部分加起来的总和。在产业集群中,有竞争力的产业提升另一个产业是正常趋势。它的扩张方向是由产业集群内部普及到全国。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种情形。日本的模式一般倾向于水平式发展,企业基于发展目标和内部创业的需要,相关产业常常是它扩张的第一步。但在意大利,产业集群则有垂直深化的倾向。原因是新公司从老东家脱离,多半是朝更上游的供应商或更专业的利基领域发展。由公司内部来多元化经营的情况比较少见。

  产业集群出现后,为寻求最大的生产效益,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会自动远离单打独斗的产业,改向产业集群集中。而一国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资源流向这个产业集群的速度也就越快。

  无论个别产业还是产业集群,都是凝聚国家竞争优势的基地,这一点是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制定战略时要特别注意的。

  集群内的交互作用

  客户、供应商和关联产业之间保持流通的需求和技术的信息,是国家钻石体系和产业集群的运作基础。如果每一个产业都能保持这些信息的流通且同时拥有积极而持续的竞争环境,它所呈现的竞争优势就必然强而有力。前面曾描述互动作用产生竞争优势的理由,但没有解释它是如何发生的。互动作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国家内部的企业之间并不必然地会进行有效的互动,只能说它比跨国企业的情况好些。但是,一个国家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不但彼此互有差异,有时利益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例如,供应商和下游买主之间存在着价格和利润的冲突。双方这种不透露底线和实情的情形会导致信息流通时的限制和偏差。 和外国竞争者交手时,虽然本土企业充分的互动能产生数倍的力量,但还无法缓和本土企业彼此间的议价空间。

  因此本书观察了各国及其产业间的差异,希望了解产业集群的功能。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通常也会支持产业集群内部的互动。这种有效率的互动尤其可以在一些产业或产业环节中看到。例如瑞典的矿业和采矿设备业的关系,就形成了持续国家竞争优势的有力标准。

  产业集群内顺畅的互动机制会促使信息的流通更顺畅,缓和经济利益的冲突,为垂直或水平联结的公司创造合作与信任的空间。 以下就是一些例子:

  促进信息流通方面

  • 由旧时军中战友或母校校友所建立的人际关系

  • 由属于相同的协会或科技社群建立的关系

  • 因地缘而发展出来的社区关系

  • 同一产业集群内的商业同业协会关系

  • 由相同社会规范和行为价值观所形成的关系

  目标来源一致或产业集群内的相容 17

  • 企业间有家族或姻亲关系

  • 产业集团内法人共同持有所形成的关系

  • 企业持有人的股份

  • 跨部门的管理人

  • 爱国心

  关联企业的良性竞争 日本是产业集群运作良好的例子(参见第8章)。日本的产业集群受环境形态的带动。日本的大财团或企业集团,有一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财阀,另一部分则是很多企业彼此相互投资所形成的松散组合。每个集团的支撑核心是银行,例如住友银行或三菱银行。

  一般人认为,日本的企业集团才是决策的发动者,而集团内部的各家关联企业则会相互提供市场。实际上,不论是扮演核心角色的银行,还是集团内部的各企业之间,彼此间的影响,并非如外界想象的那么大,共同执行战略的机会也没那么多,但是它们之间的互动却使得产业集群的功能充分发挥。由于彼此间的关系,企业会相互咨询甚至共同合作,一起进行技术上的研发工作,并交换市场情报。以光纤产品为例,同属住友集团下的NEC和住友电缆(Sumitomo Cable)就多年长期合作,共同开发光纤技术。NEC的专长是电子,住友电缆的专长则在光纤和电缆,它们的合作是将两种不同的竞争优势合而为一。 日本企业流行的多元化经营也使每家企业像八爪章鱼般往垂直关系的上下游或水平关系的相关产业延伸,彼此之间既是竞争又是合作的关系。由于它们是同一组织的延伸,关联企业之间在信息的流通和技术的转移上,比起并购的情形好得多。

  日本产业集群还有很多良性的机制。其中之一是大企业内部相互投资所形成的利害与共关系,另一点是企业之间的地利之便。另外,他们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日本人的校友、学长、同辈等关系是非常亲密的,他们每年一度的同学会可以延续几十年不间断。这种关系对沟通信息和技术交换的帮助非常大,也同样受到政府的支持。在日本,同业公会通常不仅包含产业本身,还包含它的供应商产业。

  日本产业集群还点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当关联产业有互动情形出现时,个别产业内部的竞争仍然未曾停歇,而且十分激烈。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照样会激烈地讨价还价,因为每个产业都有为数甚多的竞争者和强大的竞争压力。

  意大利的产业集群虽然与日本不同,但是运作的动力是完全一样的。意大利产业集群的联结力量主要来自家族企业的关系。它们在地理上的集中特别显著,很多产业的大本营就在一两座城市里。瑞士模式的产业集群则是以另一种方式运作。瑞士男子都被列为后备军人的制度形成了特殊的人际关系。而在瑞典,金融集团的高层经理人会兼任其他要职,也可以算是发动产业集群的有利因素,这种兼任情况在德国更为显著。

  在日本、瑞典和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内在互动机制通常很强。相较之下,英、美两国的产业内部互动就很弱(详见第7~9章)。 不过每种产业都有它的特性。要了解国家竞争优势就必须更深入地观察产业的各个部分。有趣的是,美国产业集群运作最好的是医疗保健和电脑等产业,因为科技社群的关系克服了美国经理人之间的敌我意识。这种关系也使得该国医疗保健等产业成为全球最强的产业。

  因地缘而集中

  在很多产业集群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竞争者往往集中在某个城市或地区。例如,绝大多数的意大利羊毛纺织企业就集中在两个城市。几乎大家都知道意大利产业的地理集中性很强,事实上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也很普遍。 英国的拍卖业集中在伦敦某几条街上,而瑞士三大制药公司都在巴塞尔市,丹麦风车企业的大本营是海宁市。美国也不例外,广告业的圣地是纽约麦迪逊大道,大型电脑公司如数据控制、克雷、宝来(Burroughs Corp., 后与Sperry合并为优利系统公司)以及霍尼韦尔的总公司都设在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制药企业如默克(Merck)、欧美史克(Smith Kline)、美国氰胺(American Cyanamid)、施贵宝(Squibb)、贝克顿- 迪金森(Becton-Dickinson)和巴德(C. R. Bard)集中在东北的新泽西州、费城一带,一般航空企业在堪萨斯州的威奇托市,迷你电脑企业则在波士顿。

  图4-6、图4-7显示了意大利和德国部分产业的地理集中现象。当国内市场的竞争对手打成一团时,供应商会开始在其竞争外围落脚,共同对付重要而又挑剔的客户。如此一来,这个城市和区域就形成了这个产业独特的竞争环境,产业信息交流、透视敌手及互动强化的机会不断出现,阿尔弗雷德 ·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英国经济学家)曾形容,在这些地域“连空气中都闻得出产业的味道”。这种现象也许不能在每个产业的身上都能看到,但是对世界一流的企业而言,就地与竞争对手厮杀是竞争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先见之明。

  相互强化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会出现地理集中性,通常是因为一个国家的钻石体系中,各个关键要素都具有地理集中性。客户、竞争者和供应商的集中可以提升效率和促进专业化。 地理上集中之后又加强了创新和进步的影响力。企业对邻近的竞争者自然会有心向往之的情绪,而在产业集群附近的大学则很容易感受到产业的需求和变化,并将其反映在课程和研究的调整上。企业相对地也会主动赞助或支持学校的相关活动。供应商时常需要与客户沟通和合作、选择落脚地点,因此也不得不迁就地利之便。供应商培养了客户的品位和挑剔的个性,又带动了信息的流通、需求与技术的结合,对产品性能与服务也随之精益求精。 对产业而言,地理集中性就好像一个磁场,会把高级人才和其他关键要素吸引进来。

  图4-6 意大利各大产业地理位置集中的情形

  地理集中性也会鼓励产业新手的出现。企业的扩散效应最容易在原发公司的附近出现,因为创业的人住在那里,早已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从供应商、客户或相关产业中冒出的新人,优先考虑的切入点必然也是产业主战场的所在之处。

  图4-7 德国各大产业地理位置集中的情形

  地缘因素还会使信息和活动更集中,除了加速一个国家的产业内部信息流通的速度、将创新的信息扩散出去之外,由于地缘之便所形成的特殊沟通模式(如面对面沟通),无形中也减缓了产业内部消息走漏的速度。距离越近,就越能轻易看得到、摸得着竞争对手的举动,企业自己会选择利害相关的进步方式,如果再加上面子输不起的考虑,就混杂成一种有别于纯粹经济分析的努力行为。地理集中性也会使产业集中的过程与产业集群内部的互动更完善。 它会使产业集群内部从需求到限制的各种不平衡情形提早曝光。因此,地理集中性使得各个关键要素的功能充分发挥,使钻石体系成为一个活的系统。

  城市和区域的竞争优势

  不过,如果客户、供应商或竞争者本身并未国际化,产业集群的运作也会有其长期性的隐忧。

  地理集中性的效应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研究竞争优势时,国家是否为最佳的划分单位?尽管不同产业往往会有其不同的地点选择,但真正构成竞争优势的条件通常与整个国内环境都有密切关系。至于为什么某些城市或地区会发展出某产业,基本上与当地客户是否属于挑剔型客户、能不能产生独特的生产要素、能不能形成强大的上游供应商等问题有关,归根结底也就是要问:钻石体系到底能不能具体化?这个理论很容易应用到城市、地区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例如,伦敦能成为英国的精华所在,是因为该城市的需求是最高级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具备了相关的产业集群、高级人力资源等条件。

  即使两地间从文化、政治甚至成本等方面看似差异很小,地理因素还是很重要,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各地尽管在语言、文化、法律、通信运输、货币和资本市场等条件都差不多,各州之间也没有关税壁垒,产业分布仍然有其地理集中性。

  一国内两地的关键要素间差异比较小,若是和国外的地点相比,差距就比较大。每个国家有其不同的税制、法律、资本市场特性和成本因素,这些都是构成不同国家之间的地点的差别。国家在社会和政治上面的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它们又会与有形的制度法规结合,影响竞争优势的消长,而不适当的政府政策更可能导致产业发展开倒车,因此种种情形都说明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产业成功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如果政府降低通信和交通的成本,减少关税壁垒,提高国际竞争程度,会有助于当地产业的创新,因为本地企业会在这样的环境中磨炼出对外界市场更强的渗透力。当国际化使得传统生产成本问题越来越容易解决时,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便转而依赖信息和技术上的差异、创新的速度。这些条件必然与当地环境有关。这种趋势很矛盾,但也是事实。随着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竞争,本国市场的角色非但没有因为越来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而降低,它的重要性反而在提高中。

  美国的情形更说明了一个事实:国与国之间即使进行文化交流,也不能克服彼此之间竞争基础上的差异。欧洲共同体的发展曾经引发各界的激烈辩论,忧心者认为欧盟的整合将削减各国的竞争优势,但支持自由贸易观点的人则认为整体的竞争优势将不减反增。无论如何,讨论这个问题必须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地理环境的竞争优势纵使可能跨越国界(如德国南部与瑞士德语区相连而成的特殊区域),不过,从竞争的观点来看,欧洲想要成为“一个国家”的可能性实在不大。欧洲纵使整合为一,每个国家在需求、创造生产要素和其他关键要素上的差异也仍然会存在,彼此间仍旧会以竞争之姿相对。

  竞争型产业的诞生与成长

  钻石体系虽然可以反映出国家在产业竞争优势上的持续力,但是它并非在一开始就以完整的面貌出现。一个产业在开始时可能是受某一项关键要素的刺激,加上机会的推波助澜,才逐渐有规模;不过一旦建立起来,其余竞争者就会闻风而来,其他关键要素也开始产生效果,并且累积优势,形成产业发展的潜力。

  在实际运作中,可能触发一地产业竞争的关键要素通常有三种。第一,由生产成本因素为一个产业提供在国际上生存所需的基本竞争优势,它也可能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原动力。瑞典的特殊钢产业离不开该国储藏量丰富而且含磷低的铁矿。就地取材(尤其是天然资源),经常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把利器。

  当产业继续往高层次发展时,最早进入的竞争者也开始寻求各种创造专业性生产要素的方法。竞争企业可以根据母国市场目前或可预见的需求,展开专业人才的培训,加强这个行业的知识和技术深度。针对产业作研究的大学也会培养出一些人才,形成产业中新的竞争者。在外商公司服务的本国员工一旦学会别人的专业知识后,也会自创公司,为母国作贡献。有时候,独一无二的地位也会使以国际市场为主的产业在本国形成。以丹麦为例,托普索公司是由一位顶尖的应用化学教授,带着一批由他训练的学生创办的。他们研究石油化学工业需要的各种催化剂,尽管丹麦本国对这种产品的需求量很小,但该公司却是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供应商。

  第二,相关产业也会激发产业竞争力。意大利的雪靴产业起源于该国东北部山区的攀岩和登山鞋业。工厂自动化产业则是由机床业发展而来。日本的轻型卡车业则脱胎于卡车工业。轻型卡车的企业当中,有些是其他关联产业的延伸,有些则是由离职员工自行创业,成为轻型卡车业的开拓者。

  第三种形成竞争型产业的关键要素是需求条件。满足一个地方的基本或独特的需求,是当地企业出现的主要原因。美国的空调设备产业能在20世纪初萌芽,主要是为了满足美国湿热的东部地区气候。随着经济的成长,国民收入的提高,原本有钱人才能享受的空调设备也开始平民化,这个产业也就有更多的发展空间。瑞典的矿产则孕育了采矿设备业的发展。另外,美国能成为超级电脑产业最成功的国家,是因为政府在国防和科技方面都有超级电脑的需求。

  在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形成往往靠初级生产要素或特殊而强烈的本地需求。在发达国家,可能形成新产业的来源就很多。它们通常会来自相关产业,也可能从技术学院或大学研究室中诞生。发达国家催生新产业的因素已不再只看需求量,而是为满足市场中一些产品或产业环节的先发需求、特殊需求或高标准的需求。

  此外,新企业也可能是在意外的机会中产生。企业家可能是灵光一现,想出了新点子,科学家的重大突破也可能同时在好几个国家出现。这些因素都与产业条件没有必然关联。这类情况并非不可能。不过一个产业的诞生通常有迹可循,并且与本书所列的每一个关键要素都有关。如本书前面提到的,预测钻石体系与一个产业诞生过程的关系,绝对比从“企业家精神或发明”来分析产业发展更准确。

  每一个关键要素不仅决定能否催生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同时也关系到其他各项关键要素是否存在或能否被创造。要使产业不停滞在萌芽期,国内竞争对手这项要素绝对不可或缺。垂直或水平的扩散效应也将为产业注入国际竞争的潜力。在竞争的刺激下,企业又会脱离对早期优势的依赖,引导产业往更高层次的形态发展。

  一个产业要持续其竞争优势,就必须具备多元化的基础,并能持续累积。这种情况对于靠初级生产要素起家的产业尤其重要。本书前面提过关键要素如何彼此强化并扩大优势。假如产业形成的过程中缺少了激烈的企业竞争,或缺少高级人力与技术,产业竞争优势就会中途“熄火”,无法达到原先被看好的目标。

  如果一个国家同时拥有好几项竞争关键要素,或是能很快将所有的要素组成有力的体系,那么该国的竞争持续力绝对被看好。以传真机产业为例,日本不但拥有特别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还有一批已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如果本国除了初级生产要素外,其他要素并不存在,那么企业在获取技术、增加资产、进入高层次的环节竞争等方面也会备感辛苦。这个产业发展竞争持续力所需的时间也会比较长。

  以汽车工业为例,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口汽车,直到70年代后期才取得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这个产业的成功,早期是靠日本的低工资、廉价钢铁、国内需求等特征。企业靠这些基础全力发展一般外国竞争者所忽略的精致耐用的小型车,以满足日本消费者对产品造型、表面瑕疵、基本功能的挑剔。从60年代开始,日本汽车工业遭遇工资上涨、劳动力缺乏、新的竞争者加入等的威胁,迫使它们进一步发展世界一流的生产流程、更通畅的物料零件的供应关系,并通过相关产业的地理集中性,节省运输成本。近年来,日本汽车厂有更多力量发展不同的车型,又使它们成为这个产业的创新者。整个过程中,竞争优势各项关键要素的相互强化,反而使当初这个产业之所以形成强大竞争力的因果关系不再那么明显了。

  当钻石体系内部的各项关键要素开始发挥作用、相互强化、形成累积效应时,一个国家的产业可能在短短几年或几十年间,就得到可观的进步和创新。产业发展过程中,扩散效应会促使新手不断加入,撑开这个产业的各个环节;供应商为了满足下游需求,也会更积极应用产能和资源,快速改善生产流程和技术;客户的要求更是随着产业的竞争态势而更加挑剔、更加细致。这些浪潮会不断刺激产业的升级,直到基本技术已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或产业本身的限制开始出现为止。

  如日本汽车产业的例子显示,每个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最早是从一两个环节发动的。价格因素通常是发动的扳机。如果要提高竞争优势的层次,企业必须进入到更高级的环节竞争。要做到这一点就与需求优势、关联产业的精密程度、生产要素的创造机制等国家环境有关。耐人寻味的是,竞争优势的持续,往往需要当地企业抛开它们最初赖以成功的基础条件,才可能走向升级之路。要做到这一点,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是不能避免的。

  企业弃守部分产业环节,有时可能是一种良性的升级动作。要克服不利因素的羁绊,企业必须不断地脱离标准化、简单技术和削价竞争的产业环节。此外,改善和创新的动作也会改变不利的生产成本因素。当企业持续朝高级精密技术、产品特色的环节发展时,这个产业已算是进入创新的过程。反之,产业如果在高级或精密化的产业环节中丧失竞争力,它的前景就有危机。这类问题正在美国的机床、陶瓷等产业中出现。

  在产业发展中,机会所发挥的功能是:帮助产业升级或加速对国际市场的渗透力。强劲的需求浪潮、上游材料的价格变动或重大技术变化等形成机会的事件,往往使原本领先的产业顿失优势,新秀于是获得后发先至的机会。日本的电视机企业就是借着彩色电视淘汰黑白电视的机会,抢先进入需求大增的美国市场的。

  当产业随钻石体系而发展、变化、积累时,竞争优势的基础也会不断调整。图4-8显示了意大利雪靴产业的发展过程。这个产业的前身是皮革业,后来发展为本地的徒步旅行鞋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强劲的国内需求刺激了它的规模,1956年,意大利科尔蒂纳丹佩佐举办的冬季奥运会又带来更大的刺激。由于意大利拥有充沛而熟练的制鞋工人,家庭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集中在意大利北部以徒步旅行鞋业为主的蒙特贝卢纳市。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更加努力,以满足本国消费者对精致的快速滑雪鞋的需求。当美国小公司开发出塑胶底的滑雪鞋时,抓住机会的意大利企业又推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塑胶喷射成型机。当这些产业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设计和制造规模也趋于成熟时,它们便开始国际化,并形成全球驰名,既有地理集中性,又有产业集群结构的意大利雪靴产业。

  抢先进入这些过程的国家,通常具有抢先建立经济规模、稳定的客户关系及品牌知名度等优势。更重要的是,抢先行动的产业具有最早发展国家钻石体系的机会。钻石体系是产业朝高层次竞争优势发展的动力,也会减少后进国模仿的机会。一旦一个国家建立起产业的庞大竞争体系,别国便要花相当高的成本才能与其竞争。

  国家竞争优势的产生过程也必须回溯到历史层面,其中的因果关系更是复杂难辨。一粒产业竞争力的种子,可能是因机会而播下的。其他国家虽然在当时也可能有相同的环境,但产业竞争力是以一种内在的动力进行自我发展和建构的,它的各个关键要素要不断发展,互相强化,产业才能不断扩大并且活力十足。哪个国家最早出现这种过程,该国的竞争优势就发展得最快。

  图4-8 意大利雪靴产业的国家优势演变情形

  产业集群的良性循环

  一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引发其他具有竞争力的新产业,进而连成产业集群。因此,国家经济的动力远超过个别产业的动力。这股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主力。

  由于不同的企业形态和经济功能,每个国家发展产业集群的途径也不同。以意大利为例,推动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动力包括:挑剔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标准、活力十足的产业环境、频繁的个人创业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下游产业又带动供应商体系的竞争力。这一类型的产业集群因此会垂直深化,这都有赖于上下环节的紧密衔接、专业化机械产业和零部件产业的配合。

  日本的产业集群则是另一种发展模式。企业为了鼓励员工创业并面对快速饱和的国内市场,往往主动进入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的领域。需求条件与竞争对手的压力也形成日本企业持续投资和创新的动力,使得新产业的竞争力顺利产生。在日本,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通常呈水平式发展。其他国家的产业集群形态则介于意大利和日本模式之间。

  前面提过,产业集群形成之后,会引发个别产业的发展浪潮。产业集群内部相互强化的作用也会导致经济的创新和国际竞争的能力。今天的日本消费电子产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创新的浪潮由电视机、计算器和音响等传统产业引发,扑向便携式电脑、传真机等新型产业,然后又回流到传统产业,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当经济发展、资源朝有生产率的产业移动时,某些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难免相对减弱。不过,各国要维持它在某些产业集群上的竞争力,必须回归到各国在关键要素上的差异。生产率最低、技术层次最低、产品特色最少的产业或产业环节,往往是第一个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时,价值链中相对利益较低的活动也会移到国外进行。

  以服饰为例,英国的许多服饰企业因为人工成本因素而丧失了国际竞争力,但其纤维制造企业却依然一枝独秀,因为这些企业具有抢先行动和稳定的客户关系这两大优势。纤维制造企业很早就与全球客户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网络,发展出规模经济,甚至到海外投资生产,因此能够应付这个产业所需的色彩变化、快速服务、价格便宜等特征。这些企业因为在重要环节上独树一帜,所以无惧于英国当地工资高涨的不利因素。英国纤维制造产业的经验显示,一个已成气候的产业即使缺少一项关键要素,仍然可能保持它的竞争力。不过这种一枝独秀的产业,通常附属于发展历史比较久的产业集群。

  当产业趋于成熟、创新的步调趋缓甚至停止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又会回到最基本的生产成本的竞争上。不过,只要能将不利因素转为有利因素,就可以引导这个产业再往上爬。一个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规模可能缩小,但只要精密环节的竞争力能够得以维持,并保持自我竞争的形态,它就处于健康的状态中。

  有些产业分析家认为,技术总是会流动的,因此生产成本才是国际竞争中最重要的关键条件。不过,技术在各国间流动虽然使模仿的时间缩短,但一心仰仗国外技术的企业一定会落在人后。更重要的是,发展技术所产生的优势绝不是抄袭技术所能比的。企业引进国外技术并加以消化、改进的能力,更与本国钻石体系的表现有关。竞争优势是一种持续增加的产业功能,展现在外的是企业对知识、技术的创造和应用,以及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信息科技、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新科技不但会带动创新的浪潮,甚至能促进各种产业从里到外的变化。这些技术开拓出新的市场,使得所谓的传统产业和夕阳产业的饱和不过是一场虚惊。

  在意大利,制鞋、家具、成衣等俗称的传统产业就表现出浴火凤凰的经历。当许多发达国家把这些产业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时,意大利的企业应用该国客户前瞻的需求特性,以及现代化的生产流程,使国家的竞争力持续增强。 瑞典的五金、卡车和钻探设备等产业,同样是到了成熟期的时候才再次焕发青春。

  产业进化过程中也隐含着丧失竞争优势的风险。企业引导产业转型的力量来自于国家的钻石体系,例如,挑剔型客户、技术创新、高级人力资源、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经济规模、品牌知名度和国际营销网络。这些方面的竞争优势一旦建立,可以持续几十年不衰,其中的不利因素也可以借创新过程弥补,或是通过到海外生产抵消成本。

  然而,如果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钻石体系的各项关键要素不再能支撑或刺激产业的投资与创新,该国的产业竞争优势就会丧失。形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可能是产业没有察觉到改变的需要,可能是因为投资不足,无法达到提升效果,也可能是受制于现有资产、技术与过时的竞争模式,因此在变动过程中不得不把优势拱手让给后来者。以下将分别讨论一些造成竞争优势丧失的原因。

  生产要素的恶化 生产要素恶化的可能原因很多,最麻烦的就是生产要素的创新和升级速度落后。当甲国某一产业的专业化人力资源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于乙国时,它的竞争优势就会衰退。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生产成本的提高。当生产成本提高时,如果企业因此加强创新努力,抢进更精密、高级的产业环节,或走向国际化,就有助于保持竞争优势。不过,改善和创新不可能解决一个产业所有环节成本升高的问题。以机床产业为例,发达国家势必将简单的机型转移到中国台湾等新兴工业地区。如果企业在面对成本增加的问题时,并未朝提升本身竞争优势的方向努力,不但它本身的竞争优势会很快丧失,长期下来,国家的经济也会被拖累。

  国内需求跟不上国际步调 如果一个国家内需市场的需求步调与其他发达国家不一致,也会危害到它的竞争优势。因为市场发展的步伐不一致时,客户会把企业引导到错误的方向,或使企业无法跟上正确的潮流,而新的产品造型、流行趋势、新的安全环保条件、新的营销渠道等的出现速度也会变慢。当全球的汽车市场趋向省油、多款式的小型车时,美国人还是偏好大型车,这就延误了美国汽车企业的反应能力。当一个国家的产业该开放而未开放或制定不合理的本地规范以便保护自己人时,也会影响到本地需求与竞争力的关系。

  本地客户太温和、不够挑剔 当外国客户比国内客户更挑剔时,国内企业要维持竞争优势是很困难的。以工厂自动化为例,早期的美国客户一度是最挑剔的需求者,促进了该国自动化大规模生产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久后,日本、德国或意大利的企业随之创新流程,积极应用像机器人、弹性制造系统等更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与日、德、意等国的中小企业自动化需求比较,美国自动化设备的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调适有其困难,因此逐渐走上了下坡路。最明显的例子是,电子零件装配和制造半导体的自动测试设备产业。在这方面,日本企业不断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改良创新,逐渐击败了美国成为领导者。

  本国客户太温顺的可能原因很多。客户会因竞争者减少而生发自满心态。贸易壁垒也会减缓创新的步调。政府规范更可能扭曲国内市场的需求。不论是哪一种原因,当本国客户不能再提供企业创新的压力时,这个产业要在创新的竞赛中战胜外国竞争对手是很困难的。

  技术变化导致不利因素出现或相关产业出现缺口 技术变迁具有重新洗牌的效果,也是后起之秀超越老字号的契机。一个国家的企业如果过分偏重某类技术发展,很可能在技术突变时,立刻陷入困境。有时候,由于新科技导致生产要素改变,也会造成人力资源、相关知识,甚至基础设施跟不上的空白。预先调适的外国企业很可能因此崛起,掌握竞争的优势。

  技术变化也会形成应用电脑软件、生物科技、新材料或电子零部件的新产业环节。原本没有这些技术的国家就将陷入苦战,已具备这些技术条件的国家则一跃而左右大局。以医疗影像产业为例,日本能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是因为它以电子关联产业的实力弥补传统X光器材的不足,这也是新一代医疗影像器材的发展趋势。

  当新的产业科技经过整合后发展到了可以应用的程度时,它对传统竞争优势的威胁也升到最高。反之,假如新科技对产品的影响层面尚有限、应用也不广泛时,企业还可以从海外引进技术以获得改进。例如,德国和瑞士的光学仪器企业,近年来就努力通过海外子公司引进先进的电子技术。这些企业能够成功,关键在于电子光学还不是一个整合成功的技术,有限的市场规模打消了电子企业挤入这项新科技的念头。

  所设定的目标限制了投资程度企业和管理人员的发展目标,会反映在研发、市场营销、信息、设备等方面的投资比例上。另外像国内资本市场形态、企业所有权结构、税制、经理人薪资的诱因、社会价值和规范等,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规模。

  如果产业的发展目标没有持续的投资支持,它的竞争力必然不如把目标和投资当成大事的外国竞争对手。若投资人对企业的基础投资报以嘘声,这个产业必然会在技术和生产率方面落后。如果控股公司对旗下企业的态度是以利润挂帅,它的竞争优势可能昙花一现。如果高工资会减少劳动力改善环境的意愿,那企业对教育训练的投资也会降低,而劳资之间常常满足于维持现状。如果产业新人类只想一步登天,本身却缺乏产业忠诚度,他们大概也只会利用财务管理来投机赚钱,结果将无可避免地延缓产业改善和创新的步伐。

  企业推动自我调整的弹性 企业要认清危机并不困难,真正的挑战在于它能否克服妨碍进步的障碍。这类障碍通常也是企业内部的问题。例如,防御型的经营管理模式通常使人容易自满,行动也比较僵化。这种思考下的管理战略和组织形态往往跟不上新的外在形势。强大的工会将抵制企业创新既有的流程,更全力反对企业到海外投资以取得新科技或较为有利的生产要素。本地的法规可能冻结产品的形态,妨碍新技术的产生。天天沉湎于过去光荣的气氛,更会造成有能力的人踌躇不前,最后导致产业缺乏与外国竞争的新鲜血液。任何产业都会不自觉地以过去的成功否定现在的努力。以丹麦的家具业为例,这个产业大部分的优势在于它的设计能力。但目前市场却偏好在传统设计风格上添加现代化的色彩,可惜的是丹麦家具企业或设计师一直不肯顺应这股潮流。

  企业无法创新不一定是它已经自满或内部行事已成惯例,而可能是它的现有条件无法满足创新所致。对产业而言,固定成本的改变会牵动整个内部组织、设备结构、人员训练等领域,假如企业过去偏重某项战略和技术,就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没有类似包袱的竞争对手超前而去。传统价值和资产的没落,是具有传统竞争优势企业的最大考验。

  创新虽然是创造利润的工具,很多企业却因为短期的投资损失或组织变革的麻烦,延迟了它们在资产上的创新。美国的半导体企业一直不肯放弃二极管技术,因而延迟了它们对金属氧化半导体技术的投资,也给了日本企业超越的绝佳机会。保守的态度可以使现有技术被充分应用,但就长期而言,却未必能一直领先。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就不能满足于现有技术,而应该在别人还未行动前,抢先行动。这么做也会引起内部竞争的压力、客户需求的升级,企业在投资和制定目标时也能更贴近产业的方向。

  国内竞争者停战 造成国家竞争优势衰退的最常见也最致命的原因是本国市场的竞争消失。因为它会造成企业改善和自我调整能力的大幅衰退。企业团结对外,可能是争取或维持竞争优势的方式之一,不过团结若是过了头,演变成一两家公司主导全局,以集团占有市场、垄断信息交流与结盟等现象将随之出现。20世纪50~60年代的瑞士钟表业就是很好的例子,当时这项产业因为过分强调垂直整合的企业集团,造成了本身产业结构的僵化。

  本国竞争衰退的另一个原因是,当产业走上成功的巅峰时,经理人便希望能避免一些“过度激烈的竞争”,这样一来市场好像会比较容易预测一些。而企业间的并购、秘密协定摧毁了原有的创新环境。当企业试图以现有财力打压竞争对手时,它就不会想作新的尝试。德国的相机工业正是在国内竞争者逐渐消失并自认为高枕无忧的情况下,被日本取而代之的。

  产业的力量壮大后,往往会寻求政府的干预或保护,这同样也导致了竞争的衰退。 有实力的产业通常已有相当的政治后盾,而要它们避免滥用这些政治力量并不容易。当它寻求政治力量保护或试图阻止竞争者加入时,这个产业的进步和创新速度会相对减缓,造成竞争力的衰退。这种情形一旦出现,产业就会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保护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优势衰退的盲点

  如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衰退也有它的内在惯性。发动这种惯性的力量通常和顾客的忠诚度消失、企业只看利润不重投资的现象有关。但是竞争力一旦开始衰退,整个钻石体系会同时反向运作,而且很难刹车叫停。例如,国内竞争停滞后,市场客户和供应商的“品质”也开始下降。缺少下游的压力,上游的成本自然提高,无论技术、创新或营销渠道都会不进反退,整个产业的问题将不断扩大深化。

  如果技术出现突变或客户需求大幅变化,产业丧失原本的竞争力是很自然的事。这种情形发生时,马上会有外国产业迅速冲上来填补空缺。日本的电视机和照相机产业正是因此而崛起领先的。不过对原本领先的国家而言,丧失竞争力的过程通常很缓慢,也很难察觉。美国钢铁业就是经过几十年的衰退才完全退出战场的。对那些拥有品牌知名度、在流程和产品技术上长期累积下来的经验、已在全球铺设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的先发型产业,这种失势的时间会拖得更长。假如客户在采购上比较保守或更换产品会使风险升高,优势衰退过程的时间又会更长。不过,面对外国竞争对手时,缺乏创新能力的产业通常会先放弃最没有兴趣的产业环节,转而加强客户需求最稳定的产品领域。这种做法使它们在短期内仍然保持获利,但却看不见自己在研发、设备、营销等方面投资不足的危机。

  很少有产业能在失去竞争优势后,还能重回领先宝座。竞争力衰退的速度通常很慢,而且受到贸易保护或竞争比较不激烈的环节又更不容易感觉到这种衰退。但即使如此,很少有产业能恢复原本的实力。许多政府的振兴方案最后都以失败收场,因为它们并未对症下药,而且没有考虑到关键要素的特征。以日本为例,它的政府曾提出无数振兴方案,但很少能把出问题的产业推回国际舞台。政府可以通过法律和政策工具,使得资源流向它所期许的产业,但这并不能改变企业的态度和错误的做法。

  在众多试图卷土重来的产业中,中低价位的瑞士表是个比较成功的例子。不过这个产业本身规模不大,而且瑞士为了再次戴上成功的桂冠,耗时长达30年。30年前,当瑞士表业的竞争力开始走下坡路时,它的销量还漂亮地增长过一段时间,然后就每况愈下。 斯沃琪(Swatch)是瑞士表重新扬眉吐气的关键,企业在设计上的创新、使用塑胶表面和表带以及自动化生产的方式是制胜的关键。这些做法是瑞士手表企业在几近绝望时置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斯沃琪的成功又与精工表等日本企业全力抢攻石英表及其技术,而忽略塑胶表的空间有关。

  被孤立的集群

  自满与内向被动会造成国家丧失竞争优势,缺乏挑战与压力则使企业不再重视市场趋势和新的技术与流程。这些现象出现时,从企业到国家不但对竞争优势的辞旧迎新缺乏兴趣,也迟疑不敢以攻代守、不敢发展全球市场以弥补本国生产要素的不足。即使硬着头皮走上了国际舞台,也只想借力使力,借用其他国家的优点来维持本身的竞争力。企业因缺少竞争对手而傲慢自大,也无意牺牲眼前利润换取更有利的竞争条件。关键要素的特性与关系足以说明,国家环境如何使企业沦入败地而不自觉。

  当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性很显著时,它本身也隐含着自我崩溃的因子。当竞争者衰退或客户不再挑剔时,地域化的产业集群往往有向内看、与大环境隔离的趋势,假如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国际化程度不高而彼此依赖程度很高时,这个问题会更加恶化 ;如果供应商的主要客户清一色是国内企业,那么企业、客户和供应商的沟通将了无新意。历史上,英国刺绣产业所在的雪菲尔德、棉纺业的兰开夏 ,正是由盛而衰的鲜明例子。美国底特律是比较新的案例。

  内向型的产业集群在应付结构变迁或重大机会时的能力相当薄弱。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产业集群的资产、技术、战略等能力通常只对某些产业才有效。在这一类型的环境中,企业想要渐进成长扩大并不困难,但是却缺乏即时应变或突破创新的能力。当产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时,产业集群的优势往往亦随之易位。

  产业集群解体

  当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失去竞争优势时,它会影响到产业集群中的其他产业。自满的态度是有传染性的,当一个产业降低它对精致和质量的需求时,这种态度也会影响到相关产业。本地供应商一旦失去对竞争优势的讲究,下游产业的工艺水平、信息、上进心也都连带被削弱。这种竞争力消失的后遗症一直要到本地生产成本高于国外竞争者、客户纷纷掉头而去时才会显现。如果产业集群内部依赖创新的产业丧失其优势,其所属集群内的相关产业会纷纷脱离、解散。以瑞典为例,当造船业的优势不再时,它影响到代理商、海洋工程、钢铁等一连串产业的衰退。在这个产业集群中,焊接、船舱防火工程、船舶起重机等产业能够继续维持强有力的竞争地位,因为它们很早就建立了国际竞争优势,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

  最脆弱的产业集群内部多半缺少国际化战略,也没有国际分工行动。换句话说,如果产业集群中,绝大多数的企业或产业只负责供应一两家国际大公司所需的产品,一旦龙头企业出问题,整个产业集群就会出现危机。以英国为例,当格拉斯哥附近的造船业失去竞争力时,它的上游供应商产业也普遍出现问题。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要能持久,其内部的产业必须国际化。和英国造船业的情况比起来,瑞典在造船方面的产业集群就因国际化程度较高,受到冲击的影响程度也较小。

  同样,即使产业集群正在解体,那些原本就面对激烈竞争、具有国际观和国际客户的产业,往往可以避开这种骨牌效应,因为原先在国外的竞争力可以抵消国内环境的不利气氛。持续力比较强的还有抢先走上高层次竞争优势的产业(如英国的烟草业、威士忌酒业、糕饼业),它们之所以能在国际上屹立不倒,是因为它们已有家喻户晓的品牌、以全球为市场的营销网络,而且产品技术和客户口味的变化不大,使得竞争者很难超越。

  所以,国家环境形成的产业集群同时具有正反两面的效果。应用得当,它会成为经济升级的动力,产业集群也会扩大和加深,应用不当的效果则刚好相反。 这种惯性一旦寄生在体系内,它对经济衰退所造成的影响相当深远。原本较具优势的产业固然可以将生产成本和资源应用的优势转到其他的产业,问题是整个大环境却是朝资源配置不当、低生产率的方向进行。除非全新或高生产率的产业突然出现,否则很难挡住竞争力崩溃的表现。国家不是奋力向前就是日渐落后,想要维持现状是很困难的。

  纵观“钻石体系”

  钻石体系攸关国家竞争优势,它的核心是“投资”和“创新”。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它内部的产业必须具有能力,也有意愿从事改进和创新,进而创造和保持本身的竞争优势。这里所指的改进和创新,尤其和企业投资、研发、学习成本、先进设备、教育培训等活动有关。

  企业要取得领先的地位,首先要改变原本思考和使用资源条件时的观念。例如,企业应该去发现被忽略的市场环节、设计新的产品造型、改善原本的生产流程等。企业要保持本身的竞争优势则需要更进一步地改善和创新,目的是为了扩大和提高资源本身的竞争力。这可以从更先进的产品、流程、市场战略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着手。

  这些都和一个国家的钻石体系,以及其关键要素彼此互动的状态有关。钻石体系会提升企业和产业的改革速度,影响它的发展方向。 钻石体系也说明了企业为何必须持续投资的道理。 这种观点可以回溯到李嘉图以生产率决定价格的古典理论,因为贸易是由生产率的差异形成的,其中又可以细分成技术、贸易质量及竞争方式的差异。

  在国家通过钻石体系取得竞争优势的整个过程中,信息的获得与诠释居于核心地位。国家的竞争优势在于它能提供渠道,引导企业察觉改革和创新的机会,并且及早进入正确方向去运用本身的资源条件。整个过程中,企业可能首先集中力气在改良产品、寻找最佳的流程上面,例如,以弹性自动化对抗大批量生产自动化,开发被忽略的市场环节。一个国家要想成功,就必须能帮助本地企业掌握机会、展望未来。从这个观点来看,不利的生产要素仍有其价值,因为不利的生产要素显示出可能会广泛影响竞争力的问题,及早预警。同样,将本地需求延伸为全球需求,也是国家必须特别重视的。

  安于现状不会产生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本质和持续力有赖于企业积极化解不利因素、建立强有力的本地客户、迎合挑剔型客户的需求、应对市场的提前饱和、在国际上有强势的供应商、在国内有激烈的市场竞争等状况。压力和竞争更是企业改善和创新的泉源。 一个国家的企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压力和竞争条件能否同时出现,比如精细的国内需求、高度发展的上游产业、专业性生产要素等。

  这种情形可以比拟成生物的进化。进化论认为,特定时空环境的生物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生存下来。在国际竞争中,企业追求改进和创新的竞争力和持续力,也是长时间应对外界变迁所形成的。每个国家都有它最适合企业创新的区域环境,都市亦然。用生物学的说法,习性使物种得以生存并拥有颇具弹性的适应能力。这使它们比其他物种进化得更早因而更强大。

  在生物进化论中,环境会迫使生物种类不断分化。如果把生物种类的衍生看成是以不同方式应对环境的话,这一规律同样可以适用于竞争中的多元化发展。本书再三强调,企业的多元化并非是它的本质,而是由环境刺激出来的。钻石体系和产业集群都是培养企业多元化的源头。产业集群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加速创新的速度,使企业有更广的发展空间与方向。

  本章说明了关键要素是如何形成系统动力、自我强化的钻石体系,进而带动国家竞争优势的。这种动力体系会使竞争优势诞生、进化、升级并持续发展。关键要素的影响力和强化力也会导致产业集群的出现,形成产业的地理集中性。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的能力,也会带动国内各产业集群之间互动的机制。

  竞争优势与它的持续力离不开历史环境。它可能来自于已经存在的产业、研究机构、影响产业发展的社会价值或重大事件导致的变化。造成机会出现的事件也许与关键要素的关系比较低,不过机会一旦出现,产业是进步还是倒退,都与关键要素当时的状况有关。

  钻石体系除了可以解释一些产业如何成功,还可以成为预测产业未来走向的工具。一个国家的关键要素如果处于有利的状态或正在开发中,我们可以预期这个国家即将获得竞争优势并繁荣强盛。而当一个国家正失去某些关键要素时(例如客户的挑剔性格不再、国内需求跟不上国际需求的步伐、上游产业缺少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机构的兴趣与产业需求脱节),这个国家未来的优势也会出现问题。行踪缥缈的机会固然会影响到产业的起落盛衰,但是钻石体系对国家的影响力更显而易见。钻石体系甚至可以预测当机会出现时,一个产业能否乘势而起、竞争力大增。

  要更全面地了解国家竞争优势,我们需要以具体实例来印证理论,并从产业和国家两个层面去看。因此,接下来第二篇将竞争优势理论与实际的产业发展结合,探究两者的关系。第5章会先介绍德、美、意、日四个国家的四种领先产业;第6章则进一步讨论在国际竞争上越来越受重视的服务业。在本书第三篇,竞争优势理论将扩大研究本书所选择的国家、其成功的产业形态,以确定钻石体系与国家经济的互动关系。 全球战略思想研究合集(套装共8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