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全球战略思想研究合集(套装共8册)

13 全球化行业发展的竞争战略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球战略思想研究合集(套装共8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3 全球化行业发展的竞争战略

  在全球化行业中,各大主要区域市场或者国内市场的竞争企业会受到其全球竞争地位的影响。IBM各个部门综合发展技术实力、营销市场以及全球范围内协调有序的生产制造系统,大大提升了它在法国和德国计算机市场的销售份额和竞争地位。为了分析企业在全球化行业的竞争地位,有必要在开展企业个体分析后,对照其不同区域市场或者国内市场分析行业的经济规律和企业的综合实力。

  全球化行业要求企业进行全球范围的竞争,开展有序的协作,还有可能让企业面临竞争劣势。有些行业中有许多跨国公司,因此被认定是国际化行业,其实它未必具备全球化行业的根本特征。在很多消费类包装食品行业,雀巢、派特公司、CPC国际公司在很多国家都设有分公司。除了产品开发的限制外,这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都是自主经营,在各国之间建立竞争平衡。企业为取得成功,不一定就要在全国范围内竞争。因此,有跨国公司经营的行业未必就是全球化行业。必须要意识到全球化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而企业依靠全球化竞争战略在国际市场取胜的程度则依据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行业成为全球化行业。这种重要的结构环境未来将会变得更加普遍。无论从哪种角度衡量,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都有大幅度的上升,伴随着行业变革产生的战略地位调整,企业日趋国际化,其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常让人震惊。电视机、摩托车、缝纫机和汽车行业的变化尤其明显,虽然它们未必就是行业内的典型案例。全球化演变类似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各行业从地区化向全国化过渡的情景。正如上文指出的,促成这类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一样的。此外,全球化竞争的变化趋势影响相当深远。几乎每一个行业的管理者都必须考虑全球化发生的可能,而在很多行业全球化已成事实。

  国际化竞争和国内竞争有很多区别,在制定竞争战略的时候,必须要意识到这些区别:

  ·不同国家的要素成本存在差异;

  ·国外市场的环境不同;

  ·国外政府在市场中的职能不同;

  ·企业的目标、资源以及监测国外竞争对手的能力不同。

  不过,全球化行业和国内行业的结构要素和作用的市场力量几乎相同。全球化行业的结构化分析必须包含对国外竞争对手的分析,考虑潜在的进入者时要更加全面,替代品的范围也要拓宽,企业的目标和特征以及对重大战略认知的差异也更大。话虽如此,但本书第1章描述的结构要素依然奏效。正如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成功的全球化战略都是建立在意识到这些市场力量的基础上的,企业要明确和国内竞争的情况相比,全球化竞争的市场力量更加复杂,情况也大不相同。

  本章将利用本书第一部分提出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全球化行业中出现的具体经济和竞争问题。要分析的核心问题将从利弊两个角度展开。企业是否依靠全球化竞争提升了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企业受到国际竞争的威胁程度有多大?在分析问题时,我将首先辨别推进并阻碍全球化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这类分析是理解行业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包括明确政府职能的变化和有可能触发全球化竞争的企业战略创新。在这种背景下,我将考虑在全球化竞争中企业所面临的其他重大战略问题以及可以选择使用的战略。最后,本章还提出有可能影响全球化竞争态势的行业趋势,包括分析可能推动或者阻碍新兴发达国家(比如韩国和新加坡)企业竞争的行业条件。这些国家的行业在全球化行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全球化竞争的起因和障碍

  企业可以通过3种基本机制来参与国际竞争:许可经营、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首次境外交易涉及出口或者许可经营。在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国际经营经验后,才能考虑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或者对外直接投资在真正国际化竞争的行业里都存在。许多国家存在的大量出口交易是全球化竞争中非常可靠的信号,但行业中即使出现了大宗对外直接投资,我们也未必能确定全球化竞争的存在。这些投资可能以国外市场独立经营的子公司形式出现,每个子公司的竞争地位主要取决于公司所在国拥有的资产和当地环境。

  从根本上来说,行业成为全球化行业是企业在许多国家以协同方式竞争实现增效的结果,即获得经济或者其他方面的优势。针对这类国际战略优势,存在诸多促进其实现或者阻碍其发生的因素。全球化竞争分析的任务是评估特定行业内的上述因素,理解该行业存在全球化竞争或者国内竞争的原因,同时理解为何全球化竞争的优势超越了劣势等。

  全球化竞争的起因

  全球化竞争起源于4个方面:第一,传统的比较优势;第二,国内市场超越规模或者累计数量的规模经济或者学习曲线;第三,产品差异化的优势;第四,市场信息和技术的公共产品特点。

  比较优势。存在比较优势是全球化竞争存在的传统因素。当一个国家或者多个国家在用于产品生产的要素成本或者要素质量上存在明显优势时,这些国家就可以成为原产地,出口产品至其他国家。在这些行业中,全球化企业在拥有相对优势的国家中的战略地位对其全球地位有着重大影响。

  生产的规模经济。如果在生产过程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存在超越了主要国际市场的规模经济,企业就可以通过集中生产和全球化竞争赢得成本优势。比如,现代高速钢铁厂的最低生产规模可以满足全球40%的需求。有时候,垂直一体化的优势是实现全球化生产规模经济的关键,因为垂直一体化的有效规模比国内市场的规模更大。实现生产规模经济要求企业向其他国家出口产品。

  全球化运营经验。专有技术的扩散会导致成本的显著下降,在这类技术中,企业若有能力在很多国家市场中销售同类产品,就必然能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产品若在很多国家的市场内销售,其累计销售量会大大增加,这样就产生了全球化竞争的成本优势。这种情况在轻型起重机行业中已经发生过,如丰田公司获得统领地位和绝对优势。哪怕企业在单个区域市场竞争最终能实现的累计销售量有限,全球化竞争也能够加速企业的学习过程。由于全球化企业可以在不同车间内共享工艺改良和技术提升的经验,企业就能获得更多经验,这样全球化竞争就能帮助企业实现成本优势,哪怕生产不够集中,只能在不同的区域完成生产过程也可以。

  物流的规模经济。假如国际物流系统包含了固定成本,通过向多个国家市场供应产品可以分担物流的这部分固定成本,那么全球化竞争企业就能获得潜在的成本优势。全球化竞争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物流的规模经济,前提是企业有能力使用专业化的系统,如专业化的船舶。再如,日本企业使用专业船舶来运输钢材和汽车制造所需的原材料和成品,借此大大降低了成本。如果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运营,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物流安排。

  营销的规模经济。虽然营销职能的很多基本任务需要在各个国家的市场内进行,但在某些行业内实现全球化营销也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最显著的是在那些拥有全球化统一部署销售团队的行业里。比如,在重型制造业和飞机或者涡轮发动机制造领域中,销售任务非常艰巨,销售人员主要和几个买方不定期开展交易。因此,全球化竞争企业可以分摊在很多国家市场内运营的高素质销售团队的高额成本。

  如果能在全球范围内使用专有的营销技巧,也能获得潜在的营销规模经济。通过将某个市场中的知识免费应用于其他市场,全球化企业可以获得成本优势。麦当劳的配方活动或者天美时的破坏性营销测试都是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有些品牌在不同区域市场内通用,但很多企业必须在每个国家市场中都有所投入,才能确立自己的品牌地位。当然,有些品牌是通过财经媒体、技术文献、文化优势或者其他不需要投资的方式确立国际知名度的。

  采购的规模经济。假如企业的采购规模超越了单个国家的市场规模,全球化竞争企业就有可能获得采购的规模经济和潜在的成本优势,因为企业可以提升自己的议价能力或者降低长期采购的成本。例如,全球化竞争的电视机制造商似乎能够以更低的价格采购晶体管和二极管,由此获得成本优势。与生产原材料或者部件的规模相比,行业的采购数量适中,则全球化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概率也就较大。如果采购量很大,企业可能早已采取了各种议价的办法。如果企业直接涉及原材料的提取和采集(如矿产品)或者生产(农产品),相应的成本优势也类似。假如某个矿产品在一个较大的国家市场中竞争,行业的效率规模超过了该市场对矿产品的需求,那么该企业按照效率规模的大小开采,且开展全球化竞争,就能获得成本优势。然而,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并实现这种优势需要有个前提,那就是企业不在效率规模的层面上开采,也不会将多余的矿产品出售给其他企业。

  产品差异化。在某些行业里,尤其是技术快速发展的行业,全球化竞争能让企业获得信誉优势。在领导潮流的化妆品行业里,企业会因为自己曾在巴黎、伦敦和纽约开展业务获得形象的优势,这将有助于企业打开日本市场。

  专有的产品技术。全球化的规模经济还来源于企业在多个国家的市场里应用专有技术的能力。当研究活动的规模经济相比某个国家市场的销售额而言较大时,企业的这种能力就很重要。在计算机、半导体、飞机和涡轮发动机行业中,全球化竞争企业的技术优势尤其明显。技术的进步耗资巨大,要求全球市场来吸收才行。全球化竞争有时候可以给企业一系列在全球范围发展技术的机会,进而提升各自的技术竞争力。

  生产的流动性。由于规模和专有技术的共享而产生的一个重要的规模经济是产品或者服务的生产具有流动性。例如,在重型制造行业中,企业的项目团队在全球各地来回调度,参与项目建设:油轮在全球各地运载原油;地震监测小组、石油探测小组、资讯顾问也都是四处奔波,居无定所。此外,企业可以投资高素质的人才或者移动设备,这些人才或者设施的利用如果局限在某个国家的市场内,当然显得不够划算。这又是一个规模经济超过单个市场规模的例子。

  全球化竞争优势的起因可以综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彼此之间也有影响。例如,生产的规模经济为企业入侵国外市场提供了基础,这将进一步形成物流或者营销的规模经济。

  全球化优势的每一种起因的重要性主要取决于两点。第一,实现全球化的业务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第二,企业如果实现全球化竞争有优势,具体的业务对企业总体竞争有何意义。某个领域业务占总成本比重较小(比如销售团队),却实现了竞争优势,这对某些行业的竞争成败具有重大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成本或者效率方面实现了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良,也将对企业的全球化竞争产生巨大的影响。

  要注意的是所有全球化竞争的起因都代表了全球化企业面临着退出壁垒,这个要素对于我们讨论全球化行业的竞争问题至关重要。

  全球化竞争的障碍

  全球化竞争企业的优势的形成过程中有很多种障碍。这些障碍可能会限制行业的发展,延缓其全球化进程。当全球化竞争的优势超越了障碍,这些障碍会给国内竞争的企业带来巨大而可靠的小众市场竞争优势。第一类障碍是经济因素,这些障碍提高了全球化竞争的直接成本。第二类障碍未必会直接影响成本,但有可能会影响企业管理任务的复杂程度。第三类障碍与纯粹的体制或者政府制度约束相关,与经济因素无关。第四类障碍与行业中存在的企业的观念或者资源限制有关。

  经济障碍

  运输和存储成本。运输或者存储成本会抵消集中生产的规模经济以及综合多个国家和联合运输系统的一体化系统生产的效率。像预应力混凝土、有害化学品和化肥这样的行业,高昂的运输成本意味着要在每个市场建立厂房,规模超过单个国家市场需求的厂房能减少生产成本,但也无法避免成本抵消生产效率的情况。可见,竞争的性质依据市场而定。

  产品需求存在差异。如果不同的国家市场需要不同的产品类别,就会阻碍全球化竞争。由于文化差异、经济发展状态、收入水平、气候等因素,不同国家的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对成本、质量、性能、式样、大小等方面的权衡。例如,虽然在美国和西欧市场,计算机控制式缝纫机都在销售,但是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是功能简单的缝纫机。不同的法律规定、建筑规范或者技术规则,使得不同的国家市场针对具体的产品需求不同,哪怕产品的本质特征一样,款式也要有所差异。不同的市场需要不同款式的产品,这阻碍了全球化的规模经济,使得全球化企业的学习效应很难实现。如果不同的产品款式要求不同的原材料或者部件,还会让企业无法享受全球化采购的好处。

  产品需求的差异引起的全球化竞争障碍取决于调整产品以适应不同国家市场所需要承担的成本。如果需要的产品差异只是外观差异,企业可以通过标准化生产达到要求,无须支付太大成本,全球化企业依然能够收获全球规模效应。

  现有的分销渠道。在每个国家市场都获得分销渠道有可能使全球化竞争受阻。若行业的客户人数较多,且单独采购订单的数量较小,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能够与既有的独立库存分销商建立合作关系。比如,在电气产品领域,任何单个产品的销售规模都很小,包括负荷中心或者断路器,为此建立公司内部的分销渠道就不太实际。在这种情况下,国外公司很难进入既有的分销渠道。除非国外公司做出巨大让步,否则这些销售渠道不会为了和国外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而切断与国内公司的现有关系。而国外公司为此做出的让步常让人难以消受。如果行业处于新兴发展阶段,分销渠道尚未发展成熟,这种“瓶颈”问题就不会如此严重。不过,如果企业的大量产品都只经过少量的分销渠道销售,国外公司获得分销渠道的概率就更大一些。不然,碰到业内存在很多小规模渠道商的情况,国外公司就得一一说服它们接受自己的产品进行分销了。

  销售力量。如果产品要求本地制造商的直销队伍参加,国际化企业就面临着潜在的规模经济壁垒;如果国内竞争企业销售大量的产品,那么这种壁垒就会对全球化竞争造成巨大的障碍。比如,这种因素有可能阻碍医药产品行业的全球化。

  本地维修服务。企业若需要安排本地维修服务,就会阻碍企业的全球化竞争,与需要本地销售团队销售产品构成的障碍类似。

  对交付期比较敏感。如果行业的潮流周期较短,技术发展迅速,就会造成客户对交付期比较敏感的结果,这样就会阻碍全球化竞争。各国市场和集中生产、产品开发或者营销行动的距离往往会导致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延迟,在服装行业和分销行业,这一点很难被人接受。如果本地产品的需求不同,还会激化这个问题。

  与交付期相关的问题是全球范围的产品运输。这时,交付期往往就会转化为成本。从理论上讲,每一种产品最好都能空运,哪怕这样做成本很高。这里的关键是虽然全球范围内的运输也有低成本的方式,但这势必造成运输期限的延长,对市场的响应时间也太慢,让人无法接受。

  区域市场内的细分过于复杂。各国市场的客户对不同品牌的产品及其性价比进行权衡比较,将影响全球化竞争,其原理与不同国家市场的产品需求差异会阻碍全球化竞争是一样的。复杂的细分提升了产品款式多样性的要求,企业需要具备按照客户要求定制产品的能力。产品款式增多,势必会增加成本,这就大大影响了企业依靠一体化生产系统从集中生产中获得的成本优势。本地企业更能适应本地市场不同细分领域的需求。

  缺乏世界需求。如果在很多国家市场内不存在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那么全球化竞争就不会发生。若行业较新,或者产品和服务只适合某几个国家市场内特殊客户群体的需要,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行业较新可能表明了在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中国际需求的缺乏。这个概念认为一开始在市场上推出的产品,其特征具有最大价值(比如在高薪国家内开展节约劳动力的创新)。最终,产品模仿和技术扩散导致其他国家产生需求,该国的创新企业开始出口业务,开展对外投资。一旦国外市场有需求,技术传播到国外,国外企业就开始生产这类产品。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成熟,后续的产品标准化和价格竞争启动,海外企业可能因为后发优势获得成本优势,或者因为相对优势在行业占据突出的地位。所有这些观点表明行业发展比较成熟是全球化竞争存在的前提条件。相比多年前的情况,由于很多跨国公司具有全球化竞争的经验,可以快速实现新产品的全球传播,如今全球化竞争的行业成熟度要求较低。

  管理障碍

  营销任务不同。就算全球出售的产品种类接近,不同地域范围的营销任务也大不相同。不同的国家,分销渠道的本质、营销媒体以及接触客户的最佳方式都会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全球化竞争的企业不仅无法妥善利用从其他市场上获得的营销知识,也很难做到像本地厂商那样在当地市场开展卓有成效的营销。虽然全球化竞争的企业应该开展集中的生产或开发活动,外加本地化营销的辅助,但是在实践中操作起来却很难。在某些业务领域中,客户可能会偏向本地企业,其背后的原因也五花八门。

  密集的本地服务。在行业要求企业开展密集的本地化营销、服务或者其他与客户的互动时,企业发现很难在一体化的全球范围内实现这一点。虽然全球化企业可以通过放权的业务单元执行这些职能,但往往事与愿违。管理任务非常复杂,要求本地企业对需求的响应更加及时。当密集的本地化营销和分销(不具有全球经济效益)成为企业竞争的根本,全球化企业其他集中活动获得的收益将不敌本地企业的反应。虽然全球金属制造商可以从跨国经营中获得一些生产和技术利益,但是开展密集的本地营销活动、高响应的服务以及快速周转的要求表明本地企业的表现能与全球化企业匹敌,甚至赶超全球化企业。

  快速变化的技术。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不断进行产品和服务的重新设计来适应本地市场的需求,这时全球化企业的经营就会出现困难。自给自足的国内竞争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情况。

  制度障碍

  政府障碍。存在多种影响全球化竞争的政府障碍,大多数都打着保护本地企业或者当地就业情况的旗号。

  ·关税。关税会制约生产过程中规模经济的实现,这与运输成本的限制是一样的。

  ·配额制度。

  ·政府和准政府机构优先选择本地企业的协议(比如电话公司、国防承包机构等)。

  ·政府坚持由本地企业开展研发工作或者要求产品中包含本地企业生产的部件。

  ·税收优惠、劳工政策或者其他有利于本地企业的运营法规和规定。

  ·不利于企业国际运营的行贿受贿法、税法和其他母国政府规定的政策。

  政府障碍可以帮助本地企业或者要求企业在某个国家内开展生产,这就抵消了企业从全球化生产获得的规模经济。政府法规可以规定产品在特定国家内销售,甚至要求企业采取有国别差异的营销举措。

  政府障碍最有可能在所谓的支柱行业中发生,或者在那些能够影响重要政府目标的行业中发生,如就业、区域发展、战略性原料的本地供应、国防和具有文化意义的行业。比如,在发电和电信设备行业,通常存在着巨大的政府障碍。

  观念或者资源方面的障碍。最后一种阻碍全球化竞争的障碍与行业内现有企业的观念或者资源限制有关。分辨全球化竞争的机会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其中涉及了超越国内范围的国际问题。行业内的企业可能缺乏必要的视野。在企业确立自身在国际市场地位的过程中要承担很高的信息和搜索成本。要构建全球范围的设施或者为进入新市场启动投资,企业也需要很多资源。这些投资可能完全超越行业内企业的能力。展开全球化竞争要求有超凡的管理和技术水准,这也让当前行业内的企业束手无策。

  无论是什么行业,全球化竞争的障碍似乎一直存在。即便是在那些看似具有普遍的全球化竞争性质的行业里,也会存在一些本地要素。在某些市场中或者在某些细分领域中,存在一些非常明显的全球化竞争障碍,因此国内竞争企业可能会比全球化竞争企业表现得更加出彩。

  全球化行业的变革

  很少有行业在诞生之初就是全球化行业,但是这些行业往往会演变为全球化行业。接下来我将讨论有助于全球化行业形成的常见因素,包括确立或者提升全球化竞争优势起因、减少或者根除全球化竞争的障碍。后者不会导致行业全球化的发生,除非行业已经存在着重要的战略优势诱因。不论处于什么情况,哪怕通过经济或者体制改革已经具备了行业全球化的条件,企业也需要采取战略创新来实现行业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环境诱因

  规模经济增加。技术进步增加了生产、物流、采购或者研发活动的规模经济。这显然是全球化竞争的一大诱因。

  运输或者存储成本的降低。运输或者存储成本的降低显然会刺激全球化。过去几十年时间里连续发生的运输成本的下降是全球化竞争加剧的又一大诱因。

  分销渠道更加合理或者发生改变。如果分销渠道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国外企业面临的压力会大大减少。分销渠道趋于合理也会有同样的效果。例如,如果某个产品的分销渠道从很多分散的零售商转变为几个国家级的商店和大型连锁分销商,国外企业面临的获得渠道分销商的问题也就大大减少。

  要素成本发生变化。要素成本的变化能大大加强全球化的诱因。劳动力成本、能源和原材料的增加能优化生产过程或者分销渠道的配置,帮助企业从全球化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各国经济和社会条件差异的缩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市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市场对产品类别多元化、营销方式多元化的需求,以及获得本地销售渠道的问题。不同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相对要素成本、收入水平、分销渠道性质以及现有的营销媒介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不同区域市场的经济和文化环境日渐趋同,只要行业内存在获得全球化优势的要素,这个行业内就有全球化竞争的可能。例如,美国的能源价格上涨,其他国家与美国人均收入的差距减少,这两个因素使得美国汽车制造商进入小型汽车领域,开始全球范围的销售活动。相对美国和欧洲市场,远东地区和南美市场的快速增长,使得这些地区的消费品市场的经济条件日渐趋同,增加了消费品行业的全球化竞争。

  政府管束的减弱。取消配额制度、减少关税、提升技术标准的国际协作以及诸如此类的政府政策的改变会提高全球化竞争的概率。例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大大提升了美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

  战略创新刺激全球化

  如果不存在诱发全球化的环境因素,企业的战略创新也会刺激全球化。

  重新定义产品。如果不同国家之间的产品差异减小,企业就可以获得全球化竞争的其他潜在优势。有时候,随着行业的成熟和产品的标准化,各国产品差异自然缩小。然而,企业可以重新设计产品,提升各国市场对产品的认可度。通用汽车和其他汽车公司都在纷纷制造“世界汽车”。还有一种情况,营销创新重新界定了产品的形象或者概念,这等于开拓了全球化竞争的许多机会。例如,本田公司在美国重新定义了摩托车的形象,把它作为一款实用、容易驾驭、方便操作、简洁大方的交通工具重新推出,改变了原先人们认定摩托车是一群穿着连帽皮夹克的潮人用来飙车的观念。综合本田在日本和美国新市场的销售量,可见本田能够在摩托车生产中获得大量的规模经济。重新定义产品可能会降低获得分销渠道的难度。

  辨认市场细分领域。不同国家对产品的需求有所差异,但不同国家的市场内都存在细分领域,很多细分领域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例如,日本和欧洲企业都能在美国市场销售小型叉车和小型电冰箱,因为美国生产企业没有很好地满足这些细分领域的需求,它们只专注于自己的主打产品。这些细分领域要求企业具有独特的技术、设施或营销方法,这些因素符合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特征,且本地企业无法企及。还有一些细分领域受到阻碍全球化竞争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印刷业,高品质的持久细分领域对交付期的要求最低,这个领域由全球化企业服务,而其他细分领域则由国内企业服务。

  减少本地化的成本。如果企业能够降低按照本地需求调整产品的成本,就能大大减少因为国别差异造成的全球化竞争障碍。法国和其他国家对于电视机的信号接收有不同的技术规定,即PAL制式和SECAM技术。有报道称,松下电器就开发出了能够接收这两种制式信号的电视机。不同国家对电信转换设备的需求各不相同。爱立信一直在开发系列模块软件应用包,该软件包可以在将普通产品调节成为符合本地需求的硬件过程中使用。任何对产品进行模块化改制以方便应用于各地市场的创新,任何能够提升产品兼容性的创新,都能为全球化竞争创造条件。能够降低生产特殊产品成本的生产技术变化也能推进全球化竞争。

  设计的改变。设计的改变可以使全球采购规模经济下的部件生产更标准化,或者使新部件满足全球化采购模式的要求,若能实现规模经济,那么这类设计的变化就能推动全球化竞争的改变。

  生产的去一体化。企业可以集中生产部分或者所有部件,然后在本地完成装配。这样一来就能克服某些行业里政府要求本地化生产的限制。如果规模经济主要来自于一种或者多种关键部件,那么这些部件的集中生产就能大力刺激竞争的全球化。

  减少资源或者观念的限制。新企业的进入能够减少全球化竞争的资源限制。新企业可能用全新的战略在行业中开展竞争,这些战略不会受到行业内在全球化竞争开展前竞争战略实施的牵制。例如,日本企业和近来其他亚洲企业,比如新加坡和韩国的企业,就通过这种途径非常成功地实现了行业转型。

  国外公司可能有能力更好地发现并重新界定产品或者服务在全球细分领域中的机遇,这是它们优于美国公司的地方。这也多半是因为它们在自己的国家里有过以这种方式竞争的经历。例如,日本摩托车企业一直应对的市场是作为常规交通工具的摩托车。欧洲企业长期以来一直生产小型冰箱,主要是因为欧洲地区的住宅单元的面积历来比美国小,当然这并不是欧洲率先生产小型冰箱的唯一原因。

  进入美国市场

  美国市场空间无限,机会很多。在很多行业中,其他国家的企业进军美国市场,才算有可能实现全球化。意识到美国市场的战略性质,国外公司一直努力创新,希望能打开美国市场。此外,美国企业有个巨大的资源大国和广阔的市场做东道主和后盾,在设计真正全球化竞争的模式时,感受到的压力更小。

  与其他国家的政策相比,美国政府政策对国外公司的限制更小,美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也更高。这样的自由度得益于这样一个事实:“二战”之后美国花费了很大精力帮助日本和德国恢复经济实力。

  全球化行业的竞争

  与国内竞争相比,全球化行业的竞争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战略问题。虽然其解决方式要依据具体的行业情况以及母国和东道国的情况而定,但全球化竞争的企业必须都要坦然面对下列各个问题。

  行业政策和竞争行为。全球化行业的典型特征是企业除了总部在母国外,还要在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的市场内运营。尤其在美国以外的地区,竞争对手分析涉及全面分析企业及母国政府的情况。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能涉及多种形式的政府管制、补贴和其他形式的扶持。母国政府常围绕自己的目标行事,包括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些目标未必就和经济发展有关。政府实施的行业政策可能影响企业的目标,为企业提供研发基金,以及从多方面影响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地位。母国政府可以帮助企业在全球市场中谈判(比如在重型制造行业和飞机制造行业),通过中央银行为企业提供融资销售服务(比如农产品、国防产品和船舶等),也可以利用政治杠杆从其他方面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在某些情况下,母国政府直接通过部分或者全额所有制形式干涉企业的经营。这种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其直接的后果是企业的退出壁垒也在不断升高。

  在没有仔细分析企业和母国政府关系的前提下,要想进行全球化行业中的竞争对手分析无异于纸上谈兵。企业一定要理解母国政府和这类产品销售国政府的相对政治和社会经济关系,才能理解国家的行业政策。

  全球化行业中的竞争性质往往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些政治因素与经济可能相关也有可能无关。采购飞机、国防产品或者计算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国政府和购买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因为这些国家的市场都在比较彼此的产品。这个因素表明,在全球化行业中生存的企业,必须要时刻关注政治资讯,还必须明白企业与母国公司和购买国公司的特定关系,这些关系具有真正的战略意义。竞争战略还必须包括构建政治资本的事件,如在主要的市场里设立安装作业区域,不管这些安装作业设备的购置是否具有经济学意义。

  在主要市场中企业与东道国政府的关系。企业在各大主要市场中与东道国政府的关系,是全球化竞争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东道国政府有很多机制,可能会阻碍企业的全球化竞争。在某些行业中,政府是主要的买方;而在其他行业里,政府的影响比较间接,但是影响力很大。东道国政府往往会施加自己的影响力,阻碍全球化竞争或者在行业内创建不同类型的战略群体。多兹开展的研究就确定了三大战略群体。第一类由协作开展全球化竞争的企业组成。第二类是遵循本地响应战略的跨国公司(拥有的市场份额往往不高),而不开展一体化。这些企业规避了很多政府的障碍,甚至得到了东道国政府的支持。最后一类战略群体由本地企业组成。对于国际公司来说,对东道国政府的响应程度成为一项关键的战略要素。我将在下文详细介绍几大类全球化竞争战略。

  努力开展国际化竞争的企业需要在特定的主要市场中获得经济效益。比如,企业应在特定的主要市场获得足量的销售额,从而实现全球化生产战略。因此,企业必须要关注如何巩固自己在这些市场中的战略地位,企业的这些市场表现会影响自身实施全球化战略的能力。这类要求使这些国家的东道国政府具备了针对企业的议价能力,企业为了保持整个战略,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例如,在电视机和汽车行业,日本企业不得不在美国开展部分生产,从而安抚美国的政治顾虑,保持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因为这是日本企业实现全球化竞争优势的一大关键要素。还有一个例子是IBM的本地满额招聘政策,平衡了跨国公司的商品流通,还充分利用了本地的研发力量。

  系统化竞争。全球化竞争从其定义上来看,是指企业认定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并据此制定战略。因此,竞争要求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协同增效的竞争模式和市场地位,构建设施和开展投资也要着眼于全球。企业的全球化竞争战略,难免会碰到各方在服务市场、地域范围等有交集的情况。从系统的眼光来看,要保持企业的竞争平衡,需要在特定市场和地点开展防御性投资,以防竞争对手获得一些可能会影响自身全球化竞争态势的优势。尼克博克针对国际竞争的研究给这种行为模式提供了大量的证据。

  竞争对手分析的难点。虽然第3章描述的竞争对手分析的因素在分析国际竞争对手的时候同样有用,但在全球化竞争行业中,竞争对手的分析更难,因为到处都是国外企业,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来分析彼此之间的关系。国外企业数据的搜集往往更难,虽然企业与国际对手之间的差距在日益缩小。国外企业的分析可能还涉及体制因素的考虑,这一点外人很难理解,比如劳动力政策和管理框架等。

  全球化行业的可选战略

  在全球化行业中有很多基本战略可供选择。企业必须要做的最基本的战略选择是在全球市场中开展竞争,还是选择小众市场构建防御战略,从而在某一两个国家的市场内开展竞争。

  广线全球化竞争。这一战略主要针对行业的全线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竞争,利用全球化竞争优势的各种起因来实现差异化或总成本优势。实施这项战略要求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和长远的眼光。为了使竞争优势最大化,一定要努力构建企业与各国政府的良好关系,从而减少并跨越全球化竞争中的各种障碍。

  全球化集中。这一战略使企业锁定行业的某个细分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竞争。细分领域选择的一个标准就是全球化竞争的障碍较少,企业能很好地捍卫自身在这个细分领域的地位,免遭实施全球范围竞争的企业的侵袭。这一战略可以使企业在锁定的细分领域里实现低成本或者差异化。

  国家集中。这一战略要求企业利用国别差异来创造针对特定国家市场的集中战略,使企业能在这个国家市场内远超全球化竞争企业对手。作为集中战略的一种,这种战略能帮助企业实现差异化或者低成本优势,满足一国市场的特定需求;这个细分领域也可能存在影响全球化竞争的经济障碍。

  小众市场受保护。这一战略要求企业寻找那些存在较多政府管束的国家,这些国家政府制定了各种法规,要求国外公司生产本地部件、推行的关税率很高等,给全球化竞争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企业采用保护小众市场的战略可以有效地应对在这些设定了各类限制条件的市场中的竞争,格外注意东道国政府的动态,从而保证自己在这个市场留守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在某些全球化行业中,国家集中战略或者保护小众市场战略并不可行,因为这些行业中不存在全球化竞争的障碍;而在其他行业,企业应用这一战略是为了构建抵抗其他全球竞争对手的防御工事。全球化行业中,大刀阔斧的战略日益流行,如跨国企业联盟或者行业内不同母国公司之间的协作。竞争企业之间的联盟是为了克服技术、市场进入等方面的全球化竞争障碍。如今实现跨国联盟的企业很多。在飞机制造行业,美国通用电气和法国斯奈克玛结盟;在汽车行业,美国克莱斯勒和日本三菱结盟,瑞典沃尔沃和法国雷诺结盟;在电子产品行业,德国西门子和美国艾利斯查莫斯联合,古尔德和瑞士布朗勃法瑞的联合也是全球化行业或者近似全球化行业开展跨国联盟的典型。

  影响全球化竞争的趋势

  鉴于上文的讨论可知,有很多趋势会对当前和未来新出现的全球化行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国别差异下降。很多观察者指出发达国家和新兴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逐渐在缩小,比如收入水平、要素成本、能源成本、营销实践和分销渠道等。跨国公司在全球传播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促成了国别差异的缩小。无论起因是什么,国别差异的缩小有助于全球化竞争的开展。

  更加积极主动的行业政策。很多国家的行业政策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有些国家政府比较主动,有些比较保守,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正在采用积极的姿态来刺激特定行业的发展,加速淘汰那些没有前景的行业。这一新的行业政策大力支持某些国家的企业,加速它们从本地化竞争到全球化竞争的转型。很多企业纷纷建设大型厂房,投入大量的先期资本,进入新市场。因此,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就有可能被淘汰,而那些能在全球化行业中幸存下来的企业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做法。后者得到了政府更多的支持,采取更加主动的姿态,投入更多的要素,竞争的筹码就会更多。政府主导的非经济目标也将在企业的竞争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得益于这些因素,国际竞争不断升级,退出行业的壁垒也在升高,这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竞争的白热化。

  国家认识到特殊资产的价值,并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政府可能会日益从经济竞争的角度来辨认那些独特的资源,更加倾向于从占有这些资产中获益。自然资源(如石油、黄铜、锡和橡胶等)就属于这类资产,通过政府直接控制实施国有体制,或者通过政府与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实行间接控制。存在大量的低薪普通技工和非技能型劳工(比如在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他们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重点保护对象。诚如上文所述,政府积极地利用这些资源,反映了对行业政策态度的转变。

  政府的这种姿态给受保护的资源起重要战略作用的全球化竞争行业带来了根本的影响。国外企业无法控制关键资源。比如,在石油领域,政府的重新定位引起了石油公司的战略定位调整。原先企业把战略重点放在生产和零售阶段,收取生产阶段的利益,而今它们把眼光放在了垂直一体化的每个环节。在其他行业,母国政府的企业还获得了政府给予的其他优势,这都有利于它们在全球化竞争中取胜。

  技术流动更加自如。更加自如的技术流动赋予很多企业,包括来自新兴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投资于现代化、世界规模设施的能力。有些企业,特别是日本企业,在出口技术方面非常大胆,购买了技术的企业愿意高价卖给其他公司。所有这些活动都会促进更多的全球化竞争。

  新兴大规模市场的日渐兴旺。美国因其广阔的市场一直被认为是全球化竞争的战略市场,但是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将成为未来企业的必争之地。这种趋势存在多方面的影响。第一,如果中俄两国的企业控制了其他市场,那么它们就可以成为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第二,进入中俄这些国家的市场可能会成为未来企业竞争的一大战略要素,因为这些国家给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市场背景。

  新兴发达国家的竞争。过去几十年间发生的变化表明了世界行业经历了来自新兴发达国家企业的强势竞争力量,尤其是中国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和巴西等地企业的崛起。传统而言,新兴发达国家的企业竞争优势体现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或自然资源上,当然这些国家的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在很多行业依然存在,如纺织、玩具和塑料产品等轻工业品制造业。但是,新兴发达国家的竞争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力日渐增强,比如船舶制造、电视机、钢材、纤维,甚至汽车制造业等。

  如上所述,新兴发达国家也日益做好准备在大型设施上进行大量投资,积极寻求最新技术的许可交易,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进行竞争。受到新兴发达国家影响最大的行业是缺乏下列进入壁垒的行业:

  ·发展迅速、可能成为专有技术的壁垒;

  ·高技能的劳动力壁垒;

  ·对交付期敏感的壁垒;

  ·复杂的分销渠道和服务壁垒;

  ·较高的消费者营销壁垒;

  ·复杂、技术含量高的销售壁垒。

  这些要素可以视为全球化竞争的壁垒,具体见上文描述。虽然这些要素不至于阻碍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开展全球化竞争,但是却给来自新兴发达国家的企业出了很大难题,因为后者缺乏必要的资源或技能,经验不足,信誉不高,也没有既有的行业人脉,甚至有可能无法理解因地域差异造成在已经发展成熟的市场中竞争的要求,如分销、面向消费者的营销和销售活动等。 全球战略思想研究合集(套装共8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