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垂直一体化的战略分析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球战略思想研究合集(套装共8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三部分
战略决策
在第一部分介绍的分析框架基础上,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企业在某个行业中竞争的主要战略类型,具体如下:
·垂直一体化(第14章);
·重大的产能扩张(第15章);
·进入新的业务领域(第16章)。
舍弃业务是一项重要的战略,这点在第12章已经详细描述。当时我们分析了在衰退行业中竞争的主要问题。
第三部分每个章节的分析都将利用第一部分提出的概念来阐明具体战略的应用。本部分还将介绍一些经济理论,说明与每一种战略对应的组织管理和人员激励的方法。
第三部分的目的不仅包括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还希望给企业分析竞争对手、客户、供应商和潜在的新进入者提供全新的见解。在此过程中,还将进一步深化本书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提出的概念。
14 垂直一体化的战略分析
垂直一体化是指将技术要求完全不同的生产、分销、销售或其他经济活动综合起来,在一个企业的控制范围内实现的过程。它代表了企业决定利用内部交易或者管理层的交易而非市场交易来实现其经济目标的方式。例如,企业本可以将其销售任务通过市场外包给独立的销售机构来向客户提供销售服务。有了自己的销售团队后,企业可以自行完成销售任务。同理,企业本来可能要把采购职能外包给独立的原材料采购机构,如今可以自行完成生产所需要原材料的采购。
从理论上讲,企业的所有职能都可以由一系列独立的外部经济实体完成,只要有了外包合约,企业所需要的就只是一个负责协调的经理和给经理准备的办公桌而已。事实上,在图书出版业和唱片制造业,很多板块的企业都是利用这种方式经营业务的。许多出版商将编辑服务、排版、美工、印刷、分销和销售等全盘外包,留给企业内部完成的无非是图书选题、营销和融资。有些唱片公司也与独立的艺术家、制片人、录音工作室、唱片制作机构、分销机构和营销机构签约合作,完成唱片的创作、制作和销售工作。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认定自行完成绝大部分职能对自己更有利,比如管理、生产、分销、营销,以实现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而不是将这些职能外包给独立的经济实体完成。它们认为在企业内部完成这些职能的成本和风险更低,协调工作也更方便开展。
很多垂直一体化的决定是按照“非买即做”的思路进行的,主要集中于与决策有关的财务计算。通过开展一体化的成本分析,可以将所需要的投资和回报进行权衡。然而,垂直一体化的决定远不止这些。垂直一体化决定的本质不是财务计算本身,而是计算过程中涉及的原材料种类和数量。一体化决策超越了成本和投资分析,而是考虑到战略层面的问题,确定一体化或者市场交易哪一种更合适,还要处理垂直一体化的企业运营时遇到的棘手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应对不好就会影响企业的成功。这些问题都很难量化。垂直一体化的成本和回报,在经济层面以及企业总体运行层面的战略影响等,才是决策的本质。
本章分析了垂直一体化在经济和管理层面产生的结果,帮助管理者确定在战略背景中实施垂直一体化的程度,引导他们做出垂直一体化或者去一体化的决策。要明确适当的战略,在垂直一体化过程中做到张弛有度,企业需要平衡垂直一体化的经济和管理效益与成本。这种平衡,包括垂直一体化具体的成本和利益本身,取决于具体的行业以及企业所处的战略发展情景。垂直一体化的收益和成本也受到企业是否使用锥形一体化的决策的影响(锥形一体化是指某些职能由企业自行完成,某些职能实施外包),即企业是否完全实施一体化。通过准一体化,企业在无须支付一体化所有成本的前提下,可以获得一体化的利益。准一体化是指利用债务或者股权投资等方式在垂直相关的企业之间建立联盟,而无须全权所有。
这里提出的框架并非统一的模式,而是确保企业能周全考虑垂直一体化的利益和成本,警示管理者一些长期的战略陷阱,为企业提出可行的战略措施,坐享全盘垂直一体化的利益。垂直一体化的分析要与详细的行业和竞争分析结合起来,进行慎重的战略评估,帮助企业进行决策。
垂直一体化的战略利益和成本
垂直一体化的战略利益和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无论做任何决策都需要考虑垂直一体化,但究竟有多么重要,要依据具体的行业而定。无论是前向一体化,还是后向一体化,成本和收益都适用,但角度需要调整。本章将描述垂直一体化常见的收益和成本,下文将分析企业在前向一体化或者后向一体化的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为此,在垂直一体化链条上,卖方企业是上游企业,买方企业是下游企业。
生产能力相对于效率规模的比例
首先,垂直一体化的利益取决于企业采购或者出售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相对于企业在这个阶段的设施所能实现的规模。为方便讨论,我们以后向一体化为例。打算进行后向一体化企业的采购数量必须够多,来支持内部供应单元的运营,收获自行生产投入要素的规模经济,否则企业将面临两难的境地。企业要么接受内部生产投入要素的成本劣势,要么在公开市场出售上游业务单元的产品。正如下文所述,在公开市场出售多余的产能很困难,因为企业销售的对象是其竞争对手。如果企业的需要不能超过效率单元的规模,企业就得承担一体化的成本,由此权衡一体化的收益。企业要么建立一个效率不高的小型工厂来满足需要,要么建立一个高效的工厂,并承担在公开市场买卖的风险。
一体化的战略利益
一体化的经济效益
如果生产能力的规模足够收获经济规模,垂直一体化最常见的效益就是在联合生产、销售、采购、控制等其他领域实现规模经济或者节约成本。
整合运营的经济效益。将技术要求完全不同的活动整合起来,企业就可能获得效益。比如,在生产领域,这个举动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必要步骤,减少装运成本或者运输成本,利用闲置的生产能力。闲置生产能力的产生有很多起因,其中包括某个生产阶段的不可分割性,比如机器运行时间、物理空间和设备维护等。在生产热轧钢的经典案例中,炼钢和轧钢作业被整合,钢坯无须二次加热,工厂也无须对钢材进行精加工,防止在下一道工序前钢材被氧化。某些设备可以应用于两道工序中,可见整合生产可以节约闲置的产能。在大型化肥制造企业和石油企业中,许多大型硫酸用户实现了后向一体化,进入硫酸生产领域,于是就近布局的生产设施就很有帮助,两道工序之间的运输成本也可以消除。运输硫酸这样的产品难度大,风险高,运输成本也很高。
内部控制和协调的经济效益。在一体化企业中,排产、协调运营和响应紧急事件的成本将大大降低。一体化单元设施比较靠近,会方便协作和控制。企业这样的安排能增加兄弟业务单元之间的信任度,使它们更加重视对方的感受和要求。因此,就算存在突如其来的事件,企业业务也无须预留太多的产能来应对。原材料供应更加稳定,或者企业有能力保证更加平稳的产品交付,这样有利于企业控制生产进度、交付进度和维护作业,因为供应商无法及时交货造成的收入损失会小于企业中断生产造成的损失,供应商的供货由此无法及时得到保证。在公司内部协调产品设计的变更、款式变化、产品新设计和推出新产品等任务也更加容易或者更加快捷。由于存在内部控制的经济效益,设备投资闲置的时间会减少,存货的需要也会降低,实施管理控制的人员也会减少。
信息的经济效益。整合运营可能会减少搜集市场中各类消息的需求,减少搜集信息的总成本。监控市场和预测供应、需求和价格的固定成本可以在一体化的企业上下分摊。如果在分散运营的企业里,这部分固定资本每个部门都得承担。比如,一体化经营的食品加工厂可以使用销售预测功能为垂直一体化所有细分领域的成品进行预测。同理,组织内部市场信息的流通更加畅快,不需要经过多个独立的实体传播。因此,一体化可以让企业更快更准确地获得有关市场的关键信息。
避免市场交易获得的经济效益。通过一体化,企业可以潜在地节约很多市场交易成本,包括销售成本、比较成本、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虽然在内部交易中总会出现一些议价行为,但内部协调的成本比对外出售或者外部采购的成本更小。企业不再需要销售部、营销部或者采购部。此外,广告也不再有必要。其他与市场交易有关的成本也可以节约下来。
稳定关系的经济效益。无论是上游生产环节还是下游生产环节,都与企业有着稳定的采购或者销售关系。交易时,因为彼此信任的合作关系,双方有可能打造更有效率、更加专业化的工作流程,这类流程在企业与独立的供应商或者客户打交道时无法实现。比如,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有可能担心自己被挤出市场,这样的竞争风险不可能排除。而垂直一体化实现后,与客户或者供应商的专业相处方式包括专门的物流系统、特殊包装、独特的记账和控制方式,以及其他能够节约成本的互动方式。
关系的稳定能够使上游业务单元调整产品(质量和规格等),以符合下游业务单元的精确要求。下游业务单元也可以调整自己来适应上游业务单元的需要。一旦做出了这样的调整,就相当于双方确立了某种彼此依赖的关系。如果不存在垂直一体化,这类关系的确立就要求企业支付风险溢价,这样一来成本也相应增加。
垂直一体化规模经济的特征。一体化的经济效益是垂直一体化分析的核心,不仅因为它本身很重要,还因为一体化的经济效益对一体化的其他问题和因素有着重要影响。这一点将在下文阐明。显然,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一体化经济效益对整体的影响都有所不同,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战略及其优势和劣势。实施低成本生产的企业可能更加重视各类经济效益。同理,拥有营销劣势的企业可能会通过避免市场交易节约更多成本。
开发技术
垂直一体化的第二项潜在效益是开发技术。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实施一体化,企业更加熟悉对企业基础业务的成功有重要意义的上游业务或者下游业务的技术,这种信息的规模经济非常重要,需要单独分析。例如,很多大型计算机和小型计算机企业已经开展了后向一体化进入半导体设计和制造行业,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种关键技术。很多领域的部件制造商通过开展前向一体化进入某个生产系统,从而更精确地理解部件的应用方式。利用一体化来开发技术,可以视为锥形一体化或者部分一体化。而企业实现全盘一体化,可能会承担一些技术风险。
保证供应或需求
垂直一体化可以保证企业在排产很紧的时期接收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在总体需求较低的时期,企业的产品也有自己的销路。一体化保证需求,但仅限于下游单元能消化上游单元的那一部分。下游单元能否消化上游单元的产能,主要取决于竞争条件以及对下游单元的产品需求。如果对下游单元的行业需求下降,内部单元的销售量也就比较低,要求内部供应的数量就比较少。因为企业偶尔会遭遇客户需求很低的情况,而不能为消化企业产品需求打包票,所以,一体化只能降低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虽然垂直一体化能降低供需的不确定性,保护企业不受价格波动的影响,但这并不代表企业的内部转让价格就不能反映市场的价格波动。产品应该能在垂直一体化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之间流动,转让价格应该反映市场价格,保证每个业务单元的业务经营正常进行。如果转让价格比市场上价格便宜很多,就相当于某个业务单位在补贴另一个业务单位,这和公开市场上的企业概况相比,显然有失公允。而上游单位和下游单位的管理者如果按照这种价格来做决策,必然会降低工作效率,损害各个业务单元的竞争地位。因此,厚此薄彼的做法不适合一体化的企业。例如,如果上游单元向下游单元以远低于公开市场的价格供应产品,公司的整体利益就会受到侵害。下游业务单元的经理按照这种人为压低的价格做出决策,就会力图在下游业务单元所在的市场中扩大业务规模,提升竞争地位,而这将要求上游业务单元提供更多的补贴产品。
因此,实现一体化,保证供需状况,不能视为一种对企业不受公开市场波动影响的保护,而至多是一种对这类波动给企业造成影响的缓解。上游业务单元和下游业务单元应该更好地进行规划,降低企业遭遇采购或者供应中断的风险,减少来自供应商或者客户变化带来的影响,降低企业处于尴尬境地的概率,不至于为了应付突发情况,被迫支付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对于采购或者供应阶段呈现资本密集特点的企业来说格外重要。确保供应和需求的稳定,已经成为多个行业开展一体化的动因,包括石油、钢铁和炼铝业等。人们常对此津津乐道。
抵消交易对手的议价能力,减少采购要素时的成本判断偏差
如果企业面对的供应商或者客户的议价能力很强,投资回报率高于资金的机会成本,就算一体化不会让企业在其他方面有任何节约成本的成效,企业实施一体化也能有所裨益。通过一体化抵消交易对手的议价能力,这不仅能降低供应的成本(后向一体化)或者提高销售价格(前向一体化),也能使企业减少其他用来对付议价能力很强的客户或者供应商的麻烦,企业的运营效率也将大大提高。供应商或者客户的议价能力取决于各方所在行业与企业所在行业的相对结构。
实施后向一体化来抵消交易对手的议价能力,还有其他好处。企业可以保证自己赢利,这部分利润本来要被外部供应商赚得,借此机会还能知道投入要素的真正成本。这样一来,企业就有机会调整自己产品的价格来使两个业务单元的总利润最大化。一旦企业了解了投入要素的真正成本,企业也可以调整应用于下游业务生产过程中不同要素的比例和构成,这个举动也能提升企业整体的赢利能力。
虽然按照投入要素的真正成本进行调整的利益,在公司看来非常明显,但仍有必要留意的是,有些内部存在的传统转移价格的政策有可能会剥夺企业从中受益的机会。如果某生产要素外部的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强,按照市场价格实现内部转移,要素的成交价就会高于投入要素的真正机会成本。然而,按照市场价的转移会给企业带来重要的管理利益,包括管理者的激励机制。
提升差异化的能力
垂直一体化能增强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能力,在管理层的控制下,增加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这一方面使企业更好地控制分销渠道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使企业通过内部制造某些专有部件来实现差异化战略。垂直一体化对差异化的影响将在下文做进一步说明。
提高进入壁垒和移动壁垒
如果垂直一体化实现了上述任何一点好处,都会提升移动壁垒。这样的好处能让垂直一体化企业比分散型企业有更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价格更高、成本更低或者风险更低。因此,分散型企业必须实现一体化,要不就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劣势。新进入的企业必须要进行一体化,否则就会带来苦果。一体化的净利润越大,其他企业进行一体化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实施一体化要求相当高的规模经济或者资本要求壁垒,那么企业进行一体化的压力就会提升行业的移动壁垒。相反,如果一体化的规模经济或者资本要求不高,那么企业即使必须要开展一体化,对其竞争意义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进入高回报的业务领域
企业有时候可以通过实施一体化提升其总体投资回报率。如果企业考虑一体化时,生产阶段的结构具备较高投资回报率,那么企业实现一体化本身就算没有规模经济,也能提升其赢利水平。当然,实现一体化的企业在计算投资回报率时,必须要包括克服进入邻近行业的壁垒所付出的代价,不能只考虑进入邻近行业所开展投资的回报。因此,正如本书第16章中提出的,企业进入邻近行业,能够拥有比其他潜在进入者更多的潜在优势。
防止被孤立
哪怕一体化没有任何积极效益,企业利用一体化也能防止因竞争对手实现一体化而与供应商或者客户的联系被截断的风险。竞争对手的广泛一体化可能会侵占众多的供应商或者理想的客户或者零售网点等。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实施一体化的企业前景堪忧,只能拼命求取剩下的供应商或者客户,承担着在交易中低人一等的风险。这样一来,截断供货源或者客源的行动可能会提高企业获得分销渠道的移动壁垒或者获得性价比高的供应商的绝对成本壁垒。
为了防御目的,企业可能不得不进行一体化,否则就有被孤立的劣势。随着被竞争对手一体化截断的客户或者供应商的比重日益加大,这种劣势变得更加严重。这些顾虑表明新进入者必须以一体化的姿态处理业务。如果一体化涉及的规模经济很大或者资本要求很高,那么一体化就会形成较高的移动壁垒。供应货源或者客源被截断的问题引发了诸多行业的防御性一体化,比如美国的水泥业和制鞋业。
一体化的战略成本
垂直一体化的战略成本基本上涉及进入成本、企业的灵活性、平衡问题、管理一体化企业的能力等,还涉及内部组织激励和市场激励的权衡问题。
克服移动壁垒的成本
垂直一体化显然要求企业克服移动壁垒,在上游或者下游业务中竞争。毕竟,一体化是进入新行业普通战略选择的特殊案例,虽然它本身非常普遍。由于一体化牵涉内部购买和出售关系,实施一体化的企业有能力克服进入邻近行业的移动壁垒,比如获得分销渠道和实现产品差异化。然而,专有技术或者理想的原材料货源产生了成本优势,要克服这类壁垒,实施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这与克服由规模经济或者资本要求壁垒需要付出代价一样。因此,垂直一体化往往出现在金属制罐、喷雾剂包装和硫酸这样的行业中。在这些行业中,技术要求高众所皆知,车间的最低效率规模也不算大。
运营杠杆升高
垂直一体化提升了企业的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如果企业在现货市场购买要素材料,所有的要素成本都是可变的。如果要素是由内部生产,且因为经济衰退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了这类要素的需求升高,那么企业就必须承担生产要素的固定成本。由于上游业务的销售派生于下游业务的销售,导致上游或者下游业务的波动将形成整条垂直链的波动。波动有可能是因为经济周期的原因,也有可能起因于竞争或者市场发展等。因此,一体化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杠杆,使企业可能遭受收益的周期性震荡。垂直一体化则增加了这个层面的商业风险,虽然一体化对风险的总体影响取决于企业一体化是否会降低其他维度的商业风险,这一点我们在上文已经有所讨论。如果业务涉及固定成本,实际提高的经营杠杆将微不足道。
广泛的垂直一体化导致了经营杠杆风险,柯蒂斯出版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柯蒂斯出版公司建立了深度的垂直一体化,发行几种杂志,以《星期六晚报》最为重要。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这份杂志陷入困境时,垂直化的公司经营对柯蒂斯出版公司的财务业绩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企业在更换合作伙伴方面的灵活性大大降低
垂直一体化表明业务单元的财富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内部供应商或者客户的竞争能力有关,该客户有可能占据企业的分销渠道。技术变化、涉及部件变化的产品设计的更改、战略性的失败或者管理问题都可能导致一种尴尬的情形,即企业内部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成本高、质量差或者用途不合时宜,或者企业内部的客户或者分销渠道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降低,因此无法继续做企业的客户。垂直一体化使企业不能随便和独立的经济实体签订合作合约,提升了企业专注于其他供应商或者客户的成本。例如,加拿大顶级烟草生产商伊玛斯科公司,通过后向一体化进入了生产过程所用包装材料这个行业。但是技术发展使得这种形式的包装过时,内部供应商无法提供最新的包装。经过一番举棋不定的纠结,其最终放弃了这个供应商。罗伯特霍尔公司遭遇了男装业务的困境,部分原因在于该公司全部依赖内部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竞争。
这种风险的程度取决于企业对一些情况的现实估计,即内部供应商或者客户是否可能陷入困境、外部或者内部的变化是否要求兄弟业务单元做出变革等。
退出总成本更高
企业实施一体化进一步提升了资产专业化、战略关联或者对某种业务的感情,这将提升总退出壁垒。本书第12章描述的任何一种退出壁垒都可能受到影响。
资本投资要求
垂直一体化需要消耗资本资源,企业需要为此担负一定的机会成本;如果企业不实施一体化应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也可以使用外部的投资资本。按照本章讨论的战略调整,如果一体化的决策值得,垂直一体化带来的回报应该大于或者等于企业的资本机会成本。就算一体化有很多潜在的利益,如果企业努力开展一体化只是为了进入潜在回报平平的行业,比如零售业或者分销业,那么一体化本身就不足以给整个企业带来足够高的投资回报率。
企业若打算实施一体化,无论是上游业务,还是下游业务,都同样需要大量的资本,这样一来企业的机会成本是不言自明的。如果需要的资本相对于企业的融资能力来说比较大,那么向一体化业务单元再次投资的需要将让企业受制于其他方面的战略风险。如此看来,企业可能为了实施一体化,需要吸收本可以用于其他地方的资金。
一体化会减少企业分配投资资金的灵活度。由于整个垂直链的业绩取决于每个环节,企业可能为保持总体的实力而投资无关紧要的环节,这样就占用了可以分配到其他地方的资本。例如,有些供应原材料的大型一体化企业陷入了低回报的业务中,因为它们缺乏多元化所需要的资本。为了保持运营过程中的资本价值,这类资本密集型的一体化运营方式消耗了企业大量的投资资金。
截断供应商货源或者客源的研究和专有知识
通过一体化,企业可能会切断来自供应商或者客户的技术流。一体化常代表了企业必须承担发展自己技术实力的责任,而不能坐享他人的技术成果。然而,当其他企业实施一体化,而企业选择不开展一体化时,供应商往往愿意大力支持企业开展研究,提供工程帮助等。
如果许多独立供应商或者客户都在开展研究,供应商或者客户的研究实力雄厚或者拥有难以复制的特殊技术和专有知识,由于实施一体化,企业面临的技术封闭就构成了巨大的风险。企业若利用一体化直接开发邻近业务的技术,技术被截断的风险就会带给企业致命的打击,虽然企业可以选择不开展一体化来规避这个风险。就算企业只进行部分一体化,在公开市场上继续买卖某些产品,企业也有可能面对技术被截断的风险,因为这样就意味着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直接竞争。具体见下文。
保持平衡
实施一体化企业的上游业务单元和下游业务单元的生产力必须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出现潜在的问题。若垂直链中某个阶段出现生产力过剩(或者需求过旺),就必须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其多余的产能(或者采购一些投入要素),否则企业就得牺牲自己的市场地位。这种局面企业将很难面对,因为垂直关系往往迫使企业向其竞争对手出售产能或者从其竞争对手那里采购要素。这些对手可能会因为自尊或者给企业增加竞争筹码而不愿意与企业打交道。如果多余的产能能够在公开市场成功销售,或者使生产要素的多余需求能够得到满足,那么不平衡的风险也不会太大。
垂直一体化的各个环节出现不平衡,原因有很多。首先,在不断增长的市场里,上下游的生产环节增加产能的效率规模不均匀,这样就会产生不平衡的情况。其次,某个环节出现技术变革,相对于其他环节,这个环节的产能必然提高。最后,产品组合或者质量的变化对垂直链上各环节的影响不均衡。不平衡的风险取决于人们对下列因素的预期。
激励不足
垂直一体化表明买卖行为会受到内部关系的牵制。上游业务单元直接将产品出售给企业内部的其他单元,而不需要在市场上竞争,这样其执行职能的动力就会减弱。相反,企业内从其他业务单元采购的单元也不会像外来供应商那样卖力地砍价。因此,内部交易会减少企业各个业务单元的交易动机。这种现象的直接影响是,针对内部扩展产能的项目或者内部的销售或者采购合约,企业可能不会像对待外来客户或者供应商那样仔细审视这些合约或者项目的执行情况。
激励不足是否会真正影响垂直一体化企业各个业务单元的绩效,取决于企业的管理结构和垂直链上决定不同行政管理单位之间关系的流程。企业经常会对内部交易做出一定的政策规定,使得公司管理者在内部业务部门竞争力不强的条件下有选择外来货源或者客源的余地。可惜,企业做出了相关的规定是不够的。利用外来货源或者客源,拒绝利用企业内部业务单元,这往往给业务单元经理很大压力。人们往往希望这些业务单元的经理向高层管理人员做出解释,绝大多数经理可能不愿意因此面对高层管理人员。在一个企业里,大家各司其职,共同为公司效力,不免有些同事情怀,不会为了这些问题伤了和气。要是按照严格的投资回报率来看待一切决策,恐怕谁也容忍不了这样较真的做法。尤其当某个业务单元本身回报率就很低或者已经陷入麻烦,再雪上加霜就实在没有必要了。因此,在内部交易中,独立和自由的精神难能可贵。
上述困难导致了“烂苹果”问题的出现。如果上游业务单元或者下游业务单元出现问题,可能是战略层面的,也有可能是其他方面的,这个单元的问题就会传染给其他单元。其他单元可能被迫伸出援手,拯救这个业务单元,哪怕这意味着它们要接受高成本产品、次品,甚至贱价卖东西给这些问题兄弟业务单元。这样一来,本来健康运营的业务单元就受到牵连。如果母公司想要帮助这个有问题的业务单元,就必须做出补贴,自己直接帮助该业务单元,或要求兄弟业务单元给予支持。就算高层领导人员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很难让健康的业务单元铁面无私,大刀阔斧地做出取舍。这种情况已经在很多企业里出现,这也难怪,人性使然。可以说,问题业务单元会无情地侵害健康的业务单元。
管理要求的差异
虽然彼此存在垂直关系,但不同的业务领域在结构、技术要求和管理方式上有很大差异。金属初级制造业和加工锻造业就大不相同。前者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而后者对资本要求不高,但要求对生产进行严格的监控,对服务和营销要突出分权。制造和零售是两个根本不同的领域。理解如何管理不同的业务是一体化的主要成本,这也有可能成为一体化决策的一大风险。能够妥善管理一体化中某个环节运营的管理层也有可能管理好其他环节,但这只是个别情况。通常情况下,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或者设想很少能在一体化中的多个业务领域里奏效,而且还有可能起反作用。
由于垂直关联的业务单元彼此交易,往往会给管理层一个错觉,认定它们的管理模式很相似。所以,企业往往会把基础业务单元的组织结构、控制手段、激励政策、资本预算指南和其他多种管理方法盲目地应用于上游或者下游业务。同理,凭借基础业务领域的经验获得的判断和规则也有可能在一体化发生时应用于其他业务单元。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是一体化的另一种风险。
在评估垂直一体化的战略利益和成本时,我们不仅要从当前的环境出发,还要考虑到行业结构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改变。一体化的规模经济现在看似很小,但有可能在行业成熟的时候变得很大。行业增长和后续的企业增长也可能表明企业能够迅速成长为有实力驾驭内部业务单元的效率规模。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技术变化的节奏放慢会减少企业被内部供应商锁定的风险。
前向一体化特有的战略问题
除了上文描述的一体化利益和成本外,前向一体化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特定的问题。
提高企业实现产品差异化的能力。前向一体化往往能使企业更出色地实现产品差异化,因为企业能对生产过程中更多的要素或者产品出售方式进行妥善控制。比如,德州仪器公司利用前向一体化进入消费品领域,包括手表、计算器等,大力发展自己的品牌,而这些产品中电子部件却是核心的商品。蒙福特本来主营奶牛养殖,后来通过前向一体化进入了肉类包装和分销领域,与零售商共同开发品牌。
企业不仅生产、出售产品,还为产品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样一来,哪怕产品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企业也能实现差异化。企业通过前向一体化进入分销领域,能够控制销售等多方面的工作,包括销售人员的陈述、具体的销售设备、店面的选址和形象、销售人员的薪金奖励和零售职能的其他要素等,这些都有助于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无论具体情况是什么,一体化的基本理念是增加创造的价值,为差异化创造条件,而这些价值和条件在未开展一体化的企业里不存在或者不可能实现。在提升产品差异化的过程中,企业同时也提升了移动壁垒。
获得分销渠道。前向一体化解决了获得分销渠道的问题,也降低了很多分销渠道的议价能力。
更好地获悉市场信息。在一体化的各个环节中,对产品最基本的需求(以及最终在各个竞争品牌中做出决策的人员)往往处在前向一体化的阶段。这个阶段决定了上游生产阶段的需求规模和构成。例如,对替代型建筑材料的需求取决于分包商或者开发商,这些人员负责平衡消费者对质量的需求和原材料的成本。做出关键的市场决策的阶段被称为需求引导阶段。
朝向或者进入需求引导阶段的前向一体化过程能为企业提供关键的市场信息,提升整个垂直链的运作成效。从最简单的层面来看,这让企业可以更快速地做出决定,确定对产品的需求数量,无须根据客户的订单量做出间接推断。每个中间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存货量,但据此以及客户的订单量来评判需求量往往很复杂。尽快获得市场信息能让企业更好地判断生产水平,减少生产过量或者不足的情况,降低成本。
信息利益可能远不止及时获悉有关需求规模的信息。在需求导向阶段积极思考,企业就可以快速及时获得有关最佳产品组合、买方品位趋势和最终影响产品的竞争发展趋势等第一手信息。这种信息有助于企业针对上游阶段的产品特征和组合降低调节的成本。
很多公司遵循明示或者暗示的战略,在所有的业务领域开展进入需求导向阶段的一体化。捷越是一家加拿大水泥和建筑材料龙头企业,它通过前向一体化进入住宅建筑和重型建筑行业。英达尔有限公司是另一家加拿大公司,本来其业务集中在金属滚轧、成型和表面处理,后来通过前向一体化进入金属加工业。这两家公司进行前向一体化的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市场信息的获取,认定这是一体化的重要原因。
前向一体化针对信息获取的益处取决于下列各项因素:第一,在需求导向阶段市场条件不稳定或者变化的程度;第二,企业是直接按订单生产还是保有存货;第三,企业在不诉诸一体化的前提下获得期货市场信息的能力。在建筑和金属加工行业中,最终的需求都有很强的周期性,其竞争状况变化迅速。需求的周期性、不稳定和多变性加强了企业及时获得信息的重要意义。如果最终的需求比较稳定,从客户那里获得的市场信息可能就足够企业的决策应用了。
企业能否从客户那里获得精确的信息取决于行业本身。虽然这一点很难总结,但如果行业内存在很多小规模的客户,非正式的取样也许就能帮助企业确定期货市场的情况。如果行业内存在一些大规模客户(尤其当他们非常强大时),就表明很难获得精确的信息。特定客户针对产品规格或者组合的变化对这种情况造成的影响要比想象中的大。
实现更高的价格。在某些情况下,前向一体化能帮助企业实现更高的售价,让企业有可能为不同的客户针对本质相同的产品设定不同的价格。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会出现定价的随意性,按照美国《罗宾逊-帕特曼法》的规定,这种做法可能违法。如果某种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其价格本身不高,但由于企业通过一体化进入该行业,就有可能实现较高的售价。不过,如果实施该产品的其他企业同样实施一体化,那么除非该企业实现了产品的差异化,否则客户会接受竞争对手的产品,因为对手的产品完全可以替代企业生产的产品。
通过实施一体化,企业还可以实现一个目标:本企业的产品价格更能满足终端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弹性。有些客户因为一些原因,愿意出高价购买某产品,比如使用频率更高的产品。企业因为无法衡量客户对产品的使用频率,很难将产品定价与客户的使用频率匹配。但是如果企业可以提供有偿服务或者出售产品的附属品,就可以压低基础产品的定价,明确客户对关联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弹性,及时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从中受益。这种方法在复印机和计算机行业中广泛使用。只要企业不强制买方购买关联产品,即不把购买关联产品作为购买行为的前提,这种做法就不会违犯反垄断法的规定。
后向一体化特有的战略问题
与前向一体化一样,后向一体化过程中也有很多特殊的问题需要仔细考虑。
专有知识。企业通过内部生产活动满足自己的需求,就能避免与供应商共享专有的数据信息,而供应商需要这些信息来生产部件或者原材料。供应商能从部件的规格获悉产品设计的关键特征或者生产过程,有时候部件本身就足以成为产品专有知识的一部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自行生产产品,其供应商就有可能在应对企业时具有强大的议价能力,并对企业构成进入威胁。长期以来,宝丽莱已经自行完成了产品的很多专业部件的生产,然后将剩余的部件生产外包,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差异化。后向一体化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差异化水平,不过与前向一体化提升产品差异化水平的方式有所不同。通过控制关键生产要素的生产,企业有能力更好地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或者获得更好的差异化信誉。例如,企业实施一体化能让企业获得特定规格的生产要素,提升其产品的性能和价值,使其与竞争对手的产品相比卓尔不群。虽然普渡公司的鸡与其他同类产品没什么不同,但实际上普渡公司却声明他们家的鸡是使用特殊方法饲养而成的。如果只是从公开市场获取寻常的小鸡,然后进行再加工,人们很难相信这样的说法。
长期合约和一体化的经济效益
一定要明白一点,企业可以通过与独立企业签订长期或者短期的合约来实现一体化的经济效益。例如,将两个独立企业的工厂毗邻而建,生产流程的效率就会大大提升,也节约了流程成本。金属制罐生产车间往往与主要的食品加工厂相邻而建,两者之间建有许多输送设施,这样就能降低运输成本。企业与某一家供应商签订长期合约,并规定固定的交货日期,这样就能减少销售和协调成本。
然而,一纸合约未必就能保证企业实现一体化的所有规模经济,因为合约限制了签约双方的行为空间,使一方或者双方承担很高的风险;再者,企业和独立方的利益也可能存在分歧。这些风险和利益的差异往往加大了独立企业签约的难度,可能是因为谈判的成本,也有可能是因为签约后双方的分歧和争吵。于是,一体化成了企业获得相关利益的不二选择。
因此,企业应该一直考虑与独立企业签约实现同类收益的可能性,不能认定一体化是唯一的选择,尤其当一体化的风险和成本比较大时。垂直一体化最常见的缺陷是当企业还在纠结于如何对一体化的成本和风险做出决定时,其他企业已经通过巧妙地与外在的企业(供应商或者客户)签订合作合约实现了相关的利益。
锥形一体化
锥形一体化是指部分实现的前向一体化或者后向一体化,企业将剩余的活动安排在公开市场上实现。锥形一体化要求企业的需求超过内部运营效率的规模,多余的部分需要通过新开辟市场来满足。如果企业不够大,不足以支持内部的运营效率,那么小规模劣势可能会抵消企业从锥形一体化中获得的利益。
锥形一体化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多上述的一体化利益,同时降低一体化的成本。若因没有实现完全一体化放弃的利益超过了一体化成本的节约幅度,则锥形一体化就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锥形一体化和完全一体化之间的决策依据不同的行业以及同行业内不同的企业而不同。
锥形一体化和一体化的成本
锥形一体化比完全一体化所需的固定成本要少一些。此外,锥形化的程度(或者说需要从外部购买的产品或者服务所占的比重)可以进行调节,从而反映市场的风险程度。可以与独立的供应商签订合约来承担市场波动的风险,而内部的供应单元则可以用来保持企业稳定的生产效率。在汽车行业中,这种情况就存在。很多日本的制造业中,锥形一体化是常见的做法。锥形一体化可以用来防御一体化不同环节的不平衡问题,具体如上文所述。最佳的锥形化程度各不相同,取决于预期的市场波动程度和因为技术变化或者其他因素造成的一体化不同环节的不平衡程度。要注意一点,必须要实施的锥形一体化要求企业向其竞争对手出售产品,或者从其竞争对手那里购买要素。如果这种做法风险很高,锥形一体化就不值得一试。
锥形一体化减少了固化关系的风险,具体要按照锥形化的程度而定。这种做法还使企业有能力从事外部的研发活动,为调节内部机理机制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内部供应单元或者客户和独立供应商或者客户共存状态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竞争态势,这种竞争态势有可能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
锥形一体化和一体化的利益
锥形一体化使企业向竞争对手证明其会在必要的情况下实施完全一体化,带给对手切实的威胁。在这样的威胁下,供应商或者客户不敢越雷池一步,企业也无须用完全一体化来限制交易对手的议价能力。此外,锥形一体化让企业详细了解了邻近行业的运营成本,使其具备了应急供应的能力,这些要素都给了企业额外的议价能力。在各大主要汽车生产商和国际石油公司里随处可见这样强势的议价能力(这些石油巨头给自己的舰队购买石油运输服务)。在不具备羽翼丰满的内部生产设施的前提下,企业可以保持先导工厂,或许可以实现锥形一体化的效果,这样做对投资的要求也更低。
锥形一体化还让企业获得了一体化的诸多信息优势,但是上述一体化的其他利益却大大减少。有些情况下,锥形一体化获得的好处远远达不到它应得的部分。锥形一体化偶尔还会增加协调成本,因为外部供应商和内部供应单元所生产的产品必须完全匹配。
准一体化
准一体化是指在垂直关联的业务之间建立一种介于长期合约和完全控股之间的关系。常见的准一体化形式包括:
·少数股权投资;
·贷款或者贷款保证;
·预付信用;
·独家经销协议;
·专业化物流设备;
·合作研发活动。
在某些情况下,准一体化实现了一体化的所有好处,但却不需要企业支付一体化的全部成本。通过准一体化,可以在买卖双方之间建立更大的利益群体,这能推进某些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比如物流设备),从而降低单位成本、减少供应或者需求中断的风险、减少交易对手的议价能力。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有多种起因,包括商誉、信息共享、管理层更频繁的非正式接触、互持股份等。通过实施准一体化可以降低成本,不必支付完全一体化那样高的成本,还可以减少企业实现邻近业务完全供应或者需求的压力,避免企业对一体化全力投资,减少管理邻近业务的需要等。准一体化的好处不胜枚举。
准一体化应该是完全一体化的替代方案。这里的关键是通过准一体化建立的利益共同体是否足以实现一体化对应的利益,保证准一体化对应的投入回报率大于一体化的投入回报率。一体化的某些利益,如增加投资回报率、提升产品差异化能力或者提升移动壁垒是很难通过准一体化实现的。分析特定行业垂直一体化的所有利益和成本,以及准一体化对应的投入和回报,是分析准一体化这种战略是否可行的必要步骤。
垂直一体化决策的误区
对于垂直一体化决策有很多误区,需要我们时刻警惕。
1.如果企业在一体化中的某个环节具有较强的市场地位,这种地位也会自动延续到下一个环节。
人们常说在基础业务上具有较强竞争地位的企业在通过一体化进入邻近业务领域竞争时,也能在市场上赢得相应的地位。若某个具有竞争优势的消费品生产商通过前向一体化进入了竞争相当激烈的零售行业,则虽然被整合的零售商可能会经营生产中的所有业务,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但如果有很多零售商竞相销售它的产品,那么该生产商就能得到更好的服务。生产商诚然可以提升自己给自有零售商的产品售价,这对企业来说只不过是不同业务单元会计处理的差别而已,但是自有零售商会据此调整自己的价格,结果恶化自己的竞争地位。因此,一体化不会自动将某个环节的竞争地位顺理成章地延展。只有当一体化本身产生了切实的利益时,才能拓展企业的市场力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一体化能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实力。
2.内部开展的业务,成本都会低一些。
正如上文所述,垂直一体化过程包含了很多潜在的隐形成本和风险,而企业如果和外部企业打交道,就能完全回避这些成本和风险。与适当的外部交易方签订划算的合约可以让企业在无须承担一体化成本或者风险的前提下收获利益。人们看待一体化的规模经济的视野往往过于狭窄,而一体化决策也会忽略很多问题。
3.通过一体化进入某项竞争激烈的业务,这种做法很有道理。
通过一体化进入某项竞争激烈的业务,往往困难重重。竞争激励行业中的企业获得的回报率较低,要殊死拼搏才能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客户的水准。在这个行业中开展业务,总有很多买方和卖家可供选择。垂直一体化可能会让企业竞争的动力减弱,甚至让人丧失斗志。
4.垂直一体化可以挽救病入膏肓的某项战略业务。
虽然垂直一体化战略能够在上述的条件下提高某项业务的战略地位,但却不足以拯救战略有问题的业务。企业在垂直一体化某个环节中的市场地位具有优势,但这种优势地位未必就能自动延展到其他环节,除非有特殊情况。垂直链的每个环节对保持整个行业的健康都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如果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个问题迟早要传播到其他健康的业务单元中去。上文就详细讨论过这个问题,反之亦然。
5.垂直一体化某个环节的经验可以自动让管理者有直接管理上游或者下游业务单元的能力。
正如上文所述,各个垂直关联业务的管理特征有很大不同。因为业务接近就错误地认为管理模式可以一刀切,认定应用以前的管理方法和流程可行,这将导致新的上游业务或者下游业务的灾难性的毁灭。 全球战略思想研究合集(套装共8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