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非著名金融学家:牛顿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5章 非著名金融学家:牛顿
天降牛顿
金银天生非货币,货币天生是金银。
尽管自古以来黄金在中西方都是最佳币材之一,但真正把黄金捧上货币神坛的人叫艾萨克·牛顿(1643—1727年)。他规定:纯度为90%的黄金每盎司价值3英镑17先令10便士。
这个牛顿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那个牛顿,就是那个被苹果砸中脑袋,研究出万有引力的科学家,全人类都知道他的人生名片:经典物理学奠基人、微积分奠基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作者……
在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中,只有牛顿跨界混入金融圈,还混出偌大名头。牛顿后半生的正式职业不是科学家,不是剑桥大学教授,而是金融官僚。一位如此伟大的科学家,居然有几十年身在金融业,历任英国皇家造币厂总监(1696—1699年)、厂长(1699—1721年)。看起来金融界真可谓人才辈出,居然还有这样一位经典物理学奠基人做前辈。
关于牛顿,让我们从头说起:
1642年的圣诞节,英格兰林肯郡伍尔索普的一个自耕农家中出生了一个婴儿,他就是牛顿。因为生于圣诞节,牛顿极其自信,一生都相信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那个人”。牛顿是不是被上帝选中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牛顿是个不幸的孩子:他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他又是早产儿,生下来的时候只有3磅重,也就是说不足3斤。当时他的家人都认为这个孩子活不下来,就算拥有当代医学手段,不足3斤的婴儿成活率也不高。
牛顿终于还是活了下来,接下来的日子仍然是不幸的,3岁的时候母亲改嫁,6岁时继父去世,小牛顿是跟着文化程度不高的姥姥长大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怎么看牛顿都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或者金融家。稍微长大了一些,这位后来的伟人经常成为校园霸凌的主角,多数情况下是被霸凌,偶尔也霸凌别人,功课就不用说了,差得一塌糊涂。由此,母亲对牛顿最大的期望是做一名合格的农夫!
带着让牛顿成为农夫的理想,1659年母亲让牛顿回家,牛顿正式成为失学少年。失去了才知道宝贵,这段时间牛顿开始展现出一个大科学家应有的天赋——未来的农夫根本无心干活,每天只看书。
母亲不可能预测眼前这个孩子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性,她只觉得对儿子越来越失望,这位伟大的人物在母亲眼中成了一个废物。后来,舅父发现这位不靠谱的农夫对数学问题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在他力主下牛顿才得以复学。母亲认为,反正废物儿子也不干农活,就由他去吧,反正家里不给学费!可怜的牛顿,靠半工半读(一说当宿舍管理员,一说牛顿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开始放高利贷,展现了金融天赋)才熬过中学和大学。
牛顿的本科学历还是很牛的,就读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师从数学家艾萨克·巴罗。据说牛顿在巴罗课上经常问一些不着调的问题,巴罗很烦,就给牛顿列了一个包括《几何原本》《无穷算术》《数学讲义》在内的很长的书单。事后牛顿果然不再来烦巴罗,可以这样说,牛顿的数学课程大部分是靠自学完成的。
1664年,饱读数学专著的牛顿已经开始展现出数学天赋,大学毕业时被选为巴罗的助手,并在三一学院攻读研究生。光明的前途在向牛顿先生招手,谁知道,就在这时候又出了问题:那一年,伦敦鼠疫盛行,剑桥大学大批师生被遣散回家,牛顿就是其中之一,他又回家当了农夫。
再次返乡,牛顿已与当年的毛头小子不同,他的数学知识已经形成了体系,剩下的就是创造了!
返乡农民工牛顿还是不会干农活,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呆。闲居给了牛顿充分的思考时间,没有俗务,不必听候老师调遣,随心随性,可以说牛顿一生中绝大部分科学设想都是在这两年时间中开始构思的。在近两年的时间中,牛顿被苹果砸了脑袋,由此开始了“万有引力定律”研究;开始创立微积分;分析出了光的构成……
1669年,瘟疫过去的时候,牛顿已经成为一名光芒四射的科学巨人,恩师巴罗主动退休,推荐不到30岁的牛顿接替自己成为剑桥大学的终身教授。
很遗憾,这位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实在不太会做人,在剑桥大学也不受欢迎:为了争夺微积分的创立者的名头,牛顿先是雇用枪手,后来亲自上阵大骂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另一位微积分创立者,一说莱布尼茨看了牛顿的一篇微积分手稿才发表了相关论文)。我们今天见到的微积分符号大多是莱布尼茨创立的,因为牛顿非常讨厌莱布尼茨,英国数学界直到牛顿去世后才逐步普及当代微积分的符号。
牛顿是一个记仇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后来在牛顿担任造币厂厂长的时候显现得淋漓尽致。胡克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实验主管,在万有引力定律、光学等领域与牛顿的研究有交叉,在牛顿还是后辈的时候,胡克曾经打压过牛顿。
牛顿报仇,20年也不晚。1703年,牛顿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立刻下令抹掉了胡克在科学院的所有记录,包括胡克实验室、胡克图书馆和胡克本人的画像,甚至连胡克发明的科学仪器都被扔进了垃圾堆。更有甚者,牛顿那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在骂胡克,胡克有驼背的毛病,身材矮小。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本意是:万有引力定律是我牛顿创立的,跟矮子胡克没有任何关系。
这还不算,天才就是天才,所思所想必然超越时代。牛顿的话别人听不懂,牛顿的课别人听不懂,就连牛顿的书(比如《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别人也看不懂。加上牛顿先生每天斗志昂扬,每天忙着灭这个、整那个,比如,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哈雷彗星的发现者哈雷。说起来,哈雷还是牛顿的学生,曾资助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种为人处世的风格能在同事中受欢迎,那才是怪事。所以,牛顿在剑桥大学被完全孤立,正如同时代伟大作家伏尔泰的评价:牛顿的一生是天才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孤独的一生。
在三一学院,牛顿被孤立起来,为此他非常抑郁,几乎得了抑郁症。天才毕竟是天才,剑桥大学混不下去,还可以改行干别的,比如,金融。
炼金者
1696年,牛顿迎来了自己的人生转机,他的一位学生查尔斯·蒙塔古履新,荣任英格兰财政大臣,成为牛顿的伯乐。看来,人生际遇不一定看一个人有多大才能,还要看有多少际遇,能不能遇到伯乐。
牛顿在剑桥大学老师中虽然混得不怎么样,在学生中却是神一般的人物,蒙塔古是牛顿的学生之一,领教过这位科学巨匠的风采。听说这件事之后,为了帮助牛顿摆脱困境,蒙塔古在上任之后亲自写信给牛顿教授,许给他英国皇家造币厂总监职务——倒不是知道牛顿有金融才能,纯粹是为了给他找个既有钱又闲适的位置供消遣,以免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真的抑郁了。信中这样写道:
……
国王亲自答允我将您——牛顿先生——作为造币厂总监接任者的不二人选。我思来想去,这份工作实在是太适合您了,不仅属于造币厂最高长官之一,每年还有500~600英镑的丰厚收入。更重要的是,这个职位其实没有太多的事务需要处理,您可以随心所欲地打发闲暇时间,甚至保留您在三一学院的教职。
……
原本蒙塔古还以为牛顿会为此犹豫,没想到这正中牛顿先生下怀,接到信件牛顿没做丝毫停留,立刻赶赴新岗位。
造币厂总监本是一个闲差,伟大的牛顿先生愣是将其变成了位高权重的实职,在世界金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实在令人慨叹,牛者恒牛,人家就算改行做金融也足以青史留名,让我辈情何以堪!
你可能还记得,1696年威廉三世货币重铸,蒙塔古在焦头烂额的时候,多么希望有人能为他指点迷津啊。这个时候……
道法自然,
久藏玄冥;
天降牛顿,
币制自明 注释标题 改编自牛顿墓志铭。英文原文为: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night.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
1696年5月2日,已经年过半百的牛顿毅然辞去了剑桥大学的教授职务,成为一名金融新锐,来到伦敦塔附近的英国皇家造币厂,古老的造币厂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位领导——牛顿,以下是就职誓词:
……
你将宣誓你不向任何个人和团体,直接或间接地泄露或公布,关于圆形钱币以及制作钱币边缘文字、花纹的任何发明。
你若承诺,愿上帝保佑你。
……
你如果认为牛顿真是来混日子的,就大错特错了,牛顿后来创立了金本位,就算没有微积分和万有引力定律,他在金融圈的成就也能令自己名垂千古。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一位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数学家能胜任造币厂领导职务,肯定有原因。
牛顿的人生经历特别丰富,除了科学家和金融官员,牛顿还另有身份——很少有人知道,牛顿是一位狂热的炼金术大师。
关于炼金术,牛顿为后世留下了120多万字的亲笔手稿,对冶炼技术自然是门清路熟。没黄金都想凭空炼出黄金来,用黄金铸金币还不是小菜一碟?单纯从专业角度来看,牛顿完全胜任造币厂厂长一职。
原本造币厂总监就是一个闲差,造币厂具体事务由审计长负责(也可以理解为,在牛顿之前,造币厂最有实权的人物是审计长)。现在,既懂专业又敬业的牛顿先生来了,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调查研究是不用搞的,炼金士还能不清楚黄金冶炼?
下车伊始,牛顿先生就指手画脚,对造币厂进行了严厉的整顿,所有事都亲力亲为,包括铸币流程、采购机器、工艺流程、花纹设计、机构改革、人才招聘……炼金大师终于摆脱了抑郁,找到了人生坐标。
牛顿事无巨细,甚至对机器重锤与工人动作配合都做出了详尽规定,很好奇泰勒后来是不是看了牛顿的笔记才创立了泰勒工作法。虽然管理方式近乎苛刻,但成绩卓越:从前每星期铸造1.5万枚硬币已是天方夜谭,如今每星期生产3万~4万枚硬币并非怪事。为此,牛顿也因其在造币厂所取得的成就,被他的同僚誉为“英格兰最伟大的仆人”。
作为一位优秀企业管理者,牛顿兢兢业业,提高生产效率,掀起大干快干的热潮。这一切都有利于造币厂提高效率,作为一名造币厂领导,牛顿认为,仅有这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您可还记得第3章我们提到的1696年威廉三世的货币重铸?牛顿先生便是1696年货币重铸的主要策划人。然而,在全球货币史上,这是一次公认失败的重铸。
当时,我们从格雷欣规律的角度说明1696年货币重铸失败的原因。现在,我们再告诉大家,牛顿先生在1696年及以后的货币铸造工作中犯了很多严重的错误。最有趣的是,这些错误都是伟大的错误,正因为这些错误才造就了大英帝国金本位。
牛顿确实是金本位的缔造者,但缔造金本位不是牛顿的本意。牛顿先生真的太牛了,就连犯错误都能达到“伟大”的地步。此后,金本位在世界风行300余年,直至牙买加体系出现才崩溃。
或许,这就是所谓“命运”吧。
要想剖析牛顿先生“伟大”的错误,还要追溯一些中古货币知识。自古以来,金和银都是良好的币材,但是,金银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与黄金相比,白银因为单位价值低、贴近日常生活,在世界各地都是比黄金更为常见的币材。黄金单位价值太高,只有贵族才能用到。
不同金属同时作为货币本位,就是所谓复本位制(Bimetallism),复本位制也是人类货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本位。
——中国西周,金、银、铜并行,其间没少出麻烦,复本位制甚至成为很多王朝灭亡的主因,直至新中国成立,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西方早在古希腊城邦时代便出现了金币和银币,英国最早的金币、银币都可以追溯到马其顿王国时代(公元前800—公元前146年)。后来,盎格鲁-撒克逊人长期分裂,自由竞争制度维持了金银币同时流通的复本位制度。幸运的是,英国金银比价始终相对稳定,所以没惹出大乱子。
货币复本位并非一种有意为之的制度设计,是人类在交换和专业化路程上自然而然地选择的经济制度,币材本身蕴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最大的信任。复本位制是市场的选择固然很好,但是,复本位制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不同币材之间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价。如果比价不合理就会惹出大麻烦,甚至使得整个市场无法正常运行。
16—17世纪,西欧人经历了大航海时代,新大陆带来了大量金银,有数据认为美洲流入欧洲的金银数量巨大,以至16世纪欧洲银的储量增加了两倍,黄金的储量增加了一倍。
复本位制中不同币材兑换比率必须稳定,否则会形成套利空间,货币体系便不再稳定。如果货币体系不稳定,那么所有比价都会失衡,整个经济就会出现紊乱,很容易出现严重的社会动荡。
历史上,这是始终困扰中西方的一个重要命题,重要到可以决定王朝更替,古希腊城邦、古罗马帝国灭亡都与此有关;在中国,铜银比价变化则是导致明清两代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16—17世纪,数量如此巨大的金银涌入欧洲,对金银比价的冲击可想而知。
伟大的牛顿先生并不知道,他将面对的正是这个致命的问题,稍有不慎,甚至国运都将改变。凭着炼金技术和一腔热血,一无所知的牛顿爵士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造币厂的光荣岗位……
与认知可能不太一致,直到17世纪末,英格兰都始终以使用银币为主,银币才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交易手段,金币流通量并不大。如前文所述,1696年重铸货币是因为货币减重实在太厉害了,又以银币为甚。从1686年到1695年,短短10年间,贬值幅度是之前250年的10多倍。
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由于一些不法分子对货币的切割、磨损,银币正在急剧流失,以至现在的货币状况混乱不堪……
我们曾经提到当时的一场大辩论,源自清流派的洛克与实干派的朗兹,时任国王威廉三世采取了洛克的策略——铸造足值货币。牛顿先生是大科学家,必须占领道德制高点,于是他成为洛克策略的忠实执行者,1696年走马上任后便开始强力推进铸造新的银币,一场英格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官铸货币运动开始了。
牛顿先生很敬业:亲自改进了铸币技术,买了新机器,甚至利用冲压铸造工艺在银币边缘铸上了精美的文字和花纹……但是,牛顿先生忘记了一件事:英国皇家造币厂并非唯一的铸币机构,私商制造的银币也同样在市场上流通。
结果,牛顿先生越敬业、铸造的货币越多,市场上的银币反而越少,只留下减凿货币、残次品,人们把牛顿先生铸造的银币当成了窖藏或者融化重铸的银币。到1816年货币再次重铸的时候,整个英格兰只有260万英镑仍在流通,大部分银币在18世纪的头10年就消失了。
牛顿爵士可以计算天体运行轨迹,却无法为货币运行确定轨道,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铸币。既然如此,牛顿爵士怎么可能通过一次失败的货币改革,把英国带入黄金世界?
货币黄金结
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源在于专业化,有了专业化就自然有了分工,有了分工就自然有了市场,有了市场就自然有了货币,有了不同种类的货币就必然会出现套利空间。在货币复本位体制下,各地的金银比价只要存在差异,就必然导致黄金白银跨地域流动,这在现代金融学中几乎是一个常识。
在常识被公认之前,有时候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今天,地球是圆的是常识,而在中世纪,不知多少伟大的科学家走上刑台,付出生命;只要金贵银贱,就会有人倒腾金银,牛顿先生为接受这个常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知砍掉了多少人的脑袋。
当时,英国白银的市价高于官定价格,据估算,金银官方兑换比例为1∶14.35,实际上只有1∶9甚至1∶8。也就是说,用白银铸币是会亏损的。更糟糕的是,海外白银价格要远高于英伦诸岛,把白银贩卖到海外是一笔非常赚钱的买卖。
牛顿先生并没有看清这一点,他只是觉得,虽然自己越来越辛苦地铸造银币,英伦诸岛的银币却越来越少。面对一个原本不能解决的问题,牛顿仍然拿出了最大的决心、最大的惩罚力度,希望借此恐吓违法乱纪的走私者。
在牛顿主导下,议会通过了《阻止货币造假及割损法案》:一旦发现任何人有上述行为,就会没收其切割的贵金属和货币,并处罚金500镑。再有严重者,在其右脸颊上烙上字母R,并送入监狱。
牛顿先生很生气,但是,后果并不严重。没人把这些法令当回事,同样是旗手的洛克收到了一封来信,信中这样评价牛顿爵士:尽管它是由议会颁布的法案,但是这项禁令能够消除这种罪恶行为吗?可惜的是,没有。违法利润始终太丰厚了,以至该法案很容易流于形式。仅凭一纸公文是无法阻止罪恶的蔓延的。
法律无法遏制银币走私,牛顿先生更生气了,这次后果很严重,严重到很多人为此掉了脑袋。既然好言相劝不管用,那就动绝招——杀人。
为了遏制偷运白银出境,牛顿先生亲力亲为参与侦查、审讯、审判,不知多少人被判终身监禁,也不知多少人在泰伯恩刑场丢了脑袋。比较恐怖的是,此时的牛顿似乎变成了一个嗜血的人,有记录证明他多次到泰伯恩刑场亲自监刑。
伦敦最著名的私铸商人叫托马斯·查洛纳,此人本是一名普通商人,却因牛顿亲自办理此案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
托马斯·查洛纳生于一个工人家庭,自幼顽劣,为了谋生被父母送到一家铆钉厂当学徒。查洛纳学了点儿技术,本来该去造钉子,这个聪明的孩子却从此改行去造银币,而且很快成为高手。
就算是造银币的高手,学徒工还是赚不了多少钱,难以完成逆袭的人生使命。17世纪80年代,查洛纳独自跑到伦敦,改行算命,主要服务于丢失钱财的人。当然,查洛纳还有一份兼职——抢劫,1690年查洛纳因抢劫被捕,留下了犯罪记录。
抢劫与算命,这两份职业在查洛纳手中相辅相成。查洛纳算命不是完全靠嘴皮子,他的抢劫经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本人经验,他可以为丢失钱财的人提供一些重要线索。
很快,查洛纳在这个行当中声名鹊起,靠此发家致富并成功转型,从算命先生、抢劫犯升级换代——以制造银币为幌子,暗地里干起了走私白银的勾当。
查洛纳网罗了一批技术高超的雕刻匠人,又潜心学习铸造冲压技术,很快便成为伦敦铸币界翘楚!
在银币铸造方面,查洛纳有合法的外衣,又有着高超的技艺,这位流窜犯很快变得有车有房:在伦敦骑士桥街买下一栋豪宅,出入使用四轮马车(高档马车),俨然一派贵族风范,被誉为“一位很好的钢模艺术家”。
查洛纳的技术实在是太有名了,以至牛顿到任之前英国皇家造币厂都曾经聘请他当顾问,对铸币全流程进行检查,以改进铸币流程工艺——与虎谋皮啊!从此查洛纳的盗铸工艺愈发精湛!
全伦敦都知道查洛纳的主业是走私,铸币就是一个幌子,此公最赚钱的买卖就是倒腾银币去法国换黄金,再把黄金运回来换成白银……但人们就是抓不住证据。查洛纳在江湖上混迹多年,主营业务涵盖了抢劫、诈骗、金融等多个领域,实在是混业兼综合经营,很难查实这个老油条的罪证。
更可恨的是,查洛纳经常在公开场合诋毁牛顿先生,言必称造币厂养了一群废物,铸币技术实在太差。
牛顿剑桥大学的同事可以指责牛顿的行事风格,但从没有人质疑牛顿先生的专业水准,查洛纳居然敢侮辱牛顿先生的职业水准!从牛顿对付胡克的事来看,此人睚眦必报,断不会容下查洛纳。很快,牛顿就严肃指出:无论多么艰难,查洛纳这样的败类都必须被绳之以法,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所以,牛顿先生放下金融专业,转行干起了刑侦,亲自拟定了侦查方案,甚至亲自参与了侦破。
1697年9月,牛顿第一次逮捕查洛纳。但是,证据对牛顿并不是很有利,查洛纳被无罪释放,牛顿败北。
别着急,牛顿先生连微积分这样的玩意儿都能摆弄出来,靠的就是推理,罪犯再狡猾,逻辑还能比微积分严密?
在某种意义上,第一次查办查洛纳存在偶然因素,逮捕造币厂前任顾问最大的原因是此公口德太差,喜欢败坏别人名声,估计牛顿就是想教训教训他。虽然查洛纳被无罪释放,但被捕期间各种迹象表明,此公绝非仅仅是口德差,背后肯定有大文章、大背景,绝对是一条大鱼。
此后,牛顿用了一年半时间对查洛纳进行调查。整个过程绝对可以拍一部好莱坞大片,牛顿先生无师自通,在查洛纳身边安排了很多线人,甚至以局长之尊亲自去小酒馆、客栈参与走私交易。有文献提到,在现存的皇家造币厂账目中,有牛顿亲自使用的120英镑费用,账目显示他在市井消费,用途则标明搜集盗铸和走私者证据。
牛顿亲力亲为的结果依然不容乐观,查洛纳的把柄还是没有抓住,倒是破获了100多起小的走私案。牛顿不愧是伟大的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对于怎么剪凿银币,怎么把银币倒腾到国外,乃至整个流程,牛顿先生都明白了。
再精明的贼也会留下蛛丝马迹,查洛纳很注意抹去国内犯罪记录,但是对于国外犯罪记录就不一定了……
时隔一年半,查洛纳再次被捕,主要罪名是伪造法国金币。
制造法国金币的目标是在英国国内换取更多银币,然后把银币倒腾到法国去换成金币,往复循环,长此以往……
在英国审判伪造法国金币确实有点儿无厘头,说起来英法是敌国,伪造敌国货币似乎不是什么罪过。
面对无可辩驳的证人证词,查洛纳先是百般抵赖,然后装疯卖傻,但是,陪审团仅仅用了几分钟就判处他叛国罪,并处以死刑。所有求援手段失效之后,这位草根出身的查洛纳写信恳求牛顿放他一马:除非你救我,否则我将被谋杀。唉,我希望上帝能为我,以慈悲怜悯感动你的心。
查洛纳只是当时比较著名的一个案例,牛顿先生以苹果砸到头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著称。此时此刻,看到查洛纳在地球引力下丧命(绞刑),不知牛顿先生会不会对万有引力定律有另一番感悟?
查洛纳死了,事情却没有结束。
1699年,货币重铸耗费了王室极大精力和财力:一直到1699年货币重铸结束,新铸造银币的数量达到了6882908镑19先令7便士,其中伦敦造币厂铸造了5091121镑7先令7便士,其他地区的铸币厂铸造了1791787镑12先令。
毋庸置疑,牛顿先生和大英帝国王室所有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未及1699年铸币结束,英国银币大部分就都被窖藏或者被走私到海外,重铸的足值货币几乎没有在市面上出现,银币就更是近乎绝迹。
英伦诸岛银币低含量是有道理的,对应着当时英伦诸岛白银价格偏高的现实。再伟大的个人也不能颠覆货币天道,复本位制之下永远不可能解决金银兑换比价的问题。只要不同地区金银兑换差价存在,银币(金币)就会通过走私不停地流动。
在货币天道面前,人们必须有足够的敬畏,伟大如牛顿、洛克、威廉三世,这些曾经对人类文明进程起重大影响的人也注定折戟沉沙。
与牛顿相比,议会首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议会的思想很保守,同样想采取硬手段。
1696年货币重铸刚开始时,议会就明令“任何支付中,畿尼的价格都不得高于28先令。为了阻止金银比价进一步脱离议会规定的范围,议会甚至建议造币厂不再铸造金币,声称:在一定时间内不鼓励铸造畿尼金币”。
大概在议会的诸位勋爵看来,只要市场上没有了黄金,金银比价自然就控制住了。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用严峻的刑罚同样不能解决,沿着议会的路子走下去,事态只会越来越严重。议会仍旧没有意识到当时已经是复本位制,在报告中反复固执强调:黄金只是一种商品,根本不可能成为价值尺度,更不要说金本位了,整个世界都将以白银为货币本位!
牛顿爵士能够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智商当然不低。在一系列失败后,牛顿终于看清了整个问题的要害。1699年货币重铸结束之前,牛顿已经明确提出黄金和白银只不过是金属的一种,价值会随时根据产量发生变化。
历史走到这里,英国率先建立金本位的道理已经很明晰:白银不断流失,几乎在市场上绝迹,没有白银作为币材,大英帝国也就只能进入金本位了!一次注定的失败,一次偶然的伟大,其中的关键,还是要靠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
牛顿先生突然想到:干吗非得一根筋跟着洛克一条道跑到黑?黄金不是不值钱吗?白银不是价值高吗?既然银币都被弄出国了,干脆就铸造金币吧!不是劣币驱逐良币吗?我干脆就用劣币——把黄金作为主要币材,不就没有人往欧洲大陆走私白银了吗?
1699年货币重铸结束,牛顿升任英国皇家造币厂厂长。
牛顿升任厂长,终于有机会大展宏图,正所谓“有为者有位,有为更有位”。
登上厂长宝座的牛顿大人茅塞顿开,上任伊始就改弦更张,放弃了在总监任上三年以来的追求。既然黄金不断流入、银币仍旧被低估,那么干脆别铸银币了,改铸金币不就行了?1700—1717年,英国皇家造币厂铸造了价值8147000英镑的金币,却仅仅铸造了价值223380英镑的银币,在事实上承认了金币为主币的现实。这是最优选择,总要有一种货币来填补白银留下的空白,恰恰此时黄金大量流入。黄金不断流入,金币持续增加,金币自然而然成了英格兰主要流通的币材。英伦诸岛的货币愣是硬生生地从白银变成了黄金。
同时,牛顿尝试与国王、议会沟通,每年都提交铸币报告,希望最高权力层放弃不现实的思想,确认金本位的事实。在牛顿不断斡旋下,议会开始有意识地调整金银之间的比价,虽然市场上已经没什么银币了。
1717年9月21日,在牛顿的主导下,英国皇家造币厂向议会提交了那份著名的报告——《关于欧洲通货中金银价值问题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一锤定音地在英国率先实现了向金本位的演进。
在这份报告中,牛顿首先分析了欧洲大陆各国的金银比价,通过比较欧洲大陆与英伦诸岛的金银比价,《报告》认为英伦诸岛货币存在如下问题:畿尼金币自被铸造以来,就一直处于被高估的价值状态,在以银币为本位货币的英格兰,畿尼的被高估导致了金银兑换比率的失衡。而在欧洲大陆各国,银币的价值较高,这就造成英国的银币外流,而国外的金币则不断流向英国。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一个畿尼定价为20先令9便士,法国为20先令8.5便士,而英格兰21先令6便士的价格高出将近10便士。因此,将畿尼价格定为21先令才是合适的。
第二天,1717年9月22日,英格兰议会同样采取了现实的态度,批准了这份报告,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英伦诸岛金银之间的定价——禁止任何人以高于21先令的价格使用和接收畿尼金币,相应地,对其他的金币也是如此。
金本位最初的定价——1畿尼金币等于21先令银币,最初就出自牛顿之手,这也是为何在金融史中,人们将牛顿奉为金本位奠基人。此时,整个欧洲大陆都以白银为主要币材,但是,只有英国通过一场为期三年的货币重铸,愣是把白银彻底赶出了本土。没有这个有利条件,牛顿就算算尽天体轨迹,也不可能为英国完美设计金本位制度。
最后,我们以凯恩斯的评价为牛顿先生盖棺定论,以纪念这位因为科学光华被淹没已久的非著名金融学家:
……牛顿并非理性时代的第一人。他是那些魔术师中的最后一位,是巴比伦人和苏美尔人中的最后一位,是用与一万年前就开始建立我们知识遗产的人们相同的目光来观察这个大千世界的最后一个伟大的心灵……
摩登时代的门票
18世纪是英国的世纪,轰鸣的蒸汽机把英国率先带入工业时代,为人类带来了近代文明。此时,第一代世界强国争霸落幕,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进入了全盛时期。时人这样评论:
——罗马人征服世界用了300年,我们征服世界只经历了三次战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罗马时代扩大了一倍。
——不再仅仅是一个欧洲强国,不再仅仅是德国、俄国或法国的对手而已……英国突然高耸于其他欧洲国家之上,这些国家处在大陆上的位置注定了它们在以后的世界历史上处在无足轻重的竞争地位。
虽然真正的工业化大生产还要等到18世纪末期才能来临,但是改良后的蒸汽机已经为整个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机械制造、采矿、冶金、纺织、运输等是最先发轫的行业。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一切创新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有着无限的市场,自然也就有着无限的机遇。何况当时的英国并不是真的依靠市场,全世界的殖民地都是廉价的原材料产地和新商品倾销地,产业链顶端只有英国。
如此辉煌的大英帝国,货币体系却仍旧存在诸多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虽然黄金已经成为英伦诸岛的主要货币,但在牛顿规定的金银比价之下,白银仍是法偿货币,只不过黄金价格比较低,白银才被压得抬不起头。也就是说,法律承认白银为币,白银在法律上与黄金有着同等地位。一旦英伦诸岛白银价格跌落,白银完全有可能逆袭黄金,再次登上货币主角的舞台。
从实际来说,牛顿规定的1畿尼金币兑换21先令银币的比价并不合理,虽然这已经使得银币大幅贬值,但这个价格仍旧高于欧洲大陆的价格。
英国货币当局先把一畿尼定价为20先令,金银兑换比率则为1∶15.2。同时,荷兰和法国的比率为1∶14.5,由此差价便出现了,出口白银和进口黄金在每一畿尼金币上面仍可以获利4便士。
客观地说,正是这个差价的存在使得金本位在英国得以实现并维持,有这个差价才能维持黄金流入,同时又保证白银不成为货币。然而,这个过程又是极其痛苦的,大家可以想象,一种传承近千年的主要币材白银,在几十年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通货市场将经历一场多么严重的混乱。
1760年10月,乔治三世成为英国国王,此时中国处在清朝乾隆年间。虽然爱新觉罗·弘历对乔治三世在国书中称其为“兄弟”大为光火,但两人其实正经历着同样的痛苦——乾隆一朝60多年,铜银比价始终失调,铜价畸高,乾隆通宝中不得不掺入更多的铅。
与弘历相比,乔治三世面临的情况更为严峻,1760年,英国银币已经完全消失很久了,这对时人来说可不是一件幸事。
黄金是单位价值最高的币材,单位价值越高,小额交易越不方便,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影响交易。更糟糕的是,1756年以来,欧洲大陆金银比价发生了变化,欧洲大陆黄金不断上涨,虽然还是低于英伦诸岛,但其中的利润差价已经很难促使两者之间发生贸易。
没有贸易,纯靠抢劫也难以保证英国黄金供应。如果来自欧洲大陆的黄金不断减少,英国本土的黄金就会匮乏。黄金匮乏,币材就会匮乏,货币就会减重。
有文献认为,乔治三世登上王位的时候,市面上流通的很多金币都已经残缺不全,减凿金币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观点还是太乐观了,我查阅到的一些资料表明,1760年英国金币流通已经到了必须整顿的时候了。
——和最初的重量比较起来,金币先令为原来的1/6,六便士为原来的1/4。缺损现象如此严重,以至造币厂一发行金币,金币就立刻被熔铸或者出口。
——1771年,英格兰已经注意到黄金开始出口到荷兰,英国国内的金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短缺。
如果不能保证英国国内充足的货币供应,那么后果是很严重的。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经济起飞期间必须保证充足的货币供应;甚至一向反对政府调控的理性预期学派、芝加哥学派都认为,必须保证通货以某增长率(学名“自然增长率”)稳定上升,大致相当于经济增长速度,以保证经济增长之下商品有对应货币。
货币学派很多经济学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16—18世纪,整个西欧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在于新大陆金银输入。整个16世纪全欧洲的物价上涨了2~3倍,其中法国为2.2倍,英国为2.6倍,价格上涨冲击了原有的“领主-农奴”为主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几乎千年一系的地租未能随之上涨,领主制随之破产。与之相对,在还算温和的通胀之下商业资本迅速获得了大量积累,整个西欧的居民都不自觉地加快了货币流通,货币的时间价值越来越明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在这样的温床中诞生的。
货币短缺必然造成流通速度下降,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对应着货不畅其流,又相应地对应着厂家的生产、销售,资本家的利润,工人的工资……
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1773年英国议会出台《防止货币伪造和割损法案》。该法案在序言中明确提出:
根据王国的法律,任何人在支付的时候都不得使用伪造和缺损的货币,所有人在支付时都应该拒绝接收此类货币。财政部的税务人员依据他们的责任,必须接收足值的和真实的货币,并且必须既要按照数量又要按照重量来接收。
很明显,在货币短缺的情况下,减凿金币能获得高额收益。与1696年重铸银币失败一样,最严厉的刑罚也不可能挡住人类的贪婪,这种禁止性法令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性效果,市场依旧我行我素。
残损至此,为何不能再次重铸货币?
1696年重铸银币给英国人留下了巨大的伤痛,现在重铸金币,两者都以良币替代劣币,在格雷欣规律之下,恐怕又要折戟沉沙。
鉴于1696年的重铸事件,议会和王室对重铸货币都采取了很谨慎的态度。然而,事态愈演愈烈,有统计表明,1774年年初,金畿尼缺损率已经接近10%。
任何一次改革都要冒很大风险,改革,改革。改什么,革什么?改掉的、革掉的用什么替代?任何一次改革在开始之前都可以有很多种方案,如同战场一样,真正交战的时候却只有一种结果,胜或者败。要命的是,实施之前没有人知道方案的对错。1774年货币改革要背负改变国运的使命,历史的伤口仍旧流血,要想再次做出整理货币的决策,改革者必须承担巨大的风险。
1696年,英国尚有牛顿这样的金融巨匠擎天,1774年呢?不得不说,英国是幸运的。1774年英国同样出现了一位有魄力的金融领袖——查尔斯·詹金逊。
詹金逊当然无法比肩牛顿的伟大,却同样是金融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历任英国财政秘书、财政大臣、战争大臣、殖民大臣,生平最重要的功绩之一就是成功主持了1774年金币重铸。牛顿明确了金本位标准,詹金逊让英国在金本位的方向上走出了更加坚定的一步。
1774年,詹金逊向国王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在历史上被称为《关于王国货币的讨论》,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当时英国的通货情况,并提出了货币重铸建议。事实上1774年货币重铸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并由詹金逊主持的。
同样是良币与劣币的选择,詹金逊却在1774年金币重铸中获得了胜利,所以,《关于王国货币的讨论》才如此有名。
詹金逊在信中提出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可以说跟1696年的货币重铸没有实质性区别:所有缺损的金币都应该被召回并重新铸造……如果流通中的金币的缺损程度低于一定的重量,那么这些金币就不再是法偿货币,任何人都有权利拒绝接收……
1696年货币重铸和1774年货币重铸,目标一致、手段一样,为何结果迥然相异?下面,我们来分析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原因。
首要的原因是,市场主体存在差异。
1696年与1774年最大区别在于,市场主体性质不同。1696年货币重铸由英国皇家造造币厂主导,整个王国为此支付了不低于100万英镑,最后折戟沉沙。相比之下,1774年的货币重铸就显得宽松多了,除了英国皇家造币厂,英格兰银行等广大银行业也广泛参与其中。
在众多铸造货币的私商中,英格兰银行及整个银行业的参与是关键中的关键,崇高的信誉使得英格兰银行发行银行券的过程畅通无阻,银行券与实物黄金有同等价值。大家都知道,银行券的实际成本与金币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商业银行参与其中是1774年货币重铸成功的原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英格兰银行及商业银行的商业信誉承担了1774年货币重铸成本。
金融有了信誉,不花钱也能办大事!
第二个原因,目标与环境不同。
洛克、牛顿等人忽略欧洲大陆金银差价,强行推动银币重铸。不是因为他们傻到看不清事实,而是因为心中有一丝执念,在他们心中贵金属才是纯正的货币,历史传统不可改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什么执念不能改变,如果反其道行之,必然让感情而不是理性去推动改革,结果也就只能被市场反噬。这些人始终没有意识到,只要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就率先进入了不可阻挡的全球化时代,怎么可能不顾忌欧洲大陆金银比价?
相反,詹金逊的目标很单纯,那就是解决金币缺损问题,目标在那里了,手段是什么并不重要。这同样要归功于牛顿,1717年后牛顿离经叛道,力推金币在英国流通,50多年来白银已经走下神坛。加之当时英国本土黄金价格与欧洲大陆相差不多,没有黄金流出压力,货币重铸自然要容易很多。
第三个原因,相对宽松的政策。
与1696年不同,1774年货币重铸并未把残损金币赶尽杀绝,不是所有的残损金币都要回炉重铸。议会法案规定,只有在重量上低于面值的1/4的金畿尼才必须召回重铸。除此之外,本应重铸的残损货币可以缴纳英国王室税收或者交给银行,王室和银行不会拒收。
对于普通人来说,非足值货币交易会打一些折扣,用来缴税或交给银行反而成了最佳选择。如此,回收残币的主要途径必然变成银行和王室本身,王室承接的残币最后还是很大一部分要由银行来承担。
在强大的信誉支撑下,1774年货币重铸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英格兰银行接受的残币越多,发行的货币越多,信誉越强大,接受的残币越多……
我们引用文献来描述1774年货币重铸的结果:从1717年10月开始,到此后的4年时间里,每星期都有大量新的金币被送往英格兰银行。造币厂的官员每星期都会雇人向英格兰银行运输金币。
这是英国迈向金本位的重要一步,从此,英伦诸岛才真正出现了制形统一的金币,有人估计英国3/4的金币会在1774年之后被重铸。否则,私商金币各自为战,在本国都不能统一,更别说让英镑走上世界货币的神坛了。
不仅仅如此,詹金逊此举也是扼杀白银币材的重要步骤。
自1717年牛顿向议会提交《关于欧洲通货中金银价值问题的报告》,白银基本退出了英国市场,牛顿之后的英国皇家造币厂厂长威廉·康杜特曾经说过:在英格兰的交易中,九成都用黄金来支付。
九成交易用黄金支付,也就是说,还有一成用白银支付,而且白银明确是法偿手段,受英国法律保护。只要这种法律还存在,英国就不可能演进出金本位。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英国白银价格永远低于欧洲大陆,也不能保证英国黄金价格比欧洲大陆便宜。
1717年的情况就是这样,人们纷纷把英国的白银弄到欧洲大陆去卖钱,导致英国银币奇缺,直至银币几乎退出流通。
稀缺必定造成价格上涨,这又导致了另外一个现象,即残损的银币在英国国内也能流通。随着黄金价格上升,欧洲大陆与英国白银差价逐步减小,又有人开始动歪脑筋——既然不能在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倒腾金银,那么还可以把残损银币弄到英国本土。反正这里银币很少,残损银币也能花出去。
詹金逊对此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在一封给乔治三世的信中明确提到了这一点:……应该即刻采取措施限制当前缺损银币的进口……
在詹金逊的呼吁下,1774年4月,英国议会出台《限制缺损银币进口法案》,如果进口含银量、重量低于一定标准的银币,货即充公,人即下狱。更重要的是,《限制缺损银币进口法案》废黜了白银主币的地位,这才是撒手锏。
大概从亚美尼亚文明开始,欧洲人就金银并用,所以,以白银为币在洛克、牛顿等人心中才会如此神圣。1774年,《限制缺损银币进口法案》规定白银只能出现在25英镑以下的交易中,25英镑以上的交易使用白银被视为非法。
在人类货币史中,《限制缺损银币进口法案》虽然没有直接宣判白银不再是货币,但辅币的地位让白银从此不能再与黄金平起平坐,社会需求量锐减。这一规定极大限制了走私者的利润,注定可以斩断欧陆和英伦诸岛之间的贩运通道。
黄金世界,就在眼前! 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