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金融三国志Ⅰ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6章 金融三国志Ⅰ
得金融者得天下
18世纪后半叶是西方历史上的乱世,是世界性大国争霸至关重要的50年,第一代世界霸主英国走向巅峰,第二代世界霸主美国发轫。表面上看起来大英帝国工业革命渐入佳境,实际上已然内外交困,不仅发生了美国独立战争,欧洲大陆还发生了法国大革命。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恰当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配比会推动生产力发展,反之则反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在18世纪后半叶,英、法、美三国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理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英国不具备绝对优势。
让我们用蒸汽机和新的生产工具来衡量英、法、美三国。
——1733年,英国发明飞梭,1785年,英国发明织布机;1790年,美国的威廉·阿尔莱、摩西·布朗等织布大亨也开始使用织布机,1830年,近代化棉纺厂已经接近千家。1790年,法国已经有近千台织布机,飞梭、水力织布机、畜力织布机早就普及,19世纪中期之前,近代化机器纱锭数量已经达到350万。
——1782年,联动式蒸汽机在英国获得专利,机械动力这才真正应用到各行各业。我们无法考证联动式蒸汽机用了多久才得以推广,但可以推测这个时间不会短于10年。资料显示,1803年,美国工厂生产中已经大规模应用联动式蒸汽机,截至1850年,美国蒸汽机总动力168万匹马力,已经超过英国129万匹。
仅仅就蒸汽机和新的生产工具而言,美国完全有可能在更早的时间超越英国;就连法国也并非完全被英国甩在后面。那么,为什么第一代世界性大国争霸,还是英国率先胜出?
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个可能的线索:法国金融体系很不完善,美国金融体系跌宕起伏数十年,唯有英格兰银行成为大英帝国最后一张王牌!英国率先胜出,也许并不仅仅因为蒸汽机的轰鸣,还因为金融体系完备!
让我们一起回顾200多年前英、法、美那场荡气回肠的争霸,历史的源流与脉络会顿显舒朗。
1794年法国热月政变,热月党人掌握了法国政权,法国国内局势趋于稳定,经济开始繁荣。热月政变还有一个后果,拿破仑·波拿巴登上了历史舞台,此人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有人称他为“暴君”“妖魔”,也有人称他为“真正的英雄”“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
拿破仑走向历史舞台的时间正值近代欧洲封建势力与新兴资本主义势力角逐,也是英法争霸最关键的时期。可以说拿破仑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倒不是因为他征服了整个西欧大陆,而是因为他创立的《拿破仑法典》是大陆法系的起源,这种影响世界的创举当然会影响到金融,法律体系对金融效率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个经济学流派——法金融学派,在学界颇有影响力。
这段历史,让我们从拿破仑生活的时代说起。
1789年,法国煤炭产量仅有70万吨,1807年增加到500万吨;1790年,钢铁产量为4万吨,1814年增加到11万吨;1812年,全法国机械化纺织厂有200多家,与英美数字基本持平。
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法国出现在欧洲大陆,尤其是英国。道理显而易见,英法本来就是欧洲宿敌,1756—1763年,经历了艰苦的七年战争英国才击溃法国,抢占了法国大部分海外殖民地。此后,法国并未一蹶不振,仍旧控制着北美大片殖民地,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强力支持华盛顿,给英国制造了很大麻烦。
大革命初期,英国人曾经对这个国家又陷入混乱幸灾乐祸,然而它转眼就在欧洲大陆复苏,这对英国来说是难以容忍的。在这段历史中,英国是参加反法战争的最后国家之一,一旦卷入旋涡,就是最坚决地将战争贯彻到底的国家。
1792年12月,英国照会法国革命政府:英格兰不会同意法国逞其所欲——并且假不实之自然权利为借口,自称唯一的审判者。言下之意,法国必须听命于英国,服从英国在欧洲大陆建立的制衡体系。
不用说后来的拿破仑,就算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也不可能听命于英国。
1793年,顶着来自整个欧洲的压力,法国议会宣布了路易十六的死刑。法国国王断头,英国立刻纠集西班牙帝国、普鲁士王国、荷兰、萨丁王国等国组织了第一次反法联盟,开始对法作战。在刚刚打完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英国陷入了又一次长达22年的反法大战。
众所周知,战争需要金钱作为支撑。
反法同盟以英国为核心,英国是海洋国家,强项是海军,在欧洲大陆对法作战需要陆军。问题是,英国没有强大的陆军。没有强大的陆军也没关系,作为反法联盟的主要组织者,英国本着“有钱出钱、有枪出枪”的原则,雇用其他国家陆军冲向战场。
对法战争给英国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庞大的战争经费使英国不堪重负。仅仅一年后(1794年),英国对外借款达到1000万英镑,而当年英国王室的全部财政收入只有1900万英镑。1794—1797年,第一次反法同盟解体,英国先后向盟国发放贷款不少于5000万英镑。
对英国来说,资金来源无非以下几个方面:税收、借款、增发纸币。对于英国政府来说,税收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在国际市场借款想都不要想,大家还指望向英国借钱呢,剩下的也就只能是增发纸币了。
英国是金本位制度,发行多少银行券并不是英格兰银行说了算的。英格兰银行必须有足够的黄金储备才可以发行纸币,不然就不能保证黄金与纸币之间的兑换,也就不能维持英镑信誉。
在满足战争经费与恪守金本位之间,英国选择了前者,即悄悄打破了黄金储备与银行券之间的关联。非常之时必有非常之举,英国的做法没有什么错误,后面我们可以看到,在“一战”“二战”时期,政府增发货币补充战争资源是很常见的事情。
很遗憾,这个时候不是虚值货币时代,而是金本位时代。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在金本位体系下,公众可以凭借银行券无条件向银行兑换实物黄金,这是金本位的生命所在,也是金本位的软肋。毕竟银行乃至中央银行都不可能保留百分之百的黄金储备,一旦公众挤兑必然面临黄金储备不足的尴尬境况。一旦面临战争、瘟疫、社会动荡等因素,维持金本位的成本就会非常高昂。
没有动荡,还可以人为制造动荡。
制造麻烦的人就是拿破仑,这个时候他还是一名将军。1797年,法国军队入侵英国一座无足轻重的小镇费什加德,直接导致英国金融体系崩溃,称得上战争配合下的金融战争的经典。
英国大量增发银行券,从1793年开始黄金就源源不断流出英伦诸岛。有证据显示,1795—1796年,英格兰黄金储备持续下降,从600万英镑锐减至200万英镑,实际上金本位已经无法维持。恰恰在此时,拿破仑掌握了法国最高权力,金融战争开始了……
如同今天很少有战争波及美国本土,英法之争也极少波及英伦诸岛(百年战争前英国在欧洲大陆有领地,前文已说明这些土地被查理二世卖了),从英法百年战争开始,英国人对此就没担心过。
1797年元旦刚刚过去,伦敦市面上很平静——反正战争发生在欧洲大陆,与我何干?
2月的某天,突然很多人知道了这样一个消息——一艘法国战舰在英国东南沿海登陆,因为那里没有什么战略价值,英军在那里并未设防。
事情有好的一面,没有战略价值当然不足为虑;事情还有坏的一面,英国本土自遭遇北欧海盗之后就没再经历过几次战争。如今,来自敌国的战舰就在眼前……
对普通人来说,本土发生战事究竟是怎样的状况谁也不知道。因为未知,所以恐惧,尽管事后发现一切只是流言。
在所有的金融危机中,谣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要制造并传播让普通公众焦虑的消息,让所有人无所适从,羊群效应就能对经济体形成致命打击。坊间传播的英格兰银行黄金储备不足并不仅仅是谣言,是真实的情况。退一步来说,即使英格兰银行黄金储备充足,坊间传闻也足以夸大到让整个英国经济瘫痪的地步。
已经无法考证流言是怎么产生的,结果英国朝野震动。漫天飞舞的谣言不仅让英国公众恐慌,就连王室和军方也坐不住了。虽然英军并未从正式渠道听到战报,但英国海军还是于2月21日从朴次茅斯港赶到传说中的海域,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原本以为这场谣言就这样结束了,但谁也没有想到,谣言成真了!
2月22日,威尔士海岸南部的一个小镇上真的出现了三艘法国军舰,并且有1200名法国士兵真的在英格兰登陆了。
从理论上说,这是不可能的,欧洲大陆双方正准备在意大利决战。拿破仑调兵遣将,军队主力从萨沃纳山谷进入亚平宁山和阿尔卑斯山之间,断然不应该调兵进攻英国本土。威尔士海岸南部远离伦敦,即使控制了此地也不会对英国形成实质性威胁,况且三艘战舰和1200名士兵既无法守住小镇,又无法进入腹地纵深作战,无法实现任何战略意图。鉴于以上原因,很多人认为拿破仑派遣这支军队进攻英国本土的行为过于鲁莽,属于自杀式袭击。
那么,为何拿破仑要拿1200名士兵的生命做赌注?是他心血来潮,做无谓的牺牲吗?仅仅从军事角度来看,我们确实可以这样解读。
除了军事,还有其他视角,比如金融学。与军事和实体经济相比,金融向来都是最脆弱的行业,信誉存则金融存,信誉亡则金融亡。打击军事目标、破坏实体经济总需要明刀明枪地干,毁灭信誉却可以做到无声无息。
也许,拿破仑根本就没有想过靠三艘战舰和1200名士兵去进攻英国本土,从谣言到军事行动都是为了配合一场金融战!
在金本位时代,黄金是本位货币,是一切价值的最终表现形式,无论在英国、欧洲大陆其他国家还是北美洲,都是这样,人们接受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因为他们相信英格兰银行可以兑付黄金。只有黄金才是真正的货币,纸币就是一个货币符号,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不可辩驳的公理。
那一年,英格兰银行成立已经整整100年了,100年来,英格兰银行的信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王室信誉。
金融市场永远最看重当下,与那些国家战略乃至战胜战败相比,人类还是活在现世的此岸。船坚炮利之下,信誉毕竟只是信誉,保障毕竟只是保障,不是黄灿灿的真金。信誉一旦丧失,钞票就如同白纸般苍白——如果法国真的攻入英国本土,那么最终的货币只有黄金,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一文不值——谁都知道,拿破仑一定不会承认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极端情况,很难发生,但毕竟存在可能性。人类的思维弱点是贪婪与恐惧:在看到盈利的时候,贪婪会被无限放大;一旦市场陷入逆境,人们又会率先考虑最糟糕的事情。永远都是这样。
更重要的是,对法战争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人们不知道国家黄金储备流失了多少,却一定知道物价上涨了多少。1793年以来,伦敦物价持续飙升。伦敦市民看不到发行纸币总量和储备数量,对物价上涨却感同身受。
恐惧之下,挤兑风潮爆发了!
民众涌向私人银行。私人银行没有多少黄金储备,立刻向英格兰银行求助,遗憾的是,英格兰银行也没有足够的黄金储备。
当时的文献这样记载:
在距离费什加德350英里 注释标题 1英里≈1.6093千米。——编者注 远的纽卡斯尔的农场主受某些当地人的谣传的鼓动,纷纷出卖自己的牲畜,购买各种能买到的东西,并且涌到银行的门前要求将银行券兑现为黄金,纽卡斯尔的所有银行私下达成协议停止支付黄金,其他地方的银行也都恳请英格兰银行给予帮助。
搞乱伦敦金融市场,才是拿破仑真实的目标——英国不是向来用金钱支持反法同盟吗?把金融市场彻底搞乱,击溃英国引以为豪的金本位,反法同盟还怎么决战?
再次强调,对于英国来说,费什加德在战略上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城镇,大部分人只知道伦敦、伯明翰,根本不知道英国的某个乡镇的名称。但是,挤兑从来都是不分大小的,而且极具传染性。
行为金融学已经证明,人类的天性是厌恶损失,且同比例的厌恶与收益相比,人类风险偏好凸显(个别人物除外)。越是令人焦虑和情绪化的谣言,越具备传播力,这个时候根本没有真理、真相、对错,只有恐惧、宣泄和疯狂,贪、嗔、痴、慢、疑,上至公卿下至庶民,红尘万种,将会把非理性演绎到极致。
也许金融市场只能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展现人类弱点,又以指数的量级来扩大这些弱点带来的损失,却无法磨灭这些人类与生俱来的性格。
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对此类风险极其敏感,此类风险一旦发生,人们都会选择个体理性——集体非理性。对于普通人来说,具体的方法就是跑到银行门口排队提取存款,又有谁能容忍一生积蓄与希望化为泡影呢?
千万不要忽视任何一次挤兑,如果一个城镇爆发全面挤兑,风潮也许会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传播,很快就会形成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在国家面临战争等危机的情况下。
费什加德的挤兑很快就波及了周围城市,纽卡斯尔是第一个被冲击的大城市,当地银行业在当日全部停业。随后,金融恐慌在几天内就波及了包括伦敦在内的英国所有大城市,所有人都冲向了银行!
全英国范围内所有银行黄金储备流失殆尽,全部银行又开始向英格兰银行寻求黄金支持,整个英国国民经济被挤压到了崩溃的边缘!
第一次反法同盟与拿破仑作战,英格兰银行几乎耗尽了黄金储备,银行券早就超发了。此情此景,英格兰银行当如何处置?
很遗憾,英格兰银行的处置非常令人失望,所有处置措施简单到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没有任何处置。银行董事会形成的一致决策是:如果实在无法兑现黄金,那就不要兑现好了!王室和政府对此也视而不见,任由金融恐慌在国内蔓延。
当时市面的传言已经大行其道,报纸连篇累牍叙述挤兑的情况,人们取不到足够的黄金,愤懑、恐惧等情绪充斥着英格兰的每一个家庭。
有文献这样描述:小的零售商人拿着银行券去银行兑换黄金,并将硬币储存在家里。佃农看到了报道,也受到了影响,跟风做事。各地的乡村银行越来越焦虑,到处搜罗黄金,偏远地区的民众更容易恐慌,他们常常根据夸张的报道做出判断。
此时的英国政府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或许是慌不择路吧,仅仅为了保住英格兰银行仅存的一点儿储备,就简单而粗暴地公布了如下一项决议——停兑。我们知道,历史上英国王室就有停兑的传统,换句话说就是耍无赖。
仅仅在法军入侵后的第四天,时任英国首相皮特召开枢密院会议,会议宣布了如下决定:为了国家和公共利益,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们有必要和有义务停止任何兑换硬币的业务,并且必须为此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证流通方式不受影响,确保王国的公共信用和商业信用在此紧急关头不至于遭受破坏。
从字面意思理解,任何人都知道本项决议意味着英国脱离了金本位,公众手中的银行券再也无法兑付黄金。
果不其然,决议一经公布,2月27日开始,包括英格兰银行在内,全英国所有银行的门口都挤满了挤兑的人,全国性的金融危机终于爆发了,再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抵挡!英格兰银行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也使出了最大的力量试图力挽狂澜——买下能买的所有报纸版面刊登公告,宣示自己具备充足的流动性,足以应对所有兑付。公告内容大致如下:
昨晚接到枢密院的指令,政府和银行董事认为这是我们的责任,即告知英格兰银行股票的持有者和公众,银行目前有充足的流动性,能够消除人们对于手中银行券的安全的疑虑。
无论实力如何,在危急时刻,都一定要有一副硬汉模样,坚决不能屈服。一定要记住,公众不需要真相,世界只需要最强硬的回答,我们可以做到!人类有软弱的天性,每一个人都需要信心,无论东方西方,最值得信赖的并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集体。
与银行相比,家庭是脆弱的;与英格兰银行相比,商业银行又是脆弱的;与金融天道相比,英格兰银行也是脆弱的!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与生俱来,但是,金融市场中的脆弱性不能被人识破,尤其不能被更脆弱的公众识破。无论是区域性的金融危机还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最后的触发点一定都是由公众情绪引爆的,千里之堤必定毁于蚁穴。
有人也许会问,此时此刻,英格兰银行黄金储备已经所剩无几,既然在英国范围内推出这样的公告,那么,要是公众真的来挤兑,该怎么办?
一旦公众发现英格兰银行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所有的信誉就损失殆尽。它总不能食言吧?
其实,正确的问题应该是这样的:不出公告就能阻止公众挤兑了吗?很显然,不能。
只有硬汉降临金融市场才能挽救危机,在硬汉降临之前只能拖延。公告的目标根本不是停止挤兑,而是安抚公众,为处置危机赢得时间。
这个时候,就算硬着头皮也得打肿脸充胖子!
在所有金融危机中,最有效的处置方案都是一字真经——拖,从郁金香泡沫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莫不如此。放任雷曼破产,美国联邦政府看起来没有干预市场,再这样下去,整个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有崩溃的可能。只有用美国联邦政府的信誉先拖住金融机构破产速度,才能为后面从容处置危机赢得足够的时间。所幸,美国联邦政府很快就发现了相对正确的方法。
英格兰银行公告的思路同样如此,公告也不是唯一的处置手段。在发布公告的同时,英格兰银行组织伦敦贵族、大商人、大资本家召开会议,资料显示与会者在4000人左右,公开表示支持英格兰银行,接受英格兰银行支票及银行券,不再去英格兰银行挤兑黄金。
伦敦商人同意这样做倒不是有多高的爱国情怀,而是因为覆巢之下无完卵,与普通公众相比,他们积累的财富更多,损失更大,也更明白这个道理,决策更为理性。
为今之计,只有刹住挤兑风潮才有可能真正保住自己的黄金,哪怕当下没有足够的黄金,将来还是有很大可能补足的。如果现在直接把英格兰银行挤兑垮了,所有的财富就会立刻化为乌有。
接着,下议院也迅速组织调查组,并高调出具了一份调查报告,声称银行体系目前还有382万英镑黄金储备。很显然,下议院宣布的这个数字令人疑虑,即使考虑下议院统计了全部商业银行体系黄金,也不可能超出英格兰银行三倍之多,否则,就没有必要去英格兰银行挤兑了。
那么,关于统计数字,究竟谁对谁错呢?市场没有人关心真假,这时候人们不需要答案,只需要信心!
随着英格兰银行的声明、伦敦地区富豪的表态以及议会调查的声明,市场情绪得以稳定,伦敦地区挤兑率先平复。随后英国议会颁布《银行限制法案》,储户向英格兰银行提取的黄金只能在20先令以下。
当然,平复金融危机是有成本的,1797年大挤兑对英国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仅仅1个多月后,反法联军在欧洲大陆就遭到了惨败。随后,法国与奥地利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第一次反法联盟解体。
法兰西银行:遥远的智者
由于密西西比泡沫的原因,法国人对金融体系有着刻骨的恐惧,拿破仑就是其中之一。从现有文献来看,拿破仑对银行体系很反感,他痛恨金融投机,极力反对纸币与国债。这位倔强的领袖在建立法兰西银行之前曾经创造10个月不发军饷的纪录,运转经费则全靠战争胜利后的劫掠。
不过,作为一名战略家,拿破仑接受了银行体系,因为他看到银行体系能够带来利益,最终冲破重重阻力,缔造了法兰西银行。1950年,法国发行纪念法兰西银行诞生150周年印章,这枚印章上印有幸运女神和智慧女神。
幸运与智慧,代表当代法国人赋予金融美好寄托。遗憾的是,刚刚成立的法兰西银行既不幸运,又无智慧。
1800年1月18日,法国执政拿破仑建立法兰西银行。与英格兰银行一样,此时的法兰西银行是一家股份制银行,股本3000万里弗尔,三年后改为3000万法郎。
英格兰银行的职能法兰西银行大部分都具备,例如发行银行券、经营国债为国家筹资……与英格兰银行由王室提名董事会成员相似,法兰西银行由拿破仑亲自任命总理事会主席及委员。
从组织形式上看,英法这两家银行看起来类似,但有诸多不同,尤其在人力资源方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厂房可以盖起来,机器可以买进来,甚至技术也可以引进,唯独人力资本不可能一蹴而就。
形成人力资本一定需要经年累月的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仅仅学习是不够的,更需要创造,创造的能力是无法在短时间习得的,必须靠人们的习惯、道德乃至言行等非制度因素点滴积累与酝酿。“二战”之后,英国、西欧其他国家、日本同样变成了一片废墟,情况比东南亚国家好不到哪里去,仅仅数年之后,这些国家就再次成为世界强国,靠的就是人力资本积累。所以,一国人力资源强弱才是衡量一国强弱最根本的指标: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人力资本对一个国家如此,对某类产业也是同样的。如果某行业曾经给一个民族带来了灾难,引发了他们骨子里的排斥或抵制,那么历史的伤痛将历久弥坚。无论这个产业可以带来什么,人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排斥。后期,即使认识到行业重要性,他们也只能照葫芦画瓢,有其形而无其神,骨子里还是恐惧或者排斥。模仿很难超越原创,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力无法超越,一种产品可以被模仿,然而一个行业人力资本的积累不可能在瞬间一蹴而就。
当时的法国就是这样,密西西比泡沫后,法国几乎没有金融机构,除了时任财政部长法兰西斯·尼古拉斯·莫里安等少数人懂点儿银行业务,法兰西银行的管理者几乎全部来自政府的官员。这些人对银行业务和银行体系的运转并不精通,只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必须实现,那就是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筹资。
拿破仑要求所有私人银行必须在法兰西银行存够一定金额的准备金,不是应对危机的准备金,而是以备帝国战争使用。同时,所有银行必须向法兰西银行报送业务报表,借此监控社会资金流向。更绝的是,在占领区,拿破仑几乎禁绝了本地金融机构,当地的钱必须存在法兰西银行……
银行的效率在于高效配置资源,引导资金流动,从而提高社会效率。法兰西银行有银行的壳子,没有银行的里子,其所作所为与真正的银行相距甚远。与拿破仑王室扯不清的关系只能使这家银行没有办法发挥金融体系的效力,倒像一家专为敛财而设立的税务局。
关于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银行,还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业务发展好坏与军事胜败息息相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拿破仑军事胜利的时候法兰西银行在当地劫掠,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一旦军事失利,在最需要资金支持的时候,法兰西银行并不能为拿破仑提供太多帮助。
1805年,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打败了俄国、奥地利联军,击溃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次年闪电般击溃了普鲁士,几乎占领德国全境。伴随着法兰西帝国疆土的不断开拓,法兰西银行迎来鼎盛时期。
然而,昙花一现,法兰西帝国的辉煌随着一项近乎荒谬的政策——大陆封锁——戛然而止。1806年11月21日,拿破仑本人在柏林发布敕令,宣布对英国进行封锁,即“柏林敕令”。拿破仑在因多次胜利而建立帝国以后,就想用法国来制服欧洲大陆,然后用欧洲大陆来制服英国,他要以军事手段征服欧洲大陆,通过大陆封锁政策来驾驭英国。
拿破仑天真地以为,英国是一个工业国,农业不发达,必须依靠粮食进口。只要禁绝英国对外出口,强迫其扩大进口,比如法国的农产品,就会让英国掏出很多现金,结果英国会耗尽银行储备,难以借钱给反法同盟,法国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如果把人类社会生产比作一条食物链,那么食物链最顶端是技术创新,其他所有应用都无法回避顶端的技术,原创性技术不可能被模仿,也就必然获得最丰厚的利润。当时英国工业革命进行得正如火如荼,站在全世界技术创新的顶端,其他国家只要想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与英国交换,它怎么可能缺现金呢?
在拿破仑眼中,只有黄金才是真正的财富,重商主义的印记根深蒂固。所以,柏林敕令的主要意图在于封锁英国对欧洲大陆的贸易,主要是封锁英国向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出口,对英国进口却不限制。
在这种思维的左右下,拿破仑犯了极其幼稚的错误。1809—1810年,在英法贸易战最艰难的时候,英国发生了全国性的粮食歉收,败象历历在目,小麦平均价格高达每夸脱103先令。对法国而言,这本来是天赐良机,结果,拿破仑的目标不是禁绝粮食出口,而是拿粮食去换黄金。两年内法国及其盟国向英国出口了150万夸脱粮食,换来了价值140万英镑的黄金,同时帮助英国渡过了难关。
反观英国,金融经济政策就相当成熟。柏林敕令颁布后,英国立刻实施反报复,法国对外贸易遭到了毁灭性打击。1805年,法国出口额为86700万法郎;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崩溃时,只剩58500万法郎。
贸易与金融息息相关,银行最初的业务就来自国际贸易,贸易一旦凋敝,民生自然凋敝。对法兰西银行来说,经济总体状况不好,它的业务也跟着下滑。
1811年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鼎盛时期,遗憾的是,帝国及其附属国的经济已经很不景气了。当年5月7日,法兰西银行总裁给拿破仑打了一份报告,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被征服的国家百业凋敝,法国的货物在它们投降以前比投降以后销售得多些;巴黎制造奢侈品的手工业者在挨饿;法国国内外消费都大大减少了……
法国与英国海军实力悬殊,原本法国就无力对英国贸易实现全球封锁。大陆封锁政策成了作茧自缚,最终反倒是拿破仑无法得到足够的黄金支撑战争,偏偏又是他自己帮助英国渡过了1810年经济危机,解决了英国粮食问题。
这一结果,金德尔伯格在《西欧金融史》中如此描述:法国人企图切断英国人与欧洲大陆的贸易,而英国人则切断了法国与南北美洲的联系。
法国也成为大陆封锁政策最大的输家,经济从此衰败。1812年,拿破仑侵俄,40万法军惨败,法兰西第一帝国从此走上了衰亡之路。看起来,学点儿经济学还是有道理的,以免被重商主义这样的伪经济学误导。
黄金世界
1815年,拿破仑终于在滑铁卢大败,再也没有筹码回到政治舞台。
滑铁卢战争的时候,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已经组织了整整6次。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战争没有正义可言,长年累月的对法战争同样也拖累了英国经济,严重影响了英镑汇率。1810年之后,英镑汇率在欧洲大陆的价格较之牛顿给出的规定贬值了20%。
战争结束,该整理英镑了。早在战时,英国人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1809年,英国下议院组织黄金委员会,大卫·李嘉图于1810年向议会提交了世界货币史上著名的《黄金委员会报告》(也被称为《锭金报告》《金属通货报告》)。
在议会答辩的时候,英格兰银行提出,黄金向欧洲大陆流动导致英国本土黄金短缺,而流动的原因是欧洲大陆黄金短缺。因此,通胀不是英格兰银行增发银行券造成的,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与经济增长相互配合。
至于通胀的原因,英格兰银行认为是农业歉收。
《黄金委员会报告》提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如果大陆对黄金的需求真的增加了,那么大陆的黄金价格应该首先上涨……而本委员会却基于各种信息证明,在大陆,以各国货币表示的黄金价格没有相应上涨……无论是阿姆斯特丹还是汉堡,这些地方的黄金价格都没有上涨。
此时,詹姆斯·斯图亚特、亚当·斯密等人已经阐述了西方经济学的供需原理。众所周知,供需决定价格,需求增加价格才会上升,如果价格没有上升,那么需求一定没有上升,反之则反是。
如果不是欧洲大陆黄金需求上升导致英国黄金储备下降,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前这种情况呢?
黄金委员会在报告中明确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货币增发,罪魁祸首则是英格兰银行。有时候,理解货币现象很简单,只需要常识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经济学知识。
战争期间,英格兰银行发行了太多的银行券,在《银行限制法案》背景之下,公众不得提取某个限额以上的黄金,英格兰银行货币增发看起来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市场仍然会有自己惩罚的手段。
错误的货币政策,需要整个国家来买单。
当前黄金价格上涨和汇率不利局面的造成,都是银行滥发纸币的后果,银行对滥发纸币失去了控制和监督,停止硬币支付政策助长了这一后果。除非恢复硬币兑换,否则不可能安全、可靠和连续地防止纸币泛滥。
1797年,出台《银行限制法案》处于战时,实属无奈,此一时彼一时,到了改弦更张的时候了。
此时,洛克与朗兹的争论已经过去100多年了,经历了工业革命和无数次战争,英国已经成为全球翘楚、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经济起飞之前需要保证充足的货币供应量,经济起飞之后保证良好的经济增长环境便是政策重点,从古至今,货币政策有一条亘古不变的原则——不能出现超量货币增发。
英格兰银行具备货币发行权,背后是王室信誉,在金融市场中几乎无所不能。如何才能给它套上规则之枷?
答:实行金本位。
金本位下,无论银行还是王室都不可能作伪。
只有黄金才是真正的货币,无人可以更改货币发行量,无论哪个人、哪一家银行、哪国政府甚至王室都不具备这个能力,货币发行量必须限制在黄金储备之内。正如大卫·李嘉图慨叹:只有黄金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为了稳定物价,必须在法律上明确货币本位——黄金。
就如同公认的道德一样——尽管每个人都知道,不被确认为法律,是不能用来施加惩罚的。黄金为币,一旦经过法律确认,就等于在币信之上加了双保险!1810年正值拿破仑帝国鼎盛时代,英国时刻面临战争威胁,不太可能推行这个法案。1815年,拿破仑已经成为阶下囚,推行金本位正当其时。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英国政坛有人提出整理货币、明确金本位的想法,并且很快进入实际操作层面。
毫无阻力,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银币重铸和管理王国内金币和银币法案》,该法案即国际金融史上大名鼎鼎的《金本位制度法案》。《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金本位,影响了世界100多年。
该法案明确了货币制度以下几项内容:一是银币在英国只是辅币;二是英国金币开始以沙弗林为面值,1沙弗林就是1英镑。
金本位的基本制度清晰、简单,因此也就成为最具备可操作性的货币原则。直至1972年确立牙买加体系,金本位始终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制度。库珀、多恩布什和霍尔等人对此做过详细论述,可以概括为简单的三条原则:以国家的名义明确任何人都可以以某兑换比例用纸币兑换黄金实物;任何人都可以按照一定标准铸造金币;放开黄金进出口。
其中,黄金自由进出口是对金本位制度最严格的约束,这一因素的存在使得国家发行纸币必须有所约束。
这里面有一个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的问题,如果某国发行了太多银行券,汇价与黄金实物之间出现利差,自由进出口条件下黄金就会在国与国之间流动,从而使得一国汇率上升或者下降,纠正汇率失衡。
《黄金委员会报告》这样论述:黄金仍然是当前衡量财富的标准,是所有价值交换的度量标准,也是所有货币价格的参考尺度……在环境许可的情况下,我们的流通媒介应该再次与其真实和法定的标准——黄金相吻合。
与之对应,1819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一条法令,明确提出一条原则,在央行历史上具有里程碑一般的意义:英格兰银行不经议会授权,不再为政府垫支,但可以购买国库券,或者凭借国库券向政府贷款。
在金融史中,不得不说,这是一条革命性的纪律。
从欧洲信贷体系出现的第一天起,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各国王室战争融资,就连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也缘起于此。毋庸置疑,王室战争或者各种开销是难以用纪律约束的,最终往往是债务积重难返,欧洲大陆第一代借贷市场、威尼斯银行体系的覆亡莫不与此相关,后期的英格兰银行同样多次因为王室融资出现危机。不同的是,英格兰银行把危机扩展到整个货币体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
不用说刚刚发轫的英格兰银行,当代所有机构(不仅仅是金融机构)都要遵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无论是央行向财政垫资,还是金融机构把负债视为自身现金流无节制挥霍,最终它们都将受到惩罚。虽然在这一点上,金融机构能撑得长一些,毕竟它们可以拿到现金。任何信用都不能无限透支,对应到现实,一国增发货币必将引发通货膨胀,一家金融机构则会信誉尽失、面临破产清算。1793—1815年英法争霸中,在前期的英国、后期的法国,国家和金融机构都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金本位制度法案》对整顿国民经济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815年之后,通胀指数就始终处于下降趋势。更为重要的是,《金本位制度法案》为英镑登顶第一代国际货币铺平了道路,英镑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结算货币,余威至今仍在。
必须提出的是,英镑成为第一代世界货币凭借的不仅仅是剑法,更重要的是强大的创新能力,也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我们经常说,帝国主义把殖民地作为原材料产地和工业品倾销地,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殖民地没有形成工业品生产能力。在产业链中,既然只有英国才能生产物美价廉的工业品,那么只能把英镑作为支付货币和国际借贷货币。第一代世界货币——英镑——诞生了。关于这个体系,彼得·L.伯恩斯坦曾经这样形象地描述:
它衍生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宗教模式:共同的信仰,高级牧师,严格的行为规范、信条和信念。它的教义是由法案确立的。供这个宗教成员礼拜的祭坛,则是小心翼翼地堆砌在银行地窖中的金块,高级牧师则是货币当局,大多数情况下,由英格兰银行扮演。 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