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畜产品生产:60年回顾与展望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八章 畜产品生产:60年回顾与展望
人民膳食营养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肉类消费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产品需求必定会大幅度增长。近60年来,全球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幅增加,肉类产量增加3.8倍,奶产品增加1.6倍,蛋类增加4.6倍。肉类产量增加最快的是禽肉和猪肉,分别增长13倍和3.9倍。全球肉类产量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肉类种类的更替,分别经历了以牛肉为主、以猪肉为主和以禽肉为主的三个阶段,羊肉产量相对较低。
一、肉类生产60年回顾
世界畜产品的生产格局经历了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向以发展中经济体为主的转变。肉类生产由60年前的欧美发达经济体产量占67.25%,转变为当前亚洲和南美洲等发展中经济体产量占55.44%,蛋类产量则由欧美占67.3%转变为亚洲占62.5%,奶产品生产由欧洲占56.7%转变为亚洲占41.9%。这主要是由于发达经济体肉类消费基本到达顶峰,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和畜产品需求均大幅增加,促进畜产品产量快速飙升。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经济体贡献度最大,中国对全球肉类增长贡献度高达41%,对全球蛋类增长贡献度为45%,印度对全球奶产品增长贡献度为34%。
中国、美国和巴西是全球肉类产量最多的三个国家,三者占全球肉类产量的48%。中国、美国、印度是全球蛋类产量最高的国家,占全球产量的52.3%。印度、美国、中国是奶产品产量最高的国家,占全球奶产品产量的38%。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肉类和蛋类生产国,印度是最大的奶产品生产国。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畜牧业单产仍然远远高于发展中经济体,亚洲和非洲的畜产品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全球畜产品产量增加主要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因此全球畜产品产量的增加更多的是依靠数量的增加,而不是单产的提高。世界畜牧业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逐步向饲料效率高、劳动生产率高和集约化程度高的方向转化。畜牧业结构的变化,也进一步推动了肉类消费逐步向健康、可持续和便利性转变,而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引发畜产品生产、消费和供应链的巨大变革。
(一)肉类产量增长3.8倍
1961年到2018年,全球肉类总产量从7136.22万吨增加到3.42亿吨,增长了380%,年均增速为2.8%。在此期间,全球肉类产量除了1996年下降1%以外,其余年份均处于稳步增长态势。全球肉类增长率从1961—1970年的3.9%降到了2010—2018年的1.9%(见图8-1),增速趋缓。
图8-1 1961—2018年全球肉类产量及年增速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整理。
1.肉类产量增加主要是禽肉与猪肉产量的增加
全球肉类产量增长经历了几个亿吨台阶:1970年突破1亿吨关口,1995年突破2亿吨关口,2012年突破3亿吨大关。从全球来看,肉类产量增长主要依赖于禽肉和猪肉的大幅增长。禽肉产量从1961年的894.97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27亿吨,增幅达到13.2倍,同期猪肉产量从2474.86万吨增加到1.21亿吨,增幅达到3.9倍。牛肉、羊肉和其他肉类增长相对缓慢,牛肉从2875.57万吨增加到7160.13万吨,增幅只有1.49倍,远远落后于禽肉和猪肉的增幅。
全球肉类产量突破1亿吨主要靠牛肉和猪肉的增加,二者分别占肉类产量的39%和36%,禽肉只占15%。全球肉类产量突破2亿吨主要依靠猪肉、牛肉和禽肉的增加,1995年猪肉、牛肉和禽肉分别占全球肉类产量的40%、26%和26%。全球肉类产量突破3亿吨则主要依靠猪肉、禽肉和牛肉,三者分别占全球肉类产量的37%、35%和22%。与快速增长的禽肉、猪肉相比,原来产量最高的牛肉增速逐步放缓,预计全球肉类产量未来突破4亿吨大关依然要依靠禽肉和猪肉的增长,特别是禽肉的增长。
从不同阶段来看,近60年间全球肉类产量增长了2.7亿吨,其中1961—1970年是增长最快的阶段,增长率达到41.1%,年均增长率达到3.9%。2000—2010年是全球肉类产量增长最多的阶段,10年间产量增加了6117.83万吨,年均增量达到611.8万吨(见表8-1)。这一阶段对全球肉类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禽肉的增长,增加了3065.76万吨,其次是猪肉的增长,达到1909.9万吨。2010年以后,肉类增长趋势有所放缓,无论是产量还是增长率都有所下降。
表8-1 全球肉类产量波动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整理。
2.肉类结构经历了牛肉—猪肉—禽肉为主的变化
1961—1970年,全球肉类产量以牛肉为主,1970年牛肉产量为3966.25万吨,居肉类产量第一。猪肉和禽肉虽然增长很快,但由于基数较小,仍然无法超过牛肉产量。1971—2015年,猪肉开始取代牛肉,一直高居全球肉类产量第一。2016年禽肉首次超过猪肉,位居全球肉类产量第一。从目前趋势来看,禽肉在未来依然是全球产量最高的肉类品种。
3.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肉类产量增加的贡献明显增大
1961年,在全球肉类产量中,欧洲占42.04%,北美洲占25.21%,亚洲占12.68%,南美洲占9.13%,非洲占5.48%,大洋洲占3.2%。到2018年,亚洲占全球肉类产量的比重达到41.97%,南美洲增加到13.47%,非洲为5.89%,欧洲降到18.65%,北美洲降到15.11%,大洋洲降到1.95%。1961年到2018年,全球肉类产量增加了2.7亿吨,其中亚洲增加了1.35亿吨,占全球肉类增量的49.8%,南美洲增加了3960万吨,占全球肉类增量的14.6%,亚洲和南美洲成为全球肉类产量增加的主要来源。
从全球主要肉类生产国家来看,1961年,美国和苏联是全球主要肉类生产国,产量分别达到1651.3万吨和870.0万吨,分别占当年全球肉类产量的23.14%和12.19%,德国肉类产量为423.8万吨,占全球的5.94%,英国肉类产量为220.2万吨,占全球的3.09%,中国、巴西、印度的肉类产量分别只有255万吨、212万吨和169.6万吨,三国的肉类产量之和仅占全球肉类产量的9%。2018年,经过多年持续增长,中国的肉类产量已达8815.6万吨,成为全球第一大肉类生产国,占全球肉类产量的25.74%,为全球肉类产量增加贡献了41%的份额。尽管美国的肉类产量也增加到了4683.3万吨,但只占全球肉类产量的13.68%,从世界第一退至世界第二,为全球肉类产量增加贡献了11.2%的份额。巴西则成为全球肉类产量第三大国,占全球肉类产量的8.57%,为全球肉类产量增加贡献了10%的份额(见图8-2)。
图8-2 1961—2018年全球部分主要肉类生产国家产量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整理。
(二)猪肉产量增长3.9倍
从1961年到2018年,全球猪肉产量从2474.86万吨增加到1.21亿吨,增长了3.9倍,但波动较大。1971年和1979年,猪肉产量增幅高达10%,但在1969年、1973年、1975年、1996年、2007年、2016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1996年猪肉产量大幅下降6%。由于猪肉产量在全球肉类产量中占比较大,这也直接造成了全球肉类产量的下降。2008年,全球猪肉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达到1.04亿吨,2018年达到1.21亿吨。
分阶段来看,全球猪肉产量每个阶段的增量都维持在1000万吨以上。1970—1980年是猪肉产量增加最快的阶段,10年间产量增幅达到47.2%,年均增长率为4.7%。1990—2000年是全球猪肉产量增加最多的阶段,10年间增加2017.23万吨,年均增加产量201.7万吨(见表8-2)。
表8-2 全球猪肉产量波动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整理。
1.亚洲和中国对全球猪肉产量增加贡献大
从猪肉产量的区域分布来看,亚洲猪肉产量增加最快。1961年,欧洲和北美洲是全球猪肉主产区,产量分别是1424.81万吨和570.82万吨,占全球猪肉产量的57.6%和23.1%,亚洲产量只有290.29万吨,只占11.7%。到2018年,欧洲和北美洲的猪肉产量增加到2966.54万吨和1408.53万吨,但只占全球猪肉产量的24.5%和11.7%,亚洲猪肉产量增加到6672.6万吨,所占比重飙升至55.2%。亚洲猪肉产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中国猪肉产量的增长,2018年中国猪肉产量达到5498.39万吨(见图8-3),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占全球猪肉产量的45.5%。1961—2018年,亚洲猪肉产量的增加量占全球猪肉增加量的66.4%,其中中国占55.5%,这意味着近60年间全球猪肉产量的增加,一半以上来自中国的贡献。
图8-3 1961—2018年全球部分主要猪肉生产国产量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整理。
2.北美洲、欧洲出栏猪胴体重高,亚洲出栏猪胴体重增加快
出栏猪胴体重高,反映了生猪综合生产技术水平高。1961—2018年,北美洲和欧洲等发达地区出栏生猪的胴体重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8年,这两个地区出栏的生猪胴体重分别达到96.4千克/头和90.7千克/头。亚洲出栏的生猪胴体重由1961年的44.5千克/头增加到2018年的76.8千克/头,近60年增加73%,增速远高于北美洲的51.3%和欧洲的21.1%。尽管如此,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生猪出栏胴体重依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猪肉产量增加因素的贡献率来看,近60年间,猪肉增长主要依靠出栏量的提高,即屠宰数量的大幅增加——对猪肉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5.8%,胴体重(单产)对产量增加的贡献率只有6.1%(见表8-3)。
表8-3 世界猪肉增长的关键因素贡献率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计算。
(三)禽肉产量增长13倍
由于基数较小,从1961年到2018年,禽肉产量增幅最大,增长率为1322.4%,年均增幅为23.2%,产量从894.47万吨增加到1.27亿吨。从2016年开始,禽肉超过猪肉成为全球产量最多的肉类品种。但禽肉产量波动也相对较大,1970年增幅最高,达9.9%,最低是1984年的2.0%,并未出现过负增长的情况,这说明全球禽肉生产一直处于稳步增加态势,目前增速有放缓的趋势。
从全球禽肉增长的阶段来看,1961—1970年和1990—2000年是禽肉产量增加最快的阶段,阶段增长率分别为68.7%和67.4%。2010—2018年是全球禽类产量增长最快的阶段,年均增量达到350.0万吨(见表8-4)。
表8-4 全球禽肉产量波动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整理。
1.亚洲禽肉产量增长最多
1961年,亚洲禽肉产量为150.23万吨,占全球禽肉产量的17%;2018年,亚洲禽肉产量增加到4648.34万吨,比1961年增长了30倍,占全球禽肉产量的37%。北美洲和欧洲产量增长相对较慢,占全球禽肉产量比重分别由1961年的40%和33%减少到2018年的19%和17%,二者之和还低于亚洲的禽肉产量比例。
2.全球近一半的禽肉产量来自美国、中国和巴西
美国一直是全球禽肉生产第一大国,1961年产量达330.52万吨,占当年全球产量的37%,同年中国和巴西只有69.31万吨和12.97万吨,分别占全球禽肉产量的8%和1%。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中国和巴西的禽肉产量大幅提高,到2018年,中国禽肉产量达到2011.66万吨,比1961年增加了28倍,占全球禽肉产量的16%。巴西的禽肉产量增加更快,2018年达到1549.76万吨,比1961年增加118.5倍,占全球产量的12%。2018年,美国禽肉产量增加到2229.82万吨(见图8-4),占全球禽肉产量的18%,美国、中国和巴西成为全球主要的禽肉生产国,三个国家禽肉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6%。
图8-4 1961—2018年部分禽肉主要生产国产量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整理。
3.全球禽类出栏胴体重差距加大
全球禽肉产量持续快速增长,但由于品种、技术水平及生产规模的差异,全球禽类出栏的胴体重差异较大。北美洲、南美洲禽类单产高,亚洲(除日本外)和非洲单产低,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1961年全球平均禽类出栏胴体重为1.28千克/只,北美洲为1.42千克/只,欧洲为1.30千克/只,南美洲为1.19千克/只,亚洲和非洲只有1.09千克/只和0.92千克/只。2018年,南美洲的禽类出栏胴体重增加到2.37千克/只,北美洲增加到2.33千克/只,亚洲和非洲只增加到1.39千克/只和1.34千克/只,远低于1.74千克/只的世界平均水平。
阿根廷禽类出栏胴体重达到2.93千克/只,日本达到2.82千克/只,美国也达到2.36千克/只,远高于其他国家。
从禽肉产量的增长情况来看,尽管近60年胴体重(单产)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但总体来看,出栏量增加依然是禽肉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见表8-5)。
表8-5 世界禽肉增长的关键因素贡献率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计算。
(四)牛肉产量增长1.5倍
1961—2018年,全球牛肉产量从2875.57万吨增加到7160.13万吨,增加1.49倍,年均增速为1.6%。1961年,牛肉是全球产量最多的肉类品种,占全球肉类产量的40%。但到2018年,牛肉产量已经被禽肉和猪肉超过,其占全球肉类比重也下降到21%,占比下降了近一半。
从全球牛肉产量的波动变化看,1961—1970年是牛肉产量和增幅最大的阶段,增量达到1090.68万吨,阶段增长率为37.9%,年均增长率为3.7%。此后,牛肉产量增速一直处于下降趋势,1990—2000年,牛肉产量增加最少,只增加了355.41万吨,年均增速仅为0.6%(见表8-6)。此后,虽然牛肉产量有所提高,但整体增幅仍然较低。
表8-6 全球牛肉产量波动变化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整理。
1.全球牛肉增长主要集中在亚洲和南美洲
从全球牛肉产量增长来看,亚洲和南美洲产量增加最多。1961年,亚洲牛肉产量只有272.93万吨,占全球牛肉产量的9.5%:南美洲牛肉产量为466.65万吨,占全球的16.2%;欧洲和北美洲是当时牛肉产量最高的地区,分别为969.16万吨和808.11万吨,各占当年全球牛肉产量的33.7%和28.1%。2018年,亚洲牛肉产量增加到1851.50万吨,占全球牛肉产量的25.9%;南美洲牛肉产量增加到1625.08万吨,占全球牛肉产量的22.7%;欧洲和北美洲的牛肉产量只增加到1064.16万吨和1345.06万吨,占全球的比重下降到14.9%和18.7%。从1961年到2018年,全球牛肉产量增加4284.56万吨。其中,亚洲增加1578.57万吨,增加了5.8倍,占全球牛肉增加量的36.8%;南美洲产量增加1158.43万吨,增加了2.5倍,占全球牛肉增加量的27.0%。近60年来,全球牛肉产量增加的63.8%集中在这两个地区。
2.全球牛肉产量增加主要依靠出栏量和胴体重增加
由于牛的饲养周期长,从1961年到2014年,全球肉牛出栏率变化不大,从1961年的18.4%增加至2014年的20.1%,只增加了1.7%。肉牛出栏量则由1961年的17295.6万头增加到2018年的30215.0万头,增加了75%,肉牛的胴体重也从1961年的160.1千克/头增加到2018年的222.9千克/头,增加了39.0%。北美洲牛胴体重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欧洲和南美洲的牛胴体重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亚洲和非洲的牛胴体重则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肉牛生产水平较低。
美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牛肉生产国,巴西和中国的牛肉产量增加最快,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牛肉生产国(见图8-5)。
图8-5 1961—2018年部分主要牛肉生产国产量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整理。
从牛肉产量的增加情况来看,出栏量仍然是最大的贡献因素,但与猪肉和禽肉相比,牛肉的胴体重(单产)对产量增加的贡献率远高于前两者。1961—2018年,牛肉的胴体重贡献率为25.4%,出栏量贡献率为48.3%(见表8-7)。
表8-7 世界牛肉增长的关键因素贡献率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计算。
(五)羊肉产量增长1.6倍
1961—2018年,全球羊肉产量由603.22万吨增加到1576.53万吨,增加了161.4%,年均增速为1.7%。由于羊肉产量远低于牛肉,增速又远低于猪肉和禽肉,这造成了羊肉产量在全球主要肉类产量中的比重由1961年的8%降到2018年的5%。羊肉产量在肉类中的占比低,有其历史原因。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养羊业以饲养毛用羊为主,肉用羊较少。但随着化纤合成工业的发展,羊毛在纺织和服装业中的重要性逐步下降,毛用羊受到了冲击。20世纪50年代以后,养羊业才逐步由毛用型向肉用型转变。鉴于羊肉口感好、胆固醇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未来羊肉需求量会增加,羊肉产量也会逐步提高。
从羊肉产量阶段变化来看,1980—1990年是全球羊肉产量增长最快的阶段,增量达到235.86万吨,阶段增长率达32.1%,年均增长率为2.8%,远高于其他阶段。1990年以后,全球羊肉产量的增加量一直维持在200万吨/年左右(见表8-8)。
表8-8 全球羊肉产量波动变化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数据整理。
从数据来看,肉羊产量增加和山羊、绵羊的出栏率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见图8-6)。肉羊出栏率的提高,增加了羊肉产量。
图8-6 1961—2018年全球羊肉产量、增速及出栏率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整理。
二、蛋类生产60年回顾
(一)蛋类产量增长4.5倍
从1961年到2018年,全球蛋类产量从1510.00万吨增加到8293.42万吨,增长了4.5倍,年均增速达3.0%。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蛋类生产国,产量从1961年的152.34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3167.65万吨,增长了19.8倍,占全球蛋类总产量的38.2%。中国蛋类产量远高于美国、俄罗斯等蛋类生产大国。
从增长阶段来看,1990—2000年是全球蛋类产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产量增长了47.7%,年均增加178.1万吨,年均增幅达到4.0%。此后,蛋类产量年均增幅逐步减少,但仍维持在130万吨以上的水平(见表8-9)。
表8-9 全球蛋类产量波动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整理。
(二)中国蛋类增量占全球的45%
从数据来看,1961年全球蛋类产量主要来自欧洲和北美洲,二者分别占全球蛋类产量的40.9%和26.4%,亚洲占比为23.1%。2018年,经过大幅增长,亚洲蛋类产量已经占全球产量的62.5%,欧洲和北美洲的蛋类产量分别占全球的13.5%和8.5%。1961—2018年,全球蛋类产量增加6775.49万吨,来自亚洲的增量为4830.75万吨,占全部增量的72.1%,其中中国增量3015.31万吨,占全球增量的45%(见图8-7)。
图8-7 1961—2018年全球主要蛋类生产国产量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整理。
(三)发达国家蛋类单产高
从蛋类单产来看,北美洲、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的单产远高于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经济体。1961年世界平均蛋类单产为7.75千克/只,亚洲只有5.33千克/只,非洲只有3.20千克/只,而北美洲、大洋洲和欧洲的单产则达到了12.35千克/只、10.50千克/只和9.10千克/只。2018年,北美洲、大洋洲和欧洲的禽类单产又分别提高到了16.60千克/只、14.85千克/只和13.66千克/只,亚洲和非洲的禽蛋单产虽然提高到了10.33千克/只和5.68千克/只,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全球蛋类单产最高的国家,比如约旦、葡萄牙等国的蛋类单产已经超过24千克/只。
三、奶产品生产60年回顾
(一)全球奶产品产量增长1.6倍
1961—2018年,全球奶产品产量从3.4亿吨增加到8.4亿吨,增加了5亿吨,增幅达到161.4%,年均增速为1.6%,成为全球产量增加最多的畜牧产品。
从奶产品产量阶段变化情况来看,波动较大,但整体增幅仍然处于平稳上升状态。2000—2010年是全球奶类产品增加最多的阶段,10年间产量增加1.44亿吨,阶段增幅达到24.9%。此后,全球奶产品产量增速趋缓,但2010—2018年仍然增加了1.2亿吨。1990—2000年是全球奶产品增加最少的时期,阶段增幅只有6.8%,但产量增加了3700余万吨(见表8-10)。
表8-10 全球奶产品产量波动变化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整理。
(二)亚洲和欧洲是奶产品主要产区
1961年,欧洲生产奶产品1.9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56.7%,亚洲产量为4276万吨,占全球的12.5%,二者占当年全球产量的69.2%。2018年,亚洲奶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到3.53亿吨,占全球的产量比重提高到41.9%,欧洲产量增加到2.27亿吨,占全球奶产品产量的比重下降到26.9%,但亚洲和欧洲仍然占全球奶产品产量的68.8%。
亚洲奶产品产量增长主要来自印度。从1961年到2018年,全球奶产品产量增加了4.98亿吨,其中3.1亿吨来自亚洲的增长,而印度增产了1.7亿吨,占亚洲奶产品增量的55%。印度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奶产品产量最多的国家,占全球奶产品产量的22.3%,遥遥领先于其他奶产品生产国(见图8-8)。
图8-8 1961—2018年全球部分主要奶产品生产国产量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国际粮农组织数据整理。
(三)全球平均产奶效率提高17.5%
从1961年到2018年,全球平均产奶效率(单产)从884.5千克/头提高到1039.7千克/头,近60年的增幅为17.5%。全球平均产奶效率增幅不大,但由于品种、技术、规模等的差异,全球各地区产奶效率差异巨大。产奶效率最高的是北美洲,1961年北美洲的产奶效率为3230.2千克/头,2017年突破10000千克/头,尽管到2018年降为9923.3千克/头,但依然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亚洲和非洲的产奶效率一直不高,长期以来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全球奶产品产量最多的印度,产奶效率也只有1318.2千克/头,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发达国家奶产品生产效率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美国奶产品的生产效率突破了10000千克/头,全球最高;丹麦、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奶产品生产效率也接近或超过9000千克/头。
四、畜牧业结构优化及未来发展趋势
近60年来,在肉、蛋、奶类产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世界畜牧业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1961年,全球肉类产品以牛肉和猪肉为主:牛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40%,猪肉占35%,禽肉占13%,羊肉占8%,其他肉类占4%。随着畜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禽肉的产量增加最快,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迅速增加,到2018年已经占全球肉类总产量的37%。这期间猪肉产量也大幅增加,但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并未出现大的变化,2018年仍然维持在35%的水平,牛肉产量占比则下降到21%,羊肉产量占比下降到5%,其他肉类产量占比下降到2%(见图8-9)。总体来看,全球畜牧业产业结构逐步向出栏快、生产效率高、易于工厂化饲养等方向转变。
图8-9 1961—2018年全球肉类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整理。
全球牛、猪、家禽的饲养数量维持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饲养数量增长更快。欧美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发展正在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欧洲在20世纪80—90年代,牛、猪、羊等饲养量出现高峰,此后一直处于下降过程;欧洲的家禽饲养量也经过一段下降期,但从21世纪初开始逐步增长。美国牛饲养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从1961年的9700万头减少到2018年的9429.8万头,而禽类则从1961年的8.58亿只增加到2018年的93.97亿只。
(一)饲养效率提高是根本原因
奶产品和禽类等产量的大幅增加,与其饲料转化率、蛋白转化效率和能量转化效率提高密切相关。我们从表8-11中可以看出,在畜牧产品生产过程中,奶产品的饲料转化率、蛋白转化率和能源转化率都是最高的,这也决定了奶产品在全球的产量最高;禽类的这三项转换效率仅次于奶产品,其产量在肉类产品中也最高。而牛、羊等由于饲料转化率低等原因,影响了其产量的增加。
表8-11 动物饲养饲料、蛋白和能量转换效率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和https://ourworldindata.org/meat-production。
(二)科学技术进步是主要动力
随着育种、卫生防疫、饲养和加工技术的进步,畜牧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从美国的发展过程来看,自1915年开始,美国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用工数明显减少,效益得到明显提高(见表8-12)。
表8-12 美国种植业和养殖业工时比较
注:1.种植业的单位是小时/英亩,下同;2.奶牛的单位是小时/头;3.蛋鸡、肉鸡养殖业的单位是小时/100只。
资料来源:Agricultural statistics,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1941-1980。
肉鸡业效率发生巨变大约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但其发展速度最快,用工时数从1939年的25减少到1979年的0.6,效益提高了40倍。
种植业可以通过大量减少所需劳动力时数来大幅提高效率,比如新技术、新机器在农业中的大规模应用。养殖业中的肉鸡和猪也可以通过工厂化大规模饲养来提高生产效率,但养牛业和养羊业提高的速度较慢。在现代农业中,劳动力承受能力最高的应该是养牛业,其次是养羊业,劳动力承受能力最低的是种植业和肉鸡业。
畜牧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畜牧业结构调整,逐步向工厂化大规模饲养、胴体重和出栏率增加快的禽肉和猪肉等部门转变,从而使禽肉和猪肉等肉类的产量得到大幅提升。而需要土地多、劳动生产率提高慢的养牛和养羊等部门,肉类产量提高较慢。20世纪50年代,数量遗传学在家畜育种中的运用实现了动物育种的定向控制,信息技术革命也迅速扩展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使畜牧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60年代初到2000年,发达国家的猪场数量减少了80%~90%,而养猪场的平均规模却扩大了13~15倍。
(三)人均肉类消费100千克是临界点
随着经济发展、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效率提高,全球人均肉类消费水平不断提升。1961年全球人均肉类消费水平为23.08千克,其中人均牛肉消费9.38千克,猪肉消费8.02千克,羊肉消费1.92千克,禽肉消费2.88千克。最新数据显示,全球人均肉类消费增加到43.22千克,其中猪肉消费最多,达到16.02千克,禽肉达到14.99千克,牛肉和羊肉的消费基本与1961年持平,全球人均肉类消费的增长主要来自猪肉和禽肉消费的增长(见图8-10)。
图8-10 1961—2013年全球人均GDP及肉类消费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整理。
2017年,全球只有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少数国家人均肉类消费量超过100千克,其中美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最高,为124千克。从发达经济体肉类消费情况来看,人均年消费量100千克可能是临界点,高于此值容易产生肥胖等疾病,低于此值则表明营养水平还有上升空间。法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已由2001年的101千克下降到2017年的83千克;丹麦人均肉类消费量由1998年的108千克降到2017年的70千克;德国人均肉类消费量由1990年的94千克降到2017年的88千克。
(四)全球肉类消费的特点和趋势
经济发展会提升肉类的消费水平,但从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来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人均5000国际元以下,人均肉类消费与GDP增长关联度更大,这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二是人均收入在30000国际元或者人均肉类消费达到100千克左右时,肉类消费的增速开始放缓甚至下降,这在发达国家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意味着未来人均肉类消费增加的主力在发展中国家,其饮食中高质量蛋白质不断丰富;三是人均肉类消费的增长,不仅与人均GDP增长密切相关,也受一个国家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2017年日本人均GDP达到39000国际元,其肉类供应量只有49.33千克/年,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可能和日本的海产品消费多有关。阿拉伯国家由于宗教信仰的问题,牛羊肉的消费量就相应较大。
从发达国家的肉类消费来看,基于健康的考虑,鸡肉、鱼肉等由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越来越受到青睐。同时,加入诸如乳清蛋白、膳食纤维、共轭亚油酸、大豆蛋白、麦芽糊精等功能性肉制品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更高,逐步成为肉制品消费的新宠。未来的肉类生产也越来重视环保,以求逐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英国和爱尔兰等国家由于肉类生产碳足迹低而备受瞩目。便利性是未来肉类消费的另一个趋势,鸡肉同样由于更易制作成半成品、易于烹饪且具有价格优势而消费增速最快。
(五)新冠肺炎疫情对畜牧业的影响不容忽视
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打击,引起了畜牧业在生产、消费和供应链等方面的变革。新冠肺炎疫情加上最近几年蔓延全球的HN禽流感和非洲猪瘟疫情,不仅影响肉类产量,也会影响全球动物蛋白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格局。畜禽大规模工厂化的饲养方式虽然效率更高,但也易于加重疫情的传播,未来的肉类生产系统将会向对人类健康、气候和动物福利都更好的方向转变。世界主要畜产品生产大国,除中国和日本外,美国、巴西、印度、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受到疫情的影响,部分肉类加工厂关闭,从而减少了肉类供应。一旦疫情影响到粮食产量,无疑会波及全球饲料粮的供给,造成生产成本增加,进而导致肉类价格上升。疫情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增加肉类的采购数量,减少采购次数,导致肉类消费反而增加。在一般情况下,无论经济形势向好或者面临危机,消费者对肉、蛋、奶的需求一直存在,甚至有可能增加。产量减少、供应链不足和需求增加,是未来几年全球畜产品生产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