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粮食生产:70年增长48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十三章 粮食生产:70年增长48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粮食安全,始终坚持“粮食自给”的基本方针,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总产量增长486%。“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是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粮食总产增长486%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粮食总产从1949年的11318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66384万吨,增长486.5%,71年跨上5个1亿吨台阶,粮食单产增长386.6%,粮食种植面积增长5.5%。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直是中国粮食的主产区;稻谷、小麦、玉米3种最主要的作物占粮食总产的87%。
小麦、玉米产量增加是粮食总产增加的主要原因。玉米总产量由1949年的1242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26077万吨,70年增长了21倍多;小麦总产量由1949年的1381.5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13359万吨,70年增长了近10倍;稻谷总产量由1949年的4864.8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20961万吨,70年增长了331%;大豆总产量由1949年的509.2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1597万吨,70年增长了214%。同期粮食总产增长了550%,稻谷和大豆增产幅度均低于粮食总产增长速度(见图13-1)。
图13-1 1949—2019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二、粮食单产增长461%
70多年来,中国粮食总产的提高主要归结于粮食单产的提升。中国粮食作物的平均产量由1949年的1029千克/公顷提高到2019年的5770千克/公顷,长了461%。在主要作物中,小麦单产提升的幅度最大,由1950年的636千克/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5417千克/公顷,增长了752%;其次是玉米单产提升的幅度,由1950年的1073千克/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6104千克/公顷,增加了469%;稻谷单产由1950年的2107千克/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7027千克/公顷,增加了233%;大豆单产提升的幅度较小,由1950年的775千克/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1898千克/公顷,增长了145%(见图13-2)。其他农作物的单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图13-2 1950—2018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三、粮食种植面积增长5.5%
粮食产量增长主要依赖提高单产,耕地面积对粮食总产增长贡献不大。1949—1959年,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606.4万公顷。1959—1964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持续增加,由11602.2万公顷增加到12210.3万公顷。1964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70年来最大,此后播种面积不断减少。2009—201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加,同1949年相比,增加610.2万公顷,预计此后仍会减少。玉米播种面积增加最多,其他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70年来,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中,玉米的播种面积一直在显著增加,由1949年的1291.5万公顷增加到2019年的4128.0万公顷,增加了2.2倍,而小麦、稻谷和大豆的播种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见图13-3)。
图13-3 1949—2019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四、增产的关键因素
(一)主要省区: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占70%
在中国粮食生产的区位分布中,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直是中国粮食的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粮食商品量占全国的95%以上,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三大平原区具有明显的粮食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好,农田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程度较高,交通便利,有利于实现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据统计,2019年,东北平原的中、高产田占耕地面积的92%,华北平原的中、高产田占耕地面积的89%,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中、高产田占耕地面积的81%。中国粮食总产的提高,主要依靠中、高产田产量的大幅度提升,而不是依靠大多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和存在多种障碍因素的低产田。
(二)主要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占91%
2018年,在粮食生产的作物结构中,水稻、小麦、玉米是最主要的三种作物,占粮食总产的91%,其中,水稻占32%,小麦占20%,玉米占39%。这三大作物是中国粮食生产的主体。
(三)关键技术:良种、灌溉、机械、化肥
新中国成立以来,保障粮食安全增产的主要技术有五种。一是良种化,包括主要农作物优良培育与推广。“一粒种子能够改变世界”,良种始终是粮食增产的主导因素,比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高产优质小麦、大豆、薯类等作物的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二是水利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500万公顷增加到2019年的6800万公顷,增加了3.5倍。大幅度增加灌溉面积,确保旱涝保收,是我国粮食增产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三是机械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械化大幅度提升了粮食生产效率。四是化学化,施用化肥、农药以提高粮食产量,新型肥料、新型农药和新材料技术是粮食持续安全增产的重要保障。五是精耕细作技术,包括高产高效栽培与耕作技术,实现种子、土壤、肥料、农药、地膜等各种生产要素与技术的优化组合,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实现高产高效的统一。
此外,在畜牧业生产领域,新鲜胚胎在牛、羊、猪等家畜上移植,冷冻胚胎移植技术用于黄牛、绵羊和家兔等,克隆牛、克隆羊以及转基因鲤鱼、转基因鲫鱼等出现;在信息技术领域,建立农业信息库和农作物生产管理网络系统,结合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精准农作技术下田间信息实时采集与管理;充分利用草原,开发南方草山草坡,开垦荒地和沿海滩涂,开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综合经营。
(四)主要政策:减负、提价、补贴、少取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农业政策经历了从索取农业到反哺农业的演变:农业政策在内涵上实现了从“取”到“予”的逆转;在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方面,农业政策的制定理念由“增产、稳收”转向“保质、增收”;农业政策手段随着政策目标的调整由转移农业剩余向优先发展农业转变。农业政策的演变体现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从制度化构建到不断缩小城乡差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而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减负、提价、补贴、少取。政策的总方向、总目标是不断减轻农民负担,其他重要政策包括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与农产品补贴及乡村振兴等。实现未来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目标,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还要坚持依靠政策作为保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加物质投入,实施大粮食战略和大市场战略,控制人口,保护耕地,合理利用水资源,建立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政策体系,推进第二次“绿色革命”,同时要处理好农业效益低与保持农民积极性的关系、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与耕地占用的关系、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种植面积下降的关系以及国内粮食安全与国际粮食安全的关系。
中央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下一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方针与政策,先后采取了联产承包、双层经营、价格双轨制、保量放价、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科教兴农、取消农业税、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