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第十二章 新中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里程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十二章 新中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里程碑

  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刚过400千克的安全线,口粮自给率为98%,粮食自给率为86%,隐性自给率仅为70%,食物进口量相当于中国9亿亩农田的产量。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是“低水平、高难度、紧平衡、弱安全”,吃饱没问题,吃好需进口。对于粮食安全,我们不能太乐观,国家亟须把粮食总产提高30%,或者构建10亿亩进口粮的稳定供应链。在此之前,我们绝对不能放松粮食安全这根弦。粮食战,更要及早防范!

  一、70年创造了中华民族农业史上的四个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总结为“四个告别历史”:彻底告别了持续数千年受饥饿困扰的历史,彻底告别了持续数千年农民“交皇粮”的历史,基本告别了数千年“二牛抬杠”的历史,即将彻底告别存在“绝对贫困人口”的历史。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千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且必将载入人类发展的史册。14亿人口的大国,街头罕见讨饭的人,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谁能说不是中国奇迹。

  (一)宣布“农业进入新阶段”,告别饥饿

  1949年中国粮食平均亩产仅为68.6千克,1965年稳定在100千克以上,1982年突破200千克,1998年突破300千克,到2018年达到374.7千克,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加4倍多。2018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2千克,比1996年的414千克增长了14%,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千克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见图12-1)。

  图12-1 1980—2019年人均GDP与人均粮食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本章图片资料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中国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畜产品供应总体不足,肉类总产量才220万吨,禽蛋和牛奶产量更少,均不足100万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5年国家放开猪肉、蛋、牛奶等畜产品价格后,畜产品产量不断攀升,肉蛋奶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前列。截至2018年,肉类总产量增加到8625万吨,蛋类产量增至3128万吨,牛奶产量增加到3075万吨,分别较1949年增长38.2倍、68.8倍、152.7倍,较1978年增长9.1倍、5.7倍、33.8倍。2018年,中国人均肉、蛋占有量分别达到61.8千克、22.4千克,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1998年,中央做出了中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的重大判断:主要农产品由全面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基本解决了温饱,粮食出现了结构性和地区性的过剩;提高农民收入转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非农产业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性因素;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力和土地的作用下降;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从确立农户的独立经营地位,转向农业与相关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因此,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农业结构,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推进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基本实现机械化,告别“二牛抬杠”

  1959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966年,中央政府明确提出“198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后来又提出“199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到2000年机耕、机播、机收面积达到90%以上。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了50%,这标志着机械化生产方式作业量超过传统生产方式作业量居于主导地位的历史性巨变:农业机械总动力从不到1亿千瓦增加到10多亿千瓦;农用拖拉机从190多万台增加到230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从1.9万台增加到190多万台,机耕、机播、机收面积超过95%。自此,我国基本告别了持续数千年“二牛抬杠”的历史。

  (三)全面取消农业税,告别“交皇粮”

  农业税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俗称“公粮”。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税所占税收比例越来越小。1953—2003年,国家累计征收农业税3945.66亿元,1950年农业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9%,1979年为5.5%,2005年降至0.05%,农业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渐下降。2006年1月1日,中国全面废除了农业税,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在中国实行了2600多年的传统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农业税的取消终结了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中国农民每年减负总额超过100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左右。全面取消农业税表明中国在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必将带动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环节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进步。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

  (四)将全面实现小康,告别“绝对贫困”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根据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在深刻分析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大会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9404亿元,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超额完成,标志着小康目标基本实现。自2000年以来,中国粮食消费需求为4800亿~4900亿千克,而粮食产量已连续三年徘徊在4550亿千克左右,每年产需缺口达250亿~350亿千克,不得不靠挖库存来解决。根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国谷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专家们预测,2010年达到小康水平,按人均粮食需求量420千克计算,全国粮食需求总量是5880亿千克左右;2030年,按人均粮食需求量440千克计算,全国粮食需求总量是7040亿千克左右。

  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同时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贫困人口比率和分布状况对于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一般来说,贫困是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贫困人口比率的变化可以了解粮食安全的变化趋势;了解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也就了解了粮食安全情况。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过去70年,中国完成了卓越的经济转型,8亿多人成功脱贫,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在此背景下,中国将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二、人口增长近9亿,成为第一人口大国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总人口由1949年的5.4亿人增长到2018年的近14亿人,人口增长近9亿。新中国人口发展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高速增长阶段(1949—1970年)。中国人口在这一阶段由新中国成立时的5.4亿人增长到8.3亿人,20余年净增2.9亿人。除1960—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等,人口出现短暂的负增长外,这一时期其他各年份人口增长率普遍在2%以上,部分年份接近3%。

  第二,调控增长阶段(1971—1980年)。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人口增速出现明显下降,增长率由1971年的2.7%迅速下降至1980年的1.2%。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1971—1980年的净增人口数仍相当可观,全国总人口由8.5亿人增加到9.9亿人,净增1.4亿人。

  第三,增速回升阶段(1981—1990年)。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了十分严格的生育政策,生育率下降。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婚育年龄,人口增长率出现短暂回升,在1987年达到峰值1.7%。这一阶段全国总人口由1981年的10.0亿人增加到1990年的11.4亿人,净增1.4亿人,年均增长1585万人,略高于1971—1980年的1497万人。

  第四,平稳增长阶段(1991—2018年)。由于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以及人们婚育观念的转变,自1991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率稳步下降,最终在0.5%左右的增速上保持平稳。1991—2018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878万人,进入21世纪以来年均增长711万人,人口总量压力有所减轻,结构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如图12-2所示。

  图12-2 1949—2019年中国年末总人口变化

  三、人均预期寿命增42岁,大国中增长最多

  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一倍多,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转变。1949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不足35岁,2018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7岁,预期寿命增长了42岁(见图12-3),是人口大国、经济大国中增长最多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恢复和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到1957年,人均预期寿命升至57岁。伴随着死亡率的快速下降,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较快实现了第一次转变,进入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阶段。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阶段。

  图12-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

  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医疗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机构数量不断增加。《2018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100.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84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952.9万人。其次,中国在传染病控制方面取得了进步。传染病是发展中国家国民健康的最大威胁,但许多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在我国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最后,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与人们饮食越来越健康有很大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初,生活贫困,物资短缺,人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数量都极少。而现在,食物种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和品质,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吃得也更丰富、更营养、更健康。

  四、粮食总产增长486%,成为第一粮食大国

  目前,中国粮食产量已由供给短缺转变为口粮绝对保障、谷物基本自给。1949年粮食产量为1131.8亿千克,1962年稳定在1500亿千克以上,土地改革后粮食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未能突破2000亿千克,直到1966年才达到2000亿千克,从1500多亿千克到2000多亿千克用了14年时间。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为3000多亿千克,从2000多亿千克到3000多亿千克用了12年时间。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达到4000亿千克,6年间登上一个千亿千克台阶,到1993年,全国粮食产量突破4500亿千克。此后14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分别于1996年、1998年和1999年三次达到5000亿千克,之后粮食产量有所波动,直到2007年又重新站上5000亿千克的台阶。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6000亿千克大关,2015年再上新台阶,突破6500亿千克,之后的几年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上(见图12-4)。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为6638.5亿千克,比1949年增长4.0倍,年均增长2.6%。粮食总产连续五年稳定在6500亿千克以上,标志着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站上一个新台阶。

  图12-4 1949—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变化

  中国粮食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粮食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不仅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跨越,而且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是农业大国,全球35%以上的农民生活在中国,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解决了13亿人,即世界21%的人口对食物的基本需求。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国内粮食的稳定发展为世界农产品的稳定供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谷物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中国谷物总产量占世界谷物总产量的24.6%,其中:稻米产量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27.2%;小麦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18.5%;玉米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28.8%。

  五、超3亿亩耕地支援城镇化,总价约45万亿元

  根据1996年土地资源清查情况统计,中国耕地面积为1.301亿公顷。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建设力度的增加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我国耕地面积出现了大幅度减少,1996—2008年,耕地面积减少了0.084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也由0.106公顷减少到了0.092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13486.32万公顷(20.23亿亩),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减少耕地面积32.04万公顷,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积25.95万公顷,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6.0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101公顷(1.52亩),与1996年一次调查时的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1.59亩)相比有所下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土地有偿使用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城市土地实行的是无偿、无限期的划拨制,到1990年基本建立起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制度,此后在1992年、1995年、1998年、2004年又进行了多次完善,基本形成了包括地类划分、供应方式、供应价格、供应期限、征地制度等在内的中国特色城市土地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超3亿亩耕地支援城镇化,按每亩耕地15万元匡算,总价约45万亿元,其中1999—2015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约27.29万亿元,年均1.6万亿元。 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