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金融三国志Ⅱ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7章 金融三国志Ⅱ
美国金融教父
是时候让美国登场了。
美国独立战争向来以伟大的面目示人,我们不否认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只想陈述一个大家忽略的事实:战争已经把美国联邦政府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伟大固然很好,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联邦政府过日子也要钱。
1783—1789年,联邦从各州征得的税收不过200万美元,加上没收的英国财产不过750万美元,却需要支付950万美元左右的费用;此外还有向法国、西班牙和荷兰等国借的外债和各州内债,总计7712万美元……
此时此刻,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5—1804年)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然而,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本土,汉密尔顿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关于他的争论莫衷一是,200多年来几经沉浮,未有定论。
用一句话来概括汉密尔顿的经济理念——这是一个崇尚集权的人物,虽然后来被尊为“国父”,但在新大陆无疑会被视为异类。正是这位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国家银行理论,促成大陆会议批准成立“美国第一银行”(Bank of the North American,有文献将之直译为“北美银行”,但更多的将之称为“美国第一银行”)。
汉密尔顿一生都在追求强化联邦政府权威,设立美国第一银行也是出于这个目标。英格兰银行是大英帝国的“最后一张王牌”,汉密尔顿则是华盛顿手中的“王牌”,对华盛顿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今人在纸面上争论汉密尔顿的是是非非,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没有华盛顿、汉密尔顿、富兰克林这样的强势人物在战后反对“州权至上”,十三州就连《宪法》都未必能被批准。如果是如此结局,那么美国将不复存在,更不用说什么今天的世界格局了。
历史无法假设,我们提出的命题无法证伪:如果汉密尔顿的金融思想得以贯彻,那么美国将更加强大,世界货币也许从一开始就是美元。未敢掠美,我们并不是这个命题的唯一提出者,乔纳森·休斯在《美国经济史》中就强调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疑问:如果没有这两家银行,那么美国经济史会有显著不同吗?(两家银行指美国第一银行和后来的美国第二银行)。
汉密尔顿是美国金融之父,很有趣,这位金融之父不是他所创立的美国第一银行行长,甚至不是一位银行家,而是联邦政府财政部长(1789年9月—1795年1月),其对金融系统的改造从国债市场开始。直到今天,美国财政部对金融市场都有强大的话语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美联储。这种传统从汉密尔顿而来。
汉密尔顿上任之时,北美大陆的金融秩序一片混乱,各州竞相超发货币,新任财政部长被狠狠教育了一番:1790年1月,一元大陆券可以换得铸币的1/8,5月这一数据为1/24,10月为1/40……
币既不为币,国必将不国,将安处之?
身为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建立一家更强大的银行,以金融信誉整理国家债务与货币。
1790年及之后一段时间,汉密尔顿连续向美国国会递交了三份通货信用报告,即《关于公共信用的报告》、《关于国家银行的报告》和《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主要诉求只有一个——成立一家强大的银行,授予该银行20年发行美元的特许权,由联邦政府统一美国国债市场。
1790年12月,汉密尔顿公布了国家银行的计划——《关于国家银行的报告》,这也是最早系统阐述国家金融管理职能的文献之一。
在这份文献中,汉密尔顿提出,国家银行必须在金融市场有至高无上的信誉,方法就是控制流通中的货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建立良好的公共信用是最根本的。请注意,鉴于当时自由竞争的银行制度,汉密尔顿当时并未提出统一货币发行权,而是强调国家银行对金融市场的控制权。
约翰·罗的某种思想在汉密尔顿身上复活了,汉密尔顿希望国家银行必须可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进而为联邦政府筹资。简单地说,就是建立一个国债市场,以联邦政府关税为还款保证发行新债券,由国家银行发行货币收购各州债务。在汉密尔顿眼中,此举必定将使政府获得新的财政来源,建立有活力的行政机构,而且可以使美国建立巩固的联邦。
今天看来,这仍旧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构想,今天呼吸之间就能撼动全球金融业的美国国债体系从这那时起便“应该”出现在世人面前(请注意“应该”二字,然而,当时并没有出现)。后人对这种构想有如此评价:按照当时的标准,汉密尔顿的政策让美国很早就拥有了“世界级”的金融体系。他强调,这种体系在银行系统与其他金融市场之间创造了密切协作的纽带。美国的经济增长是否如塞拉所说的“由金融引领”仍是一个争论中的问题,但这些政策很显然在很早的时候就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便利。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伟大的人、伟大的设想往往不被当世理解,其伟大之处只能由后人诠释。
要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持续到19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人在流通中没有自己的金属货币,只能回归殖民时期的做法,使用外国硬币……
一开始,美国国会就是一个各方势力博弈的场所。果不其然,汉密尔顿的提案遭到了激烈的反对。所幸,1791年2月,美国国会批准了财政部的提案,成立合众国银行,股本1000万美元,共计25000股,对应25位董事,其中5000股由财政部持有,对应5位联邦政府任命的董事,其余为私人股份。
美国第一银行总部设在费城,在8个州设立分行,特许经营权20年。
作为向对手的妥协,汉密尔顿同意各州成立各自的银行,美国州立银行、联邦银行的区分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种方案相对完美地融合了汉密尔顿的联邦主义与杰斐逊的州权主义:美国第一银行具备集权能力,该银行董事会席位分别来自政府和私人部门,没有过分集中权力;各州可以设立自己的银行,是一种集权下的分权。
由此,金融业在刚刚建立的美国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1790—1800年,美国已经有马萨诸塞银行、纽约银行等29家州立银行出现。如果这样继续下去,那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关键时刻,汉密尔顿出昏着了……
桃花源里无金融
国家经济政策的真谛并不全都在于发展经济、促进资源有效流动、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更在于均衡各方利益、平衡国家和民族长短期利益。西方经济学所谓“个人经济理性”以利润最大化为公理性假设,从社会整体福利来看,个体理性的东西往往是集体非理性,尤其在金融市场。
举一个例子,金融除了投资实业,还可以实现资金自我循环:把资金融入实体经济,要研究市场、选择企业、研判风险,还要面临烦琐的手续,最重要的是还要承担风险;相反,金融机构的信誉一般来说总比实体企业高,即使有风险一般也不在当期。
对金融来说,同样是一块钱,从泡沫里赚来的、从实体经济赚来的,有区别吗?
对金融机构来说是没有区别的,钱就是钱,资金自我循环一样能产生收益。仅从银行个体来看,实体经济收益确实不高,但风险又挺高,个体经济理性有错吗?答案显而易见。一旦资金陷入自我循环就会难以自拔,实体经济就会失血,在个体理性引导之下,最终丧失集体理性。
极端情况下,金融业如果利用资金占有的先发优势做出仅具备个体理性的决策,结果必然是:钱从实体经济中来,到金融中去,最赚钱的行业变为玄学。此时,泡沫一旦形成,人们就只听故事,不看现实,投资者就只看现金流,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故事里想赚多少钱就有多少钱,实体经济却需要实实在在赚到钱。
当人们想要多少钱就有多少钱时,泡沫的盈利逻辑就会变成钱从公众兜里来,到骗子手中去。看起来绚丽的泡沫最终一定会破灭。从郁金香泡沫到全球金融海啸,所有金融危机都是这样开始的,又都是这样结束的。
天下之财,止有此数,不在金融,便在实体。
公共政策的关注点就是遏制集体非理性,这才是国家权力存在的真谛。在美国建国的时代,新兴工业部门属于先进生产力,传统农业相对缺乏效率。汉密尔顿偏执地认为,银行就应该支持最有效率的部门——工商业,至于农业,靠天吃饭足矣,根本用不着找银行贷款。
他这样描述道:一旦制造业建立起来,并在我们中生根,就会给美国的未来开辟一条伟大光明的道路,并能对付任何暴君的干涉……
汉密尔顿不仅这样想,还这样做,而且确实做到了。1792年,汉密尔顿提出并运作美国国会通过《铸币法案》,该法案以联邦政府的名义规定了美国金币、银币的铸造标准。这本无可厚非,自由铸币时代也是有规矩可寻的,问题是汉密尔顿在其中偷偷埋下了一颗地雷——各州银行可以按联邦标准铸造金币和银币,但禁止各州银行发行纸币,只有美国第一银行才有权这样做!
美国第一银行发行的货币就是最初的美元。不过,美元此时还不是世界货币,诞生时以西班牙元为基准,两者的官方比价是1∶15。
当时的人们可不会为美元的诞生而欢呼,只是觉得授予美国第一银行独家纸币发行权太过分了。美国第一银行垄断纸币发行,今天看来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当时是行不通的。美国第一银行牌照已经涉及全国性业务,为什么还要垄断货币发行权?同样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凭什么美国第一银行能获得特许权?
不要说金融这样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在任何一次资源分配中,任何一方想独霸天下,把大部分蛋糕切走都会出事。何况,美国第一银行真的很不厚道。
美国财政部在董事会中只占5个席位,无法左右美国第一银行。汉密尔顿希望美国第一银行稳定金融市场、支持工商业发展,谁也没有想到,美国第一银行什么都没做,其存在本身就引发了市场混乱。
1791年7月4日,美国第一银行股票开始上市交易。所有股票在几个小时内被认购一空,当时的报纸这样描述这个独立日:一些为拯救公众自由甘愿在战争中牺牲、抛弃家财的人惊奇地站在一旁,注视着这令人诧异和意想不到的场面。
仅仅一个月,美国第一银行股价就从25美元(发行价)飙升到325美元。宛如半个多世纪前的南海泡沫和密西西比泡沫,13家殖民地,所有人,无论商人、店员、技工、学徒还是政府公务人员,纷纷倾囊而出,推动着股价的飙升。之后,市场开始流行各种传言:第一银行即将收购纽约银行,纽约百万银行即将和纽约银行合并……
一批股票经纪人开始租用固定交易场所交易股票,1792年,24名经纪人在纽约华尔街68号的一棵梧桐树下签订协议,史称《梧桐树协议》,组成了一个有价证券交易联盟,即纽约交易所的前身。
华尔街诞生了,从出生之日起华尔街就是如此:消息漫天飞,所有银行股价都在狂飙,整个市场为之疯狂……
似曾相识,是吗?
恐惧与贪婪在人性中与生俱来,贪、嗔、痴、慢、疑,或许人类永远无法摆脱金融天道的惩罚,这个轮回将永远存在,所以金融业才需要国家强力治理。
这个时候的美国第一银行真的非常不厚道,手段也让人难以接受。联邦政府给美国第一银行的任务是防止货币混乱,而美国第一银行的主要工作是制造混乱。
第一银行经常收集州立银行的银行券,达到一定数量时,突然要求银行兑付黄金、制造挤兑。这种做法很快在货币市场形成了一种恐怖气氛,各银行纷纷收缩业务,回收贷款,日利率很快飙升到1%。
纽约证券市场刚刚兴起第一波牛市,大家投资兴致正浓,也就难免贷点儿款、融点儿资。货币市场利率飙升对股市来说从来都是重大利空,这个道理在今天任何一个金融市场都一样。于是,华尔街刚刚兴起的牛市马上经历了一场下跌,整整500万美元资产蒸发了。
必须说明的是,美国第一银行这么做根本不是为了遏制市场泡沫,它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多赚钱、盈利最大化。
面对突如其来的货币收缩,汉密尔顿果断出手,命令美国财政部收购第一银行股票,支持市场,同时劝告普通银行不要收缩贷款。商人可以用短期票据缴纳关税,而在此之前关税只能用黄金或者联邦票据支付。
美国金融市场在美国财政部的支持下,平稳度过了美国建国后的第一次波动,没有发生南海泡沫或密西西比泡沫一样的悲剧。
原本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可在很多人眼中美国第一银行带来的只有疯狂、贪婪、混乱,汉密尔顿不过是在为一群赌徒撑腰。在“很多人”中,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年)——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1801─1809年)——就是其中最坚决的人之一,此人将成为汉密尔顿一生中最强大的对手。
1743年,杰斐逊出生于弗吉尼亚州阿尔贝马郡的一个种植园,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主要包括拉丁文、古希腊文、古典政治经济学……
杰斐逊生活的时代正是重农学派最流行的时代,在重农主义者看来:唯有农业才是“生产性”行业,商业和工业都不能制造剩余产品。
顺便说一句,有资料说明杰斐逊13岁之前从未离开家族的种植园,活动范围局限于周围20个村庄,毋庸置疑,儿时的田园生活定然对杰斐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定是热爱农庄的!
如果用华夏史籍脸谱式的描述,杰斐逊可以被定义为清流派,自幼就有了孟子中华式小国寡民的理想——百亩之田、五亩之宅。
这位美国总统在《弗吉尼亚纪事》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理想:
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们是上帝的选民,如果他曾讴歌选民的话;上帝有意使这样的选民的胸怀成为特别贮藏他那丰富纯真的道德的地方。这里才是上帝保持神圣之火旺盛地燃烧的中心……耕种土地的广大群众道德浮华的例子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没有过。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不像农民那样尊重上苍,尊重自己的土地和自己的劳动,而是依靠偶然性和顾客的反复无常的性格,走向道德腐化……
在杰斐逊心里,唯其如此,国家才能成为世外桃源:
……
我们的人民将尽可能早日回到原料品(农业原料品)的栽培中来,并且用这些原料品去交换比他们自己生产得更为精美的制造品……当我们有土地可耕的时候,我们不希望看到我们的公民在工作椅上工作或摇动一个卷线杆……对于制造业的一般运行来讲,让我们的工厂留在欧洲吧!
……
建国初期,美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尤其是在南方,很多人都过着一种恬淡的田园生活,风靡世界的小说《飘》对此有过深入的描写,前半部分女主角斯佳丽的庄园聚会就是当时的写照。人们对货币或财富的渴望不是那么强烈,正如塞勒所言:弗吉尼亚不那么喜欢钱。
杰斐逊一心建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桃花源,这时候汉密尔顿要建立美国第一银行,还要垄断货币发行权?说不通啊!
此时此刻,杰斐逊已经是美国的精神领袖,他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曾写下那些震撼全人类的篇章: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的内容明显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者洛克的影响,洛克是最早的货币数量论追随者之一,我们说过洛克曾经在1696年与英国财政大臣朗兹有过一场货币大辩论。在金融领域,杰斐逊全盘接受了洛克的货币数量论,在他畅想的桃花源里,不可能给银行留下足够的位置。
美国第一银行即使有联邦特许权,所发行的银行券也只是一种票据。在杰斐逊眼中,这玩意儿就是一张废纸,怎么能成为货币。更重要的是,通过银行代理国债和税收,无疑将使得联邦政府受制于私人资本。
还有一点更重要,杰斐逊本身就是一个农场主,商业化经营的农场主有资金需求很正常,也就难免干点儿抵押之类的活儿。不正常的地方在于,杰斐逊是政治上的伟人,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最终搞得资不抵债,近乎破产,儿时梦幻般的庄园差点儿被银行没收。
家产被银行没收显然不是什么愉快的经历,杰斐逊对银行的痛恨便源于此。在杰斐逊眼里,银行是完全的食利阶层,凭什么收走庄园?什么都不干,静等着吃利息,这种人跟骗子没什么区别,与“农业”真正的价值差距太大了。
由此,伟大的杰斐逊在任何一部美国历史书中都被描述成汉密尔的生死冤家。汉密尔顿号称“美国金融之父”,杰斐逊则是个地地道道的“商业农民主义者”,一心干掉美国第一银行。
汉密尔顿终其一生都在和杰斐逊对抗,所幸,汉密尔顿在最后时刻与杰斐逊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妥协。我们要说,这仍旧是一场伟大的碰撞,虽然二人观点截然相反,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也各不相同,在众多领域——上至国体政体、经济制度,下至思想文化、产业政策——都无法取得共识。为了联邦的利益,二人最终又不得不互相妥协。这两位伟人之争的重要性超过了美国历史上任何人之争,因为它关系着美国的过去与未来。
更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汉密尔顿还是杰斐逊,都不仅仅是理论家,他们都曾是手握重权、能左右国家走向的人,在各自权力范围内尝试着自己的主张,最终走向了融合,也为金融学提供了一次最好的试错。
巅峰之辩
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第一次公开交手是在1790年,与《关于国家银行的报告》有关。当时,汉密尔顿担任美国财政部长,杰斐逊则是美国国务卿,两位国父级的人物之间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辩论。
美国宪法历来被美国人视为最神圣的法律,双方的争论便从宪法依据开始。同样一部宪法,在财政部长、国务卿口中出现了两种解释:
——汉密尔顿认为,联邦宪法规定:……如果目的已在任何特定权力范围内得到明确的了解,并且,如果具体措施与该目的有一种明显的关系,而又没有为宪法的任何特别规定所禁止,它就可以毫不含糊地被认为是属于国家当局权限以内的……所以,联邦政府设立银行是合法的。
——杰斐逊认为汉密尔顿在玩弄文字游戏,针锋相对地向华盛顿总统表示明确反对:美国宪法只是提及联邦政府可以制定“必须的”和“适当的”法律,并未提及可以借此牟利,其中就包括组建国家银行。联邦政府根本不能与私人联合成立银行,因为,银行是不被需要的。因此,不能根据此宪法授权成立银行。
据一位法律专业的朋友说,杰斐逊的解释更可靠,汉密尔顿有点儿牵强。但是,可靠的杰斐逊忽略了一个不可靠的问题——不组建强大的银行,联邦政府靠什么还钱?否决汉密尔顿很容易,反正财政部长是汉密尔顿,负责为联邦政府筹款的是汉密尔顿,又不是杰斐逊,杰斐逊只负责花钱!
杰斐逊根本不顾及汉密尔顿的感受,近乎偏执地想尽一切方法为美国第一银行设置障碍,还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联盟——詹姆斯·麦迪逊(1751—1836年)共同反对汉密尔顿,还为此组建了一个政党——民主共和党,今天美国共和党的前身。
——1791年4月,杰斐逊动用国务卿的权力,在汉密尔顿不知情的情况下任命了一名财政部监察官——财政部二把手。当时美国第一银行尚未正常运转,这位监察官上任,后果可想而知。大概是华盛顿总统认为杰斐逊做得太过分了,否决了此项任命,才避免了美国第一银行直接夭折的命运。
——一计不成,还有一计。1793年,杰斐逊再次出招,向众议院提出肢解财政部的提案。根据内外分离的原理,财政部应该被拆分为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局。杰斐逊原本希望借助众议院议长麦迪逊的影响力,但议员对麦迪逊不买账,关税占美国联邦政府9成收入以上,如果把关税从财政部分出去,那么欠下的债谁来还?
——杰斐逊公开揭发汉密尔顿和联邦党人的一系列腐败行为,这一点确实是汉密尔顿不地道。在国债整理方案之前,国债在很多州严重贬值,只有原价的1/2~1/12。很多人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国债,恰恰这个时候,联邦党人大肆低价收购,因为他们知道国债整理方案。在当时一个熟练技工月收入不足10美元的情况下,有资料统计这些人获益达到千万美元的级别。所谓“很多人”以汉密尔顿的亲信为主,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也给汉密尔顿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笔。从当代来看,这属于典型的内幕消息案,获利的人应该被判刑。不公平的是,当时汉密尔顿财政部长的位置丝毫没有被撼动。
杰斐逊和麦迪逊都是大思想家,能执笔《独立宣言》,文采肯定不差,既然不能在政坛取得优势,干脆就用笔杆子与汉密尔顿开始辩论。先在舆论上占领阵地,然后发动攻击!
1791年10月,杰斐逊、麦迪逊等人创办《国民报》,以此为阵地攻击汉密尔顿的财政部。在杰斐逊笔下,汉密尔顿和他执掌的美国财政部是“侵害我们人民并吸光他们财富的成堆的官僚蜂群”,支持汉密尔顿的国会议员则是“一伙腐化的商人”“立法机关中很多变成了股票买卖经纪人的人”……
除了痛骂,《国民报》的一系列文章还把战火引到了整个银行业:银行将吸纳农业资金并将之转移到工商业,这就是一群吸血鬼;城市居民可以方便地将纸币换为金银,农场则不可能,一旦银行倒闭,纸币就是一堆废纸;各家银行中又以美国第一银行为甚,他将吞并各州银行,培养一批效忠于货币利益的集团;金融业不创造真正的财富,只会助长投机和不劳而获的行为,使官员腐化;东篱和南山的牧笛将被奔驰的铁马撕破,农业将因此衰落,最终动摇合众国的根基……
总之,以美国第一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制度不过是“一伙骗子在发财”!
汉密尔顿久历枢庭,自然不会坐以待毙。1792年,汉密尔顿在一份叫作《合众国报》的报纸上用一系列文章阐释了金融体系基本理论,顺便对杰斐逊先生进行了一点儿人身攻击。汉密尔顿亲自撰文,这样描述杰斐逊:
政府一个主要部门的首脑杰斐逊先生成了以诽谤政府及其措施为明显宗旨的一家报纸的保护人……他既在这个政府中担任公职,又利用官场势力反对政府……他既在那个政府中任职,同时又协助污蔑经国会两院多数通过,又经联邦总统批准的措施……
双方剑拔弩张,矛盾看起来根本不可调和。
美国本土历史学家有这样的观点,华盛顿总统没有连任而隐退,很大原因是无法调和汉密尔顿和杰斐逊之间的矛盾。二人本是华盛顿总统的左膀右臂,本应荣辱与共,二人却来了个左右互搏,吵得华盛顿焦头烂额,一刻不得安生,没法子只能辞职。之前,华盛顿总统曾亲自给二人写信要求休战,要求“各方都抛弃伤人的指责”,但是,华盛顿所有的努力都成为泡影,二人分别给华盛顿回信说对方是“始终反对的目标”。
华盛顿的担心多余了,在这个名义上信仰上帝的国家,最大的信仰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钱。所谓政敌,大家求财不求气,只要有钱,一切好商量。
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的斗争只是表象,其根本是共和党和联邦党的争斗,一方希望集中资源发展工商业,一方希望继续发展大种植园。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希望组建强势联邦政府,并与英国和好;以杰斐逊、麦迪逊为首的共和党人则希望各州自治并尽量远离英国。
政治势力角逐的本意从来都不是对抗,而是双方根据实力妥协,取得各自的收益,没有人希望双输。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矛盾是公怨而非私仇。用影视剧台词来说,就是“如果你一枪打不死我,我又活过来了,咱俩还能做生意,只要价格公道”,这才是资产阶级政治家应该有的觉悟。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农场并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要依靠市场销售农产品。杰斐逊之所以倡导农业,并非因为单纯酷爱田园生活,更重要的是因为在他的少年时期全球都处于经济短缺时代,农产品是不愁销路的。
工业化同样给农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本土农业也面临着来自全世界的竞争,无论作为国务卿还是作为农场主,杰斐逊和他背后的利益集团都需要寻找出路。1793年,杰斐逊发表了一份重要的文件——《关于商业特权和对它的限制的报告》,报告中这样说:
美国与任何国家进行自由贸易,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它可以使美利坚民族得到实惠,进而逐步扩展到所有人。
杰斐逊相关研究认同如下观点:这份报告标志着杰斐逊从农本思想转变为重视工商业,只有适当发展工商业才能使美国获得与欧洲列强相抗衡的资本。
关于银行,杰斐逊最终也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不管怎样,我们还是从银行中得到了实惠。但如何健全我们的银行体制,完善股权分配,保证银行的运营不被私人控制,尽可能降低存款风险,使国家经济利益不受损失,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从这些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杰斐逊对美国国家银行体系仍然不满意,但已经谈不上深恶痛绝,也许是因为杰斐逊没有办法吧。之所以不满意,是因为汉密尔顿设置的美国第一银行联邦政府所占股份太少,他大概忘记了,最初这个制度设计是杰斐逊本人的意见,目标是恰恰就是反对第一银行过于集权。
1800年,华盛顿已经逝世,没有看到曾经让他头疼的二人终于走到一起的场面。在汉密尔顿的鼎力支持下,杰斐逊就任美国总统,此时汉密尔顿已经不是财政部长。投桃报李,让所有共和党人意想不到的是,杰斐逊选择全盘保留汉密尔顿留下的金融体系,坚决维护了美国第一银行的货币发行权,并且鼓励商业银行积极从事贴现、贷款等业务。很多人甚至认为,杰斐逊,这位最坚决的共和党人居然变成了一个“汉密尔顿分子”。
当家才知柴米贵,8000万美元的国债压到总统身上,昔日的对手开始推崇汉密尔顿建立的财政金融体系——“偿债基金、国家银行和税收体制”,其中,银行体系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没有美国第一银行,联邦政府的财务实力根本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债务,华盛顿的难题,杰斐逊同样要面对,他怎么可能反对美国第一银行?
1805年,杰斐逊连任总统,很快就遇到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1807年,英美关系交恶,英国对美国实行了工业品禁运。美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品禁运逼迫杰斐逊政府不得不采取鼓励工商业和银行业的做法。也许不会有人想到,恰恰是英国对美禁运造就了强大的美国制造业,也彻底扭转了杰斐逊对银行的态度。禁运之下,曾经泛滥于美国市场的英国工业品彻底消失了,杰斐逊所倡导的农业必须向工业制造业让位,在银行的引领下,资本如潮水一般涌向了制造业。
从1807年开始,纺织、造纸、钢铁在美国中南部一些州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新英格兰州为例,1808年纱锭从8000锭猛增至31000锭,纺织厂从15家增加到87家。有人这样描述费城的景象:
无论谁在费城街上走一趟都会发现,尽管这里经历了12个月的贸易萧条,但几百座结实而漂亮的厂房还在施工,劳工们被雇用而且工资优厚,他们在街道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读到工厂招雇工人的广告……
在银行体系的支持下,此时的美国已经走上了工业化的快车道,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轮船“克莱蒙特”号诞生于美国;商业又借助工业、银行业实现了大爆发,1805年美国贸易额已经占全球1/3,到1810年杰斐逊离任后,全美工业产值已经突破1000万美元,将英国与法国甩在了后面。
杰斐逊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们现在必须使工业品制造者和农产品生产者并驾齐驱。试问,我们是应该自己制造我们享用的物品,还是仰承外国的鼻息,样样都用舶来品呢?经验已经让我知道,目前各项制造业对于我们的享用和对于我国的独立来说是同样必要的……
遗憾的是,汉密尔顿永远无法看到老对手如何维护美国第一银行了。在美国历史上,汉密尔顿与华盛顿、杰斐逊并称为“开国三元勋”,这位同样是国父级别的人物的死亡原因令人非常费解——死于时任副总统阿伦·伯尔的枪下。
阿伦·伯尔与杰斐逊同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却在党内获得了一样的票数,同为73票,联邦党人的选票就成为决胜因素。汉密尔顿明显支持杰斐逊,伯尔落选总统,成为副总统。1804年,卸任之前伯尔希望竞选纽约州州长,在汉密尔顿的强势干预之下,计划再次流产。
可以这样说,汉密尔顿简直就是伯尔政坛上的克星,每一步都被汉密尔顿否定。一怒之下,堂堂在任副总统居然拿出了最原始的方式——暴力杀人来解决问题。1804年7月12日,伯尔开枪杀了汉密尔顿,然后逃之夭夭,美国金融之父以一种谁也没有想到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为此,阿伦·伯尔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因叛国罪被通缉的在任副总统。 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