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什么样的人能活得更久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如何优雅的老去(套装共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三章 什么样的人能活得更久
能撑到85岁或90岁的人都非常坚韧,他们知道怎样应对损失,熬过各种各样的难关。钱是有用的,家人也是有用的。更好和更明智的做法还有遗忘,选择性遗忘。
“年轻的时候,你操心的事情更多。”
起初,我以为老人们可能会有所隐瞒,因为他们不想通过媒体发泄不满。他们那代人与我们不同,并不以爱发牢骚而著称。但是,几个月时间过去,模式形成,我逐渐意识到他们的选择性记忆(清楚地记得好时光,忘记了坏时光)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有益。如果他们不能控制身体的变化,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过去,使之形成一种积极的结果。
鲁思说:“我回想自己的人生,回想起来的都是快乐的人生。”就好像往日的快乐也是我们可以做出的选择。他们经历的那些困难现在仍有影响和印迹,比如,“大萧条”,还有配偶缓慢而残酷的死亡,但他们不是都熬过来了吗?
在我们的交谈中,鲁思经常谈到她照料垂死的母亲、垂死的丈夫和姐姐(“我们当中最聪明的一个”)的那些年,姐姐是在阿尔茨海默症长期恶化后去世的。这些记忆显然没有令她感到烦恼,反而使她回想起了比较愉快的时光。她的大女儿朱迪管理着一家为低收入老人服务的机构,朱迪说自己经常看到接受她服务的老人身上有这种适应能力。她说:“能撑到85岁或者90岁的人都非常坚韧。比如,我妈妈,她失去了丈夫,失去了父母,她知道怎样应对损失。这不能减少痛苦,但人是有适应能力的,我们可以从老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因为他们熬过了各种各样的难关。钱是有用的,家人也是有用的。不过,我遇到过既没有钱也没有家人的人,他们上了年纪后也都过得不错。”
严重失忆是很可怕的,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此感到畏惧,但智慧的核心要素就是选择性遗忘。你45岁的时候,记住婚姻或事业中犯过的所有错误是有好处的,这样你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但到了90岁,更好、更明智的做法是遗忘,因为这些记忆只会带来痛苦。人到中年,你需要知道谁在商业合同里坑了你;等你老了,忘记怨恨不会让你有任何损失。选择性记忆还具有强化效果,让富有者更富有;孩子更愿意探望讲述年轻时代快乐故事的祖母,而不是沉溺于往日不满的祖母。
一天,在黄萍的公寓,我问她在90年的人生中有什么遗憾。黄萍的公寓虽然不大,但总是干净整洁。她已经不再给自己买衣服了,她的套头衫领口有些磨损。她把照管窗边的绿植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例行事项之一。她说:“非常重要。我喜欢花花草草,它们对我的身体有好处。”她听到我问遗憾,摇了摇头,她说,“不可能。你回不去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黄萍讲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她喜欢晚起,然后加热一下家庭看护前一天晚上给她准备的早餐。看护会在10点钟过来刷洗碗碟。上午,黄萍给花浇水;以前她上午去上健身课,但现在更愿意闲坐着。午饭后,她睡个午觉,3点钟下楼打几个小时麻将,总是跟三个同样来自中国南方广东省的女人一起打。她说,好日子就是她打赢的日子。每天晚上,她都会跟女儿通电话,然后下楼去楼里的活动室看书或者聊天。她晚上不看电视,因为坐直了后背疼,所以她有时也会睡觉前躺下看书。一年前,女儿给了她一台笔记本电脑,以便她给中国的亲戚发邮件或者通过Skype(一种聊天软件)聊天,但她没地方放,在公寓里搬来搬去又太重了。她试过用平板电脑,但手抖得太厉害,没法使用触屏。
黄萍的熟人圈子很小,活动也很少,由于楼里的一位好朋友最近去世,她的圈子更小了。不过,这是个精挑细选的圈子,每个成员对她而言都非常重要,她不会耗费精力去结交她不感兴趣的人或者做她不喜欢做的事。她没做过自己厌恶的工作,也没在同学都很刻薄的学校上过学。她从不担心被解雇或者数学不及格。她最大的忧虑是没有足够的钱给自己办葬礼,而现在她已经搞定了这件事。对工作的担忧、婚姻紧张、钱的困扰、时间冲突、日常压力——这些事情让我夜不能寐或者闷闷不乐;而对黄萍和其他老人来说,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她说,现在生活轻松些了。“年轻的时候,未来太遥远,你不知道自己和这个世界将会怎样。所以年轻的时候,你比老人担心的事情多。可我现在不担心了。”
想象一下:没有未来也就意味着也许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发生,只有一件事除外,那就是死亡。哪怕只是这样想象一分钟,那感觉都像是第一次飞行,轻盈而自由。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必须面对未来,背着它的重负辛苦地劳作。像老人那样思考就像是无牵无挂地旅行。
年老之后的价值观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一位名叫拉尔斯·托恩斯坦的瑞典社会学家对黄萍这种人的普遍存在表示震惊——尽管他们失去了很多,但还是对老年生活心满意足。他像我一样,发现他们随处可见。当他开始围绕这些人的生活与他们展开交谈时,他们讲述了自己的价值观在年老之后发生的变化。变化之一是,在如何利用时间以及与什么人相处的问题上,他们更挑剔了。他们对于在鸡尾酒会上应酬交际或者与陌生人搭讪不再感兴趣,他们不想寻找新朋友或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另一个变化是,他们的自我关注程度降低,更加关注作为整体当中的一份子的感受。他们并不孤单,反而更加珍惜独自一人沉思的时光。其他社会学家忙于寻找让老人保持忙碌的新方式,托恩斯坦却创造了“超越老龄”这个概念,他认为这是思考老龄问题的另一种方式:不是身处衰退期,而是站在制高点,人们在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物质忧虑,转而集中关注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他推测说,老龄之前的那些年都是在为这个阶段做准备。
他对74—104岁的人展开调查,询问他们自50岁以来价值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有将近四分之三的人同意这个说法:“现在,我对表面化的社会交往不那么感兴趣了。”有三分之二的人表示:“现在,我的内心更喜悦了。”有81%的人同意这个说法:“现在,物质上的东西不那么重要了。”他们变得更加无私,更愿意承认人生包含了他们永远无法破解的谜题。这很不寻常:尽管他们做的事情在我们看来不是工作升职或掌握新技能那么明显的成长,但他们还是在以更深刻的方式不断进步。他最令人震惊的发现之一是,老人似乎同时活在过去和现在,模糊了记忆与当下经历之间的区别。他们会重温过去的对话,在心中向他们以往曾亏待过的逝者道歉,为旧日的愉悦表达新的谢意。
当然,托恩斯坦的研究对象是瑞典人和丹麦人,他们拥有以慷慨著称的社会保障系统,不过他的超越老龄理论在美国也很流行。在佛罗里达大学研究智慧与老龄化的莫妮卡·阿德尔特把这个概念也介绍给了我。阿德尔特认为,在老人身上发现的某些倾向(比如,接受复杂情绪和缓和负面感受)构成了一种随着变老而不断增加的智慧。智慧不是天才或者无所不知——它不是发现相对论或者化解中东危机,而是一种从生活中获得经验的能力。莫扎特是天才,而我们的母亲很有智慧。至少我母亲是这样。
为了衡量老人是否真的更有智慧,阿德尔特创造了她所谓的三维智慧等级,也就是3D-WS。她把智慧标记在三根轴线上:认知(理解生活的能力)、思考(从不同角度审视生活的能力)和感情(情绪智慧)。一般人可能会在其中某个维度比较强,但有智慧的人善于利用所有这三个维度,并使之相辅相成。阿德尔特借助这个等级发现,对于一开始就有智慧的人来说,智慧确实会随年龄而增加,且智慧与更强烈的幸福感成正比。在她对幸福感很弱的住在养老院或临终关怀医院的人展开的调查中,这种效应表现得尤为明显。智慧评分较高的人对生活更满意,跟独立生活的同龄人一样满意。因为有智慧,所以有了更好的决策能力和更现实的期望,事情不顺利时的失望情绪也较少。老人不会因为渴求他们根本无法消耗的财富或根本无法完成的性征服而变得冲动,也不会为了他们不记得的轻慢而怒不可遏地寻求报复。
阿德尔特说,对于负面信息的钝感力有助于消除不必要的烦恼,在年轻人和老人身上都一样。“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会减少。从前用于表面的精力现在全部集中于实质,而实质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总体来说,老人接受了来日无多的现实,而且对此没什么意见。他们不是怕死,他们怕的是死亡的过程;有智慧的人更能接受死亡的过程。”
乔纳斯·梅卡斯对于他快乐的原因有个更简单的解释。他说:“我认为这很正常。”选择快乐其实是阻力最小的道路,比起他的许多朋友给自己制造的焦虑不安,活得快乐要轻松容易得多,那些人为没有发生的事担心,渴望他们不需要的东西,沉溺于毒品、酒精或者性。他说,就连他在苏联人和纳粹手下的遭遇到头来都是好事,因为这样的遭遇才促使他来到了纽约,并且在那里创造了自己的生活。
他有一天在家里说:“没错,我想我有洞察力。我更知道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会保持不变,或者只能稍有改变。”
他不会为无法改变的事情烦恼,而是把精力用于追寻能够滋养他和其他人的事物。选择权在他手里。为什么要选择让他不快乐的事物呢?他说:“这归根结底是你的信念问题。尽管艺术和美之类的字眼显得很含糊,但我选择关注这些事物,而不是我们现在生活中的丑陋和恐惧。如果说一个人观赏花朵或者听音乐,会受到正面影响,那么被丑陋和恐惧所包围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觉得我有义务去关注千百年来的诗人、科学家、圣人、歌手和吟游诗人,他们为了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而付出了一切。我必须用我微不足道的方式去延续他们的工作。”
在任何年龄,智慧的起点可能都是接受你会死去,真正接受,并且对这种生活的局限感到更满足,而不是更哀怨。现代医学鼓励我们把死亡看作我们成功或失败的考验,由身穿白衣的专家主持局面。但是,老人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智慧的观点:我们都无法活着离开,所以还不如在能够做到的时候好好活着。如果我们的死法与祖先更相似,在家里,有深爱的人环绕在周围,成为他们关爱的中心,我们是否会在生活中更注意培养这种爱呢?
两千年前,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加认为:“我们应该珍惜和热爱老年时代,因为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加以利用,它就是充满愉悦的……在走上下坡路但又尚未急剧下坠的时候,人生最令人心旷神怡。我本人认为,可以这么说,站在屋顶边缘的阶段有着独特的乐趣。我们不对乐趣抱有希望,那就是最大的乐趣。耗尽一个人的欲望,让欲望不复存在,这是多么令人宽慰!”
卡斯滕森引用了乔舒亚·L.利伯曼拉比类似的话:“我经常觉得死亡不是生命的敌人,而是生命的朋友,正是因为我们知道寿命有限,所以才格外珍视。”老龄迫使老人了解这一点,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心甘情愿地接受。这肯定是我们不必变老就可以接受的观点。有六个人愿意教我以更快乐的方式看待生活——我的生活,还有他们的生活。
为此,我受益无穷。 如何优雅的老去(套装共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