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超长寿社会的经济体系构想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如何优雅的老去(套装共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1章 超长寿社会的经济体系构想
2015年,日本社会老龄化率已经达到26%,预计今后还将继续上升。老龄化率的上升是由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导致的。其中,寿命延长即长寿本身符合社会期望。长寿化进程不仅仅意味着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质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因此,在超长寿社会中,必须要重新构筑社会经济体系。
1 超长寿社会到来,重新定位老年人
1 人类寿命的延长
迄今为止,经历了婴幼儿死亡率改善和中老年死亡率改善这两个阶段,人类寿命已经得以延长,近年又出现了第三个阶段的可能性,即最高寿命的延长。
历史上由于婴幼儿高死亡率,人类寿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延长。最早的人类生命表是由罗马帝国的政治家、法学家乌尔比安(Domitius Ulpianus)于公元364年编制而成。为遵守罗马帝国《十二铜表法》中“禁止被继承人遗赠给继承人超出全部财产一定比例的财产”的条文,必须要计算被继承人的生存概率并粗算遗赠的财产价值,因而产生了生命表。其后,自17世纪以来,寿命相关的统计数据不断增加,现在尚有众多统计留存于世。
图1-1是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分年龄段(5岁之后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生存率曲线。这张图中将0岁人口的生存期间设为100%,以数据形式展示到下一个期间此人还有多大的生存概率。从图中可以看出,从古代至18世纪,生存率在0—5岁迅速下降。罗马帝国时期和18世纪前叶,英国的婴幼儿死亡率相差无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寿命没有增长。近代之前,安然度过高死亡率的幼儿期、儿童期之后长大成人的大多数人,都生存到了五六十岁。
后来由于卫生环境、医疗技术、食品环境改善,18世纪到19世纪,婴幼儿死亡率大幅降低。之后20世纪的前半叶和后半叶,老年人的生存率也得到了大幅改善。
图1-1 人类生命表的演变
资料来源:Teugels, J.L. and Sundt, B.eds.,Encyclopedia of Actuarial Science,John Wiley&Sons, 2004.作者整理。
如前所述,我们必须将人类寿命的延长分为婴幼儿死亡率的降低和老年人寿命的延长两部分来考虑。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可以说是“矩形化”的,现在仍在不断增长,日本社会已经进入了超长寿社会。
在超长寿社会中,老年人的定位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人类历史中老年人的社会定位都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经济体系而变化的。
在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福利国家建立之前,只要身体健康条件允许,大多数人都是终生工作的。但工业革命之后,年轻劳动人口由于婴幼儿死亡率的连年下降而不断增加,同时工作场所也开始聚集,形成了以工厂劳动为中心的产业形态。年老之后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的老年人不能适应工厂工作,加之年轻劳动力的大量增加,因而出现了规定退休年龄的退休制度。同时,为使老年人退休之后的生活得以维持,政府引入了养老金制度,建立了老年人退休和养老金一体化的制度。
如此看来,现在60~65岁退休并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制度是工业革命之后工业社会和现代化福利国家的产物。但现在老年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体力、智力都得到了改善,老年人口数量大幅增加,而因出生率不断下降,年轻人口却逐年减少。知识产业和服务业已取代工业,成为支柱产业。在寿命不断延长和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老年人的定位和作用应该被重新审视。
2 超出预期的寿命延长
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状况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政府会预测将来的人口数量并据此制定政策。但由于这种预测是建立在历史人口统计基础之上,因此如果人口数量出现快速变化的话,对未来的预测就会和实际值相差甚远。
比如,1975年做出的人口预测预计到2015年日本人口总数会继续增加,老龄化比例稳定在16%左右。但这一预测大幅偏离实际情况,2015年日本老龄化比例达到了26%,已经步入了人口减少社会。
人口预测之所以会与实际大幅背离,除众所周知的出生率估计不准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低估了寿命延长的幅度。
图1-2是日本各年度人口预测中对老年人寿命延长的预测数值,每次修正预测时,都会在图的上方修正。1975年的人口预测中,预计将来最多有2 500万的老年人口,而2010年的人口预测中已经预计到2040年会有接近4 000万的老年人口。
经常有研究人员认为人类寿命的延长已经达到极限,但现实情况却屡次刷新纪录。人口统计学家吉姆·厄彭(Jim Oeppen)认为,自1840年之后,在长寿化进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中,人均寿命每4年便会增加一岁。
图1-2 人口寿命延长的预测值和实际值(各年度预测)
注:由于2 6年的预测数值与2012年的预测数值相近,图中两条线几乎重合。各年度均是预测年度。“现实+2012年”是指将2012年之前的实际动向与2012年的预测相结合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各年度的资料编制而成。
由于实际人口寿命延长超出预期,负责人口预测的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为了提高预测准确率一,直在不断地改进预测方法(2012年的人口预测见图1-3)。但由于日本的平均寿命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其他国家的预测模型无法用来2参002考。
192920世纪90年代80之前一,统计上直采用1997过去分死因死亡率趋势延长的方法)来7预5测将来人口寿命198的6延长,但死因数据从统计学上来看并不稳定。2002年之后,关系模型的数理方程式李卡特模型开始被采用,现在已经升级为加入老化过程修正因子的修正型李卡特模型。
图1-3 男女寿命中位数的年龄动向和预测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日本未来人口预测(2012)》。
修正后的李卡特模型将年龄和死亡分为受生物规则制约的不变部分和将来可改善的可变部分。不变部分以最近分年龄段统计的死亡模型为基准,可变部分加入了死亡率改善的修正因子,以此预测将来的分年龄段死亡率。除平均剩余寿命之外,2015年,表示一半出生者生存期的“寿命中位数”男性是83.76岁,女性为89.79岁。
至于生命表中特定年龄的生存者比例,2010年能够生存到65岁的男性比例是88.8%,女性比例是94.2%,能够生存到75岁的男性比例是73.45%,女性比例是87.22%。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的《日本人口预测》预计,到2060年,能够生存到65岁的男性比例将达到90.98%,女性比例将达到95.72%,能够生存到75岁的男性比例是80.19%,女性比例是90.92%,见图1-4。
图1-4 65岁、75岁的生存率动向和预测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日本未来人口预测(2012)》。
此外,现在所说的寿命有两种,即根据期间生命表计算所得的期间寿命和根据同期群生命表计算得出的同期群寿命。
在常用的期间寿命中,“男性寿命是80.79岁,女性寿命是87.05岁”(2015年简易生命表,0岁时的剩余寿命),这一数字的计算前提是现在0岁的人(2015年出生)到65岁(2080年)时的平均剩余寿命和2015年65岁的人的平均剩余寿命相同。
同期群平均寿命是根据同期群生命表的特定世代的生存率和死亡率计算得出。同期群平均寿命的计算前提是现在0岁的人(2015年出生)到65岁(2080年)时的平均剩余寿命比2015年65岁的人的平均剩余寿命更长。根据同期群生命表的理念,今后各年龄段的剩余寿命都会延长。有人认为,发达国家21世纪出生的人中有半数将活到100岁。
寿命不断延长既有医疗技术和饮食的改善、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普及等原因,也有生物组织工程学和基因治疗等技术创新的原因。
2 寿命延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日本一般只关注长寿的负面影响,但其他国家的确因长寿促进了经济发展。大卫·布鲁姆(David Bloom)等人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每延长1岁,实际经济增长率提高0.3%~0.5%。另外,根据凯文·墨菲(Kevin Murphy)等人的推算,美国过去一个世纪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创造了人均120万美元的财富。另外,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表明,英国老年人在纳税、消费等方面有400亿英镑的经济贡献,远高于养老金和医疗费用的消耗,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770亿英镑。
1 寿命延长的社会问题
寿命延长当然也会带来社会问题。如果老年人自理生活的健康寿命没有同步延长的话,便需要长期化的护理。尤其到了75岁之后,医疗费用、护理依赖程度迅速上升。人数众多的团块世代2025年将全部达到75岁以上,社会各界都在担忧今后医疗费用、护理费用的激增问题。
(1)长寿和养老金财政的可持续性
与医疗、护理相伴随的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不容乐观。对作为长寿保险的公共养老金制度而言,寿命的延长意味着长寿风险、养老金保险风险的上升。要维持超长寿社会的养老金财政,必须要采用以下几个手段之一,甚至组合并用:提高保险费,降低养老金水平,提高养老金开始领取的年龄。
发达国家现在采用的养老金财政结构可以用以下等式表示:
在等式右边的第一项中,作为分子的老年人数量因为寿命延长而增加,作为分母的在职劳动者数量随着出生率和劳动力比例的变化而变化。
在2004年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中,“提高保险费”这一选项已经固定下来。2017年之后,要使这一等式在保险费率业已固定的情况下成立,必须要降低平均养老金数额/平均工资的数值来抵消寿命延长和少子化加剧的影响。
日本将这种降低养老金费用水平的计划称为“宏观经济平滑指数制度”,即日本现行制度选择了“降低养老金水平”的方法来应对少子化和寿命延长的状况。除此之外,提高养老金的开始领取年龄也可以抵消寿命延长带来的影响,从而维持等式成立。养老金开始领取的年龄如果能够随着寿命的延长相应提高,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口数量就不会增加。
此前,多数发达国家采取“降低养老金水平”的方法作为主要应对措施。各国老年人健康生活并延长了在职时间,老年人就业率上升,但养老金支付水平的下降,也引起了民众对年老之后收入没有保障的担忧。
有些国家不仅仅降低养老金水平,也采取“提高养老金开始领取的年龄”的方法来进行应对。丹麦就引入了将平均寿命延长与养老金开始领取的年龄相连动的制度。
日本的现行养老金制度规定,在2025年之前将养老金开始领取的年龄提高到65岁(女性是在2030年之前),之后养老金开始领取的年龄将会保持不变。“宏观经济平滑指数制度”能够应对今后还将持续的寿命延长情况。在2014年的养老金财政审查中,8个模拟实验案例里,经济发展和劳动力比例设定稍高的5个案例证实养老金财政具备可持续性。
因此,即便社会长寿化不断演进,日本养老金制度只要稍加改革,就能维持财政可持续性。但是,因寿命延长和少子化引起的养老金水平大幅下降问题非常严重。2014年的养老金财政审查预计厚生养老金参保者的养老金实际水平(与工资增长率相比)是-20%,基础养老金是-30%。
(2)养老金财政的可选项
基础养老金水平大幅下降造成的贫困老年人数量增加问题突出。
如前所述,为维持养老金财政,政府有3个可选择的措施:提高保险费率,修改养老金的改定率、支付乘率计算公式,提高养老金开始领取的年龄。
这3种政策措施对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影响各不相同。如表1-1所示。
(3)提高养老金开始领取的年龄的政策效果
在日本的养老金制度中,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推迟到65岁以后再开始领取养老金,如此领取的养老金金额将会增加,这种措施被称为“延期支付制度”。每推迟1年,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可以增加7%。除此之外,再将这一年的工作所得加入养老金,养老金数额能够进一步增加。对个人来说,65岁之后继续工作,推迟领取养老金能够抵消一部分“宏观经济平滑指数制度”导致的养老金水平下降的负面影响。
表1-1 养老金财政维持的政策手段对各代人的影响
除此之外,政府如果能够提高今后年轻人养老金开始领取的年龄、提高经济整体的劳动力比例并促进经济发展的话,就能缩短“宏观经济平滑指数制度”的适用期间。但如表1-1所示,我们必须注意“宏观经济平滑指数制度”适用期间缩短引起的养老金水平的提高、改善效果,其不仅会影响推迟领取养老金而为养老金财政做出贡献的年轻人,也会影响已经开始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
为防止出现代际间的波及效果,只提高推迟领取养老金而为养老金财政做出贡献的人群的养老金水平,就必须不去缩短“宏观经济平滑指数制度”的适用期间,想办法只给对养老金财政改善做出贡献的人群提高养老金支付乘率。
2 老年人就业预期
在劳动力数量因少子化而不断减少的大环境中,以老年人就业确保劳动力数量也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原本在超长寿社会中,将65岁以上人口一刀切地定义为老年人的做法就不妥当,至少应将65岁以上人口分为65~69岁区间和70岁以上区间。
我们首先来关注一下老年人的体力状况。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的《2014年体力和运动能力调查》表明,日本老年人体力状况在此前的20年间已经大为改善,报告指出老年人身体机能大概改善了10岁左右。居民意识也在不断变化。在日本内阁府的民意调查《2013年度关于进入老年期的准备意识调查》中,根据计算得出民众认为的老年期的开始年龄平均是70岁。因而,日本将“65~69岁”定位为“在职后期”,我们应该对这一年龄段人群的“体力”和“智力”加以充分利用。
如果老年人的劳动力比例上升,即便年轻人口减少,也能够将劳动人口的减少程度控制在一定比例以下。图1-5显示了:
①劳动力比例的上升速度未加快的假定情况;
②由于政策原因,劳动力比例的上升速度加快的假定情况;
③养老金开始领取的年龄改为69岁,多数人口工作到69岁退休的假定情况。
图1-5 劳动人口预测
资料来源:作者推算。
图1-6 劳动者性别和年龄结构预测
注:小数点后四舍五人。
资料来源:作者推算。
在情况③中,劳动者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图1-6所示,40岁以上的劳动者占全体的2/3以上。
如果40岁以上的劳动者占到了2/3的话,我们就必须研究人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人类智力能力变化的相关研究表明,理论性思考能力、抽象问题的理解能力等流动性智力能力[图1-7-A中的WM(Working Memo-ry23,工作记忆27)中的“2数8字顺序29”记忆、“相似图形模式”、“记号模式”的发现速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语言能力人际调整、36能力等的3结7晶性智38力能力[图1-7-B的语言能力及图1-7-B的“根据外表推测他人心理”的能力(Mind in Eyes Task)]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两者出现转折点的年龄一般是在40岁,人通过组合运用这两种能力来维持劳动能力。
图1-7 流动性智力能力和结晶性智力能力随年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Hartshorne, J.K. and Germine, L.T., “When Does Cognitive Functioning Peak? The Asynchronous Rise and Fall of Different Cognitive Abilities Across the Life Span,”Psychological Science, 26 (4): 433-43, 2015.
即便这样能够维持老年人的就业能力,提升就业意愿,但65岁以后就业机会的确保仍然存在问题。另外,在年轻人非、正规就业者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中,针对促进65岁以上老年人就一业状况的举动,有些人批判这造成了老年人直不肯让位的状况。
但是,这种职位错配的微观论点不能和经济整体劳动力不足的宏观问题混为一谈。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劳动力不足而不是过剩的问题制约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因此,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就业出现了一些待遇和职位的错配,我们应该去探索根据各自的能力和经验进行职责分配的就业模式。
综前所述,虽然人越年轻,就越有可能长寿,因而提高养老金给付的起始年龄及通过“宏观经济平滑指数制度”降低费用水平等措施看似正当,但在社会政策方面,还有尚需留意之处。那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长寿。
当前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健康状态、各收入阶层间的寿命差距也呈扩大趋势。一本厚生劳动省《2014年居民健康及营养调查》显示,与高收入阶层人群相比,低收入阶层在生活习惯上,谷物的摄入量多,蔬菜及肉的摄入量少;习惯性吸烟的人口比例很高;没有体检的人口比例很高;牙齿总数不到20颗的人口比例很高等。收入越低的人,健康问题越大。
如前所述,如果将养老金开始领取的年龄及支付水平随平均寿命的延长相应推迟和降低的话,其结果将不利于寿命难以延长的低收入者。另外,提高养老金开始领取年龄的前提是老年人继续就业,低收入者由于健康问题可能难以继续就业。这时,低收入者的生活就会出现一段既没有工作又没有养老金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关怀低收入者的收入保障制度。
3 认知能力下降问题
随着年龄增长,不仅人的身体机能会下降,认知能力也会下降。而今后认知能力下降的老年人数量会不断增加,各项社会费用也将增加。
现代社会的形成前提是几乎所有人都具备独立判断能力。但在长寿社会中,认知能力下降的人数将不断增加。日本现在已确诊为失智症的人数大概是500万,2025年预计将有大约700万人以上。
除了老年人驾驶汽车的交通事故数量增加等备受瞩目的问题,认知能力下降还会导致一些平时看不见的问题。一定的认知能力是日常购物、资产管理等经济行为的前提。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交易对手方的认知能力出现问题,就会产生各种纠纷并导致经济活动停滞。尤其是由于团块世代持有大量金融资产,这些金融资产的资产管理停滞或者相继发生混乱的话,日本社会经济也会产生停滞或混乱。
社会如何应对由于超长寿化引起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下降的人数增加问题,将对现代社会的形式本身产生极大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认为,理性人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上选择各自最适合的消费和储蓄模式。但实际上,我们经常能观察到系统性地偏离了最恰当选择的“行为偏差”的经济行为,对这一现象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学科称为“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认为,行为偏差发生的情况包括:在需要处理复杂信息后做出决策,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影响到现在和未来的利益双方,能够期待获得某种回报等。
在此,我们将着眼于资产管理来讨论决策所必需的复杂信息处理能力下降即伴随年龄增长所产生的认知能力下降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资产管理能力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此前的研究表明,人的资产管理能力在50多岁达到顶峰。2000—2002年,阿加瓦尔(Agarwal)等人分析了金融机构的14 800份个人数据,结论显示金融资产的管理能力在50~55岁达到顶峰。图1-8显示了根据住房贷款和信贷额度设定的实际利率(Annual Percentage Rate,APR)随着年龄变化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另外,科尔尼奥蒂斯(Korniotis)等人利用1991—1996年6万人的数据观察了认知能力和资产管理业绩的关系。这一分析并没有直接测试参与者的认知能力,而是利用能够表明认知能力的既定参数间接地给认知能力打分,观测根据认知能力高低进行了风险调整之后的资产收益率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图1-8 年龄和实际利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Agarwal, S.et al., “The Age of Reason: Financial Decisions over the Life Cycle and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Fall 2009.
如图1-9所示,这一系列结果表明资产管理成果受到认范知围能力高影认响知能,力而范认围知能两力个范是围随之着差年龄增加而变化的。我们将在本章后边展开详细叙述。
图1-9 认知能力(推算值)和资产管理业绩
资料来源:Korniotis, G. and Kumar, A., “Does Investment Skill Decline due to Cognitive Aging or Improve with Experienc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2005.
4 超长寿社会需新型社会经济模式
如前所述,长寿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取决于社会经济的结构,它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历史上欧洲在14世纪曾因黑死病而出现人口急剧减少的状况,劳动力不足问题严峻,迫使社会经济结构改革。人口结构的急剧变化改变了狭隘的血缘社会和排他性的行会制度,并成为理性思想和科技创新的契机。日本也处在超长寿社会飞速发展、相应要改变社会经济结构的时期。
在超长寿社会中,我们必须改变以往以年龄划分生命阶段的做法,构筑能够终身学习、工作的社会;必须从进行社会制度改革开始着手,其中包括:改变将65岁以上人口视为老年人的做法;根据寿命的延长情况,彻底修改退休、年功序列等就业制度及惯例;彻底修改养老金、医疗、护理等加入年龄限制及财政调整的规定年龄等。
此外,健康和认知能力的维持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也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健康状况差距及寿命差距。健康、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要让长寿社会的益处惠及所有居民,无论收入高低。
进而要建立以认知能力下降的人数逐年增加为前提的新制度,研发相关支持技术,健全认知能力下降人士的经济活动(交易、资产管理)代理形式,等等。
前面我们讨论了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在社会环境因老龄化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伴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自身的经济行为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接下来,我们将从经济学方面对老年人的经济行为和投资行为进行考察。
5 老龄化与经济学
从经济学视角思考老龄化与经济金融的问题时,必须要注重经济学考察的初心。经济学者进行市场分析、政策建议的目的,是最大化社会福利即发挥全社会人力资源的效用。这其中要加入老年人群体的主观效用。
人的经济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判断这种变化是好是坏的标准便是社会福利。比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减少股票投资、增加银行存款,“改善”这种行为使老年人承担更多风险来进行投资的做法是否对社会有益,无法一概而论。
如果选择无风险存款而不是风险投资是老年人主观“喜好”变化的结果,那么降低风险就提高了老年人的效用,社会福利得以提高。这种情况下让老年人承担更高风险,就降低了老年人的效用,社会福利因而恶化。这时,即便构建了老年人容易承担风险的社会结构,结果要么是社会福利恶化(假定老年人承担了风险),要么是老年人压根就没有承担任何风险。
因此,问题就在于老龄化产生的经济行为的变化,到底是认知机能衰退(认知成本上升)还是选择喜好改变(喜好的变化)引起的。
如果原因是前者,老年人因经济行为的改变主观上感觉不幸福,我们利用一些方法改善老年人的认知机能,能够提升老年人的幸福度以及改善社会福利。但如果原因是后者,即便我们利用一些方法改善了老年人的认知机能,由于老年人主观上已经感觉幸福,我们的努力对于改善社会福利这一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没有任何贡献。
因此,老龄化和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本质就是“老龄化产生的经济行为变化,到底是因为认知成本上升还是因为选择喜好改变所引起的”。要做出这一判断,医学检验不可或缺。
举例来说,如果老年人投资时回避风险是出于“认知成本上升”的原因,这与老年人本身是否愿意承担风险无关,而是由于无法进行风险投资所导致的主观不幸。如果实施降低认知成本的技术措施,老年人的风险承担水平就能提升,那么其主观上能够变得更加幸福,这就等同于社会福利的改善。另外,从资本市场来看,如果老年人能够勇于承担风险,市场的风险管理业务将会增加,资产交易将会更加活跃。除此之外,高风险的企业活动也会日益活跃,经济整体的活跃度和增长率也会提升。
如果老年人回避风险是出于“选择喜好改变”的原因,回避风险原本就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幸福度,那么从改善社会福利的视角来看,就没有改变现状的必要。另外,即便实施降低认知成本的技术措施,也无法提高老年人的风险承担水平。
如前所述,我们在讨论老龄化和金融经济问题时,必须谨记要判断老龄化产生的经济行为变化的原因是“认知成本上升”还是“选择喜好改变”,不同的产生根源对应着完全不同的社会政策。
6 老龄化和通货紧缩
预期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经济现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经济学假设人们理性地计划将来并形成预期,即“理性预期假说”。现实中当然也存在对未来有着不合理预期的人,但经济学家假定这种人是少数派。
随着认知机能的下降,老年人会难以形成理性预期。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和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有着不合理预期的人口比例将会上升,这种人就可能不再是整个社会中的少数派。如此一来,在“理性预期假说”基础之上分析经济现象的现行经济学理论框架可能会发生变化。
关于日本通货紧缩和金融政策的争论大概就是一个实例。日本通货紧缩长期持续的局面可以说是经济学上的一个难解之谜。老年人口增加对金融政策的效果产生何种影响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
日本银行前总裁白川方明在任期间,就非常关注老龄化和日本经济的关系。日本综合研究所的藻谷浩介2010年出版了《通货紧缩的真面目》一书,认为通货紧缩的本质是老龄化。几乎所有经济学家对此都持反对观点,现在想来,他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正确的。
老龄化能够强化通货紧缩的发展趋势,其发生机制如下。首先,由于年龄增加引起的认知成本上升、选择喜好改变,老年人会增加无风险的流动性资产(银行存款等)而不是风险投资。结果导致经济整体对流动性资产的需求增大,货币的储蓄率上升。如此一来,货币的经济循环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与资产、服务相比,货币的数量相对稀少。最终导致以货币计量的资产、服务价格下降,物价降低(通货紧缩)。
在这种机制之下,伴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储蓄的人数比例会逐渐提高,通货紧缩的趋势会逐渐增强。摆脱通货紧缩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但当前的经济学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无法通过政策改变。因此,对于如何改变货币流通速度,大家其实都束手无策。
那么,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无法加快,宏观经济政策该何去何从呢?应该考虑运用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呢?在老龄化不断加速的社会中,应该如何分析判断宏观政策及其他经济政策呢?生命周期模型就是一个重要工具。
7 生命周期模型新发展
生命周期模型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再现了社会中各代人口的年龄结构,以现实假设分析老龄化的影响。宏观经济学的标准模型假设经济收支永续存在,其中经济收支是根据超越代际永续存在的“家庭”而非独立个人设定而来的。不同于标准模型,生命周期模型以寿命有限的独立个人为标准设定经济收支。它是世代重复模型的一种复杂版本。
生命周期模型虽然也有各种不同版本,但基本设定是一个人最多活到100岁,每年都有一定的死亡率。生存的人年轻时劳动得到工资进行储蓄和消费,达到一定年龄之后退休并领取养老金用于生活消费。各个年龄段都存在着相应的人数。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越来越多的宏观经济研究开始使用生命周期模型,以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纽约大学教授)为首,众多经济学家不断跟进。比如,艾森·伊姆罗霍尔(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塞拉哈丁·伊姆罗霍尔(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埃里克·法尔奇(伦敦大学教授)、玛利亚克里斯蒂娜·纳鲁蒂(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理查德·布朗(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北尾早雾(庆应义塾大学教授)等人。
生命周期模型主要分析劳动市场问题和社会保障制度问题。这一模型可以自然地分析出劳动者运动机能及相应的劳动生产率随年龄增长产生的变化等情况,因而能够就退休年龄和养老金开始领取的年龄等劳动和社会保障关系进行政策分析。
但令人惊讶的是,就本书所讨论的老年人投资行为相关课题,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生命周期模型的相关研究。金融市场分析的确比劳动分析更加困难,但问题并不在于研究技术的困难,而在于经济学家原本就缺乏“老年人的投资行为”的课题意识。
正如本书中所言,老年人的投资行为近年来已经成为巨大的政策研究课题。将老年人认知机能衰退和有着不合理预期的人口比例增加等因素加入进来,建立新的生命周期模型应该并不困难。“投资者的历年变化”这一新研究主题将会开辟生命周期模型的新领域。
如果能够利用这种宏观经济模型分析金融市场,将能形成对老龄化和金融经济进行本质分析的经济学学科。
8 政策及实务启示
在考虑应对老龄化的商业结构和经济政策时,必须要从法律制度角度明确相关制约条件。
本书第3章将要讨论的大数据诊断系统的开发,受到个人信息保护法、医疗相关法律的约束。至今,尚未出现从支持老年人投资行为的角度详细阐述相关约束性法律的研究。今后,这将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另外,老年人因失智症无法自主决定资产管理方式或者出现本书第7章所介绍的无法获得家人及金融机构支持而导致老年人资产没有归属的情况时,如果能够设立公募存管基金并进行一定的风险投资,就可以通过分散风险来加强全社会的风险管理,将老年人资产损失的风险控制在较低范围之内。
这种公募基金的设立具有加强风险管理的社会意义,但如果管理和运营不当,也有可能产生巨大的损失。居民养老金及福利养老金管理法人GPIF(养老金管理独立行政法人)就是这种管理老年期资产的公募基金。参考GPIF的管理改革方式设计出高效、风险适中的公募基金运营架构将会大有裨益。
驹村康平、小林庆一郎
[参考文献]
1 金融広報中央委員会「行動経済学の金融教育への応用の重要性」2012年(http://www.shiruporuto.jp/teach/consumer/report4/pdf/ron120319.pdf)。
2 金融広報中央委員会「行動経済学の金融教育への応用による消費者の学習促進と行動改善」2013年(https://www.shiruporuto.jp/teach/consumer/report5/pdf/ron131105.pdf)。 如何优雅的老去(套装共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