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多设里程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套装共18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八章 多设里程碑
改变人生的“5千米跑”
1996年,25岁的乔西·克拉克与女朋友分手,感觉人生都陷入了低谷。因此,他开始跑步。克拉克本来很讨厌跑步,一直以来都视跑步为敌。但是他觉得,这一次,情况或许会有所转机。
然而转机并没有到来,跑步还是一如既往的枯燥且令人痛苦。但是这一次,克拉克坚持了下来,用他的话说,他最终“突破了临界点”。跑步的感觉开始出现了变化,让他觉得沉静而放松。就连他自己也难以置信,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是个能够享受跑步乐趣的人。
他说,他感受到了“皈依者的狂喜”,所以决心帮助别人寻找跑步的乐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其他人免于经历他所忍受的痛苦就能“突破临界点”呢?他心想:我该怎样才能让人们轻松获得成功呢?
克拉克开始简单写下让人们逐渐适应跑步的计划。他想,人们需要设立目标——一个让人向往的目的地。他的直觉告诉他,参加5千米赛跑这个目标挺合适,因为这种比赛具有公开性、社会参与性、竞争性及趣味性(这些都是峰值体验)。最重要的是,5千米赛跑是一个可以完成的挑战,因为对于绝大多数身体健康的人来说,走5千米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因此,他给自己的计划取名为“5千米跑”。在9周里,通过每周3次的锻炼,这个计划可以将一个整日窝在沙发里的懒人变成一个能够跑完5千米的人。第一项锻炼很简单:在20分钟里,交替进行60秒的跑步和90秒的行走。以此为始,锻炼的难度逐渐加大。
克拉克需要为自己的计划找一个测试者,于是给母亲打了电话。但母亲并没有欣然接受,她说:“他想说服我加入这个跑步计划,鬼才愿意加入呢。”但是,在母性本能的驱使下,她还是同意试一试。结果,计划起了作用。她觉得,“不必付出巨大的努力或者许下重大的承诺就能坚持下来,真是挺神奇的”。
大受鼓舞的克拉克将这个计划发表在他为跑者建立的一个网站上。那是1997年,网络风潮才刚刚兴起。克拉克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人们开始尝试我的计划,并且还积极讨论起来,‘我已经坚持到第三周第二天了,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经年累月,随着人们对“5千米跑”的兴趣的增加,这个计划的某些节点几乎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比如,第五周的一个特殊时刻就衍生出了属于它的名字:W5D3(代表第五周的第三天)。在这一天,新的跑者们需要明显加大锻炼的力度。在此之前,锻炼内容是长达8分钟的跑走交替,但到了W5D3这一天,跑者则需要一直跑20分钟,这是跑者们到此为止经历过的最长的无间隔锻炼了。在一篇题为《可怕的W5D3》的博文中,一位跑者这样写道:“我能想到至少10个以前我会选择停下来走路的节点,但我还是拖着脚步跑了下来,我不时会将速度放得极慢,直到有力气回到正常的速度。我做到了!……耶!”
到2000年,克拉克的网站吸引了几家广告商的注意,他决定将网站卖给一家公司。作为一名软件用户界面设计专家,他继续投入日常的生活中,在这几年中,他的智慧结晶经历了指数式的成长。软件(现在叫作C25K,即25千米跑)名声大振,有几百万人知道这款软件,更有几十万人成了它的用户。
克拉克收到了数不清的真挚的感谢信,这些人告诉他,“5千米跑”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他本来只想带领人们享受跑步的乐趣,但在此过程中,他却在不经意间为人们打造了一个个决定性时刻。
花在鼓励人们锻炼身体上的钱有几十亿美元之多,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打了水漂,然而这款软件却成功说服人们为参加“5千米跑”而勤奋锻炼。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打造好身材”这样的目标过于模糊,让人提不起干劲儿。追逐这样的目标,会让你踏上一条没有明确目的地,而中途又没有机会庆祝的道路。“5千米跑”提供了一个尊重每个瞬间的力量的体系。加入这个计划本身就是一种承诺。参与者将个人的决心公之于众,这本身就是一块里程碑。熬过令人生畏的W5D3时刻,便是第二块里程碑。(千言万语尽在上文中的那句“我做到了!……耶!”之中。这就是荣耀的声音。)不用多说,完成“5千米跑”也是一个峰值时刻,欣喜、连接及荣耀都尽在其中。三个月之前,我连100米都跑不到就上气不接下气了,而现在,我居然成了一个能跑完整场赛跑的人!
而C25K计划则让参与者感受到的里程碑事件翻了倍,也让参与者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的荣耀感翻了倍。同样的做法,我们可以施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想要体验更多的决定性时刻,我们就需要重新思考设立目标的方式。
升级:为目标设置关卡和层级
史蒂夫·坎布一生酷爱电子游戏,甚至可以说到了难以自拔的境地。他担心自己会因沉迷于游戏中的快感而错失太多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东西。后来他意识到,自己或许可以亲手斩断自己的瘾。如果能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对游戏如此欲罢不能,他就可以利用这些原理,“围绕冒险为中心,而非逃避”来重建自己的生活。
在坎布的《生命的升级:成为自己故事中的英雄》一书中,他描述了带给人快感的游戏背后的原理。这些游戏是由层级体系构成的:“尚处在第一级杀蜘蛛阶段的时候,你知道,如果你能杀死一定数量的蜘蛛,就可以升级杀老鼠了。你还知道,一旦升到了足够的级别,你就可以开始和龙怪大战了!”
通关的感觉真的很棒。这感觉之妙,即便没有通关,也仍然不妨碍你爱上游戏。想想看:很少有人能把《愤怒的小鸟》《糖果传奇》,或是(不得不提的)《大金刚》打通关,但是,大家仍然很享受玩这些游戏的过程。
坎布认为,我们在生活中设立目标时很容易不设关卡。我们放话要“学习弹吉他”,上了一两节课,买了一把便宜吉他,漫不经心地花了几周,学着拨弄了几个简单的和弦。然后,生活开始忙碌起来,7年之后,我们在阁楼上发现了那把吉他,心想:我该重新把吉他拾起来了。仅仅如此,没有设置任何的关卡层级。
一直以来,坎布都很钟爱爱尔兰音乐,也梦想着学会拉爱尔兰小提琴。因此,他借鉴了游戏的设置原理,想出了一个朝着目标“升级”的方法。
第一级:每周保证上一节爱尔兰小提琴课,每天练习15分钟,坚持6个月。
第二级:重新学习识谱,奏出克雷格·邓肯的《凯尔特提琴曲》。
第三级:奏出《指环王:护戒使者》里的《担忧的霍比特人》。
第四级:和其他乐者一起用爱尔兰小提琴合奏30分钟。
第五级:学会用爱尔兰小提琴拉奏《大地英豪》中的《海角》一曲。
终极战:坐在爱尔兰的酒吧里演奏30分钟的爱尔兰小提琴。
这一招难道不妙吗?坎布将学习拉小提琴这样一个模糊的目标转换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明确的目的地:在一家爱尔兰酒吧里演奏。更妙的是,他还在通往目的地的途中设置了5座里程碑,每一个节点都值得庆祝。请注意,就像玩游戏一样,如果他在达到第三级的时候停下了脚步,也仍然能够将几个荣耀的时刻留存在脑海中。就像在玩《糖果传奇》打到30级后放手一样,这段征程仍然充满了乐趣。
你能不能将这一招运用到你的一个目标上呢?比如,有许多美国人都立志想学一门外语。但是,像“学会西班牙语”这样模糊的目标大多会让我们止步不前。这样的目标既没有终点,途中又不设关卡。借用坎布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段旅程打造得趣味盎然。我们可以选择一级级地往上升。
第一级:用西班牙语点一次餐。
第二级:和一位出租车司机进行一次简单的沟通。
第三级:略读一份西班牙语报纸,至少读懂一个标题。
第四级:看懂一集西班牙语动画片的大致剧情。
第五级:阅读一本幼儿园水平的西班牙语书。
如此逐渐升级,直到……
终极目标:和管账的费尔南多用西班牙语进行一次完整的日常交流。
把这个计划和我们通常思考追求目标的方法做一个比较吧。
第一级:挤时间学习一会儿西班牙语。
第二级:挤时间学习一会儿西班牙语
第三级:挤时间学习一会儿西班牙语
第四级:挤时间学习一会儿西班牙语
第五级:挤时间学习一会儿西班牙语
终极目标:在未来的某一天“学会”西班牙语。
这两种计划中的哪一种听起来更有趣?在不得不暂停下来的时候,哪一种计划会让你更容易重拾外语学习?哪一种计划会让你更容易坚持下来?
回顾以往,挖掘成就
通过使用坎布的升级法,我们将通往目标途中激励人心的里程碑事件翻了倍。这是一种前瞻性的策略:我们在期盼未来出现荣耀时刻。但是,与之相反的策略也同样有效:将那些你已经经历过,但可能没有注意到的里程碑事件挖掘出来。在本书前面的内容里,我们提到了Fitbit运动手环是如何庆祝用户在健身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的:举例来说,所谓“印度勋章”,就是用来庆祝用户步行了相当于印度国境长度的1 997英里而设的。(庆祝2 000英里这个里程碑当然也很合时宜,但是“印度勋章”总是让人感觉更有趣,也更难忘。)如果没有Fitbit公司的提醒,没有哪位用户会在意这个成就的。
然而奇怪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领域都缺乏这种关注成就和庆祝成就的觉悟。拿少儿体育联盟来举例,赛季之中自然而然地散布着得分和打赢比赛这样的荣耀时刻,但是,在孩子们的篮球技能有所长进的时候,我们又该做何反应呢?
毋庸置疑,孩子们能够大致感觉到自己的技能在一个赛季中有所进步。但是,进步是缓慢而逐步的,几乎让人察觉不到。我们没法将回忆倒转到6个月之前,对比自己的运球技巧到底长进了多少。
但是,我们可以回放视频。如果篮球队的每一个男孩子都能收到一段简单的前后对比视频,比较自己在赛季初和赛季末的表现,那会怎么样呢?这样一来,进步就一览无余了:你们看!我那时候基本上还不会用左手带球呢!那时候的我死活都投不进任意球。这个充满荣耀的时刻会是多么美好呀!看啊,看我进步了多少!虽然如此,我们还没有碰到任何一个能够有觉悟为自己的球员打造荣耀时刻的教练。
或者,我们也可以考虑一下情侣是如何庆祝纪念日的:旅游、去高档餐厅吃饭,或是交换礼物。这些都是充满了欣喜与连接的时刻。但是,荣耀在哪里?情侣们是不是也应该品味和庆祝一下他们一起走过的路呢?
我们认识的一对夫妻有一本周年庆日记,记录了结婚最开始10年的风风雨雨。每一年,他们都会记录在一起取得的成就:重新装修卧室、请双方家庭共进感恩节晚餐等。另外,他们也记录了两人一起完成的旅游和最常会面的朋友,最让人吃惊的是,他们竟然将吵架内容也写了进去!
丈夫表示:“重现前一年吵架的内容,这一招不适用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人,因为这会让你产生再吵一次的冲动。”但是,坚持记日记的方法还是很有用的,因为日记能够实实在在地证明两人在感情中取得的进展。在结婚的第一年中,夫妻俩几乎事事都要争论一番。(举个例子:厨房案台上该放哪些调味料?)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两人的争吵慢慢减少,到第五年,他们只能回想起无伤大雅的小口角,甚至连一次为琐事而起的争吵也没有。想起为调味料而争执的情景,两人都笑了起来。
两人的大笑标志着一个荣耀的时刻:看看我们进步了多少!我们猜想,如果没有那本日记,这个荣耀时刻就不会来临。
明智的管理思维:用小目标支撑大目标
从上文不难看出,我们经常会错失为自己和他人打造荣耀时刻的良机。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的理解是:大家都被工作中设下的目标洗了脑。高管们往往会订立这样的目标:在2020年之前,将利润增加到200亿美元!(顺带说一句,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通过与企业最高管理层的交流,我们推测,在当下这一刻,全世界有千百万人都在朝着一个仅因数字说起来朗朗上口就定下的目标而埋头苦干。)
诸如此类的目标会逐渐渗透到下层。对于那些设下诸如“2020年增收200亿美元”目标的公司而言,其中的一个具体部门可能就要设定一个较小的目标来支撑这个大目标,比如:2018年之前将南美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3%。设定小目标之后,工作人员便又要为实现这些小目标再制订一系列计划。
一个由数字构成的目标加上配套的计划,请留心这样的组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一个无法调动人们积极性,且途中缺少里程碑的无甚意义的目的地。也就是说,“2020年增收200亿美元”这个目标不仅需要人们投入巨大的努力,而且其中的荣耀感也几乎被抽取得一干二净。
公平地说,这种设立目标与制订计划的组合是能够推动企业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的。但是,只有在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担负起相应责任时,这些方法的价值才能彰显。这种目标加计划组合的目的并不是让人们将目标本身作为努力的动力,也不能让担责任的人更好过一些。
我们要留心不要让这种企业式制定目标的风格渗透到个人生活中,对于自己的生活,我们有着绝对的掌控权。比如,“我要在两个月里体重减掉10磅”,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式目标:武断,拿数字说话,且缺少途中的里程碑。读到这里,大家都知道该怎样应对了:我们要将里程碑重新建立起来。你可以利用逐层升级的体系:在一周时间里坚持不乘坐电梯。若是周一到周五一直坚持不喝酒,那么你就可以在周六享受两瓶微酿啤酒。如果能坚持跑够歌单上三首歌的时间,我就能再下载三首歌。诸如此类。
除此之外,“减掉10磅”不应成为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本身就应该能带给人动力,比如“穿上我那条性感的黑裤子(而不会被勒得胃痛)”。如此一来,你的减肥大计看上去就更像是一项好玩的使命了,你在途中会经常收获成功的体验,而不必每天都去浴室的体重秤上称一下了。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将这种思维方式渗入企业内部,对目标加计划方法背后的“严格管控”企业文化起到中和作用呢?一位明智的领导者会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寻找里程碑。比如,你的团队接到了一个在第三季度末让消费者满意度激增20%的任务。这个目标和设立目标的背景或许都超过了你的掌控,但是你能做的,就是为你的团队设立更多的里程碑(注意,以下步骤不一定要按顺序完成)。
一号里程碑:接到一封来自顾客的满含喜悦的感谢信。
二号里程碑:保持一整周都不出现顾客在满意度调查问卷上打1分的情况(7分为满分)。
三号里程碑:解决上个月满意度调查问卷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不满。
四号里程碑:完成一半目标——将满意度提升10%。
……
为了找出诸如此类的里程碑,你可以问问自己:什么目标本身就能带给人激励呢?(收到一封满含喜悦的感谢信。)有哪些只需要几周或是几个月就能获得的成果是值得拿出来庆祝的呢?(解决出现次数最多的不满。)有什么尚未被认识到的成就是值得发掘和庆祝的呢?(一整周不得最低分。)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运用在如培养领导技能这种不那么明确的目标上。在绝大多数的企业中,除了升职,通往领导者职位的途中没有别的明确的“关卡”。但是,如果一位员工需要5年才能得到一次升职,或是这位员工对升职不感兴趣,或尚不适合升职,那该怎么办呢?你该如何在中途设置一些里程碑,为员工打造荣耀时刻呢?
大型企业常常从“能力”这个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说,想要把某项工作做好,你就需要培养诸如“制定愿景”、“商业头脑”或是“数据分析”的一系列具体能力。(没错,这些术语听起来的确让人昏昏欲睡。)
但是,在如何培养“商业头脑”这种问题上,你大可不必给员工们下达模糊不清的指令,而是可以用一系列有实际意义的里程碑来指明道路(同样,以下步骤不一定按顺序完成)。
• 让一条正在挣扎的产品/服务线起死回生
• 将一位直管下属升职到管理职位
• 与另一个部门或另一支团队合作解决一个商业挑战
• 别人赞赏你主持的会议值得一开
• 在时限和预算之内交付一个重大项目
• 提出一个被全公司采纳的创意
想要做出一份对于任何人和任何情况都适用的清单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并不是一份为了升职必列的事项清单(比如做完这6件事,你就能升职)。这些里程碑事件只能画出成功的范围而已。想要培养你的能力、向公司展示你的价值,你可以选择这些方式。做到了这些,我们会向你致敬。
视觉标志触发荣耀时刻
触到里程碑的时候,荣耀感会油然而生,同时,这也应该激发人们为之庆贺,从而引发欣喜时刻。(不要忘了,里程碑与峰值和转折事件并列为三种自然产生的决定性时刻,值得我们多加留心。)而里程碑事件,就应该搭配峰值体验。
对于这一点,童子军非常了解。童子军荣誉勋章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多设里程碑和纪念每座里程碑的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荣誉勋章是在“荣誉堂”里颁发的,特意让童子军在伙伴面前接受表彰。这是一个峰值事件。同样地,无论是新手的白带还是高手的黑带,空手道弟子们也大多会在公开的颁奖庆典上接受自己的腰带。
那些拥有毕生爱好的人也往往会在有意或无意间遵从同样的理念。斯科特·艾特尔是一家研究机构的主管和3个孩子的爸爸,2013年的一天,他读到了朋友推荐给他的一本关于阿伦·伯尔的书。伯尔是美国的第三任副总统,并在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一场著名决斗中将对方杀死。在这本书中,伯尔被勾画成一位美国英雄。几周之后,艾特尔又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大卫·麦卡洛所著的约翰·亚当斯的畅销传记,其中,伯尔却被塑造成了反面人物。
接下来,艾特尔又阅读了乔治·华盛顿的传记,当然,这本书对于约翰·亚当斯的描绘又与麦卡洛的传记有所出入。到这个时候,艾特尔已经阅读了关于相同人物和相同事件的三版内容(因为华盛顿、亚当斯及伯尔的生活都有所交集),在学校里所学的审视历史的视角开始出现了变化。历史人物的形象不再让人感觉单一或非黑即白,而是逐渐变得立体起来。
艾特尔被深深吸引了。他一直都是一个历史迷,而这些传记则为他满足自己对历史的热情提供了一些条理。一天,艾特尔对全家人宣布:他要按顺序阅读每一位美国总统的传记。他说:“这超越了对于历史的单纯喜爱,而是成了一条征途。”这是一个带有45座事先设好的里程碑的征途。
在第一年里,艾特尔很快就把前八九本传记读完了。米勒德·菲尔莫尔的传记减慢了他的阅读速度,之后,他的征途差点儿被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的传记拦腰截断。他说:“这估计是你能想象到的最烂的一本书了。”读这本书,他花了一年。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条征途也随之演变。现在,艾特尔每读完一本总统传记,就会在美国铸币局买一枚这位总统的纪念币。这些硬币是一种记录他的进程的视觉标志,同样地,他的亲戚们买给他的总统传记也达到了这个效果。
还记得我们在第一章提到的人人都有的装满了以前的奖状、票根及日记的“宝箱”吗?艾特尔的宝箱中满是硬皮书、老钱币及翻旧了的总统传记,这些都是他在徜徉于美国历史时收集的纪念品。不知何故,有纪念品作为见证的荣耀时刻总是如此美好。
想一想翻阅护照上的出入境印章时的感觉吧。一片墨水留下的印记竟能让一段段回忆涌上心头。(说到这儿,登机牌是不是也应该按照“宝箱”中宝物的标准来设计呢?到访旧金山的时候,票根上应该印上金门大桥的图像。然而,我们接到的登机牌却像是一台点阵式打印机的“杰作”。)
艾特尔推测,想要读到现任总统的传记,还需要两三年。他发誓:“除非我死掉,否则我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
他表示,读完现任总统的传记的时候,他计划带着全家人到各个总统图书馆去度假。也就是说,一条征途的完结预示着另一条征途的开启!(不知道他的计划有没有经他的孩子们批准。)
从“中点线”到“终点线”
看一看下图中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员乔治·吴绘制的图表。图表总结了从芝加哥到柏林等城市的900多万名马拉松跑者的完成时间。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跑者都会在3.5~5小时完成马拉松。
但是请注意,图表的线条看上去就像一座尖峰。注意标志着4小时0分钟、4小时30分钟、5小时0分钟等阈值时间的纵线,你会发现,在稍早于这些时间点完成马拉松的跑者要多出很多(在4小时的时间点最为明显)。
注:黑色竖线凸显,在稍早于每30分钟出现的阈值时间点完成马拉松的人数较多。
这就是里程碑效应。眼看终点还有1英里,这些精疲力竭的跑者打开了自己的再燃装置,因为他们无法忍受秒表上的时间超过4小时。当然,这些里程碑完全是人为随意设定的:从逻辑上来说,在3小时59分钟59秒完成或是在4小时0分钟0秒完成,并不意味着能力存在什么差异。但是,各位读者应该和我们一样,都对二者的差别心知肚明。(我们兄弟两人中的某一位有时会在晚上在自己的卧室里走圈,为的就是拿下每天走10 000步的目标。虽然很荒唐,但事实就是这样。)
每个人都爱里程碑。
这就将我们带回了上一个论点:想要触到里程碑的渴望,会推动我们每一个人在最后关头奋力一搏。为了在4小时之内完成马拉松,你会以冲刺的速度跑完最后的1/4英里。为了达到每天走10 000步的目标,你会在卧室里像疯了一样踱来踱去。
作家兼电脑科学教授卡尔·纽波特花了多年时间研究成功人士的习惯。“从我的经验来看,在成功人士身上能够看到的最常见的特征就是对完成任务的痴迷。一旦有项目进入他们的视野,他们就会近乎偏执地渴望完成任务。”
努力跨越终点线能够带来成功,而里程碑的意义则在于强迫我们做出这种努力,因为(1)这些里程碑是触手可及的;(2)之所以选择这些里程碑,就是因为这些里程碑值得我们伸手去够。里程碑标志着那些能够征服,也值得征服的目标。
为了通过测试并赢得箭术勋章,一位童子军多花了一天打磨他的弓箭本领;而斯科特·艾特尔之所以能皱着眉头读完米勒德·菲尔莫尔的传记,是因为他知道接下来就能读到林肯的传记了。这些人都为了达到终点线而鞭策着自己。
但是,最棒的还不止于此:我们并非只能跨越唯一一条终点线。通过多设里程碑,我们可以将一次漫长而模糊的赛跑变成一次设有多条“中点线”的赛跑。在跨越每条线的时候,我们胸中都会迸发出一股荣耀感和力量,支撑我们为下一条“中点线”奋力猛冲。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套装共18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