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套装共18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套装共18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7章 创业者的“道”

  只有战术没有战略,往往成不了大气候。项羽赢了刘邦无数场,战术上的优势无可比拟,却在战略上一败涂地,最后输了一场便只能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此为明证,亦是警钟。

  创业者的本质是无畏

  2016年6月,360手机在深圳举办了一场主题发布会,我到场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主题演讲,同时发布了全新360手机品牌宣言——安全·无畏。

  “安全”不难理解,这是360手机的品牌基因,同时也是用户刚需。而“无畏”这个词是由360手机的粉丝们提供的,一方面体现了360手机未来将排除万难、始终如一地为用户提供满意产品和服务的信念;另一方面也展示了360手机目前的消费群体定位和有关该群体的性格特点。粉丝们能够提出这个词,说明用户已经能够从360的产品中体会到我们这些产品研发者的良苦用心,并真正参与到我们的事业中,勠力同心,无畏前行,令我万分开心且老怀大慰。

  借着出书的机会,我想将“无畏”这个词分享给所有走在产品创新道路上的人,既包括广大的产品经理,也包括新时代的企业家们。“无畏”不仅应该成为360手机的品牌宣言,同时应该成为未来一批人,甚至一代人的口头禅和生活方式,是所有人都应该将之付诸行动的人生宣言。

  坦白地说,我认为现在的商业社会普遍缺乏创新,其根源还是在于我们对创新充满了恐惧。做产品的人,大多具有较高智商,情商也不缺,但缺少一样东西——强大的内心,或者说无畏的勇气。自古富贵险中求,产品创新同样需要勇气。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太多无奈,我们害怕失败、害怕失去、害怕丢人……所以,我们总是习惯于从众,不愿意进行产品创新,不敢为天下先。正是因为我们缺少无畏的探索精神,所以很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实话实说,我的运动天赋较为有限,喜欢的运动不多,攀岩是其中之一。虽然还不敢徒手攀岩,但只要时间允许,我会找各种机会尝试。因为攀岩,我认识了一些热爱极限运动的年轻人,他们玩滑板、越野和各种极限运动。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深深地被他们身上的无畏精神和对大自然的探索所吸引。

  只有无畏的人才能让好奇心肆意挥洒,只有无畏的人才能探索未知的世界。除了做企业,360也在做投资。我认为投资应该投人,人是第一位,然后才是投项目。投资本身是件风险很大的事情,失败如影随形,在此我简单总结一下投资失败的原因。

  投资的关键要看创始人的胸怀、格局以及人品。我在考察投资对象时,对于创业者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韧性。从开始创业到取得成功,过程漫长而痛苦。其间,创始人会经历很多困难,要付出很多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犯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失去斗志和勇气。要知道,企业家的本质就是一种无畏的勇气。

  为什么要谈勇气?因为领导力这个词最早便源自军队。美国西点军校的军官,在打完仗后很多都成了优秀的首席执行官。推荐大家看本书——《蓝血十杰》,任正非也十分推崇这本书,写的是美国空军的10个人在退役后进入大企业的事情,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了这本书,我还想给大家推荐两部我最喜欢的影视剧:一部是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还有一部是电视剧《兄弟连》,值得广大创业者和企业家反复观看。《兄弟连》里直接将连长称为首席执行官,一个连正常情况下有100多人,相当于一家初创公司。很多人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觉得先别考虑如何成为将军,如何做好一个连长才是创业者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

  商场如战场。其他行业我不太清楚,但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我还是比较了解的,简直可以称得上丛林战场,竞争异常残酷、激烈。如果创业者无法从军事作风中领悟到一些创业的真谛,那么企业的竞争力就会比较弱。

  几年前,我在北京买了500亩山地,建了一个特种训练营。在这个训练营里,我高薪聘请了许多从全国各大军区特种部队退役的战士(最多的时候人数达到了20多个),让他们和我带去的人进行对练。360所有新入职的员工和我打算投资的创始团队成员,我都会将他们带到特种训练营去参加训练,即使是女同事也不例外。

  有很多人不理解我的这一举动,我的解释是:“通过特种训练能够更好地看清一个人的人品。”真正的产品人和创业者肯定不能被困难打倒,而特种训练的压力极大,和特种部队退役的战士对练,通常情况下肯定输多赢少,这就意味着参加特种训练的人无一例外要面对屡战屡败的局面。可以肯定地说,这是我特意安排的结果,我的目的就是看看这些人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能否保持电视剧《亮剑》里推崇的那种“亮剑精神”、那种嗷嗷叫的“狼崽”精神和那种不怕困难和失败的“无畏精神”,能否“屡战屡败”,并且“屡败屡战”。

  我主张的文化就是“拿起枪,战场上见”。很多创业公司喜欢强调团队协作、不怕困难,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空洞的道理。有些人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一旦面对强大的敌人,便会现出原形,不再说合作与团结,也没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这种人带的团队是不可能走向胜利的。

  在对练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优秀的产品人和创业者各有不同,有男有女,性格也不一样,甚至很多首席执行官从来没摸过枪,直接跟我说自己不喜欢暴力。然而,当这些优秀的人拿起枪后没有一个愿意认栽服输,几乎都是不干翻几个“敌人”不下场。

  这些人在枪法和实战经验上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然而我看重的却是他们永不服输的勇气和精神。很多人说我是一个“斗士”,我认为人生就是一场场战斗——和天斗,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断探索前行;和地斗,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满足有中国特色的用户需求;和自己斗,积累经验,越挫越勇。这三者的结合体,便是我一直强调的无畏精神。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要想快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和产品经理勇往直前、锐意进取,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哪怕最终以失败收场,也能留下宝贵的经验,让我们下一次不再失败。如果互联网行业的每个人都能够以真正无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去创造和创新,这个行业就会变得更加精彩,我们的未来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不装、不端,有点“二”

  我为自己总结了7个字:“不装、不端,有点‘二’。”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是我一直弘扬的创业者精神,且让我分而论之。

  1.不装

  所谓“不装”,就是要实事求是,要坦荡,不要说假话。事实上,“不装”也意味着跟人沟通、交流要坦诚,要讲诚信,不能言而无信。对于这个话题,我想中关村的繁荣与衰败最能说明问题。

  2008年,中关村还是一片生意兴隆的景象。如果此时你去中关村购买电脑、相机或者手机,在任何一个大厦门口都会有热情的销售人员迎接你,你的思维会在他们的花言巧语中被他们控制,无意间便花了不少冤枉钱。更让人生气的是,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热情的销售人员们马上开始“踢皮球”,而那时也不流行评价体系,顾客根本无处申诉。“买前笑脸相迎,买后屁股相对”,这就是传统电子市场的真实情况。

  而如今的中关村,偌大商场中只有稀稀拉拉几个消费者,很多大厦不得已开始痛苦地转型。中关村在互联网大潮中轻易被击败,表面上看源自电商冲击,实际上则源于一些商家不讲诚信!

  当然,电商里面也存在骗子,而且为数众多。然而,电商的信息是透明的,能够快速流动。某家网店如果出现了不诚信的欺诈行为,顾客在吃亏上当后可以给它差评。一个顾客的评价,成千上万的顾客都能够看见,这家网店的销售量就会大受影响。如果某家网店连续出现几个差评,可能就不再会有顾客上门。

  人无信不立,这是古训。现在的很多创业者“满嘴跑火车”,有些创业者甚至在公开场合宣称,当初的某种承诺只是“玩玩而已”,这种理直气壮令人匪夷所思。

  在我看来,一个创业者或产品经理,并非仅需具备激情和专业技能就能成功,更不可能靠“玩玩”和吹牛一步登天。有些产品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是产品理念出了问题,也不是产品经理的能力出了问题,而是产品研发人员遗忘了诚信。

  2.不端

  “不端”是指不端架子,不把自己当成功人士,而是把自己放空。关于这一点,我近来颇有感悟。

  实事求是地说,我不是共享单车的典型用户,我出入都有汽车,基本上没有骑车的机会。如果从我的角度来看,共享单车不符合我这种用户的需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共享单车就没有市场。对于360公司的很多员工来说,地铁、公交之后的最后一两公里路程,确实有骑车的需求。我也在公司楼下的街边和其他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人都在骑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这至少说明共享单车打动了用户的心理需求,但我还没有彻底转变自己的思维,因为我毕竟不骑车。

  直到有一次我去杭州旅游,杭州的出租车司机会在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交接班,在我苦苦等待两个小时打不到车时,却看见一辆辆色彩斑斓的共享单车从我身边掠过,此时我连拦路抢车的心都有。我突然想明白了,对于共享单车,其实我并没有真正将自己放空,没有放下有车一族的架子,还是有些“端”了。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生活、阅历和背景,这便导致你很难用“同理心”揣摩用户的真实想法,对用户需求的判断就会发生错误。只有“不端”,真正将自己视为“小白用户”,才能让产品经理更贴近用户和市场,想用户之所想,研发出能够真正帮助到用户的产品。

  3.有点“二”

  很多人认为“二”是个贬义词,但我觉得“二”更是一种大智若愚。像阿甘一样坚持自己的行动,像乔布斯一样“stay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从当时的潮流来看都有点“二”的成分,但伟大产品的研发者大多成长于旁人不屑的眼光下和不被关注的寂寞中,并最终颠覆世界。同时,“二”的精神也是一种创新的精神,创新是要想别人不敢想的事,不从众。

  所有的创新,在开始时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非主流和有点“二”,但坚持到最后,有点“二”的人可能就会成为行业老大,非主流也有可能成为主流。不谦虚地讲,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有点“二”的人,所以我才比较无畏。当年360坚持做免费杀毒,很多人并不看好,甚至认为这个想法“糟糕透了”,但我们正是通过这种“二”的精神坚持走到了今天,走到了行业的最前沿。

  “不走寻常路的人”是苹果公司曾经的一句广告语,这句话将乔布斯自己都感动得落泪。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要想成功,你的思维不能和常人太一致,也就是需要点“二”的精神。世界上的成功者永远是少数,如果你的思维模式跟大多数人相同,成功的概率相对来说会小很多。所以,请告诉自己:如果能够舍弃现状,不怕失败,永远保持无畏的探索精神,你就有可能走上一条不同寻常的有点“二”的道路。

  在360成立之初,我们这些创始人从严格意义上说都属于互联网安全领域的门外汉,是完全不懂互联网安全的一帮人。当然,在创业过程中,我们慢慢也就成了行业专家。现在想来,要是当时我们十分了解互联网安全领域,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360。原因何在?还是我在前文中提到的“知识的诅咒”——你的专业知识越丰富,越容易被你的知识所“诅咒”,在不知不觉中采用专业人士所用的方法,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另类方法,更别提“乱拳打死老师傅”。

  今天的中国,创业热潮风起云涌。但对比中国和美国后,我发现中国还没有真正的硅谷,至少目前还没有。我认为中国年轻人的聪明才智并不比美国人逊色,但为什么在创业上远远落后于美国?我觉得主要是由于价值观上的差异。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从众,希望不断地被认同,看重别人眼中的自己。让我们回忆以下场景,或许你也曾亲身经历。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大家这是什么。在幼儿园时,小朋友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月亮,蘑菇,大饼……各种反常规的答案都有。同样的问题,小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基本都会统一回答:那是一个圆。否则,老师便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同学们也会觉得你的想法不正常。

  在这样的价值观里,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做看起来有点“二”的事情,不敢不走寻常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失败的恐惧,害怕失去现在拥有的一些东西。我也不例外,在创业到一定程度时,我也一直在问自己:到底要不要继续往前走?要不要研发新的产品?要不要探索全新的领域?这里有很多现实的负担,慎重一些总是没错的。

  但是,慎重并不代表放弃,慎重是为了走得更快、更稳,而不是驻足裹步、畏缩不前。后来我领悟了一个道理:不管勇士还是懦夫,上了战场都会恐惧,二者的区别在于懦夫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情绪,而勇士在恐惧时还能冷静地做出判断。所以我觉得,大家都害怕失败,但把对失败的恐惧降到最低,就不怕失败。失败后大不了从头再来,无非就是丢掉一些东西。

  人是决定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团队里有人离开的时候,肯定有不少创业者拿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但我觉得这句话存在误导的成分,因为它将营盘和兵的关系完全视为单纯的雇佣关系。

  对于创业团队来讲,如果每个员工都仅将自己做的事情当作一份工作,或者一种解决财务问题的工具,那么这个营盘绝对不会是铁打的,而是纸糊的,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坍塌。一个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不是理念,更不是宏大的规划,而是人。人是决定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对于创业者而言,如果你的团队出现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情况,就意味着你的管理出现了问题。

  我在投资一家公司后,绝对不会重整团队,空降是创业公司最忌讳的事情,因为你不知道你高薪请来的空降兵能否跟团队原有的人合拍。有些时候,你认为优秀的空降兵并不是最好的空降兵,三个聪明的总司令可能还不如一个愚蠢的总司令。所以,我如果投资一家公司,一定是我认可这家公司的团队、认可这家公司的人。

  公司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会出现很多让管理者焦虑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有段时间,我比较相信乔布斯的说法:“A级人才是不怕挑战的,你甚至可以不用考虑对方的自尊心。”我不太喜欢琢磨人性,自己的情商也不高,所以我通常会用自己的方式对待别人,并将之称为“以己度人”。

  我是个对自己比较苛刻的人,会给自己很多挑战,也不怕承认我的错误。但当我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其他人时,有些人可能会做得更好,但也有一些人并非如此,他们无法接受我的管理方式。如果对待他们过于严苛,最后会把他们给骂蔫儿了,失去自信,什么都不敢做,甚至有些人还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伟大的企业都应该有《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所说的“宗教般的文化”。吉姆·柯林斯曾广泛研究过企业文化。宗教般的企业文化是一种自我精选。假如你做好了这一点,那么在你创建团队时、在面试新员工时、在考核员工业绩时,企业文化应该一直都是关键因素。诚如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理念,不管你是绿色的还是黄色的,来到我这里,都必须是蓝色的,必须打上企业的烙印,建立起一个优秀的团队。

  具体而言,我认为关键在于把握以下三大要点。

  1.不能以发财为目标,要有某种程度的理想主义情怀

  我在互联网行业里干了很多年,从来没有看到一个为了解决财务问题而凑到一起的团队最终能够走向成功的。相反,这样的团队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悲观失望,或者一旦外面有更大的现实利益诱惑,团队就容易分崩离析。

  我曾让360人力资源部门的同事帮我统计了一个名单,看看分别有哪些同事跟我合作了5年、8年和10年以上。看到名单后我很感慨。如果那时我仅仅跟他们说“出来跟我干吧,发财后咱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估计他们不会跟我合作这么长时间。相反,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出最牛的互联网产品,让用户的互联网生活更方便、更安全,有了这个目标,大家才能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2.财散人聚,用激励机制将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我从不希望我的员工单纯是奔着钱来的,如果这样,团队中便会充斥着大量的投机分子。但我一定会替员工考虑财务问题。理想主义者也要养家糊口,要过一种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与此同时,创业是一件耗人健康、燃烧青春的事。对于这些愿意跟着企业打拼的人,不能仅将好处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签协议,让这些愿意为企业燃烧青春的人能够分享未来的收益。否则,财聚人散,更别提未来了。

  360从一开始就做了员工持股计划,最初员工持股比例达到40%,后经多轮稀释,在上市前降到了22%,这个比例在当今的互联网公司中算是比较高的了。我觉得,用股权、期权制度可以把团队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唯有如此,理想主义才有生存的土壤,团队的思想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雷军说过,他在成立小米公司之初就非常明确一点:要找一群相当靠谱的人。于是他列了一个名单,打了近百通电话,组成了小米公司最初的合伙人班底。其实,人是决定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找人永远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在雷军拨完这一长串电话的4年后,小米成为徐小平口中“人类历史上达到百亿美元销售和百亿美元估值的发展最快的公司”。

  找合伙人一定要找最优秀的、最会学习的人,也就是乔布斯口中的A级人才。合伙人必须在问题发生时懂得问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互相推诿。合伙人之间必须既能充分信任、彼此尊重,又拥有承担风险的能力;既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欺负”他,又恨不得与他执子之手、合伙到老;你的合伙人甚至会比你的爱人更懂你,彼此之间不用太多交流,只需要一个动作或一个决定就能充分理解你的意图,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遇到不可多得的人才时,我一定会把他变成合伙人,将他的利益与公司利益绑定在一起。从员工转变为合伙人,这种转变更好地解决了投资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分享问题。这些股东拥有职业经理人和事业合伙人二合一的身份,既为股东打工也为自己打工,与公司的利益高度一致。

  3.解决新老交替问题,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走弯路、遭遇挫折都是难以避免的事情。遇到这种时候,难免曾经的同行者因为不认同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者因为有更大的利益诱惑而离开。同样,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需要不同的人才,对不同专业技能的渴求程度也不一样,只有新人不断进来,企业才有未来。

  我从未见过某个团队一成不变地走向成功。解决新老交替问题的最好方式,还是激励制度。360每年都将总股本的5%用于为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发放期权。我常对投资人说,设计一个吸收人才的蓄水池,把新人的利益与企业的未来紧紧捆绑在一起,这样大家做事才会有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产生出来的价值,远远大于被稀释掉的价值,这就是我所说的“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

  在20多年前,电脑还是一个高精尖的东西,离大众很远。如今手机普及了,大多数人没事的时候都在盯着手机。也正是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互联网才真正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每个人思考、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世易时移,在新的时代,企业的架构和管理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

  我不知道这种改变最终会成为何种模样,因为从来没有其他人这么做过。但可以肯定的是,改变的方向一定是扁平化,一定是以产品和用户为核心,一定是小而美。

  扁平化就是减少行政层级,把传统层层汇报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改为两层,最多三层。小而美就是把团队分解成无数小团队,按项目或业务分类等进行划分,人员灵活组合,项目启动快,能对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了此类尝试,阿里巴巴在不断分拆,分成了20多个事业部。腾讯把研发分为无数个项目组,通过不断竞争,实现了内部的推陈出新和自我颠覆。扁平化和小而美符合互联网时代技术更新快、产品需要小步快跑的需要。我最担忧和痛恨的是360还没有成为一家巨头却染上了大公司病,所以,我们迫切地需要这样一个个小团队来打破瓶颈。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小团队还可以随时随项目而变动,谁提出一个好的产品创意,就可以在得到批准后组建自己的团队。我们新推出的很多创新型产品,就是由公司的一群年轻人在内部竞赛中提出的,我觉得非常好,就立即让他们去做。我也希望在360内部有更多的年轻人涌现出来,做产品经理,再从产品经理变成业务负责人,能够像一个小首席执行官一样对自己的产品和业务负责。

  将来,360的这些小团队可能不再进行严格的业务区分,每一个团队都可以做跨平台的产品,每一项业务并不是只有一个团队可以做,而是有能者居之。只要有更好的想法和产品,我们就全力支持,这样一来,便不再需要那种层层审批的大战略和宏伟的转型计划,可能一个小团队的产品直接就能从手机转移到耳机上,整个360便有可能直接进入可穿戴互联网的未来。

  公司不是只靠一两个创始人就能玩转的。再聪明的人,带宽和经历也是有限的。好的决策者应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去创新和调整架构,加快信息的流动,提高决策的速度,在公司里培养出更多的小首席执行官,培养出更多的产品经理和业务负责人。

  如何在这样的时代里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土壤,让大家真的做到敢想敢创新,不被一些思维定式束缚;如何让员工学会更加贴近用户,研发出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产品,是创业者在设计组织架构时的首要考量。

  对失败宽容以待

  99%的创业都会以失败告终,因为创业是有点“二”的不走寻常之路,是在黑暗中找到火种、为未来开出一条新路的过程。失败几是定局,成功只是偶然。既然成功仅是小概率事件,我们自然应该对失败宽容一些,容忍失败,甚至崇拜失败。

  然而,当今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却是崇尚成功、鄙夷失败。谁最有钱,谁做的企业市值大,大家就崇拜谁,甚至不惜称其为“爸爸”“老公”。成功的企业家经常被邀请到各种场合进行演讲,媒体也总是把荣誉和报道机会献给那些成功者。简单地说,我们现在判断企业,乃至判断一个人的标准还是成王败寇。每个人都愿意聆听成功者的声音,是因为害怕自己遭遇失败。我们对失败并不宽容。

  有人问我:“老周,你的偶像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乔布斯,还有其他人吗?”我的答案是马克·安德森——网景公司(Netscape)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现在是脸谱网的董事会成员,是马克·扎克伯格的幕后教练。1996年前后,马克·安德森创办了网景公司,这是全世界首家研发浏览器的公司,它让浏览器成为网络的入口,我认为这是世界互联网发展的第一步。

  马克·安德森的身上,不仅充满了无畏的创新精神,还有面对巨头(微软)永不屈服的精神。网景与微软的竞争在当时被看成互联网行业最大的一场战争,尽管最后的结果是比尔·盖茨奋起反击,马克·安德森黯然出局。

  虽然很多人都已经将这段历史遗忘,但马克·安德森仍是我心目中永远的英雄,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Chrome浏览器,也就不可能有今天我们基于这种浏览器创造的各种模式。毫不避讳地说,360系列产品的研发技术,就建立在马克·安德森开源的技术之上。

  有的企业成功地将竞争者踩到脚下,赢得万众瞩目,它们经得起鲜花、掌声和崇拜者狂热的目光;有的企业即使不成功,也曾经开发出伟大的技术和产品,创造或改变了历史和我们的生活,它们同样应该被尊重、被继承。其实,这就是为成功者喝彩、对失败者宽容的价值观。我在创业的路上也同样经历过多次失败,从一次次失败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我理解失败,对失败者也较为宽容。

  2006年3月,我从雅虎中国离职,出任360的董事长。4个月后,我带领360推出了只有一个功能(查杀一切流氓软件)的“简陋软件”——360安全卫士。这种做法带有明显的激进色彩,虽然得到了广大用户的拥护和好评,却让我个人成了众矢之的,几乎招致整个行业的口诛笔伐。打开网页,便是铺天盖地的骂声。那时,我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甚至觉得自己可能过不了这一关了。当然,最终我还是挺了过来。

  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蕴含着无数的艰辛和失败。我常说,创业是件九死一生的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产品创新同样如此。经历这次事件之后,我对失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每个无畏探索的人在刚刚开始创新时,通常得到的并不是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不理解,是被当成异类、少数派,甚至是怪物;往往在其获得世俗的成功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才是创新的英雄。马云便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马云是我相当尊敬的一位企业家,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先驱者和领军人。但是在他刚开始做电子商务的时候,大多数人并不理解他,其中也包括我。由于不理解,我甚至错失了一次与马云合作的机会,现在想来还颇为懊悔。

  2003年,我和马云有过一次较为深入的交流,马云表示出与我合作的强烈兴趣,我也应邀去杭州进行了一番考察。然而,我发现自己对马云正在做的事情一窍不通,合作只能不了了之。

  转眼14个寒暑,今天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当我们坐在家中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所需之物时,请不要忘记,当初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是如何在大多数人的不认同、不理解中坚持下来,摇摇晃晃走到了今天。

  互联网永远属于年青一代,所以我希望中国的年青一代能够有勇气追求自我,进行看起来有点“二”的尝试,敢于面对自己的失败并能屡败屡战,而不是一窝蜂地追求安逸,将失败看成耻辱。如果中国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相信终有一天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乔布斯”涌现。

  调整心态,重新站立

  创业的道路上,没有人会永远一帆风顺,很多人都曾栽过跟头。成功者和失败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成功者不会因为一时的失意一蹶不振,而是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选择另一条道路重新开始。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在《汉语成语大词典》中的释义为:“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成功。”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失败就是失败,只有在失败中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完善并付诸行动,重新扬帆起航,失败才能成为成功之母。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一蹶不振。正因为有失败,所以才有总结,才能不断去改善。

  没有谁不会犯错,但不要被错误打倒,内心强大才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在错误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因此,我非常崇尚公司自上而下地建立一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化,在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中实现与时俱进。

  在公司内部,我比较反对做评论家。评论家总是站在云端,满口都是格局和产业问题,这种评论其实毫无意义。很多抽象的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只是正确的废话。别说初创企业,即使是一个成熟的大企业,当面临挑战或转型的时候,也要放弃概念上的论证和平台上的规划,放弃所谓大战略。比起这些,我更希望大家彼此之间能够分享曾经做过的一些错误决策。

  同时,我也非常反对成功学和各种心灵鸡汤,这些故事往往都经过修饰和加工,只告诉你“贼吃肉”的故事,而将“贼挨打”的伤口深深藏起,唯一的结果是让不明真相的人顶礼膜拜。作为过来人,我认为应该将一些失败的东西分享给读者,让后来者更好地避开浅滩和暗礁。

  在这个行业里,我算是最大的失败者,甚至做过一些很荒唐的事情,也做过很多错误的决策。虽然在很多事上失败过,但我摔倒了还会再爬起来。所以我觉得,你只有不怕失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才有可能真正地坚持做企业、坚持做产品。

  成功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东西,真正能够总结的是一个人在成功的道路上曾经犯过多少错误。历史不能重复,错误说得再多也是为了复盘。奉劝大家两句话:第一句是“创业不要只盯对手,一定要盯住用户需求”;第二句是“无论做什么,一定要坚持,不要轻易放弃”。

  另外,关于被收购我也有自己的看法。虽然我很遗憾3721的惨淡结局,但并不后悔当时的决定。我觉得成功就是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收购与被收购已经成为一大热潮,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企业上市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大部分企业都需要面对失败。并购反映了投资人对企业的认可,在反思之后,你可以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再加上之前积攒的资源和经验,你就拥有了重新开始的资本,甚至可以将事业做得更大、更加成功。

  在带领360往前冲的这几年,我曾遇到过很多困难时刻,也曾经历过很多失败。我承认有时候我会沮丧和失望,但我还是有些个人英雄主义情结的,我想改变一些东西,想让人们活得更好。况且,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身后还有亿万360的忠实用户,他们信任360,希望360能够将互联网做得更安全;我背后还有充满激情和梦想的360团队,他们和我一样希望改变这个世界。因此,我会调整心态,重新站立。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套装共18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