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突破认知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套装共18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六章 突破认知
从冒险和失败中认识自己
只拥有短短一年烘焙经验的莉娅·查德威尔,就已经开始幻想创建自己的公司了。
查德威尔白天在一家动物诊所工作——她曾经把自己的狗送到这里做过治疗。来了几次之后,当时还是诊所顾客的她突然发现:我想要在这里工作。她恳请诊所给她一份工作,4个月之后,一个兽医技师的职位终于有了空缺。
9年之后,她感觉自己在这个职位上的薪金和级别已经没有太多发展空间了,也担心这份工作可能只适合年轻人来做。“难道我到了65岁还要跟金毛犬比力气吗?”她心里实在没底。
查德威尔的每个周末都是在厨房里度过的,她会做瑞士曲奇饼、加入异国香料的酥饼,以及多种口味的奶油面包。朋友和家人开始向她提议:“你应该自己开一家蛋糕店!”(想要在日后拿到试吃赠品的人大多会给出这样的建议。)
2006年,查德威尔的丈夫萨姆在广播上听到一则故事,这则故事介绍了一家可以让人们“实验”自己的职业梦想的公司。这家公司的名字叫作“职业假期”,用户交完一笔费用之后,公司便会安排用户与一位正在做用户理想工作的人一起共处几天。可以体验的工作包括经营一家牧场、管理一家住宿加早餐的旅店、打点一家酒窖,以及开一家蛋糕店——可算找到了!
查德威尔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她飞到了俄勒冈的波特兰,与一家面包与巧克力店的店主一起工作了几天,就像是在租借导师一样。查德威尔很享受这次体验,回到家后,她下定决心要开一家自己的蛋糕店。
查德威尔利用晚上的时间上课打磨烘焙技术,并终于取得了当地烹饪课程颁发的证书。到2010年,一切准备就绪,“一磅黄油”蛋糕店终于开张了。她保留了动物诊所的工作,利用晚上和周末为生日和婚宴制作定制蛋糕,为附近的餐厅提供西点。后来,她计划创建一家真正的实体店。她说:“我幻想着蛋糕店的样子,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份我能在今后的人生中一直做下去的职业。”
查德威尔在大学期间主修雕刻,因此,雕刻蛋糕是她的绝活。她能制作出无可挑剔的托马斯小火车和迪士尼公主蛋糕,这种蛋糕用于孩子们的生日派对非常合适。
然而,这份工作对她的吸引力开始逐渐减弱了。为自己的家人烘焙蛋糕虽然有趣,但为吹毛求疵的顾客烘焙却为她增添了很多压力。白天,她需要治疗生病的动物,到晚上,她又得与神经紧绷的新娘打交道。她觉得自己就像被困在一个没有尽头的死循环之中。她说:“我需要接更多的活儿才能支撑蛋糕店的运转,但是我没有时间做烘焙,因为我不能单靠烘焙支撑生活。”
一个周末,在临近交货时间的节骨眼上,她完成了婚礼奶油蛋糕的最后一道工序,并将蛋糕装进了车里。就在她准备开车离开的时候,她忽然发现没人看护的蛋糕店大门敞开,而自己差点儿就这么离开了。
这就是她的顿悟时刻:顶着这么大的压力,我都要把自己逼疯了。后来她还说,她意识到:“我不再热爱烘焙了,烘焙就像一大坨黄油,沉甸甸地压在我的肩上。”
当时的她马上就要42岁了,她不想要两份职业,觉得一份就够了。于是一个念头闪过她的脑海:“如果我的烘焙事业‘成功’了,比如我成功贷款,有了一间门面店,那么一旦失败,我就永远也别想翻身了。我是无法填平经济上的坑的……我发现,我对于烘焙的激情已经不足以支撑这一切了。”
大约18个月后,“一磅黄油”蛋糕店关门闭户。查德威尔的经营蛋糕店之梦就这样结束了。
在此后的几年中,她连一个蛋糕也没有做过。
这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结局。我们希望自己喜欢的企业家斩获成功,希望看到大家美梦成真。
莉娅·查德威尔失败了吗?从某些角度来看,的确如此。但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查德威尔并不后悔自己开了这家蛋糕店,对于闭店也不难过。从这些经验中,她获取了认知。她表示,她的一些性格特质决定了她不是一个能自己开店的人,对此,她已经学会了接受。“我没有条理,不切实际,变化无常……这种性格让我很适合做朋友中古灵精怪的开心果,但用在做生意上却适得其反。我在想,如果当时没有放弃,我也一定会失败。这一点真的很难说出口,但是,这个教训是我必须要吸取的。我很适合为别人工作,让别人依赖于我。但是说到为自己打工,我真是个糟糕的老板。”
心理学家将这种认知称为“自我认知”,也就是对我们的特质和动机的一种成熟的理解。自我认知能够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影响,比如良好的关系及对于目标的明确了解。自我认知及心理健康是并行的。
查德威尔的自我认知是由一个典型的“不满确立时刻”引发的——她差一点儿就敞着蛋糕店的店门开车离去的时刻。在那一刻,她所体验到的沮丧和焦虑的碎片拼凑成了一个明确的结论:我不适合做这一行,这不是我的强项。
让我们拿查德威尔的这个时刻与一位在读大学时决心去罗马学习的女士所体验的时刻做个比较。这位女士说:“我是一个来自小镇的姑娘,无论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还是在一个语言不通的环境里工作,都让我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记得我刚到罗马的时候,整个城市都让我发怵……”
然而4周之后,她竟成功说服一位店员相信她是意大利本地人。(不幸的是,这个谎言后来因为她不知道意大利语的“头绳”怎么说而被揭穿了。)在体验了游学经历之后,她完全变了。她说:“回国之后,我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比以前自信了许多,也更愿意在有计划的情况下尝试风险……无论到哪里旅游或是居住,我都不再感到害怕。”现在的她,正在伦敦生活。
让店员相信自己是“本地人”,这位女士的这一决定性时刻几乎与查德威尔的全然相反。她意识到:我能做到,我能成为自己想要变成的那种人。
两位女士的自我认知时刻都是由“突破自我”引发的。想要突破,我们就要将自己置于一个有可能因冒险而失败的境遇之中。
虽然看起来矛盾,但如果不突破自我,我们往往不会产生自我认知。研究表明,对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进行反省或沉思,对真正了解自我没有什么帮助。若是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研究,效果则要好得多。
“我能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蛋糕店店主?”“我能不能在意大利闯出一片天?”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你是不可能在自己的脑袋里找到答案的。更好的方法是冒险尝试,并从经验中提炼出答案,而不是空坐着发呆。行动往往能带给我们认知,而认知却不总能引发行动。
认识自我,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理解自己的能力,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说实话,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成长为有房、有工作、有家室的成年人之后很久,才真正对自己有所了解的。我们为什么会用特定的方式处理问题?我们的盲点在哪里?为什么会被某个朋友或恋人所吸引?
自我理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想要加速理解自我,想要体验更多灵光一闪的时刻,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突破认知。
鼓励我们突破自我的,往往是别人
1984年春天的一个晚上,迈克尔·迪宁正在圣迭戈的海军治疗中心为他的最后一次精神病医生实习轮岗值班。他于1982年从医学院毕业后,接受了两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已经够资格成为一名有完整资质的精神病医生了。
精神病病房里的病人们全都患有人格分裂症、躁郁症或者抑郁症等严重疾病,绝大多数病人都被锁在病房里。其中的很多人都曾经试图自残或伤害别人。在巡查病房的时候,迪宁遇到了一位获得了在医院里自由走动权利的病人。这位病人被安排在第二天出院。
病人叫住迪宁,问道:“我有点儿事想要问你。”
迪宁回答说:“我现在有些事情要处理,能不能过15分钟再回来找你?”病人点点头,于是迪宁继续查房。
10分钟之后,整个医院的内部通话系统都发出了“蓝色信号”,这意味着有病人需要抢救。一般来说,这种信号都会指示工作人员集中到医院里的某一层楼或是某个房间里。但这一次,播出的通知却是让大家都到医院外的庭院去。迪宁匆忙跑到门外。
趴在地上的是那位刚刚与他说过话的病人。他从三楼的阳台上跳到了下面的混凝土人行道上。迪宁和其他医护人员跑到病人身边,试着实施抢救,而病人却没有任何反应。他们立刻将病人送到了急救室,但是,病人很快就离世了。
迪宁缓缓走回位于精神病病区的办公室。他追悔莫及,又羞又恼,心想: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我本应察觉到的,他需要我。
他打电话向实习生培训主任理查德·赖德诺尔汇报了情况,然后又花了一些时间安慰精神病病房的医护人员。他感觉精疲力竭,无法支撑着完成值班,于是,身心俱疲的他准备回家。
与此同时,赖德诺尔赶到了医院。他让迪宁把故事从头到尾再讲一遍。迪宁说:“汇报完毕之后,我心想,这一定是在为纪律处分做备案。”病人自杀本身就很少见,在医院这样的避风港中自杀更是难遇。迪宁觉得,他从此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有行医资格了。
没有料到,赖德诺尔却说:“好了,继续回去工作吧。”
他将迪宁带到手术室,换上工作服和白大褂。然后,他们便回到了精神病病房。
那天晚上,赖德诺尔导师一直陪在迪宁的身边。
回想起这件事,赖德诺尔表示:“我不想让迈克尔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我想让他觉得他没犯什么错误,工作还是要继续的。这有点儿像战争中的死伤事件,的确会有病人在验伤台上死去,但病房里还有其他病人在等着医生呢。说不定,你能拯救他们的生命。”
迪宁说:“我已经不大记得那天晚上之后的事情了,但是我知道,如果当时我回了家,就可能会放弃精神病医生这个职业。”
即便在30多年后的今天,迈克尔·迪宁仍然将那天晚上视为人生中的一个决定性时刻。这是他第一次失去病人。但是,在那个夜晚,他对自己产生的认识也同样让他刻骨铭心,那就是:我能挺过来。
在迪宁的人生中,这是一个消极的峰值(低谷)事件。作为“峰终定律”的一位早期开拓性研究者,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我们之所以对峰值事件的记忆尤为深刻,是因为这些事件就像一种心理价签。从本质上来说,这些事件告诉我们:如果再重新经历一次这件事,你会付出这样的代价。像莉娅·查德威尔一样,一些人会认为代价太高,因此选择避免再次经历某事。而像迪宁一样的另一些人,则意识到自己能够挺过来,而且潜在的正面影响要大于负面影响。
请大家注意查德威尔和迪宁的故事之间巨大的差别。如果没有赖德诺尔的鼓励和支持,迪宁永远也不会认识到自己的抗压能力有多强。他说:“赖德诺尔相信我能重新回到工作中去。在连我也不相信自己的时候,他却知道我能够挺过那一晚。”赖德诺尔在那个深夜的明智之举,将一个本会让人一蹶不振的时刻转变成了一个让人成长并坚强起来的时刻。
鼓励我们突破自我的,往往是别人。之所以请私人教练,是因为你知道教练会推动你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我们在导师身上所重视的也是这种特质:他们能把我们最好的一面引导出来。你绝不会听到有人这样说:“没错,马丁教练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教练。他一点儿经验也没有,任由我们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他真是个好人。”
导师关注的是进步:你还能不能再努力一下?你能不能再多承担一点儿责任?他们会为你施加能够产生积极效果的压力。
为了探索这个观念,我们给一部分读者布置了一项任务:鼓励你的一位学生突破自我。一位名叫吉姆·霍尼格的神父说,他为自己的见习神父布置了这样一个挑战:“复活节前一晚的守夜礼是我们今年的一项重大活动。一般来说,我不会指派见习神父在守夜礼上布道,而是会自己来做。今年,我告诉一位见习神父,在守夜礼上布道的任务落在了他的肩上。我告诉他,这是一次重要的活动,他需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我相信他能够做好。”
霍尼格神父坦言说,把这么重要的活动委派给别人,他的确有些犹豫。但是,这位见习神父却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霍尼格说:他在布道时的表现是最好的一次。
在这个事例中的“决定性时刻”有哪些呢?一共有两个。第一个决定性时刻便是见习神父在复活节守夜礼上发表布道的时刻。这是一个欣喜时刻(紧张感增加)、一个荣耀时刻,也是一个认知时刻(认识到我能做到)。这个时刻,是在霍尼格神父的助推下诞生的。但是,霍尼格神父自己也突破了自我!他将自己置于一种不确定的境地之中,在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一位见习神父的同时,他自己也面临着失败的危险。通过冒险,他自己也产生了新的认知。“其他神职人员都知道,我对于‘圣周’和复活节期间的活动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当我把这周的一部分布道工作交予他人的时候,他们感到非常吃惊,但每个人还是积极地完成了任务。这也让我有时间暂停下来,反思我该如何在今后更多地沿用这种做法。这是一件我一直都在实践的事,而成果也已经显现出来了。”
助推认知:“高标准+信心”和“方向+支持”
导师鼓励推动,徒弟突破自我。作为一个学生、一位雇员或是一位亲戚的导师,你可能会考虑如何才能最有效地为他们助推和鼓劲。迈出第一步时,不妨参考心理学家戴维·斯科特·耶格尔在和8位同事共著的一篇论文中提到的由两种元素构成的配方——高标准+信心。
耶格尔讲述了一项在一所市郊的初中开展的实验,实验中,44名七年级的学生需按要求围绕他们心目中的一位英雄写一篇论文。之后,学生们的教师会给论文打分,并附上评语。
在此之后,研究者们从教师那里拿到论文,并将论文随机分成两组。在第一组的每一篇论文结尾,研究者用教师的笔迹添加了一句一模一样的话:“我写这些评语,只是为了在你的论文后面加个反馈信息。”在第二组论文后,研究者们加上了他们所谓的“巧妙的批评”,评语是这样写的:“之所以写这些评语,是因为我对你有很高的期望,同时我也知道你能实现我的期望。”(高标准+信心)
论文发回学生手中之后,学生们可以选择是否愿意修改论文并重新递交,这样做有可能让他们得到更高的分数。在得到一模一样评语的学生中,大约有40%的人选择对论文进行修改;但在收到“巧妙的批评”的学生中,却有80%的人修改了自己的论文,除此之外,他们所做的改动要比其他学生多了至少一倍。
第二种评语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种评语颠覆了学生们看待批评的方式。拿回论文的时候,面对满篇的纠错和意见,学生们的自然反应或许是起戒心,甚至犯猜忌:教师一直看我不顺眼。然而,巧妙的批评却传递了一种不同的信息,仿佛是在说:我坚信,只要肯下功夫,你就能有伟大的成就。对论文的评语并不是针对学生挑毛病,而是在鼓励他们实现自我突破。
在企业中,导师的影响力或许更为明显。“高标准+信心”这种配方虽然有效,但从本质上来说,这只是在表达一种预期。而伟大的导师,则会再加入两种元素:方向+支持。我对你有很高的期望值,我也知道你能达到这些目标,因此让我们来尝试一个新的挑战,如果失败了,我会帮助你重整旗鼓。若是将导师的思想精髓总结为两句话,内容就是如此。听起来虽然简单,却具有扭转职业生涯的威力。
2015年,戴尔·菲尔普斯是康明斯东北公司的质量、服务及服务运营总监,这家公司负责康明斯产品的批发工作。为大家科普一下:假如你签订了一份为波士顿制造一批城市巴士的合同,并决定使用康明斯制造的柴油引擎,那么,康明斯东北公司就会处理你的订单,把引擎寄送给你,如果引擎出了问题,他们还会提供售后服务。菲尔普斯的工作,就是寻找提升公司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在工作中,菲尔普斯非常重视使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如果你是橡皮球这种产品的制造商,那么你很自然地就会希望产品不要出现缺陷。使用“六西格玛”方法,在每100万次的尝试中,只会出现3.4次失误,也就是说,每制造100万个橡皮球,其中只有三四个会是残次品。想要达到这样的高质量,你就必须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一丝不苟的监控,搜集数据来准确地找出问题,减少可变因素。这些专注于流程优化的人,便是“六西格玛”方法的实践者,他们的“魔咒”也能够施用在产品制造之外的领域,比如减少手术失误,或是像菲尔普斯一样提升修理引擎的速度。最优秀的实践者会努力争取“六西格玛”黑带认证,这种认证与空手道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种为了让“六西格玛”法听起来稍显性感所做的努力,虽值得鼓励,但终究仍是徒劳。
重新回到我们的故事:为了推动在纽约奥尔巴尼的工作,菲尔普斯需要一位已取得“六西格玛”黑带认证的人选。于是,他雇请了兰加妮·斯克利尼瓦森。在印度长大的斯克利尼瓦森来到美国只有3年,她是来读完自己的机械工程硕士学位的。
斯克利尼瓦森的任务就是利用“六西格玛”的方法帮助同事们提高效率,比如,他们可以重新布置维修车间,把较为常用的工具放在够得着的地方。但是,她做起这份工作来很困难。菲利普斯说:“她容易害羞,有点儿内向。”他担心斯克利尼瓦森不够果断、坚决,公司里经验丰富的技师们是不会把她当回事儿的。
斯克利尼瓦森却不这么认为。她并不内向,实际上,她的朋友们谑称她为“雷神”,因为她一进屋就总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她只是不知该如何入手罢了。对“六西格玛”方法了解颇深的她,对柴油引擎却几乎一无所知。在会议中,她觉得同事们就好像在“说希腊语和拉丁语”。她将同事们所用的术语统统记下,会后再请教别人这些术语的意思。
第一次参与关于“六西格玛”项目的团队会议时,她一言不发地坐在一旁。会后,忧心忡忡的她找到菲利普斯,说:“我心里很难受。大家都把我当成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手看待。”
大家对斯克利尼瓦森的表现提出了不满。菲尔普斯知道,她是这个职位的合适人选,但她现在的处境的确堪忧。因此,菲尔普斯推了她一把——他鼓励她到工作现场亲身体验一下,花些时间熟悉业务。如果不会讲行话,她就很难得到人们的尊重。
斯克利尼瓦森表示:“当时的我的确有点儿发怵。”她所擅长的领域是数据统计和做电子表格,而深入工作现场就意味着离开她的安全区。她害怕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匮乏。另外,她既年轻(24岁),又是女性,还是印度人,这三点,在公司里都是很罕见的特质。
第一次实地考察的目的地,是康涅狄格州洛基希尔的一家分公司。这家分公司的经理是公司里为数不多的一位身居高层的女性,她带领斯克利尼瓦森四处转了转,并为她提供了业务上的指导。斯克利尼瓦森在这里待了一个星期,活力满满地回到了奥尔巴尼。
她说:“那次考察简直扭转了乾坤,所有的操作术语都开始渐渐明朗起来。夏琳(洛基希尔分公司的经理)告诉我,看到我这么年轻就肩负这么多重任,她很为我骄傲。”
菲尔普斯又安排了其他的实地考察,在分享“六西格玛”理念时,斯克利尼瓦森变得越发自信了。菲尔普斯开始从同事那儿听到满意的回馈:一些曾经对斯克利尼瓦森的表现提出不满的人,现在竟然将她排在公司表现最佳的员工之中。
斯克利尼瓦森说:“我认识到,我的能力要比自己想象的更强。以前的我并不觉得自己能成为实操方面的人才。我以为自己是个适合做数据统计的人……我不像戴尔相信我那样相信自己。”
菲尔普斯说,斯克利尼瓦森在入职初期遇到的问题是他的失误。“我努力把她与很多事情隔离开来,回头看来,这种做法不但没有什么效果,而且对她来说也不公平。如果你总是穿着救生衣,那么就永远也不能知道自己到底会不会游泳了。当有人站在旁边给予支持和援助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脱掉救生衣,并敢于说:‘让我们来看看会发生些什么事情吧。’”
这个故事很好地彰显了我们所探讨的导师精神的构成元素:
高标准+信心(菲尔普斯说:“我特意告诉她,我对她能够达到的成就抱着很高的期望。”)+方向+支持(菲尔普斯提议斯克利尼瓦森进行实地考察,以此来填补她认为自己在经验上的“坑洞”,也向她保证安排一位女性领导者,带领她进行第一次实地考察。)=自我认知的加深(斯克利尼瓦森说:“我认识到,我的能力要比自己想象的更强。以前的我并不觉得自己能成为实操方面的人才。”)
让失败成为轻松的谈资
一位导师的助推能够引导我们突破自我,从而创造出自我认知的时刻。在这种导师理念中,助推这个动作或许会让人感觉有违常理,因为面对关爱对象,我们的直觉应该是去保护他们不经受风险,也就是说,我们想要让他们免受外界的影响。
不用说,这也是抚养儿女的一大难题:你是应该给孩子们提供犯错误的自由呢,还是应该将他们保护起来呢?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在过度保护和疏忽大意的界线两边不安地左右摇摆。
你该如何鼓励孩子们突破自我,但又不做得过头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萨拉·布莱克利这位以不断突破作为人生目标的女士的故事。布莱克利是塑身衣品牌Spanx的创始人,这家公司的第一款产品很像一款舒适的束腰带,甫一问世就大获成功。品牌创始的故事已经成了一个传奇:1998年的一天,布莱克利正在为一个宴会设计着装,她决定穿新买的白色紧身裤去赴会。但是,在她面前却摆着一个问题。她想要在紧身裤里面穿一条显瘦的裤袜,但又想要光脚穿凉鞋。那么,她该不该穿裤袜呢?
灵感一闪而过:布莱克利剪掉了裤袜的足部,就这样参加了宴会。然而,她的发明有点儿问题——裤袜剪开的底部一直顺着她的腿往上卷,虽然如此,她还是对自己说:这是属于我的机会——我要打造出更棒的版本,一定会大受女性顾客的欢迎。
两年后的2000年,布莱克利与美国尼曼百货签订了Spanx的第一份客户合同。12年后,《福布斯》杂志将布莱克利列为历史上最年轻的白手起家的女性亿万富翁。
在《导师之书》一书中,布莱克利写道:“我简直数不清有多少女性找到我,并告诉我,‘好几年来,我一直都会把裤袜的足部剪掉。为什么塑形内衣女王不是我呢?’原因在于,一个好想法只是一个起点罢了。”
让布莱克利在那些有着同样想法的女性中脱颖而出的,就是她的坚持。在Spanx创立之初,经常会有人告诉她,她的想法很蠢或是欠考虑。在一次与律师事务所的会议上,她发现其中一位律师一直在满腹狐疑地四处张望。会议之后,这位律师向她坦白说:“萨拉,刚见到你的时候,我觉得你的想法实在是太糟糕了,当时我还以为你是《偷拍》节目派来的呢。”
许多男性都无法理解布莱克利想法的妙处,但是很不巧,想要将产品生产出来,她需要说服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男性。(她曾试着在佐治亚州寻找女性专利律师,却连一位也没能找到。)纺织厂的老板们个个都是男性,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否认了她的创意。一位纺织厂老板把这个创意告诉了自己的女儿们,她们坚决要求他给布莱克利回电,直到这时,布莱克利才生产出了第一款产品的原型。
那么,支撑布莱克利经受住层层失败的严峻考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她的前一份工作是销售传真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她并没有拿到有意购买传真机的人的名单。她的主管将一块四位数邮编对应的区域分配给了她,然后交给她一本电话簿,让她自己找客户。
布莱克利写道:“早上一起来,我就开着车到处上门进行‘冷推销’。绝大多数人都当着我的面关上了门,每周都至少会有一个人当着我的面把我的名片撕掉,我甚至还被警察强行赶出去过几次。很快,我就对‘不’这个词产生了免疫,甚至还觉得自己的处境挺好笑的。”
这是一个强大而有力的认知时刻。布莱克利意识到:我不再惧怕失败了,失败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阻碍了。
在穿着白裤子参加派对、顿悟出Spanx的创意之前,布莱克利已经卖了7年的传真机了。她在创立Spanx品牌时的百折不挠,来自对于长达7年的一连串失败的忍耐。(在此要说明一下,作为一位传真机销售员,她已经很成功了。)
那么,布莱克利超人的坚毅源自什么?很显然,这股坚毅是她在销售经验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但是,她的成长背景中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在布莱克利和弟弟小的时候,父亲每周都会在晚餐桌上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们这周都经历了哪些失败?”
布莱克利说:“如果我们没什么可汇报的,他便会怅然若失。这背后的逻辑虽然让人感觉难以理解,但效果却好得出乎意料。父亲知道,很多人都被对于失败的恐惧缚住了手脚,他们担心人们会因他们表现不佳而对自己品头论足,因此便不敢承担风险。我的父亲却希望我们多做尝试,挑战自己的极限。他的这种心态让我认识到,失败不是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而是不去尝试我想做的事情。”
“你们这周都经历了哪些失败?”父亲的这个问题,其实就是鼓励儿女突破自我的一种助推。这个问题将失败作为兵家常事,作为晚餐桌上的轻松谈资。当你主动投身于可能失败的境遇中时,失败也就不会显得那么可怖了。不经意间,你已经对失败产生了免疫。
在晚餐桌上提出的这个问题的意义对于女儿的深刻影响,是布莱克利先生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
这是一个大家都希望看到的故事的结尾:一位招人喜爱的企业家,受父亲的影响,在全世界收获了累累硕果。有的企业家大获全胜,有的则折戟沉沙。但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在于他们愿意将自己置身于可能失败的境遇之中。原地不动永远要更加安全——两脚抓地,你就不会摔倒。
这是所有在自助书籍区域徜徉过的读者都非常熟悉的建议。走出去吧!尝试做些不同的事情!打开新的篇章!去冒险吧!总体来说,这个建议听起来很靠谱,对于那些觉得伸不开手脚的人而言更是如此。但是我们在这里要给大家提个醒:这种建议往往是在暗示你,成功已经是你的囊中之物了。冒个险吧,你一定会成功的!冒个险吧,你会更喜欢“崭新的自己”!
这个承诺并不完全正确。冒险毕竟存在风险。莉娅·查德威尔冒险开了一家面包店,却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如果每次冒险都有回报,那就不能被称为冒险了。
突破自我必定能带给你的不是成功,而是学习和成长。这必定是一种自我认知,必定能让你得到一些生命中最重要也最让人烦恼的问题的答案: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又能承受什么样的代价?
一位精神病实习医生认识到,自己具备承受创伤的勇气。一位“小镇姑娘”认识到,自己能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片天地。即便是失败的人也从学习中受益匪浅:查德威尔就对自己在生活中真正重视的东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自我突破,我们可以打造更多自我认知的时刻,而这些时刻,便是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源泉。
不突破自我,我们就永远别想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认知时刻 要点小结
1.认知时刻能让我们收获认知,实现转变。
2.认知时刻不一定是因缘偶发的。想要为他人打造认知时刻,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被现实绊倒”,也就是启发他们收获震撼人心的感悟。
• 卡莫尔·卡尔的CLTS法让社群居民被随地大小便的实际危害“绊了一跤”。
3.被现实“绊倒”需要(1)明确的认知,(2)用时简短,(3)由观众自己去发现。
• 通过“梦想练习”,教授们发现他们没有把课堂时间用在最重要的目标上。
4.想要打造自我认知的时刻,就需要突破自我,也就是把自己暴露于风险之下、置身于新环境中。
• 莉娅·查德威尔冒险开了一家蛋糕店,却被折腾得手忙脚乱。她选择了关店,并在这一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
5.导师能帮助我们实现超越想象的自我突破,在此过程中,他们还能够为我们点亮一个个决定性时刻。
• 精神病实习医生迈克尔·迪宁的导师鼓励他坚持将夜班的工作做完:“在我自己都失去了信心的时候,他却相信我能够挺过那一夜。”
6.能够引导人们产生自我认知的导师配方是:高标准+信心+方向+支持。
• 精通“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兰加妮·斯克利尼瓦森的导师鼓励她提升操作方面的技能,她说:“我认识到,我的能力要比自己想象的更强。”
7.如果想要让我们的学生突破自我,我们就需要克服保护自己关爱的人不受风险、与危险隔离开来的直觉。
• Spanx的创始人萨拉·布莱克利的父亲会问孩子们:“你们这周都经历了哪些失败?”他想让自我突破在孩子的眼中变得更加容易(不那么可怕)。
8.自我突破带来的不是成功,而是成长。
3号诊所
为一家中餐馆升级
背景信息
安吉拉·杨是北卡罗来纳州罗利“熊猫花园”的店主,这是一家传统的美式中餐馆,主打菜品有左宗棠鸡和馄饨汤,还提供十二生肖造型的餐巾纸。在这个Yelp等点评应用程序风靡的时代,安吉拉觉得她也可以通过这些点评程序为饭店打响名声。她已做好了大幅改革的准备(安吉拉和“熊猫花园”都是虚构的)。11
理想效果
安吉拉对饭店的菜品很自信,但也同意许多点评客户提出的就餐体验乏善可陈的意见。她该怎么样才能大幅提升顾客在“熊猫花园”就餐的乐趣,为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如何打造决定性时刻?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刻?“熊猫花园”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米其林星级的水准的。但是,不要忘了魔术城堡酒店和“冰棒热线”的故事:美好的大部分平淡无奇,但偶尔会让人拍手叫绝。安吉拉不需要将就餐体验全盘颠覆,只需要用心打造几个魔力时刻就可以了。
让欣喜升级
提升感官享受,打破脚本。高级餐厅常常会为每位顾客提供一道免费的开胃小菜,那么“熊猫花园”能不能为顾客免费送上一道招牌开胃菜呢?(迷你猪肉饺子怎么样?)抑或,如果顾客们能像头等舱的乘客一样,在就餐前拿到一条散发着茉莉清香的热腾腾的毛巾,这可行吗?
让认知升级
突破自我。餐厅可以推出一道让顾客挑战自己的“辣味忍耐度”的菜肴,比如一道由5小碟辣味层层升级的同一款小菜组成的拼盘。顾客可以通过“中餐试辣”活动来检验自己的勇气。(请注意,这个时刻也可以算作“层层升级”带来的荣耀时刻,详见第八章。)
让荣耀升级
复制里程碑事件。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餐厅之一的纽约麦迪逊公园11号餐厅,曾经让食客们在品尝多种巧克力后试着辨别巧克力是用哪种动物的奶制成的(牛奶、山羊奶、绵阳奶,或是水牛奶)。“熊猫花园”能不能也借鉴这个创意,提供来自中国各地的,或是使用4种不同的常见香料制成的菜肴小样,然后挑战食客们对菜肴的分辨力呢?四题全中的食客能够拿到一份招人喜爱的大熊猫贴纸。
让连接升级
(1)服务员可以向一桌喝酒的客人介绍中国的几条酒桌礼仪。比如,如果与别人碰了杯,你就必须把杯子里剩下的酒饮尽。在与一位长者或上级碰杯的时候,为表尊重,你的酒杯杯沿要低于对方的酒杯杯沿。
(2)加深感情。“熊猫花园”能不能试着把“幸运饼干” 注释标题 在一些西方国家,中餐馆在客人用餐完毕后,会赠送幸运饼干(fortune cookies),这是一种由面粉、糖、香草和奶油做成的小脆饼,里面包着写着类似箴言或预言的小纸条。——编者注 重新包装为“友谊饼干”,往里面塞进引发话题的问题,鼓励席间的大家畅谈起来呢?打开饼干,纸条上或许会写着:“上次一个人唱歌是什么时候的事?上次对别人一展歌喉又是什么时候的事?”
最后的总结
在以上这些方法之中,只有少数几种能让顾客的体验得到大幅提升。其中的很多想法,都是商学院一个班里的同学们提出来的。毋庸置疑,真正的饭店会有更加高明的想法。我们想在这次的诊所板块让大家看到的是,只需多加留意本书中的方法,那么打造难忘的时刻便可谓易如反掌。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套装共18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