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激烈的军事对抗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王贞平 3345 2021-04-05 19:40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激烈的军事对抗

  859年,唐宣宗和南诏王劝丰祐不幸在同一年去世,原本就不稳固的唐与南诏的关系变得更加动荡不定。双边关系实际上在劝丰祐仍在世时便已经开始恶化,原因是南诏派往唐朝的学生和使者人数过多,接待这些访客的工作繁重琐碎,花费不赀,益州难以负担。剑南西川节度使请求唐廷批准减少访客人数,降低接待规格。唐廷批准了他的请求。一名南诏间谍得到这个消息后将其传回南诏。劝丰祐对此十分不悦,给唐廷写了一封措辞尖酸刻薄的信:“一人有庆,方当万国而来朝;四海为家,岂计十人之有费。”劝丰祐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满,要求唐廷将所有在唐的南诏学生送回南诏。他还指示正在前往长安的途中,本打算参加冬至庆典的南诏使节在巂州停下,把书信交给当地官员。此后,南诏不再定期遣使入唐。

  859年,一名唐廷宦官前往南诏通报唐宣宗的死讯,却受到东道主的冷遇。心怀不满的南诏新君世隆(859—877在位)将他安置在外馆,并当面责问道:“我国亦有丧,朝廷不吊祭。又诏书乃赐故王。”这位遭冷遇的宦官后来在给朝廷的报告中对世隆多有微词。唐懿宗(859—873在位)指责世隆未将劝丰祐的死讯通告唐廷,违反了每个属国都必须遵守的礼仪。他还强烈反对南诏新主在名字中使用“世”和“隆”二字,因为这两个字犯了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名讳。唐廷决定不向南诏派吊祭使或册封使,实际上相当于拒绝承认世隆为南诏新君。双方的紧张关系旋即升级。世隆自称“帝”,改国号“大礼”,并进犯播州(治所在今贵州遵义)。

  唐宰相杜悰力图挽回濒临崩溃的双边关系。他对皇帝说:“云南向化七十余年,……今者虽起衅端,未深为敌,宜化以礼谊。”杜悰提议双方和解,世隆另取名字以换取唐廷的承认。唐廷采纳了这个提议,准备派使者前往南诏。但使者尚未启程,长安便收到南诏出兵播州的消息,于是取消了使者的行程。

  唐和南诏的关系在世隆当政的二十年中更加恶化,大规模冲突频繁爆发,双方均损失惨重。世隆是个嗜血成性的年轻人,对持异议者格杀勿论,几乎每年都对唐发动战争。 860年年底到861年年初的整个冬天,新任安南都护李鄠都疲于应付南诏对播州的侵扰。而与此同时,安南的一些部落因不满李鄠最近下令处决了他们的首领,与南诏取得联系,并集合起三万多人在安南都护府各地制造骚乱,甚至一度占领了交州。李鄠和一名宦官监军急忙赶到附近的武州募兵发动反击。他们成功驱逐了来犯之敌,但李鄠因玩忽职守被贬职。

  南诏的撤退只是暂时的。861年阴历七月和九月,邕州(行政中心位于今广西南宁)和巂州遭受袭击。邕州的人员伤亡尤为惨重,州内城镇居民仅有十分之一幸免于难。但对唐朝而言,西南地区行政中心巂州遭袭带来的政治后果更加严重。大渡河以南的部落现在处于唐朝和南诏的双重压力之下,开始对唐采用两面手法。他们在和平时期表面上臣服唐朝,一旦唐和南诏爆发冲突,便充当南诏军的先锋。

  唐廷重新部署了安南都护府所属岭南道的整个防御体系,以应对南诏在该地区的活动。唐三万援兵抵达河内,但由于代理安南经略使蔡袭与来自太子东宫、受命掌管岭南军政事务的蔡京不和,援军很快便离开。安南再次暴露在南诏的威胁之下。862年年底到863年年初的冬天,南诏对安南发动全面进攻。五万名南诏士兵迅速摧垮了唐军防线。863年年初,河内遭受猛烈围攻后失陷。南诏军队继续北进,再次袭击巂州,一路上还攻打了其他几个州。唐廷终于意识到形势的严重性,南诏的进攻不是突袭,而是试图占领并永远控制安南,从而削弱唐朝在西南的统治。864年,唐廷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远征军,由经验丰富的将领高骈指挥。865年年底到866年年初的冬天,高骈收复河内,加强了河内的防御,并将南诏军队驱逐出安南都护府。此后,南诏不再企图控制安南,而把注意力转向他处。

  唐收复安南后,对这个都护府的统治仍然很薄弱。安南城几乎因战事沦为废墟。高骈不得不重修三千多步(约合五千米)长的城墙,为居民建造四十万间房屋。高骈看到当地部落在和他打交道时愈发放肆,于是决定惩罚在安南事件中曾协助过南诏的部落,以儆效尤。他下令处决一名部落首领及其三万部众,但这种残忍做法适得其反,更多部落投靠南诏。安南局势变得更加危险。

  尽管两国间战事不断,南诏并未断绝与唐廷的联络。866年,世隆派清平官(相当于宰相)董成等十九人来到成都。但董成的任务似乎是搜集成都的战备情报,而非改善双边关系。董成与成都节度使李福就接待礼仪发生了争执。会面当天,李福安排了超出常规的仪仗队迎接董成。但董成在得知要对李福行拜伏礼后,拒绝离开客馆,并通过信使兼翻译提出抗议:“[南诏]皇帝奉天命改正朔。”董成主张,南诏并没有向唐称臣,“请以敌国礼见”。李福当然不认可他的说法。信使几次穿梭于两人之间,试图找出解决办法,但徒劳无功。此时已是正午,唐军将士们已经在烈日下站了几个时辰,耐心几乎消磨殆尽。他们怒气冲冲地揪住董成,一番羞辱、殴打后,铐上枷锁,囚禁在客馆。董成运气不错。李福不久后卸任,接替李福出任节度使的刘潼释放了董成,并奏请朝廷允许董成返回南诏。唐廷这才知道董成已在成都,于是决定在长安接见他,作为恢复与南诏关系的第一步。唐廷有充分理由这样做,它现在不得不着手处理严重的内乱,实际上已无力再抽调大量士兵,提供昂贵的后勤保障,继续与远在南陲的南诏作战。在长安,唐帝隆重接待了董成一行,厚加赏赐后发遣回国。866年阴历十一月,唐廷下敕,命令安南、邕州、四川西部各节度使停止攻击南诏,专注于防守。唐廷还命刘潼告知南诏:“如能更修旧好,一切不问。”

  但是,双方未能实现关系正常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唐廷决定由李师望处理所有与南诏及四川其他部落相关事务。李师望曾建议合并七州为定边军,由一名节度使掌管,以便“制机事,近且速”。但李师望被任命为首任定边军节度使后,却热衷于敛财,无法有效管理边疆事务。他在短暂的任期内,受贿多达百万枚铜钱。他为了建立军功以博取皇帝的恩宠,还有意挑起和南诏的边界冲突。867年,南诏使者为感谢唐廷在上一年允许董成返回而去拜访李师望。李师望非但没有以礼相待,反而下令处死使者。世隆勃然大怒。869年阴历十一月,他亲率五万大军袭击四川南部的巂州,再从那里渡过大渡河,洗劫了黎州。

  在这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对唐心怀愤懑的当地部落东蛮发挥了积极作用。东蛮在八世纪九十年代唐与吐蕃的冲突中曾经是唐朝的盟友。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也曾派唐朝工匠教东蛮人制造品质上乘的盔甲、长矛,再以这些人为先锋与吐蕃交战。不幸的是,东蛮人没有因为替唐廷效力而获得荣誉,也没有得到报偿,反而受到巂州刺史喻士珍的残酷对待。在一桩肮脏的交易中,他掳掠东蛮人,把他们卖给其他部落以赚取黄金。东蛮人因此对唐朝深恶痛绝。865年,当南诏袭击巂州时,他们为南诏军打开城门。城中唐兵全部被杀,臭名昭著的喻士珍投降南诏。自此以后,东蛮成了唐朝死敌,只要南诏袭击唐土,他们就鼎力相助,还常常凌辱唐朝战俘,然后处死。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