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参决策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常参决策
初唐时,皇帝与大臣通常每日在两仪殿举行的朝会(常参)上集体制定政策。史料称这种惯例为“正衙奏事”。出席人员包括皇帝,五品及以上官员,中书、门下两省供奉官,尚书省各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他们利用这个机会讨论政策,彼此时常出现重大意见分歧,有时还会展开激烈辩论。
这个公开、透明的决策方式是基于道义与实际的考虑。一位开明的君主应该先与大臣达成共识,然后再行动。否则,大臣对政策的异议和批评将妨碍政策的执行。 630年针对应如何安置被击败的东突厥进行的激烈辩论就是一例。当时,太宗“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包括中书侍郎颜师古、礼部侍郎李百药、夏州都督窦静、中书令温彦博、秘书监魏征在内的许多朝廷官员纷纷建言献策。太宗最终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
常参决策充分发挥了唐朝官员的集体智慧,减少了决策中的误判。但这样做也有明显弊端。朝会气氛庄重、礼仪繁复而且有时间限制,不利于自由交换意见或进行深入讨论。不仅如此,由于御史和起居郎在场,君臣发言都十分小心谨慎。他们的言论不仅会招致御史的批评,还会被记入《起居注》,并最终载入《国史》。太宗曾说:“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能多言。”起居郎还告诉他:“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直当今有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此外,常参经常因突发事件而缩短或取消。即便常参按时进行,由于与会者众多且意见纷纭,君臣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就如何处理紧迫、复杂的问题达成共识。于是,与皇帝的非正式会见便成为另一种决策方式。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