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贽对世界“三种格局”的分析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陆贽对世界“三种格局”的分析
在陆贽看来,世界局势存在着三种可能的格局。他进一步分析了唐朝在每种格局下应如何处理对外关系。在第一种格局中,唐享有不容挑战的权威,四邻“能屈膝称臣,归心受制”。在这种情况下,唐应与他们和平相处,将他们纳入唐朝体系。唐理应如此,因为“拒之则阻其向化,威之则类于杀降,安得不存而抚之,即而序之也?……尚弃信奸盟,蔑恩肆毒,谕之不变,责之不惩,安得不取乱推亡,息人固境也”。
在第二种格局中,唐弱而四邻强。在这种不幸的局面下,唐“图之则彼衅未萌,御之则我力不足”。有鉴于此,他继续写道:“安得不卑词降礼,约好通和,啖之以亲,纾其交祸?纵不必信,且无大侵,虽非御戎之善经,盖时事亦有不得已也。”
在第三种格局中,唐无力安抚或征讨四邻,与四邻形成均衡。在这种局面下,唐“力足以自保,不足以出攻”,因此应该“设险以固军,训师以待寇,来则薄伐以遏其深入,去则攘斥而戒于远追”。
陆贽的“三种格局论”是当时人对唐与四邻实力关系最全面的分析,其立论基础正是合宜。陆贽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乘其时而善用其势”。他对该原则进一步解释道:“有攘却之力,用和亲之谋,则示弱而劳费矣;当降屈之时,务翦伐之略,则召祸而危殆矣。”陆贽认为,任何政策制定者最重要的职责是“量事势”以确定唐内政、外交目标的轻重缓急。例如,当唐实力占优时,唐廷应毫不犹豫地动用武力以实现困难的对外目标。这样的军事行动虽然会给百姓造成一时的负担,却能带来永久和平。但如果唐处于劣势,唐廷则应以稳定内部局势为主要目标。即使遇到不得不动用武力的情况,唐军的行动也应限于击退来犯的敌人。
陆贽的合宜思想还体现在“物宜”这个生动的词语上。他用这个词来形容那些对唐与四邻的相对优劣势做过客观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的政策。他写道:“五方之俗,长短各殊。……勉所短而敌其所长必殆,用所长而乘其所短必安。强者乃以水草为邑居,以射猎供饮茹,多马而尤便驰突,轻生而不耻败亡,此戎狄之所长也。戎狄之所长,乃中国之所短;而欲益兵蒐乘,角力争驱,交锋原野之间,决命寻常之内……岂不……亏时势以反物宜者哉!”
陆贽认为,唐在战略防御方面的长项并不是军事力量,而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敌人的弱点,不战而胜。唐朝为加强边境防御,应当屯田以保障食物供给,训练士兵以增强军队战斗力。唐军在遭遇小股骚扰时应该立刻反击,阻止敌人深入。如果发生重大冲突,唐廷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谋略说服敌人退兵。而与此同时,唐军应巧妙利用地形袭击疏于防范的敌军,并用虚假情报误导敌人。这些策略的目的是挫伤敌人的士气,使他们不能发挥优势。这样,外敌袭扰唐土既无利可图,也无法取得军事胜利。他们如果孤军深入,则腹背受敌;如果撤军,则首尾难救。
陆贽尖锐批评那些鼓吹先发制人的官员。这些人主张:“深践寇境,复其侵地,攻其坚城。”倘若这些冒险行动失败,那些对唐不友善的政权会更加敌视唐廷。而且失败会进一步损害唐廷的威望。陆贽警告说:“舍此不务,而反为所乘,斯谓倒持戈矛,以鐏授寇者也!”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