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不常之势”为对外关系的常态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接受“不常之势”为对外关系的常态
德宗对外政策的基础在于,他认为天下大势已经改变。边境安宁、四方来朝已是昔日的辉煌。在新的形势下,唐朝需要接受不确定性和流动性(“不常之势”)为对外关系的常态。唐廷在处理错综复杂的对外关系时,无法仰仗自身并不可靠的军事力量,不得不更加依赖与四邻结成的联盟,而四邻常常见风使舵、漫天开价。
许多唐廷官员赞同德宗对时局的评估。793年,翰林学士陆贽上书朝廷,对如何管理边境事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首先透彻分析了传统战略思想的利弊。他写道:“大抵尊即序者,则曰非德无以化要荒,曾莫知威不立,则德不能驯也。乐武者,则曰非兵无以服凶犷,曾莫知德不修,则兵不可恃也。务和亲者则曰,要结可以睦邻好,曾莫知我结之而彼复解也。美长城者则曰,设险可以固邦国而扞寇雠,曾莫知力不足,兵不堪,则险之不能有也。尚薄伐者则曰,驱遏可以禁侵暴而省征徭,曾莫知兵不锐,垒不完,则遏之不能胜,驱之不能去也。”
陆贽认为,上述意见各有偏颇,没有一条可以作为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他写道:“听一家之说,则例理可征;考历代所行,则成败异效。”关键的问题在于,倡导某种意见的人“执常理以御其不常之势,徇所见而昧于所遇之时”。
陆贽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一定要仔细评估形势,以合宜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他总结道:“夫中夏有盛衰,夷狄有强弱,事机有利害,措置有安危,故无必定之规,亦无长胜之法。……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形变不同,胡可专一。”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