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凤鸣五溪

第81章 官制

凤鸣五溪 艮仁 5435 2021-04-05 19:35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凤鸣五溪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令狐德昭继续道:“这次任务的接头人,名叫向宗彦,在溪州和辰州交界的清水坪莲花塘。

  这莲花塘是九年前(932年)马希范的部将向元和所建。当时楚国兴修水利,在长沙东的树木岭建了龟塘(圭塘),又在衡阳建了马王塘,在我们常德也建了几个,其中一个就是这莲花塘。

  莲花塘既是水利项目,显然,也有军事意义。诸位道友注意,马希范嗣位楚王就是九年前,而且,这一年他还在㵲水建立了懿州(州治芷江县)。

  而当溪州之战结束前的一刻,也就是彭仕愁投降时,让儿子彭师暠拿着的是三州的印信,溪州、锦州和奖州;而战后,锦州和奖州明确归属于马希范,溪州归属彭士愁。个中关系,你们细细品味。

  再说向宗彦。向氏在五溪之地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势力而言,除了彭氏和田氏,就是向氏,而向宗彦即是其代表人物。溪州虽然还有个向存枯,却是土豪,向宗彦则有官方身份,地位更加重要。

  要知道,现在溪州的神庙正为三位大人物塑像,今后必将封神。一位是彭公爵主彭仕愁,一位是田好汉,还有一位,就是向老官人向宗彦。

  这向宗彦,祖籍江西丰城,武安军节度押前兵马使、前溪州左厢都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上柱国。

  当然,因为武安军在长沙,而不是武平军(常德),他不可能去长沙就职,所以多是虚衔,而排在他前面的,还有十个人,都是武安军节度左押衙。

  这个时代,虚衔与加官泛滥,所以民谣唱道:漫天太保,满地司空。”

  王芳对唐五代的官制稍有了解,大致可分为四个,职、散、勋、爵:

  职事官:亦即实职,像中央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十二卫,以及州县各官,都是职事官,一共九品三十阶;

  散官:不执事、无职务者,就是散官,分为29阶的文散官和31阶武散官两类,也叫散位、本品。

  它又可以分为三大段,即第一阶层、三品以上,由皇帝亲自选拔;第二阶层,四五品,由宰相负责;第三阶层,六品以下,礼部和吏部选举,大致是:

  文散官==================================武散官

  第一梯队(一二三品):

  开府;特进;金紫和银青光禄大夫==============骠骑;辅国、镇军;冠军、云麾;

  第二梯队(四五品):

  大夫====================================将军;

  第三梯队(六七八九品):

  郎======================================尉。

  勋官:主要是因军功而授勋的荣誉称号,一共十二转。晚唐五代为了笼络人,勋官滥授,可能一个士兵就是上柱国;

  爵位:分为王(亲王、嗣王、郡王)、公(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和县男。有爵位便能获得食邑多少户,也就是那些人家的租税不给国家都交给你。但因为均田制遭到破坏,如果不特加说明“实食”,其实都是虚封。

  此外,又还有检校官和宪官,都是挂衔。检校官,典型的如杜甫和李商隐,都是人在四川节度使那里上班,挂一个尚书省工部的衔。宪官,指的是御史台等司法部门的官衔。

  简单说来,职事官,是明面上的官名和职务;散官,隐在背后的官品,也叫本品。不恰当比方,职事官,就像单位里的那些科长、处长。散官,则是说他们的科级、处级,以及享有的工资和政治待遇。

  这两种,叫入流、流内官,是官,不是吏。也就是说,即便是在体制内,还有大量的普通干部,叫作胥吏,属于不入流的流外官。这些人数量更为庞大,又有流外九品,和视流外九品的分法。

  古代官制,颇为复杂。所以像孙大圣那么厉害,也会被骗去做了弼马温。他还以为弼马温是个好大的官,其实就是个不入流的胥吏,然后取经路上,天天被猪八戒取笑。

  又比如,像节度使、采访使、观察使、防御使、经略使、团练使,甚至李白这样的翰林学士,他们是几品官?恐怕很难说得清楚。

  因为,这些职务本来就没有官品,是一种使职,是皇帝的私人使者,一种超出了故有官制的新东西。

  像翰林学士,李白那会儿主要任务还是唱和写诗文,但是到了马嵬坡事件时,唐玄宗躲在四川,而李亨却去了宁夏,然后他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自己成了唐肃宗。可是,跟他走的人里,并没有负责写诏令的中书舍人,于是唐肃宗便临时安排翰林学士写诏书,反正翰林学士本来任务就是以文学才华而待诏。

  而等到回了长安,唐肃宗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未必中书舍人写出来的东西比翰林学士更合他意,于是,自此翰林学士几乎取代了职业写诏令的中书舍人,又搞出一个使职、知制诰。

  但是,官必有品,所以,不管是节度使还是翰林学士,一定还有一个他官、本品,可能品级较低。典型的如同平章事,他的散官品级可能只是五品而已,但干的却是宰相的活。

  因此,唐五代时期,使职非常重要。像那位神童刘晏,安史之乱后就做了盐铁使。因为那时候国家缺钱,而租庸调已经运转不灵,同时盐税又暴露出巨大的利润空间,可皇帝又觉得户部拿不下来,便想到了使职。盐铁使是一个肥差,权力极大,简直超过了户部尚书,所以甚至有人为此要暗杀刘晏。

  而军人呢,唐五代的军人,最大的理想,除了当皇帝,就是成为一名节度使,掌握几个州的军政,称霸一方。

  再换个角度理解,节度使以及节度使手下的幕僚,其运作体制类似于后世的招聘制。节度使本身是皇帝的使者,他又开府招人,所以幕府僚佐等于是使者中的使者。而中央如三省六部的官员,和地方州县的刺史、县令等,则属于公务员编制。

  所以,像杜甫,他受到西川节度使严武的赏识,聘请他为节度参谋,然后又为他向中央推荐一个校检官,检校工部员外郎。

  六部,领导层首先是尚书,然后两个副手侍郎,然后郎中。再然后就是员外郎和四个司等干部。

  因此,这个检校官可以让幕府的招聘制和公务员制接轨,便于在体制内论资排辈、穿什么颜色的官服和享受什么待遇。

  军阀的幕府既然是招聘,一旦他不做节度使了,大家就自动散伙,但待遇还是蛮高的。因此,杜甫当参谋那一阵子,大概是他一生中最富有和开心的日子,月薪大概有上万钱,于是有财力建造了杜甫草堂,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一处圣地。而当严武英年早逝,诗圣也就没了着落,最后竟死在从长沙去岳阳的一艘小船上。

  而由于实职的职事官,和散官本品,是双双同时存在,于是不免会出现二者不一致的情况,这就是官制中一些特殊的字眼,如守、行、兼等的原因。

  五代时期的官制基本延续大唐,但更加混乱。令狐德昭说到的官职,在溪州铜柱上体现得比较充分,其第一句话是:

  天策上将军、江南诸道都统、楚王西范召天策府学士、江南诸道都统掌书记、通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李弘皋

  马希范的头衔,天策上将军、江南诸道都统,这是马殷留下来的福利,从朱温那里申请来的,后唐、后晋延续之。

  马殷模仿的是当年李世民平洛阳,功高一时,李渊让其掌全国征讨军事、开府置僚。所以,本质上来说,这两个职务应属于使职,李世民因此虽不是太子,地位却在百官之上,天策府实即军阀幕府。马殷此举,意在表明他不想称帝、做个秦王即可,朱温巴不得少个争天下的,当然一口答应。

  楚王,官制里的王爵。

  李弘皋,撰写溪州铜柱的作者,其身份:

  天策府学士,使职,天策府老大马希范招聘的十八个学士之一;

  掌书记,幕府僚佐,相当于秘书长,所以溪州铜柱的铭文归他来写;

  通议大夫,李弘皋的文散官,正四品下。

  检校尚书、左仆射,应该是检校尚书左仆射,中间不能断开,检校官里的高层文职。三省中,尚书省的大领导是尚书令,但因为李世民曾当过尚书令,后来便不再授予,而以副职尚书左仆射为尚书省最高领导、宰相。

  兼御史大夫。唐五代流行给外官加一个宪衔,以笼络人心。御史大夫,实际上是御史台的一把手、正三品,甚至从二品,手下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也一律轻易送人加官。

  上柱国。上柱国本是勋官最高一阶,但是不仅军人得授,像李宏皋这样的文人也能授,而上了溪州铜柱的19人,人人都是上柱国。

  赐紫金鱼袋。三品以上的官,穿紫色官服、佩金鱼袋。而一些散官没到三品的人,也被赐予这项特权。

  赐紫在唐五代也比较常见,像同在西川节度幕府,李商隐是检校工部郎中,这是五品官,可以穿红色官服。而杜甫当年是检校员外郎,只是六品,没关系,赐绯,于是也能穿红袍了。

  唐五代官服颜色,一二三品紫、四五品红、六七品绿、八九品青。像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应该是上州,上州刺史一般是三品官,司马怎么说也是个五品,应该够格服绯。可惜,这只是他的职事官,他的散官本品当时好像只有九品,所以只能穿最低级的青衫,真的只能哭了。 凤鸣五溪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