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权力游戏:简明春秋战国史(套装共2册)

第二十二章 不可思议的吴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权力游戏:简明春秋战国史(套装共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孙武演兵

  阖闾登基以后,遍赏功臣,召回伍子胥,把专诸的儿子专毅封为上卿。之前楚国伯氏受到迫害,他们的后人伯嚭(pǐ)逃到吴国,现在也受到阖闾的重用。

  尽管新时代已经来临,不可逆转,但表面功夫还是要做一下的——正在晋国访问的季札听说国内发生变乱,急忙赶回吴国。阖闾拉住他,哭诉自己如何不得已被迫杀了吴王僚,言辞恳切地要把王位让给这位贤良的叔叔。季札当然不接受,到吴王僚墓前哭了一场就离开了。

  阖闾处心积虑地夺到王位,但他的野心却远远不止于此。事实证明,他是真正胸怀天下的一代雄主,他不仅有野心,更有眼光、有胆略、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恢宏志向。

  他命伍子胥建造新首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走遍了吴国的国土,终于在太湖东北岸找到一块风水宝地,然后在这里修筑了大小两座新城,称为“阖闾大城”与“阖闾小城”。其中“阖闾大城”又名姑苏城,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文化名城就此诞生!

  阖闾让伍子胥兴修水利工程,在太湖和姑苏之间挖掘了一条历史上最古老的运河——胥江,从此吴国水师可以直达楚国。胥江成为偷袭楚国的一条捷径,和平时期又可以用于漕运,还能防治水患,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另外伍子胥还挖掘了胥浦,从姑苏通到海上。

  伍子胥是文韬武略天下无双的盖世奇才。他一旦登台拜相,便如虬龙入海,瞬间爆发,灿烂的光华照亮了整个时代,成为春秋后期无可争议的超级巨星。他与阖闾君臣二人同心协力,相得益彰,以惊人的速度把吴国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

  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吴国上下脱胎换骨,政通人和,民富国强,初步拥有了挺进中原的实力。但要跟楚国竞争,吴国还需要加强军队的战斗力。

  吴国这么多年来都吃亏在缺少有才干的军事首脑,也缺乏先进的战争理念。伍子胥看清了这一点,所以向阖闾举荐了齐国贵族孙武,让他来教吴人战争技术。

  伍子胥的眼光非常刁,当时的人们都想不到,他推荐的是千古第一的军事理论家、战争艺术的开山祖师、中国的兵圣!

  孙武本是陈国国君的后人。当初陈厉公之后本来应该轮到他儿子公子完继位,但后来厉公被自己的侄儿篡夺了君位,公子完沦落为大夫。陈宣公的时候,公子完跟当时的太子关系很好,受到宣公的猜忌;他被迫逃到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并且改称为田氏。这就是齐国田氏的来历。

  当时齐桓公哪里知道,他的国家最终会亡在这个不起眼的家族手上。此是后话。

  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因为讨伐莒国的功劳,被齐景公赐为孙氏,改名孙书。孙书生孙冯,孙冯生孙武。

  后来孙武为了躲避齐国内乱而逃到吴国,在吴国乡下隐居,潜心钻研兵法,写出了《孙子兵法》十三篇。伍子胥向阖闾推荐他以后,他就带着这十三篇兵法去面见吴王。

  阖闾看了他写的这些军事理论,再跟他谈了会儿,赞叹不已,当即决定任命他为吴军的统帅。

  据说阖闾要孙武当面展示他带兵的能力,为了考验他,特意问:“任何人你都能训练得好吗?”孙武一口答应下来:“没问题。只要是人,都能训练成钢铁雄师。”阖闾就从自己后宫里面找了一群千娇百媚的妃子来,让孙武教她们行军列阵。

  参训的佳丽共一百八十名,分为两队,各由阖闾的一位宠姬来担任队长。

  孙武让她们每人拿着一只戟,在演武场上排好阵形,然后告诉她们:“知道自己的前胸和后背还有左右手的方位吗?我说‘向前’,你们就往自己胸口的方向走;我说‘向后’,你们就朝后背的方向走;我说左右,你们就朝左右手的方向走。听明白了吗?”

  众多美娇娥七嘴八舌地回答:“臣妾知道了。”

  孙武让人在旁边立上斧钺等刑具,再三向她们申明了军中条款,然后命军士擂鼓,让美娇娥们按照自己的命令前后左右行走。

  这群莺莺燕燕哪里见过这等场面,以为是在闹着玩,号令一响,全都笑得花枝乱颤的,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了,哪里还能按命令行走?这个说“姐姐踩了我衣服了”,那个喊“哎呀我的簪子呢”……演武场上一时间群芳斗艳,乱成了一团。

  孙武板着脸说:“纪律不明,号令不清,这是将领的失误。重来!”于是把军中的规定又说了一遍,再让军士擂鼓,继续指挥众佳丽。

  佳丽们还是听不进去,笑得更厉害了;尤其是两名队长,简直直不起腰。

  孙武冷冷地说:“如果号令没有说清楚,那是将领的错误;现在已经反复说明了,还是不能执行,那就是下边的士兵的错误了。”说完,脸一沉,喝令左右:“将两名队长押下去,军法处置!”

  下边的卫兵应了一声,径直走到队列里抓人。他们揪住两名队长,当即绑了,押到一边就要斩首。

  台上观摩的阖闾一看这情形就慌了,赶忙派人下去求情:“寡人离了这两位爱姬,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还请将军看在寡人面上,念她们是初犯,饶了她们。”

  孙武让人回复:“臣已经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喝令:“斩!”刹那间人头落地。

  孙武让士兵端着两颗血淋淋的人头在队列中挨个展示。众佳丽个个面无人色,不敢发一语。

  然后孙武再让第二名的佳丽上来替补为队长,再发命令,让她们再按命令行走。这一回,众佳丽军容整肃,行走起来没有丝毫差错,俨然已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了。

  孙武再去向吴王复命,阖闾只好悻悻地嘉奖了他。于是吴国朝野上下都知道了他的威名,再也没人怀疑孙武领兵的能力了。

  至此,吴国已经拥有了天下顶级的将、相,军事实力跃升为天下第一,兵锋所至,从此无人能挡。

  “疲楚”之战

  当初阖闾发动军事政变夺了王位,正在楚国征战的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听到消息,就带领残兵败将分别逃到了徐国和钟吾国。

  阖闾即位三年以后,向徐国和钟吾国发出通缉令,要他们引渡两个叛臣。但两国支支吾吾地拖延时间。两个公子趁机又逃到楚国,楚昭王高调迎接,并把舒地封给他们,让他们在那边居住。

  阖闾大怒,派伍子胥、伯嚭领兵攻打徐国和钟吾国。吴军一路所向披靡,很快灭掉这两个国家,活捉了钟吾国的国君。徐国国君自断其发,出城跪迎吴王。吴王阖闾赦免了他,放他回去,派人监视着;后来徐国国君也逃到了楚国,被安置到城父。

  前几年吴国已经消灭了巢国和钟离国,加上现在的徐国和钟吾国,楚国在淮河中下游的势力已经被清除得差不多了。吴国一步步地向西推进,逐渐威胁到了楚国的核心地带,双方的战略形势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徐国被灭亡之前,其实楚国曾准备派兵去救援他们,但他们崩溃得太快,没有赶上。这时候的吴国已经脱胎换骨,不是谁想打就能打的,楚国在接战之前也得掂量掂量。

  阖闾得意地对伍子胥说:“当年你建议攻打楚国,说时机已经成熟,我其实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怕吴王僚派我去前线。如果派别人去,我又怕他们得了伐楚之功,所以才阻拦你。现在一切都在我掌控之下,我们可以去打楚国了。”

  伍子胥建议,先不要发起决战,先学当年晋悼公“三驾疲楚”的战法——用三支军队轮流袭扰楚国,使他们疲于奔命,等消耗尽了他们的实力再发起总决战。

  “三驾疲楚”需要在自己的实力强于对方的时候才管用,现在吴国已经有了这个条件,所以阖闾当即接受伍子胥的建议,开始了“疲楚”之战。

  可怜的楚国,从晋悼公的阴影下解脱出来五十年之后,又迎来了一个更加难缠的对手。他们又是被三支军队轮番轰炸。从此以后,楚国军队面对吴军无休止的骚扰,焦头烂额,再也没有一天清闲的日子。

  不久以后,阖闾再度派伍子胥和伯嚭去攻打楚国,打下了舒邑,杀了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这两人都是吴王僚的弟弟,杀掉他们算除掉了一个隐患。

  阖闾信心满满,问伍子胥他们:“我们现在可以攻入郢都了吗?”孙武劝阻说:“士兵出征已久,疲惫不堪,建议先回去休息,以后再攻打郢都。”阖闾听了他的建议就班师了。

  孙武考虑得很长远,现在要发动大战确实还早了一点。吴国背后还有一个越国,两国是世仇。一旦吴国要跟楚国展开大规模战争,越国肯定会在背后捅刀子,所以得先搞定越国再说。

  从楚国战场回来以后不久,吴国就发起了对越国的战争。

  越国:古老的大禹后人

  越国身处化外之地,比吴国更偏远,经济文化更加落后,一直被看作蛮夷之邦。但其实他们的身世非常高贵,他们是华夏大地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严格说来,中原各国都得尊他们一声老大哥。

  在周朝建立前九百年的时候,夏朝的君王是少康,他有个庶子叫无余,被分封到会稽,国号“禹越”。

  会稽是夏朝的先祖大禹的陵墓所在地,无余的后人从此世代在这里守护禹王陵。他们文身断发,跟周围的百越族融合到一起,共同开垦这片蛮荒之地。这就是越国的来历。

  因此越国是正宗的大禹后人,是极为正统的华夏世胄。

  此后一千多年里,越人跟中原都没有多少交集,一直在蛮荒地带默默无闻地生活着,直到春秋末期。这时候越国的君王是允常,他也学起吴国,自立为王,号称越王。

  有可能是因为吴国强盛以后带动了江南跟中原的交流,越国也从中受益,从千年的沉睡中苏醒过来了。在越王允常的时代,越国学中原国家四处争霸的行为,开始对外扩张,开疆拓土。越国国力渐渐强盛起来。

  吴越两国同步强盛,自然就起了冲突。小小的东南一隅,容不下两个大国,不管哪一方要扩张,都只能向对方要领土。

  吴国因为受中原文化浸染更深,又有晋国这个大佬帮扶着,所以国力远远超过越国。几十年的时间里,吴国一直压着越国打。

  当初吴王余祭(阖闾的二叔)就曾经侵犯越国,抓获了大量越国俘虏。他们可不像中原诸侯那么文明,他们抓到俘虏要么直接打残,断手断脚,要么就发配作奴隶。最后余祭也受到报复,被一个越国奴隶刺死在了船上。

  在那些年里,吴国一直把越国当作家奴,肆意践踏,甚至在各种细节上都刻意强调自己跟越国的宗主关系。

  姑苏城的西北门叫“阊门”,又名“破楚门”,这是针对楚国的。而南门叫“蛇门”,门框上雕着一条蛇,头朝城内的方向,表示越国臣服于吴国——因为吴人认为越国在巳地,属蛇。

  更加火上浇油的是:楚国这些年一直受晋吴两头夹击,所以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联络越国夹击吴国。早在公元前五三七年,楚灵王就曾经联合越国发起对吴国的围剿。

  但这些战争规模都不大。真正大规模的冲突,还是从阖闾时代开始的。

  公元前五一〇年,阖闾为了准备对楚国的大决战,先清扫大后方,所以对越国发起大规模打击。

  兵圣孙武亲自领军,越人哪里是对手?吴军一路横扫,打到槜(zuì)李,最后抢劫了丰厚的战利品,满载而归。

  对于越人来说,这是毫无理由的突然袭击。他们这么多年来战战兢兢地伺候吴国,贡品税赋一样不少,怎么莫名其妙地就被打了?他们极其愤怒,严厉斥责吴国。然而他们的国力就那样,能把吴国怎么样呢?

  阖闾自以为这样就把越人打怕了,后方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所以正式开始准备对楚国的决战。但他没有想到,他给越人留下的,除了恐惧,更多的是仇恨。

  吴越之间的长期战争就此拉开帷幕。

  吴国的战争准备

  清理完后方的敌人以后,阖闾倾尽全力准备对楚国的战争。

  再说楚国那边。他们这些年都在忙着搞内斗,对于渐渐逼近的危险完全没有察觉。

  自从楚昭王上台以后,令尹的职位一直由子常担任。他比楚国之前那些草包官二代更加恶劣,不仅才干平平,人品更是低贱。

  公元前五一五年,楚国爆发“郤宛之难”。这次动乱的起因,史书上说是因为费无极的挑拨离间。

  当时的左尹是伯州犁(晋国大臣伯宗的儿子,伯宗被杀以后他逃到楚国,后来被楚灵王所杀)的儿子郤宛,为人正直。他因跟费无极和右领鄢将师政见不合,两人就合伙黑他。

  费无极找到子常说:“郤宛要请您去他家赴宴。”又对郤宛说:“令尹要来你家里喝酒。”

  郤宛说:“我家穷,没有好东西招待令尹,怎么办?”

  费无极说:“令尹喜欢兵器盔甲,你拿一些出来放外面,令尹来肯定喜欢,就趁机送给他。”

  郤宛就听信费无极的,在举办宴席的那天,拿了五套兵器和皮甲放到门外。

  费无极转身就告诉子常:“不得了!郤宛可能要对您动手,兵器都准备好了!”

  子常派人去郤宛家门口一查探,见果然摆着兵器皮甲,顿时大怒,就找来鄢将师商量。鄢将师拍着胸脯保证:“我去替您收拾他。”于是带着兵马闯到郤宛家里,大开杀戒,灭了郤氏满门,一把火烧了他们府邸。

  子常他们随后展开大清洗,把亲近郤氏的势力全部清除掉。包括阳匄(上一任令尹)和晋陈的家族,全都被消灭了个干净,只有伯氏的后人伯嚭幸免于难,逃到了吴国。

  这次政治迫害对楚国朝政的伤害非常大,朝廷上下普遍有意见。子常也感觉做得过火了,所以不久以后又“幡然悔悟”,“发觉”自己被费无极他们骗了,又杀了费无极和鄢将师,灭了他们两个家族。

  至此,楚国朝廷上再也没有人能威胁到子常的地位了。但他这样不顾国家利益,随意屠杀朝廷里的政治精英,对国家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另一边,吴国君臣同心,政治清明,正在磨刀霍霍地准备对楚国动手。

  公元前五〇八年,吴国为了试探楚国的国力,引诱他们主动开战。

  当时靠近吴国的地方,楚国手下有两个小弟——桐国和舒鸠国,他们都是已经被楚国征服的国家,处于半独立状态。

  这一年,桐国背叛了楚国,楚昭王正想着收拾他们,舒鸠国的使者却找上门来,请求昭王出兵去打吴国。昭王正记着前年吴国攻打楚国的事,本来就想报仇,当即就答应了。于是他让令尹子常带兵去攻打吴国。

  但舒鸠国其实是跟吴国串通好的,是吴国让他们主动去勾引楚国开战。

  舒鸠国带着子常的军队,开到吴、楚、桐三方交界的豫章,却发现吴人早都备好了船只,正磨刀霍霍地说要去攻打桐国。“这是怎么回事?吴人要替我们收拾桐国吗?”子常一下没反应过来,只好停下来观察情况。

  这下他就上当了,中了吴国的调虎离山之计。楚国大军在豫章跟吴军大眼瞪小眼的时候,吴国真正的主力却已经开到了北方的巢邑(原来的巢国,被楚国吞并以后成为巢邑),巢邑那边根本没有防备,瞬间被吴国打下来,守城的公子繁也被吴国活捉了过去。

  豫章这边还在对峙,吴国突然发难,把开向桐国的军队调转船头冲向楚军。楚军被杀得丢盔卸甲,大败而逃。

  这是楚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主动进攻吴国,但却上了大当,同时在两个战场上被吴国打败。

  通过这次小试牛刀,孙武他们基本摸清了楚国的底细,认定进攻楚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这时候蔡国那边又送来一份大礼。

  三年前,蔡昭侯和唐成公去朝觐楚昭王。蔡昭侯带了两块玉佩和两件皮裘,他把其中的一佩一裘献给昭王,自己穿另一件皮裘,戴另一块玉佩。参加宴会的时候,两个国君的服饰交相辉映。

  子常看到了,心想:你有送给楚王的就没送给我的?摆明了瞧不上我。于是就勒索蔡昭侯,要他把身上的一佩一裘献给自己。蔡昭侯不同意,子常就到昭王那边进谗言,最终把蔡昭侯扣留在楚国三年之久。

  唐成公有两匹良马,献了一匹给楚昭王。子常也想要另一匹,唐成公不同意,于是也被扣留在楚国三年。

  蔡国那边还一头雾水,不知道国君是为什么被扣留下来的。唐国人可能是听到了内幕消息,知道了真实的原因,就派人到楚国替换唐成公的马夫。这人到了楚国以后,灌醉了原来的马夫,把马偷去献给子常,子常这才下令把唐成公放回去了。

  蔡国人这才恍然大悟,赶忙派人去楚国找蔡昭侯商量,建议他把玉佩和皮裘送给子常。蔡昭侯可能还不太想答应,子常就当众恶狠狠地对蔡国使者说:“你们主子被扣在这边,就是因为你们这些下人太抠门,不肯送礼。如果明天礼物还送不上来,我就要他死!”

  蔡国使者赶紧找到蔡昭侯,千说万说,让他把玉佩和皮裘进献给子常。这样他才得到赦免,被释放了出来。

  蔡昭侯屈辱之极,在回国的路上,拿起一块玉璧丢入汉水中,对天发誓说:“有生之年绝不再渡汉水往南(去朝觐楚国),有大河为证!”

  回国以后,他立即到晋国面见晋定公和范献子(也叫范鞅,曾经因为他引发了栾氏跟范氏的矛盾,最终导致栾氏被灭族),控诉楚国欺凌小国,请求晋国伸张正义,并且把儿子送到晋国去作人质,跟他们签订盟约,从此彻底背叛了楚国。

  蔡国是楚国资格最老的小弟,他们的背叛,使楚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帮手,地缘政治大大恶化。

  公元前五〇六年春天,蔡国发起号召,由晋国主持,中原十八国在召陵会盟,共同声讨楚国的罪行。

  这是春秋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会盟,连楚国的几个死忠小弟——蔡、陈、顿、胡四国都来参加了。

  本来这是晋国彻底击败楚国的绝佳机会,然而此时的晋国,已经堕落到跟楚国一样腐败。在会盟期间,六卿家族的中行寅也学子常,私下向蔡昭侯索贿;蔡昭侯也拒绝了。中行寅就向执政的范献子进谗言说:“我们自己都有一堆问题,去打楚国也没什么把握,不如算了。”范献子权衡利弊,认为不值得为蔡国得罪中行氏,便放弃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这次会盟期间还出了一则插曲。

  郑国有一支羽旄,是拴在旌旗上的装饰品,制作得非常精巧。范献子听说了,就找他们借来赏赐给下人,让下人把这个羽旄装到旗帜上进入会场。

  范献子这样做本来没太多想法,各国看到以后却都不高兴了,心说:人家的好东西借给你,你拿来给下人做装饰品,这是公然把郑国当成下人吗?在你眼里我们这些国家都是下等国家吗?

  晋国由此失掉了诸侯们的尊重。

  再说蔡国的事。蔡昭侯在晋国这边碰了钉子,心里极度失望。堂堂的诸侯盟主竟然也跟楚国一样勒索小国,天下还有公道可言吗?所以召陵之会过后他就开始后悔投靠晋国了。

  这时候晋国那边又发来命令,让蔡国去打沈国,因为沈国公然不参加召陵会盟。蔡国只好照着做,去把沈国灭了。

  沈国是楚国的小弟之一,打沈国可能是晋国要蔡国交投名状。从此以后蔡国就公开得罪了楚国,再也回不去了。

  楚昭王听说沈国被灭,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包围蔡国。

  按理说,蔡国是因为遵守晋国的命令才招来的祸患,晋国没有理由不救他们。但这时候晋国这个老大哥却很不给力,居然没有任何来救援的意思。蔡昭侯走投无路,只好把目光转向东南一隅,那个生机勃勃的,一直想来中原争霸的吴国。

  蔡昭侯把自己的另一个儿子送到吴国当人质,从此背叛晋国,认了吴国这个新老大。

  这个可怜的中原小国,就这样硬被晋楚两国的腐败官僚逼走,投入到吴国的怀抱中。

  对于吴王阖闾来说,蔡国的投靠是天上掉下来的意外之喜。蔡国在楚国北面,正好跟吴国夹击楚国,而且蔡国一旦卷入战争,中原各兄弟国也不会坐视不管,都会被拖下水站到吴国这边来。所以他立即跟蔡国结盟,商量一起攻打楚国的事。

  吴国因此在跟楚国的冲突中拥有了国际支持,对楚国开战的所有条件都具备了,春秋后期最大规模的战争即将开打!

  灭楚!灭楚!

  公元前五〇六年冬天,吴、蔡、唐三国联军杀向楚国,拉开了吴楚总决战的帷幕。

  几十年来,吴楚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已经有十多次,吴国步步紧逼,逐渐占据上风,现在是时候做一个了结了。吴王阖闾对这次决战极为重视,调起全国兵马三万人,阖闾亲自领军,孙武为军师,伍子胥、伯嚭辅助,阖闾的弟弟夫概为先锋,以举国之力扑向楚国。

  他们的目标就是一个——灭楚!

  当然,这次行动一开始是保密的,这其实是一场闪电战。

  吴国没有先打楚国,而是溯淮河而上,去救援被楚军围困的蔡国。进入蔡国境内以后,吴、蔡、唐三国军队汇合,乘船沿淮河往西,杀向蔡国首都新蔡。

  刚刚走了一段,孙武突然下令:放弃救蔡。全体军队弃舟登岸,折而向南,从陆上急行军,直奔楚国本土。

  原来救蔡国只是幌子,吴军真正的目的是从蔡国境内绕过大别山,目标是楚国本身。

  这几年吴国一直不停地派出小股军队骚扰楚国,战场主要在大别山以东,从来不会跨过大别山。这一次,吴军假装救援蔡国,却拐了一个大弯,从楚国意想不到的方位攻入楚国。

  楚国高层完全被骗了。他们根本没摸透吴军的意图,注意力都放在蔡国那边,没有加强本土防卫;他们更没想到吴国会放弃自己擅长的水师,而从陆地上进攻。楚国沿着淮河布置的防御阵线全部报废。

  楚国国内虽然兵力众多,远远超过吴国的兵力,这时候却分散在各处,还没有动员起来。等他们发现吴军进入境内的时候,已经晚了。

  吴军迅速推进,接连攻克大隧、直辕、冥厄三座关隘,一举攻入楚国心脏地带,很快就推进到了汉水东岸——对岸就是郢都!

  楚国猛然发现敌人已经兵临城下。昭王赶忙派出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大夫史皇,带领首都附近的军队紧急开到汉水西岸拦截吴军。两国军队隔着汉水对峙。

  沈尹戌认为楚国兵力还分散在各处,容易被各个击破,很难阻挡吴军强渡汉水,因此向子常提出一个方案:子常继续在汉水西侧拦截吴军;他自己北上到达方城,带领当地守军绕到吴军的背后,捣毁他们留在淮河上的战船,切断吴军的退路,然后从吴军背后杀过来,跟子常两面夹击吴军。

  这一招很高明,准确击中了吴军的软肋,子常同意了。可是在沈尹戌走后,子常手下的武城黑和史皇却劝他:如果等沈尹戌回来夹击吴军,沈尹戌会立头功,功劳在您之上;不如您先在汉水发起进攻,抢立头功。

  子常本来就是心术不正的人,听到他们这样说马上点头称是,于是在沈尹戌的军队还没有回来的时候就抢先对吴军发起了进攻。

  这正是吴军最希望看到的情况,他们千里奔袭深入敌境,最怕的是敌人坚守不出;现在楚军主动出击,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当然也有可能吴国方面用了某些方法引诱敌人出击,子常上了他们的当。

  吴军看到楚军杀到汉水东岸以后,主动后撤,收缩战线。子常以为他们心虚,所以一路追下去,于是又一次上当。

  吴军劳师远征,战线拉得太长,本来处于不利境地。但这样一连后撤几百里,局面就颠倒过来,成了楚军劳师远征,吴军据险坚守,楚军反而战线太长了。

  吴军一直退到大别山和小别山之间才停下来,这里是他们早就选好的战场,对地理形势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他们费尽心机把楚军主力引诱到这里来,就是要在这里打歼灭战。

  这时候吴国已经连续进行了六年的“疲楚”战争,楚国军队早已被拖得筋疲力尽。这时他们又遇上了史上最强军师阵容,一经交战,马上发现吴军如同神兵天将,锐不可当。几天之内,吴军三战三捷,打得楚军找不着北。

  子常这时才发觉上了吴人的圈套,想撤回去。关键时刻,史皇阻拦他说:“平时你急着争权,国难当头的时候你就逃跑,还能跑哪去?不如死战到底,大王说不定还能免掉你引发战争的罪过。”这话是对的,他们要现在撤退,会输得更惨。

  子常无法可想,只好硬着头皮上。两军在柏举列阵,准备决战。

  夫概对阖闾说:“子常不仁不义,楚国没有几个人愿意替他卖命。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定能一举击溃楚军。”阖闾不同意。

  夫概回营以后对手下们说:“我们做的事情只要是正确的,哪怕君王反对也应该去做。如果我们为国死战,必定能打败楚国。”于是带着手下五千军马私自出击,冲向楚军阵营。

  这样反而收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楚军完全没料到吴军这么快就打过来了,措手不及,一触即溃。阖闾看到这个情形,也马上调集大军赶到前线增援。楚军兵败如山倒,一路溃退。史皇被杀,子常也只好逃到郑国去了。

  吴军追击楚军到清发河。又是夫概提出,先放他们渡河,等渡到一半再进攻。于是吴军在楚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发起冲锋。楚军自相践踏,又大败。

  楚军逃到雍澨(shì),埋锅造饭。夫概等他们饭快好的时候发起袭击,又打败楚军。这时饭刚刚做好,吴军吃饱了以后继续追击。

  楚军就这样一路败一路逃,溃不成军,迅速被赶回郢都的方向。

  这时候沈尹戌听说子常的部队被打败了,紧急从方城赶回来,从侧面冲击夫概的部队。夫概猝不及防,眼看就支持不住了,多亏孙武的大军来到,反包围了沈尹戌。

  沈尹戌在吴军主力包围之下,左冲右突,奋力冲杀,却怎么都冲不出去,最后只得自杀身亡,让部下把自己的首级带回郢都交给楚昭王。

  至此,柏举战役十天之后,楚军主力的领导层已经全体被灭。楚国士兵群龙无首,被吴军追赶得四散奔逃,崩溃之势无法挽回,只剩一些残兵败卒奔回郢都报信。

  郢都城里的人听说了前线的情况,如五雷轰顶,全城大乱,人们纷纷拖家带口地逃命。楚昭王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带着全家老小逃出郢都,往睢水的方向逃去了。

  昭王逃走的消息造成了楚国军民信心的彻底崩溃,整个国家都放弃了抵抗。吴军在汉江平原上一路横扫,如入无人之境。

  昭王逃走的第二天,阖闾带领吴军进入郢都,直入楚王宫,正式宣告楚国被灭,天下震恐。

  楚国立国五百年来,首都第一次被人攻破;春秋开始三百年来,第一次有大国被灭,而且是头号超级大国!

  这是春秋历史上最耀眼的一刻!阖闾带领下的吴国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他们用三万兵马,一个月时间,打败了第一大国的二十万兵马。谁能想到,从齐桓公到晋悼公,中原联盟一百多年来做不成的事,让他们做成了!这一瞬间,整个周朝的天下都匍匐在他们脚下。这个时代属于他们,属于阖闾、孙武、伍子胥这一代励精图治的吴国人!

  仇恨的力量

  伍子胥复仇的时刻终于来了。

  他是一个性格极其刚硬的人,从父兄被冤杀起,他的人生目标就只剩下一个:报仇。他历尽艰难,终于在吴国扎稳脚跟,又用尽所有的才智,把吴国推上历史的巅峰。所有这一切,背后的推动力量都是深深的仇恨。

  这么多年,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杀入郢都,手刃仇敌。当他在吴国听说楚平王病故的时刻,情绪崩溃大哭,别人问他:“平王不是你的杀父仇人吗?为什么你要为他而哭?”他回答:“我不是为他而哭,我哭的是不能亲手杀死他。”

  平王虽然死了,但他的国家还在,伍子胥只能把所有的仇恨转移到自己曾经的祖国身上。现在这个罪恶的国度终于被他狠狠地踩在了脚下,他终于有机会肆意发泄自己的仇恨了。

  吴军攻入郢都以后,全城烧杀抢掠。他们焚毁楚国国库,捣毁楚国宗庙,又进入楚王宫,按照尊卑顺序挨个“临幸”楚国统治者的妻子女儿们,从昭王的王后开始,到子常等人的妻妾,都不能幸免,甚至还企图奸污昭王的母亲……这是伍子胥的复仇,也是吴国人在报复两国几十年来结下的深仇大恨。

  昭王侥幸逃脱,伍子胥没能找他报仇,愤恨不已。他向阖闾申请去掘平王的坟墓,终于在郢都郊外找到平王墓,掘出平王的尸首,亲手打了三百鞭,打得骨肉尽烂。伍子胥一脚踏在平王身上,伸手挖出平王的眼睛,大骂:“你不是听信谗言杀害我父兄吗?现在怎样?”

  这是迟来的正义,平王一辈子耍小聪明,随意杀害大臣,现在终于得到报应,永远把自己的名字跟“鞭尸”挂在了一起。

  伍子胥的冤仇到这时才算报了个干净彻底。

  他不忘仇恨,但他同样是一个记恩的人。

  传说在吴国打败楚国以后,伍子胥又带兵逼近郑国,声讨他们当年杀害太子建的罪行。郑定公眼见大难临头,慌忙在国内贴出告示:“有能退吴兵的,寡人与他共享天下。”

  不久以后,一个渔夫来求见,说有退兵之策,他不需要任何兵马,只要拿着一支船桨到吴军阵营前唱首歌就行。

  伍子胥杀过来那天,渔夫一手持着船桨,走到吴国大军之前,一手敲击船桨唱道:“芦中人!芦中人!腰间宝剑七星文。不记渡江时,麦饭鲍鱼羹?”

  伍子胥心里一道闪电划过,烟波浩渺,芦花深处,一叶扁舟缓缓从记忆中驶来。找到这名渔夫一询问,原来他就是当年的“渔丈人”的儿子。听了他的求肯,伍子胥当即下令撤军。郑国得救了!

  又传说,从楚国退走的时候,伍子胥特地来到当年遇见浣纱女的河边。他派人到周围的村庄里寻访,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哪里找得到那个浣纱女的家人?他只好按照自己曾经的承诺,拿出千金,投入浣纱女投河的地方,以此报答她的一饭之恩。

  “自古感恩并积恨,千年万载不生尘。”古人说得果然没错。

  但复仇带来的不仅是快意,也有新的仇恨。当伍子胥在楚国大地上野蛮发泄着自己的仇恨的时候,楚国百姓却在烈火中饱受煎熬。

  楚昭王的朝廷,腐败无能,带给人民无尽的痛苦,但吴国人打过来以后,楚国百姓发现这些人比那些贪官污吏更加可怕,他们要消灭的是自己的民族。楚国人的民族意识瞬间被唤醒了,他们开始行动起来,全体参与到救亡图存的行动中来。

  郢都城破之时,楚国人把一群大象的尾巴点着,驱赶着冲向吴国军队;吴军被冲散,因此昭王才得以逃脱。昭王逃走以后,子期跟在他身边保护。昭王的哥哥子西留在郢都附近,打着昭王的旗号,四处收集楚国的残兵败卒,组织抵抗力量,为以后复国做准备。

  楚昭王一行人逃到云梦泽,筋疲力尽,只好席地而睡。不想半夜有强盗来袭击,差点砍到昭王。危急时刻,昭王的手下扑到他身上,替他挨了一刀。昭王等人只好爬起来又一次逃命。

  他们逃到郧地,平王当初作的孽再度发作。郧公斗辛的父亲斗成然以前是被平王杀害的,斗辛的弟弟斗怀一见到昭王,顿时红了眼,偷偷向斗辛建议杀掉昭王替父报仇:“平王当初杀了我们的父亲,现在我们杀掉他儿子不是应该的吗?”

  关键时刻,多亏斗辛以国家利益为重,放下个人恩怨,阻止了他弟弟报仇的行为。昭王又捡回来一条命。

  但他们也不敢继续留在郧地了,于是在斗辛的护送下逃到随国。随国是最忠于楚国的小国之一,慷慨地收留了他们。

  阖闾那边还在四处通缉楚昭王。他们听说昭王逃到了随国,便派军队直接杀进随国,向随国要人。

  吴国的使臣说:“周朝的子孙被封在汉水流域的,都已经被楚国吞并了。现在是上天降罪于楚,你们要是忠于周朝,就应该把昭王交出来。”

  昭王的哥哥子期长得跟昭王差不多,他本来要求大家把他假冒为昭王献给吴国,随国不同意。他们以占卜不吉利为借口回绝了吴国的要求,对吴国使者说:“我们是楚国旁边的小国,楚国并没有吞并我们,而且还世代跟我们结盟。现在我们怎么能因为楚国有难就抛弃他们?而且你们正在楚国的土地上凌虐民众,如果你们对楚国民众温和一些,我们倒考虑交出昭王。”

  吴国使者被说得无言以对,只好退出了随国。

  这时候,楚国的土地上,已经处处有烽火,家家有刀兵。无数民众前赴后继地赶来随国保护国君,留在国内的人们也自发组织起来加入保家卫国的队伍,一场人民战争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孤军深入的吴军正被仇恨包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维稳压力。

  其中,一个最闪亮的民族英雄出现了。

  楚国人觉醒

  申包胥,一个普通的楚国大夫。他本来是伍子胥的朋友,伍子胥逃离楚国的时候曾跟他见面,伍子胥说:“我要灭亡楚国。”申包胥说:“子能覆之,我能兴之。”

  后来吴军攻入郢都,伍子胥掘墓鞭尸。申包胥正逃亡在山里避难,听说以后,就派人对伍子胥说:“你这样报仇不是太过火了吗?古人云‘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你本来是平王的臣子,现在连死了的平王都不放过,如此违背天道,你虽然强大,也不要以为自己会永远保持不败。”

  伍子胥只是回复他:“我就是要倒行逆施。”

  申包胥对伍子胥彻底绝望了,为了阻止吴人的暴行,他只身一人到秦国去请求援军。

  秦哀公是楚昭王的舅舅,但在利益面前,亲戚关系算什么呢?他不想蹚这浑水,一口拒绝了申包胥的请求。

  申包胥不肯离开,站在秦国朝廷里号啕大哭,七天七夜不停(古人爱随便说一个数字,七只是表示“多”的意思),终于感动了秦哀公。

  哀公说:“楚国有臣若是,不应当亡国。”于是为申包胥写下《无衣》,激发了秦人的同仇敌忾之情。秦人的正义感被唤醒,他们终于行动起来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哀公派出子蒲、子虎带着五百乘战车去救援楚国。

  这是秦国第一次与吴国交战,双方互相都不熟悉。子蒲先让楚国残部跟吴军交战,自己在后方观察吴军的战法,然后才让秦军出战。夫概率领的吴军被杀得措手不及,当即败下阵来。

  五百乘战车相当于三万七千多人,仅秦军的数量就已经超过了吴军。楚国战场的力量对比顿时逆转。楚国的子期、子西也同步发起反击。之前楚国兵力分散在各处城邑,没有集结起来,才让吴军钻了空子,现在一旦集结起来,数量便远远超过吴军。秦楚两大国合力,再加上楚国民众的积极支持,汇合成一股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天下无人能挡!

  反观吴军那边,自从攻下郢都以后他们就忙着四处劫掠,军队作风早已被腐蚀得千疮百孔;又因为长期远离本土,士卒疲敝,补给也跟不上,纵然拥有天下第一的战力也无济于事了。

  这时候越国又在吴国背后插上一刀,他们趁着吴军主力长期在外的机会攻入吴国境内。虽说按他们的实力还伤不了吴国,但这对吴军心理上的威胁是很大的,直接导致了前线吴军的军心涣散,吴国高层也都开始三心二意的。

  多方压力之下,吴国领导层内部矛盾终于爆发。

  阖闾的弟弟夫概在这次伐楚战争中立下头功,进入郢都以后就开始飘飘然的。他到处欺男霸女,败坏军纪,甚至为了争夺一座楚国大臣的府邸,跟阖闾的儿子吵了起来。

  如此混账的统帅,其军队自然没有战斗力,因此在沂地被秦楚联军杀得大败而逃。夫概本身已经对阖闾不满,又怕兵败受罚;现在见到吴国国内空虚有机可乘,竟做了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直接逃回吴国,准备在国内自立为王。

  还好阖闾发现得早,立即点起军马去追赶夫概。夫概大败,逃到了楚国人那边。

  但这样一来,阖闾再也没心思继续留在楚国了,只好带领吴军全体撤出了楚国国土。

  于是,在占领郢都十个月之后,吴军被迫撤离,楚国终于得以复国!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吴军在这样危机重重的情况下还能全身而退,没吃什么大亏,说明孙武、伍子胥的军事才能确实相当惊人。

  楚昭王随后大赏功臣。子期、子西、斗辛这些危急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都受到了褒奖。至于企图行刺昭王的斗怀,昭王说:“大德灭小怨。”于是原谅了他的罪行,同样赏赐了他。

  还有蓝尹亹。当初昭王逃亡的时候,他不管昭王,只顾用船把自己的老婆孩子先载过河去。现在昭王想治他的罪,子西劝谏说:“子常就是因为记着旧怨才失败的,大王为什么要学他?”昭王因此也原谅了蓝尹亹,让他官复原职。

  还有最重要的英雄申包胥。他坚决推掉任何赏赐,带着全家老小躲进山里隐居去了,只在史书上留下“哭秦庭”的壮举,名垂千古。

  经过这次惨烈的灭国之祸,楚国统治者痛定思痛,从此摈弃原来的腐败作风;君臣一心,勤修国政,使国家逐渐走上了正道。

  不过这次灾难对楚国的打击也是实实在在的,楚国从此跌下超级大国的神坛,永远退出了中原霸权的争夺战。为了避开吴国的威胁,楚国甚至放弃了郢都,迁都到鄀城——可见他们对于吴国的畏惧之深。

  吴国虽然被迫退出楚国,但不能否认,他们确实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经此一役,天下各国都对吴国的超强战力印象深刻,吴国成为所有人公认的超级强国,站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央。

  但吴国的跟班小弟蔡国和唐国就惨了。吴军一撤走以后,两个小弟失去了大哥的保护,只能任由秦楚两个大佬欺负。

  两个大国直接灭掉唐国,又威胁蔡国。从此以后,蔡国一直在灭国的恐惧中战战兢兢地生活着。

  直到十二年后的公元前四九三年,蔡昭侯偷偷把吴国军队引入国内,然后由吴军威逼蔡国文武百官,强行把蔡国迁都到靠近吴国的地方,永久接受吴国保护,蔡国这才勉强安顿下来。

  但蔡国人对蔡昭侯搞这种鬼鬼祟祟的名堂很愤怒,两年以后就派刺客杀死了他。

  蔡昭侯和唐成公最终都没能得善终。这是夹在大国中间的小国无法逃避的命运,无可奈何。

  除此之外,柏举之战还引发了另外一件事。这件事在当时没什么人关注,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让后人感到无限的遗憾。

  王子朝之乱

  天下各国纷纷攘攘的时候,小小的周王室也没消停,每一代的王子们都为了权力争得你死我活。整个春秋时代,周王室内部总共发生了五次大规模动乱,其中时间最久、破坏力最大的是第五次——王子朝之乱。

  王子朝是周景王的庶长子。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周景王立了嫡长子王子寿为太子。

  不料王子寿年纪轻轻就病死了,景王只好立另一个嫡子王子猛为太子。(这里存疑。有另一种说法认为王子猛没有被立为太子,身份并不合法。另外,在王子朝给诸侯们的申明里面说到,王子猛也是庶子,而且年纪比王子朝小,所以继位的顺序应该在王子朝之后。)

  但景王后来又反悔了。他很喜欢王子朝,想改立王子朝为太子。

  君王的家事就是国事。麻烦的地方在于,朝中各派势力分别有自己支持的王子,所以立谁为继承人,背后是各派势力的斗争。其中,势力最强的单、刘两家都支持王子猛,而召、毛、伊、南宫四个家族支持王子朝。

  当时单、刘两家权焰熏天,一度有架空周王的架势,所以景王支持王子朝也不排除有打击这两个家族的考虑。

  王子朝的师父是宾孟,景王私下跟他沟通过,说了自己的想法。两人策划在打猎的时候暗杀单穆公和刘献公,再把王子朝名正言顺地扶上太子位。

  公元前五二〇年四月,就在景王他们准备动手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景王突然心脏病发作身亡;三天之后刘献公也暴病身亡。刘献公没有儿子,单穆公扶助一直亲近自己的刘蚠(fén)继承了刘氏的爵位,是为刘文公。单穆公随后又拿宾孟开刀,派人杀死了宾孟。

  于是在短短几天之内,几个主要当事人只剩下单穆公了,一切都只能他说了算。王子朝的势力说他父亲生前是支持他们的,可是有什么证据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单穆公把王子猛扶上王位,是为周悼王。

  单穆公积极运作,把周王室的王子们都召集到他家里,要他们集体宣誓支持悼王,意图强行把局面定下来。

  但王子朝那边可是半个朝廷的势力啊,也不是好惹的。他们觉得自己纯粹是被黑了。他们也很清楚,等局势稳定以后单穆公肯定要挨个收拾他们,所以事到如今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发起政变,暴力夺权!

  当年六月,在安葬了景王以后,尹文公、甘平公、召庄公三家派出家丁,南宫极为帅,灵王、景王的后人们纷纷助阵,向单、刘两家的势力开战。

  周王室因此大乱。两派势力互相攻打,天翻地覆。

  单、刘两家的军队本来更强,但单穆公刺杀顾命大臣的做法太霸道,不得人心,所以他们反而打不过王子朝的杂牌军,很快败下阵来。王子朝他们成功控制了王宫,劫持了悼王,派人追杀单穆公。

  这时候晋国强势干预,派智文子带着晋军支援单、刘两家。两家又打回洛邑,赶跑了王子朝,重新扶立悼王登上王位。

  从双方的战况来看,周王室内部大多数人可能是支持王子朝的,但晋国要干预,他们也没办法。说到底,周王室内部的事务不是他们自己说了算,而是晋国这种强势诸侯说了算。

  但过了不到一个月,悼王又离奇死亡,也有说法是被王子朝一方所杀。单、刘两家扶立他的弟弟王子匄继位,是为周敬王。

  晋国帮人只帮一半,不久以后就撤出了洛邑。这时候王子朝还在外面虎视眈眈的,他们也没管。

  所以晋军撤走以后,王子朝马上又杀回洛邑,把敬王赶了出去,然后王子朝干脆就自立为王。这时候,敬王住在洛邑东边郊外,被称为东王,王子朝被称为西王。周王朝再次出现“二王并立”的奇特景观。甚至连首都都分成了两个,东边新修的被称为“成周”,西边的老城被称为“王城”,总称为“洛邑”。

  此后双方一直在洛邑打来打去的,也没人管他们。就这样一直乱了三年,敬王渐渐支持不住了,眼看王子朝又将获胜。晋国看不下去了,召集天下诸侯在黄父开会商议这件事。这次会议彻底明确了一点:王子朝是叛乱分子,周王室的正统继承人是周敬王。

  公元前五一六年,王子朝手下的召庄公和南宫极相继病死。敬王趁机在城内散布谣言,说这两人是被雷劈死的,因为王子朝触怒了上天。谣言的效果立竿见影,洛邑城内顿时人心惶惶。敬王便趁这个时机再次向晋国求助。

  晋国派出智文子、赵简子带兵杀入洛邑,直接打掉了王子朝集团,重新把敬王迎回王城。洛邑的叛乱基本平息。

  但事情并没有这样结束。周王室的疆土跟晋楚两国都接壤,王子朝兵败的时候带着自己的支持者们、周王室的专家学者等人逃到了楚国。楚国一向跟晋国作对,就收留了他们这群人。

  争吵还在继续。王子朝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檄文给诸侯们,竭力为自己辩解,说单、刘两家违背先王的命令,废长立幼。但晋国不支持他,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他们爱怎么吵是他们的事,老百姓并不关心这堆烂事,反正周王也只是个摆设,谁当还不是一样。但有一件事却非常严重——王子朝逃出洛邑的时候带走了周王朝图书馆里的官方典籍,可能还有大量青铜礼器、珍贵文物等。

  按照古书上的说法,夏朝灭亡的时候,他们的史官带着图书典籍投靠了商朝;商朝灭亡的时候,他们的史官又带着图书典籍投靠了周朝。所以周朝国家图书馆里面应该保存着夏、商、周三代的文献资料,包括官方档案、诰命文件、地理图志、奏章报表等重要文献。

  王子朝带着这些文献逃到楚国以后,这些无价之宝的下落就此成谜,没人再看到过它们,楚国史料里面也没有记录。

  甚至王子朝具体逃到了哪里都是谜案。据说他刚逃到召南的时候就传来了楚平王过世的消息,所以他只好滞留在半路,后来就一直没去郢都。

  这样又过了十年,吴王阖闾大规模入侵楚国,郢都被攻破,楚国大地上一片混乱。敬王趁这个机会派人刺杀了王子朝,随后王子朝的支持者们又在洛邑发起叛乱——又是晋国出手,帮忙平定了叛乱。一直到公元前五〇三年,晋国护送敬王回到洛邑,历时十九年之久的王子朝之乱才彻底平定。

  这时候周王室才有机会去收拾残局。但那些无比珍贵的图书典籍却在战火中永久失踪了,周王室怎么都找不到它们,后世的人们也没有任何发现。

  于是从西周往上的华夏文明史变成了一片空白,几千年的记忆被清除了,有完整文字记录的中华历史只能从春秋开始算起。这是无可弥补的巨大遗憾。

  传说,周王室的“图书馆长”李聃(dān)看到统治者们无休止的征战和大量文献被毁的一幕,对那个社会失望至极,心灰意冷,于是骑着一头青牛,独自一人离开洛邑,向着函谷关的方向去了。由此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最经典的场面之一…… 权力游戏:简明春秋战国史(套装共2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