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秦晋楚三国演义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权力游戏:简明春秋战国史(套装共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误释三帅
秦国三名主帅被晋国活捉,眼看要被杀了祭旗。
这时,那个先后嫁给晋怀公和晋文公的秦国公主怀嬴站了出来。她是晋襄公的嫡母,她请求襄公放了三人。她说:“这三人挑起我们两国国君的矛盾,秦君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大王何必杀他们脏了自己的手?送回秦国让秦君去杀不是更好?”
晋襄公信了她的忽悠,也可能是觉得以这三个官二代的才能,放回去也无所谓,所以就下令释放三人回国。
先轸听到这事,风风火火地跑来质问襄公。襄公只好支支吾吾地说:“这个……是太夫人请求的。”
看到这情形,先轸气得几乎晕过去,大声斥责襄公:“全军将士辛辛苦苦几个月才捉住他们,大王因为后宫一句话就放他们走,这样长敌人的威风,全不顾将士们的感受,我看亡国也没有多久了!”说着当面啐到襄公脸上,转身就走。襄公很尊敬这位长辈,没说什么,只是悻悻地看着他离开。
当然襄公也有点后悔了,随后就派阳处父去追赶三人。阳处父快马加鞭,但还是晚了一步,等追上去的时候,三人已经上船开到了河中间。
阳处父把自己的马解下来,对船上高喊:“大王怕将军们行路不方便,特此赠送良马一匹。”
孟明视他们三人当然不傻,继续驾船前进,远远地对阳处父拱手说:“多谢大王好意!大王放我们回去接受我们主人的惩罚,主人如果要杀我们,我们不敢有怨言;要是主人开恩饶了我们,三年以后我们再来拜谢大王的恩德。”
这是明确叫嚣三年以后再来报仇。阳处父无可奈何,只好空手回去复命。
秦穆公听说三帅被人放回来了,亲自穿着孝服到郊外迎接他们——他并不是残暴的君王,他是胸怀天下的一代雄主,这点度量肯定是有的。
见到三帅以后,穆公挽着他们的手大哭:“孤王悔不听蹇叔之言,致有今日之败。三位将军受累了,这全是孤王的罪过啊。”周围的人纷纷抹泪,都很佩服秦穆公知错能改的王者风度。
穆公当众宣布免除三人战败的责任,让他们官复原职。孟明视三人也知道自己是戴罪之身,从此日夜操练军马,谋划再战晋国。而百里奚、蹇叔两个家族,对穆公也更加的感恩戴德。秦国君臣继续像以前那样和谐共处。
但崤山之战对秦国的伤害是实实在在的,秦国跟晋国争霸本来就底气不足,经过这次挫败,进一步被晋国压制住了。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是在秦国的全盛时期出现的败仗。现在秦穆公已经步入老年,百里奚、蹇叔更是半退休状态,连这个时候都被晋国压制,以后还哪里去找比他们更加豪华的君臣组合来带领秦国称霸天下呢?
春秋时代秦国称霸的最佳时机就这样错过了。秦国得其主,但不得其时,他们要再次参与中原各国的争霸,还要等很多很多年。
让我们把目光放到另一边。晋襄公登基以后,很明智地完全沿用了父亲留下来的治国方略和政治班底,这使得晋国的内政平稳过渡,从一个盛世无缝衔接到了另一个盛世。
但晋国外部环境并不乐观。趁着晋国新君刚立,各种敌人依次来挑战,对晋襄公的考验正式来到。
了不起的晋襄公
晋国有三个主要对手:楚国是老对手了,不用说;秦国在崤山之战过后也成了晋国的死对头;而北方的戎狄跟晋国相邻,时不时地来骚扰一番,也是一个重要的威胁。
从晋献公时代开始,晋国军力大盛,一直对北方戎狄保持压倒性的优势,迫使他们不得不向东迁移,冲击东方的齐、卫等国。
公元前六二七这一年,狄人趁着晋国国君新立,又刚刚跟秦国打了一场决战的时候,发兵攻打齐国;不久以后,另一支狄人的部落攻打晋国。中原两大国同时遭遇狄人的袭击!
当时晋国的南边有姜戎,北边是狄人。狄人的部落最大的两支是赤狄和白狄,他们都跟晋国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时而大打出手,时而又联姻。当年晋献公杀太子的时候,夷吾逃到赤狄,晋文公则逃到白狄。
赤狄在东北方向,是狄人势力最强的一支,长期为患中原。当年灭亡邢、卫两国和现在攻打齐国的应该都是赤狄,而打晋国的是西北方的白狄。
白狄是晋文公的姥姥家,但国家之间不讲究这些,该打的还是要打。
晋襄公带着崤山大捷的军队回头就大战白狄。两国在箕邑交战,晋军勇猛无比,很快把白狄打得落荒而逃,还活捉了他们的首领。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先轸冲在最前面,大喊:“我这老匹夫冒犯了君王,君王虽然不治我的罪,我有脸不以死报国吗?”说完,扔掉甲胄,单枪匹马冲进狄人的阵营,大杀一通,壮烈殉国。
晋襄公虽然没有怪罪他当面冒犯的罪过,但毕竟君臣的大义在。先轸作为前代国君的左臂右膀,这种大事上不愿意留下骂名,所以他一直在等着这一天,终于以死赎罪。
这位晋国最重要的军事家,城濮之战和崤山之战的幕后策划者,以奇谋妙计横行天下,又忠心不二,为晋国称霸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把自己一生所有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
狄人也佩服先轸的忠义,把他的首级送回晋国。晋国厚葬了他。
白狄的侵略对于晋国来说只是疥癣之疾,真正的心腹大患还是南方的楚国。
讨平了白狄之后,晋襄公立即把矛头对准楚国。
晋文公过世是国际社会的大事件,楚成王也瞅准了这次机会,发动反扑,想报城濮之战的仇。
晋襄公先发制人。那年冬天,晋国带领陈、郑两国,声称许国背叛中原投靠楚国,发起了对许国的战争。
楚国应战,派令尹子上攻打陈、蔡两国,以解除许国的压力。这实际上是晋楚双方在试探对方的反应,都拿对方的小弟试手。
——顺道说一句,楚国现在又是若敖氏当政,子上是若敖氏最新的领袖人物,蔿氏在几年前已经被排挤出政坛了。
陈、蔡抵挡不住,立即投降,又变成了楚国的小弟——其实是根本不抵抗,那时候的小国都夹在大国中间受气,基本上是谁来打就投降谁,毕竟给谁打工不是打工呢?争霸的事让那些大国去操心就是。
晋国作为霸主就必须要管这事,但他们刚打了两场大仗,还没缓过气来。在晋国还没来得及救援的时候,楚国又带着刚投降的陈、蔡直扑郑国,眼看就要收复城濮之战前的势力范围了。
当年郑文公把自己的儿子们全部赶出国,其中的公子瑕(不是卫国元咺扶立的那个公子瑕)逃到了楚国,公子兰逃到晋国,现在公子兰登基成为郑穆公。楚国故意跟晋国唱对台戏,这次把公子瑕叫上一起来,号称要扶立他重回郑国当国君。
但战斗中出现意外,公子瑕的车翻到一个水塘里去了,他被郑国的一个低等下人给捉拿了回去。郑穆公把他斩首示众,号称祭奠郑文公。最后还是公子瑕的母亲、郑文公的夫人把他安葬到了郐城。
楚国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他们本来要侵略郑国,反而让郑穆公抓住机会除掉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
这时候晋襄公出手了,他没有直接跟楚国硬拼,而是抄楚国的后路,派出阳处父去进攻蔡国。
楚国立即派子上迎战,子玉的儿子成大心随行。楚与晋军在蔡国的泜(zhī)
水边相遇,两军隔河对峙。
晋楚都是大国,一旦动起手来就是大战,所以双方都不敢乱动,都在观察对方的动静……就这样连续对峙了很多天。
这时候发生了非常戏剧性的一幕——
晋国粮草将尽,快撑不住了,毕竟这里离他们本土已经很远。阳处父想撤军,但又怕被楚国追击,而且这样空手回去没法跟晋襄公交代。
于是他就耍了一个诡计,他派人对子上说:“我们一直这样耗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大家都在白吃粮草。要不这样吧,你们要想进攻,我们就先退避一舍,让你们渡河过来列好阵势我们再打;要是你们不放心,你们就退避一舍,让我们渡河过去打。”
他大概是在学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先例。
春秋时期打仗比较讲究礼节,可以定好规矩再打,所以这个提议听着也还算正常。
子上想渡河过去,跟成大心商量。成大心说:“千万别!晋人从来不讲信用,要是我们渡河到一半他们攻击我们怎么办?还是让他们渡河更好。”
毕竟宋襄公只有一个,而且已经被楚国自己给坑死了,楚国当然不指望能再出个那么傻的人。
子上就跟阳处父约定好,楚军先退避一舍,让晋军渡河。
第二天一大早,楚军按约定撤退了一舍之地,在那边等晋军过去。
阳处父看到楚军已经撤走,就在军营里大肆宣扬:“楚军怕我们,已经逃回去了。”然后带着晋军迅速撤退,敲锣打鼓地向君王报捷去了。
楚军在河那边等到花儿已谢了,哪有晋国人的影子?一打听,才发现对面的军营早已经空荡荡的,这仗还跟谁打?要追的话粮草又不够,于是也只好撤回楚国去了。
阳处父用诡计“打退”了楚国的进攻,成大心说的“晋人不讲信用”果然是真的。
这还没完。楚国的太子叫商臣,他跟子上有仇,阳处父派人暗中告诉他:“如此这般,可以除掉子上。”
商臣于是去向楚成王打小报告:“儿臣听说子上私自受了晋国的贿赂,所以才撤军,这简直是楚国的耻辱!”
楚成王经不起他挑唆,火冒三丈,立即杀了子上——晋国完胜!
到这时,晋襄公继位不到一年,以极小的代价,接连战胜秦、狄、楚三大强敌,成功接过了晋文公的衣钵,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而那个商臣,他是个心术不正的货色,正在策划一起大阴谋……
楚穆王杀父
晋文公逝世后第二年,他的主要对手、另一位才华盖世的枭雄楚成王也过世了。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威震华夏,让天下诸侯战栗的大魔头却是死在自己儿子手里的。
楚国政坛非常野蛮,暴力弑君不断,一代又一代的君王都死于非命。中原各国虽然也弑君夺位,但基本是兄弟相争,弑父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还基本不会出现。可楚国就不一样了。
楚成王的嫡长子是王子商臣,这人大概长得比较阴险。当初成王要立他为太子的时候,子上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说商臣“蜂目豺声”——眼睛像胡蜂一样,声音像豺狼一样——立他为储君不合适。
这样的看法其实挺有远见。那时候成王还年纪还不大,又有许多宠爱的姬妾。下人知道他们这些君王都是花心的,今天宠爱这个、明天宠爱那个,又经不起枕边风,心爱的女人在跟前一撒娇,要这样、要那样,他们就难免会答应。现在先立了商臣,以后再反悔,又要立别的女人生的儿子,那就会出大乱子。
但楚成王没有听他的,坚持立商臣。商臣就此成为太子,也因此跟子上结下大仇,所以才按照阳处父的计策谗杀了子上。
后来成王果然反悔了。在他晚年的时候,不知听了哪个爱姬的枕边风,突然想废掉商臣,另立太子。
商臣年纪已经不小了,早就培植起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消息灵通得很,所以他很快就得知了父王要废他的事。
但这是小道消息,还不能确认。他跟自己的老师潘崇商量,老师教他一个绝招——
“大王有个妹妹叫江芈,在楚国地位很高,又是个暴脾气的女人。她一定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所以你就如此这般,激她一下,看她会说出什么机密的事情出来。”
商臣就依计行事,请他这个姑姑赴宴,然后在宴席上故意表现得很傲慢,一点没把这个姑姑放在眼里。江芈果然爆发了,当场骂出来:“我呸!你这狗东西,难怪大王想杀掉你立王子职!你等着吧,你的好日子到头了。”边说边骂骂咧咧地回去了。
师徒二人这下终于确认,小道消息是真的。
两人商量该怎么办。就这样投降,以后侍奉王子职?不可能;逃出国,去哪里呢?也不成。只剩下唯一的途径——暴力夺权。
幸好商臣当太子很多年,根基深厚;另一方面,楚成王老迈昏庸,对朝政的控制力已经减弱。所以如果冒险一试的话,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小。
当年十月,商臣一党发动宫廷政变,御林军包围了成王寝宫,逼成王自尽。
成王很平静,只是说,自己临死前想再吃一次熊掌。为什么一定要吃熊掌呢?因为熊掌要煮很久才能好,他想借这个机会拖延时间,等待援军。
叛军当然不答应,一口否决了他的要求。成王知道再也没有机会了,只好自缢而死。
一代雄主以这样窝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这一生,有勇有谋,带领楚国强势出击,连续对抗三任中原霸主,对周王朝的生存构成了强烈冲击。作为一个君王来说,是相当优秀的;从个人成就来说,完全是霸主级的表现。
尽管拥有这样超强的实力,可他并不一味地蛮不讲理,而是很明智的顺应形势,识成败、知进退。在对待周王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选择了隐忍以行;当中原联盟大军压境的时候,他能够做出适当的妥协;在对待流亡公子重耳的态度上,他也表现出令人钦佩的枭雄风范。
这样一些看似矛盾的品质,集中在一个南方蛮族的首领身上,融合出一种令人迷醉的特殊魅力。
毕竟这是春秋时代,礼乐教化还没有完全毁弃,即使在刀光剑影的激烈对撞中,仍然需要保留一丝谦谦君子风度,这是乱世里的一抹温情,是逝去的田园时代的一线余晖。
公元前六二六年,商臣登基,是为楚穆王。穆王还是挺讲义气的,把自己的太子府赐给了潘崇,还任命他当太师。潘崇权倾朝野。这对勾结杀父的师徒都拥有不错的命运。
楚穆王虽然弑父,但的确有些才能,他完全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把楚国的势力向中原推进。而一个没有了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中原,该如何抵抗楚国的压迫呢?
这就要看晋襄公的了。
晋襄公接力称霸
中原各国目前都聚集在晋国麾下。晋襄公继承父亲的霸业,继续行使霸主的职能,在打压了秦、楚、狄三个敌人以后,开始清理门户,收拾联盟内部不服管理的国家。
当年卫成公因为滥杀无辜被晋文公判刑,后来侥幸逃脱,所以他对晋文公一直心怀不满。晋襄公登基以后,中原各国都去朝觐,只有他不去;不仅这样,还趁着晋国跟楚国对峙的时候去打郑国,连同盟的兄弟国家也不放过。所以晋襄公第一个要收拾的就是他。
在登基的第二年,晋襄公向中原各国诸侯发出布告,声明要讨伐卫成公不尊敬盟主的罪过,随后领兵进攻卫国。
军队到达南阳的时候,先轸的儿子先且居劝告晋襄公:“大王这次讨伐卫国的名义是他们不朝觐盟主,现在周王就在附近的温邑,大王不妨去朝拜一下他,免得人家说我们自己都不朝天子,有什么脸说别人。卫国那边,臣领兵去打就可以了。”
这个建议很中肯,晋襄公立即答应了。于是兵分两路,先且居继续去打卫国,晋襄公去朝觐周王。
晋国的大军来到卫国的戚邑,很快就打败卫军,活捉了戚邑的守卫者孙昭子。
卫成公眼看打不过了,就向陈国求救。陈国的后台老板是楚国,所以这是变相拖楚国下水的阴招。陈共公没上当,不发兵去帮他,更不惊动楚国,反而替他出了一个歪点子:“不用怕,晋国哪是你们的对手?他来打你,他们国内肯定空虚,你抄后路去打他,他就只好撤退了。”
卫成公一拍脑袋:“这是个好主意啊。”马上让孔达带领大军绕了一圈去偷袭晋国。结果可想而知,现实无情地击碎了他的梦想。
当年秋天,晋国重新划定跟卫国的疆界,把整个戚邑并入晋国。
一直到第二年,陈共公出面去求晋国,又把孔达绑了送过去,磕头谢罪,晋国才饶恕卫国。
另外,鲁文公也是个刺头,他最近刚刚登基,想继续沿用鲁僖公首鼠两端的国策,在大国之间玩平衡。晋襄公当然不答应。
鲁文公上台的第二年,晋襄公就派人去责问他,说:“去年你上台了怎么不来晋国向我述职?这是轻视霸主!”
鲁文公不敢嘴硬,马上亲自去晋国拜见晋襄公;但是晋襄公根本不理他,只派大夫阳处父来跟他签了一个盟约——这是把鲁国国君跟晋国的大臣相提并论。鲁文公受了这个气也没办法,只好灰头土脸地回国去了。
卫、鲁这种宵小只适合给晋国拿来练手,晋国真正的对手还是秦、楚两大国。
崤山之战把秦国彻底打痛了,秦穆公恨入骨髓,一心要找晋国报仇。
当初孟明视他们被放走的时候,亲自在船上对晋国的人说:鄙人三年以后再来讨教。
回去以后,秦国三帅痛定思痛,埋下头来认认真真地操练兵马,准备报仇雪恨。结果仅仅两年以后他们就准备好了。
公元前六二五年,三帅带领秦国军队再次杀奔晋国。
晋国早有防备,一收到秦国出兵的情报,马上派出先且居、赵哀带领晋军到前线迎战。
先且居以攻为守,直接率军杀进秦国境内,到彭衙才遇到秦军,两军在彭衙展开大战。
这次战争中,晋国出了一个国家英雄——狼瞫(shěn)。
狼瞫最早出名是在崤山之战中。当时晋襄公捉住了一个秦国俘虏,把他交给自己的车右莱驹,命令莱驹将他斩首,自己驾车走了。所谓车右,就是在战车上位于右边的,手执长矛的士兵。
哪知这莱驹刚刚举起戈,要杀秦国俘虏的时候,被秦国俘虏一声大吼,吓得连戈都丢到地上了。旁边的狼瞫看到了,冲过来一把拾起戈,直接砍掉俘虏的脑袋,然后挟着莱驹追上了晋襄公的车。襄公嘉奖他的英勇,把他提升为自己的车右。
但狼瞫的上升之路并不顺利,后来在跟狄人的箕之战中,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当时的元帅先轸,先轸把他降级,让别人顶替了他的位置。
他的朋友就对他说:“这样受辱,何不以死明志?”
狼瞫说:“我要死得其所。”
朋友就跟他商量:“要不我们造反直接杀了先轸算了!”
狼瞫说:“为不义之事而死,不能算‘勇’。真正的勇者是为国家而死的,你等着看吧。”
到了现在彭衙之战的时候,狼瞫带领自己手下的士兵们冲在最前面,他们勇猛无比,一路冲进秦军阵营,直来直去,大杀一通。秦军阵势大乱。后面的晋军跟着冲上去,杀得秦军大败而逃。
狼瞫和他的属下们全部在这场战役中为国捐躯,他用实际行动向晋国高层证明:打压他是一个多么错误的决定。他更是真切地诠释了“勇”的本质,心里有怨气,不是以祸乱国家的方式来发泄,而是把怨气转化为斗志,在战场上为国杀敌,这才是真正的勇士!
所以后人评价狼瞫说:“怒不作乱而以从师,可谓君子矣。”
狼瞫真当得起“君子”的称号。
孟明视杀气腾腾地来报仇,结果又一次大败亏输。晋国人笑得直不起腰,把秦军叫作“拜赐之师” ——你小子当年不是说过吗?三年以后要再来“拜赐”,还挺守信用的。
事情这样还没完,晋国随后就报仇。当年冬天,晋国带领宋、陈、郑组成四国联军杀向秦国。
这时的秦国还没从之前的败仗中缓过气来,只能以退为进,边打边撤。
联军迅速推进,又一次打到彭衙,最后占领了秦国的汪邑。晋国又一次在对秦战争中获胜,用实际行动狠狠地教训了秦国一顿。
晋襄公的武力至此达到顶峰。
祭崤山
秦国好歹也是称霸一方的大国,被欺负成这样。秦穆公急了,拼尽全力也要找回场子。
他一方面安慰孟明视“不要担心,好好操练军队,下次再报仇”;一面整肃军备,勤修内政,准备发起跟晋国的全面战争。
好在秦国有足够的战略纵深,而且体量够大,晋国来打他,也只能占点小便宜,造不成重大伤害。秦国的战争准备仍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第二年夏天,秦国准备已经充分。秦穆公下令,全国发起战争总动员,孟明视再次挂帅,秦国精英阶层倾巢出动,雄赳赳地杀向晋国,报仇雪恨!
这次的目的不是为了什么利益,纯粹是为了出一口气。秦国被晋国压制这么多年,又在崤山遭遇了大屠杀,人人含恨,个个带怨,都铆足了劲要跟晋国人拼命。
渡过黄河以后,孟明视命人把船全部烧掉,断绝了退路——如果这场战争不能获胜,自己就跟士兵们一起死在晋国,既然来了,就没想过再活着回去!
晋国朝野震动。晋襄公跟大臣们讨论对策,大家都认为秦国已经被逼得快疯了,这样赌上国运同归于尽的打法没必要应战,晋国的志向在于争霸天下,不必玩这种赌气的把戏。再说晋国确实也有理亏的地方,不如高挂免战牌,让秦国人自己闹去,闹够了他们自己会消停的。
而且从兵法上来讲,避敌锐气也是常用的招数,晋国就算要应战也不是这个时候。
晋襄公下令全军坚守不出。秦军很快攻占了晋国的王官等地,一直杀到晋国都城的郊外,晋军都没有动静。秦军决策层当然也明白晋襄公的意思,所以也没有强攻城池,只是让秦军在晋国的荒野上任意驰骋,以此发泄秦人的愤怒。
秦军在晋国的土地上横冲直撞了很多天,无人阻拦,最后转而南下,从茅津渡过黄河,跟刚从秦国过来的秦穆公会合,来到崤山战场。
战争已经过去三年了,当年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们已经化作了累累白骨,被掩埋在杂草丛中。山谷中阒然无声,偶尔有几只狐狸在其间徘徊,幽灵一般穿梭来去。只有山崖上几杆零星的破旗在风中摇曳,向人们诉说不能归家的游子内心永远的遗憾。
秦穆公跪地大哭:“孩子们,我来看你们了!”
数万秦军手捧头盔,齐刷刷伏在地上,人人披麻戴孝,如霜雪铺满山谷,哀恸之声震动天地。
秦穆公领着秦国的将士们,亲自收拾阵亡秦军的遗骨,将它们一具具拼接好,擦拭干净,仔细埋进新挖的墓地里;然后在上面立碑纪念,之后连续哀悼三天,祭奠这些为国捐躯的亡魂。
秦穆公随后作《秦誓》检讨自己的过错。(另一种说法认为《秦誓》是在这之前的崤山之战后做的。)
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猷(yóu)询兹黄发,则罔所愆。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yì)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陧(wù niè),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秦人内心压抑了三年的愤懑终于在这一刻释放,崤山阵亡的将士们可以安息了,但已经结下的冤仇还怎么解得开呢?秦国遭受的损失又怎么可能真正找得回呢?
秦晋争霸,秦国是真的输了。
称霸西戎
秦穆公崤谷封尸以后,带领秦军撤回了国内。
这次“战争”其实双方根本没有真正碰面,晋襄公让秦国人在晋国土地上转了一圈,秦人的愤怒暂时得到发泄,也就不再找晋国麻烦了。
孟明视历经两次惨败过后厉兵秣马,到这时终于胜了一场,秦穆公对他的支持没有白费,后人因此夸奖秦穆公宽容大度,能任用有过错的将领,终于得到了回报。
秦国民众欢欣鼓舞: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被晋国打压,现在终于成功报仇,看来秦国真的强大起来了,大王即将带领我们攻占中原!
但秦国高层心里很清楚,对晋国的战争根本没有真正获胜,而且以后也很难获胜,挡在秦国东面的这座大山只怕是翻不过去了。
秦穆公这些年一直梦想着要为秦国打通东进的道路,费尽了心力,到现在垂暮之年,才发现一生的心血都是白费,心里的苦闷可想而知。
这一生的霸主梦究竟何时才能实现?
他有野心、有谋略、有钢铁般的意志,有蹇叔、百里奚那些忠心耿耿的属下,也有一个同仇敌忾、朝气蓬勃的秦国,以及数百万永远对他不离不弃的秦国百姓。
然而他没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个时代。
这是晋国的时代,不是秦国的。天道在晋,人不能跟天作对。
在天意面前,哪怕一个千乘之国的国君也一样渺小如蝼蚁。
梦醒时分,眼前是铁一般的事实。
在无可奈何之中,穆公只好放弃东进的策略,把目光转向西部,转向祖先们曾经开疆拓土的地方。
在公元前六二四年之后,秦国重新走上了祖先们的道路——在西方蛮族中称霸!
这时候一个叫由余的使者突然来访,穆公感到前方豁然开朗,新的机会出现了!
秦国西北边有十二个戎人部落(“十二”只是表示很多的意思),他们跟秦国接壤,世代都有来往,时而打、时而和,又相互通商,一直这样相处了几百年。
十二国中最强大的是绵诸国,他们是戎人的首领,国土就在秦国祖先发迹的土地附近。
绵诸跟秦国关系挺密切,他们受到秦国的感染,对于中国那些“称霸”之类的谋略也挺感兴趣,所以这次派由余到秦国来联络感情,顺便查探一下秦国的情况。
由余可不是戎人,而是正宗的华夏世胄,他是已经灭亡了的晋国大宗的后人。当年曲沃武公灭了正统的晋国王室,对原来的王室成员大开杀戒,贵族们纷纷逃亡。由余的先祖就逃到了戎人部落里面,成了戎人的大臣之一。
所以他既受到中原文化的浸染,又对戎人部落内部的情况相当了解,秦国两大敌人的血脉都集中在他身上。这样的人当然是秦穆公求之不得的。
爱才如命的秦穆公马上开始打由余的主意,他带由余去参观秦国的宫殿,一路都是锦绣铺地,华丽非常。穆公问由余的感想。由余说:“这些都是靠人力堆成的,苦了老百姓。”
穆公问他:“中国向来以诗书礼乐法度治国,还经常发生动乱。戎人不讲究这些,他们是靠什么治国的呢?”
由余回答:“诗书礼乐正是中国乱的原因呀!当初从黄帝开始制定了礼乐法度,以圣人的才能,兢兢业业,才勉强让国家得到治理。后世的帝王们哪能跟上古圣贤比?他们个个骄奢淫逸,法度的作用当然就发挥不出来,结果朝廷上下互相争斗,一片混乱,国家当然也就乱了。
“至于戎人,则不讲究这些。只是君王以淳德对待下人,下臣以忠信报答君王,治理一个国家如同一个人修身养性那么简单,不知不觉地就把国家治理好了。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治。”
秦穆公听了这番言论拜服不已,回去以后就问大臣内史廖:“由余如此有才能,这对我们国家是个威胁,我们应该怎么办?”
内史廖就出了个主意:“戎人一直住在荒僻的落后地区,没见识过我们中国的繁华景象。大王可以送一些擅长歌舞的美女给他们,让他们沉溺在声色里面,他们自然就会荒废国政。”
“至于由余,这好办。大王派人对戎王说,你很欣赏由余,要留他在秦国再多住一段时间,一直这样拖着,不让他回国,戎王肯定会怀疑由余贪恋富贵不肯回去,这就成功地离间了他们君臣。”
这番话就是针对由余说的话来的——戎人的国家之所以很少动乱,就是因为他们从上到下都很淳朴,不追求享受,因此他们的国家政治清朗,效率特别高。所以要打击他们,就要先腐蚀他们,让他们沾上中原这些国家的腐败习气。
这样的计策不可谓不毒辣。
秦穆公点头称是,马上照着做。
戎王收到了秦国赠送的一大群美女。这些美女不愧是发达国家来的,见过世面,个个妖媚婉娈,又知书达理,会说话,会伺候人,哪里是苦寒之地那些粗手笨脚的胡姬比得上的?戎王一见之下顿时目眩神迷,每天跟这些美女们混在一起,觥筹交错,歌舞升平,从此荒废了朝政。
至于由余,早都被戎王丢到一边去了,秦国要留他就让他们留吧,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由余就这样一直被秦国硬拖在那边,在秦国住了很久。秦穆公借这个机会慢慢地套他的话,把戎人部落内部的情况都了解了个七七八八,最后看时机差不多了,终于把他放了回去。
由余回到戎人部落以后,看到戎王完全被美色迷住了,国内没人治理,乱成一团,赶忙上去劝诫。可是戎王哪里肯听,反而怪他多事。这样反复几次以后,君臣之间渐渐有了嫌隙。
再加上秦国那边一直跟由余往来不断,戎王私下开始怀疑由余是不是跟秦国有勾结,所以更加地不信任他。
秦穆公也在暗地里派人劝说由余,希望他投靠秦国。由余是聪明人,知道戎王已经被秦人迷惑住了,这样下去自己会被秦国给玩死,还是趁着现在跑得掉的时候赶紧跑了吧。所以他找个机会就偷跑到了秦国,投到了秦穆公手下。
秦穆公大喜,立即拜他为上卿,对他委以重任。
有了这样一个超级“带路党”的加盟,秦国从此对戎人内部的情况了如指掌。
做了充分准备以后,公元前六二三年,秦国发动突袭,迅速攻破绵诸国的防线,活捉了绵诸王。绵诸国只能臣服,接受秦国做自己的主人。
然后秦国根据由余制订的计划,挨个吞并周边的戎人部落,很快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史书上说“兼国十二,开地千里”,把西边一大堆戎人部落都纳入掌控之中,秦国从此“称霸西戎”。
秦国的胜利惊动了东方诸国,各国心情复杂,但表面上都竖起大拇指大声称赞。周襄王更是派召公送了一只金鼓给秦穆公,以表彰他替中国开疆拓土的功勋。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秦穆公几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虽然没能取得自己终生梦寐以求的中原霸主地位,但却在西部戎人部落中成就了霸业,以长远的目光来看,这对秦国的意义其实更加重大。
秦国把这些戎人纳入统治范围之后,历经几百年的消化吸收,逐渐同化了他们,使得自己拥有了西部一片辽阔的大后方,然后再向东出击,这才有了更加牢靠的基础。这是后来秦国能够步步紧逼,逐渐吞并中原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来秦国取得的所有一切胜利,都要感谢伟大的秦穆公!
楚国灭江
再说说东边几个国家的事。
秦国在西边开疆拓土的时候,东边的晋国跟楚国也在打来打去。
晋襄公跟秦国闹翻以后,晋国受到秦楚两面夹击,压力巨大。襄公只好想办法调整自己的策略,改掉了以前那种咄咄逼人、强力称霸的做法,对各诸侯们开始采取怀柔政策。
他释放了之前抓获的卫国大夫孔达,主动跟卫曹两个姬姓诸侯国修复关系,又邀请之前被他冷落的鲁文公访问晋国。
秦穆公祭崤山之后的几个月,鲁、卫、曹三国国君先后出访晋国,与晋襄公觥筹交错,把酒言欢。
被打压的几个国家都跟晋国和好了,其他国家更不用说。晋国因此在诸侯中间树立起了彬彬有礼的形象,其霸权开始向柔和的方向转变。
晋国岌岌可危的霸主地位通过这种方式暂时稳定了下来。
从晋文公到晋襄公,晋国保持了十五年的霸权,这是两位君王的伟大成就,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弊端:晋国的对外扩张停止了。
作为诸侯的盟主,他们必须要“以德服人”,不能随便侵略别人。再加上他们本来就是姬姓王族,天子的亲戚,所以对中原那一堆姬姓国家更要客气,这就使得他们没办法吞并周边的小国,甚至连抢一寸土地都不行。
这是跟之前齐桓公同样的困境,也是中原各国地理条件决定的劣势,无法突破。
相比之下,秦国的处境反倒好很多,因为他们可以从戎人手里抢土地,开疆拓土的同时还能得到中原各国的称赞,一举两得。
好在当年晋献公凭着臭不要脸的做派,从周围兄弟国家抢到足够多的土地,家底够殷实,所以晋国还有维持霸权的资本,但要进一步提升国力却万万做不到了。
自己不能扩张,能够阻止敌人扩张也行。晋国称霸的这些年,一直在阻挡楚国的对外侵略行为,遏制了楚国的膨胀。但俗话说,只有一辈子做贼的,没有一辈子防贼的,一直这样耗下去,总有防不住的那一天。
反观楚国那边,反正“我是蛮夷”,没有任何道德包袱,想打哪个国家就打哪个,所以他们的扩张步伐基本上没停过,只在楚成王晚年的时候略微休整了一下。等到楚穆王这只小狼崽上台以后,楚国再次磨牙吮血,对着周围的小国猛扑了过去。
第一个受害的就是江芈的婆家——江国。
公元前六二四年,楚穆王上台的第二年,楚军杀奔江国,包围了他们的国都。
这是赤裸裸的侵略,直接挑战中原霸主。晋国立即派兵救援。他们当然不会去硬碰楚军,而是袭扰楚国本土,迫使楚国撤军。
楚穆王只好撤退,江国暂时得以保全。
晋国随后去周襄王那边告状,襄王也很愤怒。当年冬天,襄王派兵跟晋国军队一起去讨伐楚国,直打到方城。这时,楚国的仆从国息国的公子来参战,周晋联军无法攻克敌人的城池,只好撤走了。
楚国暂时也不敢乱动,先看看形势再说。
不巧的是,这一年正是秦国跟晋国撕得最激烈的时候。秦穆公杀红了眼,倾举国之力攻打晋国,在晋国土地上横冲直撞几个月才撤走。
晋国必须找回面子,他们第二年就出手打回去,一路打进秦国腹地,战况激烈,当然也就顾不得什么江国了。
楚穆王看到这次机会,趁两大国抱摔在一起的时候,迅速出手,再一次打击江国。这次没人去救他们了,立国五百年的江国终于被灭国。
一部分江国遗民逃到北边的陈国,其余的都成了楚国的“战利品”,被强行迁到楚国内地,最后被同化成了楚国人。江国的国土也被楚国侵占了。
楚穆王再接再厉,随后又吞并了六国、蓼国等小国家。楚国的人口和疆域进一步增加,再次形成了威胁中原的局面。
意外的是,江国被灭,最伤心的不是救援不及的晋国人,而是他们的亲戚——远方的秦国人。
江国也是嬴姓国,跟秦国拥有同一个祖先;虽然两国相隔遥远,平时可能也没什么来往,然而毕竟是一家人,血脉相连。
所以秦穆公听到江国被灭的消息以后,非常伤心,亲自穿着丧服哀悼他们,还举行各种悼念仪式。但他确实没办法,秦国这时正被晋国揍得灰头土脸的,还怎么顾得了亲戚呢?
当别人问起的时候,秦穆公只好沮丧地说:“我们的亲戚被人灭国了,我们却没法救援,我心里真的是很惭愧啊。”
第二年,秦国攻打楚国的小弟鄀国,逼他们重新倒向自己,算是勉强为江国报了仇,赚回一点面子。
在晋国强大的压迫之下,秦国必须跟楚国合作,不可能跟他们撕破脸,所以江国被灭这件事也就这样过去了。
另一方面,秦穆公毕生的事业也到此为止。随后发生的事情,伤透了秦人的心。
秦人心碎的结局
公元前六二一年,春秋时期最伟大的帝王之一、“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离开了这个世界。秦人哀痛不已,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让人心情极端复杂。
秦国处于蛮夷跟中华交界的地带,文化落后,民风粗鄙,在春秋时期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社会的野蛮风俗,比如:人殉。
人殉其实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在最早的时代,很多民族都有这种做法。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商朝的时候人殉非常普遍,不只是君王死后要用活人殉葬,就是出兵打仗这一类普通的活动都会杀人来祭祀。
到了周朝的时候,人们的意识已经有了一些进步,开始懂得尊重别人的生命,所以人殉的情况大大减少。尤其是在文化比较先进的中原地区,基本杜绝了这种情况,而是改用陶俑来代替活人。
但秦国这种落后地区就不一样了。
从秦武公开始,秦国就恢复了商朝的人殉制度。据说秦武公死后,殉葬者达到六十六人。
秦穆公是一代明主,可惜死后依然没能免俗。他不仅沿用了前任帝王的殉葬风俗,而且变本加厉,殉葬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一百七十七人,成为人殉制度的最高峰。
一般来说,殉葬的主要是奴隶和侍妾这类地位很低又没有多大用处的人。但秦穆公这回不一样,他用了朝廷里的将领来殉葬。
乱世之中,带兵打仗的将领们是一个国家的顶梁柱,于国于民都有重大价值。杀掉他们来殉葬,对国家利益是一种巨大的伤害,任何有头脑的君王都不会这样做。
但秦穆公就这样做了。
这样昏庸残暴的行为竟然出自“春秋五霸”之手,实在令人难以接受。这件事直接把世人对他的评价降低了很多,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这次殉葬惨案里面最著名的受害者,是子车氏的三个被称为“三良”的著名将领:奄息、仲行、针虎。
他们都是当时秦国著名的将领,很受秦人的爱戴,又正是建功立业的年龄,他们被迫殉葬以后,秦人极其伤心,写了《黄鸟》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哀伤:
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
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
谁从穆公?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百夫之御。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秦人对天高呼:“彼苍者天,歼我良人”——苍天啊!我们如此爱戴的青年才俊就这样被杀害了;“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如果能赎回他们的生命的话,我愿意为他们死一百次!
然而这样愤怒的呐喊又能挽回什么呢?秦国当权者根本不把这些呼声放在心上,后来的秦国君王们仍然用活人殉葬。这种野蛮风俗一直延续到两百多年以后秦献公的时候,才被废除。
关于“三良”殉葬事件,历史上还有另外一种观点:他们可能是自愿的。其主要的依据是东汉学者对于《汉书》的一条注解:
据说秦穆公生前有一次跟大臣们一起喝酒,喝得兴起,就对大家感叹说:“生共此乐,死共此哀。” ——我们这些人生和死都要在一起。子车氏三兄弟当时也在场,很感动,当场答应以后会跟从穆公于地下。
如果这段记载是真的话,那么子车氏三兄弟可能是自杀殉主的。
春秋时期,人们非常推崇“义士”,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为了“情义”二字献出生命是很正常的行为,也被整个社会所推崇。
再考虑到秦穆公对于人才的高度尊重,逼将士自杀这种事情他不大可能干得出来,所以也有可能后人冤枉他了。
但不管怎么说,一百七十七人殉葬这种超大规模的惨案都是说不过去的,这件事让秦穆公光辉的一生有了一个非常黑暗的结局。
话再说回来,不管是不是自愿,“三良”被杀是事实。忠臣良将被当作陪葬品,使得秦国本来就很稀缺的人才资源变得更加稀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秦国的国力。秦穆公以后的秦国一蹶不振,跟这种残害人才的做法有一定关系。
还有一点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
在当时,中原各国已经逐渐开始尊重人权的大环境下,秦国这样公然开历史倒车,在中原诸侯们眼里看来,秦国显然是一个野蛮不开化的国家。这样一种恶劣的形象肯定会妨碍秦国跟东部各国的沟通,使得秦国不可能得到诸侯们的尊重,这也间接阻碍了秦国跟晋国争霸的努力。
公元前六二一年,秦穆公的儿子公子罃(yīng)登基,是为秦康公。他是晋襄公的表兄弟,他继承父亲的事业后,继续死磕晋国,还想着去争夺中原霸权。
然而秦国的第一次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后人根本没有秦穆公的才能和机遇,怎么可能还竞争得过晋国呢?秦康公所有的一切努力,都不过是主动找打而已。
秦国衰落,楚国势头正盛,国际局势重新回到了晋楚争霸的主旋律上来,天下各国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中原霸主晋国身上。 权力游戏:简明春秋战国史(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