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权力游戏:简明春秋战国史(套装共2册)

第十二章 秦晋决战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权力游戏:简明春秋战国史(套装共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践土之盟

  打败楚国以后,晋文公已经获得了霸主的毕业证,现在就差举行仪式了。

  按照齐桓公留下的传统,要称霸,形式上一是要得到周天子的册封,二是要会盟天下诸侯。晋国军队从城濮撤走以后,来到践土这个地方,为周王建了一座行宫,然后向周襄王和各路诸侯发出邀请。当年五月,由晋文公主持,各国在践土举行晋国称霸的正式典礼。

  参与这次会盟的国家有晋、鲁、齐、宋、陈、蔡、郑、卫等,基本上囊括了除了秦、楚两国以外,参与城濮之战的所有国家。

  晋文公本来已经有勤王之功,现在又打败了周朝的敌人,既有威,又有德,所以这次会盟得到周王的鼎力支持——甚至超过了当初周王对齐桓公的礼遇。

  现场的声势极其宏大,周襄王亲自驾临践土行宫。晋文公先是把俘虏的楚国士兵、车马、兵器等进献给襄王;襄王让王子虎等大臣褒奖晋文公,赏赐大辂(lù)、弓矢、礼酒、玉器、勇士等非常丰厚的礼物给晋文公。

  襄王册封晋文公为“侯伯”,任命他为诸侯领袖,代替天子管理诸侯,还让人作了《文侯之命》来夸赞他的功绩。(关于《文侯之命》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周平王褒奖晋文侯的,一种认为是周襄王褒奖晋文公的,《史记》用的是后一种说法,而且流传有不同的版本,文字有较大出入。)以下是《文侯之命》的一部分:

  王若曰:

  父义和,丕显文、武,能慎明德,昭登於上,布闻在下,维时上帝集厥命于文、武。

  恤朕身、继予一人永其在位。

  晋文公礼让三次才接受了襄王的封赏,然后又三次进去拜谢襄王。一切都严格按照礼仪执行,有礼有节,丝毫不乱,让天下人都很服气。

  王子虎随后代表襄王跟诸侯们盟誓,诸侯们共同保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彼此和睦相处,不再相互侵犯。

  这次会盟,楚国原来的小弟们全部臣服于晋国。经过了十一年的混战之后,中原各国再次团结起来。

  晋文公从此接过齐桓公的衣钵,继任为中原霸主,而且晋国的霸业覆盖了更多的国家,拥有更加广泛的支持,还手握更加强大的武力,所以比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更有说服力。

  晋文公回国登上君位不过五年,就完成了称霸的壮举,这是非常伟大的成就,在春秋时代堪称第一。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一个人——晋献公,是他连续几十年的强势扩张加上阴谋诡计,才为晋文公积攒下了这份雄厚的家底。

  这时的晋国对周边小国和戎狄都占据压倒性的优势,表里山河的地理优势,又使得他们在国际冲突中首先处于不败之地,扼守崤函地区又堵住了秦国东进之路。

  在国内来说,晋文公本身的个人魅力足以照耀庙堂之上;星光熠熠的晋国政坛,又完全超越了管仲、鲍叔牙的明星班底。所以晋国的强大是全方位的,无敌!

  晋文公断案

  晋文公是个非常“讲政治”的君王,他的一言一行都严格遵照“政治正确”的原则。

  践土之盟过后,晋文公回到晋国,按照城濮之战各人的表现论功行赏。狐偃排第一,但他谦让说:“这场战争能胜利,是靠的先轸的计谋。”

  晋文公说:“当初你告诫我要守信用,所以我遵守跟楚成王‘退避三舍’的约定。先轸帮我出谋划策,我用先轸的计谋打赢了楚国,但这只是一时的利益,而你的建议才是万世之功,一时的利害怎么抵得过万世之功呢?”所以仍然坚持狐偃功劳最大。

  做人比做事重要,以德为先,这是他一贯的处事原则。

  随后对于卫国内乱的处理,更加体现出晋文公的政治正确。

  当初晋国攻打卫国的时候,卫成公逃到襄牛躲起来,卫成公的弟弟叔武摄政,大臣元咺辅政。后来楚国战败,卫成公又逃到陈国去躲着。

  践土之盟,中原各国都去参加,卫成公很犹豫:不去,怕被各国孤立;去,又不敢面对晋文公。想了很久,最后决定让叔武和元咺去参加,所以卫国也是践土的盟国之一。

  会盟之后,晋文公觉得对卫成公的惩罚已经够了,就恢复了他的君位;但曹共公还被关着。

  后来有一次,晋文公偶然生病,让巫师占卜。曹国串通巫师,让他对文公说:“曹、卫都是姬姓诸侯,跟晋国同姓,当初齐桓公帮助异姓之国复国,现在大王却灭掉同姓之国,这恐怕不是符合礼仪的举动;而且您本来同时答应恢复曹、卫两国,现在只恢复卫国,不恢复曹国,这是失信了;两国的罪行相同,待遇却不同,这又是执法不公。三个原因,老天才降罪。”

  这话说得很吓人。那时的人还是很迷信的,这样“上干天咎”的事情当然不能做,而且用曹、卫来挑衅楚国的任务也已经完成。所以晋文公听了这话马上纠正自己的错误,让人释放曹共公,恢复了曹国的诸侯之位。当然不久之后晋文公的病也好了。

  当然,晋文公不是这么容易就可以应付过去的。几年以后,他又找上曹共公的麻烦,强迫曹共公割让了一大片土地给鲁国,又让曹国对晋国称臣纳贡,这才作罢。

  再说卫成公,这家伙人品和情商都不怎么样,小气刻薄,疑神疑鬼的。他好不容易恢复自由,却不规规矩矩做人,而是马上打起了小算盘。

  叔武去参加践土会盟以后,有人向卫成公进谗言,说:“元咺想拥戴叔武当国君。”他听了当即暴跳如雷。正好元咺的儿子在他身边当人质,他也不问消息真假,马上杀了元咺的儿子——也不知道这样对于阻止叔武当国君有什么作用。

  元咺却是忠于国家的人,听说儿子被杀以后,仍然兢兢业业地忙于国事。他先护送叔武参与会盟,然后又跟着叔武回到卫国,没有任何抱怨。

  回国以后晋国那边很快传来消息:晋文公允许卫成公复国。于是支持卫成公和叔武的两派人马见面谈判,双方共同立誓:大家为了卫国的利益团结起来,不再对抗。

  卫国人随后向卫成公发出消息,准备迎接他回国。

  卫成公听说以后疑心却更重了,他严重怀疑这背后有阴谋。所以他没有按双方约定的日期回去,而是提前了几天。他让大臣甯(nìng)武子乘车走在前面,自己偷偷跟在后面,看城里的人会怎么做。

  守城的人看到甯武子来了,以为是卫成公派来的使者,就很热情地迎接他们进城,也没有组织大规模的欢迎仪式。

  快进王宫的时候卫成公才突然露面,众人都吃了一惊,赶忙报进去。卫成公让公子歂(chuán)犬作前驱,直接开进宫里。这时叔武正在里面洗头,他听到下人的报告,又惊又喜,来不及整理好衣服,握着头发就出来迎接。公子歂犬假装没看清楚,一箭射过去,当场杀死了叔武。

  元咺听说宫里发生惨祸,非常震惊,奔过来抚尸痛哭,说:“叔武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杀他?”卫成公假装震怒,杀了公子歂犬为叔武抵命。众人敢怒而不敢言,这事就这样混过去了。

  卫成公为什么要杀叔武?也许真是意外,也许是他以为叔武要害他所以先下手,不过最大的可能还是为了除掉主要的竞争对手——不管他有没有坏心眼,除掉了总是安心一些。

  元咺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卫成公这边肯定不能待了,就找机会逃出了卫国,到晋文公那里去申诉,请求晋文公主持公道。

  卫国的凶杀案惊动国际社会。晋国作为霸主义不容辞,晋文公马上设立法庭,亲自主持,召开了一场最早的“三堂会审”。

  元咺作为原告,卫成公是被告,君臣当面对峙不合礼节,所以由卫国的鍼(zhēn)庄子代替卫成公受审,甯武子扶着卫成公在一边旁听,卫国大臣士荣作为辩护人。

  元咺和士荣当堂展开激烈的交锋,对于凶杀案的前因后果、双方的动机、具体细节、各自的责任,方方面面进行辩论。

  由于卫成公滥杀无辜的事情证据确凿,士荣经过百般狡辩还是输给了元咺。最后晋文公判决:卫成公败诉,废掉他的君位,押往洛邑,打入周王的大牢,让甯武子每天用粥喂他;士荣当场处死;鍼庄子代卫成公受刖(yuè)刑(砍去双脚)。

  元咺被送回卫国,立公子瑕为卫君。

  这次审判展现了春秋时期中国人的法制精神,以法庭公开辩论而不是君王独裁的方式决定国家大事,这样的民主作风足以照耀后世两千年的华夏文明,而且最后的判决结果在当时的条件下也算是很合理的,真称得上公道无私。

  随后在如何处理卫成公的问题上,晋文公跟周襄王却发生了分歧。

  晋文公有过被亲兄弟追杀的惨痛经历,所以对于卫成公杀弟这种行为深恶痛绝,一心想置他于死地。

  对于周襄王来说,为了替大臣伸张正义而废掉君王,这是件很敏感的事。如果鼓励这种行为,那么别人也可以废掉他周天子,这怎么能接受?而且晋文公代天子行权,废掉跟他平级的诸侯,这也让襄王有一种被冒犯的感觉。

  卫成公被送到周朝的监狱以后,相当于被保护起来了,晋文公要除掉他只能玩阴的。他让卫成公的医生在药里下毒,想毒死卫成公,不料却被甯武子察觉到了。甯武子买通医生,让他减少药的剂量,结果怎么都毒不死卫成公。

  比小强更顽强的卫成公就这样活了下来。两年以后,鲁僖公出来帮忙,四处活动,替卫成公求情,还送重礼给周襄王和晋文公。襄王正好找到借口,就替卫成公向晋文公求情。晋文公总不能公然驳回天子的意见,只好把卫成公放了。

  卫成公逃脱了牢狱之灾。他手下还是有不少的支持者,他重金贿赂卫国的大夫周颛(zhuān)和冶廑(jǐn),并且许诺给他们高官厚禄。这两人被荣华富贵迷了眼,在国内发动叛乱,杀了元咺和公子瑕,迎立卫成公复国。

  有周、冶两人支持,逃亡三年之后,卫成公带着自己的人马重新又回到了国内。他声称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准备立周、冶两人为上卿。但这时周颛忽然神秘死亡,冶廑一看势头不对,赶忙辞掉官职,回家养老去了。两人白忙一场,什么也没捞到。

  这场历时三年的重大冤案,最终还是以元凶逃脱惩罚,受害者被打击报复结束。法治最终还是向人治妥协了,不能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为什么晋文公会最终放过卫成公这个杀人犯呢?可能是因为他确实忙不过来,这时候的晋国正在跟秦国暗中较劲,“秦晋之好”已经到了破裂的边缘……

  烛之武退秦师

  秦穆公“三置晋君”,对三任晋国国君都有拥立之功。并且从晋献公开始,两国就世代联姻,所以秦晋两国的关系是很友好的,史称“秦晋之好”。

  到了晋文公的时候,晋文公跟秦穆公惺惺相惜,他又受了秦穆公极大的恩惠,所以他对秦国非常感激,两国关系达到顶峰。

  但随着晋国成功称霸,彻底堵住秦国东进的道路,楚国这个共同敌人又被打败了,两国关系渐渐变得微妙起来。

  我们先从两年前的践土之盟说起。

  那次盟会秦国没有参加,因为秦国对中原诸侯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会议不感兴趣,到这时为止还从来没参加过这种会议。

  不过当年冬天,晋文公再次召开诸侯大会的时候秦国就来了。

  这次晋文公首先把周王叫来,然后邀请诸侯们一起来拜周王。这个理由很充分,大家都没法拒绝。然后晋文公就夹带私货,让诸侯们听他的指挥。

  这时候周襄王已经成了晋文公的一只花瓶,需要的时候就摆出来让大家参观,根本没有尊严可言。

  第二年,公元前六三一年的夏天,晋文公再一次召集诸侯会盟,地点在翟泉。

  翟泉之会有晋、秦、齐、宋、陈和周王的人参加,这次会盟的主要目的是商量讨伐郑国的事。

  郑文公是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君王之一,从齐桓公时代的早期,到晋文公称霸,中间又经历了楚国持续不断的北侵,所以他早已经见惯了大风大浪。

  他当政这几十年是郑国饱受煎熬的阶段,当年的辉煌早已经不再,周边局势动乱不断,三个大国一个接一个地膨胀起来,明争暗斗,相互角力。而郑国就处在三大国交界的地方,每次大国扳手腕都会伤到郑国,所以郑国需要特别小心伺候,这几个老爷哪个都是不能得罪的。

  城濮之战这一次,郑国就站错了队。

  之前重耳流亡列国经过郑国的时候,郑文公没有招待他,这就跟他结下了仇。没想到重耳那么快就夺到了晋国的政权,郑国这下就尴尬了,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站到楚国一方。所以在城濮之战期间,郑国是楚国阵营最坚定的死党。

  更没想到的是,楚国这回迅速败退,而且败得这么惨,把整个中原的势力范围都丢掉了。

  郑文公只能回过头再来巴结晋文公。他主动投诚,从践土之盟开始,就积极参与晋国的一切会盟,身体力行地支持晋文公的霸业。

  但晋文公是个特别记仇的人,当年流亡时冷落过他的国家都被他一一报复,现在只剩下郑国,他怎么可能放过呢?不管郑文公多么卖力地巴结逢迎都无法让他忘记仇恨。

  城濮之战结束一年以后,他开始发难,在翟泉会盟天下诸侯,号称郑国投靠楚国,要诸侯们跟他一起去打郑国——这是明目张胆的公报私仇,但他是霸主,没人拦得住。

  秦国跟他关系最好,所以也最积极地支持他报仇。翟泉之会的第二年,晋文公、秦穆公亲自带领晋秦两国组成的联合部队,浩浩荡荡地杀奔郑国。

  两军分别驻扎在函陵、汜(sì)南,围住郑国,向郑国要人。要谁?就是当年劝郑文公杀掉晋文公的叔詹——晋文公不会放过自己的任何一个仇人。

  郑文公很为难,开始还不肯交出叔詹。但叔詹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幸免的,他对郑文公说:“当年属下曾劝大王杀掉重耳,大王不听,现在果然被晋国报复了。但既然他们是冲着我来的,那我就以死乞求他们原谅我们国家吧。”随后便自杀了。

  郑国把叔詹的尸首交给晋文公,希望能消除他的怒气。但晋文公还是不肯饶人,又恶狠狠地说:“我要亲眼见到郑君,当面羞辱他才能罢休。”

  这不仅仅是要报仇,而且明显就是要灭亡他们国家。郑国人听说以后,只能拼死抵抗。

  但晋秦两大国合力,天下无敌,小小的郑国怎么抵挡得住呢?危机之下,只好出奇招。

  郑国大臣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微臣恳请大王请烛之武去说秦穆公,只有他能退秦军。”

  烛之武是已经退休的老臣,之前并没有受到重用。现在郑文公请他再度出山,他谢绝说:“微臣年轻的时候都不如别人,现在老了,还管什么用呢?”

  郑文公向他道歉说:“当初没有任用先生,是寡人的过错,还请先生以国事为重,尽量挽救郑国。郑国灭亡了,对先生也不好吧?”

  烛之武只好答应了郑文公的请求。他们商量好,趁半夜光线不明的时候,用个篮子偷偷把烛之武从城墙上吊下去。

  还好一切都顺利,烛之武径直到秦国的军营里求见。秦穆公正在里面休息,听到军士的报告就命人放他进去。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大王请听我说,秦晋两国这样围困我们郑国,我们肯定是挡不住的,不久以后我们就会亡国。如果郑国灭亡符合大王的利益,那么我肯定是不敢来叨扰您的。

  “您也知道,您跨过那么远的距离来打我们,这要花费很高的成本,那么究竟是为什么要付出如此之高的代价来让晋国受益呢?秦晋是邻国,晋国得了好处,对秦国不就是坏处吗?

  “您再想想,我们国家在东方的交通要道上,如果跟我们和好,让我们当远方的东道主,以后秦国有往来的人员,我们都可以帮忙接待,茶水钱粮我们都可以供应,这样互助的事情不是挺好吗?

  “再有,您当初给了晋惠公那么多恩惠,他答应割让两座城池来报答。结果怎么样?他早上刚渡过黄河,晚上就开始修筑工事来对抗秦国,这您是亲身经历的。

  “晋国这种贪得无厌的国家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在东边夺了郑国的土地,肯定又想要西边的土地,他们不去找秦国要,还能找谁?

  “所以呢,大王您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在损害秦国来帮助晋国呀!”

  秦穆公听了这一番话,顿时如同醍醐灌顶,完全清醒过来了,赶紧拜谢烛之武:“多谢先生的提醒。”第二天秦国就背着晋国跟郑国签订了停战协议。更过分的是,秦国还留下一部分军队帮助郑国防守城池,然后秦军就在晋国大军一脸懵逼的注视下优哉游哉地回家去了。

  两大国从此翻脸。

  两代人的“秦晋之好”至此终结。

  烛之武的这一番说辞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他抓住了一个重点:

  郑国跟晋国相邻,而远离秦国,所以打下郑国以后,郑国的土地都会被晋国占领,秦国却得不到明显的好处。

  只要把这一点向秦穆公说清楚,人性的阴暗面就会发挥作用,谁愿意费那么大力气替别人做嫁衣呢?而且对方还是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

  所以这番话说出来,秦穆公必然就不会帮助晋国了。

  不过——

  我们仔细分析起来,秦穆公实际上是被烛之武给忽悠了!

  “退秦师”的是与非

  烛之武的说辞里面有不少漏洞,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其实晋国凭借自己的力量完全可以拿下郑国。所以秦国帮不帮晋国,对最后的结果影响不大。

  如果晋文公真的铁了心要灭掉郑国,没有秦国帮忙他一样可以,甚至秦国来阻挡他还是可以。

  秦国来帮忙,对晋国是锦上添花的事,这样不仅可以赢得晋国的感激,还可以顺便捞点战利品,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再有,如果考虑得更深一些的话,怂恿晋国灭掉郑国才真正符合秦国的利益!

  晋文公的霸权是建立在尊崇周天子的基础之上的;郑国是跟周天子血缘最近的国家,又是晋国的同姓之国,对于霸主来说,灭同姓之国是大罪。你连周天子的伙伴、同宗同族的国家都给灭了,就因为当初人家没有好酒好饭招待你,你的仁义在哪里?

  秦国最狠的做法应该是:先怂恿晋国灭掉郑国,能把郑文公杀了最好,然后反水,直接告到周王跟前,说晋文公为一己之私灭同姓之国。

  仅仅这一条罪名,就可以毁掉晋文公辛苦建立的霸业!

  这样他不仅在诸侯中间的形象毁了,还要把吞掉的领土都吐出来。

  还有,秦穆公匆忙撤退的做法犯了兵法上的大忌!

  其一,留那点人根本没用,只要晋文公肯翻脸,秦国留下的那些军队也就是活靶子而已。

  其二,在强敌面前分散兵力是大忌,秦穆公留下一部分人,带走一部分人,这是公然把软肋暴露在了晋国面前。晋文公要是真的心黑,秦穆公未必可以全身而退。

  所以秦穆公其实被骗进了一个十分危险的陷阱,生生被烛之武给忽悠了。

  至于什么以后做盟友、帮忙端茶倒水这种话就更是扯淡,你一个“朝秦暮楚”的夹缝中的小国,谁知道你明天会倒向谁?

  分析到这里,可见秦穆公背叛晋国、私自撤退的做法并不聪明。可惜他扶立三任晋君,几十年建立起来的“秦晋之好”,被他一夜之间就废掉了。既然这样,当初何必费尽心机拉拢晋国呢?

  这场明争暗斗唯一的获益者是郑国,烛之武是挽救郑国的功臣。

  发现秦国私自苟合对手、背叛盟军以后,晋国将士非常愤怒。狐偃立即向晋文公申请追击秦军。从军事上来说这是明智的决定,秦国是临时决定撤退的,准备不足,这时突然发难,有望给秦国狠狠的一击。

  这时候晋文公却展示出他大仁大义的一面。在他看来,不管怎么说,秦穆公的恩情还是在的,人对我不仁,我不能对人不义。所以他放了秦军一马,没有追击。

  如果要继续打郑国,就势必要先干掉秦国留守的军队——这仍然属于恩将仇报,所以晋文公也就放过了郑国。

  军事打击免了,但政治上的压力是不可能放松的。晋国这次不会空手回去,更不可能让郑国从此服从于秦国,他们要求郑国按自己的要求立继承人,以便于控制郑国局势。

  这就要说到郑文公杀子的事。

  晋文公立郑君

  郑文公是个很滥情的人,总共立过三位夫人,有五个嫡子,其中的公子华被立为太子。

  郑文公四处留情的恶果很快显露出来。公子华总是疑心自己的太子位置不稳,时间久了,他担心得发狂,竟做出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去会见齐桓公的时候,暗地里对齐桓公说:叔詹他们三个大夫把持了郑国朝政,要投靠楚国,所以请你们赶快来打郑国,我给你们带路!把我扶上位了,以后郑国就是你们的。

  这是一个国家的太子说的话吗?这样明目张胆的卖国行径实在让管仲他们看不下去,所以都尽力劝谏齐桓公:千万别听他的。齐桓公作为诸侯盟主,也觉得跟这种卖国贼勾结太掉价了,所以不仅没答应他的请求,反而转脸把这件事告诉给郑文公。

  郑文公的震惊可想而知。他虽然处死了太子华,但还是放心不下。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以至于他看到那些公子们觉得他们个个都心怀鬼胎,最后他一发狠,把几个嫡子全部杀了!又把剩下的儿子们全部赶出郑国。

  郑国就这样一个公子都没有了,成了没有继承人的国家。

  在逃走的公子里面,公子兰是比较出色的一个,他逃到了晋国,那时他年纪还很小。长大以后,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晋国手里,所以对晋国国君拼命地巴结奉承。晋国也一直养着他,预备将来干涉郑国之用。

  晋文公这次攻打郑国就准备把公子兰带着,胜了以后直接把他扶上宝座。公子兰当然不傻,他很诚恳地对文公说:“臣虽然流亡在外,但不敢忘记父母之国,这次伐郑,请恕臣不能同往。”这番话正好说到文公心里去了,文公因此更加高兴,觉得他很懂事。

  所以当秦国撤退,晋国准备放过郑国的时候,他们就提出这套备用方案——要郑国立公子兰为继承人。

  对于郑国来说,根本没得选择,而且嫡子一个都不在了,公子兰出身又比较高贵,立他为继承人本来就没什么问题,所以郑国很爽快地就答应下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郑国做出保证,立即到晋国迎接公子兰回国,立为太子,晋国也遵守承诺撤走军队。

  两年以后,公子兰继位,是为郑穆公。

  依靠晋文公的高情商,这次战争表面上以“共赢”的方式结束。郑国得以保全,晋国也留得面子,也避免了秦晋两大国鱼死网破的局面出现。

  但秦晋两国的关系再也回不去了,晋文公一生的事业也就此完结。

  公元前六二八年冬天,晋文公过世,公子欢继位,是为晋襄公。

  晋文公流亡列国十九年,回国当政只有九年。但就是在这短短的九年时间内,他成功地把晋国带上了霸主之位,对后来的国际局势造成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也创造了流亡公子成功逆袭的绝世神话。

  他给晋国留下了一个星光熠熠的全明星班底,又改组了晋国军队,从军政两方面保证了晋国在后来的持续强大。晋国从此成为中原领袖,一直延续了上百年的统治地位。

  他接过齐桓公的大旗,尊崇周王,把中原各国团结到“周天子”这面旗帜之下,终结了各国相互攻讦的混乱局面。

  他真正打退了楚国对中原的侵略,完成了齐桓公没能完成的任务,保障了中原文明的延续,为中原文明逐渐同化南方争取到一段宝贵的时间。

  他推崇仁义、讲究诚信、知恩图报,是“春秋五霸”里面道德最高尚、污点最少的一位,真称得上是大仁大勇。他的执政思路、外交策略、行事方式都对后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综合评价起来,晋文公应该是“春秋五霸”之首。

  哭秦师

  秦穆公背叛盟约,使得秦晋两国的友好关系被打碎。但晋文公是知恩图报的人,他当政的时候,始终对秦国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所以两国之间仍然维持和平局面。

  不过到了晋襄公的时代,一切就不同了。

  晋襄公并没有受过秦国的任何恩惠,没有什么需要报答的。相反,楚国被打退以后,身边虎视眈眈的秦国就成了晋国最大的潜在对手,遏制秦国的东扩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晚年的秦穆公有些老糊涂了,做事急吼吼的,沉不住气,一言不合就跳起来,眼皮子又浅,看到便宜就马上要占。

  当初秦国撤退的时候,在郑国留了一小部分军队,这部分军队在晋国跟郑国讲和以后都没撤走,而是一直以雇佣军的身份留在郑国,作为对郑国和晋国的一种威慑力量。

  这样过了两年。有一天,守军的首领杞子忽然派人告诉秦穆公:“郑国人让我们替他们守北门,如果我们国内来军队袭击郑国,我们打开城门,郑国唾手可得。”

  杞子敢于如此狂妄,有一个原因:这一年不巧晋文公和郑文公都过世了,晋郑两国都处在新君刚立的不稳定时期。从军事上来说,这时候是打击他们的最好时机。

  有这么好的便宜,不占白不占。秦穆公也不想想这种乘人之危的做法是不仁不义的下作行为,马上就想派兵出去。在春秋时代,不仁不义的做法是会受到国内外的一致抵制的。

  而且他也忘了当初烛之武劝他的话——秦国跟郑国相隔遥远,打下郑国秦国也得不到好处,只是帮助晋国扩张土地而已。

  秦穆公跟百里奚、蹇叔讨论自己的派兵计划。这两人可不糊涂,一听说这话,马上表示坚决反对:

  “奔袭千里去打一个遥远的国家,极少有成功的。而且我们这样大张旗鼓地开过去,郑国那边怎么可能得不到消息?郑国有内奸向我们报告情况,怎么能确定我们这就没有内奸向郑国报告情况呢?”

  但秦穆公根本听不进去。他从多少年前就谋划染指中原,费尽心力,却一直被晋国挡着,现在晋国都称霸一个轮回了,他还是被挡在西边。眼看自己年纪也大了,难道这一生真的不能实现霸主梦了吗?

  现在晋国新君刚立,这可能是秦穆公一生最后一次控制中原的机会,他要赌一把。

  公元前六二八年冬天,秦穆公派出秦国全部主力部队,由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和蹇叔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带领,浩浩荡荡地开往东部,准备“偷袭”郑国。

  从这个领军阵容就可以看出来,这么多年了,秦国还是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还是由百里奚、蹇叔两家人撑着。他们两家的儿子根本就不是专业的军事人才,只是民间搜罗来的所谓贤才,让他们去带兵,只能算凑合着用而已,跟中原那些死人堆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真正的军事将领相比,他们哪有半分优势?

  百里奚和蹇叔跟着秦穆公去送行,两人牵着儿子的手大哭。蹇叔说:“我能看见秦师出发,却看不到他们回来了。”

  秦穆公大怒,让人回复他:“你一个老不死的懂什么?你要按正常的年龄来活的话,现在你坟头的草都八丈高了。”

  蹇叔不敢多说什么,只能把他儿子牵到一边,悄悄说:“晋军肯定会在崤山截击你们,你们估计在劫难逃。”说完只能看着儿子挥手远去。

  晋国密切关注着局势,秦军一出动,他们马上就知道了。

  这时晋文公刚过世不久,晋国还处在国丧期间,晋襄公对于该怎么应对秦国的行动很犹豫。

  他召集大臣们讨论。先轸是主战派,他说:“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谏,狂妄自大,劳师远征,这正是我们打击秦国的最佳机会。”

  栾枝则认为:“秦穆公对先君晋文公有恩,文公尸骨未寒就去进攻秦军,未免对不起先君。”

  先轸说:“秦国不顾我们还在国丧期间,攻打我们的同姓之国,这是他们无礼在先。而且‘一日纵敌,数世之患’,现在我们打击秦国是为了晋国以后的长治久安,这才是真正对得起先君的事。”

  在国家利益面前,所谓的“恩情”算什么呢?最后晋襄公还是决定:在半路上截击秦军,一次性打掉秦国东进的梦想。

  站在晋国的立场上来说,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秦国跟晋国争霸的企图已经公开化,以后可能出现秦、楚联手打压晋国的局面,趁现在秦国出现战略失误,楚国又还没缓过气来的机会,给秦国一记重拳,这是明智的决定。否则等秦国的影响力延伸到中原,跟楚国联合夹击晋国的时候,晋国的地缘形势就会大大恶化了。

  这时秦军还沉浸在大国争霸的梦幻中,完全没有意识到即将来临的危险。这是他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单独出兵侵略中原核心地区,一路所至,都是从未见过的锦绣繁华之地,辽阔的中原大地,似乎已经握在了自己的手掌中。

  “中原算什么?周朝有什么了不起?现在都被我们踩在脚下了,争夺天下不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吗?”

  秦国将士兴奋不已,有意要向那些自以为是的“城里人”炫耀一番,让他们开开眼界。经过周朝王宫大门的时候,三百辆战车上的士兵依次脱掉甲胄,展示“超乘”的绝技——从疾驰的战车上跳下,然后立即跳回去——以此炫耀自己的武力。

  王宫门口一时间尘土蔽天,行人纷纷避让。秦军将士得意非凡。

  周王室敢怒不敢言。王孙满这时还是个小孩子,也愤怒地说:“秦军如此狂妄无礼,这次战争必败!”

  秦国到郑国相距一千五百余里,中间经过崤山、函谷、虎牢等许多重大军事关隘,秦军到第二年春天才来到郑国附近的滑国。

  当时郑国有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赶着一群牛去周朝的王畿贩卖,刚好也路过滑国。他看到沿途千军万马奔向东方,马上明白郑国有重大危险。这人灵机一动,一方面托随行的伙伴火速赶回郑国报信,一方面想办法稳住秦军。

  他赶着牛群直接迎上秦军,行了个礼,恭恭敬敬地说:“郑人弦高叩见将军。我们大王听说贵国大军将要降临敝邑,特地派在下来犒劳贵师。敝邑贫穷,没什么好东西,只有这群牛和几张牛皮献给大人,还望大人笑纳。”

  秦国的将领们面面相觑,都想:“原来郑国已经知道我们来进攻的消息,早就做好了准备。”

  几个将领商量该怎么办。秦军长途奔袭,后勤本来就跟不上;郑国又已经有防备,偷袭很难成功;长期围城又支持不住。最后由孟明视决定:放弃进攻郑国的计划,立即班师回秦国。

  但几万大军出来这几个月消耗的钱粮怎么办呢?回去没法交代。于是孟明视他们一不做二不休,指挥军队就地进攻滑国,大肆烧杀劫掠,抢了一大堆美女财宝装在车上,锣鼓喧天地开回秦国去了。

  可怜的滑国在周围大国的夹缝中顽强生存了几百年,最后却因为这起飞来横祸莫名其妙地被灭了国。

  郑国那边,郑穆公收到弦高的报信,吃了一惊,马上想到国内的秦军是不是跟外边有勾结。他派人去秦军的营寨假装慰问,看到他们马也喂饱了,装甲也擦得干干净净的,明显是准备打仗的样子,就让下人对秦军的将领们说:

  “大人们留在敝国这么久,敝国的钱粮都用得差不多了,实在供应不起,今天正好听说大人们准备离开,敝国有个叫原圃的猎场,诸位大人可以去那边驻营,自己射一些鹿来吃,减轻敝国的负担,怎么样?”

  杞子他们看到郑国这样明目张胆地赶人,知道是秦军来袭的消息泄漏了,只好赶忙逃走:几个将领分别逃到齐国和宋国,军士如鸟兽散。郑国的危机就这样彻底解除了。

  弦高的机智挽救了整个国家,郑国全国上下都非常感激他。后来郑穆公亲自下令要封赏他,他却坚决推辞,回到家里继续放他的牛去了。

  而远方的晋国,则已经磨刀霍霍,只等着秦军来挨宰。两大国的正面碰撞即将展开……

  秦晋大决战

  公元前六二七年春天,秦国军队带着抢来的无数战利品,向西返回秦国。

  跟来时一样,沿途要经过多道关隘,其中最险峻的就是崤函地区。

  崤山是一片荒无人烟的高山,分为东、西两座,中间有一条狭窄的隘道,是秦国到中原的必经之地。

  晋国早已算准了秦军的行期,他们跟姜戎(戎人的一支)联合,早早地埋伏在崤山隘道两头。

  这一战是打击秦国上升势头的关键之战,晋军主力全体出动,人人整肃。晋襄公穿着丧服,亲自到现场督战。

  四月的一天,哨兵终于报告秦军来到。晋军和姜戎立即进入戒备状态,三军将士全体伏在草丛里,屏息凝气地注视着远方的动静。

  秦军经过连续几个月的长途跋涉,体力已经消耗了太多,士气低落,又带着大批辎重,队伍难免有些散乱。

  翻过崤山就是秦国地界了,众人思乡心切,都盼着赶紧走完最后这段艰苦的路程。

  只见前方山谷中瘴气弥漫,难辨道路,只有阵阵乌啼声在山间回荡,静谧中透出一股诡秘的气息。

  秦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屠杀就在这时猝然来临!

  当秦军的队伍刚刚通过了一半的时候,山顶上一声锣响,四周喊声震天,原木、巨石、火把、箭矢,铺天盖地地从两旁的山崖上落下。秦国全体军士大叫着夺路而逃,但山道狭窄,能逃到哪里去?几万人拥塞在一起,叫天天不应,被矢石砸得血肉横飞,断肢遍地,哭喊声响彻天际,自相踩踏而死的人不计其数。

  四周的山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晋军,如群狼环伺。偶尔有几个逃出山谷的秦国士兵,立即被四面埋伏的弓弩手射杀。

  等隘道中的哭喊声渐渐平息,晋国和姜戎的兵士拿着大刀长枪拥入山谷,踩着尸体对幸存的秦军挨个砍杀,一时间人头堆积如山,只留下几员高级军官,绑了回去面见晋襄公。

  这是春秋时期很罕见的一场歼灭战。晋国对秦军毫不留情,大开杀戒。秦军全军尽没,只有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几员将领被俘虏。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一般都是点到为止,但这次不一样。秦国趁别人国丧期间,千里奔袭,侵略跟自己签订过和平协议的国家,这种不仁不义的行径为人所不齿;而且他们半路上又得罪了周王室,晋襄公打击他们不用担心国际舆论压力,所以放开手进行了一场大屠杀。

  一直到确信战争胜利以后,晋襄公才举办葬礼安葬了晋文公,以数万秦兵的亡魂献祭晋文公。晋国开始全国服丧。晋文公时代正式结束,新的时代来临了。

  晋襄公以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开启了自己的执政生涯,给秦穆公重重一击。秦国一直梦想染指中原的计划遭遇严重挫折。

  到这时秦穆公才后悔自己当年扶助晋国称霸的行为。他立即释放了鄀之战中俘虏的楚将斗克,开始大力结交楚国。但晋国霸业已成,中原已经是晋国的中原,秦楚联手也无法遏制了。 权力游戏:简明春秋战国史(套装共2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