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漫威宇宙的营销推广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商界男神书系(套装共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九章 漫威宇宙的营销推广
“放眼未来!”
在1965年12月的所有期刊里,斯坦·李都在漫画书的最后一页开辟了以大胆文风而著称的“漫威牛棚公告”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个全新的栏目替换了同年8月初期推出的“欢乐漫威牛棚”的页面。全页的新闻、充满人情味的随笔,再配上当前正在销售的期刊对照清单,这些“黄色小盒子”迅速在漫威迷之间风靡起来。
不管读者身在何方,是否能想象得到漫威总部的模样,“漫威牛棚公告”总能让他们获得归属感。有些读者可以此来了解谁在为杂志撰稿或者从中获取创作者近期的独家消息。还有些读者会通过阅读公告来购买心仪的周边产品,比如,小孩子们如果通过邮寄方式订购蜘蛛侠或奇异博士T恤衫的话,只需要花1.5美元。当然,还有大量的年轻读者将公告里的内容视为来自全美最酷的家伙——斯坦·李的亲笔信。
且不论漫画书迷们为什么喜欢“漫威牛棚公告”,这一页公告本身就让李尽显荣耀。一方面,公告给予这位漫威总管一方施展才华的天地;另一方面,这也彰显出专栏的战略意义——李知道提高读者的参与感有助于销售书籍。在阅读了成千上万封读者的来信后,李坚定地认为这样的互动方式可以提高销量。
利用“漫威牛棚公告”来做口碑营销成为20世纪60年代漫威漫画公司最显著的标志。“这不值一提,”李说,“但它传递出一种温暖、一份友谊式的关怀……事实证明,它的确有效。”无论是青少年还是大学生,他们都明显地感觉到通过轻松、半开玩笑式的口吻来阐述反主流的观点别具一格。“它从我的心底自然地生长出来,”李回忆道,“当我写作的时候,我必须把脑子里已有的想法揉进故事里。”超级英雄们因其勇于反抗的形象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证明了李只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就会有奇迹发生。
一些读者因为想购买漫威的周边产品而对肥皂盒专栏产生了兴趣。它价格低廉(大约1美元),完全符合读者的购买力。试想,一个孩子为了攒钱买奇异博士的T恤衫,需要省多少天的午饭钱?另一些人则热衷于成为“欢乐漫威读友会”的新成员,和其他来自全美各地、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最重要的是,“漫威牛棚公告”让李拥有了一个可以和漫威所有读者直接沟通的平台。知情人的视角让李变身为最受欢迎的“漫画之父”。他将与读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称为“漫威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大家“在疯狂的漫威宇宙里对同一个笑话心领神会,分享彼此的快乐”。
李以其独一无二的风格,在属于他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富有“斯坦·李”色彩的风格和个性出现在漫画中的人物对话里。“如果我都能从中获得乐趣,那么读者们也一定可以。”他推断说,“即使是在写演员表时,也要尽量让它们有趣,因为我自己乐在其中。”寄来有趣信件或能指出漫画错误的读者会被李授予“漫威无奖赏”。这意味着,他们不会获得任何奖品,只会收到李寄送的一个带有“小心轻放”邮戳的空信封。他表现得越愚蠢,就有越多的粉丝愿意为之买单。更重要的是,书籍的销量可以持续攀升。
久而久之,李开始用直呼其名的方式亲切地推出“漫威牛棚”的成员们,并赋予他们个性。这让粉丝们感受到一种家庭式的关怀。始终以微笑的形象出现在更新内容中的斯坦·李,本质上是一个凭借自己的直觉推动整个漫威世界运转的怪诞工作狂。对于目标,他这样说道:
通过使用一些个性化的表达,我能让粉丝们感受到他们自己也是漫威的一部分,他们可以和所有的员工称兄道弟。我希望他们每次收信时,都感觉像是从去露营的老友那里得到了一封私人信件。 注释标题 David Kasakove, “Finding Marvel's Voice: An Appreciation of Stan Lee's Bullpen Bul- letins and Soapboxes,” Write Now 18 (Summer 2008): 57
更重要的是,“漫威牛棚公告”给读者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他们可以幻想自己和声名远播的李坐在一起,听他用和杰克·科比或是(乔利)乔·辛诺特说话的口吻来讲故事。漫威用浩克和钢铁侠来织就读者的梦想,通过“漫威牛棚”上的新闻让读者和富有创造力的工作人员成为久未谋面的朋友。这种叙述方式让全美小镇里的孩子们都将李视为志同道合的战友,并相信漫威创造的超级英雄们可能确有其人(尽管读者们也许还有其他更好的判断)。
在过去宝贵的4年里,李的疯狂冲刺引发了“超级英雄”热,最终重新奠定了漫威在漫画行业的地位。这家公司连同它的编辑,一起伫立在了行业的风口浪尖。超级英雄也成了美国流行文化中的热门话题,它在全世界范围内受众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其他一些出版商也逐渐加入超级英雄的浪潮中,如查尔顿漫画公司(聘用了从漫威离职的史蒂夫·迪特科,并授予他在艾恩·兰迪安系列作品中充分的自主编辑权)、铁塔漫画公司(只和少量高知名度的艺术家如沃利·伍德和吉尔·凯恩合作),以及阿奇漫画(推出了原创组合《强大的改革者》)。这些曾经制作漫画周边内容和封面的新手试图借着漫威漫画的流行趋势打入市场。他们从表面上模仿李和科比的创作,但绝大多数出版商都没有学到其精髓,似乎他们只是想简单地赚点儿好赚的钱。
1965年,李和他富有创造力的团队开始修改英雄系列题材,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具凝聚力,也更统一的世界,来巩固日益壮大的粉丝群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漫威奋斗的目标不是大幅度地增加数量,而是对作品的深度、细腻程度,以及文本内容进行提升。李认为,强化角色之间的联系,对不同世界里的超级英雄进行融合,有助于未来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可以在角色和读者间建立起更强有力的纽带。
漫威继续将叙述的核心放在当普通人获得了超能力后,该如何运用它来面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挑战。没过多久,李就把人类最常见的问题——恋爱中的考验与磨难运用到创作中了。这种方法对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尤其是中高层来说是相当有效的。李和科比都曾经在青少年浪漫爱情类的领域中耕耘多年。早在1947年,科比和搭档乔·西蒙就创造过这种类型的题材。直到20世纪60年代DC漫画公司还在出版他们创作的漫画《青春浪漫》。同样资深的李也主笔过《模特米莉》和其他一些吸引女性读者的漫画。事实上,《模特米莉》可以算得上漫威出版的非超级英雄系列里最成功的作品了。
在《神奇四侠》的第3卷中,最受读者喜爱的浪漫情节要数里德·理查兹和苏珊·斯通的婚礼了。科比这次用了大开本,还在当中夹杂了两卷曾经流行然后再版的漫画,使读者眼花缭乱。封面看起来是一团混战:几乎所有的漫威宇宙英雄都参加了这场众星云集的盛会,当然也吸引了无数想要搞破坏的恶魔们。当双方发生争执时,垂头丧气的海王纳摩默默地在一旁围观,显得无比心碎。李在书里声称:“这是一场人类肉眼见过的最耸人听闻的超级奇观。”
巴克斯特大厦被热情的粉丝们(包括漫威的另一个长期角色——年轻靓丽的地狱猫帕茜·沃克)围得水泄不通。大家试图避开恶魔,却急需独眼侠尼克·福瑞、X战警、奇异博士和其他超级英雄的帮助。在理查兹打败敌人并拯救这一切后,故事以婚礼上的温馨一吻作为结尾。(李写道:“没有语言可以真正表达出这一刻的柔情蜜意,所以我们放弃了。”)紧接着,两个头戴礼帽、身着时髦大衣的人闯了进来,试图搞破坏,但被尼克·福瑞和其他人制止了。从背影上看,这两位不速之客是李和科比,这表明即使是神奇四侠的缔造者也没有参会资格。
同年,玛丽·简·沃森首次亮相于《超凡蜘蛛侠》第25卷,但迪特科刻意没让她露脸,只通过其他角色的大呼小叫来进行描述。“她是彼得的朋友吗?看起来好像电影明星!”接连多年,读者都没能一睹她的庐山真面目。1965年年底,金发美女格温·史黛西初次登场。和玛丽·简一样,倒霉的彼得·帕克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才得以开始和她约会。当他们最初相遇时,彼得正纠结于向梅婶婶隐瞒自己蜘蛛侠的身份,所以几乎对格温视而不见。
漫威团队还采取了类似肥皂剧和其他讲故事的策略来增强角色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因为李想让笔下的超级英雄们都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中的普通人,而展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可以加深这样的联系。
漫威的艺术指导、写作和制作都由一支小小的全职团队来完成,此外,他们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的助力。李需要花时间扩张公司的品牌。从公开的商业广告(比如,甲壳虫乐队的到来而引发的轰动)到政治活动(比如,1965年马丁·路德·金在亚拉巴马州发起游行,以及美国持续对越南增派军队),似乎有太多事情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了。漫画业进入了与这些大事件进行激烈竞争的困难时期。但从其他方面来看,作为一种令人愉悦的消遣方式,它可以让人们在艰难的现实生活中获得解脱。
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市场、广告、公关行业的急剧发展,局面越发复杂,漫威不得不提高利润。1965年,一张针对漫画书经销商的传单刊登了李吸引潜在客户的措辞:“当粉丝看到它们,就会买下它们!”尽管可能很少有书报亭主会为这样夸张的宣传标语买单,但销售额上取得的戏剧性增长不容小觑。1960年,漫威共售出1610万册书籍。到1964年,这个数字增至2770万,而此时漫威将下一年度的销售额定为3500万册。
市场宣传册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漫威内部人士对成功经验的总结:秘诀在于李和他的团队大规模地扩展了受众群体,吸收了大学生、成年人等年龄较大的读者。宣传册还写道,另一关键的方面是漫威围绕超级英雄“汇聚起全新的读者群……美国东海岸至西海岸的每一所高等院校里都迅速涌现出‘漫威读者俱乐部’”。市场部的营销人员预测,如果将“在短短几个月里俱乐部的成员就激增至5万人”的消息公布出去,书报亭主们一定会目瞪口呆。
面对持续攀升、蓬勃发展的业绩,以及每个月的新刊限制,李常常坐在办公室里对着几十个月刊和双月刊的计划排兵布阵。随着产品线的扩大,身为编辑总监的李得自己承接写出新系列人物的工作,或者找一个人来接手。可实际情况是,他还无法从大学里挖到适合的青年才俊。因此,李开始利用其他的替代资源——自办粉丝杂志的作者、才华横溢的记者,以及漫威的读者们。他们一直力图得到李的关注,不然就不会“善罢甘休”。
自始至终,李都坚持改进并完善漫威标志性的脚本风格,他不仅亲自写了很多脚本,同时也从总编的角度出发,对文风和艺术进行方向上的把控。通过不断开发新的生产流程来应对源源不断且持续增加的压力。
1966年7月,由《蝙蝠侠》改编的电视剧大获全胜。就在漫威打算借着这股东风增产时,作家丹尼·奥尼尔提议展开一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美地保持公司作风的大讨论。他解释道:“我写《夜魔侠》第18卷是因为斯坦·李的时间不够用了。罗米塔已经完成了绘图和在边页做笔记的工作,但斯坦没时间写脚本。”据奥尼尔描述,李比他雇用的作者们还要勤奋,为了不让热情的粉丝们对漫威宇宙失望,他在写作上耗费了大把时间。
李对工作执着的付出变成了公司里的一个传统,激励着其他作者也同样不舍昼夜地工作。就算是全市停电也无法阻止李完成任务。在1965年纽约非常著名的停电事故中,奥尼尔和助理编辑罗伊·托马斯都决定给自己放个假,但李坚持在家里点着蜡烛写作。“稿纸上有蜡的痕迹。”奥尼尔说。尽管很难判断是否应该相信他,或者说,这可能是另一个关于斯坦的传奇。
对李来说,做计划花不了多少时间。他把每个月大约10~12期的杂志排出来,然后分配给画师去画。画师们交稿后,李会坐下来给漫画配上文字。然而,身兼数职的他得同时留心艺术设计和封面。他解释道:“每当我合成内容的时候,都得帮画师们在他们的那部分标出修改记号。”有时,因为画师把故事的走向带偏了,李也不得不偏离原有情节。比如,科比会通过修改情节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可李只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拼凑,这让他看起来好像在完成一个“填字游戏”。
随着漫画中特立独行的超级英雄日趋流行,漫威变成了20世纪60年代漫画行业的大本营。但如果单纯以销售数据来衡量的话,DC漫画公司仍然控制着整个行业。出版商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彼此都在奋力赶超对手。DC漫画公司主要依仗自己老牌的超级英雄:蝙蝠侠、超人和神奇女侠。李和漫威则用蜘蛛侠、托尔和神奇四侠来与之抗衡。潮流的发展方向似乎更倾向于漫威,直到1966年1月美国广播公司推出了《蝙蝠侠》电视剧。通过别出心裁的节目编排,这档节目在周三和周四的两个夜间每次播出半小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电视剧的大获成功,使得DC漫画公司在行业内重整旗鼓。演员亚当·韦斯特饰演蝙蝠侠,波特·瓦德饰演他的搭档罗宾,这部戏以一种对当代观众极具吸引力的方式,将不同阵营的行动完美地结合起来。它通过提供源源不断的俏皮话和大量的流行语,来取悦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音乐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一段混合了20世纪60年代的流行乐和蝙蝠侠独特腔调的音乐朗朗上口,在听众的脑中挥之不去。《蝙蝠侠》充分利用了彩色电视的特性,明亮的配色方案让漫画里的角色变得栩栩如生。
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DC漫画公司都在寻找一种可以通往漫威读者内心的解码器,最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李给漫画注入的那股神奇魔力。《蝙蝠侠》抓住了美国人对超级英雄日益增长的迷恋心理,尤其是李在其中运用自如的讽刺口吻。与DC漫画公司近期制作的其他角色相比,这两位超级英雄(蝙蝠侠和罗宾)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的戏谑精神与蜘蛛侠和神奇四侠异常神似。
DC漫画公司的发展得益于电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普及。这种传播媒介的流行全面地提升了漫画的销售额。所有主流出版商对此有目共睹,哈维漫画公司引进了超级英雄《间谍》和《拼图》,铁塔漫画公司引进了《绯红机甲》和《诺曼》。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与《蝙蝠侠》叫板,漫威自1966年3月起推出雷神托尔的单行本,之后又在《神奇四侠》第52卷(1966年7月刊)中推出了首位黑人超级英雄黑豹。
蝙蝠侠掀起的狂热并没有阻碍李和科比为进一步完善漫威宇宙而努力。为了保持平衡,他们在《神奇四侠》第48~50卷(1966年3—5月刊)中推出了超级英雄团队与行星吞噬者的战斗三部曲。人如其名,作为一个全能的超级存在,行星吞噬者加兰通过吞噬不同行星的能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命。这部史诗般气势磅礴的三部曲讲述了漫威史上的最强反派与来自地球的超级英雄战队进行对抗的故事。仅用线条勾勒的连环画当然不能和流行电视剧相提并论,但漫威希望至少能以此来提升漫画的销量,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
李为了扩大漫画书市场而做出的大胆举动的确吸引了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这种改变是逐渐发生的。1967年7月,在《神奇四侠》推出了6年以后,原本报道广告行业新闻的《纽约时报》记者伦纳德·斯隆才准确地推断出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读漫画,但漫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推崇。广告商是这样描述漫画读者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特定的受众,包括孩子、军人和半成年人(这一群体中的那些超过18岁的人的心理年龄可能并没有和他们的生理年龄一样成熟)。”漫威漫画的读者来信页面以及爆满的邮箱里充斥着来自全美各地受过良好教育的读者们热情洋溢的来信。
主流媒体和广告商们对漫画热潮的把握似乎有些迟钝,所以在漫画的底页上出现了奇怪的产品组合,其中也包括漫威对自营商品的售卖。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不同于其他以顾客为中心的杂志,漫画书的主要收入仍然取决于发行量而不是广告,尽管后来广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斯隆引用了一组数据:一份常年在全美发行中排名第一的期刊,每月发行48期,发行量为700多万册。可在1962—1966年,它的广告收入仅从25万美元增长到50万美元,这个收益显得微不足道。漫画公司的高管们常常宣称他们选择性地降低了广告收入。然而,很多公司,包括漫威,都决定为玩具用品、文创产品、航模等周边产品发行小广告。因为入不敷出,很多大公司都不愿在漫画书里投放广告,所以出版商们试图通过授权漫画人物的方式来弥补不足。
据斯隆所言,漫威的月发行量达到了600万册,这与DC漫画公司形成了鲜明对比。与此同时,漫威还发起了一项面向成年客户的广告宣传活动,里面包含了诸如剃须膏之类的产品信息。李将故事和艺术的品质与观众的期望看得同等重要。他说:“我们会在编者按中声援前线战士,劝孩子们不要辍学。我们弘扬美德。”刻意拉拢成年读者是李长期以来的策略。5年多过去了,他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
在《蝙蝠侠》的电视剧首映后,李也为漫威考虑过一些商业推广的机会。据说,DC漫画公司将人物授权给了90多家公司,此举带来了7500万美元的销售额,更有甚者达到了1.5亿美元。随着漫画越来越流行,李的工作量也呈几何倍数般增长。但古德曼坚持只允许聘用一小部分员工来为这位明星主编兼艺术总监工作。
成长于广播电影时代的李明白,电视将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他坚信超级英雄们的传奇故事会因此媒介而发扬光大。马丁·古德曼曾经在漫威的授权许可之路上走得磕磕绊绊,所以当他决定放弃公司的动画产权时,大家也并不觉得大惊小怪。在意识到公司的生产线需要有一个年轻人来运营时,古德曼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自己的儿子查尔斯(奇普)·古德曼。他想借机让查尔斯练练手,为日后继承家族企业做准备。
审计发行量数据显示,漫威漫画的销量从1961年的1800万册跃升至1965年的3200万册。人气的飙升吸引了电视行业高管的关注,他们想探究漫威漫画公司对年轻观众产生如此强大的吸引力的原因。没人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巨大的成功其实取决于反英雄主题以及李对年轻人市场的精准把握。
1966年9月,《漫威超级英雄》横空出世,在剧情设置上安排美国队长、托尔、钢铁侠、海王和浩克轮流出场。次月,漫威所有的漫画书上都刊登了该剧的广告,详细地列出了20多个播放该剧的电视台,包括纽约台、芝加哥台、洛杉矶台等。该系列最终在将近50个电视台播放,包括巴西、波多黎各、委内瑞拉等一些海外频道。
这部动画片由格兰垂–劳伦斯动画公司制作,不同于原创动画,此片采用再现彩色照片的方式对漫画书进行还原,同时创造出一个7分钟的、可以被反复播放或被剪辑、编进其他儿童电视节目的章节。1966年9月至12月,以最初的节目联播为目的,漫威公司共生产出195个片段。
以漫画书为模板的制作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动画的效果,尽管如此,科比、迪特科,以及李的团队精英们技艺精湛的插图还是得到了呈现。在每一个镜头里,通常只有一个对象会被赋予动画效果。有时是让美国队长的盾牌在空中回旋;有时是让角色眨眼睛或者说话时嚅动嘴唇。《漫威超级英雄》的主题曲会依次为角色做概述,在“漫威超级英雄已降临”的画外音中过渡到下一幕。
翰纳–芭芭拉工作室发行了第二部电视动画连续剧《神奇四侠》。它于1967年秋在美国广播公司首播。全片的开头十分精彩,闪烁在夜空中的信号突然变成了震动的“4”字,召唤着超级英雄们返回纽约总部。一分钟的片头里浓缩了神奇四侠的故事梗概,同时也包含了与坏人们斗争的场面。考虑到目标受众为年轻人,该系列着重刻画了英雄们的超能力,同时将恶魔打造成危险人物。虽然略显做作,但基本和漫画保持了一致。编剧模仿了李的风格,显露出早期受流行文化浸润的痕迹和对亚当·韦斯特《蝙蝠侠》的模仿。
然而,很多人仍不可避免地对漫画持有一种看好戏的心态。尽管漫威动画很流行,1967年,电视版的《蝙蝠侠》在播出的最后一年里收视率大幅下滑,这或多或少地拉低了其他漫画书的销量。尽管DC漫画公司依旧独占鳌头,但整个行业的总发行量都缩减了。处于漫威销售榜首的《蜘蛛侠》在年度畅销书榜单上也只排到了第14位。总体来说,漫威的表现要优于绝大多数的竞争对手。漫威的书籍销量与往年持平或者说仅有小幅度的降低。令人惊喜的是,在行业低迷的年份里,漫威能保持原有的发行量,这充分体现出市场营销在应对市场波动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晚期对李来说是充满动荡的一段时期。当他为十几岁的女儿在市区租下了一处可以学习表演的地方后,李意识到或许他和琼安可以搬回市区了。在休利特港的房子对两个人来说实在太大了。李建议公司买下他的蜘蛛人动画版权,然后帮他在市区租一间公寓,这样方便他履行顾问的职责。整整一年,这对夫妇都愉快地享受着市区的生活,工作日的时候,他们就住在第60大道的一间公寓里。之后他们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在第63大道买下一间有着巨大露台的公寓,这满足了琼安的要求。在度过了20多年的都市生活后,李和琼安最终决定把家安在大苹果城的中心。作为一名演讲者兼“欢乐漫威读友会”(一家粉丝俱乐部)100多个校园分会的实际领导者,李在大学生中的知名度持续攀升。可他获得的巨大关注引起了古德曼的不安。“我感觉到他对我们的漫画取得的成功有所不满,”李回忆道,“销售上的业绩已经不能取悦他了,他想拆我的台。”在李看来,古德曼把他看作和其他初出茅庐的出版商以及依旧占据行业龙头的DC漫画公司一样的竞争对手。李的成功变成了一把双刃剑:他红得招人妒忌。无论是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还是在电台的采访中,李的言论总能激发公众的兴趣。同时,李愿意挺身而出成为超级英雄题材的代言人,这也让漫威有所获益。
李最引人注目的亮相是在迪克·卡维特的秀上。当得知有许多没有阅读能力的人也在看漫画时,李激动地将漫画视为“标新立异的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卡维特却表示怀疑,他觉得漫画的重要性没有那么大。漫威的超级英雄们似乎变成了时代的象征(除了他们无坚不摧的超能力)。尽管可以与强大的外星人和超级反派相抗衡,并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世界,但他们也和人类一样有血有肉,也会遇到种种困难。李向卡维特解释道:“作为美国高雅和通俗文化的推动者之一,漫威旗下最受欢迎的超级英雄总是最怪异的。”他点名表示浩克(绿皮肤的怪物)和蜘蛛侠堪称其中的典范。
当卡维特和前喜剧搭档帕特·麦考密克一起取笑李和漫画时,这位漫威家庭的大家长酷酷地表示,蜘蛛侠的成功取决于他是一个“反英雄式的人物”——一个在战斗时也会得鼻窦炎、长痘痘和过敏的高中生。在节目进广告之前,麦考密克对于李这种耗费了全部的职业生涯来与传统观念做斗争的行为嗤之以鼻。这个爱开玩笑的人揶揄道:“我之所以喜欢漫画书是因为当你在咬手指的时候,另一只手也可以翻页。”
麦考密克这样的喜剧演员会在电视上把漫画书当成低级趣味的笑料,但李已经站在自己创造的新世界的中心了。当后来掌管DC漫画公司的詹妮特·卡恩被问到什么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漫画世界里“最重要的活动”时,她将话题引向了李,说:
漫画书中的人物承载了时代的一种无意识的趋势,并成为潮流的代言人。这也是人们充分认可这些角色,以至于让它们成为神话中的一部分的原因。斯坦·李笔下的角色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的确发挥了这样的作用。他赋予人物反体制、异化、自我贬低的精神……他们有口臭、长痘痘、年少无知,但年轻人需要符号式的人物来表达他们想抵制的东西。 注释标题 M.Thomas Inge, “From the Publisher's Perspective: Comments by Stan Lee and Jenette Kahn,” in Stan Lee Conversations, ed.Jeff McLaughlin (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07), 105.
在漫威的主要竞争对手看来,漫画行业需要克服的低级歧视由来已久。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李的创造力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他不仅颠覆了美国的流行文化,也使人们对超级英雄的看法有了改观。
当李专注于艺术、对话气球、延续故事情节和其他数不清的需要面对的责任时,古德曼找到了一种退出策略。20世纪60年代末,大公司开始掀起并购的狂潮。对从无到有创立起漫威的古德曼来说,这给他提供了一个期待已久的变现机会。马丁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把生意传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儿子奇普了,由此,年迈的古德曼得以离开这个急剧变化的杂志及漫画出版行业。
1968年年中,一位名叫马丁·阿克曼的新兴企业大亨及律师联系了古德曼,阿克曼想要收购古德曼所有的公司,包括男士杂志和漫画部门。阿克曼运营着一些照相馆、药房和至美电影制作公司旗下的其他业务。尽管他的身材并不魁梧,但他自认为是一名叼着雪茄,对员工和下属们指手画脚的重要企业家。在近期的一次交易中,阿克曼同意对柯蒂斯出版公司的一笔500万美元的贷款进行延期,前提条件是要让他当主席。阿克曼内心的真实想法是想彻底掌控柯蒂斯的发行权。如果能将古德曼的杂志和漫画都买下,他就能拥有足够的发行内容。这种“两栖”的做法可以确保他在出版行业里拥有更多的资本和话语权。
尽管古德曼对出售公司有些犹疑,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以现金交易的方式将漫威漫画公司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阿克曼。买卖完成后,古德曼把李拉到一旁,许诺他终身作者兼编辑的股票期权。古德曼声称不仅他自己会变得富有,李也会。“我居然都不需要开口问,就可以挖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了!”李想。但随着交易的完成,古德曼不仅没有给李任何期权,甚至只字未提。古德曼签下了保留自己杂志管理出版商的协议,同时奇普成了编辑主任,之后也会顺理成章地接替父亲的职位。
据李描述,阿克曼和他的下属告诉古德曼他们不会买下这家公司,除非李愿意签合同留下来。阿克曼将李看作这笔交易的重中之重,但李没有给古德曼施加压力、要求提升工资或取得其他长期的收益,因为他相信老板会帮他考虑到这些的。在这份为期三年的合同里,李终于获得了加薪,但他开始对古德曼的虚张声势和打下的包票心存疑虑。
李和漫威里其他认为自己应该在公司的并购中获利的同事站在了同一阵营。在出售公司当晚的晚宴上,古德曼对李说:“我保证你和琼安在有生之年里,永远不会缺东少西。”琼安·李和斯坦的堂兄琼是很亲密的朋友。为了欢庆这场并购,公司举办了一场派对。阿克曼也花了150万美元买了一架私人飞机和一间在公园大道上的豪华办公公寓来为自己庆祝。李依然为古德曼能否兑现承诺而担忧,但他并没有扬言离职来给漫威施加压力。事实上,有一次DC漫画公司斥巨资邀请他跳槽,但被他拒绝了。
虽然阿克曼的柯蒂斯出版公司接管了漫威的发行,但是随着销售额的下降,整个行业在某种程度上被重新洗牌了,古德曼十年前签下的可怕交易也终结了。作为回应,古德曼开始对漫威公司采取强硬手段——裁员、取消漫画人物,甚至连李颇受欢迎的奇异博士也没能幸免于难。为了节约成本,古德曼甚至要求所有的漫画书都从20页减少到19页。这些举措让李内心深处再次燃起想要辞职的念头。奇普·古德曼疯狂地取缔了“欢乐漫威读友会”,而在李心中,这些忠实的书迷们正是激励公司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李又一次地陷入了绝境。尽管销量的回落让他重新回到了一个易受攻击的位置上,但他已尽其所能地将漫威打造成为业内最大的漫画出版商。古德曼没有兑现他的承诺,事实上,他又暗示要掀起另一轮大范围的裁员。李必须要为自己重做规划了。这位作家渴望另寻他路,但又不知该如何选择。“可能是到了该考虑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了。”他说。从创作剧本、拍电影到写诗,他想出了一大堆的选项。拍电影似乎是最符合逻辑的一条路。他甚至梦想着把科比和漫画家约翰·布西马带去好莱坞,让他们在那里设计布景,在故事板上进行创作,自己就在一旁写剧本。
当李还在犹豫时,公司的新主人出师不利,董事会罢免了阿克曼。柯蒂斯的经营压力和阿克曼本人浮夸且颓废的消费习惯让公司难以承受。新的继任者是一位野心勃勃、具有法律背景的年轻董事长谢尔登·范伯格。范伯格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公司更名为卡当斯实业公司。为了减少公司的巨额债务,他发起了一场缩减开支的运动。再也不是公司掌舵人的古德曼地位骤降。他命令李对之前的漫画进行再版,这样他就不用支付自由撰稿人新的创作费用了,尽管漫威的目标还是想要挽救惨淡的销售前景。十年之期将尽之时,范伯格和他年轻好斗的团队依然任务艰巨。李试着重振漫威“牛棚”,但公司牢牢地掌握着业务的决定权。
20世纪6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注意到这个位居二线的行业内部正在发生一场革命,漫威肩负着创造新角色并建立起漫威宇宙体系的重任。60年代后期,李和团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巩固漫威的地位以及对原有故事线进行拓展和加深之上。李让一些超级英雄的故事,如美国队长、浩克、钢铁侠等拥有了自己的单行本。
面对销售额的下降,很多出版商都持观望态度,而李却依旧在低潮中坚守着。随着月销量的提升,额外的收入避免了大规模裁员的发生,李也无须辞退如家人般亲密的同事及员工。至少,漫威保持着乐观和时尚的基调。DC漫画公司也同样经历了困难,即便被卖给了金尼全美服务公司,它也依旧没能找到击败其他微弱竞争者的方法。
在即将到来的1968年里,李和漫威将会卷入越来越多的世界大事中。没有人能对越南战争、校园骚乱、民权抗议或日益壮大的女权运动视而不见。在迪克·卡维特的秀上,李谈到在早先的《托尔》中,雷神托尔对大学生不积极参与运动,反而退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然而,在接受采访时,抗议活动的意义甚至整个世界形势都发生了变化。李再也不能借用超级英雄的故事来回应社会议题了。他告诉卡维特:“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变得更加激进,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1968年,漫画的商业地位几乎完全不能和1961年《神奇四侠》刚推出新的恶魔、英雄和怪物时同日而语。所有新的单行本都需要更多错综复杂的情节和新角色来填充。李担心卡当斯的高管们总有一天会让漫威关门,但他始终坚守着,并期望他创造出的超级英雄世界能够经受住混乱时代的跌宕起伏。 商界男神书系(套装共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