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百年党史关键词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9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八大后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这一政策。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整体改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通过供给侧改革,我国微观经济主体活力被激发,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发展经济既要重视需求侧,也要重视供给侧。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总体而言是以需求侧管理为主的。需求侧管理曾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产生的副作用日渐显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也进入了下行的通道,增长速度从此前的两位数下降到一位数。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的基本态势不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于是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精准施策。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积累了庞大的经济总量,基数抬高后,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已经不可重复了。今后必须坚持把改革发力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上,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同时,随着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各种矛盾集中爆发,而各种矛盾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发展存在诸多短板,出现结构性问题。推进结构性改革就是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在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同时又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让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此外,中国经济现在还面临“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必须在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才能化解这些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传统门类生产过剩。出现这一问题不是因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已不能满足需求的变化。这种结构性问题单纯依靠刺激内需难以解决,必须改善供给结构,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不断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由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推进供给侧改革是无法回避的,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性战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改结构,“结构性”三个字十分重要。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供给侧改革”,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处理好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改革的内涵是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在互相推动中实现经济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通过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链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关系长远,一定要切实抓好。要深刻理解时代背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准确把握基本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时的讲话》(2016年5月16日) 百年党史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