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百年党史关键词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49.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小康”一词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概念,在《辞海》中“小康”的含义有两点:一是指经济比较宽裕;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社会再低一些的社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程度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道路有了一个合理的认识,他创造性地将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小康”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中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构想。“小康社会”实质上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小康社会”的提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个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1979年3月,邓小平在访问了美国和日本之后,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的差距,这使得他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做了新的规划,逐步提出并形成了小康社会思想。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率先提出了“小康”这一概念,并用这一概念来描述我国现代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水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即到本世纪末,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1981年4月14日,邓小平在会见中日友好议员联盟的访华团时再次指出:“经过我们努力,设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就是人均达到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经过这一时期的摸索,看来达到一千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八百、九百,就是八百,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
邓小平的这几次谈话第一次用中国古代的“小康”来描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实现的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对小康社会的概念从经济指标上进行了初步的规划和限定。他的设想反映了对我国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的估量,首次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加以定量化、形象化,提出具体设想。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小康”。
在邓小平的这一设想下,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正式确定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小康目标和具体实施步骤。小康社会的构想作为正式表述第一次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
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同志又在不同场合对小康社会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邓小平不仅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新概念,而且还借助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形象而具体地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各方面应当呈现的面貌和状态。
1983年3月2日,他在与中央的几位负责同志的谈话中,以苏州为例,谈到了人均接近800美元后,社会是一个什么状况的问题: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力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同志在同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提道:“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可见,“小康社会”这一新概念,来源于当时邓小平同志对“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
1986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他认为,要实现小康社会,需要有政治制度作保障,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也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
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谈话,将小康社会蓝图清晰地显现出来,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奔小康”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一个口号。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入,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领导人民一步步接近胜利的目标。今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取得历史成就,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小康”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链接:“到处都是喜气洋洋”
党的十二大召开后不久,邓小平来到苏州、杭州等比较富裕的地区,调研论证“翻两番”的任务能不能完成,亲自验证一下“小康”目标合不合实际。
1983年2月,邓小平首先到达苏州,约见陪同考察的江苏省及苏州地委、市委的负责人等,听取汇报。谈话一开始,邓小平就问:“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江苏的同志回答:从江苏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自1977年至1982年6年时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就翻了一番。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就全省而言,用不了20年时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邓小平又问苏州的同志:“苏州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可能?”当时,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已位于江苏省前列,因此,江苏的同志告诉邓小平:像苏州这样的地方,我们准备提前5年实现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听了这些介绍,邓小平很振奋,他仿佛已透过苏州看到了实现“小康”目标的光明前景。
随后,邓小平前往杭州考察。在谈话时,他对浙江省委领导说:“这次,我在苏州看到的情况很好。现在苏州市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已经到了或者接近800美元的水平。江苏从1977年到1982年的6年时间里,产值翻了一番,照此下去,到1988年前后可以达到翻两番的目标。”邓小平问:“浙江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在听到浙江省委负责人表示“翻两番”不成问题时,邓小平非常高兴,并且提出,江苏、浙江恐怕要多翻一点,不止“翻两番”。他说,因为宁夏、甘肃这些地方比较落后,“翻两番”困难,如果江苏、浙江只“翻两番”,全国平均起来就翻不了两番。
这次为期12天的苏杭之行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苏杭农村的巨大变化,使邓小平对“翻两番”、实现“小康”目标充满了信心。在返京的列车上,有人问他感受如何,邓小平高兴地说:到处喜气洋洋。 百年党史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