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吴哥窟——生与灭的凄美交汇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人类最重要的99个考古发现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英文名:TheAngkorWat
所属地:柬埔寨
年代:公元9—12世纪
发现时间:1858年
没水泥和钉等现代建筑材料的痕迹,只有精确切割的石头和佛祖慈祥的微笑,这就是金边西北约310公里处的吴哥。400年的风雨,已使各种植物在建筑的缝隙里生根发芽,巨树如八爪鱼般缠在这片曾经辉煌的都城上,百年古树和千年寺庙的交错纠缠,成就了吴哥别样的壮美。
作为柬埔寨吴哥王朝的都城遗址,现存古迹主要包括吴哥王城(大吴哥)和吴哥窟(小吴哥)。吴哥窟始建于公元802年,前后400余年建成,共大小建筑600余座,分布在约45平方公里的丛林中,其原始的名字是VrahVishnulok,意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以其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在世界建筑中独领风骚。
11世纪的吴哥王朝是当时称雄中南半岛的大帝国,达到了柬埔寨文化发展史的顶峰。12世纪初继位的国王苏利亚瓦曼二世在高棉吴哥国力不断向巅峰迈进的时候,于吴哥城外西边建造了吴哥窟,用于供奉兴都教的梵天神(维持宇宙秩序及和谐的保护神)。兴都教以善恶得报为基础教义,该教认为善恶行为附着于个别存在的“我”身上,而人类就在善恶中不断轮回,在生死间反复,因此只有将死亡切断,才算真正解脱,而解脱的方法就是沐神之恩,与神结合为一。因此,吴哥王朝的国王们都会在生前选定一位与自己死后结合为一体的神,并造寺院虔诚地供奉他,只为自己死后能解脱“我”,成为真正的神。当然,国王也就成了寺庙中所供奉的神的化身,这种“神王合一”信仰正是吴哥诸王建造这些伟大建筑的真正原因。
吴哥窟同时也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的两个基本布局:祭坛和回廊。中心建筑祭坛是由大、中、小三个须弥座,以长方形回廊为周边,按照外大内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叠而成三个围囿,中心矗立五座宝塔为顶点,象征须弥山。寺庙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三层回廊各代表国王、婆罗门和月亮、毗湿奴。回廊四周共有四座塔门和八座廊门,四隅各一塔门,每层塔门的四座宝塔和中央宝塔形成五点梅花图案。正西、正东各三座廊门,正北、正南各一座。回廊的内侧墙壁既是寺的外墙又是巨型画廊,外侧有两排并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撑画廊拱顶,另一排支撑半拱顶边廊。回廊的二重檐拱顶,覆盖陶瓦,用来保护画廊壁上的石雕。
进入第一层回廊西门,是一个田字阁,名为“千佛阁”,其四周有回廊,十字游廊把它划分成四部分。十字游廊由两道游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游廊由中、左偏、右偏廊三部分组成,由四行方柱支撑。两行内方柱支撑中廊,两行外方柱支撑各自的偏廊。中廊宽约3米,高约4.5米,上半是墙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著名的飞天女浮雕,一些柱身和柱墙还残留着深红色的涂漆。
吴哥窟的浮雕精致而不失逼真。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上都有浮雕,这些浮雕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同时不乏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其中围绕主殿第一层台基的“浮雕回廊”长达800米,墙高2米余,壁面满布浮雕。东壁的搅乳海图,北壁的毗湿奴与天魔交战图,西壁的猴神助罗摩作战图等,均描绘神话故事;而南壁则描绘苏利耶跋摩二世骑象出征图。这些浮雕场面复杂,人物姿态生动,经常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广阔的空间。
苏利亚瓦曼二世之后,国王贾耶瓦曼七世还在吴哥城之内建造了举世瞩目的巴戎寺。巴戎寺拥有54尊高大壮观的四面佛塔,每塔佛容4面,总共216尊巨型四面佛像,这也是今天吴哥最动人的“高棉的微笑”。
吴哥文明的建筑之精美足以称雄世界,然而却在15世纪初突然遭到废弃。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地区变成了茂密的热带雨林,甚至柬埔寨当地的居民都对曾经的古城一无所知。1858年,法国自然学者亨利·摩哈特到暹粒采取植物标本,他从空中发现密林里露出遗城一角,这个在历史里“隐居”了400年的神秘城市才重新进入人们的眼帘。一个多世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投巨资修缮这座被毁坏的建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人类最重要的99个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