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读懂“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将如何踏上新征程(套装共10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读懂“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将如何踏上新征程(套装共10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部分

  中国经济进入全面调整期(2018—2020年)

  中国经济处在调整期而非衰退期

  很高兴与大家一起讨论2018年的中国经济,并从2018年来看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大家知道,中国经济目前出现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况,因而对中国经济要做出正确的预期与判断,这涉及我国决策的准确性。

  6个现象导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首先要从现在中国经济的6个现象开始。自2018年3月开始,中国社会生活出现了6个很严重的现象。

  第一,中小企业压力很大。

  既有成本方面的压力,也有资金方面的压力。当然,反应最强烈的还是实体经济的压力,大部分企业都在反映企业非常难做。

  第二,企业债务违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不少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到期无法还债,债务违约的情况非常严重。一开始是国有企业,后来发展到民营企业,最后是上市公司,竟然连上市公司债务违约的情况都非常多。这样一来,似乎债务链条的断裂成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第三,非银行金融机构陆续出现了爆雷。

  尤其是这些年形成的所谓新的金融业态,如互联网金融公司等,可以说,大量出现问题,尤其是这方面发展较快的城市,在7月份受影响较大。

  第四,股市出现非理性下滑。

  原来我们估计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影响到股市下跌300个点左右,跌到2800点,结果没想到中美关税问题又使股市发生了300个点的下跌,跌到了2500点左右,可以说,股市出现了非理性下跌。

  第五,投资人比较恐慌。

  因为企业经营困难、利息低、股市跌、房价不稳等现象,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安全性资产了,大家不清楚什么资产最安全,找不到安全性资产。也就是说,投资人之所以非常恐慌,就是因为不知道什么资产最安全,因为安全性资产就像一个衡量器的秤砣一样,一旦没有它的话,整个度量衡就失衡了,因而压力非常大。

  第六,恐慌舆论导向的影响。

  有关中国经济的各种传言及现象使得人们感到很迷茫,预期并不好。不知道中国往哪个方向走,非常迷茫,迷茫的现象到了10月之后便更加严重,有关移民之类的讨论,再度甚嚣尘上。

  总之,从2018年3月开始出现的这6种社会经济现象,充分表明人们总体上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不是太看好。预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预期低下必然会导致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6种现象,为什么人们总体上对未来预期不好?我们对此做了认真分析,分析的结果如下。

  第一,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没有出问题。

  无论从哪方面的指标来说,中国社会经济的增长动力都没有出什么问题。例如,中国人致富的欲望仍然很强烈,经济发展的动力还在,而且整个社会的致富冲动都很强劲。尤其越到基层,这种动力越强烈。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还存在,人们对效益的追求,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动力仍然很强劲。应该说,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由此产生的经济拉动仍然很强大,中国经济增长的底气还在。

  第二,市场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中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单体市场之一,人口接近14亿,中产阶级达4亿多,而且比重还在提高,由此形成的市场需求强劲,没有出现所谓消费降级的情况。消费降级这个观点没有证据,有人仅仅因为榨菜卖多了,方便面卖多了就认为消费降级,没有证据支持,中国仍然是市场需求非常大的一个国家。4亿多中产阶层的多元化需求,仍然支持着需求强劲的中国市场。

  第三,中国仍然是联合国公布的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

  按照联合国公布的工业门类,中国应该是最齐全的国家。没有出现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而使一些制造业离开中国,最起码没有普遍出现这个现象。最典型的是东莞,东莞是中国最重要的家具制造地之一,我们发现家具企业仍然存在,他们通过自我调整消化了劳动力上升所带来的压力,所以中国工业门类仍然很齐全,零部件配套仍然很健全,这个没有发生变化。

  第四,中国仍然是世界上交通设施最便利的国家之一,而且会越来越好。

  这对物流,对产品突破运输压力有很大的好处,可以说,就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也仍然是交通设施最方便、最便捷的国家。物流便利化会助推经济的发展。

  第五,最高决策层没有改变改革开放总趋向的意图。

  虽然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甚至有些“左”的传言很多,诸如什么民营经济离场论等论调传得神乎其神,但最高决策层没有任何要改变中国改革开放趋势的意图,没有任何证据说明他们有这个意图。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出什么问题。既然基本面没有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6个现象?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是5件事撞在了一起。这5件事,每一件都有负面因素,单个出现的话,对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但5件事撞在一起之后就出现了巨大的负面效果,即负面效应叠加。也就是说,这5件事中的每件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叠加在一起,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其结果是带来的麻烦就大了一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人们有些恐慌与迷茫。也就是说,出现了负面效应叠加的冲击,负面效应叠加导致了上述6种现象的产生。

  5件事导致负面效应叠加

  第一,我们正在防范金融风险。

  防范金融风险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去杠杆,控制房地产,治理金融乱象等,这些做法都是对的,但我们要看到,这些做法都有双刃剑的作用,因而在实现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都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例如这些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导致企业资金链压力比较大,甚至有些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尤其是那些高负债、高增长的企业基本上就没法生存了,而它们和正常企业又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种关联导致正常负债的一些企业也没法运转了。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长期靠高负债运转的国家,直接融资占的比例很小,企业基本上靠债务进行运作,可以说几十年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现在突然要去杠杆,要收缩债务,有的企业就无法适应了。

  防范金融风险这件事是对的,问题是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同时显现出来了。从经济学来讲,任何政策都是双刃剑,所以防范金融风险导致了一个重要压力,就是企业资金紧张情况比较严重。债务违约,资金链断裂,再加上操作中的一些粗暴的做法,例如盲目借贷等,结果使得情况更加严重。

  第二,我们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就是结构调整。经济学界把人们的经济活动分为需求侧、供给侧。需求侧,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等,这是需求侧。供给侧就是指生产侧,供给侧结构就是指产业结构,所以供给侧结构调整就是在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首先涉及支柱性产业的调整。支柱性产业,就是指对增长贡献排在前几位的产业。我国原有的支柱性产业像传统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产业等已经很难继续支持中国经济的增长了,因为它们陆续都出了问题。例如传统制造业严重产能过剩,我们提出去产能化;房地产泡沫正在形成,我们得抑制资产泡沫。这些产业虽然还会存在,但不能作为支柱性产业继续存在,要逐渐转为一般性产业。但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总是要有支柱性产业。因此中国需要新的支持增长的产业。

  既然原有的支柱性产业无法支持中国经济的增长,那么哪些产业会成为支持我们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我们提出了三大产业,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像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二是服务业,服务业将会成为重要的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消费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精神服务业等。三是现代制造业,像航天制造与航空器制造、高铁装备制造、数控机床制造、核电装备制造、特高压输变电的装备制造、现代船舶及海洋装备制造等,都会支持中国经济增长。

  我们认识到这三大产业将会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所以正在推动结构调整。但调整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正处于调整的一个空档期,即:原有传统的支柱性产业贡献急速下降,而新的支柱性产业还没有起来,或者正在成长,还没有形成那么大的力量,从而出现了结构调整的空档期。这种空档期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增长回落的压力很大,增长稳不住,经济增速一直往下走。所以结构调整的空档期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增长的回落压力很大,导致人们对未来的判断出现预期不太明确的现象。这是第二件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结构调整空档期导致增长速度回落压力比较大,人们有些茫然。

  第三,中国正在进行新旧动能转换。

  所谓新旧动能转换,就是指原来支持中国增长的主要是成本优势,但现在成本优势已经消失了,我们需要新的支持增长的动力。按道理讲,成本优势消失后应该由技术优势递补上来,也就是说,成本优势消失之后,要求技术优势能够很快成长起来,从而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但现在的问题是技术优势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技术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技术创新不可能很快形成新的增长动力,这就出现了所谓新旧动能转换的空档期。也就是说,原有的成本优势在丧失,而新的技术优势还没有出来,从而导致增长回落的压力比较大。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空档期,它的负面效应就是经济增长回落压力比较大,从而导致人们的预期似乎不是太好。

  第四,中国正在搞生态文明改革。

  大家知道十九大报告和过去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提出了“五大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生态文明改革现在成了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这说明我们正在推动生态文明的改革。生态文明改革无非两件事,一件事是要解决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废水、废气的排放及固体垃圾的处理,这就要求提高企业的排放标准,因为环境水准提高必然要求企业提高排放标准,废水、废气、垃圾的排放标准都要提高。另外一件事,是生态环境的修复。生态环境修复对企业当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长江经济带,3千米之内一律不准建工商类企业,过去建了怎么办,当然只能搬迁。我们在大江、大湖、大山、大海旁修建了许多工厂,现在必须搬迁。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压力。总之,企业生态文明改革的压力很大,再加上我们在执法过程中有些粗暴,从而导致不少企业关门停产,这必然使得增长速度回落,增长压力非常大。生态文明改革导致企业无论是排放标准提高,还是搬迁,都会影响到现在的经济增长,从而出现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压力比较大。

  过去我们实际上是生态和环境为发展让路,只要有发展,别的都好办,发展是硬道理,现在是发展要为生态环境让路。原来只要发展都好办,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并不受重视。现在大家看到国家已经明确要求发展必须为生态环境让路,保护生态环境是硬道理。原来一提大力发展长江经济带,大家以为要大开发,结果最后提出主要是保护,3千米之内一律不准建工商类企业,建了的都要搬,都要迁,其结果当然是经济增长回落,从而使得增长回落的压力比较大。过去我们要发展,现在要生态环境,这当然会使增长受到影响。

  据新闻媒体报道,我们在银川的一个制药企业,它是许多制药企业的原料生产方,但因为生态问题被关掉了,结果导致以它的产品为原料的企业也遇到了问题。我专门去考察了。我一看就明白了,这涉及你到底想要什么,要增长就可以继续生产,要环境就得关掉。我们国家的大山的走势都是东西走向,只有一个是南北走向的,就是贺兰山,它挡住了沙漠,形成了银川平原,如果对环境放任不管的话,这个平原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消失。总之,我们要什么得搞清楚。现在很明显是要环境要生态,这样当然会在一段时间里导致增长速度回落、压力比较大。生态文明改革的负面效应就是短期内会影响增长。

  第五,处理中美贸易关系。

  美国正处于经济上行期,对于近期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美国对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加关税,引起了中国的反制,导致中美之间的关税摩擦。原来我们判断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影响并不是太大,结果没有想到对人们的心理影响非常大,从而导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大。按道理来讲,我们计算过,若10年前中美贸易发生如今的变化,我们估计很难应对。2007年,我国当时的增长方式是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2007年GDP总量是27万亿人民币,出口是9万亿人民币,进口是5万亿人民币。出口在GDP所占的比例差不多能达到30%以上,顺差额占GDP的11.3%,这两个数据表明中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尤其是我们这种出口导向型战略的依赖国就是美国。后来2008年爆发了一场世界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使得中国清醒地认识到,像中国这么大经济体量的国家,不能把出口作为导向来发展经济,中国必须调整战略,走向内需拉动型增长方式。

  我国自2008年开始转型,10年间成效显著。2017年我国的GDP总量是82万亿,出口15万亿,进口13万亿,出口占GDP总量的比例下降到15%左右,从30%下降到15%,下降了一半;顺差额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1.3%下降到1.3%,这两个数据表明中国的增长方式确实调整过来了。我们计算了一下,假使美国一分钱也不让中国对美国出口了,对我们增长的影响大约是0.2~0.5个百分点,这个我们能消化得了。但没想到这件事对我们的心理影响非常大,例如只要美国前一天宣布加税,第二天中国股市就一定大跌,股民老问我,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我们又没有出口,上市公司的出口量也不大,怎么老是影响股市?因为心理问题,股市是受心理影响最大的市场。

  这种心理影响几乎导致对我们整个经济影响都较大。因为40年来中美经济关系一直比较平稳,虽然有过反复,但合作是主流,现在突然出现这个问题,人们对未来无法判断,很担心中美会不会走向冷战。要真走向冷战的话,中国经济当然就很麻烦了,所以心理影响非常大,人们很迷茫,预期比较差。

  总之,上述的这5件事,每件事都有负面效应存在,这些负面效应单个出现的话好办,对我们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结果是5件事撞在了一起,负面效应也撞在了一起,就出现了经济学经常讲的一个概念,即负面效应叠加。它无限地放大了负面的影响力,从而导致中国经济从2018年3月到现在出现了增长下行压力极大的趋势,对我们的杀伤力巨大。

  我们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并没有进入衰退期,而是进入了调整期,要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调整,这是一个重要的判断。因为从基本面上看,我国并没有进入衰退期,增长压力大的原因是5件事撞在了一起,出现了负面效应叠加,这标志中国经济实际上进入了调整期。我们估计调整期最少需要3年时间,2018年、2019年、2020年,需要3年的调整才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是口号,要真正转向高质量化增长,这3年将是调整期。调整期把这些负面的效应逐一解决之后,中国经济才能进入我们所期盼的高质量增长阶段。 读懂“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将如何踏上新征程(套装共10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