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诗话(含词话)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啸天说诗.周啸天谈艺录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今诗话(含词话)
一、该这样写
有一位尊敬的老干部,在2005年教师节填写了一首词,题为《园丁之歌》。自注说:“该校成立于1946年,今已更名职业中专学校。”一所老牌师范学校,建校五十年换牌,改为职业中学——这是一个沧桑事件,一个多好的题材呀。加之作者熟悉这所学校——半个世纪的人事变迁,人情反复,多少消逝了的人和事,多少美好的、悲怆的记忆,作者应有诗材,应有兴会,所作应有可观。可惜,他抛开了这些内容不写,而去写一个浅显的、尽人皆知的事实——五十年来这所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尽管形式中规中矩,却沦为公共之言。《园丁之歌》是一个多么落套的题目啊,如在唐人,一定题为《某中师建校五十年更名职中》(唐诗题目多是叙事性的,如“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访隐者不遇”,等等),感觉迥然不同。看看下面这首诗:
虚名一出驷难追,人到拔尖事可危。
平日未栽皂角刺,此身忽变蜂窝煤。
三人成虎虽闻训,众口铄金今识威。
却羡东篱采菊客,自耕自煮损阿谁?(黄宗壤《填拔尖人才推荐表有感》)
这首诗立题就完全不同,其视角是独到的,揭示现象是发人深省的,内心感触是深刻的,语汇是鲜活的,诗句是可圈可点的,一片神行,没有套话。应该为这样的诗浮一大白。
二、才思敏捷
有的人才思敏捷,联想丰富,总能从别人熟视无睹的寻常事物和生活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意思。他能为一片落叶写一首诗,为一只昆虫写一首诗,能指物作诗立就。我的高中语文老师雍国泰,具备这种才能。翻出一张老照片,就有诗:“一纸欣然见旧容,青年负气出隆中。若非先帝有三顾,诸葛沉沦与我同。”贴到网上,都说是好诗。看到别人的姓名,觉得有意思,也可以写一首诗:
学理从文情意真,闲吟一卷叩诗门。
杏坛总是向阳地,桃满春原李满林。(雍国泰《寄李满林》)
既切合别人姓名(李满林),又切合别人教师的身份。我曾把这首诗编进一本诗文集中,没想到责任编辑在没有告知的情况,将最后一句擅改为“桃李满园春满林”,把我气了个半死。
三、立此存照
参军落选人,垂头泪如雨。
报国恨无门,外婆家地主。(熊鉴《参军落选者》)
小古风(仄韵)是五言绝句中常见的一类。这二十个字纯属白描,没有可圈可点的字句。只摆事实,不著议论,却沉甸甸耐人寻味。“报国无门”这一古老悲剧,在20世纪60年代又上演了,只因“外婆家地主”——唯成分论。前事不远,集体记忆正在消失。立此存照。
四、片言据要
谗奸不可畏,可畏是深谋。
世有难伸理,人无必报仇。
辩诬谁说项?苟活我依刘。
八卦乾坤火,精钢竞作钩。(曾渊如《七十回眸九首》其五)
这首五言律诗“回眸”作者数十年前遭遇的迫害,笔墨凝练。次联“世有难伸理,人无必报仇”,字字掷地有声——上句是痛定思痛,尤觉沉痛,下句作自我宽解,颇有肚量。上下以“有”“无”二字相起,形成唱叹,大是名言——所谓“立片言以据要,乃一篇之警策”。后半已无关紧要,单凭“世有难伸理,人无必报仇”十字,就可入选。
五、同等的喜悦
列宁的文章充满逻辑的力量,但不写诗,曾自嘲道——就是砸破我的脑袋,也写不出一句诗。这并不妨碍列宁从朗读普希金的诗中,得到同等的喜悦。邓小平也不写诗。但他在第三次复出之前,在家中朗吟出《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恭候茅庐外,诸葛亮睡醒后念的那首诗: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可以说,没有哪一首比这首诗更能充分表达邓小平复出前的心情,在当代没有哪一个人比邓小平更当得起这首诗了。“大梦谁先觉”,“四人帮”虽然倒了,但当时谁知道中国向何处去?“平生我自知”,是何等的心中有数。“春睡足”,是说韬光养晦够了。“窗外日迟迟”,意味着还有时间呢。这件逸事是我听邓小平长女邓林亲口所讲,绝非杜撰。邓林说,邓家第三代孩子因此都背得来这首诗。邓小平在吟这首诗的时候,也得到了与创作同等的喜悦。
六、老干所作,非“老干体”
云山缥缈有无中,一柱青葱上九重。
俯看飞流湔俗虑,欲撩迷雾觅仙踪。
天心莫测晴还雨,水势难回西复东。
古往今来题壁客,就中几个识真容?(杨析综《庐山》)
七言律诗是当代诗词最流行的诗体,庐山会议是现代史上的一大事件。全诗以“缥缈”二字提纲。“欲撩迷雾觅仙踪”是双关——庐山有仙人洞,庐山会议称“神仙会”。“天心莫测晴还雨,水势难回西复东”表面还是写景,其实是在咏史。一点即收,措语含蓄,颇得风人之旨。最后就东坡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寄慨,紧扣主题。作者是前四川省省长、河南省委书记,诗非“老干体”。
七、五古以真挚为贵
忆昔群儿戏,夜阑不知寐。长天惟明月,空街余犬吠。父促儿回归,转询月宫事。父吻知儿寒,强言及家对。抚肢小衣薄,爱急环以臂。怀中重温暖,不语朦胧睡。及今十余年,人事几变易。阶月旧时月,儿流思亲泪。(罗扶元《忆昔》)
一个月夜的故事,一对父与子的故事,一个真实又珍贵的细节,字里行间充盈着挚情。诗写儿的天真和父的慈祥,皆力透纸背。就像朱自清的《背影》,能唤醒许多人回忆深处的慈父形象。五言古诗以自然家常、真挚朴素为贵。写母爱,古人诗中有极突出的作品,如孟郊《游子吟》。写父爱,还得让这首诗三分。
八、古无今有
挟得南岭云,一击八千里。跨海出关东,又渡松花水。……高空色深苍,繁星在掌指。黑苍相接处,霞灿一线绮。渐看渐浓厚,浮金变沉紫。新月微如羽,光作芒不起。因思平山君,抉此神秘美。……华光乍闪烁,疑是反粒子,湮灭释高能,转化无时已。复想外星人,飞碟附我尾。精诚与我通,面目与我似。转瞬百光年,去来竟何以。星云如纤埃,宇宙固稊米。亿万恒沙劫,旋成复旋毁。当有大宇宙,循环无终始。时空浩茫茫,生命岂偶尔。……轮回千万态,核糖核酸耳。净化归自然,何论此与彼。忽降云海中,翻腾不暂止。四顾同机人,色变胆落矣。俄而着跑道,滑行疾于矢。回颜向舷窗,欢呼灯火市。(陈永正《暮航抵哈尔滨》)
陈永正诗,学者之诗,亦诗人之诗也。或疑其五律尤胜,大抵浅貌深衷,胜语颇多。而十年沉痛之作,直逼老杜乱离诸诗,不独瓣香大历诸公。这首诗初写暮航中看到的瑰奇景色,继写由此引起遐想(“因思”以下),夹有不少天文、物理学新名词,如反粒子、外星人、飞碟、光年、星云、核糖核酸,等等。观念完全是当代的,却不失其古雅。结尾(“忽降”以下)写飞机降落,人从幻想回到现实,翻云覆雨,跌宕有味。或谓暮航一章,前人所无。不可多得也。
九、非当行不能出彩
杨丽萍,白孔雀,锦官城里忽飘落。亭亭玉立追光中,八千鸟喙顿忘啄。冰肌玉骨月中仙,缟裙开展光灿然。俯饮曲身十三段,体态段段皆可怜。饮罢振翅婆娑舞,西双版纳忽焉睹,蕉寨泼水情欲狂,傣家儿女击象鼓。独立香木尾垂文,映日佛塔朗耀金。万人合十观吉鸟,顶上三毛自在伸。座客咨嗟叹观止,舞师神奇乃如此,反扬两臂能抒波,翻令孔雀愧欲死。北人饰神威有加,南人饰神貌如花。请到大足石龛看,可知菩萨是娇娃。(滕伟明《杨丽萍孔雀舞》)
这首诗写得兴会淋漓。“八千鸟喙顿忘啄”,“六宫粉黛无颜色”也,用来不着痕迹。作者说,因当场有八千个座位,忽然得句——这叫俯拾即是。“体态段段皆可怜”承“俯饮曲身十三段”——是神往,是痴迷,诗就要这样放开写。“蕉寨泼水情欲狂,傣家儿女击象鼓”写泼水节,是插曲,是适当的松弛。“顶上三毛自在伸”,是颊添三毫。“翻令孔雀愧欲死”不是骂题,是尊题——因为写的是舞者,而不是孔雀。最后宕开,末句趁韵,不影响全诗的精彩。剪裁的利落,平仄韵的互换,足见当行本色。作者本人曾说:“白居易的《长恨歌》长得好,元稹的《行宫》短得好,你不能说前者的质量是后者的多少倍。”话虽如此,一首好的绝句不必出于行家,而一首好的歌行则非当行不能出彩。
十、不读书不能道
先生可死,先生身后,弦歌相继。四百年间,蔚成学派,兴文兴利。要他棺椁何为?纵铁铸,还如薄纸。身是青山,种梨种橘,且由人去。(李亮伟《柳梢青·谒黄宗羲墓》)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词中运用材料恰到好处。“先生可死”,出黄宗羲《与万承勋书》:“年纪到此,可死;自反平生虽无善状,亦无恶状,可死;于先人未了,亦稍稍无歉,可死;一生著未必尽传,自料亦不下古之名家,可死。如此四可死,死真无苦矣。”作者由此名言,提炼为“先生可死”四字置诸篇首,有石破天惊之感。何以如此?盖先生自谓“可死”,不足为奇。作者亦谓“先生可死”,则异乎寻常。不异常不足以表现激赏。不读书人很难想到的。
十一、一经拈出,就是好诗
门外萋萋草渐齐,一闻车过意清凄。
荧屏不上昔时影,无奈街边看下棋。(曾卓《某公近况》)
乌纱脱下着单衫,日日相随有菜篮。
独有菜农曾见识,招呼犹喊旧官衔。(胡焕章《乌纱》)
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事件,可能包含微妙的人生况味。一经拈出,就是好诗。这两首诗都与官本位的社会背景相关。前诗将某公退休后的失落与无聊,写得十分生动,他嘲意味较为明显。后诗写称呼职位的风气,菜农犹不能免,“独有”二字,略见世态炎凉,不辨他嘲与自嘲。两首诗都好,第二首尤其好。
十二、从新诗中来
有不好的新诗,却不是新诗的不好。不可以从门缝里瞧扁新诗。多读新诗,多读译诗,拓展眼界,触类旁通,吸取其陌生化的手法,有百利而无一弊。有些创调就是这样来的。
南风吹动岭头云,春色若红唇。草虫晴野鸣空寂,在西郊,独坐黄昏。种子推翻泥土,溪流洗亮星辰。……(李子《风入松》)
天空流白海流蓝,血脉自循环。泥巴植物多欢笑,太阳是、某种遗传。果实互相寻觅,石头放弃交谈。……(同上)
“春色若红唇”“种子推翻泥土,溪流洗亮星辰”“太阳是、某种遗传。果实互相寻觅,石头放弃交谈”,诗词中见过这样的句子吗?何其新人耳目。如果不是有爱于新诗,何来这等语言,这等妙思!这样的句子放在新诗中,能见惯不惊。放在这首词中,因为陌生,转觉漂亮。这是一种颠覆,也是一种创新。虽然只是苗头,未尝不预示方向。
十三、安逸的感伤
吾师宛敏灏晚年丧偶,悼亡之作中有回文词:
见难恒别伤鸿燕,燕鸿伤别恒难见。风雨泣山空,空山泣雨风。梦余悲老凤,凤老悲余梦。肠断话西窗,窗西话断肠。(宛敏灏《菩萨蛮》)
回文诗词有上下颠倒成诗、左右复读成诗、回环交错成诗等方式,这首词属左右复读成词者,这是为《菩萨蛮》词调决定的——句子两两相对,一联两韵。这首词下句对上句都有更进一层的意思,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缠绵往复,音韵和婉。游戏文字达到遣怀(释放)目的,也是真诗!有学生说:“读了这首词,有一种很安逸的感伤。”诚哉斯言,善哉斯言,生动道出了这首词的审美释放作用。顺便说,陈廷焯有个意见:回文、集句、叠韵之类,皆是词中下乘。又说,就中叠韵尚可偶一为之,次则集句,最下莫如回文。古人为词,兴寄无端,行止开合,实有自然而然,一经做作,便失真意,等等。说法不无道理,但并不影响我对宛老的这首回文词的欣赏。
十四、情理一片,颠扑不破
宛老诗词,多写于片纸之上,散失于动乱之中。《晚晴轩诗词选》内刊本,仅收诗词百首。或取材日常生活细事,入情入理,令人拊掌:
千年佳话传京兆,绝代风流擅画眉。
老子未能追韵事,细君却倩理青丝。
当窗对镜情如昨,渥泽膏兰恨已迟。
短鬓萧疏梳洗罢,相看一笑二毛时。(宛敏灏《试为老伴理发戏作》)
先看题目。为老伴理发,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桩琐事,只因抚今追昔,心中荡起阵阵涟漪,便生成一首绝妙好诗。又真挚,又幽默,又文雅,又自然,又细腻,又浑成。由为妻理发,联想到张敞画眉的故事,独出心裁而又切题。“老子”(老夫)、“细君”(妻子)联作流水对,既工整又自如。“细君”(《汉书》语)、“渥泽”(《后汉书》语)、“膏兰”(《楚辞》语)、“短鬓萧疏”(张孝祥词语)等,非饱读诗书,焉能一时凑泊而字字妥帖?诗的结尾,好像很随易,其实很难写——十四个字要包含理发完毕的怡然自得,老伴的基本满意,彼此趣话调侃、相看不厌、其淡如水等意思。真是情理一片,颠扑不破。若无才情学识和语言的敏感,要写到这个份上,谈何容易。
十五、曲尽人情
两小无猜大有猜,不伤风化便伤怀。
山花似解情滋味,竟向僧尼顶上开。(熊东遨《僧尼峰》)
有人说,诗词不外是说一说,兼画一画。有先画后说,有先说后画。这首诗就是先说后画。然妙不在画,而在说。作者只从相对二峰的名称着想,但是诗中包含平时对生活的感受琢磨,以及《思凡》《尼姑下山》一类曲文的影响。“两小无猜大有猜,不伤风化便伤怀”,并列的当句对,是多么曲尽人情,多么富于人文关怀,多么有唱叹之音啊。后二句的画,只是余思作波而已。
十六、并不油滑
无限蟾光下九天,千山明到一窗前。
痴心但爱家乡月,不管西方圆不圆。(林崇增《中秋月》)
这是先画后说。妙不在画,而在说。看他针对“月亮是西方的圆”一念,反驳得多么有意思——作者承认爱国(家乡)心痴,所以偏爱家乡之月。不强以东风压倒西风,只说“不管西方圆不圆”。这意思别人也许有,这话别人没有说过。有人认为这样的句子油滑,我不这样认为。
十七、四句皆画
远处雪山摊碎光,高原六月野茫茫。
一方花色头巾里,三五牦牛啃夕阳。(刘庆霖《西藏杂感》)
这是四句皆画,而且是油画的感觉。妙在画,亦在语言——用“花色头巾”借代藏区的草地,多么形象,多么鲜明,多么富于地域特征。“啃”字特别带劲——本是三五牦牛在夕阳下啃草,写作“啃夕阳”,不合文法,却是诗家健语。
十八、四句皆说
青狮白象各兴灾,惹得高僧斗几回。
谁料人间添魍魉,竟从菩萨脚边来!(杨逸明《看〈西游记〉电视剧》)
这是四句皆说。妙在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个什么意思——作者并不说破,故令人忍俊不禁。在原著中,菩萨身边之物下凡兴灾,你我都作童话看了,但谁想到这是社会现实的一种折射呢!作者还有一首《戊子咏鼠》:“饱食无忧枕自高,官场鼠辈正闲聊。商量成立基金会,救助人间流浪猫。”一样地耐人寻味。邓小平论写作说“首先是要意思好”,其次是语言好、语言到位。作诗又何尝不是如此。
十九、捏拿到位
绕篱芬馥尽兰荪,大道所存师所存。
每恨江南无积雪,不教孺子立中门。(钟振振《悼念程千帆先生》)
这首诗的内容,一言以蔽之——遗憾未能成为您老的学生。但把“程”姓和“立雪程门”的成语联系起来,无端迁怨于江南天气,是无理而妙。作者颇有造语之才,另一首《中秋对月》云:“环肥燕瘦各娟妍,甲乙每随心境迁。不为人间有离别,问谁独爱此宵圆。”“环肥燕瘦”之类倒也罢了,看次句的“甲乙”二字,捏拿到位,所以为妙。语感真如按摩,稍失轻重即无趣。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二十、想不到的好
“当代诗词在意境上突破,相对要容易一些,除非你不食人间烟火。当代诗词要在语言上突破,则要困难得多。”作此言者滕伟明也,请看他的词:
当年执教,小书案、曾与先生吴楚。圈点批评声乍乍,笑骂辄挥长麈。天上神仙,人间圣哲,谬误条条数。一言不合,摘头拼作豪赌。深怪吾子今来,心平如井,讷讷殊和煦。余及卿言皆大好,想见先生城府。如我颓唐,似君才气,焉得无冤苦?何时醉酒,再听肝肺倾吐?(滕伟明《念奴娇·老友傅力来访宛如再世人》)
开头忆及傅与“我”当年执教同桌,一个在这头,一个在那头,“吴楚”二字又典雅,又形象,又幽默,又省净。“余及卿言皆大好,想见先生城府”两句画龙点睛,对比上文“圈点批评声乍乍,笑骂辄挥长麈”,确实是换了一个人。作者就这样活生生地写出了岁月是如何地磨平一个书生的棱角,抵一篇小小说。其他话好,是想得到的好。这几句话好,是想不到的好。
二一、书语贵乎信手拈来
书语最忌堆垛,前人讥为“獭祭”(或称“掉书袋”)。贵乎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惬心贵当,自然入妙。今人诗云:
中华自古擅风流,岂让欧洲更美洲?
碧海青天凭寄语,嫦娥灵药不宜偷。(陶先淮《赠何诗嫦赴美留学》)
劝人学成归国,后二句语出李商隐诗,用得很活。又以“嫦娥”切对方名字,偶然得之,尤臻语妙。
二二、语感之妙
领略音乐之美,有赖音乐的耳。领略口语之美,有赖语言感受的能力。语感是一种极其微妙,类乎神情的东西,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对语感反应生而敏锐的人,人们则称其有语言天赋。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语言感受的能力,主要靠后天的琢磨(包括阅读)。
一夜天涯动客思,嘉陵江月照空池。
想来兄弟应忘我,我亦三年未梦之。(杜斌《在外打工偶感》)
题目是现代的,三句虽为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之转语,却颠转从相忘的角度说,其语自作,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语感上拉开了距离,便令人耳目一新。
二三、出其不意
要出新意,要出其不意。一部电视剧,如看了前边就知道后边,观众一定会转换频道。一首诗,如见了上句就知道下句,则可以不作。拿咏怀古迹来说罢,老前辈有咏秦陵作,先从读秦纪说起,历叙暴秦事迹及历史教训,洋洋洒洒,终其一篇,主题仅载舟覆舟四字而已,纵然词秀调雅,实可不作。作了,亦可不选。
荐将仓皇戎马间,感恩功狗尚桓桓。
他年钟室烹君夜,始信宫中月色寒。(邵祖平《萧何月下追韩信处》)
斩木揭竿起一军,果然三户可亡秦。
祖龙幸得今年死,从此高斯是佞人。(杨启宇《大泽乡》)
这两首就不一样了。前一首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着想,然而抓住“月色”做文章,真是高招。后一首从大泽乡本事说起,然后借题发挥,句调虽从唐人“从此萧郎是路人”(崔郊)化出,却面目一新,诗意发人深省。可见咏史怀古类题材的出新,贵在独具只眼——对同一件史实,与别人看法不同,这也就是新意。如“先主纵无多访谒,孔明未必久耕锄”(星汉《雨后游南阳武侯祠放言》)、“倘能一语来承罪,未必三军敢倒戈”(同前《马嵬坡》)等,即是。前人归纳为一种技巧“翻案法”,这并不是事情的本质,本质是史识,有真知灼见。有案可翻,始得翻之。为翻案而翻案,哗众取宠,较之人云亦云,过犹不及。
二四、不落窠臼
思路要广,要不落窠臼。如以“神舟”五号上天为题作诗,最常见的是正面歌颂,如“破雾穿云上九霄,东方乐曲驭空飘”“神舟壮志冲牛斗,百姓齐声赞舜尧”,等等,千部一腔,令人欲睡。有人联想到张华《博物志》中海客乘槎至天河的神话传说,于是有了新的思路:
寂寞天河槎已杳,当年客自海边来。
神舟今日排云上,又使星娥惊一回。(钱红旗《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前二句从故事说起,后二句只从侧面微挑,轻松活泼,很有新意。
二五、不妨放一放
农民诗人郭定乾有一次看到别人拿着细细的长竿,一边赶鹅一边唱流行歌曲,门前不远处有条大河,河对面有小山,觉得真是一个诗意盎然、画意盎然的场景。诗兴大发,作《放鹅》诗道:
手执长竿一曲歌,门前放眼好山河。
农夫也有羲之好,春草青青放白鹅。
据他说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是先写成一、二、四句,第三句怎么也搭配不好。放了几天,因从祝枝山草书帖读到李白诗“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忽然联想到羲之爱鹅的故事,有了一个新的思路,酿成第三句。事实上,就是这一句成就了这首诗,如果没有这一句,诗味会平淡寡薄得多。可见,没有新的思路,不要轻易动笔。动了笔,也不要轻易完篇,不妨在抽屉里放一放。
二六、未经人道语
诗忌公共之言,喜独到语、未经人道语。哪怕有一句也好,如果是关键句的话。
抛头洒血为苍生,青史何曾著姓名。
肃立碑前思痛哭,几人无愧对英灵?(张榕《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前三句皆公共之言,末句发人所未发,如斗大橄榄,耐得咀嚼。因为想不到有此一句,诗便好。句子也是这样,“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李白),前四字为公共之言,下五字则为未经人道,有此五字,句便好。清人洪亮吉赞美女诗人王采薇说:“‘青山独归处,花暗一层楼’‘一院露光团作雨,四山花影下如潮’,此类数十联,皆未经人道语。”一个诗人有数十联未经人道语,则其诗集可观。
二七、投石问路,顺藤理瓜
入望长郊景浩茫,菜花春麦泻春光。
是谁泼彩川西坝,一片青青一片黄。(郭定乾《春望》)
作者自己讲作诗经过说,因看到阳光下闪闪发光的菜花、麦苗,色彩非常绚丽,所以得了前两句。进而想,这样美好的景色是谁造成的呢?于是从挥笔作画的行为联想到张大千“泼彩”的技法,并自然地将这个词拈来,放到诗中。又由“泼”自然生出一片片的意念,用句中对的形式,视野也放大了,最后成为“是谁泼彩川西坝,一片青青一片黄”。作者将这种顺向构思形象地喻为“投石问路,顺藤理瓜”。
二八、排球喻诗
云台露叶舞风柯,快意平生此夕多。
人在乾元清气上,三千尺下是银河。(钟振振《夜登重庆南山一棵树观景台作》)
游人到山城重庆,必看夜景。看夜景,必上南山一棵树。俯瞰市区两江灯火交辉,有银河垂地的感觉。钟振振尝以排球喻诗,说绝句一二句好比“一传”,三句好比“二传”,将球高高托起,末句扣球得分。元人杨载也有绝句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的说法,不如钟振振讲得生动。“云台露叶舞风柯”二句就是“一传”,“人在乾元清气上”是“二传”,把球托得很高,“三千尺下是银河”是扣球得分。当然,这首诗的结构,要说是起承转合,也是可以的。
二九、借题发挥
摆设身边欲作何?不须扶我看山河。
从君曲曲弯弯样,已识苍生百态多。(刘川《弯手杖》)
作者擅长借题发挥,取材广(所谓“陶成瓦砾亦诗材”)而命意新,多镂心刻骨之语,能发人所未发。弯手杖本来是一件普通用具,作者却把它与扭曲人生搭成联想,语言的勾勒也很到位(“摆设”“不须扶我”“已识”),就写出了趣味。
通身灰垢面如霜,心火多年蔽旧箱。
莫叹高僧无处请,能从漆夜自开光。(刘川《橱柜中寻出旧台灯》)
将“旧台灯”与“开光”一事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琢磨生活同时琢磨语言的功夫。
手捏心丝一眼瞄,由之定准世间标。
转身归去机关里,满腹弯弯黑线条。(刘川《墨斗》)
这首诗用即事微挑,顺手一击的手法,借题发挥,对某种世相作了讽刺,“机关”一词,与用作线条定语的“黑”字,最关紧要。
三十、鸟看见了
夜笼青纱帐里钻,偷瓜半抱过河滩。
回头明月空中望,从此一生不敢看。(叶宝林《月下偷瓜》)
这是一首绝作。写儿时偷瓜,其结果是留下一辈子的心病。诗中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偷瓜归途不经意的一个发现:“回头明月空中望!”有一篇天才的侦探小说,名叫《鸟看见了》,写一个杀人犯的心病。为了这个心病,那人变成了一个捕鸟者,由此露出马脚,给破案提供了线索。而宝林这首诗,也可以命名为《月亮看见了》。真是不谋而合——我做到了!
这首诗是童趣组诗中的一首。同题的其他几首也不错——“蝗虫胜过籽虾香,几抹炊烟退野狼。马褂煽风篝火旺,圆圆小肚滚斜阳。”(《野餐蝗虫》)“百灵云朵唱天空,雨后山花野火红。二马溪边互啃痒,虹桥一架已心通。”(《二马啃痒》)“光身裸日放歌吟,纵马携风过树林。跃过长沟轻抖手,蝶飞两翼指间擒。”(《纵马追蝶》)
三一、细节生动
叶宝林每作一诗,必有生动细节——“马褂煽风篝火旺”非亲历者不能道,“二马溪边互啃痒”非牧马人不能道,足见物我同情,极富诗味。
清水翻开已浊汤,一锅小米煮斜阳。
虚编柳笊为空眼,漏得金黄日子香。(《笊篱捞饭》)
笊篱捞饭在东北,为人人日常所有,而别人诗中所无。“存在几千年无人写”(刘章语),偏他写了,而且写得有滋有味,足见兴趣之佳。诗中借代的运用(用“金黄日子”代小米粥),句子成分的活用(以“斜阳”作“煮”的宾语),得力于对新诗的借鉴。
黄绸紫缎晾芳菲,欲过墙头争日晖。
潮湿心情摊满院,一时化作彩云飞。(《晾衣绳》)
这也是一首佳作。这首诗的三四句特别出彩,湿漉漉沉甸甸的心情,因五彩的衣物一晾,变得好了。运用借代(以“潮湿心情”代洗好的衣服)和通感(说“心情”以“潮湿”),完全是新诗做派。“彩云飞”,古典中倒是有,如李白之“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晏几道之“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却不是这个意思。诗人用来写晾在绳子上的五颜六色的衣服,很有创意。
三二、语言风趣
何革《岁末杂感》组诗,第一首是序诗:
忽南忽北似飘蓬,话不普通人普通。
万里归来行色倦,新诗几句未加工。
这首诗可以登到《打工诗人》报上去,第二句有趣,第四句只有序诗才好这样写,也有风趣。
文字堆中路半斜,忙忙碌碌总无涯。
一年诸事从头理,几件堪同妻子夸?
这样信手写来,就有味道的诗,非老于此道者不办。在唐属元白一路。
一任繁华过眼频,十年安坐不销魂。
平生快意几多事,人已成名我已婚。
末句从罗隐《赠妓云英》诗中来,师其辞不师其意,便佳。 啸天说诗.周啸天谈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