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诗词赏析七讲

三 因声求气

诗词赏析七讲 周啸天 7272 2021-04-05 17:30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诗词赏析七讲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三 因声求气

  吟和诵作为“因声求气”的赏析方法,具有共通的规律,有一些须共同遵循的注意事项。分说如下:

  一、音步的顿宕。旧体诗词的音步(顿)较现代新诗为整饬,一般是两字一顿,也有一字一顿的(一般见于五、七言诗句的句尾)。对于近体诗词来说,音律的节奏是第一义的,是先于意义节奏的。即吟诵时以音步为单位,为了迁就音步,不惜割断意群。五言诗句一般读为三顿,而七言诗句一般读为四顿: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怀李白》)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这里的“无敌”、“不群”、“庾开府”、“鲍参军”、“先知”等原是不可分割的意群,但为了照顾音步,读时都割断了。每音步的时值,根据后一字的平仄,略有差异,平脚的音步时值较长。即五言句第二、第四字及七言句第二、四、六句遇平声时,均要适当地延宕(以下用符号——表示)。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五、七言近体诗平仄限制较严,读时应加注意。有一些字因义训而声调不同,如“空”、“吹”、“思”等一般为平声,但是“屡空”、“鼓吹”、“秋思”等词中则读作去声。还有一些字可依格律句调而平仄通读,如“看”“教”“过”等,如“晓看红湿处”、“不教胡马度阴山”、“魑魅喜人过”中的“看”、“教”、“过”均读平声。上例中“谁令骑马客京华”的“令”,亦属此例。五、七言律句的上述吟诵方法可以推广到词曲,即词曲中的五七言律句也应按这一规律来吟诵。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一美中不足之处,便是一些主人公在吟咏诗词(曲)句时未充分注意这些规律,如“林黛玉”行令时念“良辰美景奈何天”,就缺乏相宜的顿宕,听起来像滑过去的,仿佛演员、导演,乃至编剧都不懂得那句中的意味。

  词的句法调式较近体诗复杂,讲究音步的停顿并无二致。除多数五、七言律句的吟诵与近体相仿,其余则因调而异:

  由于以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就必须更好地配合;又遇分阕处亦须作适当的休止。更应注意的,词里面常有以一字领起的句子,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对”、“渐”两字各应作一停顿。有两字短韵,如“消魂,当此际”(秦观《满庭芳》)“魂”字必须停顿并重读。除三字句外,上三下四的七言句尤多,读时定要依照句法的特点,这与古近体诗的读法都是不同的。例如“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摸鱼儿》)必须在“消”字处停顿。若在律绝诗里如“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赠汪伦》)竟割断意群改为上四下三句,不仅在“花”处停顿,并且加以延宕,倘以“桃花潭”三字连读倒是错了。(宛敏灏《略谈古典文学作品的朗读》)

  同时词在吟诵中,音步与意群更易兼顾,略举两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如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辛弃疾《沁园春》)

  五、七言古体诗,实际上分两大类。一类讲究平仄,近乎近体诗。七古属于此类者称王杨卢骆体,平仄韵互换。凡属此类,在吟诵时与五、七言近体诗相类: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李白《关山月》)

  长安——大道——连狭——斜,

  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

  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

  凤吐——流苏——带晚——霞。(卢照邻《长安古意》)

  另一类则不协平仄,或与近体诗相拗。凡属此类,读时就比较自由,音步与意群兼顾,不延宕字音: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古诗《十五从军征》)

  我家——江水——初——发源,

  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

  古来——出没——随——涛波。(苏轼《游金山寺》)

  至于散曲亦分两类,一是衬字较少之令曲,读法同词;二是衬字较多,纯用口语的套曲、杂剧,读法上更加自由,音步也突破两字之限。各举一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正宫·端正好》)

  显然后者在读法上更接近口头语言,更接近新诗。

  二、字音的重轻。诗词句除了音步的顿宕,还有字音轻重的变化。这需要根据诗意,将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节奏的重音适当配合,对句中的中心字、词,篇中的重要句子,加以强调,从而形成高低、强弱的语调。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七字中连用了“牵”、“顿”、“拦”、“哭”四动词,将送亲人参加战争的爷娘妻子的惨痛情状刻画得淋漓尽致,便应配合顿宕,在诵读中予以强调,读为:

  牵衣——顿足——拦道——哭

  同类例子还有: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转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有的在修辞上能形成特殊风趣的,如顶真,其接字处即重复的后一字或句,亦宜重读,与前字呼应,以尽其致,勿忽略作者用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白居易《长恨歌》)

  他部从入穷荒,我乘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蛰。泣寒蛰,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啼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这样分轻重高低读去,真有明珠走盘的意趣。

  三、语调的变化。这种变化分缓急、曲直,配合音步的顿宕,字音的高低强弱,表现力尤为丰富。这里总的原则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从容自然地顺应情绪的反应与发展。以《琵琶行》为例,读“大弦嘈嘈如急雨”宜重而急;“小弦切切如私语”宜轻而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宜流走;“间关莺语花间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数语,则应渐读渐轻,渐入徐缓;至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则又宜突发而响亮,如此方能传答诗句本身的感染力。至于叙事诗,涉及对话,更宜体会描摹人物口吻:

  阿母谓府吏:“毋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焦仲卿妻》)

  阿母的话,有叱责,有利诱,读时宜有变化;仲卿的答语,则干脆利落,读时要平稳,以见其坚定不移。

  四、音情的配合。古代诗人在创作中往往根据内容情绪的要求,选择相宜的声音,不仅限于字义的斟酌。其高妙者,不啻能以语言声响传达生活的音响。最常见的是在选韵上,韵按洪亮、细微分若干级,表示欢快的每用“江”、“阳”,抒写怨愁的每用“萧”、“尤”,慷慨激昂多用“东”、“冬”,感叹惋伤多用“支”、“微”。当然也有不尽然者,有不止此者,如: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与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此曲采用洪亮的“家麻”脚韵,而且破题四字“喇叭,唢呐”(lǎbɑsuǒnà)字字入韵,惟妙惟肖地从声音上描摹出这种乐器“曲小腔大”的特点。王维《送元二使西安》上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入韵者达六字之多:“城”、“轻”、“尘”、“青青”、“新”,读来轻柔明快,为全诗定下了乐观而多情的基调。李清照《声声慢》不仅选用细微而短促的入声韵,而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均属齿音,念来具有轻细而凄清的感觉,吟诵时也要注意其音情的配合。而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但从声音上,以“萧萧下”的低微叠韵传达落叶声响,以“滚滚来”的洪亮声音传达江流的气势,而且形成强烈的对比,相得益彰。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两篇胜利的颂歌。在音节上,它们都有独特之处。上一篇全用七言,先是句句用韵,两句一转,先仄后平,交替出现,最后四句,以平韵收束,而‘古来’一句不押韵,音节遂由急促转为安和。后一篇篇首以‘君不见’三字领起,先以三、三、七言,后以七、七、七言构成,而句句用韵,三句一转,先平后仄,交替到底,音节亢烈。两篇都整齐中见变化,变化中含统一,富于创造性,是以语言的音响传达生活的音响的成功范例。”(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

  如果我们能充分注意上述四点,诵来悉中其节,便能更神会古人匠心,而古代诗词杰作也会更见赏心悦耳。 诗词赏析七讲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