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和平之前,方孝孺与黄媛瞒着众人,再次来到了稻草垛,他(她)们水乳交融、如胶似漆、云雨之欢、鸾凤和鸣,两情缱绻、怜我怜卿。谁知两人兴致完毕,方孝孺却低声哭泣。
黄媛意识到他必有不可启齿的难言之隐,便轻声询问:“先生婚否?”方孝孺点头称是。“黄媛甘愿做小,宁愿当妾。”看黄媛那期盼的眼神,方孝孺心如刀割、椎心泣血。
此时的孝孺耳旁响起了好友姚广孝的话语:不能让太史公生气,先生把无限的希望寄托于你,大好的前程在等待着你。方孝孺紧抱黄媛,明析了自己悲戚的原因。
孝孺的话语,似如晴天霹雳,黄媛悲恸欲绝、肝肠寸断。没有想到真挚的感情,换来的却是无情地抛弃。方孝孺见心上人撕心裂肺、伤心欲绝,他一边捶打自己,一边发下毒誓:“孝孺腾达之日,就是迎娶黄媛之时,若违背誓言,天打雷劈。”看见孝孺不断责罚着自己,黄媛的心里万分伤戚,她扶起孝孺,痛苦地说道:“起来吧,跟社长去,黄媛相信你。”孝孺感激涕零,两人再次拥抱、难舍分离,他(她)们双双立誓:爱情比金坚、至死不能渝。
巡讲完毕,‘心学社’一行回到了南京,方孝孺在宋濂的力荐下,就任从五品侍讲学士,后奉太祖旨意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上意,升任文学博士,正五品。他官场顺畅、前途光明,似乎忘记了邵武,忘记了和平,忘记了自己和黄媛曾在那里立下的铮铮誓语。
朱元璋给了方孝孺的官职,却没有给姚广孝施展宏大抱负的机会,他一直在等待,等待那机遇的降临。后来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姚广孝巧妙送帽,正合了燕王心意,于是他跟随朱棣去了北平。后来姚广孝鼓动朱棣,起兵靖难,四年的靖难,朱棣得胜,好友孝儒被诛十族,过去的挚友成为敌我双方,姚广孝思念旧情,却力保无望,幸好救下了方家小女,那内疚万分之心,才略感慰籍,稍微平静。
且说,黄媛在孝孺离开和平后不久便有了妊娠的表现,黄书达死劲地逼问,黄媛只好道出了实情,气得父亲当场吐血、撒手人寰。父亲逝后不久,黄明接替了书院,可是妹妹的肚子越来越大,如此下去,黄家就要出丑、丢脸。黄明要妹妹堕胎,黄媛死活不依,她对哥哥说道:“胎儿是妹妹与孝孺爱情的结晶,方先生定会兑现诺言,迎娶黄媛。”“妹妹你醒醒吧?若是有情有意,为何没有半张书信?方孝孺已是事业有成,如何不兑现承诺?为何不来提亲,迎娶妹妹?”黄媛没有了言语,只是悲切哭泣,但她无论如何不会打胎,决不放弃。
黄明劝说不动,就找来娘舅廖光辉,廖光辉是和平的大家,有良田万亩,附近的坎头、坎下都有廖家的地产,舅舅听后也,是长吁短叹,没了主义,可姐夫去世,黄家大事又不能不管,怎么办?怎么办啊?这时候,廖光辉突然地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廖贵财,贵财和甥女年庚相同,八字又和,他(她)们两情相悦,可以迅速成亲,一来避免黄家丢丑,二来满足儿子的追求。
原来,贵财早就暗恋着黄媛,因为是表兄、表妹的缘故,父亲籍近亲会影响后代为由,极力反对表亲联姻。
当廖光辉将此事一说,儿子觉得蹊跷,连忙追问:“原来父亲极力反对,现在为何力促成姻?”纸是包不住火的,迟早都要摊牌,廖光辉将黄媛与孝孺的事情,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儿子。廖贵财笑道:“表妹步步莲花、出水芙蓉之时,父亲极力阻扰反对,而表妹残花败柳、声名狼藉之后,父亲却要儿子迎娶成亲,结秦晋之好,这哪是亲生父亲当为?”廖光辉一听,气得剧咳了起来,廖贵财见此,慌忙跪地,应诺成亲。
廖贵财以离开和平,回避流言为由,要求父亲将坎下的所有家产,拨给了自己,为了黄媛,廖光辉没辙,只能答应。
黄媛在母亲和哥哥的劝说下,放弃等待方孝孺,不日便与脾气、兴趣皆不相投的表哥廖贵财结下了百年好合。
婚后的贵财、黄媛,毫无感情可言,黄媛只是应付了事,任凭贵财上下折腾,不久,贵财没有了多大的锐气,对表妹也无半点兴趣,而是全身心地维护、经营父亲让给他的产业。夫妻间动不动就吵架、打架。但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贵财从来不把妻子的事情往外面诉说。
过了七个月,黄媛临盆,生了个女儿,黄媛娶名小如(孝孺的谐音),无奈,廖光辉极力反对,黄媛便依了公公的意思,取名:小英。
近来的朱棣憋气窝火、怅然若失,谋士的离去、建文的踪迹、咸宁的哭闹,一连串的变故,搞的他是烦心倦目、使性闹气,他干脆躲进了书房,图个清净。
一听说姚广孝要晋见,朱棣高兴得衣裳不整地就出门相迎,“先生啊,朕都想死您了,你这一走,朕是六神无主、心神不定。”
姚广孝连忙跪地说道:“广孝该死,让皇帝挂念了。”朱棣慌忙将姚广孝扶起,言:“不是先生的问题,是朕做得不好,还望先生见谅,辅佐大明江山。”“老衲何德何能,能得皇上的如此厚爱?如今的广孝,只想皈依佛门,超度冤逝的灵魂。此次来京,就是组织学者编撰《永乐大典》,它是利民工程,老衲建议急召解缙,主持大典的编撰工作。”朱棣知道姚广孝心灰意冷,他的好友方孝孺被诛杀了十族,姐姐姚广娣被他活活气死,作为皇帝的谋士,为永乐的盛世立下了赫赫功勋,而皇帝又何为?他的朋友和亲人却有着如此悲惨遭遇,怎不叫他意气消沉、万念俱灰?
朱棣知道留不下广孝,只要求他能对大明的未来有所建议,广孝为了大明的将来,为了国家的稳定,他要求朱棣更换京都,移至燕京。
朱棣叫皇后、太子一起过见姚广孝,还把自己宫中的情况和近来朝廷的举动,全都告诉了谋士。姚广孝高兴地说:“马三保变成了郑和,组织船队远航,这样很好,既能远洋贸易,又能彰显国威,一举两得。”姚广孝十分清楚,朱棣诏郑和远洋有其深层次目的,但他不去点破,更利于建文皇帝的藏躲。
话说,咸宁公主被皇帝、皇后控制在‘沁芳斋’,不能随意出走。本来就虚弱的她,绝食了数日后,更是身心交病、面如灰土。贴身丫鬟春花听说姚广孝来到了南京,主仆二人,便心生了计策。
朱棣要广孝书信于解缙,希望他能顾全大局,主持《永乐大典》的编撰事宜,当姚广孝刚写到一半之时,春花大喊:“救命,救命。”徐皇后立刻警觉是咸宁那里出事,吓得她与朱棣,慌忙朝着‘沁芳斋’方向,飞快地跑去。
喜欢丹青香魂请大家收藏:(321553.xyz)丹青香魂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