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红颜乱之冲关一怒

第35章 忠义却是两难处

红颜乱之冲关一怒 云陌 2745 2021-04-02 20:10

  一边是敌军首领后金睿亲王多尔衮的密函,一边是锦州守将舅父祖大寿的加急信,每一封信,每一个字都让吴三桂如坐针毡。

  锦州城内的蒙古贝勒已经有了异动,那支在祖大寿手中越磨练越锐利的梦雇佣军此刻却像一根倒棘的利刺,直插在这早已超负荷的锦州城内。此刻的锦州城就像是一座外表完好无缺而实质却残破不堪的危楼,经不得一点的触碰。华丽的外表只需那最后的一点重压便足以在顷刻间轰然倒塌。然而,这支梦雇佣军,本就是无主的利剑,祖大寿能用,是因为明朝给他们提供了最丰厚的待遇。毕竟,在建真部落,当兵只有劫掠到财物才有得分配,而且还主要都归首领了,将士们卖命却一无所得。然而明朝就不一样了,当兵是有军饷的,打不打仗都发,所以这些蒙古蛮子自然也就投机取巧的依附明朝了。

  只是,这样建立在经济利益上的脆弱的合作关系,永远经不起一丁点的考验与磨难,甚至,它本来就是一个随时会爆发甫得潜在危机。正所谓剑有双刃,伤人亦伤己,祖大寿平日里又何尝不是处处小心防范,只是这一次,天不由己。整个锦州城内本身已是自顾不暇,饶是祖大寿再英明也实在抽不出力气再去辖制这些同样被困疯了的蒙古军。

  尤其是皇太极屠城的命令更加让他们血色赤红,谁都知道当年努尔哈赤受辱锦州,抱恨而死是后金的一块心病,此仇不报,让整个建真军队,颜面何存?更何况后来的皇太极两次出兵御驾亲征,竭尽全国之力,屡屡兵围锦州。却依然是复仇不成,更是平添耻辱。

  驰骋边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后金,一统塞外的意气风发的建真铁骑,却在如此一座小小城池上频频受挫,损兵折将,甚至克死一位他们心目中最英明神武、伟大勇毅的君王。这样的国耻,可谓是深深扎在每个后金人心里的倒刺,一触便是锥心刺骨的痛楚。如此一来,后金对于锦州的愤恨早已是刻苦铭心,那样的强烈的、疯狂的报复心下的战争,又将是怎样的血腥。

  而今锦州城外囤积大量金兵,多尔衮更在城墙外挖了三丈鸿沟,先不论城外虎视眈眈的金兵,其本身无论人、马,通通都越不过,更何况还是面临着鳞次栉比的弓箭手的全天守候呢?而今城内被困多日,粮草早已断绝,连战马都已斩杀殆尽,更不提其他出了人以外的活物,要不是祖大寿多年来的威信,恐怕城中早已出现了食人的恐怖现象。面对这城中早已没有了任何可以果腹之物,饥饿、疾病、恐慌蔓延在整个城内,人人岌岌可危,将士早已溃不成军的状况。面对这已经濒临疯狂的人心,要祖大寿怎样挽回?

  然而,对于洪承畴的坐视不理,或者说他的坐怀不乱的安稳,甚至是他所谓的以静制动的计谋,吴三桂实在是很难以不带私人感情的去冷静评估。即使明知此刻与后金交战不过是羊入虎口、正中下怀之举,吴三桂却依然压抑不住自己胸腔里喷涌的热血,那样嗜血的心情,需要用生命的消亡才能平息。

  然而,最让吴三桂感到左右为难、痛心疾首的地方却不在这里。如果说面对锦州的围观可以理解为洪承畴的大谋,吴三桂亦是可以受这点小忍之痛的。只是,多尔衮的一封信,彻底乱了他本就波涛暗涌的内心。

  截住长城半屠龙,海水不流身自囚。

  引来碧波松山下,流向那处是锦州。

  夺城不论东南北,杏花春雨塞外楼。

  断得天下三分侯,粮马铁骑当自有。

  吴三桂冷冷地看着这首根本不成诗得诗句,早已是冷汗湿透了全身。这次得信倒是送得隐蔽,只是越隐蔽越是说明了内容得危险性。尤其还是在洪承畴的视线内,真不知道这样的一封信有将引发怎样的猜忌。且不说信的内容如何,光是与敌将私通,就足以致命。更何况洪承畴本身就对自己抱着极大的不信任,再加上舅父祖大寿当年的旧事,更是雪上加霜的处境。

  而且,就算不论洪承畴这边,对于吴三桂自己来说,一个敌军首领的信件,居然能够在如此守卫森严的情况下,从跟过自己出生入死的亲兵手上传到自己这里。这本身,就是个多么巨大的威胁,这无疑于明目张胆的向吴三桂示威,这根本就是光明正大地暗示说你本身就处在危险里。原本看过洪承畴的守卫时吴三桂已是相当感佩其固若金汤,如今却在刹那间又面对如此情境,叫吴三桂如何不胆战心惊?

  况乎,多尔衮心中的内容更是惊天动地的信息。简单的藏头诗,拼凑起来便是“截海引流,夺杏断粮”。这八个字对于洪承畴挖空心思的布置,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而对于这场僵持不下的战争,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突破。松山的防守是密不透风,但是松山却是座孤山,粮草全靠邻近的杏山救济。而边境临海,两山之间,若是如多尔衮所言,掘地为沟,引海截流,再断粮围杏。那么,不出半个月,如今的松山就将面临与锦州一模一样的处境。

  真不愧是睿亲王啊,果然足智多谋,阴狠诡谲。饶是作为对手的吴三桂,对于多尔衮也是相当佩服的,其人虽是狡诈,却着实是智勇双全之辈。这就是所谓的乱世枭雄吧,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样样都超绝过人。作为朋友,这样的人实在是求之不得的荣幸;只是,作为对手,这样的人,就实在太恐怖了……

  比如现在,对于吴三桂来说,这短短的八个字就已经是烫手山芋,更不说诗里根本算得上明示的割地封侯,甚至兵马不动,军权如旧的诱人承诺了。

  先说这八个字本就是军事机密,甚至是整场战争决胜的关键,偏偏这多尔衮却告诉了自己,这是什么意思?摆在外人眼里,这就是个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嫌疑。敌军首领给了你他们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计划,你上报不是?报,如何回答从何得来的?难道要告诉洪承畴睿亲王送来的?只怕这话永远也说不清。若是不上报,难保洪承畴的人马真就没有看到一点点蛛丝马迹,如若战败由此,吴三桂更不敢想象那样的结局。

  再说这封侯割地的条件,对于如今仅仅作为一个总兵的吴三桂来说,无疑是一个太大的赏赐。只是这样根本不符合身份、品级的赏赐更是让人怀疑。你吴三桂到底与多尔衮有多少私交,又到底出卖了大明多少军情,才能以如此低下的职位换得如此隆重的待遇,这只怕是每个人都会想要知道的问题。更何况是对于降将却准许保留兵权这样的最实质性的利益,基本上是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先例。如此丰厚的条件,吴三桂要怎么让其他人相信他真的是没有谋反叛逆之心?只怕到时候报上去了,还来不及上战场,自己就已经先人头落地,更严重的还会连累到自己成千的关宁兄弟,甚至远在京城的父母宗亲。如此以来,又怎是吴三桂可以承担得起的结局?

  好一个印痕毒辣的反间计啊!自古忠孝两难全,忠义更在抉择时。吴三桂此刻两封信在手,才真是进退两难、如坐针毡的煎熬……

   喜欢红颜乱之冲关一怒请大家收藏:(321553.xyz)红颜乱之冲关一怒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