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5章 番:129
第2030章
这是一个从时光机里穿越而来的心情日记——
【我的生活,从小学开始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我每天都会被教育“只有好好学习你才能有出息”,于是好好学习的话听了一遍又一遍。
其实小时候我并不知道考个高分到底意味着什么——难道仅凭着一纸试卷你就能够昧着良心夸我聪明又或者是耻笑我智商低下吗?
我以为我这样就可以了,可是还不够,妈妈觉得还不够,她希望我更努力,希望我得第一。也许我这个人就是容易被别人洗脑,于是幼小的我迷糊着跟着她严厉的指令,一步一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路人癸一路攀升到老师最喜欢挂在嘴边上的别人家的孩子,从一个活泼爱闹的小姑娘,变得越来越沉默,也从一个讨人喜的姑娘,变得让人看不透。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很多想法被扼杀,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很多新奇的鬼点子都在未出口之前被抽走了赖以存在的氧气。
我本该是自由生长的灵魂,突然间就陷入了冰冻的境界,等到有春风化开冰壳,苏醒的灵魂已经不复灵气,只能绝望又黯然接受着本该不属于自己的灰暗,任由自己在可以疯狂的岁月里野蛮生长,企图弥补自己点什么,却觉得好像什么都不需要,因为一切都觉醒得太晚。
初中开始的那年,寝室里一共10个人,除了我之外,每个人包括容姐在内都表露过对家的思念,只有我没有,我喜欢跟这些不熟悉的人交往,这样可以忘记很多烦恼,我甚至可以忘记自己有个家,有父母。我就是可以这样的铁石心肠。
高中,那些回家的日子里,好好学习已经不是日复一日的萦绕在耳边,而是时复一时。
文理分科,我被骂过,狠狠地骂过,你知道你明明什么错都没有,却被一群人冷嘲热讽辱骂道误以为自己真得犯了滔天大罪的感觉吗?古时候的三堂会审也不过如此吧?可我不是犯人,审我的却是自以为是判官的最亲密的家人。
我什么错都没有,我只是想顺从自己的心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说来也是好笑,我这短暂的一生,最大的怀疑和否定都是来自最亲近的人,呵,我是到底有多失败。
其实这样的生活我真得过够了,我只想学自己喜欢学的,不喜欢的,给它一个停留一秒的眼神,我都觉得是浪费生命。可是我还是要听着别人的安排,去学自己最讨厌的那些枯燥的纸上谈兵没有意义的东西,即使我知道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再有机会接触自己爱好的化学实验了。
其实我也会经常问自己,做个让人觉得看起来懂事听话的孩子却把自己的心累得一塌糊涂有必要吗?
这明明是我的人生,是我自己该为自己负责的人生,为什么全都活在别人的指令之下,即使这个别人不是别人,是生我养我的妈,亲妈。
高二,我依旧很努力地学习着,即使我再怎么不喜欢历史,地理和政治。毕竟这是决定我以后会去哪里的东西,我必须要好好搞,我对自己这样说着。
我开始像个只会学习的冰冷的机器,每天都在学习,睡觉也要伴随着某个事件的历史作用或者某个文化和哲学原理才可以。
过度紧张了一年,高三,我终于扛不住了,心越来越浮躁,碰上的老师又不是玩意儿,所有的压力积压在身上,看着家人期待的却不愿给我施加压力的眼神,我心里满是惭愧。可是即使强大如我也始终控制不住负面情绪的全面爆发。我甚至有的时候会一遍一遍地在心里问自己,学了这么多年,我都只是在盲目地追着前面的人跑,我并不知道自己向前奔跑的原因,只是像个随大流的孩童,别人在跑我就跟着瞎起哄一起跑。可是我已经不是孩童了却对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越来越迷茫。
高考失利,高傲如我,想死的心是真的有过。麻木地承受这一切难以置信的现实,人还没死呢,日子还得过下去不是吗?只不过这世上多了一具有血有肉丢了灵魂的僵尸罢了。除了专业我坚持自己喜欢的语言,学校神马的都是在跟妈妈协商不成反被胁迫的情况下选择的。
我已经很心塞了,还要让我更心塞,这是亲妈干的,亲妈。
大学,我决定要变个不一样的自己,我找到了我很早就遗失地叛逆细胞,我邀请它重新住在我的身体里,它像个精灵一样在血液里欢脱地叫嚣着,疯狂着,魔怔着。
大学我把精力更多的分散在看小说,看韩剧这样闲适的时间里,下了课必回寝室睡觉,打游戏,追剧,追书,一个小小的手机可以做这么多事情,所以图书馆算是什么东西?只不过,我起码还保留着一丝底线:上课我去,学习我学,作业我写。
这样的平衡被彻底打破,是在我到了大二,新来的老师让我感觉到学韩语是件很别扭很难过的事情,我向来比较任性,索性在课上开始肆无忌惮的看小说,但平时听写什么的我却能凭着自己超人的单词记忆能力而轻松应对。但是其实我知道那不过是瞬时的记忆,可能到门外吹了风再回来就再不记得刚才写了些什么。语法基本上是一丢丢的印象都没有,这大二上学期,老师直接给了我七十几,而我大一综韩都是九十多。
大二下学期,我告诉自己不可以这样了,但是突发奇想要写这个故事,人都是有遗忘曲线的,在记忆鼎盛的时候写下最想要记住的事情,这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可这样我真得没有多少精力再去做别的事情了,每天下了课给自己准备六千字的作业,就这样不惧毁容地坐在电脑前里噼里啪啦敲下一行一行的字,我认真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连TOPIK的复习我都放弃了。我不是为了赚别人的同情,只想感动一下自己。
如今,我依然不能接受自己大三老腊肉的身份,我所剩下的空闲时间不多,已沦落为学渣的我每天要顶着巨大的压力预习,做题,背书。但我依然坚持着做这么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拿就是现在我所做的事情,把自己的故事用文字表现出来,我知道我这个人不会说话,故事也不够动人,可我还是坚持把它写到了最后,我很爱你们所有点击过我文章的人,比你们想象中的都更爱你们。】
我想给大家看一个东西,可能很长,但很现实很有道理,我甚至打算到荔枝里去录这个音——
【在逃离大城市的叙事中,小城市完美契合了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一来,不用面对每月动辄四五千的房租;二来,不用为每天数个小时的通勤发愁;三来,还能时刻陪伴家人。小城市吸引他们的还有相对低廉的房价,在这里更容易满足置业成家的梦想。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大城市,重返小城。2017年,保持着高人口流入的PEKING,出现了常住人口负增长,DSH也外流了15万人。
更何况,媒体中充斥着不少鼓励此举的论调:“现在网购发达了,回到小城市也不会降低生活品质”“小城市的经济蒸蒸日上,回去了也能找到工作”“现在FF力度空前地大,回到小城市也没有什么不公”
于是,不少人趁着过年返乡大潮,决心年后留在小城,终老一生。但小城市真的那么适合生活吗?留在那里真的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吗?真的不需要拼爹也能活得很好吗?
谁留在了小城市
那么谁留在了小城市?没什么能力的人。答案残忍而现实。
2012年,巴黎经济学院的洛朗·戈比永(LaurentGobillon)发现,流向大城市的人口,其职业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反之亦然。
这一观察在中国更加显著。将体力、受教育程度、职业培训、社会关系等统一折算后,进入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的农民工,其能力得分比小城市的农民工高20.1%。
大城市的筛选效应竖起了一道无形的结界,将小城市的年轻人拒之门外。最常见的就是学历门槛。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ScottRozelle)联合中科院发起了农村教育行动计划。调研结果表明,在小城市及县乡,60%以上的年轻人未能进入高中,更遑论接受高等教育。
如今的招聘公告中,最低学历要求也早已从大专升到了本科。这些受教育程度不足的年轻人,在大城市的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只能待在小城市。
不过,与其说年轻人被困在家乡小城,不如说他们主动选择留在那里,缺乏离开的动机。
钱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比如,始于2003年的农民工大潮,就是因为城市的收入是农村的数倍,吸引无数农民进城,掀起了产业工人的潮流。如今,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收入差距依然显著。但现实是,依然有大量的年轻人不为所动,留居家乡小城。就连那些在外地大城市接受本科教育的人,也有19.8%选择返回生源地。
这就涉及到一个名为“相对剥夺感”的概念,也就是“心理落差”。早在1982年,芝加哥大学的小罗伯特·埃默生·卢卡斯(RobertEmersonLucas,Jr)发现,并不是当地越穷,才越要迁移出去。一个地区的人口迁移水平,取决于居民的相对剥夺感程度。即,与当地整体水平相比,感觉自己越穷,相对剥夺感越高,越有迁移的可能。
诚然,小城市收入只有大城市的一半甚至更低。不过,当地居民也并不会拿自己的工资和北上广的白领比,而是和“邻居家的孩子”比。2016年,忻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987元,平均每月2082元;但当地公认的好工作——TEACHER、civilservant、BANKClerk——的工资也不过每月3000元左右。
没有对比,也就没有伤害。在当地年轻人眼中,哪怕随便找一份工作糊口,也并不会比身边的亲戚朋友差到哪里。他们宁愿在家待业四年,一场不落地参加铁饭碗招聘考试,也不愿意去大城市工作。
但在大城市,相对剥夺感无处不在。
前脚还在为自己比PEKING城镇人均收入55275元高出不少而庆幸,后脚马上被隔壁公司的十万年终奖打蔫儿。而收入只是引发心理落差的原因之一。成功的样板近在咫尺,刺激得众人皆在焦虑如何过得更好。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城市中掀起了处处战场,每个人都拼尽全力,力争上游。
面对大城市中激烈的竞争,一部分年轻人心生畏惧,选择逃避,安于小城。还有些人缺乏专业技能,无法在金融、编程等大城市的主流行业中立足,被迫将对劳动素质要求较低的小城市,作为就业目的地。在这里,体制内就业是主流,他们于此能免受市场检验,甚至获得灰色甚至黑色收入。
而对家里有关系的年轻人来说,选择小城市几乎不需要理由。2014年,某某省某某市工商局发布了普通管理职位的招聘公告,其中赫然注明:“具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资格”“需要在学校期间”才有报考资格。这种超出岗位需求的招聘条件,无疑是萝卜岗位的标配,帮助有关系者排除掉大多数竞争对手。
笼罩在头上的关系网
CHINESE熟悉的“关系”,有一个专门的英文单词“guanxi”,用以区别于更常见的人际关系。这个区分很有必要,毕竟,不是全世界都能理解这个以谋取私利为核心的人脉网络。
学界曾有定论,50万人是关系网起效的分水岭。人口超过50万,社会的复杂度就超出熟人社会的限度。只靠关系,许多活动都不能组织起来,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调配。此时,制度和个人能力对维持社会运转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但在人不多的小城市里,关系网恰好笼罩到每一个角落。如果不找关系,不仅个人被埋没,任何事情更是寸步难行。在小城市,年轻人只有两种工作:体制内的和体制外的。(未完待续……)
喜欢突如妻来:boss的偷瘾小宠请大家收藏:(321553.xyz)突如妻来:boss的偷瘾小宠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