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朽”的概念,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不朽》里有过这样的解释:所谓一般的不朽,熟人之间对一个人的怀念;另一种是伟大的不朽,即一个人活在从来不认识他的人的心目中。
我也想过不朽,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性格,我曾非常执著地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作家这个位置上,试图以文字的方式让自己不朽起来。可是走上了这条道,我才明白,文字是虚无的,以这种工具为生的作家也是虚无的。写作很快活,那种感觉我相信是可以和鲁智深喝酒刘欢唱歌时的心境决一高下的,天地豪情,充溢于心。写作很累,累的是在写作这种仪式结束以后,那片刻间,我常常觉得心底的所有东西都被抽走了,空空荡荡,对万事万物都脆弱地敏感。大街上的一缕阳光,或银幕上的一句对白,有时都可以让我在半月的沉陷中轻松不起来。焦虑和彷徨,对于我来说,那是最常见的名词。
前段时间,A城文艺界曾经闹过一场官司。起源是几个在校大学生和刚出自大学之门的小青年将几个作家出书的事比做“出恭”。现在我无意讨论这件事的是是非非,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就这件事,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尊严和这个曾经被我看作不朽的事业正在不断瓦解的事实。
即将步入而立之年,一度想放弃这种曾经以为可以让一个人不朽起来的事业。每每有此念头时却优柔寡断,从来没有过的惶惑。经历了人际种种,那样一种手腕,那样一种现实;经历了感情纠葛与变幻中的种种,那样一种痛苦,那样一种忧伤,在失眠的夜晚,我常常质问自己,我适合写作吗?
米兰・昆德拉还说过,生命中无法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存在并更加美好地存在,那是越来越光明的事实。一个人的一生,除了存在的基本需求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于是,我们不幸地被这位流落在布拉格之外的米先生言中了。我们存在的事实已明显地呈现出这样一种走向:空间的距离日益缩短,乳房、性、金色的唇,将欲望装点成一棵变异的杂种植物,在物质和精神的悖论中无序地生长。扪心自问,还有几个你我他的自我存在。所谓的存在一词更是无可言说。这也成了我十年如一日地喜欢王菲的歌及其为人的重要理由。
一个人一时一刻保持自我乃至保护好自我的存在并不是件难事,难的是永葆青春的激情和发自内心的桀骜。所以每当我要做出放弃的打算时,似乎心底里总有个声音,强烈且执著。于是渐渐地,写作不再成为我的“不朽”的存在,而是作为一种不愿向人生妥协的方式,向遥远的未来战斗的武器。
生命有辉煌也有低谷,起起落落乃无常人生的必然,无所谓别人感恩,无所谓曾经的腾达,无所谓一时的得失。重要的是无愧于回忆,无愧于自己,一生一世,堂堂正正不屈服。这在我看来,就是最好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