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悬疑灵异 龙脊梁

第60章 镇墓兽*一

龙脊梁 溪忘 18095 2021-03-29 19:31

  本篇介绍驺吾,朱獳,茤即,獂,化蛇,虎蛟,酸与,鬼车,角端,陆吾,冉遗鱼,耳鼠,何罗鱼十三头异兽。

  1、驺吾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仁兽。林氏国一种十分珍贵的神兽,个体如老虎一般,身上有五彩斑斓的花纹,尾巴比身子要长,像白毛黑纹的虎,但不吃活的禽兽,很能走,骑上能日行千里。

  《山海经·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

  又作驺虞zōuyú古之仁兽,非自死之兽不食。

  2、朱獳:

  朱獳是汉族神话中的兽类,样子很像狐狸,背部长有鱼的鳍,产与驮山,据说一旦出现于某地,某地将产生恐慌。

  《山海经·东山经》:“又南三百里,曰耿山,夫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曰朱獳,其鸣自詨,见则其国有恐。”

  译文:再往南三百里,是座耿山,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水晶石,还有很多大蛇。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却长着鱼鳍,名称是朱獳,发出的叫声便是它自身名称的读音,在哪个国家出现而那个国家里就会有恐怖的事发生。

  《东次二经·耿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曰朱獳,其鸣自訆。”

  3、茤即:

  《中山经—鲜山》:有兽焉,其状如膜犬,赤喙,赤目,白尾,见则其邑有火,名曰茤即。

  4、獂:

  獂,山海经中记载的一种兽,居于乾山,其状如牛,长有三足,它的叫声像自己的名字一样。

  《山海经·北山经卷三》: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其鸣自詨。

  5、化蛇:

  化蛇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怪兽。《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记载:“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这是个人面豺身,背生双翼,行走如蛇,盘行蠕动的怪物。它的声音如同婴儿大声啼哭,又像是妇人在叱骂。化蛇很少开口发音,一旦发音就会招来滔天的洪水。据说春秋时代,有农夫在魏国大梁城附近听见婴儿啼哭,找到后发现却是一个蛇形妖怪。此后三天,黄河果然泛滥,淹没沿途八百五十多个城镇乡村。

  载于《山海经·中山经卷》:“又西三百里,曰阳山……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其邑大水。”相对而言,反而是日本著名漫画《三只眼》里的陵小路佩(正体是化蛇)比较广为人知。

  另有说法是一头九尾的蛇形怪物,头上有独角,出现即意味着将发大水。

  6、虎蛟:

  虎蛟是汉族神话中的鱼名。其鱼身蛇尾形,属于水中非鱼非蛇的怪蛟。《山海经·南山经》:“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郭璞注:“蛟似蛇,四足,龙属。”

  水中非鱼非蛇的怪蛟。出自:《山海经·南山经》-祷过之山

  原文:“其中有虎蛟,其壮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译文:虎蛟,身形象鱼,但长着似蛇的尾巴,鸣叫声象鸳鸯叫。人如果吃了它的肉,就可以不生肿病,还可以医痔疮。

  7、酸与:

  《北山经—景山》: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见则其邑有恐。

  8、鬼车:

  鬼车又称九凤、九头鸟、鬼鸟、姑获鸟,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神鸟。因为在夜里发出车辆行驶的声音,得名鬼车。《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九凤本是楚人所崇拜的九头神鸟,人面鸟身有九首的九凤,是战国时代楚国先祖所崇拜的图腾形象,后来由于秦国灭楚,鬼车被北方神话描述为怪鸟形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楚汉时期鬼车演变成羽衣仙女的形象并且流传世界各国。

  《广韵》:“鸧鸹,《韩诗》云:孔子渡江,见之异,众莫能名。孔子尝闻河上人歌曰:‘鸹兮鸧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这种“一身九尾”的鸟,曾经被孔子看到过,当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只觉得它非常怪异。后来有人将它叫做“鸧鸹”,也就是猫头鹰一类的鸟类。九头鸟也许就是从九尾鸟演变而成的一种传说凶鸟。

  《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匍匐往,先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

  这是最早的关于仙女下凡的传说故事。仙女下凡之后,穿着毛衣是鸟,脱下毛衣是女。她在与豫章男子结婚生女后,回到天上,后来又把三个女儿都接走了。所谓“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指她飞回天上未接女儿时,再到凡间来寻找女儿。为了防止她把别人家的小儿当成自己的女儿接走,于是民间形成了这种对它的禁忌。这个传说一直延续下来,各个时代有各自不同的版本。如:

  《搜神记》卷十四:豫章新豫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云,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水经注·江水》:阳新县地多女鸟。《玄中记》曰,阳新男子,于水次得之,遂与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言是鸟多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故亦谓之夜飞游女矣。

  《敦煌变文集·句道兴〈搜神记〉》略云:昔有田昆仑者,家贫未娶。禾熟时见三女于池洗浴,其二抱天衣飞去,昆仑攫得小者天衣,遂挟以为妻,携回见母。经年产子,名曰田章。昆仑被点兵西行,三年不返。女乃向母索看天衣,屡经恳求,母不忍拂其意,即发藏畀之。女著衣便腾空上天而去,虽母哀号,不之顾也。然终念儿子,乃与二姊复下凡游戏,冀见其儿。其时田章五岁,受董仲先生教来觅母。三女遂将天衣共乘小儿上天。天公怜悯外甥,遂教其方术伎能。经四五日,儿年已十五矣。天公即与以文书八卷,令其下凡。儿三才俱晓,天子闻知,即召为宰相。后犯事,遂流配西荒之地。……

  《楚辞·天问》:“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王逸注:“女岐,神女,无夫而生九子也。”丁晏笺:“女岐,或称九子母。”这是古代楚国关于神女女岐的传说。从女岐无合(无夫)而生了九个儿子,那么她九个儿子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取之于人”,于是民间就有对她的禁忌,认为她会时常下凡来取人之子。又由“九子”演变成“九头”之说,后又与“天帝游女”或姑获鸟等传说糅和流传,形成九头鸟的传说。

  《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

  《文选》晋郭景纯(璞)《江赋》:若乃龙鲤一角,奇鸧九头。

  张华《博物志》佚文:鸺鹠鸟,一名鸱鸺,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

  《正字通》:鸧鸆,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见火光辄堕。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羽》:夜行游女,一曰天帝女,一名钓星,夜飞昼隐,如鬼神,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无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处,小儿衣亦不可露晒,毛落衣中,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或言产死者所化。

  又: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为犬所噬。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白泽图》谓之苍鸆,《帝鹄书》谓之逆鸧。

  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为灾咎。故闻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泽国。……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

  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岭外有虫名暗夜,见小儿衣,落毛其上,儿必病。其状如大蝴蝶。

  明杨慎《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馀九首。

  为什么称湖北人是“九头鸟”?楚民族是一个崇拜龙凤的民族。楚人的祖先祝融就是凤鸟的化身。《白虎通,五竹篇》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便是凤。故楚人对凤总存在着一种深厚的感情。他们尤其喜欢以凤喻人。传说楚庄王刚刚即位时,整天寻欢作乐不问国事。伍举便进谏问:“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曰:“三年不蜚不鸣,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伍举以鸟喻庄王,庄王也以鸟自喻。这鸟飞能冲天,自然便联想起楚人所景仰的那大得“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鹏者,凤也”。其凤后观有一头,上看有一头藏于身下,前看仰首观云。在古人的观念中,凤是一种神鸟。《山海经》说:“火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凤鸟飞腾,继之以日夜”,“凤翼其承旌兮,高翱翔之翼翼”,“三凤其展鸣,惊天地,泣鬼神兮”,三凤九头,“其志大兮,其慧远兮。”古时楚国辖湖北、湖南两地。自古英才辈出,而荆楚之地,又是楚文化的中心。湖北人勤劳且聪慧,举国皆知,故有一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安庆佬。”的来历?“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安庆佬.”据说这句话源于清代,说起来也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也是在那时候,安庆人也确实了得,文坛出了霸主桐城派,“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还出了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六尺巷”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安庆的文化史,同时也是安徽文化史,安庆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安徽的发展史,其重叠部分有十之八九。

  别名九头鸟。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说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三国典略》、《岭表录异》、《正字通》、《古风》皆有载。

  鬼车为脊椎怪兽,鸟类猫头鹰型体长:1m魂食性怪兽鬼车是源于中国的九头怪兽。鬼车的外形与猫头鹰的相似。翅膀展开的情况下,体长可达3m。它是一种夜行性怪兽,只在漆黑的夜空来回盘旋,吸食人类的鬼魂。现代的社会,到处都是路灯,达不到一团漆黑的程度。但是在没有路灯的古代,到处都是漆黑一片。在那样的夜里人们就可以听到鬼车盘旋时翅膀发出的声音。鬼车回落在人类居住的屋顶上,吸食房屋主人的灵魂,使人死亡。鬼车落脚的屋顶都有血迹。这是因为鬼车原本是有10个头,但是其中一个被天狗咬下来后,留下的脖颈不断地有血从伤口淌出,所以鬼车落到哪里,哪里就会遭遇天灾人祸,这是鬼车共同的一大特征。鬼车的弱点是即使被蜡烛般微弱的光照到都会发晕,倒在地上。

  如果要给楚文化以一种形象的象征标志,恐怕没有比“九头鸟”更合适的了。但是受人崇拜的九凤为何消失,取而代之以九头鸟怪呢?它为什么会由神变妖,由何时何地变为妖怪的呢?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令人困惑的谜

  好在古代文献上还是留有一些线索,为我们解开这个谜提供了方便。我们来看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的一首《鬼车》:

  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属,弯弧俾逐出九州。

  自从狗啮一首落,断头至今清血流。

  迩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鸺鶹。

  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辄惊堕。

  有时余血下点污,所遭之家家必破。

  民间文学主要在口头流传,这个故事何时何地由何人记录在文献上,很大程度出自偶然。例如盘古开天辟地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记》,伏羲女娲兄妹婚最早于唐代才产生。同理,梅尧臣的这首诗,很可能是记载的一个古老传说。尤为重要的是:这个传说的内容,与历史史实甚为弥合。

  据史书记载,周武王死后,其子年幼,由弟周公旦摄政,七年后,周公还政于长大成人的侄儿,是为周成王。当时有人进谗言,说周公早想篡位。年轻的国王加害于周公,吓得周公逃往楚国去了。后来周成王从周公的一份祭天祷祠上,发现周公对自己一向忠心耿耿,后悔自己的鲁莽,于是杀了进谗言者,把周公又从楚国接

  鬼车鬼车

  回。

  必不给周公以“政治避难“,会将他引渡回去。2、由于周公曾避难于楚,对楚人的九凤神必然熟悉。

  历史上,周、楚的确是死对头。周昭王率军亲征,竟死于汉水之中,成为异乡之鬼。周人对楚人之恨可想而知。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神,在它的敌对民族那里必然会被说成妖。象埃及大神沙特(sat),在希伯来人《圣经》中就变成了撒旦(satan)。我国东夷部族之神蚩尤,在华夏族那里便成了能飞沙走石的妖怪,周人将楚人的九凤图腾说成妖怪,并编出天狗断其一首的故事,也符合这条比较神话学的基本规律,至于是周公本人确有此事,还是汉族民间传说附会于周公身上,那倒是无关紧要的。

  天狗咬断九头鸟一首的情节,更露出周人编故事的马脚。古代南方对“九“尤有神秘感,认为“九“为极数,故“九凤“本来就是九头。而北方则不同,南方是“九阳“,前面已说过;北方神话中却是“十阳“,象羲和生十日,羿射九日留一日的故事,都很著名。他们把楚人的九凤,说成十头而被天狗咬去一头,显然是按他们的传统习惯,在编故事时把崇“十“的心理自然融汇进去了。

  长期僻居关中的秦国,最后终于扫灭了包括楚国在内的六雄,统一了全中国。这对楚文化传统的传播当然不利,所以《山海经》后,九凤神的形象便完全消失了,而作为鸟妖的九头鸟形象,则在全国普遍流传开来。包括荆楚在内,对“鬼鸟“吠犬驱赶,已沿习成俗了。

  然而,就象历史上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样,当九头鸟以妖怪形象风行全国时,一个美丽迷人的故事,却从楚地蜕变出来,并迅速流传开去。这就是从姑获鸟中变异出来的羽衣仙女故事。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有这个故事:

  “姑获鸟昼飞夜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衣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钩星,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不知是鸟,匍匐往,先得其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

  这个故事显然脱胎于九头鸟怪传说,编故事者甚至知道姑获鸟即鬼鸟或鬼车。顺便说一句,按照传说,鬼车之得名,即来源九头鸟十八翼霍霍竟进所发出来的犹如人力车般的声音。但编故事者摒弃了“九头“的怪诞形象,以避免勾起人们对滴血降灾的鸟怪的记忆。他打破了一般人心目中“鬼鸟“或“鬼车“是不祥之物的心理定势,以“衣毛为飞鸟,脱衣为女人“的奇特幻想,并以凡人与仙女配婚,男耕女织的美好愿望,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以致它超越了时空限制而升华起来,成为中国民间故事中一个十分流行的母题。几乎历代笔记小说,从敦煌石室藏书中的《田章》,到《聊斋志异》中的“竹青“,都有不少这个故事的变体。它还融入其它故事,如四大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就借用了其中盗天衣成婚的情节。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羽衣仙女故事,是世界上极为流行的这类故事的东亚类型的故乡。据西方权威性的民间故事工具书AT分类法记载:这类故事遍及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与民族,已发现的异文达1200多篇,称得上是世界最流行的故事。日本学者君岛久子教授在她的《东洋的女仙们》一文中,说这个故事是由中国传到日本去的,其历史记载比日本早几百年之久。

  世界上最早记载羽衣仙女故事的,是晋人干宝的《搜神记》、郭璞的《玄中记》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而这些记载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楚地--湖北阳新与江西豫章。

  九头鸟的传说,实脱胎于《楚辞》和《山海经》中的一些古老的汉族神话。《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极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而鸟身,名曰九凤。”这九头凤就是九头鸟的最早说法。也可以说九头鸟就起源於《山海经》中的九凤。凤本是中国汉族神话中的神鸟,九头凤就更加神奇了。《山海经》中不仅有九首之凤,还有九首或九尾之狐、羊、虎等等,而且在讲究阴阳和合的中国,九是阳数,寓吉祥神圣意味,所以九头鸟最初是楚地的神明。关于九头鸟染上妖邪之气,在中国北方神话中演变成招人厌恶的反面角色,是从战国时期周人和楚人的战争开始,正如蚩尤是少数民族的神明却是华夏族的鬼怪一样。

  鬼车在北方的汉族神话体系逐渐变成害人的怪物。汉代小说所载“周公居东,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犹余九首”开始的,后来的《荆楚岁时记》、《酋阳杂俎》、《齐东野语》诛书的记述渲染而广为人知。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留下《鬼车诗》一首,对此有最为生动完整的记述:“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夜呼命庭率其属,弯弧陴遂出九州,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透,自从狗嗤一头落,断头至今清血流,迩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咻鹠。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惊辄堕,有时余血下点呼,所遭之家家必破。我闻此语惊且疑,反祝疾飞无我祸,我思天地何茫茫,百物巨细理莫详,占凶在人不在物,一去两头反为祥。……”这里讲,对九头鸟的仇视,是从春秋时曾被楚人战败的周公开始的。後来此鸟被天狗咬去一头一尾後,断头处血流不止,人们以为被血滴玷污即属不祥,於是九头鸟就成妖邪之物了。但欧阳修不信此说,而是主张“凶吉在人不在物”。由此可见妖由人生,同九头鸟的形态习性其实并无多大关系。

  以九头鸟象征人事,介凡先生从历史上举出两例。一是同明代湖北人张居正为相有关。这里又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张居正为相时,大权在握,整顿吏治,声誉日增。患病时,各地官绅纷纷为之建醮,迹近铺张,事为九大御史前後参奏,而张之地位并未动摇,九大御史反为张居正一一整肃,因此当日民间便生出“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谣,以为九头鸟再厉害,也敌不过一个湖北佬。在这个说法裏九头鸟乃指九御史,并非湖北人。其二是说张居正在整顿朝政时,保荐了九位御史,这九人都是他的湖北老乡,对贪官污吏严厉制裁,革新政风大有成效,那些受到整顿的贪官污吏,心怀不满,因而咒骂“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由此可以看出,这九头鸟的谣传,原是当日政敌散布出来以攻击张居正的。

  另一说是这句谚语出於清初满人对湖北人的诅恨。据有关史料记载,鄂之圻黄地区,曾据山岩拼死抗清。大局既定後,那些难忘故国的遗民,又拒绝同清廷合作,如有受清廷笼络所利用的,众所共弃;乃使满人为官湖北者,莫不恼恨交加。在无可奈何之下,因荆楚向有九头鸟传说,於是编造了这句谚语。後来武昌辛亥首义的成功,再次证实了这句谚语的活力。因而在台湾出版的《湖北文献》上刊出的诗作,高唱:“武昌一夕鸟飞鸣,满族政权难自保,九头徽号称鄂鸟,鄂人听了不烦恼。”

  至于在民间,这句九头鸟的俗谚还有另一层意味。介凡先生认为这同武汉作为一个南北水陆交通中心,所形成的外乡人同武汉本地人之间的隔阂有关。凡是交通便利的地方,民众的知识开发较早,在社会生活中竞争较多,在彼此交往中狡诈较多。武汉三镇以外的各省人往往讨厌他们,见而生畏。武汉又是湖北的代表,本来是“天上九头鸟,地下武汉佬”,因武汉二字早期比较生疏,後来就变成湖北佬了。

  从这位深谙湖北风土人情的台湾学者的文章可以看出,九头鸟本是从楚人所崇拜的凤凰形象脱胎而来的,在中古时期才染上妖邪色彩进入民俗生活。明代以後,才把它和湖北人联络起来。但它并没有明确而稳定的含义,有时用以象徵湖北人的丰富智慧和对邪恶**势力的强有力抗争,有时则用以嘲讽在人际交往中的狡诈。这些含义和用法都是历史形成的。既然如此,我们在今天也就没有必要就九头鸟本身确定一个或正或反的固定解释。随著湖北人地方性格及其历史地位的丰富发展,九头鸟这句俗谚自然也会具有新的内涵。

  楚人的九凤神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

  “九凤”所居的“大荒之中”,虽不知其确切范围,却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内,因为楚人之先帝颛顼,与他的九个嫔妃皆葬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开篇就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该书《海内东经》则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附禺即鲋鱼,古字通用。楚人血统的屈原,在《离骚》中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这高阳即帝颛顼。颛顼葬于汉水,九凤与颛顼同在一地,可见九凤是楚人所崇拜的九头神鸟。

  “九凤”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证明。凤是我国古代最为崇拜的两大图腾之一,与龙并称。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经》中说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尔雅·释鸟》郭璞注:“凤,瑞应鸟。”《说文》:“凤,神鸟也。。。。。。。见则天下大安宁。”由于凤凰是吉祥之鸟,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时,据说都曾有凤凰飞来庆贺。

  楚人有崇凤的传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神游天国部分时,第一句就是:“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据肖兵同志考证,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凤凰涅盘利用职权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问》。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将凤比作杰出人物的记载,如《论语·微子》中,楚狂人接舆就对孔子作歌云:“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庄子·人间世》中,也有类似的记录。

  楚人崇凤心理也得到考古资料的证明。如1949年2月在长沙陈家大山发掘到的龙凤帛画;1963年和1971年在湖北江陵两次发现的凤踏虎架鼓、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非衣帛画等,都是著名的发现。尤其是马王堆帛画,在天堂正中人面蛇身主神周围,就有几只大鸟环绕。而画面中部天堂入口处,也有一只鹰嘴人面怪鸟和两只长尾凤鸟。这与屈原诗中描写的意境十分相似。至今,崇凤心理在民间审美情趣中还占有重要地位。

  说过“凤”,再来说“九”。九,在中国古代是个神秘的数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广曰九域,数量大曰九钧,时间长曰九天九夜,危险大曰九死一生。。。。。。。就连唐僧取经也是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是九八七十二变。为什么“九”字成为这种神秘的极数呢?据有的学者研究,这乃是因为“九”的本意是“九头龙”(或九头蛇)之故。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九头龙崇拜的神话。如《山海经》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的神话,“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于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话形象。九头龙既为人们所崇拜,九头鸟当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传统也很明显。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九歌”。这是屈原被放逐时,“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故而“更定其词”,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屈原还有一个作品叫“九章”,他的学生宋玉则有“九辩”。《选游》一诗中,屈原曾写道:“朝濯发于阳谷兮,夕晞余身于九阳。”《楚辞》中许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则、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关、九千、九侯等等;连帝颛顼的后宫,也是“九嫔”。可见“九”在楚地信仰中影响之大。

  综上所述,人面鸟身而九首的九凤,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个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它是我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原型。

  《山海经》中的九凤,是一个鸟神或神鸟无疑。然而,此后,九凤却从中国文献上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出现的种种冠以其它名称的九头鸟,不仅完全丧失了神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况愈下,成了一个道道地地的鸟怪。

  从汉末至唐宋,古文献中的“九头鸟”有着种种不同的称呼,主要的是:

  “九头鸟”一名,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齐后园有九头鸟见,……然而九头鸟之别称,古籍中甚为繁夥。《正字通》云:鸧鸆,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

  《白泽图》谓之苍鸆,《帝鹄书》谓之逆鸧。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鬼车,俗称九头鸟,……

  以上所见,就有“鸧鸆”、“逆鸧”、“鬼车鸟”、“鬼车”等等异名。由这些异名再加考索,则又会发现很多其他名称。如“鸧鸆”,是一种鸟名,但是在晋郭璞的《江赋》里,就有一种“奇鸧九头”,这种“奇鸧”也就是九头鸟。

  九头鸟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有九个头。但是在北方神话体系中鬼车是十个头变成九个头。

  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羽》: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一首为犬所噬。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为灾咎。……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

  明杨慎《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馀九首。

  又有些人说它原本只有九个头,其中一个头受伤滴血永不愈合。如前引《三国典略》:齐后园有九头鸟见,……九头皆鸣。

  又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鬼车,……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

  “色赤,似鸭。”(《三国典略》)

  “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正字通》)案:“鸺鹠”今名猫头鹰。晋张华《博物志》佚文:“鸺鹠鸟,一名鸱鸺,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

  “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酉阳杂俎·羽篇》、《玄中记》)

  “身圆如箕,十脰环簇……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齐东野语》)

  “其状如大蝴蝶。”(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

  “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古小说钩沈》引《玄中记》)

  “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酉阳杂俎·羽篇》)

  “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岭表录异》卷中)

  “血滴人家为灾咎。”(《齐东野语》卷十九)

  “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博物志》佚文)

  “正月夜多鬼鸟度。”(《荆楚岁时记》)

  “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表录异》卷中)

  “昼盲夜了。”(《正字通》)

  “夜飞昼隐。”(《酉阳杂俎·羽篇》)

  “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酉阳杂俎·羽篇》)

  “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

  “是鸟多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水经注·江水》)

  “毛落衣中,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酉阳杂俎·羽篇》)

  “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玄中记》)

  “见小儿衣,落毛其上,儿必病。”(《猗觉寮杂记》卷下)

  “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水经注·江水》)

  “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处,小儿衣亦不可露晒。”(《酉阳杂俎·羽篇》)

  “小儿之衣不欲夜露。”(《玄中记》)

  “故闻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泽国。”(《齐东野语》卷十九)

  “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引小说)

  “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荆楚岁时记》)

  9、角端:

  甪端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祥瑞之兽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其说始见于汉。

  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一种独角兽(也有学者将其认为是大熊猫),有时作为艺术形象被做成避邪之物(比如今天河南省的宋陵)。可日行18000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

  《宋书·符瑞志下》:“甪端者,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

  《上林赋》:“其兽则麒麟、甪端。”郭璞注:“甪端似貊,角在鼻上,中作弓。”

  清王士祯《陇蜀馀闻》:“甪端,产瓦屋山,不伤人,惟食虎豹。山僧恒养之,以资卫护。又近于渠搜发献鼠犬。人常置其石造像于门,驱邪也。”

  甪端,亦作“端端”、“畣端”,有人称其为“獬豸”、“豸莫”、“独角兽”等。麒麟头,狮身,独角,长尾,四爪,上唇特长,有的前伸,有的向上卷。其雕刻式样为体质厚重丰硕,胸脯突出,长在鼻端的独角极为夸张,呈现如一种雄狮吼啸状,气势十分壮观。据资料可推知,在宋帝陵群中,截至1997年,共存甪端13件,而1984年应存14件,50年代应存15件,原建时共16件。

  甪端在现分布,宋宣祖永安陵,今无此兽。但郭湖生、戚德耀、李容淦于五十年代末对此陵进行调查时,还见到一件。宋太祖永昌陵、宋太宗永熙陵、宋真宗永定陵、宋仁宗永照陵、宋英宗永厚陵、宋哲宗永泰陵现存甪端两件,宋神宗永裕陵,现存甪端一件。

  有翼神兽的造型,较直接的源自于波斯,但可远溯至希腊。翼翅,在此已不仅仅拘囿于飞行之功用,它更多的是象征了一种神圣性。翼翅与神兽相结合的有翼神兽,也便成为了历代帝王最为钟爱之物。据记载,头上一角者为麒麟,二角者为辟邪,无角者为天禄。实际上神兽的雕刻并非严格于此,宋之甪端概括了从南北朝到唐的诸多种神兽如麒麟、天禄、翼马等的多种特点而加以变化。它头如麒麟,独角,但上唇又特长,狮身,有翼,四爪,集中代表了宋代神兽石雕的特色,同时也为明清诸陵石雕的麒麟等所继承。史书中对甪端的记载,可知此兽有三种面貌。一为猪型;二为麒麟型;三为牛型。实则甪端为一种象征性兽类形象。

  有关于甪端之记载,始见于汉代。《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如下记载:“兽则麒麟、甪端。”可知古人之于甪端祥瑞之说,与此早已有之。缘何甪端之于历史会呈现如此地位呢?由其造型可知,甪端似麒麟而又非麒麟,且总体造型又多如猪、牛。在汉、唐煊赫的气势之下,是不会钟情于此类畜兽型祥瑞造型的,只有威猛的狮虎变形才能与汉唐盛世相匹配。且由书中记载也可知,早先人们大多注意的是甪端独角的实用性功能,将其多视为角弓之材料的来源。由此也可注意到,甪端于汉唐之时,多为实用而存,并未被加以神化。宋代是甪端彻底被发掘、神秘化的主要时期。其更多的祥瑞之意是于此时被加入的。也就在此时,这种原本也许较为真实的异域兽类,在加翅、卷唇后,被中国人改造利用了。但甪端在型制上的与天禄、辟邪的明显继承关系,又可看到历代人们在思想、工艺上的一脉相承。明清人向往于汉唐之时的恢宏大气,而不会眷顾与宋人的半壁江山,因而将甪端形象复归于麒麟,也便成了理所当然之事。甪端也由此结束了其在宋代的独特地位,完成了其在历史上的昙花一现后而得以功成身退。

  甪端,与历代的麒麟、辟邪、天禄、獬豸等,共同构成了我国封建王朝的嘉瑞体系。透过它们,可看到一个民族的永恒的精神追求,一个有着漫长的封建历史的古老民族的心理折射。汉族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历代匠师们高超的技艺,在它们身上也得到了极好的表现。

  “甪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宋书》是沟通神界与人间的桥梁,更加倾向于信使,可看做神兽界的赫尔墨斯。

  用异兽甪端牛之角制成的弓。《后汉书·鲜卑传》:“又禽兽异於中国者,野马、原羊、甪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者。”

  10、陆吾:

  陆吾即肩吾,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神名,人面虎身虎爪而九尾。《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郭璞注:“即肩吾也。庄周曰‘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也。”陆吾神掌管这“帝之下都”,还兼管“天之九部”。

  《山海经·西次三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它的样貌是长着九条尾巴的虎身顶着一颗拥有锐利目光的人头,它的职责是管理天之九部和天帝园圃的时节。根据郭璞的注解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陆吾的位格较高,除了掌管天界九个区域的界限之外,能够料理天神花园的时节,因此它绝不是园丁,而是类似中央空调随时调节气温的存在。

  所谓天之九部,就是整个上层宇宙。天帝的苑圃、悬圃的时令与节气,也归他管,堪称是天帝的大管家。陆吾的南边,有着六个头的树鸟,以及蛟龙、大蛇、豹子、还有连名字都说不清楚的各种植物、动物等等。

  在陆吾的周围,环绕着一些神异的精灵。其中有一群名叫“土缕”的神兽,它像羊而长着四只角,它不吃草而吃人。有一群名叫钦原的神鸟,它像蜂一样蜇人,但大如鸳鸯。被它一蜇,任何鸟兽都会死去,任何乔木都必枯萎。有一种名叫沙棠的果子,类似李子而无核,人吃了它,可以飘洋过海,踏水不溺。

  昆仑山的西边,有神异的凤凰、鸾鸟。它们头上带着蛇,脚下踩着蛇,胸部还盘踞着赤蛇。昆仑山的北边有珠树、文玉树、琪树、不死树等神异植物。昆仑山的东边有一大群希望能攀援天梯,以此沟通神人的巫师。比如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等等。他们互相环绕在一起,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不死之药,希望能抗拒凡人的死亡,祈求复活。

  陆吾有一个大错处,就是因为他长得太神奇,体态怪异,像虎长着虎尾。它特大的身躯十分雄壮,足有九十九只老虎那么大,他又有九个头颅,却长得很像人。它立在昆仑山上遥望东方,似乎在监护着什么,却并没有监护着什么。这就是人常说的,做事须得认真,可他对治下的那些生灵和植物,包庇纵容,听不得奉承话,便犯下了一些错儿。还好,陆吾神办事谨慎,小错不遮不盖,称得起是掌管“帝之下都的第一天神了。又被称作开明兽,本是黄帝都城昆仑丘的守卫,他把自己化装成老虎的样子,这样便可以获得老虎的威严和力量。

  陆吾这个天帝的大管家,是位尽职尽责神明,这位掌管“帝之下都”还兼管“天之九部”。就是整个上层宇宙大管家,不论是哪路神仙或妖魔鬼鬼怪,谁要是触犯了天之九部的规矩,或不经心的违反了整个上层宇宙的律法,它便毫不客气地将你驱除出境或依法究办!

  可他却对他治下的那些生灵和植物,包庇纵容,象那些有着六个头的树鸟,以及蛟龙、大蛇、豹子、“土缕”“钦原”“凤凰”、“鸾鸟”“赤蛇”以及珠树、文玉树、琪树、不死树等神异植物。不管他们如何折腾捣乱,只要他们不出天之九部去外边没事找事,陆吾这个天帝的大管家便统统不予理睬。

  有时,天帝与恶神或魔怪发生争斗,陆吾便责无旁贷的守卫着天之九部。此外,陆吾和天帝之子北海龙神禺疆交情最好,及而广之,陆吾神便和北海龙神禺疆的九种儿子交上了朋友。

  陆吾神的龙子朋友们有——一种名叫蒲牢,最喜欢叫,后世的人便常将它刻在钟钮上。一种名叫囚牛,最喜欢音乐,所以后世的人便将它的形状刻在琴上。一种名叫蚩吻,最喜欢水,所以后世的人便将它的形状刻在桥梁上。一种名叫嘲风,最喜欢冒险,所以后世的人便将它的形状刻在碑碣上。还有一种名叫赑屃,最喜欢负重,所以后世的人便将它的形状刻在狱门上。还有一种名叫狻猊,最喜欢坐,所以后世的人便将它的形状刻在庙中之神座上。还有一种名叫睚眦,最喜欢杀戮,所以后世的人便将它的形状刻在刀柄上。这便是九种龙子的形状、性格,所以有一句话,叫‘龙生九种,种种不同。但是能够像龙那样神灵变化的真是少见,所以圣贤的儿子不见得都是圣贤,可见人与物一理相通。

  由虬龙化而成的大禹,不仅承继了父亲鲧的非凡能力,而且立下志愿,要继续完成父亲的治水事业。也许天帝对自己降下洪水惩罚人类的做法渐渐有些悔悟,或更有可能被鲧、禹父子不屈不挠的精神震动。所以当禹上天庭要求讨回息壤治理洪水时,天帝立时换了一副面孔,不仅将息壤送给了大禹,而且顺水推舟,任命他到下方去治理洪水,并还应大禹请求,派“应龙”,“陆吾”做他的助手。

  禹接受天帝任命到下界治水,这可惹恼了水神共工。共工自持自己也是奉天帝旨意兴风作浪,正当他神威大显之时,岂肯俯首听命于乳臭未干的大禹。于是,共工奋起神力,挟洪水从西方振淘而来,大水一直淹至“空桑”,即今天的山东曲阜,誓与大禹一比高地,可见当时整个中原都是汪洋一片。应龙,陆吾也奋起神力,努力抵挡水神共工,传说陆吾与共工九战皆败,但是却为大禹争取了时间。大禹发出号令,在“茅山”会聚群神,共同商讨征伐共工大计。自此茅山也就改名“会稽山”了,即所谓“会聚计议”的意思。诸神接令后,不敢怠慢,都如期赴会,只有巨神“防风氏”姗姗来迟。大禹怪他不受约令,便把防风氏斩首示众,借以整肃纪律,威令诸神。共工和天下群神作对,自然不会有好结果,不久就被大禹赶跑了。共工手下头号凶神,一个蛇身九头的怪物——“相柳”也被大禹杀死了。

  昆仑山守护神(天兽),感觉是天界守门的某种动物,总之是神格低下的精兽。《山海经》说巨大的昆仑有九道门,守门的就是开明兽,它们身体象巨大的老虎,有九个头并且长着人脸,但是表情肃穆,始终瞪大眼睛环视昆仑,不让任何异常生物进入昆仑,保护了昆仑的和平安宁。《竹书纪年》则称开明兽是服侍西王母的灵兽,拥有洞察万物预卜未来的能力,每当西王母和东王公出巡,开明兽就在前引导,甚至亲自为主人驱动花车,因此得到了西王母的喜爱。在古籍记载中,开明兽是守护黄帝昆仑仙境的一只异兽,见《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实在具有相当勇猛的性格,否则也不会被委以这样的重任。然而非常有趣的是,在这昆仑之上还有个叫陆吾的天神,见《山海经·西次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将上下两段文字对照,可以发现在“九”,“虎”等关键词上有相当部分的重合。以一兽守九门,不合情理,而若有九首,则正应了那句“司天之九部”,也与古例“黄帝四面”。

  中国历史学家袁珂据此认为,开明兽的正体就是陆吾,是黄帝手下一个具有很大权力的天神,后世有人将其看作是神格较低的神兽,甚而安排它去给西王母和东王公之类的神仙当拉车的,实际上是有些穿凿附会了。

  11、冉遗鱼:

  冉遗鱼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怪鱼。英鞮山,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陵羊泽。水里有很多冉遗鱼,这种鱼长着鱼身、蛇头,还有六只脚,他的眼睛形状如同马的眼睛,吃了这种鱼可以使人不患梦魇症,还可以防御凶灾。出自《山海经》。

  《西次四经》: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12、耳鼠:

  耳鼠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异兽,如鼠,兔头,能以尾飞,其说始见于先秦。《山海经》有云:耳鼠,兽,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食之不采,又可以御百毒。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晋郭璞《耳鼠》:“蹠实以足,排虚以羽,翘尾飜飞,奇哉耳鼠,厥皮惟良,百毒是御。”

  比起大风、专犁这些几乎是生活在传说中的奇兽,耳鼠是一种常见但十分神奇的动物。它那可爱的外形和好动灵活的脾气使它成为人们争相寻购的宠物,同时它少见的滑翔能力也令其能够胜任一些信使工作。

  耳鼠是一种体型类似于松鼠的动物,毛色多样,几乎囊括了从纯白到纯黑到所有颜色。

  它们长着细小但有力的爪子,使其可以在树枝间或者是人的手指间自由灵巧地攀越;身后则拖着一条几乎等同于体长的毛茸茸的尾巴,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耳鼠头上的那两只长长大大的耳朵,它们如同两只翅膀一样从头部后方延伸出来,坚挺地竖立着,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特殊功能一样。这样一对耳朵再加上耳鼠的三瓣嘴,使它的脸看起来像是缩小了的兔子。

  当然,耳鼠毛茸茸的耳朵不仅仅是好看,除了异常敏锐的听力之外,还赋予了耳鼠短暂飞翔的能力,虽然距离和时间都不长,但是已经足以逃脱掠食者的追捕。

  耳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东陆各州都能发现它们的踪影。而对孩子们来说,拥有一只耳鼠做宠物,是一件可以在伙伴们中炫耀的事情。

  13、何罗鱼:

  何罗鱼,异鱼名,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一首而十身。其说始见于先秦,有记载于《山海经·北山经》、《五藏山经》等。

  何罗鱼,异鱼名,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一首而十身。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谯明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水中生长着很多何罗鱼,长着一个脑袋却有十个身子,发出的声音像狗叫,人吃了它的肉就可以治愈痈肿病。

  根据《山海经》记载,何罗鱼是长着一个脑袋十个身子的怪鱼,实际上它是一种大肚子鱼。它的一个显着标志就是十足的大肚子(一首十身),它的叫声如畎犬叫,食用它后其可以治愈痈肿的疾病。(食之已痈:已,治愈,结束,过去。痈,痈肿。)

  何罗鱼可能是一种喜欢头与头扎堆在一起的鱼,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头十来个身子;相传何罗鱼可以化作鸟,其名休旧。也有人认为何罗鱼属于头足类的章鱼或者乌贼,然而此处淡水河里在古代是否有海水鱼类,还需要找到考古学上的证据。

  何罗鱼是一种怪鱼,一个脑袋十个身子,声音像吠犬,据说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痈肿病,另一说此鱼可御火。

  胡文焕图说云:“亦可以御火。”杨慎补注云:“何罗鱼,今八带鱼也。”吴任臣《广注》引《异鱼图赞》云:“何罗之鱼,十身一首;化而为鸟,其名休旧;窃糈于舂,伤陨在臼;夜飞曳音,闻舂疾走。”袁珂按:“休旧,即鸺鹃,亦即鸱鸺。云窃糈受伤,‘夜飞曳音’,又仿佛同于姑获鸟。”

  这样说来,十首一身的姑获鸟(鬼车),是否就是一首十身的何罗鱼化身而来?王崇庆云:“何罗之鱼,鬼车之鸟,可以并观。”《东次四经》之茈鱼亦一首十身。郭璞《图赞》云:“一头十身,何罗之鱼。”

  《山海经》:何罗鱼出谯明山谯水中,声如吠犬,食之已疟。今登莱海上三月,何罗鱼始至,味甚美,即宁波之鲞也。(清·王士稹《香祖笔记》卷二)

   喜欢龙脊梁请大家收藏:(321553.xyz)龙脊梁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