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悬疑灵异 龙脊梁

第61章 镇墓兽*二

龙脊梁 溪忘 21499 2021-03-29 19:31

  本篇介绍了重明鸟,祸斗,诸犍,鲲鹏,蜚,化蛇,相柳氏,狍鸮八头异兽。

  1、重明鸟:

  重明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其形似鸡,鸣声如凤,此鸟两目都有两个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鸟,亦叫重睛鸟。它的气力很大,能够搏逐猛兽。能辟除猛兽妖物等灾害。在汉族民间新年风俗中,贴画鸡于门窗上,实即重明鸟之遗意。

  尧当国君几十年,贤明、节俭的声誉远播四海,在晚年的时候,远在万里之外的支国给尧进献了一只名叫重明鸟的奇鸟。

  重明鸟又叫双睛鸟,它的两只眼睛中,各长有两个瞳孔。它的身形像鸡,叫起来声音像凤凰一样嘹亮动听。它常常把身上的羽毛全部抖落,用光光的翅膀拍打着没有羽毛的身子,在高空中起舞回旋。它能驱逐虎、豹、豺、狼等猛兽,使多种妖魔鬼怪不敢危害人类。它对人类的要求也很低,它不吃食物,只要喝一点琼玉的膏液,就很心满意足了。不过,这鸟十分眷恋自己的家乡,人们于心不忍,只好同意它自由往来。

  重明鸟很仗义,它理解人们的好意,有时一年中不辞辛苦,来回光顾好几次。有时人们得罪了它,就隔几年都不来。于是,家家户户都清扫庭院,摆上琼浆玉液,盼望重明鸟前来栖息。

  禽兽鬼怪往往趁重明鸟不在时出来危害人,人们就用木头或铜铁铸成重明鸟的形状,安放在门户间,这样,禽兽鬼怪见了,也会害怕,躲得远远的,不敢来捣乱。

  晋王嘉《拾遗记》卷一:“尧在位七十年……有掋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又眼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贻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洒扫门户,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其遗象也。”

  翻译:四千年前尧王在位七十年,有鸾雏年年来朝,麒麟游于泽薮,鸱枭远避大漠。远方的“祗支国”进贡了一只重明鸟,重明鸟两目都有两个眼珠,眼睛像鸡,鸣声似凤,展翅一飞,能搏击虎豹熊罴,扫荡妖魔鬼怪。所以人们无不洒扫门户,盼望重明鸟落在自家门上。但是重明鸟不再来了,人们于是刻木或铸金作重明鸟形置于门户之上,威慑魑魅魍魉。人们每到正月初一,都会制作重明鸟的雕像,或者“画鸡于户”这就是重明鸟留传下来的形状。

  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

  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很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每年都来,人们就想法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成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画上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这也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在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其为“五德之禽”。

  《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传说,舜王是重明鸟托生的。

  古时候,历山下住着个瞎子,名叫瞽叟。一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一只重明鸟飞到他跟前,嘴里含着食物来喂他,还对他说:“今后我不走了,就给你当儿子行吗?”瞽叟听了非常高兴,他弯下腰去,想把重明鸟抱起来,就在这时,他醒了。瞽叟醒来,越想越奇怪,就把他做的梦从头到尾给媳妇说了一遍。媳妇说:“梦是心中想,你想儿子想疯了咧!”

  自从瞽叟梦见重明鸟以后,他的媳妇真的怀上娃娃了。十个月后,生了个胖墩墩的大小子。生娃的那一天,真的飞来一只重明鸟,落在瞽叟家门口,吱吱咕咕叫唤了好一会儿。等屋里生下娃了,门口的重明鸟也不见了,东邻家西舍家都说瞽叟命好福分大。再仔细看看那新生的小胎娃,都愣住了,小胎娃的眼窝跟重明鸟的眼窝一模一样,一个眼窝里头两个瞳仁儿。

  大家都说,这个娃娃是重明鸟托生的。

  一日,羲仲来奏,说祗支国遣使来进贡了。帝尧忙命照着礼仪招待。这次祗支国所进贡的是一只异鸟,其状如鸡,两只翅膀的羽毛脱落殆尽,只剩了两只肉翮,形状甚为难看。帝尧料他远道来贡,必有特异之处,便问那使者道:“此鸟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异的功能?”那使者道:“此鸟两目都有两个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鸟,亦叫重睛鸟。它的气力很大,能够搏逐猛兽。它鸣起来,其声如凤,一切妖灾群恶都远远避去,不能为害,实在是一种灵鸟。所以小国之君特遣陪臣前来贡献,望乞赏收。”帝尧道:“它的羽毛尚不完全,哪里还能捕逐猛兽呢?”

  使者正欲开言,哪知这重明鸟竟有知认似的,听了帝尧之言,顿时引吭长鸣,声音果然似凤;忽而闪起两只肉翅,腾举空中,绕殿飞了一匝,直出庭中,且飞且鸣。那时巢在阿阁的凤凰和飞集的鸾鸟听了它鸣声,亦一齐飞鸣起来,与它倡和,声音和谐,非常悦耳。这时叔均在殿上,看见重明鸟出殿而去,不禁叫道:“啊哟!逃去了!”那使者笑道:“不会不会,就要来的。”歇了一会,果然仍飞回来。此时在阶上的侍卫,忽然看见空中有无数群鸟向北面飞,非常迅速。后来打听,才知道都是枭鸱之类,大约听见了重明鸟的鸣声而逃到绝漠去的。从此,重明鸟所在数百里之内,竟无鸱枭恶鸟,真是奇怪之事。

  且说帝尧看重明鸟如此情形,知道它果是灵鸟了,便问使者道:“它的羽毛终年如此吗?”使者道:“不是。它的羽毛时长时落,此时适值它解翮之时,所以如此。”帝尧道:“那么它吃什么?”使者道:“通常它在外面,不知道吃什么。如若人喂饲它起来,须用琼玉之膏饴之’。这里帝尧君臣商量留养重明鸟之法。帝尧道:“它是灵鸟,与鸾凤一样,不可以樊笼屈之,任其来去可也。况且养它起来,须用琼膏,未免太奢,朕哪里有这许多琼玉来供给它呢?”

  群臣听了,都以为然,于是就将重明鸟安放在树林之中,听其自由。那重明鸟从此飞来飞去,总在帝都附近几百里之内,所有豺狼虎豹,都给它搏击殆尽,人民往来,便利不少。民间人家偶有妖异或不样之事,只要重明鸟一到,妖异立刻潜踪;不祥之事,化为大吉。假使山林川泽猛兽为患,只要听见重明鸟的鸣声,猛兽无不遁逃,因此人人将这重明鸟奉若神明,没有一家不洒扫门户,延颈跛足的望它飞来。那重明鸟在帝都住了几时,忽然飞去。后来一年之中总来一次,又后来几年之中才来一次。大家盼望得急了,有人想出方法,将木头雕出一个重明鸟之像,或用金铸出一个重明鸟之像,安放在门户之间。

  哪知亦竟有灵,一切魑魅丑类居然亦能够退服。所以后世的人,于每年元旦这日,或者刻木,或者铸金,或者绘画一只鸡的形状,放在窗牍之上。这就是重明鸟的故事。

  2、祸斗:

  “祸斗”原本是指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是它被形容为外形象犬的妖兽,可以喷出火焰。祸斗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灾之兆和极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说法称祸斗吞食火,并且排出带火的粪便。祸斗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祸斗的外形和一般的狗没有什么两样。不过它通体的毛都是黑色,并且泛出特殊的光泽。有少数祸斗,尾巴尖上是开叉的,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特异的地方。事实上,仅凭外表,你无法从它们的外形上觉察出任何异样。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担任火神助手的工作,有时火神因为某些原因离职,祸斗甚至要接手神的职司。

  因为祸斗所到之处常常伴随火灾,因此古代的中国人将之看作是不祥的象征。但也有人出于某种目的专门探访捕捉火神的助手。唐人皇甫氏(名不详)的著作《原化记》中记载着唐初常州府义兴县,也就是现在江苏宜兴发生的一桩著名事件。《原化记》的原书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书写中湮没了,幸好明代学者冯梦龙在《情史》一书中为我们保留了这一事件的大致情况。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在不需要进食的时候,祸斗们常常聚集在南方海外的厌火国。这个国家的得名即因为祸斗的到来。无肠国在厌火国的附近,这里的人民吃的东西和排泄出来的东西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山海经》的一位注释者吴任臣指出,祸斗的食性很可能和无肠国民的教导有关。

  常州义兴县,有鳏夫吴堪,少孤,无兄弟。为县吏。性恭顺。其家临荆溪,常于门前,以物遮护溪水,不曾秽污。每县归,则临水看玩,敬而爱之。

  积数年,忽于水滨得一白螺,遂拾归,以水养。自县归,见家中饮食已备,乃食之。如是十余日。然堪为邻母怜其寡独,故为之执炊,乃卑谢邻母。母曰:“何必辞?君近得佳丽修事,何谢老身?”堪曰:“无。”因问其母。母曰:“子每入县后,便见一女子,可十七、八,容貌端丽,衣服轻艳;具馔讫,即却入房。”堪意疑白螺所为,乃密言于母曰:“堪明日当称入县,请于母家自隙窥之,可乎?”母曰:“可。”明旦诈出,乃见女自堪房出,入厨理炊。堪自门而入,其女遂归房不得。堪拜之。女曰:“天知君敬护泉源,力勤小职,哀君鳏独,敕余以奉媲。幸君垂悉,无致疑阻。”堪敬而谢之,自此弥将敬洽。

  闾里传之,颇增骇异。时县宰豪士,闻堪美妻,因欲图之。堪为吏恭谨,不犯笞责。宰谓堪曰:“君熟于吏能久矣。今要虾蟆毛及鬼臂二物,晚衙-须纳;不应此物,罪责非轻!“堪唯而走出。度人间无此物,求不可得。颜色惨沮,归述于妻,乃曰:“吾今夕殒矣!“妻笑曰:“君忧余物,不敢闻命;二物之求,妾能致矣。“堪闻言,忧色稍解。妻曰:“辞出取之。“少顷而到。堪得以纳令。令视二物,微笑曰:“且出。“然终欲害之。后一日,又召堪曰:“我要蜗斗一枚,君宜速觅此;若不致,祸在君矣!“堪承命奔归,又以告妻。妻曰:“吾家有之,取不难也。“乃为取之。良久,牵一兽至,大如犬,状亦类之。曰:“此蜗斗也。“堪曰:“何能?“妻曰:“能食火,奇兽也。君速送。“堪将此兽上宰。宰见之,怒曰:“吾索蜗斗,此乃犬也!“又曰:“必何所能?“曰:“食火。其粪火。“宰遂索炭烧之,遣食;食讫,粪之于地,皆火也。宰怒曰:“用此物奚为!“令除火扫粪。

  方欲害堪,吏以物及粪,应手洞然,火飚暴起,焚爇墙宇,烟焰四合,弥亘城门,宰身及一家,皆为煨烬。乃失吴堪及妻。其县遂迁于西数步,今之城是也。

  译文:从前有个叫做吴堪的鳏夫,身为县里的小吏,性情恭顺。他家面临荆溪,常在门前用竹篱遮护溪水,不让它遭受污染。每天从县里办公归来,总是临水看玩,又敬又爱,也算是一种光棍的情感寄托。

  几年以后,吴堪偶然在水边捡到一只白螺,就带回家用水养了起来。从此回家时都有了喷香的饭菜。邻居的母亲告诉说,他每天上班后,就有一位十七八岁、衣服轻艳的美丽女子来置办饭菜。吴堪疑是白螺所为,第二天假装出门,躲入邻家去偷看究竟,但见一个女子从他屋里出来,又进了厨房。吴堪赶紧推门进去拜谢,美女解释说:“上天知道你敬护泉源,工作勤快,又同情你孤苦一人,派我为你操持家务,幸好你看见了真相,不至于怀疑我的来历。”从此螺女成了他的媳妇,夫妻间的万般恩爱,自在不言之中。

  当时的县令听说吴堪的艳遇,垂涎三尺,意欲横刀夺爱,设下了陷害他的计谋,然后召来吴堪说:“我要虾蟆毛和鬼臂这两件东西,今晚就来衙门交货,不然就严加重罚。”吴堪回家后神色忧郁地告诉了爱妻,妻子劝他不要担心,转身出门,不久就为他找来了这两件古怪的物事。

  县官第二次召见吴堪,又故技重施说:“我要祸斗,你马上为我找来,否则会大祸临头。”吴堪回去告诉妻子,妻子又为他牵来了那头名叫“祸斗”的怪兽,大小和形状都很像狗类。吴堪把怪兽送给县官,对方见了后勃然大怒:“我要的是祸斗,这分明是狗嘛!”又问它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吴堪说它能吃炭火,也能排泄粪火。县令于是烧红了木炭让它进食。祸斗吃了后,排在地上的粪便都变成了火团。县令怒道:“此物有屁用?”正准备加害吴堪,火焰猛然烧起,迅速点燃了整个县衙,烟尘之大,一直随风飘到城门,县令及其全家都在火灾中化为灰烬,而吴堪和他的螺妻却从此失踪,变得杳无音讯,想必是逃亡到了某个世外桃源。

  假如母狗在受孕一个月以后被流星的碎片击中,那么它生下的狗就不是普通的狗,而是祸斗。

  一般犬吃的食物让祸斗感觉索然无味。它们对蜥蜴、昆虫、鼠类没有感觉,对大型动物的尸体也不屑一顾。作为火神的随从,甚至有时就是火神的犬类,祸斗只吃火焰。雷神驾驶雷车在大地巡游的时候,祸斗就跟在他们后面。雷神抛下的雷斧楔石在人类的森林、市镇里引发了大火。这个时候,祸斗才有机会冲上前去,大口吞食火焰,填塞饥饿的肠胃。让人略感惊讶的是,这种动物的排泄物也是火焰。看上去,这灼热的能量仅仅是从它们的口腔进入,在经历了一串跌宕起伏之后,由祸斗的后部夺门而出。偶尔火焰也从它们的口中喷出,这一情况带来的常常是恐怖的火灾。

  3、诸犍:

  诸犍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它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又名胖郎神,其兽力大无穷,善射。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

  《山海经(北山经)》:“有首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

  又名胖郎神,其兽力大无穷,善射。此乃威力无穷,被击中者,九死一生,生则残废,生活无法自理,可怕无比。

  4、鲲鹏:

  收藏

  问题反馈

  鲲鹏

  鲲鹏属中国古代神兽之一,最早出现于道家学说《庄子·逍遥游》。书中记载“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常用鲲鹏比喻一些宏伟之事,一句俗语曰:“学做鲲鹏飞万里,不做燕雀恋子巢”。Pelagornissandersi是2014年7月7日美国研究人员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发掘的一个史前海鸟骨骼化石,经分析表明,这种海鸟可能是地球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最大鸟类,其翼展介于6.1米至7.4米之间,在天空中翱翔数公里不用扇动一下翅膀。现在这种史前海鸟印证了鲲鹏的存在,只是夸张神话的描述和传承了下来。这种史前海鸟印证了鲲鹏的存在,只是夸张神话的描述和传承了下来。

  鲲鹏,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海神和风神禺强的两种化身。鲲鹏之名,最早出现于道家学说《庄子·逍遥游》。书中记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最早的当属《庄子》。庄周在其《庄子-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庄周用汪洋恣肆、气势磅礴的笔调,写出了一只怎样的巨鸟啊!且不说太平洋能否容得下鲲,那由鲲“化而为鸟”的鹏,一旦飞将起来,那地球看起来岂不就是一枚小小的鸟蛋了?

  《神异经-中荒经》里描述的大鸟“希有”,大约就是大鹏鸟的别称:“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水经注》引《神异经》,又加上了“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绿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惟会益工。”这些从一些侧面说明:大鹏鸟有绿、红双色,不鸣叫也不进食;仅仅背上小片没羽毛的地方,就有一万九千里宽广,可见它体形多么庞大。―――原来,从西昆仑到东海的距离,也不过是大鹏鸟两翅之间耳!

  古印度神话“天龙八部”中的迦楼罗,则是中国大鹏鸟的异名同质,佛教传入中国后,被命名为大鹏金翅鸟,它的巨翅展开竟有336万里;大鹏金翅鸟降生之时,身光赫奕,各路天神误认为它是火天而顶礼膜拜;大鹏金翅鸟以龙为食,它在空中飞翔,巡视大海中应死的龙,发现龙时,用翅膀煽开海水,成为两半,龙见这个阵势,吓得发抖,就失去知觉,等着被吞食;大鹏金翅鸟于一日之间可吃掉一个龙王及五百个小龙。

  藏族创世歌谣《斯巴形成歌》中有这么几句:“最初斯巴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分开天地是大鹏,……”而关于藏族远古象雄六大氏族“琼”的起源,在典籍中也有如下记载:“报身化身慧明王,化作三鹏空中游,栖落象雄花园内,象雄人们大惊喜,从未见过此飞禽,老人称其有角鹏。三鹏飞返天空时,爪地相触暖流闽,黑白黄花四蛋生,每孵幼童叫琼布。”其余版本大鹏卵生人而为始祖的神话也在各个支系流传。可见大鹏和藏族的创世神话有莫大的关系。而苯教神话中,大鹏称为“曲”,它与恶龙相斗,在《格萨尔王传》也有出现。这与印度以龙为食的伽楼罗到底有无联系,还有待考证。

  纳西族东巴神话中,大鹏称为“休曲”,与狮、龙等作为护法神守护含依巴达神树。在《鹏龙争斗》传说中,休曲制服了高傲的署神(纳西族的龙神)。它还出现在东巴教的木牌画与纸牌画上。

  在满族《多龙格格》神话中,一群黑色的大鹏给人类带来灾难。弓箭神在神鹊的指引下,射杀大鹏,为民除害。

  西方的《阿波罗游记》、《一千零一夜》等书籍中,都载有大鹏鸟的事,说鹏蛋周长有五十步,鹏鸟聚集的食物是大量的一口可吐入大象的蟒蛇;阿拉伯旅行家中的日记中有“本以为那是座山,原来竟是只鹏鸟”的记录。

  西方鹏鸟的来源也许可以追溯到古波斯神禽“峨姿”(Amrzs)。该鸟历经天地生灭三大劫。鸟身犬首或人面之貌,两翼伸展可遮蔽日月群星。古波斯神话中有株“知识树”,结籽化为世间万种草木,“峨姿”筑巢其上,每至果实成熟,将其摇下,播于大地山川。

  另外,犹太神话中的巨鸟“栖枝”(ziz)、古埃及的“伯努”(Bennu)、阿拉伯的“安卡”(Anka,)、土耳其的“可克”(Kerkes)、古希腊的“格利普”(Gryps)、俄罗斯的“诺加”(Norka)以及北欧生命树上的智慧古禽等,均可以是大鹏鸟的异名同质。

  因为庄周与印度神话对鹏的神异巨大描述,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鹏在中国文字中的记述进一步放肆,也进一步拟人化、神异化。

  《西游记》中的人神仙佛怪,以如来佛的神通最广最大,不能不让如来出手降伏者,大约只有三“人”:孙悟空;六耳猕猴;大鹏金翅雕。悟空与猕猴本是一家亲,而大鹏与如来竟也是沾亲带故的“一家”。

  且听如来的自白:“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那凤凰又得交合之气,育生孔雀、大鹏。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大鹏与他是一母所生,故此有些亲处。”

  孙猴子却也机灵幽默,接着如来的话,讥嘲了一句:“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

  那如来并不反驳,只是说:“那怪须是我去,方可收得。”―――瞧,大鹏鸟真是好神通:外甥如来佛不亲自来拜访我这个舅舅,你孙猴子岂能收伏我?

  在中国另一部传奇小说《说岳全传》中,民族英雄岳飞原来是大鹏金翅鸟的人间化身。书中是这样记述:宋徽宗在元旦祭祀上天,祭表是写给“玉皇大帝”的,但在抄写祭表的时候,误将“玉”字上一点写在“大”字上去了,成了“王皇犬帝”。玉帝看了大怒,说:“王皇可恕,犬帝难饶!”就派遣赤须龙下界,降生于金国,成为金国老狼主第四个太子金兀术,玉皇大帝要让金兀术搅乱中原,以报“犬帝”之恨。西天释迦牟尼佛恐怕赤须龙下界以后,没有人能够降伏,就派遣专门吃龙的大鹏鸟下界,转世为岳飞,保全宋室江山。

  这岳飞的前身大鹏金翅鸟确实是刚直勇猛异常:就在如来佛面前,因不堪忍受女士蝠(后化身为秦桧老婆王氏)连连放屁,一嘴将其啄死了;被佛谪临凡,赴岳家途中,偶然看到黄河边的铁臂虬龙(后化身为秦桧)在人模狗样地调兵遣将,他又是大怒了,扑下来爪抓嘴啄地又将人家弄死了。

  按理说,大鹏鸟是吃龙的啊,那什么赤须龙,铁臂虬龙岂在话下?可为什么反而被龙被蝠先期以莫须有的罪名给害死了呢?大约,作者钱彩也认为,一旦化为人身,刚烈勇猛的本事在小人阴招面前,没有屁用。―――奈何奈何。

  后世诗人以大鹏为高远志向、豪放气概的象征。如阮修《大鹏赞》中有“志存天地,不屑唐庭。鸴鸠仰笑,尺鷃所轻。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句子。借大鹏来抒发蔑视官宦、抱负超远的心境。而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邑》)更是千古传诵。直至如今,汉语中仍有“鹏举”、“鹏程”之类的词语,借喻远大的前程和抱负。

  佛教传入中国后,民间信仰中逐渐出现了大鹏金翅鸟这一神话形象。这主要源于古印度的神鸟迦楼罗(Garuda),也糅合了大鹏的特征。在印度神话中,迦楼罗身长八千由旬,翼长四千由旬,以龙为食,能任意穿梭宇宙,为毗湿奴坐骑。而对大鹏、金翅鸟的描绘多见于明清小说,著名的有《西游记》中狮驼国的三大王,称为“云程万里鹏”,能够“抟风运海,振北图南”(这八个字源于《庄子》),扇一翅有九万里,和如来佛祖有渊源(这又源于印度传说)。

  《说岳全传》中,大鹏金翅鸟因在佛祖座前嫉恶如仇,啄死女土蝠,被贬往东土投胎,生为岳飞。《封神演义》中大鹏称为“羽翼仙”,贪吃好杀,后被燃灯道人收伏。《喻世明言》中张道陵化为大鹏,震慑住鬼帅变的八条大龙。

  5、蜚:

  蜚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怪物。《山海经》:“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

  《山海经》引:“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

  据《山海经》——卷四.东山经.东次四经记载:“又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

  山海经中的蜚居住在中原东部的太山,外形象牛,头部为白色,但是却长着蛇的尾巴、而且只有一只眼睛。

  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蜚之为名,体似无害,所绎枯竭,其干谯厉。”当“蜚”进入水中时,水源会立即干涸;当它进入草丛时,草会立即枯死。

  蜚,传说中的灾兽,太古的灾难之神,它出现的地方都会发生大的灾难,故而世人皆畏惧此兽。

  6、化蛇:

  化蛇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怪兽。《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记载:“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这是个人面豺身,背生双翼,行走如蛇,盘行蠕动的怪物。它的声音如同婴儿大声啼哭,又像是妇人在叱骂。化蛇很少开口发音,一旦发音就会招来滔天的洪水。据说春秋时代,有农夫在魏国大梁城附近听见婴儿啼哭,找到后发现却是一个蛇形妖怪。此后三天,黄河果然泛滥,淹没沿途八百五十多个城镇乡村。

  载于《山海经·中山经卷》:“又西三百里,曰阳山……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其邑大水。”

  7、相柳氏:

  《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相传相柳氏蛇身九首蛇皮花纹似虎斑九个脑袋面孔和人相似。

  相柳是洪水之神——共工之臣。蛇身生有九个脑袋,每个脑袋长相都和人相似。传说他每个脑袋只吃一座山上的食物。他所到之处,地便有陷处便成溪流沼泽。

  后来相柳被大禹所杀。他的血膏所流之处,腥气熏天,无法再播种五谷。

  为治理这片土地,大禹将腐湿的泥土挖掘出来,堆成土台,就是五帝台。

  8、狍鸮:

  狍鸮,传说中的吃人怪兽,生活在钩(gōu)吾山,它的身体像羊,人的面孔,眼睛却长在腋窝的下边,牙齿与老虎的类似,还有人的指甲,它的叫声就像婴儿在啼哭。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据《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与《山海经》中记载的狍鸮类似。

  狍鸮,即饕餮,神话传说中的兽名。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鴞,是食人。”郭璞注:“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狍鸮看起来颇似一种怪羊,它长着人的面孔,眼睛长在腋下,牙齿跟老虎一样,爪子跟人手一样。根据《山海经》原文描写,狍鹗应为一种善于跑动的雕鹰(狍鹗:狍,通跑,鹗,猛禽,欲称雕鹰)。它祥和的身子(羊身),在人面前,总看着自己的腋下。它有锋利的牙齿和似人手的爪子,叫音如婴儿啼哭,是可以受纳人饲养和利用的飞禽。

  饕餮后来变成了图腾,刻于各种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吕氏春秋·先识览》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双弯曲的兽角或足,其弯曲的方向似无定制,或内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张,利齿如锯,嘴略弯曲内勾,或嘴巴紧锁。则作正面盘踞状,身躯拱起,头着地或水云气,两边有一对利爪,象狗爪或虎爪。两侧有一对肉翅,形如耳朵。

  ————————————

  ————————————

  第二篇介绍了犀渠,山膏,独角兽,夫诸,凿齿,九婴,乘黄,猰貐,巴蛇,鲮鱼,雷神,屏蓬,火光兽,鱼妇,九凤十五头异兽。

  1、犀渠:

  犀渠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怪兽。出于黧山,样子象牛,皮毛黑色,叫声象婴儿一般,以人为食,极为凶恶。《山海经·中山经》道:“(厘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

  注解中说,“犀渠盖犀牛之属也。”郭璞《图赞》曰:“犀渠如牛,亦是啖人。”啖人就是吃人的意思。

  2、山膏:

  山膏(huān,音欢),汉族神话传说中怪兽名。其状如猪,好骂人。其说始见于先秦。《山海经·山中经》:“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骂。”郭沫若《沸羹集·赵高与黑辛》引章炳麟《为柳亚子题扇》诗:“江湖满地呜呼派,只遂山膏善骂人。”

  上古时,帝喾出游,在山林中曾遇上一只,岂料这异兽出口即骂,被帝喾的狗盘瓠咬死。

  3、独角兽:

  独角兽为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

  现行西方神话的独角兽则形如白马,额前有一个螺旋角,代表高贵、高傲和纯洁。有的还长着一双翅膀。甚至,有的独角兽还是黑色的。而西方独角兽的原型已被公认为印度犀牛。

  独角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头顶正中长有一支单角的动物。在传说里,独角兽的角有解毒功能,很多人乘机去卖“独角兽”的角的粉末。在中国古代传说里,神兽白泽就是东方独角兽的一种。

  独角兽生性喜爱洁净,对纯洁的人或物有特殊的好感,捕捉独角兽的唯一办法是让一位年轻的处女走到独角兽身边,此时独角兽会温顺地躺在她脚下,将头部枕在她的膝盖上入睡。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马是一种吉祥之物。它只有在履行重要使命时才出现。它的出现被人们视为美好时代的象征。

  传说大约五千年前第一只龙马出现,并将文字传授于伏羲帝。在大约47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697年,另一只龙马出现在黄帝的花园。这一吉兆被视为黄帝之统治将千秋万代,和平繁荣。尧帝统治时期也出现过两只龙马,因此,尧帝便成为四千年前五帝之一。

  Unicorns即是独角兽,是传说中一种神秘的生物。通常被形容为是修长的白马,额前有一螺旋角(这也是独角兽的特征)。关于unicorns的形态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它像一匹大马,头上有一只角,是难以驯服的生物。有些人则认为它是山羊般的生物,独角,神圣的生物,有些民族甚至信奉unicorns。

  古罗马博物学家普利斯形容unicorns为四肢似大象,狮子尾,上半身像山羊,头上有一黑螺旋纹的角,是极凶猛的怪兽。到了380BC,有一希腊哲学家Ctessias对unicorns作出一种普遍形态。他说unicorns是印度一种野生生物,有白色的身体,紫色的头,蓝眼,一只又直又硬的角,底白,中黑,顶部是红色。这有可能是把独角犀(又名印度犀,学名Rhinocerosunicornis)神化后所形成。

  但是东方的麒麟不是独角兽。

  独角兽只有欧洲的传说中出现过。

  尽管独角兽从历史的早期就存在于欧洲,实际上它们在《旧约全书)。作为一种希伯来传说中的动物,大多数关于它的早期描述看来都来源于阿拉伯王的karkadann(一种动物的名字)。

  查看图片[印度卡齐兰加国家公园印度犀]

  在Persia,阿拉伯,印度和北非,凶残的karkadann,与温和的麒麟不同的是,它是一种人畜都惧怕的动物。然而,人们为了获得它的角,偶尔会试图去捕捉karkadann.它的角可以用来制成长笛或者被用来制作解毒药剂。

  Cnidus有个名叫Ctesias的药剂师为Darius二世教廷制作药剂,那以后,他也曾效命于Persia.公元前416年,在他离开Cnidus到公元前398年他回到Cnidus,他学习养生之道,也努力保存大量关于生命和历史的学问。他的其中一件功绩,Indica(这是啥不懂),曾经被作为残破的摘要碎片而被保存下来,后来的副本流传了5个世纪之久。

  Induce的第25章中,Ketosis描述了独角兽:在印度的森林中,(独角兽)的体型和体型较大的马一样,或者比马大一些。他们的身体是白色的,头是深红色,眼睛是深蓝色。它们的角从额头正中伸出,大约一英尺半长。

  独角兽的角磨制成的粉末可以作为抵御致死麻醉药的解毒剂。角的根部,眉上两手宽的额头是纯白色。角上端很尖锐,是鲜红色,中间呈黑色。用独角兽的角制成容器喝酒的人说,这能够治愈疾病(癫痫)。实际上,饮用独角兽角杯而免于中毒的人,是因为他们还饮用葡萄酒,水,或其他液体稀释了毒药而免于死亡。

  不论是驯化的还是野生的独角兽,实际上,所有的硬蹄动物都没有踝骨,它们的肝脏也不分泌胆汁。独角兽却有踝骨和胆汁。如同一头普通的公牛,但却是遍体朱红。

  这种动物动作敏捷有力,以至于没有哪种动物,甚至是马,能够追上它。在印度,Rishi时期,只有一个农家孩子第一次获得了一些关于独角兽的第一手资料。Vibhandaka,这个农家男孩,帮家里照管田地。一天,在一个宗教仪式上,他遇到了来访的一位贤者。这个人给了改变他一生的机会。一年后,当贤者再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Vibhandaka的生活改变了。他告诉父母他的决定,接着和贤者一起永远的离开了家。很多年,他的生活一成不变,他作为贤者的随从深入ashram森林直到贤者死亡。Vibhandaka埋葬了他,离开ashram.他流浪了很长的距离,最后找到了一个被废弃的洞穴。尽管这个洞穴被废弃了,一些野生动物为了避雨常来这个洞穴。他和一头独角兽成了朋友,独角兽总是陪在他的身边。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的父亲菲力普(Philip),曾经捕获到一只长了一只角的动物。但不论是菲力普还是其他贵族,没有人能够骑上它,独角兽总是很快把他们甩下来。亚历山大饲养它,并且给它起名Bucephalus.他驯服它并骑它去战斗,以此证明他的勇敢。如何活着捉到一头如此危险的野兽是一个有趣的问题。Aelian(公元三世纪一个罗马作家)的观点是,只有最年轻的cartazon(来自梵文kartayan,意为Lordofthedesert)才能够捕捉它,因为最强壮的成年人也很难使它屈服。karkadann的传说影响了作家们对独角兽的描写。

  因此,Seville的Isidore在公元600年写道:独角兽是残忍的野兽,经常与大象争斗。他还注意到,用少女能够诱使独角兽上当而被捕捉。独角兽会把它的脑袋靠在少女的裙摆上入睡,因此很容易被猎人捕捉到。

  有一只角的野兽出没于喜马拉雅(Himalayas)的雪山,从而形成了一些古老的传统。因此,很多人认为西藏是独角兽传说的源头,尽管在历史上曾经有一度被称作月亮山,Abyssinia的最高点,荣耀之地。传统继续的延续下来。所以,有4尊黄铜的独角兽雕塑仍存在于Abyssinian王的宫殿中就不是什么令人惊奇的事了。

  人通常把一处女放到野外,独角兽会走近那少女,然后把角探进少女的腹中,这时少女便可乘机切掉它的角。

  陕北绥德地区是汉画像石分布的集中地区之一。这里是炎黄文化的发源地,崇拜龟蛇鱼蛙图腾,文化艺术有古老深邃韵味,许多艺术画面都带有浓重的符号意味,是考察中华本源文化的理想处所。这里出土的独角兽画像石,是一幅画像石的局部。其上雕有衔环铺首及展翅朱雀纹样,底部绘有一只怪兽,头长独角,口中有利齿,身躯有似虎豹细长,而足部又似牛蹄,另外还有挥扬的长尾。怪兽张口低头作嘶吼状,四肢伸展似在前行。这只怪兽造型酷似汉代墓中的传说兽避邪。

  4、夫诸:

  夫诸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夫诸一种长着四只角的鹿,它的情状似温柔洁净,喜欢四处角戏,它一出现,其地必定是大水时期。

  古代人民视夫诸为水灾的兆星。

  夫诸的形状像白鹿而且有四个角,最开始出现于先秦时期。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三经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赭、黄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状如蒨如举。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5、凿齿:

  《山海经》中多次提到“凿齿”。其中《山海经·海内南经》就有记载“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墟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山海经·大荒南经》又有记载“有人曰凿齿,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凿齿长有像凿子一样的牙齿,这对长牙穿透它的下巴穿出。它手中持有盾和矛。据说凿齿掠食人类,帝尧命令后羿前去讨伐,在经过激烈的搏斗后,后羿在昆仑山追上了凿齿并将其射杀。凿齿应该是在神话传说中被妖魔化的南方部落的象征。

  6、九婴:

  九婴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凶兽之一。出自《淮南子·本经训》。它是水火之怪,能喷水吐火,其叫声如婴儿啼哭,有九头,故称九婴。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

  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其说始见于汉。传说中的水火怪。亦用以喻邪恶凶残的人。《淮南子·本径训》高诱注:“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之地有凶水。”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提到北方有一条大河,水深千丈,波浪汹涌,人称凶水。凶水中有一只九头怪物,名叫九婴,既能喷水,又能喷火。十日并出时,凶水也沸腾了,九婴嫌水中太热,就跳上岸来,见人就吃,吃的时候,必须有9样食品同时供它吃,因此成为羿第3个斩杀目标。

  当初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现在甘肃秦安县),自幼即思创造一种符号为天下利用,就是现在所传的八卦。后来仓颉氏因了他的方法,方才制造文字出来,所以伏羲八卦实在是中国文字的根源。但是伏羲氏画八卦的地方不止一个(河南淮宁县北一里,又上蔡县东三十里,都有伏羲八卦台),而最早的地方终究要算降生地方的成纪,所以成纪那边伏羲所画的八卦尤为文字根源的根源。那边画八卦的地方后人给他起了一座台,作为纪念。每逢下雪之后,那台下隐隐约约还有所画八卦的痕迹。精诚所结,日久通灵,遇到盛世,就成祥瑞,遇到乱世,就为灾患。所以那九婴就是坎、离二卦的精气所幻成的。坎卦四短画,一长画;离卦二短画,二长画,共总九画,所以是九个。

  因为伏羲氏幼时所画的,而且卦痕多不长,所以都是婴孩的样子。坎为中男,所以五个是男形;离为中女,所以四个是女形。坎为水而色玄,所以五个男婴都善用水,而衣黑衣;离为火而色赤,所以四个女婴都善用火,而衣红。大抵这一种精怪所恃者,人不知其来历出身,所以敢于为患。九婴后来被后羿杀死了。

  九婴是九头怪兽、怪蛇之属,能喷水吐火造成灾害。

  高诱注解说:“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

  《中华成语典故大辞典》认为:“可能是长着九个脑袋的水火之怪”。

  袁珂编着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认为:“当是九头怪兽、怪蛇之属,能喷水吐火以为灾。”按高诱所说,九婴是“水火之怪”,这个怪,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是有实体的怪物,又可以理解成没有实体的虚无缥缈的东西,诸如迷信思想中的鬼神之类。袁珂明确指出这是一种兽或蛇,这是说明九婴是属于一种有实体的客观怪物,称这种怪物既可以喷出水来害人,又可以吐出火来害人,如此,这种怪物,与武侠小说中那些擅长施毒解毒的武林高手相比,就显得厉害且高明多了。武林高手所掌握的毒,是用来害人的,而解药则用来解除毒性,是用来救人的。而水火之怪所掌握着的水和火,不管哪一样,都可以用来害人,不管哪一样,又都可以解除另一方的危害。

  九婴生于天地初分之时,当时天地灵气厚若实质,不知产出多少强横的灵兽怪物。这只九命老妖于深山大泽之中,阴阳之元气氤氲交错,化生而出,乃是九头蛇身,自号九婴。每一头即为一命。因是天地直接产出,无魂无魄,身体强横异常,已为不死之身,又加有九命,只要有一命尚在,只需于天地间采集灵气就能恢复。

  九头怪九婴自恃有九个脑袋,九条命,丝毫不畏惧北伐的羿,它九口齐张,喷吐出一道道毒焰、一股股浊流,交织成一张凶险的水火网,企图将羿困住。羿知道它有九条命,射中一个头后,非但不会死,而且会很快痊愈,故再使连环箭法,九支箭几乎同时插到九婴的九个头上,九婴的九条命一条也没留下。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7、乘黄:

  简介:乘黄,又名飞黄。传说中的神马名。

  出处:《管子·小匡》:“地出乘黄。”尹知章注:“乘黄,神马也。”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发披身,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两千岁。

  8、猰貐:

  猰貐又称窫窳,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吃人怪兽,像貙,虎爪,奔跑迅速,传说猰貐曾是天神。

  传说猰貐本是天神,黄帝时代,蛇身人脸的天神“二负”,受了手下天神“危”的挑唆,去谋杀了也长着蛇身人脸的猰貐。黄帝知道了,十分震怒,就处死了挑拨二负去杀猰貐的危,重罚了二负。命手下天神把猰貐抬到昆仑山,让几位巫师用不死药救活了它,谁知猰貐活了之后,竟神智迷乱,掉进了昆仑山下的弱水里,变成了形状像牛,红身,人脸,马足,叫声如同婴儿啼哭的猛兽。在十日并出时跳上岸危害百姓,被后羿的神箭射死。

  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小和狸一样,也有的说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说龙头虎身的巨兽。

  《山海经·海内北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

  《山海经·海内西经》: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鱼.食之杀人.

  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

  9、修蛇:

  修蛇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蛇,也叫做巴蛇,出自《山海经》,据说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

  修蛇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蛇,也叫做巴蛇,出自《山海经》,据说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

  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吞吃过往的动物,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由于修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称为巴陵。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对巴蛇的颜色,曾看到过巴蛇的先民,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黑蛇,青首”,其二是“青黄赤黑”。

  《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即巴蛇也。”《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修蛇为“黑蛇,青首”,蛇身是黑色的,头部则显得比黑淡一点,是一种属于青的颜色;而青色,用现代通俗流行的词语来表达,就是“暗褐色”。

  至于黄色和红色,食象蛇身上有黄色,是指这种蛇的腹部是黄色的。而红色,如果食象蛇是一种毒蛇,当它发怒时,头部的某些部位,通常都会有红色产生。毒蛇在正常情况下与受到骚扰发怒的情况下,其头部的颜色,一般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剧毒的蛇,头部都会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出赤红的颜色或金黄的颜色。或者就是,食象蛇的腹部,是呈黄赤色的,而黄赤色,就是那种介于红黄之间的“橙黄色”。

  故而,食象蛇,如果仅从除腹部以外的背部与头部着眼,便是“黑蛇,青首”了;说巴蛇“青、黄、赤、黑”,不仅观察了它的背部,还考察了它的腹部。这两种说法都正确,都没有脱离“巴蛇”的实际,没有一种是显得“离谱”的。

  《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昭宗》:“号令不出于国门,以与封豕长蛇争生死,一败而歼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皓传》:“专为封豕长蛇,肆其贪叨。”

  汉·刘向《新序·节士》:“吴为无通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也作“长蛇封豕”。

  明·张煌言《复郎廷佐书》:“乃拒虎进狼,既收渔人之利于河北;而长蛇封豕,复肆蜂虿之毒于江南。”

  柳亚子《咏史四首》:“长蛇封豕唐藩镇,社鼠城狐汉宦官。”

  修蛇是神话传说中的巨蛇。《淮南子·本经训》中说,帝尧在位的时候,十个太阳并出,晒焦了庄稼和草木,修蛇等六种怪兽凶禽也出来危害人民。尧派神箭手羿除掉了这六种祸害,把十个太阳射掉了九个。修蛇是在洞庭被羿斩断的。

  尧(尧时代在公元前24一前23世纪)曾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断修蛇于洞庭。“凿齿”就是有拔牙习俗的民族。据常州圩墩遗址墓葬出土的完整头骨看,上颌骨常有牙齿被拔,拔除的齿列也有规律,基本都为拔掉正切、侧切两齿。由此可见,当地先民有拔牙的习俗。“洞庭”就是太湖中的洞庭山,“修蛇”是以长蛇为图腾的部族。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常州故土上。

  洞庭是苗蛮集团活动的重要区域。东夷族的首领和传说中的神人后羿在这里杀死修蛇,可能暗示了上古时期东夷集团与苗蛮集团的一次冲突,苗蛮集团中可能有一个以大蛇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被东夷打败了。但苗蛮集团的人们崇拜大蛇的风习未改,并且长期怀念修蛇氏族、部落的死难者,留下了有关巴蛇的传说:巴蛇的骨头堆成了一座山,这就是巴陵。

  后来的楚国正位于苗蛮故地,楚人继承了苗蛮的许多文化内容。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天问》中问道:“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这个蛇就是巴蛇。后来,在当地仍保持崇蛇风俗的情况下,还为巴蛇修了墓、建了庙。有趣的是,《淮南子》中的修蛇,是危害人民的怪蛇。而巴蛇的传说中没有讲它的罪孽,这是因为,《淮南子》是在东夷故地淮南写成的,这个地区长期流传着修蛇作恶的故事,认为它被斩罪有应得。

  而苗蛮地区产生的巴蛇传说,由于当地人的情感而没有多讲它的过错(吞象不是大错,讲吞象主要是表现巴蛇的巨大)。所以,修蛇故事和巴蛇故事讲的虽然都是羿斩蛇于洞庭,是一回事,但两个故事流传的地区不同,表现的感情也不相同。东夷和苗蛮两大集团斗争的痕迹,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岁月,在西汉时的《淮南子》和后来的巴蛇冢、巴蛇庙等方面还要显露出来。从修蛇和巴蛇的故事中,我们推测苗蛮集团的图腾中应该有大蛇,可能是蟒蛇一类。

  10、鲮鱼:

  海中有鲮鱼,人面鱼身,有首有足,啼声如小儿。

  11、雷神:

  《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

  译文:雷神是一种半人半兽,龙身人首的神兽,生活在雷泽之中,它在雷泽之中游戏玩耍,常拍打肚子,它一拍肚子,就发出隆隆的雷声。

  12、屏蓬:

  屏蓬,头犹如猪头般,生两个头,各在一端,意志处处相对,一个脑袋只能控制一对足。

  遇到惊慌之时,总是一个头想走那边,一个头想走这边,扯来扯去,移不动尺寸之地。

  13、火光兽:

  火光兽又称火鼠,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夜间能发光的异兽。据说住在南海尽头的火山(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里的一种奇鼠。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烧不毁的“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这就让很多人千方百计地寻找火鼠的毛皮。其说多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著作中。

  《神异经》云:“南方有火山,长四十里,生不尽之木,昼夜火然。......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长二尺余,......取其毛,织以作布,用之如垢污,以火烧之,即清洁也。此鼠又名火光兽,其毛为布又曰火烷布......”

  《海内十洲记·炎洲》:“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兽,大如鼠,毛长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许,晦夜即见此山林,乃是此兽光照,状如火光相似。取其兽毛,时人号为火浣布,此是也。”

  日本的古代小说《竹取物语》中还记载了一则和火鼠有关的故事,阿部右大臣就费劲心力从中国搞来一张火鼠皮,向辉夜姬求婚,结果辉夜姬把毛皮放到火里一烧就成灰了,阿部的婚事也就此告吹。

  14、鱼妇:

  有-种鱼,半身偏枯,一半是人形,一半是鱼体,名叫鱼妇。据说是颛顼死而复苏变化成的。颛顼是昌意之子,在他死去的时候,刚巧大风从北面吹来,海水被风吹得奔流而出鱼妇,蛇变成了鱼。已经死去的颛顼便趁着蛇即将变成鱼而未定型的时候,托体到鱼的躯体中,为此死而复生。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和颛顼结合在一起的鱼叫作鱼妇。

  《山海经》中《大荒西经》曾经记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在永城汉梁王墓室壁画中曾经出现过鱼妇的壁画。

  《中华异想集·鱼妇》中出现的怪物,是已经死去的人和水里的鱼和蛇结合的鱼妇。虽然它原来不是凶猛的东西,不过没有饵食太久,也是会吃人的,若是遭人操纵的鱼妇,攻击力和危害性则更大。不拆散人和鱼的话,鱼妇是活着的生物,但若是拆散了,则两者都会回归死亡的状态。

  鱼妇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动物,有使生命转化、灵魂复苏的作用。

  就貌似一种身体中的寄生虫,虽然以人的面目存在,但是实际人已经死了,只是被寄生,以另一个形态生存于世。而且不易留在家中,一般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在河里淹死后,这种寄生虫的生物是河内的生物。

  15、九凤:

  九凤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神鸟,它以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

  “九凤“所居的“大荒之中“,虽不知其确切范围,却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内,因为楚人之先帝颛顼,与他的九个嫔妃皆葬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开篇就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该书《海内东经》则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附禺即鲋鱼,古字通用。楚人血统的屈原,在《离骚》中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这高阳即帝颛顼。颛顼葬于汉水,九凤与颛顼同在一地,可见九凤是楚人所崇拜的九头神鸟。

  “九凤“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证明。凤是中国古代最为崇拜的两大图腾之一,与龙并称。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经》中说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尔雅·释鸟》郭璞注:“凤,瑞应鸟。“《说文》:“凤,神鸟也……见则天下大安宁。“由于凤凰是吉祥之鸟,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时,据说都曾有凤凰飞来庆贺。

  楚人有崇凤的传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神游天国部分时,第一句就是:“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据肖兵同志考证,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凤凰涅盘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问》。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将凤比作杰出人物的记载,如《论语·微子》中,楚狂人接舆就对孔子作歌云:“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庄子·人间世》中,也有类似的记录。

  九,在中国古代是个神秘的数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广曰九域,数量大曰九钧,时间长曰九天九夜,危险大曰九死一生……就连唐僧取经也是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是九八七十二变。为什么“九“字成为这种神秘的极数呢?据有的学者研究,这乃是因为“九“的本意是“九头龙“(或九头蛇)之故。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九头龙崇拜的神话。如《山海经》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的神话,“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于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话形象。九头龙既为人们所崇拜,九头鸟当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传统也很明显。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九歌“。这是屈原被放逐时,“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故而“更定其词“,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屈原还有一个作品叫“九章“,他的学生宋玉则有“九辩“。《选游》一诗中,屈原曾写道:“朝濯发于阳谷兮,夕晞余身于九阳。“《楚辞》中许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则、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关、九千、九侯等等;连帝颛顼的后宫,也是“九嫔“。可见“九“在楚地信仰中影响之大。

  综上所述,人面鸟身而九首的九凤,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个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它是我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原型。

   喜欢龙脊梁请大家收藏:(321553.xyz)龙脊梁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