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悬疑灵异 鬼葬

第三百二十六章惊天帛书

鬼葬 落霞不归 4500 2021-03-29 18:43

  简装帛书以外的,这东西对古书也可以印证如甲骨文。有一点要想说明,甲骨文所能表现的东西是有限的,不能认为甲骨文没有的东西商朝就不能有。

  这点是很重要的,假如有人已经看出来,甲骨卜辞的文体并非当时的唯一文体,这种说法很有意义,因为各个时代都有一些不同文体,今天仍然如此。

  比如请假用的文件和日常写的书信绝对不能比较,甲骨文只能刻那么很少的一点儿字,它的文体一定是力求简练,不能用很多虚词。至于当时的一篇文,就一定不同,如商书的一些篇和商颂,与商代有关系还是完全可能的。

  羌女当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最好的解释还是羌,籹。这是对羌人的一种文告,意思是王这样说,羌你如何如何,看见当时就有告这样一种文体了。

  这样我就就可以证明商书里面的王若日还有微子若日并不是周人所拟定作的。

  还有一个例子,现在很多人都说甲骨文里面没有四季,我从来不这么看,当然甲骨文到今天还没有找到夏冬这两个字,可是这一点不等于说当时没有四季的观念。从常识来讲,也是这样,我这个人修地球到野外出任务多了去,农业还多少做过一点,只要在华北这个地方住,是不可能没有四季观念的,这是很明显的道理。

  现在甲骨文里有四方,四风,就是又四季,因为四方风的观念就是和四季静静地结合在一起,那些表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名称如析啊,因啊,就是这么来的,怎么能没有四季呢?

  其实过去在甲骨文解读中已经接触到了,记得四方风名的甲骨已经可以明确地证明四季的存在了,山海经讲四方风的地方,所有人都是笨蛋所以才不知道,其实就是它里面总是讲到司日月之长短,这就说明那个风和风来的方向是与四季有关。

  所以甲骨文里面的很多东西可以从文献里思考,金文也是这仰,不过也有局限,因为金文是铸造在铜器上的,它不可能把很多东西都记录下来,不过也不能说金文没有的东西当时就没有。

  金文与文献印证的地方很多,比如说我以前知道,其中有些句子和金文完全一样,而且有些错字也能看出来,比如金文中常见的砺苏里面就把它写成了执和。

  这样就知道祭公一定是西周的作品,还有一些铭文也是如此,前些时间我从一个墓里找到一个记录讲陕西出土的一件史惠鼎,那鼎不算什么,但它写着日就月将,这是出自诗经的敬之这东西传说是周成王时候做的,鼎作于西周晚期,自然可以引用,还有中山王的铜器里引了后来收入大戴礼记的一段话。

  这段话可能出自乐武子,是春秋时期的,从中山王铭文还可以看出,当时中山国的人不仅学诗还可能学了左传,都是儒家的作品,这些甲骨金文,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简装帛书。

  关于这东西,我这些年有一些想法可能对学术史的研究有一些作用,我认为最理想的是,用今天出土的这些材料设立几个定点,然后把其它的古书排进去。

  过去研究古书和古书有一些推定,可是年代每每没有绝对的定点,比如解释甲乙丙三种书,甲早于丙乙,乙早于丙,按照相对年代来说,你可以把它们放得更早些,也可以放得晚些。

  只要把甲乙丙这三个点的顺序排对了,形成了一个系列就完成了,很难知道它的绝对时间在哪儿。

  可是今天咱们的考古学材料却可以提供中间的一些定点,只要把一个定点定住了,甲乙丙序列的时间就容易排定,当然还有需要很多的证据啦,现在也许还做不好,到至少可以先找几个来试试看又不会死的。

  比如关于信阳长台关楚简的说法,五十年代的时候,这长台关一号大墓发掘出了两批竹简。

  这竹简发表后,那个时候我的前辈年少气盛,喜欢抢时间,马上就信誓旦旦地对外面说这竹简中的一篇是儒家作品,因为里面有先王,三代和周公这些词,儒家气极浓。

  那时候都没有什么人对我的说法又别的意见啦,说来也是,考古这东西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很冷门的一件事。

  直到二十年后,一些人在古书中找到了,是墨子的一条小消息,见于太平御览,过了些年我在看那组竹简,特别是信阳长台关的报告出来,有了更好的解释,才发现不是原来我想的那么回事。

  既然是墨子匿文,这怎么还是儒家作品呢?后来查了一下就明白了,原来墨子里面也有三代,先王,周公这些东西一点不少,所以我就觉得这组竹简是墨子的开篇,其中有申徒狄与周公的对话。

  后来我看到一个说法,那人把周公说后面的字读成易,说这就是申徒狄的狄字,这就完全证明了那段话是周公和他的对话。这里的周公不是周公旦,恐怕应该是西周君,因为申大叔是战国时候的人。

  这个墨子的开编的确定是很重要的,长台关这座墓属于战国中期,开编类似墨子书中一般认为特别晚的那些篇,如贵义,公孟等等。

  这些大都被认为比较晚,肯定比墨子前面学者认为是墨子自己整的那本,如明鬼,节葬要晚得多。是个人都知道,墨子的死年已经倒周安王时,也就是战国中期之初了。

  墨子本人是到过楚国的,见过楚惠王,因此这个地方流行墨家的作品,是很自然的。这也就是说,过去我们认为墨子书中很晚的一些篇,其实一点儿也不晚,顶多是墨子下一代人写的。

  我想这一点对于研究墨子的意义很大,还有墨子最后的城守各骗。

  拿它跟秦竹简一对照,就知道那确实是秦人的东西,所以一定是墨学传到了秦国之后,在那个地方作的,特别是篇中有的地方是称王,有的地方还是称公,可见后者当时秦还没有称王,也就在秦惠文王称王以前,这和上面的年代也差不多远。

  因此对这些竹简年代的估计就有重新思考必要,还有一个例子四十年代在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这东西是那个墓葬年代是确定的,三十三年后,湖南考古所清理了那些墓葬,清理的时候又发现了一副帛画。

  从陶器排队等方面看,它的年代一定是在战国中晚期之间,就是公元前三百年左右,所以楚帛书的内涵在前四百年一定有了的,不可能比这个时候更晚。

  这也是一个很有用的定点,楚帛书是一种阴阳数术之类的书,在学术史上是很有价值的,这书的内涵中有许多想法,文化的因素,既然楚帛书的年代定了,这些因素也绝不可能晚于公元前三百年。

  从这里出发,便能得出这一系列有意义的推论,倒对我们这些后辈有用的,反过来也可以用文献的定点来推定出土材料的时代。

  最好的例子是雀冠子从唐代柳宗元那儿就给否了,那么这东西就是要石沉大海?其实这后来的人对柳宗元崇拜得很,所以很少有人肯定这东西,以致到今天连个好的解说本都没有从版本上面来看,雀冠子就有两个明版,一个是明翻宋本,也就是四部丛刊影印的那个本,还有一个就是道葬本。

  这两个差别不大,至于解说,最早是北宋陆垫所写。

  而所谓唐写本却是假的,其实皇帝书是早于雀冠子的,特别是五正这样的词也见于子弹库楚帛书,更能说明它的年代。

  不管怎么说把,我的想法是现在出土的很多东西可以和传世的古籍相互联系。想雀冠子虽然没有出土,但它和帛书黄帝书很像,可以说明这东西确实是楚人作的,而且也比较早。

  像这些例子,可以给咱们提供一些定点,可以做出很多推论,而这些推出的结果,它的趋势是很冥想的,就是和疑古想法相反,这回给咱带来一个巨大的好处。

  这是使得学术史料标的丰富多了,因为过去的很多书都不能提,我就记不起有那本哲学史的书提到过那首诗,这本过去所有人都不提的书,现在看来大有可谈,那里面包含着很多哲学概念,都很重要,所以一定要仔细看看,好好想想。

  其实不只是先秦的,汉代的后来的要重新写。关于后者,在这里我觉得咱们每一代人,在学术文化上要有所发展,就一定能纲要摒弃前人那个时代的局限,这是不可避免的。

  不这样做,就不能发展,亲吻前人的缺点就在这里面,如果你不排除他们的门户之见,一定作出什么新的成果。有点我急得很深,最早看到帛书周易,首先看的当然是它的次序,就是所谓的卦序。

  它和现在的记录到底哪个更早?我认为帛书周易是很晚才出现的,因为它完全是按照阴阳说排列,做法很像京式易那一套系统。

  它实际上是分宫的,也就是以下卦分宫,这比后来如元包之类好多了。我发现按照帛书的卦序,也可以画出一种卦位图,这种图和宋人所说的先天卦非常类似,只有四偶卦差了九十度,为什么?

  那道理就是因为说卦中天地定位那几句话,帛书本与今本略有不同。如果是按照今本的样子,那就画出先天卦位来了。

  这样就可以看出来,尚秉和以及现代那些搞汉易的人,如脚盆的铃木的汉易研究,他们指出汉代已经有先天卦的观念,我觉得这是正确的。

  所以后人所谓河图洛书,宋代讲易学的那些基本的东西,不可能是宋人发明的,清朝人整门户,特点就是好给人戴帽子。当时最大的帽子就是二氏,他们考出宋人的卦图出于陈,这个帽子就戴上了,陈传不就是老道吗?

  陈传既然是老道,你当然就是背弃了儒家正中。但是道教难道就不可以保存汉代的一些东西,甚至是先秦的东西吗?

  例如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易,里面保存的东西就是比较早的了,儒家的人忘了,后来王奏把它保存了,反而卦象发现,为什么不可以呢?如果不讲门户,这个问题本来是很现实的。

  另外马王堆帛书无形,也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来,宋学一些基本观念,过去很多人都认为先秦不会有,但现在在帛书里面都有。

  比如理,学,帛书里面讲到了。这也没什么奇怪,宋学本来是以思孟一派的作品,从现在发现的新材料出发,再去看传世各种文献,宋人所说曾参,子思,孟子的系统确是存在的。

  五行的作者应该是这一派的后学,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宋学有些地方是比较接近先秦的。

  这宋学,也就是清人所划分的汉宋的问题。其实,今古的问题也是这样的,汉代当然有所谓今文经,古文经,问题是当时是不是像一些学者所说,今文为一个,古文为一个,两个水火不相容呢?

  这是一个很值得重新去看的问题,我瞎忙活这明明是今文,不是古文,可见那并不是专门古文的。他的五经异义也是有时尊图纹,并没有门户之见。古今学考强把孟氏改成费式,是没有理由的。

  这一类例子说明,在学术史上有许多带关键的问题,我想得用三阶段来说,这也就是信古,到疑古,释古。后来有人认为,不如把释古改成考古比较靠谱。

  开国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啦,不过现在一说考古,基本上是指田野考古,其含义恐怕不像释古那么宽广。

  我想说的是,咱们惊天的学术界,有些地方还没有从释古的阶段中走出来,不能摆脱一些旧的观点的锁,在现在的条件下,我看出释古的时代,不但是必要,而且也是可能的。

  要讲理论,也要讲方法,

   喜欢鬼葬请大家收藏:(321553.xyz)鬼葬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