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剧变
光绪还躺在病榻。醇亲王摄政,北京城里自然是一番变动,维新党似乎也不太时兴了,光绪亲自免了康有为的官职,勒令他出洋,这自然是光绪保护康有为的意思,康有为主政以来,得罪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不说吴辰那些人,还有李鸿章、翁同龢,从地方的督抚,到中央的官员,恐怕没几个人喜欢他,光绪宁可相信醇亲王能够在接下来的动荡中能得到保全,可是康有为,他的脾气
因此,让他出洋是最好的选择,与康有为同行的还有不少宗室,除了一部分要留下来主持大局的之外,大部分都选择了前往法国,以避免即将动荡的时局。
汉城新成立的内阁办公大楼是一座新建的十九层建筑。与新成立的各部衙门相连,位于皇宫附近,所谓皇宫,不过是从前的景福宫,后来的总督府,稍稍修缮,摇身一变又升了一个档次,颇有些换汤不换药的味道。
包括李鸿章这个内阁首辅以及张謇这位内阁大臣,还有三百多办事人员全部在此办公。吴辰对整个政体动了大手术,有些机构仿的是明制,有的是自己抱着脑袋想出来的。
譬如在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朱棣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朱棣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后来,明宣宗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
不得不承认,这种政治制度算是相对稳固的,却同时也缺乏必要的进取心,这几乎是文官掌权之后不可避免的问题,不过进入近现代之后,这个问题某种程度得到了缓解,在古代,武将的能力起着极大的作用。足以影响战争的成败,士兵们往往是通过武将团结起来,既能鼓舞士气也能令三军的士气跌落至谷底,可是在近现代之后,由于通讯的发展,调度不再是头疼的问题,再加上士兵素质的提高,军队反而开始依赖大批的基层军官,也即是说,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而导致的战力问题已经解决,将领只需要在指挥部里发出各种指令,由各基层军官贯彻也就是了。
内阁负责议政、各部负责执行贯彻,决策权便落到了吴辰手里,只是吴辰毕竟没有三头六臂,不可能对任何事都有了解,修铁路他不懂,兴农更是一窍不通,工商也只是有一点儿后世的理论知识,其实就连军备他也知之不详,只知道武器的大致发展方向,对武器的了解还停留在价钱越高用途越大的基础上,就这样的一个人,让他去专心致志的办一件事还好,若是让他什么都管,什么事都来做决策,他管得过来吗。
吴辰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此基础上设立一个枢密院,所谓枢密院说白了就是吴辰的秘书机构,由军事、外交、工业、民政、农业等幕僚组成。这些人大多并不担任官职,有的兼任大学堂教学,有的在报社工作,却可以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向吴辰提出意见,这就是等于吴辰将裁决权分出来与这些专业人士在某种程度共享,说的难听一些,这些人的职能其实与明朝时的太监并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比太监更专业了一些而已。
新朝廷的班子暂时也只是这些,说来说去,制度都是次要的,真要是有人要钻空子就是设计的再如何完美最后也是体无完肤,重要的还是社会能否成熟,进入良性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此时正是最关键的阶段,若是再落后下去,等到真正科技大爆发的时候再要迎头赶上,那就再没有希望了,现在正是通往发达国家的末班车上,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至少在吴辰的记忆中,还没有一个后发国家有这样的幸运。
吴辰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列强还未真正防备到他之前完成统一,否则等到连英国人都认为他的实力过于膨胀时。再要进行统一恐怕要比现在难上十倍,要知道,英国人可是玩地区平衡的老祖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翻过几次船,若是他们转而支持光绪,那么势必会有很大的麻烦,这才吴辰担心的原因。
一大早,他便到了内阁,虽然成了皇帝,其实和从前也没有什么两样,除了守卫增加了一些之外。他仍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谁都拦不住,这个问题可能要追溯到朝鲜人头上了,看看人家紫禁城那是什么气派,骑着马绕一圈也累死你,在那里做皇帝不出宫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是他现在的皇宫是景福宫改建的,屁大点儿的地方,走几步就到了皇城根下,若是不出门,还不形同软禁吗这皇帝做得还有什么意思。
那些大臣其实也有点儿不好意思,堂堂皇帝,住在这疙瘩地方是有那么点儿不像话,倒是提出要扩建宫室,吴辰一口否决,修宫殿不就是给自己建个更大牢笼,没意思。更何况吴辰早就有了打算,以后入了关,皇宫也要尽量小一些,省的后世子孙天天腻在里头,最后来一句何不食肉糜,给人骗了还傻愣愣的帮人点钱,地方小,只能出去四处走走,经历比一百本四书五经都要有用的多。
内阁刚刚成立,事儿倒是挺多,李鸿章过来陪着吴辰说话,吴辰随口问了些情况,对李鸿章道:“关内最近有没有消息”
李鸿章道:“暂时没有消息,不过据说光绪已经病倒了,只是这只是传言,当不得真,皇上,咱们刚刚平定了日本,又打算入关是不是急迫了一些。”
吴辰笑了笑,沉吟了片刻道:“李中不,李阁老以为。英国人和我们是什么关系。”
李鸿章见吴辰话里有话,沉默了片刻道:“难道皇上认为英国人会和我们”
“没有错。”吴辰十分笃定的点点头:“英国人的处事方法既简单又复杂,他们最大的目的莫过于维护自己的霸权而已,它已经过于强大,现在要做的就是消除任何潜在的对手,利用制衡的办法来维持他对全世界的统治,从前吴某人能得到英国人的全力支持,李阁老可知道原因吗”
吴辰自问自答,冷笑道:“说穿了,其实不过就是把咱们当狗来看家护院罢了,这东北亚形势复杂,想当年不知多少势力掺杂其中,俄国人、还有大清朝,日本人。英国人不想管,可是又不得不管这里的事,于是就想在这里挑出一条狗来,好好的给英国人看住了这里,幸运的是,朝鲜新军被英国人挑中了,有了英国人的支持,还有咱们自身的努力,如今总算有了点儿家底。可是,李阁老,咱们需要明白,英国人可以养一条狗,却绝对不会养一条老虎,当英国人发现从前的那条狗不受控制甚至是老虎时,你猜猜看,英国人会怎么办”
李鸿章顿时明白:“原来如此,想不到英国人也有这样的谋算。”
吴辰笑了笑,其实现在的东方人还是认为西洋人善利器而不善谋略,其实西洋人狡猾的地方多呢,你拿人家当傻子,说不准人家还拿你当笑话看。
李鸿章道:“如此一来,入关已是形势所迫,必须要争取时间了,只是不知道能否顺利。”
吴辰亦担心的很,他现在需要的是时间,战胜对手他是有把握的,可是若拖延的太久,难保不会夜长梦多。
这个时候,张謇兴匆匆的捏着一份电报过来:“大喜大喜清国摄政王通电投降”
在仁川领事馆的酒会上,约翰森端着一杯葡萄酒笑吟吟的与几个意大利人商谈,他的脸色不太好,眼神总是望着一边的法国领事馆官员,而法国领事罗伯特正与几个美国人相谈甚欢,约翰森迟疑了片刻,向意大利商人点了点头,表示抱歉,随后端着酒杯走向罗伯特。
罗伯特似笑非笑的看着徐徐过来的约翰森,侧过身笑了笑,道:“约翰森阁下,最近还好吗感谢您特意从汉城赶来参加我的酒会。”
约翰森笑了笑:“罗伯特先生盛情邀请,我就算是公务再繁忙,也不得不来的。”
罗伯特道:“听说了吗最新的消息,关内清国政府已经电告投降了,约翰森阁下,您看,你们的小伙伴似乎更加强大了。”
约翰森尴尬一笑,他来到仁川,为的就是这件事,清国通电投降,英国内阁突然发现,在远东,一个全新的帝国即将产生,这个帝国囊括整个东北亚,西至中东地步,向南甚至可以影响到马六甲海峡,北部与俄罗斯相连,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更为恐怖的是,人口足足有四万万之多,这是什么样力量,若是吴辰利用他在朝鲜的经验将这四万万人武装起来,那么这个全新的国家就将拥有超过五百万的军队,拥有北洋联合水师、东洋联合水师,在将来,甚至更加庞大的舰队。
英国人自然不害怕这个帝国对自己有所伤害,但是这个全新的国家若是扩张,那么难免会影响到英国在亚洲的利益,这是绝不容许的。
英国内阁进行了讨论,随后,他们发电香港总督,而法国人在适当的时候掺和进来,一切的迹象都表明,内阁希望好好的敲打敲打这个远东小邻居了。
对于内阁的决议,约翰森无权发表任何意见,只能执行,约翰森苦笑一声,面对罗伯特,他满是沮丧的道:“阁下想说什么”
罗伯特道:“没什么好说的,对了,我必须告诉你一件事,女王派来了一位新的香港总督,明白我的意思吗整个远东的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约翰森点点头,这个消息他并不知道,可是法国人却抢先知道了,那么极有可能这件事是内阁方面有意对远东的外交人员隐瞒的,可是这么做背后有什么目的,难道英国内阁已经开始怀疑整个远东地区英国公职人员的忠诚。
约翰森突然预感到了不妙,这极有可能,纸是包不住火的,几乎整个东北亚的英国外务机构,从现任的香港总督到底层的参赞,几乎人人都收过吴辰的贿赂,而他也曾紧密的参与其中。
吴辰专门成立过一项基金,约翰森则是这个秘密基金会的负责人之一,他向吴辰提供远东地区公职人员的各种资料以及薪水情况,随后吴辰再按月拿出一笔钱来,分给一些重要和比较重要的人员,被派往远东的英国公职人员大多数都是国内不得志的官僚,除非有特别的贡献,否则不可能再有什么前程,非常容易的都接受了这笔贿赂,作为外快。甚至还有人调侃称,女王是他们的第一雇主,所以他们拿着女王的薪水替她工作,而吴辰则是他们的第二雇主,因为同样拿着吴辰的钱在恰当的时候为吴辰工作,这件事并不算什么秘密,至少有不少人知道,不过并没有人追究,一来是因为香港总督也收了这笔钱,没有人会惹麻烦,二来是吴辰本身就是英国人的小伙伴,收他一点好处费并不过分,听说有某部门的大臣也听说了这事,甚至调侃说可以提一份关于补助远东公职人员的提案,将这件事合法化。
但是现在不同了,如果内阁要对付吴辰,那么与此同时会不会追究自己这些人的责任现任香港总督倒台不就是征兆吗
约翰森铁青着脸,道:“抱歉,罗伯特阁下,和您谈话真是令人愉快,不过,我有些不舒服,请原谅,我需要离开一会。”
他彬彬有礼的说完,转身进入了休息室,坐在沙发上,他突然感觉到一种无力感,原本这一切不是都好好的吗为什么现在却一团糟,他冷静的开始回忆,自己到底牵涉了多少吴辰的事,牵涉的有多深,而内阁可能知道的有哪些,他一遍遍的回忆,最终闭上了眼睛,他明白,自己似乎已经陷得太深了,内阁若是需要找一个人来审判的话一定有自己的份。
“我该怎么办”这是约翰森想到的第二个问题,他原本对自己的前程还自信满满,他在远东做的很出色,物色到了吴辰这样的人物,为英国作出了卓著的贡献,香港总督也欣赏他,他成为了大使,英国人在远东的第三号人物,他还年轻,就已经作出了不少的事业,而且他还有钱,有很多,吴辰的出手很大方,足够他一辈子衣食不愁,可是现在,事情出了差错,就连香港总督恐怕也要即将回国了,回国之后面临的是什么,谁都不知道,不过约翰森已经预想到这位总督阁下的境遇不会好到哪里去,而自己呢,自己可能更糟,因为内阁必须要给人民一个交代,交代为什么在此前还称呼吴辰是小伙伴又突然变成了敌人,内阁当然不能说这是因为利益的因素,不能说我们只是想利用那个白痴而现在只是想一脚踹开而已,这是真相,却不是理由,唯一的办法就是拿自己来做替罪羊,内阁可能会说,我们被骗了,我们被那个该死的腐败官员串通吴辰给欺骗了,而愤怒的英国人会大吼:“绞死那个腐败的朝鲜公使。”
一定是这样的。
嗯,后面的剧情怎么写呢,得好好的想想,感觉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