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智人

智人 第314章

智人 岭南仨人 4501 2024-03-23 01:38

  尽管投资了大量的玻璃温室项目,然而以欧罗巴人那慢吞吞的工作效率,这些温室没有几年是搞不出来的。

  因此他们现阶段,还是只能依靠露天农业,阿美利卡爆发转基因玉米的事情,直接殃及池鱼,让本来打算从北美采购3000万吨玉米作为饲料原材料的欧罗巴联合体,顿时左右为难起来。

  虽然是作为牲畜的饲料,牲畜们就算是体内发炎了,也没有办法说出口来。

  可转基因玉米蕴含的潜在风险,还是让欧罗巴联合体的很多人提出反对进口的意见。

  然而还没有等欧罗巴联合体讨论出一个结论,一家德意志地区的蔬菜水果生产商直接宣布破产。

  这件事仿佛引发了连锁反应,不到一个星期,欧美就有超过17家中大型农业生产商宣布破产。

  慕尼黑的联合超市集团总部。

  财务部负责人杜伦・马丁的脸上只剩下苍白:“总裁,我们撑不住了。”

  “唉……”总裁威廉哀叹了一口气:“开始准备破产清算吧!”

  在场的其他人,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天的到来。

  整个欧罗巴联合体自从采用强制的低价限购方案之后,其实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之中。

  粮食和蔬菜水果、肉蛋奶的生产成本在不断飙升,然而超市零售价却不允许大幅度提升,被限制在一个比较低的价格范围内。

  尽管有一部分补贴,问题是这些补贴,仍然没有办法弥补低价限购造成的损失。

  很多超市和农业生产商都在亏本经营,他们将希望赌在了未来上。

  只可惜他们赌输了,现实给了他们狠狠的一巴掌,极端天气、原材料成本、人工费用和运输费用大幅度提升,而低价限购令又被延长了三个月。

  面对这种亏本生意,很多企业终于撑不住了。

  这一次农业企业和零售企业的接连破产,迅速演变成为一股浪潮,从欧罗巴向整个自由世界蔓延。

  在慕尼黑的几家大型超市,直接关门大吉之后。

  恐慌情绪迅速在民间爆发,很多人发现周围的大型商超纷纷关门,这让人顿时浮想联翩。

  一时间,挤兑式抢购难以避免的出现在欧罗巴联合体的大街小巷上。

  一家小超市门口。

  几十个大妈在排队,她们小声的讨论着近期的物价。

  “最近东西好难买呀!”

  “又关门了好几家超市,这样下去,连买东西的地方都没有了。”

  “就是,价格再低也没有用呀!”

  “希望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吧!”

  “唉……”

  突然超市的员工在门口挂起一个售罄的牌子。

  这让一众大妈脸色非常难看。

  “快点去另一家超市!”

  “这还让不让正常生活了?”

  “别挤……”

  大街上,买不到食品的人,行色匆匆地跑向另一个超市。

  然而等她们抵达超市门口,发现这里的东西也被抢购得所剩无几,哪怕是进行限购,仍然没有办法保证物资的稳定供应。

  这就是自由市场的无形之手。

  欧罗巴联合体可以强制制定一个低价,却没有办法强迫农场主、农业公司和超市继续营业。

  很多农场主宁可蔬菜水果烂在地里面,也不愿意出售,原因就在于出售的价格太低了,农场主觉得得不偿失,干脆就不种植了,或者让蔬菜水果自生自灭。

  显然这些农场主和农业公司、商超,是在逼迫欧罗巴联合体做出选择

  要么增加补贴,确保他们的净利润为正;

  要么就鱼死网破,他们直接停产和破产;

  要么就允许他们提价,保证利润。

  这三个选择,怎么看都是送命题。

  此时慕尼黑、汉堡、不来梅、柏林等地的正常超市纷纷停摆,或者宣布破产,而地下黑市却趁机活跃起来。

  毕竟人都要吃饭,当年一个面包五十万马克,都有人愿意买,现在地下黑市之中,不过是一袋10公斤的面粉50欧元而已。

  这就是自由市场的魅力。

  强制手段在自由市场中使用,往往只能治标不治本,甚至会适得其反。

  尽管各地不断出手干预,甚至采用了强硬的手段,可仍然没有办法解决物价问题,反而愈演愈烈起来。

  各地地下黑市不断冒出来,将物价抬高了好几倍,有些东西甚至涨价了十几倍。

  破产浪潮还在继续。

  怨声载道的巴黎人,此时已经在街头载歌载舞了。

  巴黎的物价其实已经不算高了,因为他们有大量核电站,本身粮食产量还不错,要不是遇到天灾,加上一部分商人囤积居奇,价格不会涨到两倍多的幅度。

  面对食品涨价,还有个人限购,以及地下黑市的猖獗,很多巴黎人都非常愤怒。

  ……

  欧罗巴联合体的紧急会议上。

  各个成员的理事此都面露凝重,显然他们也没有预料到,事情会发展到现如今的局面。

  德意志的理事迫不及待地开口说道:“必须想办法解决物价问题,不然我们就要自爆了。”

  “你以为我们不想解决,问题是现在我们没有钱呀!”西罗马理事一脸无语。

  其他人也是满脸纠结和无奈。

  要满足企业的要求,就必须涨价,或者增加补贴。

  而要满足普通人的要求,则必须限制物价上涨,同时维持高收入和低失业率。

  显然这两个选择是自相矛盾的。

  无论是他们选择哪个,另一边的人都不会太满意。

  尼德兰理事思考了一会,才回答这个儿童:“要不让阿美利卡支援我们一部分粮食,先度过难关再说。”

  “呵呵,阿美利卡现在的粮食送人都没有人要。”西罗马理事摊摊手。

  德意志理事非常愤怒:“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们究竟是想怎样?难道要眼睁睁看着欧罗巴自爆吗?”

  众人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唇枪舌战了几分钟之后,仍然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来。

  果然宛如一盘散沙。

  其实他们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学习智人公司,彻底将整个欧罗巴联合体变成一个巨企。

  问题是这样做的后果,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

  特别是巨企这种模式,和欧罗巴联合体的模式,基本就是两个东西。

  很多人为了自己的财富,是不会放弃的。

  欧罗巴联合体的紧急会议开得不欢而散,根本没有讨论出具体方案,很多地方已经打算各行其是了。

  而这种行为,又进一步割裂欧罗巴内部的合作关系,让他们内部无法合力起来。

  另一边,在破产浪潮的连锁反应下,整个自由世界的经济开始出大问题了。

  第五百四十一章 各扫门前雪

  阿美利卡。

  俾斯麦城。

  难得聚会一次的山巅之城理事会,就在该城郊区的一处秘密庄园中,灯红酒绿的宴会上。

  托马斯・摩根拿着红酒杯轻轻的摇晃着,那鲜红色的葡萄酒,仿佛血液一般,然而对于眼前名贵的顶级葡萄酒,他却兴趣乏乏。

  “托马斯,欧罗巴联合体的求救,你有什么想法?”汤姆逊・梅隆小声的问道。

  喝了一口葡萄酒,被压力搞得有些索然无味,他放下红酒杯:“汤姆,你认为呢?”

  然而汤姆逊・梅隆却答非所问:“露西亚已经明确表示,他们没有多余的粮食,最多只能低价多供应一些天然气。”

  但是托马斯・摩根,却听明白了对方的言外之意,那就是他的意见,是跟露西亚保持一致。

  杜邦笑眯眯地插了一句:“那些玉米或许可以作为援助。”

  汤姆逊・梅隆也跟着点了点头:“这倒是没有问题。”

  这当然没有问题,只要转基因玉米不作为人饲料,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反正猪牛羊也不会说话。

  和其他几个理事交谈之后的詹姆斯・洛克菲勒,也走到了这边,听了托马斯・摩根等人的想法之后,他倒是没有反对。

  他向托马斯・摩根询问道:“托马斯,嘉吉他们还多少玉米库存?”

  “本土还有6750万吨,整个自由联合体内部还有3660万吨,不过要挤出一部分给袋鼠那边,他们的饲料成本提升了很多。”

  詹姆斯・洛克菲勒思考了一会,便做出了决定:“那就援助欧罗巴6000万吨玉米,这是我们的极限了。”

  “6000万?好吧!希望他们尽快搞定内部问题吧!不然……”托马斯・摩根说到后面,言语中带着担忧。

  在场的一众理事,都看过近期欧罗巴联合体的情况。

  那种暗流涌动的压抑,让整个欧罗巴仿佛坐在火药桶上,随时都有可能被一颗火星引爆。

  尽管山巅之城理事会有心帮忙,但奈何自己可以挤出来的资源,也非常有限。

  总不能为了救欧罗巴联合体,搞得自己内部物价飞涨吧?

  北美这块天赐之地,在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了,毫无遮挡的中部大平原,如果不是现代工业的支持,很多地方根本不适合发展农业。

  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山巅之城理事会近期正在调整本土的农业产业结构。

  比如将小麦种植带向南移动,另外减少一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腾出尽可能多的耕地,用于粮食的生产。

  另外还要建立战略储备仓库,战略储备仓库里面的储备粮,必须不少2.4亿吨。

  显然山巅之城理事会对于未来的气候,并没有太过于乐观,而是在做最坏的打算。

  同时他们还重启了大基建,计划翻新北美的铁路网,在枫叶国和北方各州布置温室农业区。

  这些项目的推动下,让北美本土的工厂获得了足够的订单,另外还给几个小弟分了一点汤。

  比如引进东瀛的高铁技术,用于北美本土的铁路升级改造。

  至于钱从哪里来,非常简单,直接印就可以了。

  山巅之城理事会也是借鉴了智人公司的一部分做法,直接搞内循环,人为制造需求,然后通过高工资,变相进行发钱。

  至于货币贬值带来的财产缩水,还有通货膨胀,同样没有太大的问题,那些小富豪和中产根本闹不起来。

  最多就是一众理事的家族企业少赚一点。

  ……

  露西亚。

  才九月份,鲜卑利亚地区的气温就下降了很多。

  鄂毕河,河口的萨列哈尔德城。

  这里刚好处于北极圈之中,此时当地已经雪花飘飘。

  负责当地气候观测工作的气象站里面,明斯克喝了一杯热咖啡,看着窗外白茫茫一片的冰天雪地,他脸色非常凝重。

  打开笔记本,记录了今天的气象数据。

  往年这里还没有下雪,然而今年在八月底开始,就大雪纷飞了。

  他打开侧面的木门,拿着望远镜来到阳台,眺望整个鄂毕湾,海湾已经封冻。

  突然一辆气垫船从封冻的海湾中,向气象站行驶过来。

  不一会,气垫船就来到了气象站门口,从上面下来三个包裹着厚重皮衣的身影,几人进了气象站内。

  一阵脚步声从楼梯那边传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