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将军好凶猛

将军好凶猛 第54章

将军好凶猛 更俗 6142 2024-03-23 01:34

  这也是很正常。

  经略安抚使顾藩作为唐、邓、襄、随、金、房、均、郢等八州三十四县军政长官,辖域暴发匪情,顾藩都不曾试图以路司的权柄,从诸州调兵遣将进剿,就直接禀请朝廷从别路调派精锐禁军,这个经略安抚使也太容易混了吧?

  然而以王禀对顾藩这人的认知,他即便不得不承担起责任,也多半会保守的在桐柏山道西口加筑坞堡,填军防御,将匪情限制在南阳盆地以东徐徐图之。

  这意味着淮源这边短短两三个月内,并不能指望援兵的出现。

  两三个月后,淮源支撑住或许没有问题,但桐柏山之内形势会不会加倍恶劣,徐怀实在没有什么把握。

  看贼匪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成燎原之势,也令徐怀对前些日子磨盘岭前突然闪现的那一小段文字记忆有更深的感触。

  历史轨迹倘若不发生改变,不久的将来会有大股蛮敌从北方或西面入侵,兵临城下而汴京不守,皇帝仓皇南逃,这并不叫徐怀难以想象。

  有史以来,胡虏大寇中原并不鲜见,最严重时中原甚至在异族铁蹄之下惨遭蹂躏百年之久。

  徐怀之前有所费解的是,官家即便再仓皇从汴京出逃,身边的护卫兵马也不会少,大寇陈子箫嚣张到何等地步,又或者说他手下聚拢了多少贼军,敢去堵住官家从信阳逃往南阳的通道?

  徐怀之前以为陈子箫这些贼酋再得势,手下能聚拢三五千兵马就顶天了。

  然而眼前正发生的一切,让徐怀明白过来,他以前将问题想简单了。

  第九十七章 党同者联兵

  徐怀知道他低估了州县及地方宗族压迫盘剥之下,民生疾困所酝酿着的危机了。

  现在他却可以去设想官家南逃时,为何会发生大寇堵塞道路这种事发生了。

  说到底官家被迫放弃汴京南逃,并非骤然之间发生的。

  在此之前西面或北边的防御必然被蛮敌摧枯拉朽般摧毁。

  在此之前,汴京附近所组织的防御也必然遭受到重挫。

  这也意味着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在此之前,必然被削弱到极点。

  而地方又早就酝酿如此严重的危机,那些不甘雌伏的贼酋寇首,心里又没有什么家国大义,趁势而起,短时间内聚拢上万乃至数万兵马,现在看桐柏山里的局势恶化之速,还有什么难以想象的吗?

  他之前以为天下正值承平之年,却没有想到微澜早起……

  “你在想什么?”王禀毕竟有些年纪,从陡峭的简易木梯爬上三丈余高的望楼,微微喘着气,见徐怀皱着眉头眺望远方,有着他这个年纪不应有的沉重神色,禁不住问道。

  “赤扈人在阴山南北崛起已有三十年之久,此时甚至都已经大规模蚕食党项人、契丹人所控制的北部边地——我在想啊,要是官家受蔡铤等人唆使,贪驱虎吞狼之利,决意与赤扈人联手攻伐北燕,大越一定会招来惨烈大祸乃至亡国之恨啊!”徐怀感慨道。

  联伐之事,乃是当朝中枢最为机密之事,通常来说,王禀即便被贬也不会对外吐露这些事。

  不过,徐怀在他眼里已非常人。

  这段时间来,徐怀除了抵挡贼军进攻淮源外,主要时间要么拿乡营将卒磨砺武技,要么就找王禀请教朝堂及天下局势。

  王禀此时对徐怀也不会再有什么保留,甚至将他主要因为反对联兵伐燕之事被贬出汴京等诸多密辛悉数相告。

  徐怀此时对建和元年即将到来的惨烈大祸因何所致,怎么可能还会有疑问?

  王禀微微一怔。

  他是担忧朝廷贪驱虎吞狼而狼灭虎存,终致反噬之患,但事态会严重到什么程度,他这时也不好判断。

  所以他才想着要是不幸横死桐柏山,便请卢雄到漠北草原走一趟,实地看一看赤扈人在北地崛起的形势,以便多少能给朝中提供些警醒。

  他却没想到徐怀对形势的判断,比他还要悲观及断定。

  当然了,徐怀这段时间即便在外人面前继续粗莽痴愚,但王禀、卢雄他们知道,徐怀除了在武道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外,在混乱的战场之上,对小股敌我作战的形势判断也异常的精准,也能非常巧妙的利用强悍的武力,引导小规模战局往他预想的方向走。

  这也是乡营兵卒比巡检司武卒伤亡没有更多,斩获却要更多的关键。

  当下至少可以说在武营指挥层次,徐怀乃是当世最杰出的武将;如卢雄所言假以时日不难成长为王孝成那个级数的当世名将。

  因此,徐怀对将来的局势判断如此悲观,王禀当然不会一笑置之,而是会问一声:“为什么这么说?”

  为什么这么说?

  徐怀苦笑,难道能说一个多月前他在磨盘岭看贼军血洗仲家庄时,脑海里突然间闪现出一段此时绝不应该出现的文字记忆?

  王禀已经是当世少有极具见识的人,但他也只是认为赤扈人取代契丹人之后,对边境的威胁要更大,有唇亡齿寒之危。

  徐怀心想自己只是桐柏山里无忧无虑生长十五六年的天真少年,又哪里能看清楚联合赤扈人进攻北燕,为何一定会遭致惨烈的亡国大祸?

  这或许是他应该要去求索的。

  也可能一直到中原遭受异族铁蹄蹂躏多年,他都未必能找到答案。

  “说那个无益,王老相公还是说说蔡铤会如何收拾眼前的局势吧?”徐怀岔开话题说道。

  “说这个啊,”王禀微微一愣,以为徐怀也觉得刚才的断言太过严重了,他稍作沉吟,担忧的说道,“对联兵之事,朝中也并非老夫一人反对,甚至官家都有所犹豫,还没有最后下定决心。桐柏山匪事越演越烈,要是路司不能制,实给蔡铤调动西军等精锐到京西以展示武备、说服朝中更多大臣支持联兵伐燕之事的机会。也许这才是郑恢等人藏在幕后掀风作浪的根本目的,我们之前还是小看他了!”

  “蔡铤为了联兵伐燕,可真是费尽心机啊,枢密使之位还不足以满足他吗?”徐怀这时候打死都不会相信蔡铤这样的人力主联兵伐燕,是为了国家大义。

  而大越以文制武,朝中大臣也都相互制衡得厉害,徐怀也很难想象蔡铤有谋逆之心。

  “高祖晚年曾两次伐燕,欲收复燕云故土,但很可惜两次都功败垂成,致高祖毕身抱憾,后留下‘收复燕云者可封王’的遗诏。不过,这只是一方面。”

  王禀叹气说道,

  “另一方面,即便除了有限的数人之外,没有谁知道蔡铤矫诏之事,我回朝中也是将当年的典章都翻阅过一遍后才看出端倪来,但朝中大多数士臣还是都觉得王孝成当年抗旨罪不足死,蔡铤即便持诏也不应擅诛主帅。这些年蔡铤为应对朝野内外对他当年诛杀王孝成的指责,一直都以主战派面目立于朝堂之上,哪怕没有高祖遗诏,哪怕是维系他主战派的形象,他都有足够的理由去推动这些事!他这个枢密使,也是朝中主战派推他坐上去的!”

  徐怀头疼的敲了敲自己的脑壳。

  他虽然对朝中党争形势不甚清楚,但王禀说的话他还是能理解。

  联兵伐燕说白了是朝中有一大派人物在推动,蔡铤仅仅是其中的代表,郑恢他们都是这一派里的人,也有自己的主张与图谋,并非全然就是蔡铤的附庸,甚至有些人未必都是出自私心。

  而蔡铤力主联兵伐燕,不管是真心所想,还是伪装的,他都不得轻易背弃。

  要不然的话,往日支持他的朝臣将吏,就会反过来对他群起而攻之。

  这便是党同伐异吧?

  而眼前的桐柏山匪事,不管是不是蔡铤直接授意,但照眼前的局势发展来看,真有可能如王禀所说,郑恢掀风搅浪,除了斩草除根之外,有一层目的是要将搞成联兵伐燕前的一次军事展示,壮大朝中主战派的声音。

  当然,势态发展迅猛,郑恢都未必能预料得到吧?

  徐怀看贼军午后不像有要出动的迹象,与王禀爬下望楼,走去郑屠户肉铺子。

  郑屠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甜瓜,放井里浸泡过来,这时切了端来给徐怀、王禀、卢雄解暑热——坐院子里,王禀又跟徐怀细细说了朝中主战派的一些人跟事。

  将晚时,邓珪遣人过来找王禀、卢雄去军寨议事。

  徐怀虽然是乡营都将,但他立了痴拙莽撞的人设,而又有王禀、卢雄这样的人物在,他根本就不需要浪费太多的精力,去插手繁琐的防务安排。

  所以每有军议,他都是着唐盘、殷鹏二人随晋龙泉代表乡营过去,他则能将除了出战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养精蓄锐、修练武道以及督促乡营将卒操练。

  要不然,街市这边的简易防垒,每天巡查几遍,再盯着各个角落的查漏补缺、加强、加固,就得将他所有的空闲时间占去。

  他现在就可以完全不用管这些事情。

  然而他这时候却没有办法静心去练刀枪或去督促乡营将卒操练。

  建和元年即将到来的大祸,他现在基本能判断与赤扈人联兵伐燕、最终引狼入室有关。

  徐怀相信这一小段文字所揭示的历史走向,并非无法扭转,关键是如何扭转?

  想办法破坏掉蔡铤等主战派的联兵伐燕计划吗?

  这并非不能办到。

  毕竟王禀刚才也说了,除他之外,朝中还有不少大臣反对联兵伐燕,只有态度没有他坚决,而官家(皇帝)也还没有下定决心,还在左右摇摆中。

  换作之前,徐怀或许就会从这个方向去努力,但看到桐柏山里的匪情愈演愈烈,他则犹豫了。

  照既有的历史走向,陈子箫得等到建和元年之前才会成为大寇,但此时陈子箫就已然成了大寇,手下有七八千兵马,短时间内还将继续膨胀下去。

  这一切是什么造成的呢?仅仅是郑恢等人在幕后推动?

  徐怀这小半年来看到的一切,叫他更透彻的理解什么叫“时势造英雄”,又或者说“风口来了,猪都能上天”?

  说白了,不是陈子箫命好,也不是郑恢暗中谋划有功,更为根本的乃是时势使然。

  桐柏山内部长期积累的矛盾便是时势,郑恢、陈子箫这些人只能算是火星。

  即便没有郑恢在幕后掀风搅雨,等遇到下一个偶然性的宣泄口,也必然会爆发出来;即便陈子箫不能成为大寇,时机到时,也必然有第二个陈子箫趁势而起。

  这时候徐怀也就不会认为建和元年即将到来的亡国大祸,根本原因是在联兵伐燕上了。

  一定要究其根本,一是赤扈人在漠北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二是大越内部的隐忧又太多,朝堂诸公乃至乡野宗族却醉生梦死,还以为天下承平依旧,国力正盛。

  哪怕仅仅是为拖延危机的爆发,徐怀也不觉得他想办法助王禀东山再起,站到主战派的对立面,又或者说将蔡铤搞下台,就一定能阻止联兵伐燕之事。

  这些天他听王禀聊朝堂、聊天下大势,他认识到朝中局势比想象中复杂太多。

  即便是主战派,也有极大的不同。

  十数年前,王孝成从契丹人手里收复蔚、云等地,宁可抗旨也不愿撤兵终致杀身之祸,他当然是主战派的中坚人物,他的选择有错吗?

  朝中有相当多的士臣将吏,就是想收复燕云故土。

  其中有一些人,乃是王禀的故交,因为在联兵伐燕问题上与王禀意见相左而疏远,但王禀不觉得他们秉性有问题。

  即便蔡铤倒下,这些主战派还会推出另外一个领袖主持其事。

  单纯站到主战派的对立面,就有用吗?

  甚至王禀也不能算是主和派,这些年他都主张加强边军,积极以筑堡浅攻战术扩张疆域、巩固防事;他这次只是深忧赤扈人崛起之势太强,而大越内忧未解,现在就行驱虎吞狼之策、联兵伐燕太过仓促,会有后患……

  第九十八章 春风得意幽愤枪

  太多事想不通、想不透,而眼前匪患又愈演愈烈,徐怀心情烦闷,回到后院拿起一杆长枪,将伏蟒枪势一一使出。

  也是受心境影响,长枪在他手中更为滞重。

  平时勤修不辍、练功发劲,有一层根本的目的,是要将有意识的呼吸、身形、筋骨控制发劲,使之纯熟到化为一种直觉反射。

  徐怀他在神智恢复之前,虽然无法理解复杂的刀路枪势,但因为他的性情极其倔强、不服输,反而在这个武道最根本性的基础上,要比徐心庵他们强得多。

  这也是他在开窍之后,接受卢雄短时间的点拨,武技便有如此惊人长进的根本。

  近来徐怀练习伏蟒枪势,也会有意识的摒弃杂想,纯粹照着在经苦修身体所形成的、近乎本能的筋肉记忆去使枪——这时受心境影响,枪势更为滞重,威势却也更为猛烈。

  即便徐怀明知自己此时的心境有一种宣泄不出的烦闷,然而枪势却有一种异样的酣畅淋漓之感,临到使五花飞枪势时,长枪在徐怀手里瞬时化作五道残影往木桩攒刺而去,下一刻,就见木桩从上往下断成六截。

  五花飞枪势练成了?

  徐怀收枪看着还竖在那里、仅剩半截高的木桩,断茬处木刺毛糙,却是成功发劲,他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五花飞枪势,他之前始终只能催发前四段炸劲,最后一枪总差一口气提不上来,没想这一刻竟然成了?

  难道说伏蟒枪的意,卢雄之前也理解错了?

  伏蟒枪练习到一定层次,讲究意与枪合。

  这其实就是将所有的发劲窍门,苦练纯熟,直至化为近乎身体的本能,迎敌杀伐时,枪在手全凭心念意识使出,有如直觉反射。

  这样除了能借助身体及刀枪的物性,在极瞬间爆发第二、第三段乃至更多段劲力外,对战时,也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以正确的枪势迎敌杀敌,是为意与枪合。

  高手对战,电光火石之间就抢攻十数下,要没有“意与枪合”这种超高速的直觉反应,如何立于不败之地?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境界,叫枪与意合。

  这个界境分两个层次,最影响理解的第一个层次就是心境影响枪势。

  这其实很好理解,人在愤怒情绪驱使下,持刀劈砍都会异常的凌厉。

  这个层次看似不算高,但在伯仲难分的敌手面前,更从容不迫的心境、更强悍凌人的气势与胆魄却能占尽先机。

  第二个层次要更微妙一些。

  真正的上品枪势无不是宗师级人物所创,他们在新创枪势及发劲窍门,又常常会将自身的心境融入其中。

  这时候想要掌握一门枪势的真正精髓,就得去琢磨这最初的心境,这会在更为微妙的层次影响到发劲,也就是真正的枪与意合。

  这些武学道理以及具体如何融入对战,卢雄都跟他细细讲过。

  不过,徐怀与卢雄一直认为伏蟒枪是战场上的虎猛之枪、杀伐之枪。

  故而在使枪时,徐怀也常抱以虎猛、杀伐之念,枪势却是越发凌厉,然而有些枪势,他以为应能彻底掌握,但就是差了那一口气。

  他还以为火候未到,尚需打熬、琢磨,却未想差的那一点,是误解了王孝成当年在新创伏蟒枪时的心境。

  不敢想象王孝成是在烦闷不堪时新创这套枪势,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幽愤、义愤,杂有不甘及困惑的心境?

  伏蟒枪实乃幽愤之枪!

  徐怀盘膝坐在廊下,将长枪横在膝前,难以想象王孝成创此枪法时,竟是这样的心境。

  王孝成乃泾原武将世家出身,其父祖、二兄皆战死沙场,整个家族到王孝成已人丁稀微,但从王孝成的人生轨迹看,他是少年得志、青年得志、中年得志……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