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调到萧关,对刘弘基来说也是一大助力。
“只是仅凭着梁州四州的兵马,仍旧解决不了萧关的危局啊。”
蔡允恭忍不住感叹。
梁州四州的府兵虽然比关中的府兵强悍了一些,但比起十二卫,以及秦王统军府的精兵强将,仍旧差了一大截。
让他们去驰援刘弘基,只能帮刘弘基缓解一些压力,并不能将突厥人挡在萧关之外。
于志宁皱皱眉头看向蔡允恭道:“眼下能调集到兵马去萧关驰援任国公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说将突厥人彻底挡在关外,还需要从长计议。
再说了,殿下在关内已经做了诸多布置,相信已经做好了突厥人入关的准备。
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些可以动用的兵马,阻挡突厥人南下的脚步,最好能将突厥人拖死在南下的路上。
如此,长安城也就安全了。”
蔡允恭感叹道:“可如此一来,关中的百姓可就要受苦了……”
于志宁皱着眉头还想说话,薛收却抢先一步道:“坚壁清野就是了!”
蔡允恭赞同的点点头道:“这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说到此处,蔡允恭看向了李元吉道:“不过,臣以为,还是想尽办法将突厥人挡在萧关以外为好。很快就要秋收了,要是将突厥人放进来,关中各地的粮食恐怕就要被突厥人糟蹋了。”
第六百四十三章 人心才是导致人遭祸的根源
于志宁还想说话,薛收却抬手挡在了于志宁的胸前,于志宁不解的看向薛收,薛收却没搭理他,而是看向了蔡允恭道:“我可以同韩良、双士洛、田留安、齐善行等人率剩下的秦王统军府的兵马赶往萧关驰援,就是不知道齐王殿下准不准许。”
薛收说完这话,所有人的目光齐齐落在了薛收身上。
蔡允恭脸上流露出了淡淡的笑意。
他之所以说那么多话,目的就是为了引出薛收这话。
眼下,能驰援刘弘基,并且帮助刘弘基守住萧关的,就只有秦王统军府的兵马,只是如今秦王统军府的兵马,全是一群死硬分子,必须给他们套一道枷锁才能用。
蔡允恭觉得,薛收、于志宁、韩良等人就是最好的枷锁。
由他们率领秦王统军府的兵马去萧关驰援刘弘基,一定会帮助刘弘基守住萧关的。
相比起那些只知道忠于李世民,只知道杀人放火的武夫,薛收等人更理智、更清醒,他们很清楚大唐现在在经历什么,他们也很清楚一旦突厥人攻破了萧关,兵临长安,对大唐而言意味着什么。
所以由他们率领秦王统军府的兵马去萧关驰援的话,即使那些武夫有什么不利于大唐的想法,他们也会及时劝阻的。
殿内的其他人之所以在他和薛收等人说话的时候默不作声,就是因为殿内其他人的想法跟他一样。
只是殿内其他人或多或少都顾及着一些以前的同僚之谊,所以不好去逼迫薛收等人,也不好去算计薛收等人,所以这种事情只能由他来做了。
他并不排斥做这种事,因为这种事总要有人去做,李元吉和李世民麾下一众人中间也需要一个沟通的桥梁。
其他人不做,他做,他的作用就无可代替。
他在朝廷上的地位也就稳固了。
虽然做这种事的人很容易被人鄙视,但相比起高官侯爵,以及荣华富贵来,些许的鄙视根本不值一提。
做官嘛,尤其是做高不成低不就的官,就不能要脸,要脸的话就做不好这官。
“殿下以为如何?”
李纲的目光在薛收身上停留了片刻以后,快速的看向李元吉问。
李元吉深深的看了薛收一眼,淡然笑道:“不必了,我亲自去吧。”
殿内的所有人闻言,皆是一惊,然后一个个惊愕的瞪大了眼。
裴矩几乎毫不犹豫的开口道:“殿下啊,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啊。”
李元吉笑道:“我又不是亲自上阵去厮杀,只是敢去萧关坐镇而已,又没有什么危险,何谈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裴矩听到这话,张了张嘴,却没有再劝。
大唐从立国到现在,皇帝、太子、亲王亲自领兵赶往战场的事情数不胜数,亲自领兵出去厮杀的事情也数不胜数。
所以大家早就见怪不怪了。
如今李建成和李世民被囚,李渊待在两仪殿内又不肯出来,即便是出来了也不关心朝政,所以朝野上下的一切全都由李元吉操持。
李元吉要是离开了长安城,那朝野上下的一切就没人操持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裴矩才劝了一句。
李元吉没听,似乎自有主张,裴矩也就没必要再劝了。
“殿下,您去了萧关,那朝野上下的大事由谁主持啊?”
蔡允恭没料到,他已经将薛收等人说动了,李元吉居然没答应,而是准备自己去。
这让他有些不理解,赶忙问了一句。
李元吉笑道:“我去了萧关,难道就不能主持朝野上下的大事了?长安距离萧关,快马也才一天的路程。
朝堂上有什么大事,完全可以派快马告知给我,我处理完了以后再派快马送回来。
如此一来一回也才两天,耽误不了多少事。”
这又不是后世,地方上发生了什么大事,一个电话就能报告到中枢,中枢在简单的商议过后,也能一个电话将命令传达下去。
这里是唐朝,地方上发生了什么大事,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才能报告到长安,长安的群臣开完会,商议出对策,再派人将命令传达下去,又得几天,甚至十几天。
在这期间,再紧急的事情也已经发生完了,朝廷能做的就是善后,所以,耽误一两天也耽误不了什么事。
顶多就是拨点钱、派点人,问责一下地方官员,顺便将那些不知道变通,不知道事急从权的官员给砍了。
除此之外,朝廷也做不了什么。
听到李元吉这话,蔡允恭就知道李元吉主意已定,当即在心里叹了一口气,也没有再多说什么。
“王叔,由你和薛收二人去整顿一下我二哥府上的统军府兵马,明日我会带着他们赶往萧关驰援。”
李元吉在说服了蔡允恭以后,笑着对李神通道。
李神通郑重的点了一下头。
薛收神情复杂的拱了拱手,应了一声。
李纲迟疑着问了一句,“何人留守,何人随行?”
李元吉略微思量了一下道:“就由你,裴公、萧瑀、陈叔达四人留守,遇事不决,又来不及请示我,可以去两仪殿请示我父亲。
其他人跟我走一遭萧关吧。”
李纲和裴矩、萧瑀、陈叔达交换了一下眼神,齐齐躬身应允。
大唐的皇帝还在,所以大唐的齐王要领兵出征,也没有人能说什么。
“行了,都散了吧。”
李元吉摆摆手,示意所有人可以离开了。
“臣等告退……”
李纲率先起身,领着一众文武躬身一礼,退出了昭德殿。
蔡允恭没有走,在李纲等人全部都走了以后,迫不及待的问道:“殿下啊,臣已经将薛收等人逼出来了,您为什么又将他们给挡回去了?”
李元吉淡淡的道:“薛收明显不情愿,我既然能动,就没必要逼他。再说了,行军打仗这种事情,最忌讳参杂其他太多的心思。
让薛收等人带着一肚子的心思去萧关的话,不仅帮不上刘弘基,说不定还会拖刘弘基后腿。
所以不如我亲自走一趟。”
蔡允恭急忙道:“那太子殿下和原秦王殿下怎么办,您一旦离开了长安城,他们一定会不安分的。”
这才是蔡允恭不希望李元吉去的真正原因。
李元吉才将李建成和李世民按下去,执掌了大唐的大权。
一旦离开了长安城,离开了大唐的中枢,李建成和李世民一定会想尽办法从安礼门逃出来,想尽办法东山再起的。
如今李元吉根基未稳,蔡允恭怕李元吉出去了就回不来了。
“不安分?”
李元吉呵呵笑道:“那就将他们都带上好了。”
蔡允恭一愣,错愕的看向李元吉。
李元吉笑着继续道:“你以为没有我二哥随行,我二哥手底下的那些人就肯听我的了?”
蔡允恭更愣了。
李元吉又继续道:“我唯有带上了我二哥,他们才会听我的,我才能如臂使指的调遣他们,命令他们。”
蔡允恭一脸恍然。
李元吉乐呵呵的问道:“现在明白我为何要自己去了吧?”
蔡允恭重重的点着头拍马道:“殿下果然高……”
高个屁啊!
只是寻常手段而已。
李元吉在心里感叹了两句,摇摇头,摆摆手,示意蔡允恭也可以离开了。
蔡允恭解开了心结,也就无话可说了,当即拱了拱手,退出了昭德殿。
李元吉在蔡允恭走后,赶往了安礼门。
既然要带李建成和李世民随行,那就得去安礼们跟他们两个支一声。
不然他们要是不愿意去,又或者在去的路上闹什么幺蛾子,也是个麻烦。
李元吉赶到安礼门的时候,常何正在城门楼子前巡视,见李元吉到了,赶忙主动迎上前。
“臣常何参见殿下……”
李元吉嗯了一声,点了一下头道:“我大哥和二哥现在如何?”
常何迟疑了一下,欲言又止。
李元吉没好气的道:“有话就说,别吞吞吐吐的。”
常何咬着牙道:“太子殿下和原秦王殿下的情况不算太好。”
李元吉一愣,疑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不算太好?”
常何直言道:“自从那日殿下来过安礼门,跟太子殿下和原秦王殿下谈过了以后,他们就寝食难安,整日里为大唐的以后担忧。
太子殿下日渐消瘦,原秦王殿下也整日里愁容满面。”
李元吉听到这话,非但没觉得李建成和李世民可怜,反而呵的嘲笑了一声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他们两个但凡是有人能放下对皇位的觊觎之心,放下自己的野心和抱负,也不至于在安礼门内‘坐牢’。
他们两个要是能和平相处,他也不至于赤膊上阵,硬着头皮做大唐的掌权者。
他们两个要是能团结一心的去建设大唐、发展大唐,大唐或许会被历史上的更强大、更繁荣、更昌盛。
可惜,他们就是放不下自己的野心和抱负,没办法和平相处。
所以他们会有今日的遭遇,也是他们自找的,怨不得旁人。
“陪我一起去看看。”
李元吉对常何吩咐了一句,率先迈步赶往了城门楼子内。
第六百四十四章 出征!
城门楼子内。
李建成着一身青衫,李世民着一身纱衣,在手谈,只是两个人的心思明显不在棋盘上,所以捏着棋子的手悬在半空中,迟迟没有落下。
两个人的思绪似乎也在乱飞,所以眼神有些呆滞,似乎在盯着某处看,似乎又什么也没看。
或许是因为有了共同的担忧的原因,两个人暂时放下了对对方的成见,以及跟对方的恩怨,愁眉不展的对坐在一起。
“大哥,二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