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料想不识此阵,必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故将自‘生’门引出也。”
这两段话,话语不多,却将黄承彦品行、才学、环境、爱好跃然纸上。“平生好善”救东吴大将都督陆逊于危难,也可看出黄承彦在纷乱的三国中自己的主张,他没有按他女婿诸葛亮说的去做。
黄承彦向陆逊介绍八阵图并救出陆逊,这可见他的才学。
大雪天,到隆中,“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既有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从他的衣着打扮,小童,可见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属“衣食无忧”那种上层阶级。
黄承彦这个人特别开明,他在盘根错节的封建社会独树一帜。
这样的人,洒家窃以为,一定相貌俊朗,不会丑也,他的基因生下的女儿,也不可能很丑。
正文 002 何以“黄发黑色”?
那么,谁说黄月英长得丑的呢?
《襄阳记》云: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
翻译过来,就是黄承彦对诸葛亮说,“我听说你正在挑选老婆。我有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儿,生得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你相匹配。”
请想一想当时的语言环境吧,黄承彦是以什么口气说的?
“开玩笑。”
对,就是开玩笑。
诸葛亮,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
躲在隆中的诸葛亮和黄承彦很熟很熟,二人是忘年交,这一点是肯定的。
诸葛亮自幼丧父,跟随叔父。
诸葛亮天资聪慧,不假,但他不是神人,他的才学,是向别人学来的。
黄承彦和水镜先生司马徽等都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人,诸葛亮又是求学似渴,遇到这样的人,还不黏在一起?
可以说,诸葛亮这六“家”,有三家——即“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和黄承彦有关。
两人常在一起,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分析汉朝未来的走向,刘备如何如何,曹操如何如何,孙权如何如何。
上文推测,诸葛亮的一番“隆中对”,实际核心内容出自黄承彦。
隆中山对面的棋山上,有黄承彦和诸葛亮对弈的棋盘石,后来有好事者将它转到了乐山。
两人在玩儿?非也。两人在演示未来构成“三国”的要素,演示着一次次著名的战役,曹操怎么样,刘备就怎么样,孙权又该怎么样,而孙权不这样而那样,刘皇叔这个汉朝的苗裔,就应该怎么怎么样。
甚至,官渡之战,火烧赤壁这样的战役,都会在棋盘上演练出来。
二人非常密切,一向忧国忧民,持重以待。
当时,诸葛亮十九岁,他的养父——他的叔叔就催促他结婚,并且,在老家给他相搭一户人家的姑娘,催他回家看看,要是行,就把婚结了,再拖下去,就成大龄青年了(那时候,男子十四、五就可以抱孩子了)。
你总在隆中那个地方,也不是个事呀:有名主来可倒好,要是没有明主呢?要是你宣传不到位,明主不知道你那个小草厦子呢?你还就那么挺脖等着?快回来吧,结了婚,是正经。就像现在一样:催婚。
诸葛亮接到叔叔的一个又一个催婚电话,很是心烦意乱,正在和黄承彦棋盘上演练“夷陵之战”,可是,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
黄承彦就问,“你咋地啦?三国的这三大战役,关乎刘皇叔的这一役,最为关键,你的注意力怎么不集中,怎么总溜号?”
诸葛亮叹了一口气,说,“嗨,我叔,总催我回去结婚!”
黄承彦说,“催婚对呀,那你就回去一趟吧,结了婚,各什个月,再回来呗,啥也不耽误。”
诸葛亮又叹了一口气,说,“老哥,你不知道,娶媳妇这个事,不是小事,娶一个,不是那么回事的,要给你搅搅的,纵然你有经天玮地之才,也是枉然也、也、也……”
黄承彦看把诸葛亮难为成这个样子,笑了,他说,“我有个闺女,你称赞过的,只是长得丑了点儿,黄头发,黑肤色,你愿意娶她为妻吗?”
诸葛亮说,“你说谁?是小英英吗?”
黄承彦还是笑,“不是英英又是谁呢?”
“老哥,你别扯了,”诸葛亮说,“英英才一十四岁,未成年,怎么可以结婚呢?”
“哎——”黄承彦说,“你穿越到哪儿去了?一千九百多年当两千年之后,才法定十四岁为未成年,咱们这个时候,十四岁都有抱孩子的了——你少扯哩甘儿楞儿,你就说你愿意不愿意娶我闺女英英吧?”
“啊,‘愿意不愿意’,那肯定是愿意了,”诸葛亮咧着嘴说,“英英正是我的追求,但是……”
——当成短篇小说,我就可以虚构?就可以胡诌八扯?
非也。
黄承彦和诸葛亮交往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谈到过她的女儿黄月英。
黄承彦以他的女儿为骄傲,他怎么能不谈他的女儿呢?
尤其他们谈到各项发明的时候,比方谈到木牛流马的机械制造上,一定谈到黄月英,也
就是说,黄月英在诸葛亮的心中,早就种上了崇敬、钦佩的种子,只是……只是什么,诸葛亮没有向黄承彦披露自己对他女儿的仰慕~爱慕之心呢?
有一个最大的选项,那就是,诸葛亮和黄月英的年龄不相适应,或者说,黄月英的年龄太小。
史书中的只言片语,也可以佐证洒家的推断:
黄承彦说自己的女儿“黄头黑色”。
“黄头”,女孩什么时候黄头?很小的时候嘛。女孩未成年,毛发色素未沉着,自然就稀疏泛黄了。大了,成年了,随着性激素满负荷,头发肯定浓密黝黑,不然,她的遗传基因还能有问题?还能有西方的血统?
至于“黑色”——你想,黄月英,小丫头,整天琢磨各种发明,顾不上洗脸、化妆,美白,她岂能不黑?
其实,说黑,也不算太黑,基本就是时下的经过日光浴,晒成的米色——她搞发明,不可能整天在屋里,面对试管、烧杯、酒精灯吧?黄月英的发明,大多是机械发明,这就要求她大多在室外,岂有不进行日光浴的道理?
至于后四个字“而才堪配”,是《襄阳记》的作者,没有深入探究黄承彦说话时的语境,在“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这句玩笑话的后边,又一本正地加了一句“而才堪配”。
真是画蛇添足,使后人困顿了这许多年,险些诬赖了一代名妇!
说到家,黄月英,是她父亲和自己的忘年交诸葛亮以玩笑的口吻,说她“丑”,实际上,她不能很丑。
试想,凭诸葛亮那样的聪明才俊,夫人太丑了,他能干吗?即便你是什么发明家,诸葛亮给自己的定位是出将入相的,自己的夫人特别拿不出手,到哪里都说不过去,那怎么能行呢?
你看特朗普的夫人,大高个,长得俊美,模特出身。其实,她很苍白,现在拿起笔来,不得不靠抄袭混日子。那,特朗普当时就是亿万富翁,社会成功人士,怎么会找那么水平的人呢?还不是为了满足男人的那不大点儿的虚荣心吗?
每个男人,几乎都有这样的虚荣心。
诸葛亮也概莫能外。
正文 003 这才是贤内助
说黄月英当时没成年,还有一证。
迎娶黄月英的时候,是在诸葛亮隐居隆中期间。叔叔催婚嘛,能不快些解决问题吗?
至于诸葛亮到底是哪一年结的婚,迄今为止尚无权威史料记载,只能根据史料中的只言片语,约略说是在诸葛亮二十岁(公元200年)的时候。
诸葛亮是哪年生的儿子?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娶了黄氏以后迟迟没有生儿子。
到了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生下了儿子诸葛乔,于是诸葛亮将诸葛乔过继了过来。
后来到了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终于生下了自己的儿子诸葛亮瞻。
27年,结婚后的27年,才有了自己的孩子,为么?
一是,名为迎娶了黄月英,实际上,诸葛亮看黄月英年龄小,阿弥陀佛,慈悲为怀,不肯摧残幼苗,所以,婚而未同房。
二是,不久就随刘备而去,随他东征西讨,没有在家住过,那么,即使是黄月英成年了,诸葛亮不在身边,孩子从哪里来?
诸葛亮和黄月英两人的生理上都没有问题——最后还是把自己的儿子生出来了,那为什么27年后,在诸葛亮没几年就死的时候,才有了自己的儿子?不是上边分析的原因,你给我说出来,是因为什么?
说,说不出来了吧?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新锐青年,他的婚事,当然不能落入窠臼,整那些老俗套。但是,也不能是黄承彦把女儿送过来的。合理的推断是,诸葛亮穿越到当代,亲自前往沔阳黄府去相亲。
对诸葛亮的到来,黄承彦是作了充分准备的。老早就吩咐家人:“只要诸葛相公一到,不用通报,请其径行登堂入室。”
这是一项特殊的礼遇,诸葛亮兴冲冲地昂首而入。
不料,堂屋两廊间突然窜出两条猛犬,直往客人身上扑来。
里厢闻声而出的丫环连忙朝两只猛犬的头上拍了一下,霎时两头猛犬就停止了扑跃之势,再把它们的耳朵拧一下,两只凶猛的猎犬竟然乖乖地退到廊下蹲了下来,仔细一看,原来两只猛犬都是木头制的机械狗,诸葛亮不禁哑然失笑。
黄承彦迎了出来,诸葛亮盛赞两只木犬制作精巧,瞒过他的眼睛。黄承彦哈哈大笑,说:“木犬是小英英没事时,闹着玩儿做的,不想真吓了你一跳,真是抱歉得很啊!”
诸葛亮进了屋子里,游目回顾,见壁上一幅《曹大家宫苑授读图》,黄承彦立即解释:“这画是小女信笔涂鸦,不值行家一笑。”
我在网上查,还真有这么一副画。至于是不是黄月英画的,一般不能是——还没有听说黄月英留下什么诗词画作。
不过,“曹大家”实有其人,她是班昭(约49—约120),东汉史学家,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人。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早寡,屡受召入宫,为皇后及诸贵人教师,号曰“大家”。
家,通“姑”。也就是“曹大姑”的意思。因为她的丈夫曹世叔的缘故,她从夫姓,被称为曹大家。著有《东征赋》、《女诫》(七篇)等文。
有点儿扯远了,再扯回来——话说黄承彦说壁上的一幅画是“小女信笔涂鸦”,然后又指着窗外如锦繁花说:“这些花花草草都是小女一手栽培、灌溉、剪枝、护理。”
注意,黄月英还会园艺,而且是“一手栽培、灌溉、剪枝、护理”。
大家都知道,园艺工作是必在户外的,黄承彦特别强调黄月英的园艺造诣,无外解释说,我闺女为么黑,就是她鼓捣这些花花草草的,鼓捣的,太阳晒的(这样说来,黄月英是真有点儿黑)。
由木犬、绘画、花草,黄承彦已经把自家的闺女塑造完成了,诸葛亮未见其人,就已经绘出了一幅轮廓鲜明的肖像画,他知道这就是他追求的目标。
于是,诸葛亮一拍巴掌,一跺脚,说,“就这么定了!就是英英了!”
在他们成婚之时,黄月英向新郎官提出来,迎娶自己,不需坐轿,不需骑马,不需乘船,还必须把自己载回家去。
诸葛亮苦苦不得其解,终于在他们家的木制品上,发现了关窍,于是,他制作出木牛流马,作为了交通工具,载着新媳妇,进了洞房。
关于木牛流马的发明,还有一说:据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汝南人相传,诸葛亮居隆中时,友人毕至,有喜食米者,有喜食面者。顷之,饭、面俱备,客怪其速,潜往厨间窥之,见数木人椿米,一木驴运磨如飞,孔明遂拜其妻,求传是术,后变其制为木牛流马。”
——这一段好懂:说是汝南人相传,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他的朋友都来了,这些人里,有喜欢吃米饭的,有喜欢吃面食的,喜好不一样。(黄月英说,这好办,你们等着就是了。)说完,不一会儿,米饭和面食都做好了。
朋友们都称奇,(说,米还是稻子,面还是麦子,怎么这么快就椿成米,磨成面了?)哥几个偷偷到厨间里一看,只见有好几个木头人在椿米,有一个木驴拉着磨行走如飞,(这米和面才能这么快被加工出来!)诸葛亮也不知道会是这样,就拜求黄月英,把木人和木驴的制作方法,告诉自己,后来就制出了木牛流马。
总之,木牛流马的制作,不可能是在运军粮的时候,遇到了困难,诸葛亮说,莫慌,吾有办法。转身就制出了木牛流马。一定是以前就制作过的,而核心的发明人,知识产权的所有者,一般是他的妻子黄月英。
其实,诸葛亮的许多发明都和他妻子有关。
“连弩”这种新式武器,出敌致胜,魏国大将张郃就死在这种武器之下,实际上这些都是他媳妇教的。此外,诸葛亮深入南中,七擒孟获,为避瘴气而发明的“诸葛行军散”,“卧龙丹”也是他媳妇教给他的。
还有,不论在电视剧中还是在书里,我们经常发现诸葛亮不管是春夏秋冬,他有这么一个习惯,总是拿着把扇子,从不离手。
据说这把扇子是他妻子送给他的,是为了提醒他作为大丈夫要沉得住气,不要轻易发怒,要用扇子来遮挡自己的表情,这样就无法让人看出你的表情变化。
关于这把鹅毛扇,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黄月英把师傅送给她的天书里关于战计和治国安邦的方略,都被黄月英像考试打小抄一样,用蝇眼小楷写在鹅毛翎上,紧急时刻,诸葛亮好能看上几眼。这就是诸葛亮手不离那把鹅毛扇的原因。
有细心者说,诸葛亮手拿的那把扇子,有正反面,他从来拿不错。没有什么秘密,他何必如此?肯定是一面有字,另一面无字!
正文 004.张飞的妾和她的女儿
话说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刘表病死,刘聪(琮có
g)投降。
刘备得知后南逃,数十万百姓相随,曹操派遣曹纯率领虎豹骑急追一日一夜,于当阳长坂追到刘备。
刘备军被击溃,只率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
曹操大获人马辎重。
慌乱间刘备又不见了赵云,刘备就派张飞去断后。
张飞召集二十余骑立于当阳桥上,曹军大众至,张飞据水断桥,对着曹军大喊:“我就是张益德,可以来决一死战! ”
曹操军都害怕张飞的勇猛,虽然看见张飞人少,但也没有人敢上,真是: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吓死骁将夏侯杰。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张飞是个燕颔虎须,豹头环眼的彪形大汉,戏曲中的张飞更是个大花脸。
但根据现在的最新调查,特别是在四川一带出土的文物中显示,张飞很可能是个面如美玉,神采飞扬的美男子,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个彪悍的粗人。
比如一些三国时期雕像中的张飞,竟然连一根胡子都没有,而且面如满月,神态温柔,绝不是演义中那个猛张飞的形象。
而且历史上的张飞也算是河北的一个小小名流,又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张飞到底是怎样个人,现今已无从考。
可是,他武艺超群,敌军闻之丧胆,这倒是真的。他酗酒,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鞭打兵士(刘备常常告诫张飞,“你经常鞭打健儿,但之后还让他们在你左右侍奉,这是取祸之道。”),最后还死在那上边,也是不虚。
据明代卓尔昌《画髓元诠》记载,张飞画一手好工笔,而且喜欢画美人,所画的美人,各个婀娜俊美,飘飘欲仙。
实际生活中,张飞也爱美人。
偶然一次,张飞骑着快马,随军队行走在路上,突然发现有个小姑娘在田间捡柴禾,他看着不忍,上去探身就把那个小姑娘掳来,放在马鞍上,在军营里,就和姑娘“完成了婚配”。
他本以为,随后放行了姑娘就了事了,得知小姑娘是夏侯渊的侄女,夏侯霸从妹,张飞就改变了主意,他一把将女孩又担在了马鞍上,返回了古城他的家里。
其时,张飞已经有了老婆,就是他儿子张苞的母亲。
老婆一看他这样,让家人把姑娘安置到后堂,对张飞说,“你凭地捋回一个小姑娘(《三国志》卷九夏侯渊传中,裴松之注引《魏略》说,初,建安五年,时(夏侯)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城樵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