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的女人》

三国的女人_分节阅读_第1节

《三国的女人》 三国女人 7688 2021-11-29 11:08

  D-【三国的女人】

  正文 000 不是第一,是唯一

  三国时期有多少人口?

  三国时期应该是中国人口的一个低谷。

  资料库中我们了解到,公元157年东汉人口达5600多万,大动乱后,公元260-28O年,魏、蜀、吴三国人口可能总数才760余万,不及原来的七分之一。但也有人认为三国时人口虽然锐减,但应该不会低于1000万。

  人口怎么如此锐减?

  史书公认仅曹操破徐州一次坑杀江淮难民就达数万口,竟至“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192年,董卓部将李弧(隺hú)、郭泛(汜fa

  )攻破长安,“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弧(隺hú)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两年间数十万户人聚居的繁华地区竟然所剩无几,一片荒凉。

  刘协逃出长安后,住处是以荆棘编的门户,宫女缺衣食,许多饿死途中。随驾官员出门打柴,往往倒毙在路边。

  袁绍军队在河北,有时靠桑椹供食。

  袁术军在江淮,不得不以蚌蛤充饥。

  更有甚者,孔融曾为人吃人制造理论根据。他说吃不认识的人,就好比吃猩猩吃鹦鹉。

  程昱向曹操提供的军粮中就夹有不少人肉干。全国各地都是十室九空。

  我们就算三国时期有1000万人口,以男女比例1:1计,那么,有500万男人,也会有500万女人。但是我们看到,宏宏一部《三国演义》里边有几多女人?

  难道只是“战争,让女人走开”?

  祝融夫人是《三国演义》中写到的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

  可是,祝融夫人是罗贯中虚构的人物,不见于正史记载。据传说为火神祝融氏后裔,南蛮王孟获之妻。

  此女武艺高强,善使飞刀,曾与孟获一起抵抗蜀军。

  书中对她的描写有一大段文字:

  孟获正与部将商量败蜀军而不得之际,忽然屏风后一人大笑而出曰:“既为男子,何无智也?我虽是一妇人,愿与你出战。”获视之,乃妻祝融夫人也。夫人世居南蛮,乃祝融氏之后;善使飞刀,百发百中。

  孟获应允,夫人忻然上马,引宗党猛将数百员、生力洞兵五万,出银坑宫阙,来与蜀兵对敌。

  方才转过洞口,一彪军拦住:为首蜀将,乃是张匿(嶷

  ì)。

  蛮兵见之,却早两路摆开。

  祝融夫人背插五口飞刀,手挺丈八长标,坐下卷毛赤兔马。张匿(嶷

  ì)见之,暗暗称奇。二人骤马交锋。战不数合,夫人拨马便走。张匿(嶷

  ì)赶去,空中一把飞刀落下。嶷急用手隔,正中左臂,翻身落马。蛮兵发一声喊,将张匿(嶷

  ì)执缚去了。

  马忠听得张匿(嶷

  ì)被执,急出去救。

  马忠来到阵前,望见祝融夫人挺标勒马而立,忠忿怒向前去战,坐下马绊倒,亦被擒了。

  都解入洞中来见孟获。

  获设席庆贺。

  夫人叱刀斧手推出张匿(嶷

  ì)、马忠要斩。

  获止曰:“诸葛亮放吾五次,今番若杀彼将,是不义也。且囚在洞中,待擒住诸葛亮,杀之未迟。”

  夫人从其言,笑饮作乐。

  祝融夫人恩怨分明,武艺超群,加上绝色的容貌,在三国美女榜上应有一席,被三国迷称之为:刺美人

  可是,再番交战,祝融夫人在两军阵前被赵云活捉。

  后来,在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之后,随孟获投降蜀汉。

  除此,《三国演义》里再没有这样一个战场上出现的女人了。

  读一遍《三国演义》,使你感到,那是男人的天下,只有男人在做事情——这怎么可能呢?

  有人类以来,从来都是男人的背后是女人(不管男人成功与否,背后不藏着一个女人,不是变态,就得去犯罪,那是一定的)。所以,三国的各路英雄,哪一个都有一个、或者N个女人。

  存下这个小心思,就注意在《三国演义》、《三国志》以及凡是三国的志、记,地方志,以至于传说、戏曲,乃至墓志铭和网上,广泛搜集,专门整理三国女人的迹事,历经三年有余,断断续续地写出来这么一本书,共亲们玩味、品鉴。

  有没有个主题?

  有。

  甩个大力丸:

  为三国时期,被战争和男权思想淹没的女人、以及女人在这段历史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名。

  “作用”,向来有正面,有负面甚至有反面的,笔者不做历史、道德的评判。就是这个样子,随便你怎么评判,那是你的事情。

  总之,三国时期有女人,女人是推动三国进程的一只手。

  ——这么说,不算装P吧?

  子曰:莫装P,装P挨雷劈。

  可是,这么一部东西算什么?

  政论,肯定不是;

  史记?也不是。

  史记大多是不虚构的。罗贯中写的“祝融夫人”,本身就是个虚构的人物,我把它引来,都成为虚构的二次方了,怎么可以叫“史记”呢?

  况且,在行文的过程中,还可能有其他的虚构(太写实了堵得慌,也缺少色彩)。

  你以为史学家不虚构?陈寿不虚构?那,有一些三国间的秘密,到死都不视人的,他怎么知道?司马迁不虚构,《鸿门宴》中樊哙把眼睛瞪到什么程度,他都知道,像看见了一样。他也没参加鸿门宴,他不是虚构,是怎么知道的?

  都有虚构,洒家也概莫能外。

  那么,“虚构”是小说的特质,难道我写的是小说?

  就算小说吧。

  关于什么是“小说”,从民国时期起,就争论不休。鲁迅先生对此写过文章。

  洒家以为,凡不是政论、史记,有人物故事、不作韵律的文章,就可以称之为“小说”。

  小说嘛,不是大说,不用吟哦,茶余饭后,随便扯扯几把蛋的,都可以一总归为“小说”之列(不与任何人就此说进行辩论,以洒家之说为定论)。

  ——这样说来之后,轻松了许多(你是好人;你是宽宏大量的君子[兰])。

  再有就是异体字的问题。

  三国的人名、地名有很多在咱们现代字盘里找不到的异体字。不做一些作业,很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异体字在网络字盘里找不到,就空下了,比如蔡瑁,这个“瑁”字找不到,很可能就变成了“蔡□”,朋友们不知是什么,引起阅读障碍。

  所以,行文中,遇到这类的人名,我都把那个异体字,变成相近的现代字盘里可以找到的字,例如“蔡瑁”,我就写作“蔡冒”,后边注上(瑁mào)像这样:“蔡冒(瑁mào)”。

  意思是,原来的“mào”,是这个“瑁”,发音是“mào”。要是这个“瑁”字网络字盘里真的没有,顶多出现这种情况,即:“蔡冒(□mào)”。哥们儿们就懂得我啥意思了,不能说我糊弄,或者说我没文化——真格地说,没文化的人,最怕别人说自己没文化。

  当然,我在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咱们字盘里有这个“瑁”字。

  有的是真没有。有一个三国的哥们儿,他生了五六个儿子,专门给他儿子取上古时期的异体字,目的就是不想与别人同名。因为,三国时期除了复姓外,男的名字都是两个字,这种情况下,重名,太有可能了。

  到了晋朝,这种现象才有所好转,才能看到有男同志叫三个字的名。

  字盘里没有,或者挺生僻的字,在《三国志》中,也有不少。比如“薨”,咱们就很少见,咱们都说“死”、“亡”,顶多说“牺牲”,所以,我看了,直发晕。我想,像我一样的小朋友,也可能发晕,就在“薨”的后边加上括号拼音注上一下下,就像这样:“薨(hō

  g)”。

  我的Love

  看了后说,“你这是搞了一个学龄前的读本!”

  管它是什么读本,没有阅读障碍,谁看了谁都能懂,这就是我的比较卑微的目的。

  接下来,就是体制问题:从哪到哪儿?

  毛爷爷,博览群书,鸿鸿儒。他说过,看《三国志》比看《三国演义》有意思。于是,一度有按《三国志》的顺序写下去的想法。可是,《三国志》,有些干燥,有的地方还不好懂,怕露怯,怎么可以和鸿鸿儒相比呢?

  按《三国演义》写吧,又嫌太繁琐,不用说写起来费劲,读起来也像头上戴着个太空帽。

  就为这,搓搓好几个月,敲不起来键盘。

  这其中,有个事,使我没什么写的了,就现有的材料,复制到文稿中,删删改改,写出几节,看着还行,就这么写下来了。

  我看《明朝那些事儿》就是这么写出来的。

  反正,这篇和那篇也没有那么多关联,像大乔和她妹小乔的事,毕竟是少数(大乔是孙策的妾,小乔是周瑜的妻,孙策和周瑜又是君臣的关系)。

  诸位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大叔大妈爷爷奶奶,你们就当一本短篇小说集或者网络里搜集到的有关于三国的材料来看吧。

  我知道,这类文,很难扒,也不讨喜,可是,谁让我自称“洒家”来了呢?

  亲们,多多担待,多多担待……

   正文 001 说黄月英,先说她爹

  黄月英是谁?这名字起的可有点儿卖茶叶蛋。

  黄月英是著名的诸葛亮的妻子。

  那,说黄月英就说黄月英,说她老爹所为何事?

  这里有两件事,值得深究:一、都说诸葛亮的妻子丑,到底丑不丑?丑啥样?二、历史

  人物,到底谁说她丑?

  我们都知道,女孩象父亲,她丑,他爹首先就丑。那么,黄月英她爹黄承彦是个什么样的人?

  黄承彦是沔南名士,是荆襄地区最上层社会人物,这一点几乎是没有争议的。

  黄承彦在三国演义的书中是一个神秘人物,可谓神龙不见首尾。

  黄承彦一生没有异地出仕做官的记载,作为当地豪绅与名士,安葬地无疑应是在家乡。根据碑文所云是“黄的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议,立了此碑。”

  这里有两处疑点:一说是黄承彦一生没有异地出仕做官的记载,何以《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中,有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指点陆逊走出八阵图的故事?

  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黄承彦是随诸葛亮一起出山的,一直在幕后充当诸葛亮的私人智囊,这一点恐怕连蜀军上下整个都蒙在鼓里,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诸葛亮高、大、全的形象!

  第二个疑点就是:黄承彦死后,仅由黄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议立了碑。

  诸葛亮乃一代人臣,集忠孝节义于一身,仅以汉相的地位,也不至于让其岳父如此寒碜吧?而且不见有任何祭奠文章遗传下来,倒是涕零满面给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皇帝的《出师表》辉煌至今,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如果我们尝试如下的推理,也许能够得出一个合理的逻辑:

  黄承彦在刘备二顾茅庐时现身一次后,再次现身时就是指点陆逊走出诸葛孔明摆下的八阵图石阵了。

  当诸葛亮闻知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时,当时就仰天长叹:汉朝气数尽矣!如丧考妣,缘何还有后来的伐魏兴汉之壮举呢?难道诸葛亮不是未卜先知,只是随便叹口气玩玩的?

  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的,诸葛亮也不完全是泛泛之辈,他担心的也不完全是东吴。他算定的结局是:陆逊必定会身陷他预先布下的八卦石阵遭到覆没,但他没有料到的是,曹魏大军已趁机逼近东吴,只待东吴空虚,一举吞并东吴,然后两军合为一路,势如破竹地追剿蜀军,亡蜀之日可待也。

  这就是诸葛亮深感末日来临,长叹一声“汉朝气数尽矣!”的根本原因。

  当下形势,除非东吴大军及早回师防御,抵抗魏军,方可缓解蜀、魏两国的灭顶之灾。

  如何才能得解呢?那就是释放身陷八卦石阵的陆逊,并晓以厉害,使之不再继续穷追刘备,以免被曹魏得了渔翁之利。

  刘备经此败战,狼狈逃窜到白帝称帝后,不久就含恨托孤而死。火烧连营可以说是蜀国的国仇了,说陆逊是蜀国的甲级战犯一点也不为过。

  被家仇国恨烧昏了头脑的蜀军,恨不得将陆逊及其十万大军碎尸万段、食肉寝皮,就算诸葛亮被黄承彦提醒,又怎么能提出来放回陆逊呢?!

  此时的黄承彦忧心如焚,因为《隆中对》原本就是他一手在策划,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个执行者,真正的内涵只有黄承彦一个人深知,在这紧要关头,黄承彦终于忍不住从诸葛亮的幕后帐中跳将出来,冒天下之大不韪,释放陆逊,并阐明大义,令陆逊感激钦佩不已,发誓永不侵犯。

  事实果不出黄承彦所料,由于陆逊及时回师,遏制住了曹魏吞并东吴的如意算盘,也为刘备称帝赢得了时间,当然,也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穷兵黩武、伐魏兴汉之举!

  黄承彦顾全大局释放陆逊之后,并没有被蜀国最高核心统治层所理解,而是以叛国罪秘密处决了。

  这里注意:是秘密处决。

  人们不知道历史到底埋藏了多少秘密!

  诸葛亮权衡厉害后,最终以保持沉默为代价,被核心统治层允许不被牵连而继续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古隆中因诸葛亮而有灵气,诸葛亮因黄月英而有名气,黄月英因黄承彦而有人气。黄承彦谓谁?

  黄承彦就是名动三国、德载千秋,万世敬仰的政治家、军事家,“智圣”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月英的亲父亲呀!

  这样的人物,长得会很丑吗?

  我们可以想象,黄承彦是一个聪慧、睿智的小老头。想想吧,这样一个人物会丑吗?

  我们可以想见得到,他个子不高,眉眼灵动,语言和缓,唇红齿白,说说话,捻动着他那稀疏的小胡子,哈哈一笑,给人一种非常随和、善美的印象,这样的人,怎么会丑呢?

  黄承彦家住古隆中山北面的莲花峰黄家山根,又叫黄家隐房,这地名在过去地图上是可以查到的。

  黄承彦“高爽开列”,平生好善,文化素养相当高,身份地位也相当特殊,与当时的荆州牧刘表是连襟,在襄西农村叫“一担挑”。与水军都督蔡冒(瑁mào)是郎舅。

  因他爱好天文地理,精于奇门遁甲、五行八卦,与当时所说的正派理想不同,所以他只好借助特殊的身份,隐于山野隆中山下的刘家营。

  这刘家营是他亲戚刘表的营盘,他在此潜心学术研究,那是鱼得水,牛得草,虎踞山林,是再好不过的环境。

  俗话说:“大隐于市,小隐于林”,黄承彦这是小隐。为了他的学术研究,他不可能住在繁华纷扰的城市,也不可能在黄家湾、黄家营、黄家老屋与人群居,他要远离闹市、远离人群,单家独院,过他悠哉游哉的日子,而又有人保护他、帮助他。

  黄承彦的故事书中记载的并不多,就老百姓的口碑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也是凤毛麟角。仅就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言有两次是这样描写黄承彦的:

  刘玄德两顾茅庐时,见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似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第二处是写吴国的陆逊不听当地土人的介绍,轻闯诸葛亮的八卦阵不得出,而被黄承彦救出的故事。

  原文如下:土人曰:“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陆逊听罢,上马引数十骑来看石阵,立马于山坡之上。但见四面八方,皆有门户。

  陆逊笑曰:“此乃惑人之术耳,有何益焉!”遂引数骑下山坡来,直入石阵观看。

  步将曰:“日暮矣,请都督早回。”

  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砑似箭;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

  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急欲回时,无路可出。

  正惊异间,忽见一老人立于马前,笑曰:“将军欲出此阵乎?”

  逊曰:“愿长者引出。”

  老人策杖徐徐而行,径出石阵,并无障碍,送至山坡之上。

  逊问曰:“长者何人?”

  老人答曰:“老夫乃诸葛孔明岳父黄承彦也。昔小婿入川后,在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临去之时,曾分付老夫道,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老夫适于山岩之上,见将军从‘死’门而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