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的女人》

三国的女人_分节阅读_第37节

《三国的女人》 三国女人 6884 2021-11-29 11:08

  D-赏赐,都是一样的,两人接受同等待遇,没有上下之分,这样,引起一些大臣的担忧。

  顾谭、吾粲(ca

  )上书孙权,希望对孙和、孙霸的待遇加以区分,或者将孙霸出为外镇,以断绝他对太子之位的觊觎。

  这些支持孙和的大臣的行为,引起孙霸的不满。

  孙权令二人分宫别僚,给孙霸得以组建属于自己党羽的机会。

  …… ……

  孙权最喜欢的妃子应为步练师,也就是孙鲁班和孙鲁育的母亲;其次就是孙和的母亲琅琊王夫人。

  或许是由于后宫之间争宠的事情,孙鲁班与王夫人的关系非常不好。孙和被立为太子,也给孙鲁班带来巨大的危机感。试想一下,如果孙和顺利登基称帝,会放过与自己母亲不合的孙鲁班吗?于是孙鲁班开始不遗余力地诋毁、攻讦孙和母子。

  孙权得了病,孙和到长沙桓王(孙策)庙中祭祀,顺便到附近的张休(孙和的妃子的叔父)的住处,于是孙鲁班向孙权告密,说孙和根本没去庙中祭祀;孙鲁班又和孙权说,王夫人看到孙权病重面有喜色,原因自然是孙和可以顺利登基。

  孙鲁班的谗言果然奏效,孙和与其母王夫人,受到孙权的猜疑和责备,并因此失宠。王夫人甚至抑郁而死。孙和的太子之位被撬动,孙霸一党趁势走上政治舞台。

  …… ……

  值得一提的是,孙霸的生母是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琅琊王夫人,也就是与孙和是同胞兄弟;一种是谢姬。

  按照孙鲁班与王夫人不合,从而支持孙霸上位的举动,我更倾向于其母是谢姬的说法。

  由于孙权在孙和与孙霸之间模糊暧昧的态度,导致一些政治投机者嗅到了机会的味道,纷纷参与“二宫之争”,选边站队。

  古代继承制度讲究“嫡长为尊”,孙登、孙虑去世后,孙和成为实际上的长子,而且已经封为太子,并没有明显过错,一些正直的大臣站在政治正确的立场上,坚决支持孙和。

  于是,在东吴中迅速形成分别以孙和与孙霸为核心的两大朋党。

  在这期间发生很多起残酷黑暗的政治倾轧:

  全琮(co

  g)、全寄父子与孙弘构陷顾谭、顾承、张休。

  顾谭与全琮在“二宫之争”之前还存在旧怨:发生在赤乌四年(即公元241

  年)的“芍陂樊城之战”。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

  ui)去世,年仅八岁的曹芳即位,由曹爽、司马懿辅政,曹魏陷入“主少国疑”的境地。

  面对这个机会,孙权发动四路军队北伐曹魏,两路在荆襄地区(朱然、朱异攻樊城,诸葛瑾、步骘攻柤中);

  两路在淮南地区(全琮攻寿春,诸葛恪攻六安)。

  全琮在芍陂遭遇王凌、孙礼的激烈反抗,战事不利,吃了一点儿亏。

  曹魏军队打算继续扩大战果,张休(张昭之子)和顾承阻止王凌等人的进攻,全绪和全端(全琮之子)继而击退王凌。

  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张休和顾承都成为杂号将军(“杂号将军”不等于“杂牌将军”),全氏兄弟仅为偏裨将佐。于是全琮和顾谭产生嫌隙。

  到“二宫之争”时,由于立场不同,全琮、全寄父子与顾谭、顾承兄弟的矛盾又加深了一步。

  全琮、全寄父子拿“芍陂之战”做文章,向孙权构陷张休、顾承与典军陈恂互通款曲,故意虚增张休、顾承的战功。

  孙权听信全琮、全寄父子,将张休下狱。

  但是对顾承的处置,孙权由于顾谭的关系,有些犹豫不决。

  于是,孙权与顾谭商量,如果顾谭能够向众人认错,就放过顾承。

  但是顾谭坚持不低头,认为孙权听信谗言。

  这个态度又给政敌攻击的理由,顾谭被诬陷为对孙权大不敬。

  孙权将张休、顾谭、顾承一同流放到交州。

  孙弘素来与张休不合,继续构陷张休,令孙权下诏赐死;

  顾谭到交州二年后,忧愤而死;顾承也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七岁。

  …… ……

  孙权曾经秘密召见杨竺,商量废孙和立孙霸的事情。没想到有人藏在床下,把这件事告诉孙和。

  陆胤要到武昌去(当时陆逊出镇武昌),临行前拜访孙和。孙和本来就心不自安,不敢接见陆胤。

  陆胤就秘密到孙和车上,与孙和商议对策。

  两个人想了个办法,拉拢陆逊替孙和撑腰。陆逊于是向孙权上表劝阻废立之事。

  孙权怀疑杨竺泄密,杨竺把锅甩在陆胤的头上(因为当时就陆胤去武昌),孙权询问陆逊,也得到陆胤所说的回答。

  孙权质问陆胤,陆胤将计就计,说杨竺告诉自己的。于是两个人一同被下狱,期间杨竺受不了拷打,只好承认,后被孙权所杀。

  “二宫之争”时,吾粲(ca

  )常写信给陆逊,拉拢陆逊站在孙和一党。

  陆逊果然支持孙和,在孙和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的时候,连续上表劝谏孙权。因此吾粲被孙霸、杨竺(此时杨竺应该已经下狱)构陷,被诛杀于狱中。

  陆逊坚持站在孙和的身后,他曾写信给全琮,劝全琮杀死全寄,避免参与“二宫之争”。全琮当然不同意,与陆逊交恶。后来孙和的太子之位动摇,陆逊连续上表维护孙和。杨竺诬陷陆逊二十条罪状(可能已经下狱),孙权派人到武昌责问陆逊,陆逊愤恨而死。

  朝堂上下“举国中分”,孙权终于控制不住局势。

  此时无论孙和和孙霸哪一方上位,都会造成东吴政治格局的大地震,胜利者势必对失败者进行残酷的清洗。到了这种境地,孙权只有一个选择——另立太子。

  孙权先是对孙和禁闭,朱据、屈晃用“泥头自缚”的方式向孙权劝谏;陈正、陈象各自上书劝谏。

  孙权大怒,将陈正、陈象处死,将朱据、屈晃杖责一百,屈晃被罢官,朱据被贬谪为新都郡丞。还没有上任,孙弘又构陷朱据,此时孙权病重,于是孙弘矫诏将朱据赐死。

  朱据的两个儿子朱和、朱损,在孙亮在位时期被孙鲁班构陷而死,或为“二宫之争”的余波。

  孙权接下来废掉孙和,将其流放于丹阳郡故鄣县,又激起很多人的反对。《三国志?吴书?孙和传》记载:“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众咸冤之。”

  同时“鲁王党”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孙霸被赐死(这可是孙权亲儿子啊),全寄、吴安、孙奇都被处死,杨竺被流尸于江。“二宫之争”以两败俱伤的结局收尾。

  “二宫之争”中的主角孙和与孙霸的党羽或被流放或被诛杀,不乏陆逊、朱据这样的重要人物,也有全寄、顾谭这样的新生代人物。总的来说,“二宫之争”使东吴内部发生巨大的内耗,期间充斥着流血事件,使东吴长期呈现出一种黑暗、混乱的政治格局。

  孙和被废、孙霸赐死,导致太子之位出现空白,最后年仅七岁的少子孙亮被立为太子。

  孙权这一手骚操作,使东吴也陷入“主少国疑”的境地。

  随后诸葛恪、孙峻、孙綝(chē

  )先后掌权乱政,后来孙綝更是废掉孙亮,立孙权第六子孙休为帝。可以这样说,“二宫之争”对东吴政治格局的影响非常深远。

  三国末年,蜀汉、曹魏相继亡于司马炎。

  西晋建国,陈兵长江北岸,严重威胁东吴的安全。

  东吴末帝孙皓即位,元兴元年(264),因为追忆起谢姬之子孙霸当年与自己父亲孙和争夺太子之位的事情,迁怒谢姬和孙霸之子孙基、孙壹,将孙基、孙壹连同谢姬一起流放到会稽郡乌伤县(现今义乌)。

  这里有一个玄妙之音:就算“怨父及子”,把孙霸的两个儿子流放到义乌,也不能“怨子及母”,把个老太太也流放了吧?

  孙皓没准又知道了“二宫之争”的什么玄机,知道了谢姬也插手其中,是“怨祖及孙”,把谢姬流放了,赔上她的两个孙子。

  我这只是一种揣测,史料上没有一点儿这方面的披露。

  孙基、孙壹陪祖母谢姬被流放到到乌伤定居后,过不了20年,孙吴就亡国了。

  孙基、孙壹这两个孙吴的皇亲,为了逃避司马炎的追捕而匿影藏形。

  但是在三国正史中,还是存有他们的痕迹。

  义乌赤岸镇内至今尚留有一个“谢奶坑”的地方,民间传说,谢姬死后就安葬在那山坳里。

  谢姬出身卑微,正是由于她这样的出身,才想咸鱼翻身,不顾一切,结果,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孙吴的江山基本颠覆在她的手中。

   《三国的女人》正文 093 仲姬一支绝(一更)

  孙权有个嫔妃,叫仲姬,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孙奋。

  仲姬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屡遭不测,被野猫吓了几次,被野狗吓了几次,一次坐车,马还毛了,亏得一个农夫相救,不然,就得车毁人亡。

  孕期间这么许多事故,这孩子还有好?

  孩子是生下来了,可是,一副惊噱噱的样子,经常夜里哭闹不止,仲姬让人写了许多字符,说,“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吵夜郎,过路君子念三遍,小孩一觉睡到大天亮。”

  把这些字符贴的满后宫都是。

  孙权看到了一张这样的字符,怒火中烧,说,“这是谁谁?!在我皇宫搞这样的名堂!”

  经过一打听,才知道是仲姬为了孙奋夜里哭闹,写的字符。

  孙权的怒火,熄了大半,他到了仲姬的宫里,听到孩子还在哭闹。

  孙权走进屋里,大叫着,“小犊子,你吵闹个啥?信不信我一刀杀了你!”

  孙权这一声,吓得孙奋果然收住了哭声,愣眉愣眼地看着他爸。

  仲姬怀里抱着孩子,笑了,说,“还是你的皇威,统兵百万的武将尚且诚惶诚恐,我的奋儿岂有不怕之礼?”

  孙权苦笑笑。

  孙奋又憋憋着嘴,眼看着孙权,又喂喂地哭了起来。

  …… ……

  孙奋(?——270年),字子扬(唐代《建康实录》误记为子阳),吴大帝孙权第五子,母仲姬,其妻袁氏为袁术孙女(袁耀之女)。

  太元二年(252年),孙奋受封齐王,迁居武昌。因擅杀封国属官而被废为庶人,后改封章安侯。

  同年,其父吴大帝孙权去世,太子孙亮继位,史称吴废帝。

  孙亮继位后,太傅诸葛恪掌权。

  诸葛恪不想让诸王处在长江沿岸的战略要地,怕有风险,闪失,就将孙奋转迁到豫章郡。孙奋十分气愤,不服从命令,不搬家,而且多次越轨法度行事。

  诸葛恪上笺书劝谏孙奋。

  孙奋收到笺书后十分恐惧,于是移居南昌,但他游玩狩猎更加频繁,官员部属都无法忍受他的命令差遣。

  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遭武卫将军孙峻诛杀,孙奋到下游住在芜湖,企图到建业观察事态变化。傅相谢慈等人劝谏孙奋,孙奋却杀死谢慈等人。孙奋因此获罪废为平民,流放到章安县。

  太平三年(258年),孙亮下诏,复封孙奋为章安侯。

  建衡二年(270年),孙奋的侄子吴末帝孙皓的左夫人王氏去世。

  孙皓最宠这个王氏,王氏死的还突然,他就极度悲伤,天天对着灵柩哭泣,葬礼非常隆重。一连数月不出门,于是,大臣们把这件事传扬到民间。

  当时,由于何太后的缘故,何氏宗族骄傲专横。

  孙皓舅舅的儿子何都,相貌与孙皓相似,民间流传的谣言说,“吴主已经死了,现在在位的是何都。是他装扮的皇上,在那里哭灵,要是皇上,不会哭成那个样子。现在,宫廷里正在酝酿着新的皇帝。”

  临海太守奚熙写信给会稽太守郭诞,提到朝廷正在酝酿新皇的谣言。

  孙皓得知此事,抓来郭诞审问,郭诞只说了奚熙给过他书信,却没有提到散布谣言的事。

  孙皓大怒,把郭诞抓进监狱,郭诞非常害怕,功曹邵畴说,“有我邵畴在,太守您不用发愁。”

  于是,他到预审官吏那里陈述说,“我置身于本郡,地位达到了州郡长官的辅佐。我认为人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纭,所说的本来并不是事实,我憎恨这种毁谤诬蔑的声音,不能够容忍这样的议论让天子听到,所以我想藏污纳垢,不写成文字使这种议论显露,以使议论平静下来,事情自然平息。所以郭诞放弃了他自己正确的主张,而默默地听从了我的意见,没有说实话。这次罪过,实在是因我而起,我不敢逃脱死罪,向主管部门认罪自首。”

  于是,邵畴自杀了。

  你看看,古代人,他们不认为生命只有一次!

  孙皓便赦免了郭诞的死罪,把他送那建安去造船。

  孙皓派他的舅舅三郡督何植去拘捕奚熙。

  奚熙拒捕,部下将他杀了,把首级送到建业。

  …… ……

  于是,随着这类的谣言的流行,会稽又流传出谣言说,“章安侯孙奋,将要成为天子。”

  这时,孙奋母亲仲姬已死,坟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张俊猜测孙奋上位的事情或许为真,于是拍马屁到孙奋母亲墓地祭扫。

  拍马向来都是要上税的。

  孙皓听说此事后,大怒,这还得了,这不是变相传播政治谣言吗?

  就将张俊抓起来车裂并夷灭三族,将孙奋和他的五个儿子全部诛死,取消他的封爵。

  这税,有点儿重。

  孙奋只是谣言的对象,也不是他传出的谣言,你杀他,杀他的五个儿子干啥?生五个儿子,那么容易呢?那得多少道手续?

  到此,孙权的仲姬传播的一支,绝迹。

   《三国的女人》正文 094 孙登何以生在河南?(二更)

  我们不能糊里糊涂地读史,那样,我们会疑虑重重,不得要领。

  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孙权的子女几乎都生在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为什么只有孙登生在河南?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孙权婚前的活动地。

  孙权是东汉光和五年(182年)出生。其父孙坚时任下邳(pi)县丞(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书记兼副县长,是县令的副手之一,一县的二把手),故传其出生于徐州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意思是,他的出生地在徐州。

  中平元年(184年),孙权2岁,他的父亲、时任佐军司马的孙坚随朱儁(ju

  )征讨黄巾军。孙权与其母吴夫人等人都留居九江郡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城关镇)。

  中平六年(189年),孙权7岁,长沙太守孙坚起兵响应讨伐董卓的关东(函谷关以东)联军时,孙权跟随长兄孙策迁居至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

  初平二年(191年),孙权9岁,孙坚奉袁术之命讨伐荆州刺史刘表,不幸战死。丧事毕,全家迁往广陵郡江都县。

  广陵郡江都县在哪里?

  顺帝永和三年(138),广陵郡领广陵、江都、高邮、平安、凌(今宿迁县东南)、东阳(今盱眙县境)、射阳(今淮安市东南)、盐渎(今盐城市西北)、舆(今仪征市东北)、堂邑(今六合县北)、海西11县。

  也就是说,他们还在江苏。

  初平四年(193年),孙权11岁,他哥孙策投奔袁术后,命吕范将孙权一家接到住在曲阿(江苏省丹阳市)的舅舅吴景处。

  第二年,初平五年(194年),孙权12岁,孙策为袁术攻打庐江郡。扬州刺史刘繇(yáo)深怕被吞并,欲对孙权等及其母等不利,于是朱治派人到曲阿(江苏省丹阳市)迎接孙策母亲及孙权等幼弟,提供养护。后来孙权跟着母亲迁往历阳县(今安徽省和县),又迁往阜陵县(今安徽省全椒县附近)。

  兴平二年(195年),孙权13岁,孙策起兵渡过长江,在击破刘繇后,派陈宝到阜陵接家人回曲阿。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收得丹阳,吴,会稽三郡后,14岁的孙权被任命为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吴郡太守朱治察举他为孝廉,扬州刺史严象举其为茂才。后又代理奉义校尉。

  建安二年(197年),孙权15岁,他母亲为他选定了谢氏,孙权完成了初婚。

  ——这么说,孙权婚前都生活在江苏、安徽两省。

  这两省,尤其是安徽省,紧邻河南省。但你别忘了,那时候的交通工具极为简陋,顶多是骑马。

  骑马也不方便,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群雄四起,讨伐天下,一个小孩子,他是什么时候去的河南?

  婚前,他去过河南,他没去过河南,他的大儿子孙亮怎么生在汲郡共(今河南辉县市东五里固围村东二里)?古人何时出生,可以不记,但,生在哪里,是必须记住的,像是出生地蕴藏着这个人某些生存密码似的。

  你们看,三国的人物中,大多没有生,或者死的记录,可是,出生在哪里,一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